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際金融》誰能給我講講本國貨幣供給增加時匯率超調過程。
增加之後,匯率的最初貶值會大於匯率的長期貶值,即本幣會「超跌」。這種匯率對於貨幣波動的即刻反應超過了長期反應的現象,稱為「匯率超調」。
匯率超調是一種重要現象,因為它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匯率的日常波動可以有如此之大。匯率超調的經濟解釋來自於貨幣平價條件。
如果我們假定在貨幣供給增加之前,人們沒有預期到美元/歐元匯率的變動,匯率超調現象將比較容易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美元利率與某一給定的歐元利率相等。
美國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對歐元的利率不產生影響,但會使美元利率下降,並低於歐元利率。貨幣供給增加後的美元利率會一直低於歐元利率,直到美國的價格水平完成長期調整。
但是為了使外匯市場在這一調整過程中保持均衡,歐元存款的利率優勢必須被美元相對於歐元的預期升值所抵消。
簡單說,在美國貨幣供給增加以後,利率和匯率會立即下跌,但是美國國內的商品價格並不會立即下跌,而是緩慢的下跌。商品價格的下跌會使美元相對於歐元的匯率有上升趨勢。
所以從長期來看,美元對歐元的匯率應該是先跌後升。
而只有當美元/歐元匯率過度時,市場參與者才會預期到美元相對於歐元將出現升值。
匯率超調是短期價格水平剛性的直接後果。如果假設當貨幣供給增加之後,價格水平能夠立即調整到新的長期水平並使得實際貨幣供給並不增加,那麼,美元利率就不會下降。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以匯率超調來維持外匯市場的均衡。只要匯率立即跳到新的長期水平,市場就會繼續保持均衡狀態。
(1)國際金融實際匯率擴展閱讀:
匯率決定的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所謂超調通常是指一個變數對給定擾動做出的短期反應超過了其長期穩定均衡值,並因而被一個相反的調節所跟隨。
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起因在於商品市場上的價格存在「粘性」或者「滯後」的特點。 所謂粘性價格是指短期內商品價格粘住不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水平會逐漸發生變化直至達到其新的長期均衡值。
基本因素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
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使1 元的中央銀行負債。
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
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2. 國際金融匯率計算題
三個月遠期匯率:USD1=FF(6.2455-0.0360)~(6.2487-0.0033)=6.2095~6.2454
遠期貼水
商人如果賣出3個月遠期外匯合計USS10000(即報價者買入美元專,用買入價屬),可換回橡皮匯FF62095
3. 什麼是實際匯率
實際匯率是相對價格的一個主要變數,它反映了國內商品與國外相應商
品之間交換的回比率.因此,實際匯率的變答化對一國的經濟有著顯著的影響,
而這種影響一般來說是通過國際貿易來體現的.隨著國際資本流動的增加和
其對匯率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很
多實證研究都表明實際匯率是出口和進口函數的一個重要解釋變數
實際匯率的使用
今天翻閱資料時, 發現了實際匯率的幾種計算方法, 列示如下:
1,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
2,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3, 實際匯率(內向)=(E×Pt)/Pn 其中:Pt為貿易品的外幣價格 Pn為非貿易品的本幣價格
4, 實際匯率(外向)=(E×P*)/P 其中: P*為外國物價水平 P為本國物價水平
4. 國際金融匯率問題
匯率雙向來報價,前者為報價貨幣自,前一數字為報價者買入基準貨幣(被報價貨幣)、支付報價貨幣數量,後一數字為報價者賣單位基準貨幣收取的報價貨幣數。
aud/usd 0.6480/90 ,基準貨幣為澳元,報價貨幣為美元,詢價者買入1報價貨幣,即買入1美元(報價者買入基準貨幣),匯率為0.6480,需要被報價貨幣:1/0.6480=1.5432澳大利亞元
usd/cad 1.4040/50,詢價者買入1加元,需要美元:1/1.4040= 0.7123
5. 國際金融外匯匯率
1)1日元=0.0508/09港元
2)1日元=0.0509港元
匯價包括買入價和賣出價。
6. 國際金融題,求解啊 給定其他情況,若發生以下變化,美元-英鎊的實際匯率下一年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美元升值,英鎊貶值
7. 實際匯率等於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實際匯率是用兩國價格水平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後的匯率,即eP*/P(其中,e為直接標價法的名義匯率,即用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P*為以外幣表示的外國商品價格水平,P為以本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水平)。實際匯率反映了以同種貨幣表示的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水平,從而反映了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名義匯率是指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被直接公布、使用的表示兩國貨幣之間比價關系的匯率。名義匯率是又稱「市場匯率」。「實際匯率」的對稱。一種貨幣能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數量的名義匯率,通常是先設定一個特殊的貨幣加美元、特別提款權作為標准,然後確定與此種貨幣的匯率。匯率依美元、特別提款權的幣值變動而變動。名義匯率不能反映兩國貨幣的實際價值,是隨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求變動而變動的外匯買賣價格。
通貨膨脹率,是貨幣超發部分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而價格指數則是反映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在實際中,一般不直接、也不可能計算通貨膨脹,而是通過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間接表示。由於消費者價格是反映商品經過流通各環節形成的最終價格,它最全面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對貨幣的需要量。因此,消費者價格指數是最能充分、全面反映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世界各國基本上均用消費者價格指數(我國稱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即CPI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8. 實際匯率怎樣理解
實際匯率是指對名義匯率進行調整後的匯率,不同的調整方法對應不同的實際匯率含義。指名義匯率用兩國價格水平調整後的匯率,即外國商品與本國商品的相對價格,它反映了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匯率計算是匯率乘以外國的物價指數,再除以本國的物價指數。將政府實行的貿易政策對有關主體的影響考慮進去之後的匯率,如政府對出口進行補貼。
則對本國的出口企業而言,其事實上面對的匯率(即實際匯率)為:S+以本幣表示的補貼額/以外幣表示的出口額,S的含義同上。
(8)國際金融實際匯率擴展閱讀:
計算公式
實際匯率和有效匯率是國際金融研究和決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實際匯率和有效匯率是相對於名義匯率而言的。
名義匯率是指公布的匯率。用公式表示: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
實際匯率在研究匯率調整、傾銷調查與反傾銷措施、考察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時,常常被用到。
實際匯率的另一種概念是指名義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實際匯率=名義匯率-通貨膨脹率
第二種概念的實際匯率旨在解答通貨膨脹對名義匯率的影響,同時,它在貨幣實際購買力的研究中也常被用到。
分類
實際匯率(real exchange rate)是相對於名義匯率而言的,根據不同的需要,實際匯率有多種不同的定義。
第一種定義是外部實際匯率;
第二種定義是內部實際匯率;
第三種定義的實際匯率是指名義匯率加上或減去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
第四種定義的實際匯率是指名義匯率減去通貨膨脹率;
第五種實際匯率的定義包含了兩國的勞動生產率對比。
從實際匯率有關的上述定義可以看到,
第一,實際匯率的概念十分重要,但它的種類很多,代表了不同的理論和政策含義,且至少涉及兩個變數,政策上的可解釋性較復雜;
第二,所有實際匯率的定義所指明的政策含義最終都可以用名義匯率來表達。
9. 國際金融問題:匯率決定的因素是什麼
在現代經濟學中,匯率是最沒有共識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認為匯率是由購買力平價內、利率平價來決定的,容哪個國家通貨膨脹率高,貨幣就會貶值。為此,經濟學家們甚至提出了漢堡包指數,據此來判定世界各國匯率的高低。有人認為從長期來看這個理論是成立的:通貨膨脹變化是因,匯率變化是果。但實際上匯率變化通常要比通貨膨脹變化快得多。而且決定匯率的因素很多,除了通貨膨脹肯定是一個因素;另外一國貿易狀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再就是國民經濟增長率;一國的利率水平;最後可能更重要的是所謂自我實現的心理驅動因素,就是預期。還有一個極端的理論認為匯率完全是炒作的,毫無規律,這就所謂是隨機遊走。應該說,實際情形應該介於這兩者之間,匯率變動主要受少數壟斷金融機構左右,包括外匯市場在內的國際金融市場是一種壟斷競爭的格局。也就是說,國際金融市場大的走向,主要由幾個金融大國的政策決定,小國基本上沒有多少游戲的空間。
網上網路的,希望能幫到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