『壹』 中國有哪些自由貿易區
截至2019年6月,中國有12個自由貿易區。
分別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各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來自非成員國進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貿易區只對部分商品實行自由貿易,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內的自由貿易商品只限於工業品,而不包括農產品。這種自由貿易區被稱為「工業自由貿易區」。
有的自由貿易區對全部商品實行自由貿易,如「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對區內所有的工農業產品的貿易往來都免除關稅和數量限制。
(1)亞太國際金融自由貿易區擴展閱讀:
自由貿易區的基本職能: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域。
自由貿易區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局限在於,它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
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很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後再將貨物轉運到實行高貿易壁壘的成員國。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貿易區組織均制訂「原產地原則」,規定只有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原產地產品」才享受成員國之間給予的自由貿易待遇。理論上,凡是製成品在成員國境內生產的價值額佔到產品價值總額的50%以上時,該產品應視為原產地產品。
一般而言,第三國進口品越是與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生產的產品相競爭,對成員國境內生產品的增加值含量越高。原產地原則的涵義表明了自由貿易區對非成員國的某種排他性。
『貳』 東盟,亞太經合組織,亞太自貿區分別包含哪些國家
1 .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 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布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 ASEAN)的成立。
東盟除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始成員國外,汶萊在1984年獨立後即加入東盟,越南於1995年加入東盟,1997年緬甸和寮國加入東盟,1999年4月,柬埔寨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後一個加入東盟的國家。東盟10國的總面積有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 3億(1998年統計數字)。東盟10個對話夥伴國是: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紐西蘭、俄羅斯、韓國和美國。
2 .截至2006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成員: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新加坡、中國台北、泰國、美國和越南。其中,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紐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2個成員是於1989年11月APEC成立時加入的;1991年11月,中國、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加入;1993年11月,墨西哥、巴布亞紐幾內亞加入;1994年智利加入;1998年11月,秘魯、俄羅斯、越南加入。東盟秘書處、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和太平洋島國論壇為該組織觀察員,可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及其以下各層次的會議和活動。APEC接納新成員需全部成員的協商一致。1997年溫哥華領導人會議宣布APEC進入十年鞏固期,暫不接納新成員。
3 .亞太自貿區的建立僅是一種意向,即使建立估計就是APEC的21個成員
『叄』 建立亞太自貿區的原因
因為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逐漸發生變化。APEC21個成員是亞太地區機制最完善、層級最高、影響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深度調整階段。亞太發展面臨創新和改革的發展要求。如何加快創新和改革步伐,為亞太經濟發展謀求新的驅動力和競爭力,整合亞太優勢推動世界經濟良性發展,是APEC21個成員共同面對的問題。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最終中止,證明參與國的貿易問題分歧很大,極難打破貿易保護壁壘,世界急需為自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疲軟找尋合適的提振行動,亞太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應運而生。
建立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一是亞太自由貿易區將為成員經濟體注入新的活力。二是亞太自由貿易區推動全球貿易發展。三是亞太自由貿易區有望成為自貿協定的典範。
2014年通過「北京綱領」、「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系——亞太經合組織成立25周年聲明」的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體現了亞太經合組織成員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信心和決心。亞太地區佔全球40%人口及53%經濟產出。將把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也將使太平洋兩岸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廣泛受益,為亞太經濟增長和各成員發展注入新活力。決定實施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領域合作倡議。加大能力建設投入,幫助各成員尤其是發展中成員更好地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共同發展。「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共識」,為亞太經濟增長謀求新的驅動力和競爭力。
『肆』 全球有哪三大自由貿易區及其簡介
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於1994年 第 二大:科隆自由貿易區,成立於1948年 位於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入海口處的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同時也是僅次於中國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由貿易區。
科隆是巴拿馬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都巴拿馬城,科隆自由貿易區成立於1948年,位於科隆市東北部,初期建區面積為49公頃。
科隆自由貿易區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與邁阿密(Miami)共列為對中南美洲轉口中心,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轉口站,僅次於香港。
自由貿易區內貨物進口自由,無配額限制,不繳納進口稅;貨物轉口自由,也不繳稅。
此外,設在貿易區內的企業,其產品向美國和歐洲出口不受配額限制並享受優惠關稅。
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現在科隆自由貿易區的年貿易額已經超過50億美元,轉口貿易額近百億美元。
2006年科隆自貿區的全年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40億美元大關,達到145.6億美元,其中進口與轉口貿易額分別為70.4億美元和75.2億美元。
科隆自由貿易區內轉口商通常屬偏中、大型,進口量大,主要為亞洲商品,強調低價;其供貨來源主要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9.5%)、中國台灣(11.3%)、美國(9.7%)、日本(7.1%)、義大利(4.9%)、韓國(3.8%);出口市場主要為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巴拿馬、瓜地馬拉、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美國、古巴、巴西,等。
科隆自由貿易區的營運成本只有邁阿密的1/4。
第三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 第一大與第三大的簡介樓上已有!
『伍』 亞太國際金融論壇首頁
網路一下啊
『陸』 大連亞太國際金融大廈一共多少層
一共28層。
1F-5F 銀行和金融機構專用樓層
6F-16F 超甲級寫字樓
17F 羅馬風格豪華私人會所
18F-26F 酒店服務式公寓
27F-28F 豪華空中別墅
『柒』 為迎接海南自由貿易港,亞太金融小鎮建立了怎樣的金融共生業態
那麼,三亞市作為本次改革開放的重要國際化大都市,如何迎接自貿區新經濟,構建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呢,張焱博士認為三亞需要創建「產學研」三位一體金融共生業態: 產:三亞積極落地海南金融開放試驗區,從銀行、證券、保險方面進行金融開放創新實踐,根據本次博鰲會議精神,不僅加強現有的基金集聚優勢,而且在交易所、保險業開放進程中創新實踐,致力於成為海南金融業發展和開放的主陣地和橋頭堡。2017年三亞印發了《關於支持基金小鎮發展優惠政策暫行辦法的通知》,有效地促進了三亞亞太金融小鎮基金產業的聚集,前已經入駐基金46家,資產管理規模達到700億元,可以在此基礎上,積極促進交易所設立、國際保險入駐、保險代理注冊等金融開放措施。其中重點是構建創新國際金融交易機制,中國的貿易夥伴遍布全球,一方面加強與歐美發達國家的貿易機制,另一方面需要創新如「石油人民幣」等方面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學:自貿區的建設和金融開放離不開一大批金融人才,海南金融人才嚴重不足,無論是迎接改革發展的歷史新機遇,還是開展一帶一路金融新交易模式,都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三亞可以從職業培養、基礎教育、高級培訓三個層面進行人才培養:職業培養需要培養一大批金融應用型高中專人才;基礎教育需要大力提高本科高等院校的金融素質教育;高級培訓培養一大批國際化視野的企業家和金融專業人士。研: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經濟研究,建立國際領先金融智庫,著手實踐全球化新金融交易機制。海南省省長沈曉明在本次博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經濟」分論壇上就提出:「繼續為島嶼經濟包容性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海南將發揮智庫聯盟的作用,探索設立島嶼經濟研究信息中心,創建全球島嶼經濟研究基礎資料庫,希望有更多國家和地區加入,共同的拓展島嶼經濟的網路,利用博鰲亞洲論壇這一平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三亞擁有財經論壇、三亞亞洲金融合作聯盟、三亞亞太金融研究中心等研究交流平台,積極匯聚國內外金融交易專業人士,就金融開放、財政稅收、離岸貿易、交易所設立開展研究並推動相關機制設立和運營。
『捌』 亞太地區重要的政府間國際金融組織
亞太金融組織,望採納。。
『玖』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為亞太金融小鎮帶來了什麼好處
不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境內關內」政策,而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則實行「境內關外」政策,即放開一線(國境線),管住二線(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相關領域進行改革的呼聲漸增。 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中國也面臨著外需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一系列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在中國境內試點自由貿易園區,實施真正的『境內關外』政策,或將大大促進中國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往來,對世界貿易總量也能產生正面刺激作用。 長遠來看,建設自由貿易園區是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下一步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