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甘肅金融機構的發展狀況

甘肅金融機構的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6-30 17:23:33

『壹』 甘肅現在發展怎麼樣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介於北緯32度31分-42度57分、東經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間。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毗鄰,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全省設14 個地、市、州,87 個縣(市、區),省會蘭州。甘肅幅員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從隴東高原到河西走廊,從北山山地到隴南山區,分布著山地、丘陵、高原、平川、荒漠、戈壁、森林、草原、綠洲、沼澤、冰川等。適於種植的農業土壤多達15種,人均耕地2.17畝,草地面積2.50億畝,占本省土地總面積的36.57%,為全國第五大牧區,草地面積廣,水草質量好。林地面積7731萬畝,木材積蓄量近2億立方米。近年來,人工造林逐年擴大,育用結合已經初見成效。

甘肅是全國中葯材主要產區之一,有野生葯材951種,居全國第二位,已經營450多種,主要有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貝母、大麻、杜仲、靈芝、冬蟲夏草等。其中"岷歸"、"文黨"產量大,質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葯材。本省豐富的葯材資源為甘肅發展醫葯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甘肅有野生動物650種,鳥類441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稀有珍禽20多種,其中屬於一類保護的有32種,二類保護的有36種,三類保護的有近50種。主要分布在隴南山區、河西走廊、祁連山區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帶。隴南山區的野生動物,以大熊貓、金絲猴最為珍貴。

甘肅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水資源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個流域,9 個水系。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603億立方米,其中1 億以上的河流有78條。全省已建成水電站29 座,黃河上游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和白龍江的碧口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12.5千瓦,全省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300萬千瓦,年發電量235.65億度。

甘肅是我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貴金屬尤為豐富。截止目前,全省已經發現145種有用礦產,其中鎳、鈷、鉑族、硒、鑄型粘土和飾面蛇蚊岩等11種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鋅、鉻、銅、銻、重晶石、菱鎂礦等15種分列全國2-5位,具有明顯優勢。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省總人口為2237.1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051.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1.7%,少數民族人口185.6萬人,佔8.3%,在少數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東鄉、裕固、保安為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區位優勢。省會城市蘭州在中國西北處於連接陝西、青海、寧夏、新疆4省區的中心位置,並且地處中國大陸版圖的幾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網路中心,四條鐵路干線和六條同道在這里交匯,在西部大開發中能夠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開發潛力。一是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接近2公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河西、黃河幹流沿岸地區等水土光熱資源組合優勢突出,二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牛、羊品質好,商品量大。野生葯用植物有1270多種,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麻黃、甘草等中葯材的產量高,質量好,享譽國內外:三是旅遊資源豐富,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觀,歷史又形成了具有甘肅特色的石窟藝術、民俗宗教、黃河文化、絲綢之路、三國遺址等人文景觀。四是能源資源種類多,組合條件好,有利於形成煤電並舉、水火電互補的優勢,風能、核能、太陽能以及青海、陝西、新疆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可供開發利用。五是礦產資源豐富,有41個礦種的保有量居全國前10位。鎳、鉛、鋅、金、鎢等特色礦產保有儲量大,開發條件好,開發利用價值大。
工業基礎。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甘肅已形成地方特色明顯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和西北的鋼鐵生產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築建材、機械電子、國防軍工等領域,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較高。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原煤產量居第18位,發電量居第21位,有色金屬中鎳、鉛和稀土化合物居全國第1位,鋼和鋼材產量居西北第1位。
科技實力。甘肅平均每萬人擁有技術人員148人,高於全國74.4人的平均水平。有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乾旱農業生態、碳基合物與選擇氧化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中科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等一批實力雄厚、水平較高、特色明顯的科研、教育機構。在新材料、生物醫葯、機電一體化、電子與信息、環保技術、旱作農業、草原生態、防治荒漠化等領域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大開發的基本思路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甘肅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切人點,在繼續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時,以壯大城市經濟為龍頭,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綜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葯材現代加工基地、林牧業基地和旅遊大省,充分發揮甘肅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橋梁、紐帶和依託作用。
——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形成適應甘肅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切入點,加快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退耕還林(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物質技術條件。
——以壯大城市經濟為龍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以蘭州為重點,以隴海(江蘇連雲港——蘭州)線和蘭新(蘭州——烏魯木齊)線為依託,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形成大開發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帶,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城鎮在西部大開發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實施三大戰略,即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使科技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一推動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改善投資軟環境,推動開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甘肅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
——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和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形成石油天然氣與精細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葯、特色農副產品及以其為原料的加工業、旅遊業五大支柱產業。
按照這個基本思路,「十五」計劃(2001--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近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按8—9%考慮,由1999年的931.58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2005年的1500--1600億元。
——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到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5億元,力爭達到100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率按40%左右考慮,五年累計力爭達到3000億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全國平均增長率以下。到2005年,總人口控制在2700萬人,期間凈增130萬人。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鎮民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400元,年均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達到2200元,年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科技、教育。主導產業的骨幹企業技術水平接近國際80年代水平;到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條件比較好的大中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生態、環保。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趨勢得到基本扼制;大中城市供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建成,工業「三廢」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減緩。
——城市化進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達到30%。
到2015年的遠景目標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進入西部中等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接近全國2010年的平均水平,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明顯成效,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經濟社會信息化初見成效;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健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現小康,並使70%的城填人口和30%的農村人口達到寬裕型小康;就業基本有保障,人人享有較高水平的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有較大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總之,計劃經過10年努力,使甘肅生態環境初步改善,全面開發的基礎設施條件基本具備,良性開發機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框架基本形成,特色明顯的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再經過30到50年的努力,把甘肅建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甘肅。

近期開發的方向和重點

——以公路為重點,超前建設基礎設施 公路:突出高等級化建設和路網改造,建成蘭州與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通道,省至地(州、市)通二級以上公路,地(州、市)至縣(市)通三級以上油路,鄉鎮通四級公路,村村通汽車,形成全省縱橫交叉的公路網路。
鐵路:實現隴海線、蘭新線甘肅段的復線化和提速,爭取建設蘭州經廣元至重慶、玉門鎮至敦煌等鐵路。
民航:重點抓好中川、敦煌機場的改擴建工程,擴建、新建嘉峪關、慶陽、夏河等支線機場,做好天水、張掖、平涼等機場的工作。
管道:配合國家建設蘭州經成都至重慶輸送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氣東輸新疆經甘肅至上海輸氣管道工程,建設青海澀北經西寧至蘭州、陝西靖邊至慶陽長慶橋輸氣管道工程。
水利: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搞好現有大中型灌區設施的維護、改造和配套工作,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統籌外流域調水,重點實施河西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搞好疏勒河流域綜合開發和東鄉南陽渠丁程,建設引洮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 。
能源:加快城鄉電網改造和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快黃河小峽和張掖黑河上游梯級電站的滾動開發和長掃:上游水電開發,做好連城電廠二期、靖遠電廠三期等火電廠的改擴建和蘭州燃氣發電廠的前期:工作,合理開發利用青海、新疆和長慶的天然氣。
城鄉基礎設施:重點建設蘭州及其他省轄市的供水、供熱、道路、環境等城市基礎設施,盡快實現全省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
郵電:以全省公用通信網數字化為重點,加快國家干線光纜和省區光纜建設,加速專用網、數據網和通訊網「三網合一」,盡快完成高效、覆蓋面廣的郵電通信信息網路建設。
——因地制宜,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按照「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把生態建設與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扶貧開發、發展地方經濟結合起來,從2000年開始用11年時間,在選擇不同類型的地方搞好退耕還林(草)試點示範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試點的基礎上,實施國有天然林保護、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林(草)業生態建設、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建設、河西地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綜合治理、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建設、劉家峽庫區流域綠化建設等工程,堅決制止新的毀林毀草開荒,使全省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實現初見成效。爭取到2020年實現大見成效。
——以提高競爭力為中心,大力推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是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民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為切人點,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快建立「糧食、經濟作物、飼料生產」二元結構。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爭創名牌農產品。積極培育和推廣優質牧草種籽,開發優質飼料,促進全省草業和飼料業的發展。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有市場有特色的草食畜牧業和優質林果業,把甘肅建成國家重要的草牧業基地。同時,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抓好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戰略。
二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主力軍和「小巨人」。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突出一個改造,對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輕工食品、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把醫葯、電子等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淘汰一批落後的工藝,關閉一批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快實施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重點開發三大合成材料、有機化工原料、專用材料以及下游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綜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對鎳、鋁、鉛、鋅、稀土、鋼、炭素、新材料等材料工業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設項目進行重點建設,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同時,搞好生物制葯與中葯新劑型、重大國產化裝備及其配套產品、計算機與數字通信等領域中的一批大項目,大力開發新產品,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繼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工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再造工業新優勢。
規范組建一批大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主力軍,抓好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等50戶大型企業,用幾年時間將其改造成為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並以此帶動整個國有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選擇30戶中小企業,把它們改造、培育成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小巨人」企業。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甘當配角,與國內外大公司開展專業化協作。
三是以生物醫葯、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蘭州、天水、金昌、白銀等城市為中心,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基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精細化工、光機電一體化、電子與信息(特別是應用軟體)、新能源、高效節能與環保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若干個產值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旅遊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旅遊景點、旅遊地相互之間快速通道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旅遊戰略,不分部門,不分所有制,共同按規劃發展旅遊,大力開發敦煌、天水、夏河、蘭州及其周圍地區新的特色旅遊景點和特種、特色旅遊項目,搞好以敦煌國際旅遊城建設為龍頭,包括絲綢畫廊、大漠黃河、三國遺址、回藏風情四大旅遊板塊在內的開發與建設,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技術含量,培育和發展旅遊品牌,把旅遊業培育成全省的一大支柱產業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同時,要加快發展基於網路的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社區服務、中介服務、房地產等新興產業和區域性的批發市場體系。
五是以落實和完善有關的優惠政策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科技和非公有制工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使其盡快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
六是按照「點線面』布局的原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蘭州特大城市的綜合功能,強化蘭州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使其盡快成為西部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交通通信樞紐和經濟、科技、商貿、金融、信息中心。把鐵路、公路主幹道沿線的中小城市、縣城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繼續實施再造河西戰略,把河西走廊建成西部的現代農業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加大對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脫貧奔小康。發揮各地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各具特色的地區支柱經濟。
——以深化科教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科教興省戰略的實施
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應用型科研機構轉制為企業,或者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同企業合作。鼓勵省內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組建技術開發中心,支持省內企業與省外、國外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聯姻,在省內或省外組建技術開發中心,早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具有甘肅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有利於加速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整合國家在甘及省屬科研機構和技術力量,組建20個了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重點實驗室,逐步形成30個具有特色的技術基地,為大開發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樹立風險意識,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金,建立科技風險投資服務體系,加速發展高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跨躍式發展。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引進甘肅需要的技術成果。
以人為本,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步伐,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努力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休、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採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廣泛開展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提高勞動者素質。根據甘肅人才需求狀況,確定引進人才、智力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為,來去自由,常來常往」的原則,以項目和課題為中心,採取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吸引人才特別是經濟建設急需的實用人才參與甘肅開發。對為甘肅開發做出突出貢獻、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的省內外科技人員實行重獎。
實施大經貿戰略,鼓勵具備條件的生產企業爭取進出口經營權,大力擴大自營進出口,到境外辦企業。修訂和完善出口商品升級換代的規劃和措施,爭取在5年內,以甘肅已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機電產品、土畜產品、中醫葯保健品、鐵合金產品、鎳鋁稀土有色金屬產品為重點,大力開發具有一定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精細化工產品和名優新特產品,逐步形成穩定的出口企業大戶和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以擴大機電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隴貨精品的出口為重點,積極調整出口結構。繼續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形成外資、外經、外貿相互依託、綜合開發國際市場的格局。
調整利用外資結構,加大農業、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創匯產業、環保產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外資利用力度,有步驟地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努力擴大借用國外貸款的規模,積極引導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對國有企業進行兼並、收購、參股,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都可以進行控股,增加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數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符合甘肅產業發展方向的原則,通過互為市場、技術轉讓、嫁接改造、對口支援、聯合開發等方式,進一步主動加強同東部沿海地區的技術經濟交流與合作,吸引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參與甘肅開發。

『貳』 甘肅省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狀況

省聯社成立近7年來,在甘肅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堅持審慎經營、穩健發展的理念,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加快發展為主體,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全省農村信用社在業務經營、發展創新、內部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實現了了歷史性突破。截至2012年末,全省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2685.51億元,比年初增加598.6億元,增長28.68%;負債總額2530.57億元,比年初增加545.08億元,增長27.45%。各項存款余額1953.1億元,比年初增加423.62億元,增長27.7%,市場份額為19.47%,居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位;各項貸款余額1322.2億元,比年初增加316.41億元,增長31.46%,市場份額為19.36%,居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位。涉農貸款余額1170.5億元,比年初增加292.03億元,增長33.24%,涉農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88.53%,居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位。不良貸款余額53.12億元,比年初下降6.64億元,不良貸款率4.02%,比年初下降1.92個百分點。實現撥備前利潤66.25億元,同比增加20.3億元,增長44.17%;實現利潤總額25.27億元,同比增加11.96億元,增長89.86%;全年計提撥備40.98億元,較上年多提8.34億元,余額達到87.20億元,撥備覆蓋率153.3%。實現凈利潤20.76億元,資本利潤率17.01%,資產利潤率0.93%。納稅總額11.98億元,比上年增加3.2億元,增長36.44%。總體呈存貸雙增、不良貸款雙降、流動性充足、經營效益提升的良好態勢,存貸款等主要經營指標連續三年保持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首位,已成為甘肅省機構網點最多、業務規模最大、服務對象最廣的地方性金融機構。

『叄』 甘肅省金融機構體系策略論文10000

親,,,你好,,,金融機構好的

『肆』 甘肅經濟為什麼發展這么慢

我們中國首創在中國的工作是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特別是那些上市公司數目很少的地區,甘肅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的一個客戶正在蘭州黃河岸邊進行著一個商業地產項目的建設,總投資超50億人民幣。總的來說,我認為甘肅的未來是光明的。但是甘肅最近的發展跟周邊省市比卻略顯緩慢,到底根源何在呢?剛好我有同事來自甘肅蘭州,他的名字叫劉永鐸,剛剛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這里我們請他來談談看法: 我自小在蘭州長大,兒時的記憶里對這片土地是又愛又恨:愛的是家鄉的特產和小吃,恨得是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嚴重的空氣污染。高中畢業後我去北京讀書,之後又遠赴重洋去了美國,其間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然而每次回來都少不了要惡補地道的蘭州牛肉麵和手抓羊肉,在大快朵頤的同時也會留意家鄉的經濟建設和人們的精神風貌,結論都是一樣的:除了交通越來越堵,其它好像變化不大啊! 談到甘肅為什麼成為改革開放甚至西部大開發中被遺忘的角落,肯定少不了列舉各方面的客觀因素:比如地理位置偏僻,運輸成本偏高;氣候乾旱少雨,沙塵暴肆虐;礦產資源外流,國家政策使然等等。有人抱怨當地政府效率低下,目光短淺;也有人抱怨中央支持力度不夠。總的來說就是投資環境差。毋庸置疑,上述都是導致甘肅落後的重要原因,但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人的因素。為什麼甘肅留不住人才?有人會跳出來說,因為經濟不好,可這又變成了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循環歸因。到底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我覺得還是得從文化上找問題。由於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雙重缺失,人們的向心力和創造力缺乏,這是歷史,民族,宣傳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 以省會城市蘭州為例,蘭州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也沒有地方曲藝形式。外地人提起蘭州,幾乎只知道蘭州拉麵,想到的只是帶著白色帽子的回族師傅拉麵的場景。拉麵從此成了蘭州的名片,回族師傅從此成了蘭州人的代表。這讓蘭州人哭笑不得,但是卻又不得不承認:除了拉麵,蘭州沒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餐飲, 娛樂 ,建築,還是婚喪嫁娶習慣,都中規中矩,甚至都沒有自己引以為豪的方言。蘭州年青人里會說蘭州話的越來越少,在稍微正經一點的高檔場合說蘭州話都略顯尷尬。一個地區缺乏值得驕傲的地方文化民眾則缺乏凝聚力和歸屬感,人們對這塊土地不但沒有任何眷戀,也沒有太多責任感。 這首先源於蘭州作為一個移民城市的歷史。這里的移民來自全國各地,帶來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因此蘭州沒有自己的特色也在情理之中了。上個世紀的戰亂導致甘肅成為戰略大後方,大量移民進入蘭州;解放後支援三線建設,又是新一輪的移民。大部分移民最終定居在此,但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卻很少對這片土地產生文化認同感和依賴感。在這里,三代以前就是蘭州土著的並不多,大部分當年來避難或是支援建設的也並非情願,他們內心深處認為自己只是客居,因此一旦有機會便想逃離甘肅。我聽到有的中學老師這樣教育學生們:「你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離開這個鬼地方。」這似乎是窮山溝溝里教師的慣用語,不知從何時起,蘭州也成了這樣的窮山溝溝。其次蘭州乃至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自古便處在中原漢族和西部少數民族勢力范圍的交錯地帶。在甘肅有55個民族,人口在1000以上的有16個,依次包括回族、東鄉族、藏族、土族、滿族、蒙古族、保安族、裕固族等等。民族風俗習慣以及觀念的不同導致管理上的不便, 文化上也很難形成統一的格局。這里少數民族青年受教育程度普遍較漢族為低,而且民風彪悍,在個別地區往往成為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實際上,蘭州最讓我郁悶的地方不是窮,也不是干,而是臟和亂。只有營造大家熱愛的生存環境,才能真正使甘肅人熱愛甘肅,留戀甘肅。蘭州乃至甘肅未來的發展需要甘肅人自己的努力,甘肅人需要停止怨天尤人而立即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比如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文化教育部門應當加大力度進行熱愛蘭州,建設甘肅的宣傳,號召省外以及國外的甘肅籍企業家等成功人士投資家鄉,回報家鄉。從各級地方政府到老百姓都應加強與先進地區的文化經濟思想交流,努力提高人民素質,改變大眾思維模式。甘肅的發展靠不了別人,只能靠自己。 責任編輯:NF075 (本文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登陸福布斯中文網

『伍』 甘肅省最近幾年的發展前景如何

實施西部大開發之前的1999年,我省GDP(國民生產總值)僅為931.58億元,之後的2000年當西部大開發戰略在西部省份實施後,GDP跨上了千億元大關,自此經過10年的發展,初步預計2009年將達到3380億元,增速在10.4%左右。

『陸』 甘肅省的教育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甘肅省共有普通小學6172所、普通初中1468所、普通高中384所、中等職業學校209所、幼兒園7122所、普通高等院校44所(其中:本科17所,高職(專科)學校27所),另有獨立學院5所。

西北民族大學,位於甘肅蘭州,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直屬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中央部屬高校,也是「少數民族骨幹計劃」入選高校,國家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和甘肅省共建。

學校前身是1950年8月正式成立的西北民族學院。 2003年4月,經教育部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預科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國際教育等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擁有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授予權、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權和招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碩士、博士研究生權。

學校佔地2880多畝,分城關校區和榆中校區。

『柒』 甘肅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甘肅現存發展不行,環境不太好,加上地區有些偏遠。政府現存都在改善了,我覺得甘肅還是有幾個地方未來發展還是可以的。畢竟我們國家在進步啊。


甘肅省,簡稱甘或隴,位於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甘肅是取甘州與肅州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1.天水

酒泉,為甘肅省地級市,這個地方我還沒去過。只是在微博上有看到過這個地方介紹。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該算是小城市吧,像它離少數民族很多景點還挺近的。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之間,北部除少部分與蒙古國接壤外,大部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相鄰,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自治州和海北藏族自治州。


我們國家政府也正在慢慢改善,甘肅要能留的住人才才行。比如說在人才教育,然後在大學生就業這塊福利搞大點,人才有了,難道還怕它未來不發展嗎?

『捌』 今日的甘肅狀況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位於我國的地理中心,介於北緯32度31分-42度57分、東經92度13分-108度46分之間。東接陝西,東北與寧夏毗鄰,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並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總面積45.4萬平方公里。全省設14 個地、市、州,87 個縣(市、區),省會蘭州。甘肅幅員遼闊,土地資源豐富。從隴東高原到河西走廊,從北山山地到隴南山區,分布著山地、丘陵、高原、平川、荒漠、戈壁、森林、草原、綠洲、沼澤、冰川等。適於種植的農業土壤多達15種,人均耕地2.17畝,草地面積2.50億畝,占本省土地總面積的36.57%,為全國第五大牧區,草地面積廣,水草質量好。林地面積7731萬畝,木材積蓄量近2億立方米。近年來,人工造林逐年擴大,育用結合已經初見成效。

甘肅是全國中葯材主要產區之一,有野生葯材951種,居全國第二位,已經營450多種,主要有當歸、大黃、黨參、甘草、紅芪、黃芪、貝母、大麻、杜仲、靈芝、冬蟲夏草等。其中"岷歸"、"文黨"產量大,質量好,是聞名中外的出口葯材。本省豐富的葯材資源為甘肅發展醫葯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甘肅有野生動物650種,鳥類441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稀有珍禽20多種,其中屬於一類保護的有32種,二類保護的有36種,三類保護的有近50種。主要分布在隴南山區、河西走廊、祁連山區以及甘南高原的森林地帶。隴南山區的野生動物,以大熊貓、金絲猴最為珍貴。

甘肅有豐富的水利資源,水資源主要分布在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個流域,9 個水系。全省河流年總徑流量603億立方米,其中1 億以上的河流有78條。全省已建成水電站29 座,黃河上游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和白龍江的碧口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12.5千瓦,全省總裝機容量已經超過300萬千瓦,年發電量235.65億度。

甘肅是我國礦產資源大省之一,有色和稀貴金屬尤為豐富。截止目前,全省已經發現145種有用礦產,其中鎳、鈷、鉑族、硒、鑄型粘土和飾面蛇蚊岩等11種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鋅、鉻、銅、銻、重晶石、菱鎂礦等15種分列全國2-5位,具有明顯優勢。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個多民族的聚居區,全省總人口為2237.11萬人,其中,漢族人口2051.5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91.7%,少數民族人口185.6萬人,佔8.3%,在少數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0個少數民族。此外,還有30個少數民族。東鄉、裕固、保安為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
區位優勢。省會城市蘭州在中國西北處於連接陝西、青海、寧夏、新疆4省區的中心位置,並且地處中國大陸版圖的幾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網路中心,四條鐵路干線和六條同道在這里交匯,在西部大開發中能夠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開發潛力。一是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接近2公頃。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河西、黃河幹流沿岸地區等水土光熱資源組合優勢突出,二是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牛、羊品質好,商品量大。野生葯用植物有1270多種,居全國第一位,特別是當歸、黨參、黃(紅)芪、大黃、麻黃、甘草等中葯材的產量高,質量好,享譽國內外:三是旅遊資源豐富,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冰川大河、戈壁沙漠、山川草原等自然景觀,歷史又形成了具有甘肅特色的石窟藝術、民俗宗教、黃河文化、絲綢之路、三國遺址等人文景觀。四是能源資源種類多,組合條件好,有利於形成煤電並舉、水火電互補的優勢,風能、核能、太陽能以及青海、陝西、新疆的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可供開發利用。五是礦產資源豐富,有41個礦種的保有量居全國前10位。鎳、鉛、鋅、金、鎢等特色礦產保有儲量大,開發條件好,開發利用價值大。
工業基礎。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甘肅已形成地方特色明顯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和西北的鋼鐵生產基地,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建築建材、機械電子、國防軍工等領域,工業技術裝備水平較高。主要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在全國佔有一定地位,原煤產量居第18位,發電量居第21位,有色金屬中鎳、鉛和稀土化合物居全國第1位,鋼和鋼材產量居西北第1位。
科技實力。甘肅平均每萬人擁有技術人員148人,高於全國74.4人的平均水平。有精細石油化工中間體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乾旱農業生態、碳基合物與選擇氧化等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中科院蘭州分院、蘭州大學等一批實力雄厚、水平較高、特色明顯的科研、教育機構。在新材料、生物醫葯、機電一體化、電子與信息、環保技術、旱作農業、草原生態、防治荒漠化等領域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大開發的基本思路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甘肅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切人點,在繼續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同時,以壯大城市經濟為龍頭,實施科教興省、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綜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葯材現代加工基地、林牧業基地和旅遊大省,充分發揮甘肅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橋梁、紐帶和依託作用。
——以市場為導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形成適應甘肅經濟發展的新機制。
——以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結構調整為切入點,加快以公路為重點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退耕還林(草)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和物質技術條件。
——以壯大城市經濟為龍頭,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以蘭州為重點,以隴海(江蘇連雲港——蘭州)線和蘭新(蘭州——烏魯木齊)線為依託,提高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形成大開發的支撐點和新的經濟增長帶,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城鎮在西部大開發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實施三大戰略,即實施科教興省戰略,使科技成為西部大開發的第一推動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改善投資軟環境,推動開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甘肅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
——走發揮比較優勢、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經濟的路子,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和老工業基地的比較優勢,形成石油天然氣與精細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葯、特色農副產品及以其為原料的加工業、旅遊業五大支柱產業。
按照這個基本思路,「十五」計劃(2001--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近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按8—9%考慮,由1999年的931.58億元(人民幣,下同),增加到2005年的1500--1600億元。
——財政收入和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到2005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5億元,力爭達到100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率按40%左右考慮,五年累計力爭達到3000億元。
——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全國平均增長率以下。到2005年,總人口控制在2700萬人,期間凈增130萬人。
——人民生活。到2005年城鎮民民可支配收入達到6400元,年均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達到2200元,年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
——科技、教育。主導產業的骨幹企業技術水平接近國際80年代水平;到2005年,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條件比較好的大中城市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高等教育。
——生態、環保。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趨勢得到基本扼制;大中城市供水、垃圾處理設施基本建成,工業「三廢」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所減緩。
——城市化進程。2005年,城市化水平達到30%。
到2015年的遠景目標是: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進入西部中等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上接近全國2010年的平均水平,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明顯成效,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0%左右,經濟社會信息化初見成效;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健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現小康,並使70%的城填人口和30%的農村人口達到寬裕型小康;就業基本有保障,人人享有較高水平的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有較大提高;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總之,計劃經過10年努力,使甘肅生態環境初步改善,全面開發的基礎設施條件基本具備,良性開發機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框架基本形成,特色明顯的支柱產業在全國具有競爭優勢。在此基礎上,再經過30到50年的努力,把甘肅建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生活安定、民族團結、山川秀美的新甘肅。

近期開發的方向和重點

——以公路為重點,超前建設基礎設施 公路:突出高等級化建設和路網改造,建成蘭州與周邊省會城市的高速通道,省至地(州、市)通二級以上公路,地(州、市)至縣(市)通三級以上油路,鄉鎮通四級公路,村村通汽車,形成全省縱橫交叉的公路網路。
鐵路:實現隴海線、蘭新線甘肅段的復線化和提速,爭取建設蘭州經廣元至重慶、玉門鎮至敦煌等鐵路。
民航:重點抓好中川、敦煌機場的改擴建工程,擴建、新建嘉峪關、慶陽、夏河等支線機場,做好天水、張掖、平涼等機場的工作。
管道:配合國家建設蘭州經成都至重慶輸送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氣東輸新疆經甘肅至上海輸氣管道工程,建設青海澀北經西寧至蘭州、陝西靖邊至慶陽長慶橋輸氣管道工程。
水利: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搞好現有大中型灌區設施的維護、改造和配套工作,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技術,統籌外流域調水,重點實施河西農業節水灌溉工程,搞好疏勒河流域綜合開發和東鄉南陽渠丁程,建設引洮生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和九甸峽水利樞紐工程 。
能源:加快城鄉電網改造和建設,積極開發利用天然氣、水能、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加快黃河小峽和張掖黑河上游梯級電站的滾動開發和長掃:上游水電開發,做好連城電廠二期、靖遠電廠三期等火電廠的改擴建和蘭州燃氣發電廠的前期:工作,合理開發利用青海、新疆和長慶的天然氣。
城鄉基礎設施:重點建設蘭州及其他省轄市的供水、供熱、道路、環境等城市基礎設施,盡快實現全省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
郵電:以全省公用通信網數字化為重點,加快國家干線光纜和省區光纜建設,加速專用網、數據網和通訊網「三網合一」,盡快完成高效、覆蓋面廣的郵電通信信息網路建設。
——因地制宜,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按照「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方針,把生態建設與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扶貧開發、發展地方經濟結合起來,從2000年開始用11年時間,在選擇不同類型的地方搞好退耕還林(草)試點示範和宜林荒山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山育林試點的基礎上,實施國有天然林保護、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林(草)業生態建設、祁連山水源涵養林建設、河西地區防沙治沙和荒漠化綜合治理、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建設、劉家峽庫區流域綠化建設等工程,堅決制止新的毀林毀草開荒,使全省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9.04%提高到2010年的13.6%,實現初見成效。爭取到2020年實現大見成效。
——以提高競爭力為中心,大力推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一是進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民以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為切人點,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加快建立「糧食、經濟作物、飼料生產」二元結構。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爭創名牌農產品。積極培育和推廣優質牧草種籽,開發優質飼料,促進全省草業和飼料業的發展。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有市場有特色的草食畜牧業和優質林果業,把甘肅建成國家重要的草牧業基地。同時,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抓好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戰略。
二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主力軍和「小巨人」。以產品結構調整為重點,以提高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力為中心,突出一個改造,對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輕工食品、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提升,把醫葯、電子等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淘汰一批落後的工藝,關閉一批技術落後、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加快實施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重點開發三大合成材料、有機化工原料、專用材料以及下游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綜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對鎳、鋁、鉛、鋅、稀土、鋼、炭素、新材料等材料工業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設項目進行重點建設,把甘肅建成全國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同時,搞好生物制葯與中葯新劑型、重大國產化裝備及其配套產品、計算機與數字通信等領域中的一批大項目,大力開發新產品,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繼續實施品牌戰略,提高工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再造工業新優勢。
規范組建一批大企業集團,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主力軍,抓好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工廠等50戶大型企業,用幾年時間將其改造成為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在國內外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並以此帶動整個國有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選擇30戶中小企業,把它們改造、培育成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小巨人」企業。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甘當配角,與國內外大公司開展專業化協作。
三是以生物醫葯、新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為重點,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蘭州、天水、金昌、白銀等城市為中心,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基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葯、新材料、精細化工、光機電一體化、電子與信息(特別是應用軟體)、新能源、高效節能與環保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若干個產值過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旅遊等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快旅遊景點、旅遊地相互之間快速通道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大旅遊戰略,不分部門,不分所有制,共同按規劃發展旅遊,大力開發敦煌、天水、夏河、蘭州及其周圍地區新的特色旅遊景點和特種、特色旅遊項目,搞好以敦煌國際旅遊城建設為龍頭,包括絲綢畫廊、大漠黃河、三國遺址、回藏風情四大旅遊板塊在內的開發與建設,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技術含量,培育和發展旅遊品牌,把旅遊業培育成全省的一大支柱產業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同時,要加快發展基於網路的信息服務、金融保險、社區服務、中介服務、房地產等新興產業和區域性的批發市場體系。
五是以落實和完善有關的優惠政策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科技和非公有制工業。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使其盡快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
六是按照「點線面』布局的原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蘭州特大城市的綜合功能,強化蘭州對周圍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使其盡快成為西部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交通通信樞紐和經濟、科技、商貿、金融、信息中心。把鐵路、公路主幹道沿線的中小城市、縣城培育成經濟增長極,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繼續實施再造河西戰略,把河西走廊建成西部的現代農業基地和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加大對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脫貧奔小康。發揮各地的優勢,進一步發展各具特色的地區支柱經濟。
——以深化科教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科教興省戰略的實施
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產學研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應用型科研機構轉制為企業,或者以不同形式進入企業,同企業合作。鼓勵省內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組建技術開發中心,支持省內企業與省外、國外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聯姻,在省內或省外組建技術開發中心,早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具有甘肅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有利於加速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體制和機制。整合國家在甘及省屬科研機構和技術力量,組建20個了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個重點實驗室,逐步形成30個具有特色的技術基地,為大開發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在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鼓勵和引導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樹立風險意識,設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金,建立科技風險投資服務體系,加速發展高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跨躍式發展。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引進甘肅需要的技術成果。
以人為本,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步伐,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努力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休、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採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廣泛開展各種各樣的培訓活動,提高勞動者素質。根據甘肅人才需求狀況,確定引進人才、智力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為,來去自由,常來常往」的原則,以項目和課題為中心,採取特殊政策,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吸引人才特別是經濟建設急需的實用人才參與甘肅開發。對為甘肅開發做出突出貢獻、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的省內外科技人員實行重獎。
實施大經貿戰略,鼓勵具備條件的生產企業爭取進出口經營權,大力擴大自營進出口,到境外辦企業。修訂和完善出口商品升級換代的規劃和措施,爭取在5年內,以甘肅已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機電產品、土畜產品、中醫葯保健品、鐵合金產品、鎳鋁稀土有色金屬產品為重點,大力開發具有一定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精細化工產品和名優新特產品,逐步形成穩定的出口企業大戶和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以擴大機電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和隴貨精品的出口為重點,積極調整出口結構。繼續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形成外資、外經、外貿相互依託、綜合開發國際市場的格局。
調整利用外資結構,加大農業、基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創匯產業、環保產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的外資利用力度,有步驟地推進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努力擴大借用國外貸款的規模,積極引導外商特別是跨國公司對國有企業進行兼並、收購、參股,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的領域外,都可以進行控股,增加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數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符合甘肅產業發展方向的原則,通過互為市場、技術轉讓、嫁接改造、對口支援、聯合開發等方式,進一步主動加強同東部沿海地區的技術經濟交流與合作,吸引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參與甘肅開發。

『玖』 甘肅經濟特點

甘肅以古甘州、肅州而得名,位於祖國中心。全省設五個省轄市,七個地區以及甘南、臨夏、兩個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漢、回、藏、東鄉、裕固、保安、蒙古、哈薩克、土、撒拉、滿等民族,人口近2634萬人。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為隴南山地、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帶、祁連山地六大區域。主要山脈大多分布在省境邊緣,大多數河流都以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礦藏主要有石油、煤、鐵、鉻、銅、鎢、磷、石膏、池鹽、芒硝等。森林資源多集中在山區,主要有隴南白龍江林區的青岡、樺木、雲杉、冷杉等用材林樹種,木材蓄積量近l.5億立方米。
甘肅省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土地面積居全國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時,甘肅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積遼闊,可開發潛力較大;甘肅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資源潛力巨大,發展水電建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甘肅是全國葯材主要產區之一,中葯材品種多、質量好,綜合開發潛力大;甘肅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具有風格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旅遊市場廣闊;甘肅省境跨度大,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農業環境獨特,發展特色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甘肅工業綜合實力居全國第23位,有較為良好雄厚的國有工業企業基礎。石油鑽采、煉化設備、數控機床、電機電器、真空設備、風動工具、軍工電子設備等產業相對優勢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盤活潛力;省內勞動力的年齡結構年輕,是勞動力資源的一大優勢,勞動力價格低廉。商業流通自建設蘭州商貿中心以來,市場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多層次、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市場網路逐步形成,商品流通總量不斷增加,市場交易更加活躍,對周邊省份的吸引輻射作用日益增強,商品流通樞紐初具規模,發展前景良好。
資源劣勢
甘肅生態環境較為惡劣,非凡是水資源嚴重匱乏,傳統農業發展相對緩慢;雖然有良好的工業基礎,但產業經濟結構不盡合理,企業發展過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現狀仍未得到徹底的改變;從業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資環境不佳,經濟基礎薄弱,老、少、邊、困區域范圍大;由於受自然條件、區域位置、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種條件的制約和影響,甘肅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位次不斷後移,而這種狀況在西部大開發中,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拾』 甘肅民間金融機構有哪些

借貸還是什麼。我是做金融的。公司剛進入蘭州市場

閱讀全文

與甘肅金融機構的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生鋁錠價格 瀏覽:63
駐馬店太平洋投資擔保有限公司 瀏覽:930
智薈理財 瀏覽:357
5年10年指數基金 瀏覽:733
能反映主流資金的指標公式 瀏覽:734
10年期國債期貨價格在哪看 瀏覽:912
混合股股票 瀏覽:589
眾生葯業定向增發價格 瀏覽:76
股票就像小三 瀏覽:144
外匯戰法排行 瀏覽:639
南京什麼寶理財 瀏覽:997
黃金的未來走勢 瀏覽:616
cpa融資租賃 瀏覽:744
深股通流入資金周排名 瀏覽:759
通達信普及版帶交易嗎 瀏覽:911
至尊外匯 瀏覽:123
2019投資界大健康投資峰會 瀏覽:683
恆指期貨一個交易日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606
個人質押貸款期限一般為 瀏覽:862
歐元匯率人民幣即期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