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武漢富人區在哪
首先,武漢是沒有標准意義富人區的,一來武漢沒這長遠的規劃,二來這與核心價值觀嚴重不符....
鬧眼子的話講完了,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武漢土豪扎堆比較多的幾個地方:
西北湖
富人指數:★★★★
武漢最早的富人區,自2005年開始,武漢西北湖一帶的樓盤,開始成為武漢豪宅的代名詞。背靠金融一條街,漢口絕對核心湖景,國貿中山公園武廣近在咫尺,擁有武漢最頂尖的白領群體,西北湖一時風頭無兩。當時入住西北湖就意味著自己一隻腳踏進了武漢高端圈層的門檻。
漢街&沙湖
富人指數:★★★★★
這一帶本就有很好的基礎,省委省府雄踞片區,東湖、沙湖雙雙攜手,名校大醫院等一應俱全,它是湖北最先大面積供暖氣的片區,且最有保證。這里也是豪盤聚匯地:御湖世家、楚世家、東湖天下、復地國際……漢街的繁榮,讓整個漢街—沙湖東完成了拼圖。
王家墩CBD
富人指數:★★★★★
王家墩曾經是漢口市中心人眼裡鳥不拉屎的地方,但隨著CBD的建設,王家墩將成為武漢首個真正意義的富人區,目前將近兩萬的房價已將武漢多數中低收入家庭擋在了門外。王家墩CBD配套143萬方世貿中心、63萬方華中首席SOHO領地、32萬方華中第一高樓武漢中心等地標級商務、商業中心;未來CBD內共有5條地鐵線,10座站點密布,CBD共設包括紅領巾學校與馬榮凱瑞雙語國際幼兒園等名校在內的13所學校;毗鄰大型體育中心、市政藝術中心;四座主題公園環伺CBD。
武漢天地
富人指數:★★★★★★
毋庸置疑,武漢天地的房價和商業街的消費水平,一直都是武漢人消費高水平的參照標桿。
湯遜湖
富人指數:★★★★
如果說漢口的豪宅區集中在金銀湖,漢陽的豪宅區集中在後官湖,那麼武昌的豪宅區就應屬湯遜湖當仁不讓了!從十年前的阡陌縱橫到如今的繁花似錦,從10年前的百萬級澳門山莊到如今的千萬級的長島,湯遜湖邊的豪宅路走了10年,已經成了武漢最大的別墅區。
水果湖
富人指數:★★★★★
省府重地,周邊環境得天獨厚,全省最完善的全方位配套....水果湖多年來一直爭做武漢最低調的富人區,甚至讓很多漢口人以為水果湖是個窮鄉僻壤。不過自從漢街來了,水果湖就再也沒法低調了。
東湖沿岸
富人指數:★★★★★
自古以來,東湖就是高雅名士聚集的地方,不僅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還有清新干凈的生活環境,因此被奉為高大上的富人區。如今,各家新老樓盤,以及私家別墅依然很低調的藏在東湖沿岸,有的別墅甚至低調到你根本不知道在哪裡。
惠濟路
富人指數:★★★
區域不大,但極其低調。因為屬市委重地,各種公務員ZF機關人員蜜集,緊鄰解放公園綠化超贊,還有一些老領導居住的小別墅的外觀漂亮,也有歷史感。
光谷
富人指數:★★★
光谷並不是只有低消費能力的學生族,別忘了還有眾多的企業高管及老闆們。近10年來,光谷關山大道房價一路奔跑,萬科、保利、金地三足鼎立;另外,光谷喻家湖周邊有較為宜居的配套,光谷步行街就在附近,但又鬧中取靜;華中科技大學也在此,喻家湖、喻家山、馬鞍山森林公園、東湖等自然資源環伺。
金銀湖
富人指數:★★★★
金銀湖,別墅數量,占整個武漢市一半。集中了兩大有錢人的娛樂運動:高爾夫球場,國際賽馬場。包括水資源,濕地,綠化等方面,是漢口環境最好的地方。而且據說武漢13個區,平均收入最高的區就是東西湖區。
沌口
富人指數:★★★
沌口的富人不算多,但實力都不一般,包括知名企業的高管,在武漢工作或定居的老外們,還有拆二代們。
台北路&香港路
富人指數:★★★
台北路,尤其是寶島公園附近,曾有眾多富人潛伏,一時賓利、賓士蔚為大觀,不過因樓盤規劃較早,大款們早已不滿那裡的住宅品質和小區環境,紛紛另尋新歡;
積玉橋
富人指數:★★★
積玉橋,是武昌區全力打造濱江商務區。華潤鳳凰城、金地國際花園、錦江國際城、藍灣俊園、金都漢宮、萬達中心、綠地金融城……現在這里單價過兩萬元的樓盤已不少,只是配套及綠化一直無法跟上,入住率也不算理想。
後官湖
富人指數:★★★
傳言漢陽後官湖是姜子牙住過的地方,目前的後官湖暫時還算不上標准富人區,但已經成為了武漢最新的別墅片區,綠化及湖景一級棒,別墅的價值在武漢也名列前茅,即將落成的世茂嘉年華也將成為武漢的新地標。
盤龍城
富人指數:★★★
龍城這里屬丘陵地帶,自然條件非常優越。開發商們也許在保持著一種默契,一律只建高檔別墅,某開發商還准備配套打造遊艇碼頭、湖濱高爾夫練習場等奢華的、帶有度假游樂性質的項目……這些造型復雜的房子常常引起在山頭放牛的村民的不解:城裡人真怪,鄉里人現在進城住高樓了,城裡人倒跑到我們鄉下住矮房子........但老闆們會說:沒文化,這叫別野!要的就是在野地的那個味!
盤點下來發現武漢的壕真多,據說武漢頂級土豪已經不開賓利改私人飛機了!
什麼都不說了,樂活菌要改行去收停機費了,一小時一片,十片封頂!
❷ 武漢漢陽地鐵12線都經過哪裡
根據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2014-2049),12號(環線)線規劃起於漢口火車站,經後湖、青山、沙湖、武昌火車站、漢陽四新、墨水湖、漢口古田至漢口火車站,全長約55公里。將連接漢口站和武昌站,王家墩、白沙新城、四新、華中金融城等眾多CBD、城市副中心、兩大對外交通樞紐和多處大型居住區。環線設站32座(其中換乘站18座),近七成是換乘站。
武漢市軌道交通12號線全線長度約為59.4km(其中高架線長度約為11.1km),共設站32座(其中換乘站18座),最大站間距為4828m(丹水池站-科普公園站),最小站間距為650m(科普公園站-鋼都花園站),平均站間距約為1.86km,採用A型車6輛編組,土建預留8A條件。全線共設一段兩場,新建一座主變,改造一座既有主變。本線兩次穿越長江(一次採用盾構通過,另一次與11號線四線高架過江),高架線上跨武昌南編組站;小盾構過漢江、沙湖和墨水湖。
❸ 目前華中地區最高的樓是
民生銀行大廈:華中金融新「地標」18日投入使用的民生銀行大廈,位於漢口金融一條街的中段,共68層,總高度為325米,是武漢市目前建成的最高建築,也是華中地區第一高樓。至於這座「第一高樓」為何修了12年,溫四清透露,武漢正在著力打造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為使該樓成為華中金融中心的新地標,開發商多次變更了設計方案,樓層從最初的40層不斷追加到68層,導致工期一拖再延,其實正常情況下該樓的建設周期為3到5年。未來:隨著國家批復武漢為「國家中心城市」,一座高達606米的高樓在該市未來重點發展的武昌濱江商務區開建。預計5年內建成後,該樓將成為中國第二、全球第三高樓,屆時將把武漢樓高紀錄提升600米以上
❹ 武漢地鐵集團12號線凌吳墩站取消了嗎
根據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2014-2049),12號(環線)線規劃起於漢口火車站,經後湖、青山、沙湖、武昌火車站、漢陽四新、墨水湖、漢口古田至漢口火車站,全長約55公里。將連接漢口站和武昌站,王家墩、白沙新城、四新、華中金融城等眾多CBD、城市副中心、兩大對外交通樞紐和多處大型居住區。環線設站32座(其中換乘站18座),近七成是換乘站。
武漢市軌道交通12號線全線長度約為59.4km(其中高架線長度約為11.1km),共設站32座(其中換乘站18座),最大站間距為4828m(丹水池站-科普公園站),最小站間距為650m(科普公園站-鋼都花園站),平均站間距約為1.86km,採用A型車6輛編組,土建預留8A條件。全線共設一段兩場,新建一座主變,改造一座既有主變。本線兩次穿越長江(一次採用盾構通過,另一次與11號線四線高架過江),高架線上跨武昌南編組站;小盾構過漢江、沙湖和墨水湖。
❺ 武漢地鐵13號線站點明細是什麼
13號線規劃起於起於臨空經濟區經盤龍城、常青、新華路、漢正街、南湖、南湖大道、光谷火車站至光谷中心城。
全長約46公里。目前,該線路處於線網規劃階段,具體開竣工時間尚未明確,建設時序和建設規模正在研究論證中。
(5)武漢華中金融城中心規劃擴展閱讀:
建設意義
武漢軌道交通13號線,不僅提高了中心城區軌道交通覆蓋率,還一舉解決了南湖一帶的交通擁堵問題,拉近漢口,武昌和光谷之間的距離。
溝通漢口片區與日後人口將達150萬的光谷片區,由新華路、友誼路、漢正街過江,到武昌中華路、華中金融城、南湖到光谷。2號線與13號線相扣形成的環線,將大力解決高校大學片區客流需求。
❻ 武漢未來的發展會怎麼樣,有沒有甚麼規劃,目標等等
武漢規劃網http://www.whplan.cn/
武漢交通規劃http://www.whtpi.com/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東部。市區由隔長江和漢水鼎立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全市總面積8216平方公里,總人口 608萬人(1985),轄六個城區、三個郊區和四個縣。市區(不包括四個縣)面積1372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80.1平方公里,人口293萬人(1985)。
沿革 長江以北的漢陽在漢朝就築有城壘;長江以南的武昌在三國時築城;漢口始建於南北朝。漢口和漢陽原為一體,明成化元年(1465)漢水由龜山南麓改道由龜山北麓注入長江,自此兩鎮分開。
武漢自唐宋以來已是商業重鎮,為周圍地區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南宋時盛極一時,明清時期,漢口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1858年,漢口被辟為商埠後,對外貿易總額在上海、天津、廣州各大城市中常居前列;有「九省通衢」之稱。武漢又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不少文物古跡。
城市建設 從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起武漢開始了大規模工業建設,建設了武漢鋼鐵公司、重型機床廠、鍋爐廠、熱電廠和肉類聯合加工廠等,開辟了青山、中北路、石牌嶺、白沙洲、易家墩、堤角、廟山等工業區。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地方工業發展較快,又建設了關山、余家頭、七里廟、鸚鵡洲、唐家墩等工業區;在遠離市區的葛店,開辟了化學工業區。1971年以來,還建成武漢鋼鐵公司的冷軋、熱軋帶鋼廠(1700軋機)等和武漢石油化工總廠,成為綜合性的工業基地。
武漢已成為中國內陸的重要交通樞紐。到1985年,武漢地區港口有碼頭510座,363個泊位,年貨物吞吐量2600萬噸。在河港中,武漢港的吞吐能力在全國名列前茅。1980年武漢被定為長江外貿口岸之一,終年有海輪通往日本、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等地。武漢鐵路樞紐站連接京廣、漢丹、武大3條鐵路干線,6條支線。長江大橋、漢水鐵路橋和兩座漢水公路橋的建成,改善了京廣線的運輸條件,方便了市內交通,將武漢三鎮聯結在一起。武漢通往各地的公路網也已形成。
武漢又是重要的教育、科學研究基地。1985年有高等院校34所,在校學生87668人。市級以上的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33個。
從1949年到1985年,武漢新建住宅面積2400多萬平方米,相當於原有住宅面積的四倍全市的道路總長1229公里,公共汽車、電車行駛路線100多條。渡江輪渡航線15條。市內共有水廠11座,日制水能力193.6萬噸;排水管道總長785公里。市區有堤防308公里。建設了東湖風景區、月湖古琴台、解放公園等園林20餘處,重建了黃鶴樓、晴川閣、長春觀等古跡,新建了展覽館、體育館、賓館、商場、辦公樓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築。
城市規劃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武漢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武漢市從1953年起著手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當時的規劃基本上確定了城市功能分區和道路骨架,各項布局比較合理,不足之處是過於強調空間幾何構圖,採取了單中心封閉式的布局。1959年對原有規劃方案進行了局部的修改調整。1979年根據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城鄉規劃一體的原則,重新修訂了總體規劃。這個規劃確定了武漢市的城市性質為:湖北省的省會,歷史文化名城,華中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內陸的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對外通商口岸,以冶金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根據三鎮的不同特點進行建設:漢口以商業和金融為主,武昌以文教、科學技術、信息研究為主,漢陽以旅遊和新興產業開發為主。這個規劃方案將城區、近郊區、縣區、工業城鎮和農村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在改造舊城區,完成中心城外圍新區配套建設的同時,重點開發長江兩岸的葛店、陽邏、金口等衛星城鎮。在規劃中,採取以武漢三鎮為中心、長江為主軸、京廣鐵路線為次軸、向公路干線和漢水流域展開的布局結構,形成多中心多層次的城鎮群體市區部分將依據江河湖山交叉分割地塊的自然形態和三鎮鼎立的特點,形成沿江河帶形展開,繞湖山分區成片的布局。若干個多功能綜合區既相對獨立,又與三鎮中心城組成一個整體。在組團之間,利用地形留出一些綠化空間,布置點、線、面結合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使各區、片之間能取得方便的聯系,在長江、漢水上規劃建設多座橋梁。全市道路溝通成環,並以環形放射的主幹道系統,連結各片,形成功能劃分明確、交通運輸方便的城市道路系統。在主幹道和江河兩岸重點對景地段,規劃建設一些高層建築,使城市輪廓更加鮮明。同城區中心的「龜蛇鎖大江」、「一橋飛架南北」的優美壯觀的輪廓線呼應,東聯洪山和東湖,西聯月湖和墨水湖風景區,構成橫貫城中的風景軸線。黃鶴樓、晴川閣隔江對峙,更多的文物古跡風景點,則分散在河川山湖之間。
❼ 華中金融城和中央商務區哪個會更好
依我看華中金融城比較好而中央商務區都是研究生聚集的地方。
❽ 武漢地鐵12號線
武漢地鐵12號線為起始均為漢口火車站的環線,繞行三鎮,將兩穿長江,一穿漢水,成為武漢的首條環線地鐵。 武漢市軌道交通12號線全線長度約為59876m(全地下線路),共設站37座,最大站間距4226m(丹水池站——科普公園站),最小站間距926m(雙墩站——淮海路站),平均站間距約為1618m,採用A型車6輛編組,土建無預留。全線共設一段(丹水池車輛段)兩場(板橋停車場、復興村停車場),新建一座主變,改造一座既有主變。線路兩次穿湖(墨水湖、沙湖);三次過江(兩次長江、一次漢江);線路共有十五處下穿既有地鐵車站及既有地鐵區間隧道、十六處下穿既有鐵路。 12號線於2017年12月18日於武昌段園林路站開工土建預埋,預計將於2023年底全段建成畫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