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對大學生必讀金融學書目的個人見解(即短篇讀後感)
現在的學生怎麼都這毛病。
Ⅱ 書一篇關於某本經濟類書籍的讀後感
《西方經濟學 第四版》讀書心得
西方經濟學很強調需求和供給的關系。許多經濟學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總是能找到需求和供給關系的規律。筆者也想用自己的眼光,用容易理解的語言總結一下需求和供給的關系。
首先,對於生活必須品研究需求和供給的關系。由於生活必須品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對生活必須品的需求在任何情況下都難以改變。舉例說明,糧食。不管糧食的產量(供給)有多少,人們對糧食的依賴不會改變,即使某年豐收,糧食產量大增,人們對糧食的需求也不會改變,並不會因為糧多而吃的量大。當然如果人們對生活必須品的需求增加,會使得生活必須品的供給也隨之增加,但這種情況一般很少出現。這種需求與供給的關系是由生活必須品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決定的。舉一個形象的例子,需求好像一堵牆,供給好像是一個人,在用一根繩子與牆拔河。供給這是如論用的力氣是大是小,都不會使得牆有絲毫動搖。
其次,對於奢侈品研究需求和供給的關系。奢侈品也有特點:收入多了,人們對奢侈品的購買就增加了。需求多了,廠商對奢侈品的供給也就多了。於是形成一個循環:需求->供給->利潤->工資(收入)->需求。具體解釋,需求增加,供給增加,企業利潤增加,給工人的工資增加,也就是國民收入增加,反過來刺激需求,這是一種良性循環。反之就是惡性循環。還是形象做一個比喻,這回是供給和需求兩個人在拔河,供給的力量大了,需求的力量也加大;需求的力量大了,供給的力量也加大。理想狀態下,繩子是保持靜止的,經濟也將穩步上升。但這里有問題值得探討:如果說在這種情況下,供給和需求是互相決定的,那麼應該讓誰先用力呢?顯然,首先刺激需求很容易。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不少刺激需求的政策,原因也在此。而增加供給,理論上也可以實現,但前提是要假定大部分廠商都願意冒風險大量生產,增加供給。現實狀態下,這點不太容易實現。
經濟危機之中,中國政府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了投資的規模,擴大了市場供給。從供給和需求的關繫上看,供給的擴大影響需求的擴大,同時又反作用於供給,使得經濟不斷向好,工廠的機器開始運轉,需要大量勞動力,就業率下降,人們收入增加,從而更加刺激了需求。近半年來中國經濟的復甦就源於此。然而,這樣的經濟膨脹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供不應求,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大於人們手中收入增長率,需求就會下降,整個經濟運轉就會重新回到平衡。然而這個過程是十分漫長而痛苦的,許多人將會失業,或是收入減少,社會動盪,這也是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產生的過程。但在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依靠政府有力的經濟政策,這個過程會平穩順利地完成,實現長期的經濟平衡。
補充一點,社會上經濟體和個人對未來經濟的預測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回復,許多企業會預期將來的經濟會進一步向好,於是抓緊生產。中小投資者也會預期資本市場的反彈,加大投資的力度,於是經濟的增長會成倍增長。這是現今的狀況。但反過來,如果社會對經濟的預期持悲觀態度,則經濟萎縮的速度也是十分驚人的。因此,如何引導全社會正確地理解國家一系列宏觀政策,正確預測經濟的未來走勢,對於經濟的發展十分重要。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讀書心得
最近研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了解了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知識,並且有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做一點總結,也是做些讀書筆記。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商品具有兩個要點,使用價值與價值,二者缺一不可。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即一種物品不用於交換,那麼它並不是商品,如空氣。但是一種物品有價值,就一定有使用價值,因為只有擁有使用價值,物品才有交換的價值,成為商品。也就是說,在市場上,買者付出貨幣購買商品的使用價值,而賣者放棄使用價值而獲得貨幣,價值在交換的瞬間得以形成。馬克思堅持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創造價值,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格是價值量的貨幣表現,但是價格受到供求關系的影響,在價值附近上下波動。
在資本市場中,股票也是一種商品,但是這種商品比較特殊。股票的使用價值是法律賦予的,正如空氣是由自然界賦予的。股票的使用價值就是持有者可以以股東身份獲得分紅,或者將股票高價賣出獲得收益。但此時的股票並不是商品,而股票的價值又從哪裡來呢?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股票的價值是什麼樣的勞動創造的呢?答案是,當投資者認購上市公司股票時,所付出的貨幣就是間接的勞動,這些特殊的勞動間接創造了股票的價值。但是股票在二級市場交換時,並不創造價值,投資者只是在買賣中獲得了差價收益。
今天剛剛發布的消息,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這讓叱詫風雲上百年的知名企業即是成為了經濟危機下的犧牲品。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角度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需求下降。需求下降是經濟危機的直接表現,而資本在W-G』的過程,也就是包含剩餘價值的產品被出賣轉化為增值的貨幣資本的過程無法順利進行,剩餘價值得不到體現。這對於以賺取剩餘價值為根本目標的資本主義企業來講是很大的打擊;第二,競爭壓力。國際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導致汽車行業的競爭壓力巨大,歐洲、日本,包括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剩餘價值理論,絕對剩餘價值的產生是以個別勞動時間小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基礎的。但是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其他企業的不斷競爭,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來越短,此時依靠進一步減少個別勞動時間已經十分困難,剩餘價值的生產無法提高,企業利潤得不到保障;第三,勞動力支付壓力過大。通用汽車公司擁有上萬名職工,他們的工資待遇不斷增加,導致企業可變資本(即支付勞動力的資本)增大,相對來講增大的速度大於不變資本(即支付生產資料的資本)的增長速度,相對剩餘價值也得不到體現。
綜合上述原因,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也就容易理解了。
馬克思認為,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而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稱為剩餘價值。這里有問題值得探索。為什麼工人的勞動會創造那麼多的價值?
原因有幾個,第一,工人通過學習,掌握了生產方法,比起原始社會人類還在摸索如何生產產品的時代,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但是,這種學習是要有投入的,勞動者自己負責這部分投入,通過社會上的學校獲得勞動基本技能(義務教育出外);第二,需要生產資料的完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講生產資料的重要性。生產資料的源頭是自然物質,從古至今可以看作不變的資本投入。假設對生產資料的投入資本為30;第三,生產工具的使用。如今的教材已經不提生產工具了,很多人把生產工具算作生產資料的一部分,它區別於生產資料的特點是,它的損耗是逐漸的,而生產資料的損耗是一次性的。假設這些資本要50,因此,不變資本此時是30+50=80a;
於是,在剩餘價值率為100%的情況下,資本家投入30用於購買生產資料,投入50用於購買生產工具,給工人支付的工資(可變資本)為20,那麼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為20,總價值為80a+20v+20m=120。但是剩餘價值率為什麼這么高呢?其實將三個原因價值化相加,即學習的投入+生產資料投入30+生產工具投入50,而產生剩餘價值。其中學習的投入是不需要資本家進行的,但投入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越多,剩餘價值率就越高,而工人的勞動不會因為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投入加大而增加,反而會減少,假設支付給工人的工資因此不變。如果此時支付工人的工資不變,就會給資本家帶來更多的剩餘價值,因此可以說,剩餘價值的增加是和生產資料、生產工具的投入增加有直接關系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增加,原因也在此。所以,資本家佔有的剩餘價值增多,是要補償一部分生產資料的投入,並不能說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加劇。
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很可以理解馬克思的重要思想。他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現象的研究,揭示了剩餘價值的本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揭示了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的預言。但是從字里行間可以讀出,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現象的時候,馬克思並沒有一味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而是在某些情況下肯定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比如,自由競爭市場的存在,使得勞動生產率得以提高。這一點,在公有制的情況下很難改善。可以說,馬克思自己也從哲學角度分析問題,存在即是合理。資本主義的存在必然有其歷史原因,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但是,資本主義的矛盾也十分嚴重。比如,由於自由競爭導致的過度生產,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引起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這些問題,西方經濟學家也用了很長時間探索研究,希望能夠加以解決。其中有些解決辦法,如增加政府在經濟方面的投入,加強監管職能等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有西方經濟學家只願意治標,即是在資本主義基本制度不變的情況下,使經濟穩定發展。馬克思則認為,要徹底解決經濟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就要大刀闊斧地改革,改變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向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發展。
其實筆者認為,首先,西方經濟學家努力想出的解決辦法,有些往往已經觸及到了社會主義的影子。比如,有人提出股份制的概念,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股份制公司掌握在少數一群人的手中,如果將這一群人擴大,變成全民,那就是公有制。其次,馬克思的觀點也有一定問題。社會變革需要十分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當然,如果不計後果,以暴力推翻現有的經濟體制,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體制也是可以實現的,但是這種改變必然會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因此,逐漸改革和發展才應該是綜合了西方經濟學和馬克思經濟學的優勢的正確方向。
以上的一點,其實與我國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狀不謀而合。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就是為了在不斷改革創新的基礎上,逐漸邁步進入社會主義時代,而又不會採取過於激烈的手段達到這個目的。中國的發展有目共睹,相信在中國的帶領下,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會逐步進入新時代,開創人類文明的又一先河。
Ⅲ 老師讓找八篇和金融相關書籍的讀後感
《投資學》讀後感
投資」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學科,上學的時候讀的就是「投資經濟管理專業。當然那時候的投資學不能和如今的投資學同日而語。博迪先生的《投資學》(第四版)也曾斷斷續續讀了三四遍,間或又讀了弗朗西斯先生的《投資學:全球視角》,現在手裡的是博迪先生的《投資學》(第六版)。
投資不同於投資學,投資包含了金融投資和實物投資,但所有的投資的基礎資產都是實物資產,金融投資的金融資產為建立在實物資產之上的虛擬資產,投資學其實是研究金融資產投資的一門學科,培養的是金融投資家和金融投資經紀,至於實物投資的學科是企業創業、商業、工商企業管理,培養的是企業家、商人和職業經理人,當然也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
《投資學基捶內容簡介:面向中國讀者,結合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和最新案例,回答了如何進行正確的投資、如何規避投資行為中出現的各種金融風險、如何正確地管理投資,以及如何科學地把握投資成本和收益之間的關系等問題。系統地介紹了一系列進行投資分析的基礎概念和工具,詳細闡述了組合管理方法、衍生金融工具、基礎分析等投資學的核心內容。以清晰的脈絡、簡潔的語言、扎實的基礎,實現了科學性、知識性、實踐性和趣味性的有機融合。網上提供了與《投資學基礎(第11版·中國版)》各個章節配套的練習題和補充材料(英文),供您學習。之後溫習知識。在第10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投資風險」和「投資須知」專欄;豐富了課後習題的題型;為備考CFA的考生提供了部分習題。《投資學基礎(第11版·中國版)》可作為大學財經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非金融專業學生的教材及MBA學員培訓課程的參考讀物,同時還適合所有對投資管理和理財管理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投資學基礎的讀後感,來自淘寶網的網友:以學生為中心,假設他們是投資經理人,為他們提供操作性的信息和知識,不拘泥於枯燥的理論和研究。本書是一本簡明的投資學基礎教程。配合教學需要,作者介紹了現實經濟中的主要投資品種,用便於應用的方式組織內容,並配有豐富的案例和習題。為便於讀者學習和實際操作,除了傳統的習題和核心詞彙之外,作者還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專欄,比如: 「網路工具」——教你如何使用一些財經網站的特定功能。 「Excel分析」——教你如何使用Excel工作表,這可是學習投資必備的技能! 「實際操作「——向你解釋如何在實踐中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 「測試你的投資潛能」——眾多CFA考題考考你! 「網上有什麼?」——這是為你布置的任務,期待你利用網際網路獨立解決!
投資學基礎的讀後感,來自淘寶網的網友:本書第11版正是在重新審視金融危機為投資學領域提出的新挑戰的基礎上,補充了各種投資工具在危機中的表現分析、一個合格的金融分析師應該怎樣預測投資收益和規避投資風險、從金融危機中的鮮活案例投資者應該汲取怎樣的經驗教訓等新內容。考慮到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金融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第11版重新詮釋了』ETFs在人們日常投資活動中的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和金融環境的改變和不斷擴展的在線交易對投資活動產生的影響。這些新內容對於增強投資者的實戰技能、提高投資者的投資效益和判斷能力,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本書根據中國金融市場的實際需要和最新發展現狀,詳細闡述了如何進行投資分析的基礎方法和相關工具。與第10版相比,本書的實戰性、操作性、可讀性、時效性更強,對各種投資組合管理方法的配合和比較也做了更為透徹的分析。學習本書既可以按照各章的順序向前推進,任課教師和讀者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任意調整順序進行有重點的教學和研讀。第11版每章後面的課後習題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相關章節的主要知識點,認真完成這些練習後,讀者會受益匪淺。
Ⅳ 世界是部金融史讀後感什麼是金融
《世界是部金融史》讀後感
兩周的時間讀完了這本足以顛覆我金融觀念的書,雖然本身對金融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讀的都是一些比較正統的教科書,如《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公司金融》、《投資學》等,所以當看到這本以金融史冠名的書的時候,瞬間有了極大的興趣。
當看到作者直擊金融的本質:「永遠用你的錢,為比你更有錢的人服務」的時候,心靈還是受到不小的震撼的,原來金融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光鮮亮麗,但同時也正是由於資本那種天生的逐利性驅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那個叫做「錢」的東西前赴後繼,不是人們不長記性,忘卻了歷次金融危機的帶來的巨大災難,也不是人們對金銀、代表貨幣的一個個薄紙片多麼情有獨鍾,而實在是因為這些東西背後所代表的巨大利益。作為一個俗世中的凡人,來世間走一遭總會追求點什麼,很多人的追求無非是權勢、財富、榮耀、美色,而這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特別是在這個物慾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社會,所以那些代表金錢的紙片、賬戶上的數字也就成了人們競相追逐的目標,因此我也更一進步理解了股市上的追漲殺跌、銀行擠兌等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為,因為當時在他們看來那就是最理性的做法,你永遠不可能要求人們為了集體的、長遠的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利益,這也許就是宏觀經濟學理論看似完美實踐卻屢遭挫折的原因。
Ⅳ 推薦1本好書 要寫3000字讀後感的
要是老師讓寫讀後感,不選名著是不行的。。。偷懶一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種讀後感好些,還能在網上搜到一些同類文章(意會),這是從交差的角度講。。。另外,飄,也不錯,但讀後感恐怕要你認真讀了以後才能寫得精彩。。。
Ⅵ 推薦一些書,最好有讀後感
讀《舉起你的右手》有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習時不要不懂裝懂,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科學的頂峰邁進。
《舉起你的右手》這篇文章講敘了作者學習基礎差,同學們積極舉手,而他由於虛榮心的支配,不懂裝懂,舉起手來。這次老師叫他回答,他啞口無言。過後老師找他談話,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叫他會回答問題時舉起右手,不會時舉起左手。由於他平時這樣努力拚搏,積極舉手,腳踏實地地學習。最後期末考試他在班裡名列前茅,終於成功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有著深刻的感受。我的學習成績中上,很少見到我舉起手來發言,即使會也不舉起手來,我很懶惰嗎?不是的!其實我是只膽小怕事的「老鼠」,生怕回答問題錯誤,遭到同學們的恥笑。但讀了這篇文章,使我的態度和看法有所改變。我覺得舉起手來是件光榮的事,反而會回答且不舉手是個大傻瓜。積極舉手發言,可以鍛煉我們的膽量和口才,糾正我們回答時的錯誤,使成績更上一層樓。我終於找到了自己學習的病根,這時的我一蹦三尺高。
在學習方面找到自己的病根是提高成績的基礎。雖說不做,算什麼男子漢大丈夫?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再也不會不懂裝懂,會做到「打破沙鍋問到底」,不會再有虛榮心理。數學是我最薄弱的科目。遇到難題我寧可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把它攻克。平時上課積極舉手發言,課余時間把當天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這不就能提高我的成績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勞逸結合。所謂「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
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
Ⅶ 各種經典書的 讀後感
我最近讀了本書叫《少年毛澤東》。主要是講毛澤東小時候立大志、刻苦讀書的故事。毛澤東曾經是我們國家的主席,也是著名的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毛澤東小時候就十分聰明,所以才能成為我們國家的主席。
這本書詳細的介紹了毛澤東少年時代的學習和生活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的一件事情。毛澤東他那時是在韶山上的一個小山村出生的,他長大以後人們覺得他頑皮,就叫他石伢子。有次上學期間教書的先生出去了,毛澤東就帶領著他的小夥伴們下塘里去游泳,這件事情被他的先生知道以後,很生氣,就要打手心。作文金谷園可先生轉而一想,對毛澤東這樣倔強聰穎的孩子,不能來硬的,便說:"我出兩個對子,你對得上,免除懲罰,對不上,則要打手心。"
毛澤東不愧是個聰明的孩子,一下子就聽出了先生話里的意思,知道他的先生還在很生氣他游泳的事,他很快就答出來了。先生決定想一個復雜的,就說:"牛皮菜。",毛澤東想了一下,說道:"馬齒莧。"先生覺得這兩個對子對的很好,就免了打毛澤東手心的念頭。
毛澤東真聰明啊!他用自己的智慧來免受自己的皮肉之苦,難怪他長大後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主席。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利用一切機會讀書,半耕半讀掌握了很多知識。我們應該向他學習,多動腦,多讀書,長大後為我們的祖國效力!
毛澤東從一個小山村走出來,從不識字到了領導中國人站了起來,建立了新中國,讓中國在世界上站穩了腳。我們也要向毛主席那樣刻苦學習,關心他人,做個新時代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