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如何理解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的審慎性監管

如何理解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的審慎性監管

發布時間:2021-07-03 15:04:56

① 如何看待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

  1. 制約關系,同時也是一種保障
    金融創新的實質永遠是微觀個體為了利潤最大化而所專作的創新屬, 而這樣的創新是伴隨著諸多風險的。這些風險最後都由投資者買單,做為微觀的金融業個體,為了實現個人利潤的最大化,他們是不會考慮風險波及的影響的。

  2. 所以,金融業的所有行業都在為一件事而努力,就是賺錢。
    這樣,矛盾就出來了。金融業為了賺錢而創新,不顧及投資者風險;而投資者也不能承擔很大風險做投資,這樣的矛盾使得金融市場就無法運作了。因此,金融監管的作用就在於此了,即為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也同時為了保護良好的投資環境,制約金融創新的發展。

  3. 另一方面,也為創新的金融產品提供一個保障。中國的股期的上市可是經過了多少年的研究,不斷地選擇最優時期才做出的決定。所以說,這樣的監管為的就是確保金融創新能夠在市場里穩健發展。

② 宏觀審慎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的區別

宏觀審慎政策:
1、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征稅。
2、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考慮到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若要控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風險,限制銀行資產規模和降低可替代性的途徑並不可取,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風險關聯度。
在目前的貨幣政策不改變其總量調節基礎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擁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而且兩者難以相互替代,因此加強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之間的配合就顯得非常必要。事實上,中央銀行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徘徊於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之間的取捨關系,而是如何在當前的經濟穩定與未來的經濟穩定之間做出決策,即政策的實施必須通過對物價穩定和金融失衡的雙重視角來全面評估經濟狀況。當經濟過熱跡象出現時,如果貨幣政策仍然寬松,則任何後續的宏觀審慎工具都難以奏效。換言之,宏觀審慎監管的結構性調節優勢必須以適當的貨幣總量調節為基礎。

宏觀審慎監管是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系統對經濟體系的負外部溢出而採取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
兩者的主要區別為監管是根本,政策是要隨著局勢的變化而進行周期性的改變。

③ 如何運用宏觀審慎監管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運用宏觀審慎監管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宏觀審慎管理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政策工具。目前,國際上基本形成了一致意見,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工具設計主要應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考慮:一是時間維度,主要是關注順周期效應,即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系統的風險是否在金融體系內部和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作用下被放大了。這主要考慮採取逆周期政策。二是跨行業維度,主要關注某一特定時點上由於銀行間相互依賴的支付體系和共同風險敞口。這主要考慮不同金融機構對系統性風險的影響,針對系統的重要性銀行制定嚴格的規則。三是結構維度,根據金融系統的結構特徵,制定限制金融體系風險承擔和抗風險能力的措施。
央行行長周小川曾指出,宏觀經濟審慎監管首先是逆周期政策,應從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出發建立逆周期調控機制。他還表示,要加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彌補監管真空和不足,防範和控制好潛在的系統性風險。第一,在逆周期政策方面,當前主要經濟組織和監管當局最為推崇的政策工具是逆周期資本緩沖,它要求金融機構在經濟繁榮時期持有更多的資本,以利於其在經濟低迷時期可以維持合理的信貸供應。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的基本框架的規定,各成員國可根據「信貸/GDP」指標超出趨勢值的程度等要求銀行增加2.5%以內的逆周期資本緩沖,以保護金融體系由於信貸激增所帶來的逆向沖擊。近幾年,我國央行在不斷探索逆周期的貨幣信貸動態調控機制,以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對系統性風險的調控作用。該機制將利率、匯率等價格型指標和貨幣信貸增長等數量型指標通過窗口指導等方式進行風險提示,以減少金融機構「羊群效應」對系統性風險的放大作用,另外還運用信貸政策、差別准備金等政策工具來引導和加強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和調控,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第二,在加強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方面,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的基本框架,系統重要性銀行應當在最低資本要求的基礎上具備更強的承擔損失的能力。其政策工具主要是系統性資本附加和系統性流動性附加,它是依據金融機構對系統性風險的邊際貢獻,要求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應當持有與其系統地位相對應的附加資本金和流動性資本,以緩解其自身失敗導致的向其他金融機構的傳染效應。第三,針對金融體系的結構特點,巴塞爾協議Ⅲ提出了對流動性和杠桿率的要求。為提升控制流動性風險的能力,提出了LCR(流動性覆蓋比率)和NSFR(凈穩定融資比率)兩個指標。作為對最低資本要求的補充,新的杠桿率測算涵蓋了表外風險。除此之外,宏觀審慎管理還將一些影響金融體系失衡的宏觀經濟指標,包括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通貨膨脹率等,納入到了金融部門的評價計劃中。
二是中央銀行主導宏觀審慎管理。在國際金融管理體制改革中,加強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管理中的職權已成為一種趨勢。2008年次貸危機之前,國際上普遍實行的是中央銀行主要負責貨幣政策,讓渡監管職權給專門的監管機構。金融危機的爆發顯示出了這種制度安排的弊端。2009年1月,由各國政府部門和理論界資深人士組成的30人集團公布的《金融改革:一個金融穩定框架》報告中提議,應當給予中央銀行足夠的監督權和必要的政策工具,使其不僅在金融危機時期也能在信貸擴張時期發揮更大作用。受此影響,英美、歐盟等國家紛紛擴大了中央銀行在宏觀審慎監管中的許可權。
長期以來,對於中央銀行是否應擁有金融監督職權一直存在著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中央銀行不能兼任金融監管職能和貨幣政策職能,否則存在利益沖突:央行對微觀金融的關注會影響到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另一種觀點則贊同央行應當同時具有金融監管職能和宏觀政策制定職能,理由是:由於央行具有降低系統性風險的目的,因此在特定情況下扮演著最終貸款人的角色,理應對金融機構行使監管權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反映出:中央銀行缺乏對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管,不利於金融系統性風險的防範。
在我國,賦予中央銀行宏觀審慎管理職權的意義在於:第一,有利於我國政府從宏觀層面和國家整體上對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進行識別和判斷。第二,我國中央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其他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有利於我國以國際視野展開系統性風險的早期預警工作。當然,加強中央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職能並不意味著取締金融監管機構,而應當是正確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第三,有助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協調發展。

④ 如何理解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宏觀審慎政策:1、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征稅。2、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考慮到中國銀行業發展現狀,若要控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風險,限制銀行資產規模和降低可替代性的途徑並不可取,最有效的方法是降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風險關聯度。在目前的貨幣政策不改變其總量調節基礎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監管擁有不同的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而且兩者難以相互替代,因此加強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之間的配合就顯得非常必要。事實上,中央銀行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徘徊於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之間的取捨關系,而是如何在當前的經濟穩定與未來的經濟穩定之間做出決策,即政策的實施必須通過對物價穩定和金融失衡的雙重視角來全面評估經濟狀況。當經濟過熱跡象出現時,如果貨幣政策仍然寬松,則任何後續的宏觀審慎工具都難以奏效。換言之,宏觀審慎監管的結構性調節優勢必須以適當的貨幣總量調節為基礎。宏觀審慎監管是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系統對經濟體系的負外部溢出而採取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兩者的主要區別為監管是根本,政策是要隨著局勢的變化而進行周期性的改變。

⑤ 宏觀審慎監管的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

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主要顯現在不同的監管目標以及由此而採取的不同監管措施上。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防止經濟增長(如GDP)受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的目的在於控制個體金融機構或行業的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在監管內容上,宏觀審慎監管側重在對金融機構的整體行為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影響力的監管上,同時關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而微觀審慎監管側重於對金融機構的個體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監管。從具體監管對象上看,宏觀審慎監管更關注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如銀行和金融集團)的行為,金融市場整體趨勢及其與宏觀經濟的相互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更關注於具體金融機構的合規與風險暴露情況,避免使投資者和儲戶等個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失等事件。
良好的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可以相互促進,增強彼此的監管效果。比如,對於銀行的信用風險敞口監管,微觀審慎監管措施會關注該銀行信貸資產的集中度和相關放貸政策,而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則會關注銀行業整體的信貸規模及其與有關資產價格的關系,並據以判斷銀行體系是否正在積累信用風險。由於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手段也會大相庭徑,比如宏觀審慎監管會因為強調整體的穩定性而忽略對個體利益的保護,而微觀審慎監管則相反,首先關注的是個體風險控制。

⑥ 中國金融機構監管部門有哪些

中國現源行金融監管架構是「一行三會」。「一行」為中國人民銀行。「三會」是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分別負責銀行、證券、保險三大市場的監管

1、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貨幣政策。

2、銀監會,統一監督管理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託投資公司以及其它存款類金融機構。

3、證監會,負責對全國證券、期貨業進行集中統一監管。

4、保監會,負責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

(6)如何理解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的審慎性監管擴展閱讀:

金融監管體制是金融監管的職責劃分和權力分配的方式和組織制度。國際上主要的金融監管體制可分為雙線多頭監管體制、一線多頭監管體制和單一監管體制。

金融監管體制是各國歷史和國情的產物。確立監管體制模式的基本原則是,既要提高監管的效率,避免過分的職責交叉和相互掣肘,又要注意權力的相互制約,避免權力過度集中。

在監管權力相對集中於一個監管主體的情況下,必須實行科學合理的內部權力劃分和職責分工,以保證監管權力的正確行使。

參考資料:

網路-中國金融機構監管體制

⑦ 什麼是宏觀審慎監管其與微觀審慎監管有什麼區別

宏觀審慎監管,經濟學術語,是為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防止金融系統對經濟體系的負外部溢出而採取的一種自上而下的監管模式。
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如下:
1、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主要顯現在不同的監管目標以及由此而採取的不同監管措施上。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防止經濟增長(如GDP)受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的目的在於控制個體金融機構或行業的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2、在監管內容上,宏觀審慎監管側重在對金融機構的整體行為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影響力的監管上,同時關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而微觀審慎監管側重於對金融機構的個體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監管。從具體監管對象上看,宏觀審慎監管更關注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如銀行和金融集團)的行為,金融市場整體趨勢及其與宏觀經濟的相互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更關注於具體金融機構的合規與風險暴露情況,避免使投資者和儲戶等個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失等事件。
3、良好的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可以相互促進,增強彼此的監管效果。比如,對於銀行的信用風險敞口監管,微觀審慎監管措施會關注該銀行信貸資產的集中度和相關放貸政策,而宏觀審慎監管措施則會關注銀行業整體的信貸規模及其與有關資產價格的關系,並據以判斷銀行體系是否正在積累信用風險。由於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手段也會大相庭徑,比如宏觀審慎監管會因為強調整體的穩定性而忽略對個體利益的保護,而微觀審慎監管則相反,首先關注的是個體風險控制。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3-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⑧ 如何看待中央銀行宏觀審慎政策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廢除分業經營限制,但保留了原來以功能監管為主,兼具行業監管特點的監管體制。次貸危機爆發集中暴露了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的不足。2010年7月美國頒布《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建立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對金融監管體系進行全面改革,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在這一輪金融監管改革中我們發現美聯儲的監管權被大幅加強和擴充了,但是注意,美聯儲曾一度被指應對次貸危機負責任。這裡面的內在邏輯及深遠考慮值得深究。通過梳理我們發現包括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業界以及公眾代表在內的多數意見都認為,美聯儲未盡到防範金融危機之責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監管職權過窄,無法有效應對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穩定。
正是基於上述考慮,在危機後的金融改革中,美國引入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並重塑了金融監管體系,建立了以中央銀行(美聯儲)為核心、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及行業金融監管機構等相協調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明顯增強。
綜上我們發現無論是英國的「超級央行模式」還是美國模式,一個趨勢顯露無疑,那就是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才是現在金融監管的方向,而且都強化了央行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中的核心地位。雖然基於各國不同的國情,各國金融監管改革建立的新體制也有所不同,但是朝著宏觀審慎政策的方向以及強化央行在這一政策框架中核心地位的趨勢確鑿無疑。

⑨ 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 區別 聯系

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與聯系:

1、目的不同。宏觀審慎監管的目標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防止經濟增長受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的目的在於控制個體金融機構或行業的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

2、內容不同。宏觀審慎監管側重在對金融機構的整體行為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相互影響力的監管上,同時關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而微觀審慎監管側重於對金融機構的個體行為和風險偏好的監管。

3、對象不同。宏觀審慎監管更關注具有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行為,金融市場整體趨勢及其與宏觀經濟的相互影響;而微觀審慎監管則更關注於具體金融機構的合規與風險暴露情況,避免使投資者和儲戶等個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失等事件。

4、聯系:良好的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可以相互促進,增強彼此的監管效果。由於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的目標不完全一致,宏觀與微觀審慎監管手段也會大相庭徑,比如宏觀審慎監管會因為強調整體的穩定性而忽略對個體利益的保護,而微觀審慎監管則相反,首先關注的是個體風險控制。

(9)如何理解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的審慎性監管擴展閱讀:

宏觀審慎監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識別系統風險,即發現、監測和計量系統風險及其潛在影響;二是降低系統風險的發生概率,即通過提高監管標准和採取針對性監管措施等,預防系統風險爆發;三是緩解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溢出效應,即在系統風險爆發後,限制破壞的程度和范圍,盡可能降低經濟損失。

審慎監管框架分為宏觀審慎監測框架和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兩個部分。前者通過指標體系識別和監測系統風險,後者側重於研發干預系統風險的政策工具。作為二者的基礎,還應確立宏觀審慎監管的制度安排,建立監管主體之間的分工合作機制。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的審慎性監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恆指期貨一個交易日是幾點到幾點 瀏覽:606
個人質押貸款期限一般為 瀏覽:862
歐元匯率人民幣即期 瀏覽:328
25日人民幣兌換澳元匯率 瀏覽:497
紫金銀行理財 瀏覽:55
中澤股票 瀏覽:921
躍嶺股票 瀏覽:326
2015年97號汽油價格 瀏覽:964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