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政策與對外貿易發展的相關內容
在金融危機下保持對外貿易的平穩發展
2009-3-30 17:20:11 區外經貿局 字休:大 中 小
背景鏈接:
對外貿易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渠道,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但近年來,受人民幣匯率、退稅率和銀行利率的調整以及原材料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簡稱「三率兩價一危機」),我區開放型經濟面臨著嚴重的考驗。如何把「三率兩價一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點,在國家漸進式市場改革中凸顯椒江的優勢,幫助企業規避風險、拓展國際市場、實現轉型升級,是擺在椒江各級黨、政領導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過程回放:
我區工業縫紉機、原料葯、工藝品等產品已經在國內占據了相當的市場份額,並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要降低「三率兩價一危機」,就必須要以長遠的眼光、開放的思維重拾發展外貿出口的信心,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大力推進品牌興貿。積極引導並扶持企業申報商務部「中國名牌出口商品」和省外經貿廳「浙江出口名牌產品」及「台州出口名牌」,爭取更多企業的出口品牌列入國家、省(市)扶持培育范圍。扶持企業從貼牌生產逐步轉向創立自主品牌。2007年,飛躍、寶石、星星三家企業被商務部授予「中國出口名牌」,我們又積極組織發動外貿自營出口950萬美元以上的規模企業積極參加申報台州市出口名牌備選並推薦浙江出口名牌。經省、市出口名牌專家組評審通過,我區的飛躍、星星、寶石、新傑克、海正、九洲、椒光、摩爾舒等八家企業被評為「台州出口名牌」,飛躍、星星、寶石、新傑克、海正並評為「浙江省出口名牌」。同時,著力調整產品結構,繼續擴大機電、醫化產品的出口規模,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採取合資合作、購買技術許可證、購並國外公司等各種形式來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全區重點產業出口產品層次,擴大優勢產品出口規模,提高出口比重。
精心組織展會活動。我們在鞏固和發展華交會、消博會等傳統展會的同時,積極引導全區各類企業參加國內外展會,拓寬貿易渠道,搶占國際市場。力爭擴大廣交會參展規模,共爭取37家企業67個攤位參加104屆廣交會。同時,先後組織企業參加2008年春季和秋季香港國際禮品及家居用品展和迪拜家庭用品采購交易會。加強對新興行業的培育,組織20家衛浴企業參加了廣交會博藝展覽會。通過組展活動,帶動小企業開拓視野,走向國際。在合理選擇海外展會目標的時候,充分結合椒江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市場多元化戰略,為企業做好參謀和服務。引導企業用好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優惠政策,搶占東盟市場。鼓勵企業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拓展新興市場。
主動應對貿易壁壘。重點做好「兩反一保」的預警工作,加強對外貿易預警機制的建立。主動利用商務部、進出口商會等多種渠道廣泛搜集信息,認真收集和研究國際、國內市場信息,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咨詢和法律援助。先後成立了縫紉機械進出口企業、醫葯化工進出口企業協會,籌建了縫紉機械和醫葯化工兩個進出口產品預警示範點並兩次通過了省外經貿廳的檢查驗收,努力幫助企業規避風險。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開展出口產品行業標准符合性核查,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管理,阻斷假冒和劣質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不斷提升我區產品在國際的正面形象,為骨幹企業創造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落實國家、省里扶持政策的同時,根據實際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出台了《關於外經貿發展獎勵政策》等有關規定措施,對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爭創出口名牌給予有力的資金和業務支持;並在區創業創新扶持政策中,加強了對外經貿企業的扶持力度。對開展加工貿易進口的,按照海關加工貿易手冊所核銷的進口設備、原材料等業務,以上年度進口額為基數,超基數部分每1美元獎勵人民幣0.01元。引導外貿出口企業進行資質升級,對當年新獲得海關A類管理資格的企業,每家補助0.5萬元人民幣。對企業參加由區政府認可、區外經貿局組織的境外參展活動每次予以一定的攤位費補貼,最高限額2萬元人民幣。對參加「廣交會」非正式展館參展企業,每家給予標准攤位費補貼。支持企業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在應對「兩反一保」應訴中,對企業應訴發生的直接支出給予50%的補助。同時,積極做好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申報工作。兩年來,共為企業爭取各項中央財政和省、市扶持補助資金900多萬。
積極實施援助救濟。開展各類培訓,先後組織企業參加了匯率金融產品培訓班、汽摩配出口培訓、阿里巴巴網上商務培訓、新獲權企業培訓以及與REACH法規培訓。深入做好貿易預警工作,進一步廣泛搜集有關貿易預警的信息,利用外經貿信息網,及時給企業提供預警信息,共編寫預警信息11期計300多條。2008年,我區有3家企業遭遇了貿易壁壘和摩擦,及時指導企業開展應訴和應對,促成台州市明天禮品公司在應訴中獲得勝訴。
加大了對「椒江製造」的宣傳力度,建立了椒江外經貿信息網,推銷椒江產品,編印了《椒江區進口產品目錄》,在浙江衛視《浙江告訴你》專題節目中對我區的外貿有關情況作了重點介紹,並在美國13個城市電視台以及澳州、英國等國家電視台轉播,使更多的國外采購商了解椒江,從而與椒江建立廣泛的貿易往來。
實踐啟示:
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2008年,即使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我區外貿自營出口仍保持了同比14.8%的增幅,新增62家外貿自營出口企業。全區共實現外貿自營進出口144851萬美元,其中出口109870萬美元,增長13%;進口34981萬美元,增長20.8%,與18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有效地保證了開放型經濟快速、平穩、協調發展。2008年廣交會的參展規模為歷史最高點,開創了縣(市、區)組團出國參展先河。多種措施的嘗試,也為我們進一步深化外經貿改革,統籌對外開放和國內發展的關系,全方位、多層次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加快實現開放型經濟由規模數量型向規模質量型轉變,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質量等提供了有效的探索。
2. 中國加工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如何改善
在加工貿易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許多如在國際產業鏈中仍處於低端地位、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比重大、加工貿易中外資企業占據主導地位、區域發展不平衡、容易引起國際間貿易摩擦等嚴重問題。具體表現在:
①外貿依存度過高,外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居於主體地位;而金融危機後國際貿易需求萎縮,外商投資減少
②加工企業仍處於產業價值鏈低端,附加值小;加工技術水平仍比較低
③加工貿易內外部區域結構失衡
④加工貿易對中國勞動力比較優勢的影響嚴重
⑤環境惡化
中國加工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和結構調整及升級提出一些對策和建議:
①利用轉變外資的方式,提高內資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的地位
②提高製造業技術水平,鼓勵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
③完善加工貿易的政策
④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合作與協調發展
3. 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及措施 謝謝!!!
主要是訂單銳減,價格和利潤有繼續降低的趨勢。應對措施恐怕只有降低成本,加大退稅比例等不多的手段,極端手段是貨幣貶值,不過那是不可難的。因為加工貿易是國際貿易裡面的初級層面,沒有主導權,沒有更高利潤空間,
4. 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 請以數據說明 謝謝!很急啊!
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影響及其對策
2009-01-20 09:19:22 來源:新華網 作者:武長海 中國政法大學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
二、2009年:我國出口面臨的困境和風險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機影響,美、日、歐三大貿易夥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根據近幾年的統計,美、日、歐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以上。但美、日、歐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滑坡,需求必然減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回落1.5個百分點,美國經濟2009年將下降0.7%,歐元區2009年經濟將下降0.5%,日本將下降0.2%,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1%,比2008年回落1.5個百分點。此外,據IMF初步預測,2009年世界貿易將增長2.1%,比上年的4.6%回落2.5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均出現大幅回落,進口將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將達到1.2%,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將增長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出口將增長5.3%,增速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極大影響。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猖獗,貿易摩擦將加劇。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但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遇了大量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加劇。以貿易救濟調查為例,2008年,美國對中國的不銹鋼壓力管、管線管、檸檬酸、後拖式草地維護設備、廚房器具置物架和掛物架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反補貼合並調查,涉案金額5.1億美元。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床用內置彈簧組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8億美元。另外,美國還對中國的定尺碳素鋼板發起1起反規避調查。2008年,歐盟先後對華冷軋不銹鋼板、蠟燭、鋼絞線、盤條、無縫鋼管、鋁箔發起6起反傾銷調查。此外,歐盟還對華鋼鐵管配件、皮面鞋靴、糠醇、活頁環發起4起反傾銷日落復審。另外我國還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據統計,近幾年,我國因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損失至少幾百億美元,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俄羅斯,主要貿易夥伴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准要求、產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環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和包裝及材料的要求等六個方面;影響農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葯殘留要求、細菌等衛生指標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加工廠和倉庫注冊要求以及食品標簽要求等五個方面。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排在前五位的是機電儀器、橡塑皮革、農食產品、紡織鞋帽和化礦金屬。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河南省。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受貿易摩擦將更加嚴重,增加出口的困難。
最後,我國的出口還將受到生產成本升高、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影響,上述影響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大部分都是外部的。同時出口企業遭遇的困境也與企業或行業自身的問題有關,如缺乏行業自律,企業間惡性競爭;缺少研發、技術、設備的投入,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誠信、不注重企業自身的形象。這些因素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產品出口。
三、出口企業的出路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企業面臨著上述困境,它使出口企業銷售困難,盈利水平降低,甚至虧損,開工率下降,停產或倒閉,工人失業。同時,出口企業也面臨著貨款回收風險。由於進口國經濟衰退,企業和個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現支付困難,產品出口到貨後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或根本無法收回貨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出口困境,政府、企業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採取多項措施,增加國內需求。目前,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只有增加國內需求,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才會被消化,從而也消除了製造巨額外貿順差的根源。擴大內需的關鍵在於推進金融、教育、交通、環境等現代服務業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即通過增加有效供給來擴大內需。
第二,繼續加大出口促進政策力度。推進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協調金融部門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
第三,開拓新市場。我國出口企業一方面應該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尋求新的出口市場,開發多元市場,走市場多元化戰略,如企業應當努力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結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注重開發高技術、環保產品,推動自主品牌產品和大型機械、成套設備以及優勢農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扶持力度。
第五,大力發展外向型服務貿易。完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支持軟體、文化和中醫葯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在航空、運輸、金融、旅遊等優勢行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培育服務貿易品牌。
第六,為了防範出口貨款回收風險,企業應該重視對進口商資信的採集和評估,重視出口信用保險,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
第七,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當注重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防範匯率風險。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中,各國所受影響不盡相同,匯率變動不可避免。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所收外匯貶值,會造成出口商的實際損失。通過金融人才的引進,企業才能避免因匯率變動造成的不必要損失。
二、2009年:我國出口面臨的困境和風險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出口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機影響,美、日、歐三大貿易夥伴需求急劇減少,國際市場萎縮。根據近幾年的統計,美、日、歐市場占我國出口份額的60%以上。但美、日、歐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滑坡,需求必然減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09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回落1.5個百分點,美國經濟2009年將下降0.7%,歐元區2009年經濟將下降0.5%,日本將下降0.2%,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增長5.1%,比2008年回落1.5個百分點。此外,據IMF初步預測,2009年世界貿易將增長2.1%,比上年的4.6%回落2.5個百分點;發達經濟體進出口貿易均出現大幅回落,進口將比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出口增速將達到1.2%,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進口將增長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個百分點;出口將增長5.3%,增速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極大影響。
其次,貿易保護主義猖獗,貿易摩擦將加劇。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但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遇了大量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加劇。以貿易救濟調查為例,2008年,美國對中國的不銹鋼壓力管、管線管、檸檬酸、後拖式草地維護設備、廚房器具置物架和掛物架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反補貼合並調查,涉案金額5.1億美元。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床用內置彈簧組等產品發起5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2.8億美元。另外,美國還對中國的定尺碳素鋼板發起1起反規避調查。2008年,歐盟先後對華冷軋不銹鋼板、蠟燭、鋼絞線、盤條、無縫鋼管、鋁箔發起6起反傾銷調查。此外,歐盟還對華鋼鐵管配件、皮面鞋靴、糠醇、活頁環發起4起反傾銷日落復審。另外我國還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據統計,近幾年,我國因遭受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損失至少幾百億美元,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俄羅斯,主要貿易夥伴影響我國工業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認證要求、技術標准要求、產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環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和包裝及材料的要求等六個方面;影響農產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葯殘留要求、細菌等衛生指標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加工廠和倉庫注冊要求以及食品標簽要求等五個方面。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行業排在前五位的是機電儀器、橡塑皮革、農食產品、紡織鞋帽和化礦金屬。受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河南省。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遭受貿易摩擦將更加嚴重,增加出口的困難。
最後,我國的出口還將受到生產成本升高、出口企業融資困難與融資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調整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影響,上述影響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大部分都是外部的。同時出口企業遭遇的困境也與企業或行業自身的問題有關,如缺乏行業自律,企業間惡性競爭;缺少研發、技術、設備的投入,大部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缺乏誠信、不注重企業自身的形象。這些因素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企業產品出口。
三、出口企業的出路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出口企業面臨著上述困境,它使出口企業銷售困難,盈利水平降低,甚至虧損,開工率下降,停產或倒閉,工人失業。同時,出口企業也面臨著貨款回收風險。由於進口國經濟衰退,企業和個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現支付困難,產品出口到貨後不能及時收回貨款,或根本無法收回貨款。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出口困境,政府、企業應當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採取多項措施,增加國內需求。目前,擴大內需是當務之急,只有增加國內需求,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才會被消化,從而也消除了製造巨額外貿順差的根源。擴大內需的關鍵在於推進金融、教育、交通、環境等現代服務業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即通過增加有效供給來擴大內需。
第二,繼續加大出口促進政策力度。推進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政策,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中西部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的發展,促進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協調金融部門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
第三,開拓新市場。我國出口企業一方面應該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尋求新的出口市場,開發多元市場,走市場多元化戰略,如企業應當努力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促進結構升級,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注重開發高技術、環保產品,推動自主品牌產品和大型機械、成套設備以及優勢農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扶持力度。
第五,大力發展外向型服務貿易。完善服務貿易促進政策,支持軟體、文化和中醫葯等重點領域服務出口。在航空、運輸、金融、旅遊等優勢行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培育服務貿易品牌。
第六,為了防範出口貨款回收風險,企業應該重視對進口商資信的採集和評估,重視出口信用保險,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
第七,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應當注重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防範匯率風險。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中,各國所受影響不盡相同,匯率變動不可避免。如果人民幣升值,出口所收外匯貶值,會造成出口商的實際損失。通過金融人才的引進,企業才能避免因匯率變動造成的不必要損失。
5. 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
我同學家是服裝廠生意的。從2008以來,他家的生意基本沒什麼變化。從奧運會做志願者服裝工作服等到會後接到義大利訂單,生意還是接踵而來。
加工貿易肯定會受到影響,然而要看你的實力了。剛剛建成的貿易生存能力會相對弱很多。這就是企業生存。
6. 加工貿易經濟、出口導向經濟、外向型經濟等區別是什麼
:外向型經濟分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外向型經濟是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貿易、技術、資本、勞動力等方面的經濟交流活動。狹義外向型經濟主要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經濟活動。
由於不同國家、地區和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等各異,因而外向型經濟也各有不同特點。國際上的外向型經濟,按其商品、資本、技術與資源的運用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出口導向型。即出口總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占據重要的比重。包括初級產品出口導向型和深加工產品出口導向型兩種。如韓國、我國的台灣。2.資本貿易型。除了出口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外,更重要的是資本國際化。如美國、日本。3.完全外向型。貿易、外匯、金融完全國際化,基本上沒有貿易保護主義,國際貨幣兌換自由,資金進出自由。如我國的香港。
20世紀80年代我國大力發展的外向型經濟屬狹義范圍的經濟活動,其基本形式是以進口替代與出口替代相結合,並以出口替代為主;其產業結構是以工業為主;資金利用是以外援為主;產品以外銷為主;企業運作方式多以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為主,也常被稱為「出口加工型經濟」。
7. 中國加工貿易管理模式探析
試論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其發展作者: 文章來源:中立誠會計師事務所 點擊數:1450 更新時間:2007-11-21 17:25:54-
摘要:自1978年珠海出現第一個加工貿易企業以來,加工貿易在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成為出口創匯、推進工業化進程、繁榮國家和地區經濟、提升產業結構、推動企業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介紹我國加工貿易現狀,指出了我國加工貿易在結構、政策中的不足,並就改進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加工貿易;產業結構;監管制度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以沿海地帶為改革試點設立經濟特區,承接了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某些中等技術產業,發展了「兩頭在外」的輕紡和機電等產業的加工貿易。在此後的二十多年,加工貿易在促進區域經濟繁榮、推動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涉及到我國絕大部分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加工貿易在進出口總額上已超過一般貿易,且這一趨勢還將繼續。我國加工貿易形式從傳統的「三來一補」發展為多種形式,常見的有:來料加工、來件裝配、進料加工、協作生產(又稱轉包貿易、OEM)。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結構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結構
沿海地區以廣東、福建為核心,已形成了資金、人力、技術、管理上的優勢,除在傳統加工方式上仍占據主要地位外,已開始實施產業結構升級。加工貿易產品的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大大增加,出現了一批技術先進、規模領先的大型項目,並帶動了相關的基建、物流、通訊、金融等產業的發展,產業間的配套程度增加,國產化比例不斷提高。而內地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等原因,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後於東部沿海地區。在加工貿易的規模和水平上,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存在不小的差距。2002年在西部地區中加工貿易發展最好的四川省,加工貿易額也僅為廣東省的1/96。中西部的加工貿易總體增長緩慢,有的地區還出現負增長。東西部差距進一步加大,一方面西部豐富的資源未能得到開發利用,不利於我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另一方面也使沿海加工企業競爭加劇,邊際利潤下降。
(二)我國加工貿易的產品結構
從我國出口產品的構成分析,在中國21大類出口產品中,貿易競爭力系數大於零的共有14類,主要為工業製成品。這說明我國的加工貿易產品仍是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發揮的是我國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同時,我國加工貿易產品結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發展,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量也連年高速上升。
我國的加工貿易集中在工業企業,農業、服務業投資不足,不利於產業全面調整升級。加工方式以勞動密集型加工為主,在整個加工貿易的科研開發、產品設計、製造、銷售、運輸、售前和售後服務等業務環節的價值鏈中,我國企業處於產業鏈條低端,大量增值部分為外方獲得,致使我國加工產品增值系數低,近年來一直在1.2-1.5之間徘徊。同時,還有些外商投資企業將本國淘汰的機械、技術及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我國,破壞了我國生態環境,不利於可持續發展。
(三)貿易夥伴國結構
中國加工貿易進口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進口來源地依次為日本、台灣省、東盟和韓國,佔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65%。出口主要市場為美、日、歐三市場,出口合計佔到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56.2%。我國市場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土地成本低,加之政府為促進出口,制定了一系列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成為這些國家和地區轉移勞動力密集產業的首選。
然而貿易夥伴國過於集中,使我國相關產業和地區經濟易受貿易糾紛的影響。美國和歐盟近年來對我國頻繁發起反傾銷調查,產品涉及家電、服裝、化工產品等,因此引發了諸多貿易磨擦。同時,由於加工貿易的「兩頭在外」,大量進口的廉價原料給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如這幾年我國的棉花種植業、紡織業、石油工業、鋼鐵工業都曾受害。
(四)加工貿易企業的構成
外商投資企業近年來已成為加工貿易的經營主體,其出口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和優化。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產品出口額大幅度增大,出口額達到1050億美元,占出口比例的69.72%,成為機電產品出口的主體力量。外商投資企業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也占據主導地位。據2003年4月統計資料,外資獨資累計出口金額234.64億美元,增長速度達到55.37%。另一方面,國企在加工貿易中由於缺乏技術革新機制、激勵機制、管理體制落後等原因,在加工貿易中處於劣勢,造成我國原有的大工業基礎和技術基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也延滯了整個加工貿易的升級和國內配套程度的提高,從而延緩了加工貿易對產業結構的帶動作用。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及利用加工貿易渠道進行的走私也使一些國有企業喪失了原有的國內市場,嚴重的甚至使國企生存難以為計。
二、我國加工貿易監管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1、各部門銜接不緊密,政策不配套。1999年4月,國家頒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台賬制度的意見》,這一制度雖然在促進企業守法經營、推動加工貿易健康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海關、外經貿、銀行、稅務等有關部門間的協同配合不夠,在實踐中,部門間的政策不一致、不配套的情況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加工貿易監管部門的工作效率和企業的運作。
2、稅收政策的不完善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我國,對於加工貿易商品,除個別商品外,大多數商品沒有許可證配額限制,同時對加工貿易項下進口的料件實行「免、抵、退」政策。這些優惠政策使不法分子在假借加工貿易之名進口料件後,又假擬加工貿易合同而不出口,甚至轉手倒賣。不法企業鑽稅收政策的空子,能逃則逃,不能逃也可獲得緩稅利息。出口退稅按計劃而不是按出口實績進行,且手續繁雜,涉及部門也多,且周期長,直接導致大量外貿企業周轉資金短缺,增加了企業出口成本,影響了企業正常出口業務,打擊了企業出口積極性。另外,在我國,稅收政策還存在對加工貿易使用國產料件不利的因素。
3、傳統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已不適應加工貿易的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加工貿易已成為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源,IT企業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是「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企業,他們要求「生產零庫存、采購全球化、訂購網路化」,而原來的以紙質合同為審核單元,分前期申報備案、中期貨物管理、後期核銷三個環節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顯然已經不再適應需求。
三、發展我國加工貿易的對策探討
(一)引導有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加大政策對產業導向的力度,引導外資逐步從傳統產業轉向新興產業。在國家統一調整高新技術領域投資政策的基礎上,制訂完善的地方性產業優惠、區域優惠政策。在基礎建設、保險、融資、稅收、手續簡化等方面給予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工貿易項目以重點支持。
加工企業自身也應當提高自主開發能力,走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路子。高新技術企業尤其要堅持在引進新技術時,始終跟蹤本行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鼓勵外商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研究開發中心(R&D),提高我國自己的科研水平,創出自有的知名品牌。
(二)中西部要結合自己地方特點,發展對外加工貿易
隨著東部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比較優勢漸漸不明顯,傳統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應逐步過渡到內地,並根據自身需要適當發展並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檔次。
中西部還應結合區域優勢,形成局部產業優勢,如四川的機電、葯材加工;雲南的生物製品;寧夏的牧業加工等。應利用豐富的農產、礦產、旅遊資源發展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發展邊境貿易,開拓東歐、中亞、南亞市場;發揮「後發優勢」,在國家西部開發的良好政策下,利用多種投資方式,改善中西部的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通信的基礎建設;不斷改善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管理和服務,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
(三)鼓勵企業加大國內采購
要從產業和稅收方面給予引導,如對加工貿易使用的國產料件實行出口退稅政策;國內產品進入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可以給予出口退稅;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銷售給區外企業的產品視為進口,用於加工貿易的可以實行保稅監管;對易於管理的大宗原材料商品參照鋼材「以產頂進」做法,在生產企業銷售給加工出口企業時視同出口並辦理增值稅退稅;對加工貿易深加工結轉料件由海關實行保稅監管,免徵增值稅;國家還應增加退稅的財政額度,保證及時退稅,或用抵免扣政策,減少在退稅滯後時企業的財務損失。
國內提供的原材料應在價格和質量上提高競爭力,運用「普惠制」的原產地規則,引導加工出口產品更多地使用國內原材料。
(四)既要加大監管力度,又要優化服務
加強海關、質檢、港務等管理部門的協調,提高監管效率。在涉及對外貿易的政府部門率先普及電子信息網路技術,建立高效的「電子政府」,加快「金關、金稅」工程建設。一手打擊走私、出口騙稅、騙匯;一手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如實行「異地報關、電子報關、提前報關」,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全天候查驗,24小時通關」;對那些對通關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實行「提前報關、艙單後核,即時提貨、機場直遞,實時監控、卡口驗放」的通關模式;進一步研究加工貿易保稅政策大框架下的稅收保全機制;加快推廣對加工貿易出口大戶的電子聯網監管模式;通盤考慮出口加工區、保稅區與區外加工貿易政策與監管的銜接和互動關系;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分類管理辦法。
(五)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我國的境外加工貿易
在發展境外加工貿易方面,應選擇實力強、管理科學、出口產品有信譽的國內生產企業為重點,在政策、金融、審批手續上給予支持。尤其應積極鼓勵具有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為國有企業脫困辟出一條新路;並形成以其為先鋒的梯隊發展模式,成系列、互相配套、成片地帶動國產設備、材料、技術出口,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國內產業的升級。同時,通過與東道國先進企業的合作,還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中國社科院財貿所課題組.邁向市場經濟的前沿——加工貿易對我國國民經濟總體作用評價[J].國際貿易,2002,(3).
[2]馮雷.從貿易方式走向與國際經濟融合——中國加工貿易管理模式探析[J].國際貿易,2002,(3).
[3]蔡宜斌.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
8. 加工貿易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有何影響
閑來無事,剛好看到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曾經作為我所在部門的研究課題研究過,我現在簡單回憶一下當時的研究成果。首先應該承認的是加工貿易作為一種特殊的貿易方式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對引進資金、技術和拓展海外市場起到的積極的作用,但是加工貿易在商品結構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勞動密集型和產品的市場需求巨大,這導致了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這么多年一直在低附加值的產業鏈最底端徘徊,那麼一方面造就啦數量巨大的產業工人,同時也使得整個出口商品的結構上呈現出重輕工,重數量,重低技術含量的特點,國家在2008年曾經提出過加工貿易產業升級,不過那時候是基於大量的加工貿易企業收到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拿不到訂單而破產倒閉的影響下的被迫應對措施,並不是主動的去升級。實際情況來開也不是很理想。目前仍然沒有改變我國產品出口的結構特點就是重輕工,重數量,低附加值。雖然2012年以後高新技術產業的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和我國龐大的出口產業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後期國家又提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概念,目前來看實際的操作情況不是轉型,是轉移,講東部的加工貿易企業轉移到了中部和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人工成本太高,還有超國民待遇的稅收優惠政策也都到期,)東部尤其是沿海,目前的感覺正在逐步的開始開拓服務業(包括金融服務,產品設計以及其他增值性服務等)估計還有個三五年就可以看到東部轉型後的雛形,不過將來在東部的人生活壓力會很大,主要體現在生活必需品會大幅的漲價因為附加在其中的服務費用會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