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理解互聯網金融的困境與繁榮
互聯網金融是近些年熱度不能再高的一個詞彙。一方面,群眾廣泛參與。除了在銀行存錢、借款之外,我們的金融活動有了更多選擇——多種多樣的互聯網「寶寶」、消費與投資「貸」款,開始進入千家萬戶。另一方面,各方高度重視。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將互聯網金融視為新經濟條件下的重要載體——如何廣泛參與,又怎樣有效監管,尚存在大量問題有待解答。應該看到,互聯網金融的繁榮與困境並存。當各方享受到資金往來活動的快捷便利之時,也深刻體會到這一個媒介自身的不足與外部沖擊的影響。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理解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繼續探討甚至探索的重要課題。
互聯網金融的媒介作用脫不開實體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存貸款便利,確實增強了資金活躍度,縮減了資金供需雙方的對接成本。借用互聯網工具,存貸資金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進而實現單位時間收益倍增。然而,資金快速行駛所致的風險,很可能被放大。眾所周知,實體經濟的運行質量決定了金融活動的收益水平。沒有企業創造利潤,單靠金融工具製造收益,最後的結果只會是泡沫累加。最初,互聯網金融是企業借貸資金和投資人尋找項目的平台。後來,慢慢發展為全民參與。互聯網金融降低投資門檻,削減融資成本的優勢進一步體現。經濟上升期,企業大面積盈利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有新的資金進入,也有新的收益回饋。但在經濟波動期,企業就有可能出現虧損,甚至血本無歸。傳統上債權高於股權的償付法則,在互聯網金融條件下,很可能失效或者被忽略。那麼一系列問題將暴露出來。
到底該如何監管互聯網金融呢?這是一個全球面臨的難題。首先,資金的流動不僅是跨區域的,而且跨國界的。傳統結算體系下的資本賬戶表內業務,大量溢出。其次,大部分傳統監管模式只適用於線下,而線上活動難以被追蹤,更談不上管控。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數量管理方法,面臨部分失效的風險。最後,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波及面大於以往。這種風險可以是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存貸款不能及時銜接,還可以是對資金價格與資產價值預期的沖擊。通俗講,互聯網金融不僅植根於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反過頭來可能影響到現實經濟,乃至金融活動。
洞悉互聯網金融的原理,有助於減少未知,抑制缺陷,發揮優勢。多數國家的實踐證明,培育互聯網金融有序成長很難一蹴而就。一來,互聯網金融的不確定性令其運行機制並不清晰;二來,這一新鮮事物自身發展還處於「野蠻成長」階段。基於上述兩點,我們能做的是了解清楚已知規律,並試圖展望未知軌跡。從1996年詹姆斯?米爾里斯和威廉?維克瑞憑借信息不對稱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後,微觀經濟理論的所有諾獎獲得者(2007年的赫爾維茨、馬斯金和邁爾森;2009年的奧斯特羅姆和威廉姆森;2014年的梯諾爾;2016年的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都是基於這一體系的研究。信息不對稱的本意是,由於利益相關各方掌握事物基本情況的程度不一樣,導致了差異化的經濟行為和選擇。一般而言,信息越充分一方,在市場活動中優勢越大,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增進市場效率的核心是化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損失,激發各方面創造活力。對照此理論,不難發現,互聯網金融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借款人是誰?貸款人又是誰?誰更容易違規?哪一方來監管效率更高?這些基本問題都繞不開對信息不對稱理論的理解。正是信息不對稱,才導致了所有環節都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互聯網金融特點和風險也在於此。
借款人一定是互聯網金融的弱勢方嗎?多數情況下,「散戶」容易被「欺負」。但這一切要看「散戶」是不是資金的真正責任人。換句話說,互聯網金融可以令借款人和貸款人瞬間轉換。一個人在平台借款並不妨礙在另一個地方貸款,角色瞬間轉變。借款鏈條的延長,可能增加了風險,但本質上是微觀主體在尋求資金安全和更多收益。
貸款人一定是互聯網金融的強勢方嗎?按理說,他們知道的信息相對更多,也更容易在獲利時得到更多,損失時及早抽身。有這等好事,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貸款人呢?其實,也好理解。沒有現實中的信用或者擔保,貸款人是很難取信借款人的。簡單說,信譽需要累積,不能使一錘子買賣。
違規可能存在每個環節,而且可能傳導。監管往往難以進入到市場活動的細節。這里不僅是監督成本的問題,還有不可觀測的問題。因此,大多數風險都很難防範。那麼,識別哪些環節出問題就很關鍵了。畢竟,資金往來離不開金融系統。除非是地下交易或者現金,互聯網金融的大部分合法渠道都會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實體金融賬戶之中。如何利用這些信息,找出容易出風險的環節和時點,有助於監管的進入。
總之,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工具融入市場經濟活動的一種必然。如果商品和服務廣泛通過互聯網來交易,那麼背後的金融活動不可避免的隨之跟進。與實體金融不同,互聯網金融具有多層次、廣泛性和多樣化特徵。這令經濟學當中的一些預想的基本原理被進一步驗證,也說明很多理論完全可用於指導實踐。根本上,知道其中的規律,更有助於我們分析互聯網金融背後的運行邏輯。找到繁榮的真諦和困境的症結,互聯網金融的路才會越來越寬。
⑵ 互聯網金融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首先,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內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容管理。
其次,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
最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監管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
⑶ 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
⑷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及劣勢
美國經濟來學家默頓和博迪(自Merton&Bodie,1993)認為,金融功能比金融機構更加穩定。也就是說,只要金融功能能夠得到有效發揮,金融機構就變得沒那麼重要,甚至可以達到金融脫媒的狀態。
首先說說互聯網金融的優勢。資源開放化,包括開放的平台、資源能得到共享;成本集約化,信息能實現最大化對稱;選擇市場化,改變了過去以金融機構為主體的形式;渠道自主化,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前端的整合,擴大服務的邊界;用戶行為價值化,利用雲計算將消費者的行為數據進行分析,從中挖掘商業價值。總結這些優點,那就是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社交網路,電子商務平台等能夠及時獲取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而這是傳統金融模式難以望其項背的。
但是相較於傳統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也存在著很多問題。互聯網金融很難准確把握小微企業真實的融資需求;互聯網金融無法吸收存款;此外,互聯網金融尚處於無監管機構、無准入門檻的階段,發展混亂、魚龍混雜,人才和渠道的制約也決定了其無法提供高端的金融服務,品牌和信用積累程度不夠,對消費者的信息保護也存在挑戰;最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用戶信息被大量的掌握,信息安全成為了令人擔憂的問題。
⑸ 互聯網金融業務面臨四大風險有哪些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是商業銀行正常存在的一種風險類型,銀行的流動性來自於銀行存款和貸款,一旦銀行的存款不足以支付貸款所需,就產生了流動性的不足,這種流動性不足根源於銀行償還能力的有限和取款數量的難以預期。銀行流動性直接關乎銀行的經營能力和信用,流動性不足將導致銀行貨幣流通的緩慢甚至停滯,嚴重時有可能導致銀行的倒閉。
4.法律風險。法律風險是指由於網路金融立法相對落後和模糊而導致的交易風險。互聯網是一個全球信息交互的平台,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跨國界的金融平台,然而由於各個國家、地區經濟制度和法律規定的差異,互聯網交易雙方對於互聯網金融的規則很難達到完全一致,這就加劇了一些互聯網金融的違規違法幾率,從而誘發法律風險。互聯網金融在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剛剛起步,相關法律體系還不完善,如在網路金融市場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認證、電子合同的有效性確認等方面尚無明確而完備的法律規范。因此,在採用bis後,利用網路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務,簽訂經濟合同就會面臨在有關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相當大的法律風險,容易陷入不應有的糾紛之中,使交易者面臨關於交易行為及其結果的更大的不確定性,增大了網路金融的交易費用,甚至影響網路金融的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存在的風險,嚴重威脅到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阻礙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縱深發展。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諸多風險,我們要做好完全的風險防範措施。
⑹ 互聯網金融的前景及劣勢
現在國家層面也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方式獲取資金,應該是未來社會的一個方向。如果有投資,建議你考慮一下P2P平台,如海吉星金融網這種實力強勁,平台穩定可靠的。
⑺ 互聯網金融給當今企業帶來怎樣的挑戰與機遇
給一些有發展的中小企業解決了融資難得問題,但也帶來了跑路的風險,整體來看還是有利的,新融網
⑻ 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1、房產。一線城市穩中升值,二三線就看人品了,今年放假漲了不少,估內計後面幾年會消停點,容每年平均收益率在6-8%左右吧,跟國家GDP差不多的(你懂得)。但是房產流動性不好,並且部分城市限購,佔用資金也大,建議50%的資產投資房產。
2、股票。浮動大,但收益頗豐,也可能虧的比較多,常言10個人有9個虧錢,不是專家就不要入場了。可以給你個簡單的股票,絕對不會虧的(買銀行股打新股-這個可以後面追問吧)。建議5%的資產投資股票。
3、銀行保險理財。收益率在2%-5%左右,這一般買一些保障性的保險(比如養老的補充,越年輕越便宜;家裡老人買大病醫保等),銀行的固定理財收益,這個收益低,但一般比較穩定,時間較長,流動性不大。
建議10%做銀行定期理財,10%做銀行活期產品理財。
4、p2p。互聯網金融是最近才出現的理財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取消銀行成本,將投資人的錢直接投資給需要錢的人,省了中間的銀行環節,年利率在6%-14%差不多。這個穩定性就要看平台了,比如國資系銀行存管的四海眾投一般都在10%左右,其他比如收益較高的平台差不多在12-14%左右,自己判斷吧,建議25%的資產做互聯網金融理財。
⑼ 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存在哪些問題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及廣泛應用基礎上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缺乏有效的管理。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是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而自發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先後經歷了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和P2P網路借貸再到大數據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理財的發展歷程,由此使得其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缺乏有效管理的問題。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產生的大數據而出現和發展起來的大數據金融,最初是由電商平台與商業銀行合作實現的,而後二者逐漸分立演化出了電商大數據金融和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開展大數據金融兩種形式。而對於商業銀行自建電子商務平台,由於商業銀行並不熟悉電子商務平台的運作模式,故其發展前景堪憂。其次,互聯網理財在近兩年時間里的井噴式發展,對傳統銀行存款業務和理財產品形成了沖擊,甚至通過影響貨幣乘數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性。第三,由於P2P網路借貸具有的低門檻和監管工作量大等特點,P2P網路借貸平台瘋狂發展及不斷倒閉也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風險和負面影響。
其次,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仍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是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和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等互聯網信息技術以及信用體系建設,故互聯網信息技術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程度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計算機網路通訊系統還存在著密鑰管理和加密技術不完善、TCP/IP協議安全性較差等缺陷,加之網路通訊系統具有的開放式特點造成的其易遭受計算機病毒和電腦黑客攻擊的問題,都易使得我國互聯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金融交易帶來較大的技術風險。在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方面,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軟硬體系統還大多來自國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系統,這也給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了選擇其發展所需的技術解決方案面臨著與客戶終端軟體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術變革淘汰,乃至威脅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等風險。而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國互聯網金融賴以發展的信用體系建設還很不完善,信用風險還較高。
最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不完善,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健康和穩定的發展。現階段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沿襲傳統金融監管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其基本內容是對傳統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監管由原來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應監管部門監管,對新興互聯網金融機構相關業務的監管則由中國人民銀行出台具體管理辦法或做出風險提示。應該說,這一體系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期能夠滿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需要的。但其後,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這一監管體系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例如,當前我國出現了因對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過多、對非銀行主導型的網路融資監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導致的商業銀行貸款無法創新、大量的非銀行網路融資風險巨大的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必然會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形成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