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部新區的重慶市長壽區北部新區
長壽北部新區於2009年6月16日成立。設立長壽北部新區,是區委、區政府按照構建「三地一中心」、打造「五型長壽」的發展思路,圍繞建設一流生態大城市的目標作出的重大決策。建設北部新區有利於加快全區城鎮化進程;有利於拉大城市框架,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有利於增強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輻射力;有利於重塑長壽形象,加快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北部新區主要功能定位為以土地集約利用為突破口,以產業和人口聚集為支撐,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建設集基礎設施完善,空間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優美,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城市形象展示區、核心商務區、行政辦公區、中高檔住宅區和森林公園區。
北部新區規劃面積約50平方公里,范圍為東起渝宜高速公路,東南沿渝宜高速公路與桃花溪相交處並沿桃花溪交渡南一路接菩提東路,西南起於長洪路中段,西北起渝利鐵路自然山體綠帶接桃花溪綠帶,北面以重慶市規劃三環高速公路為界。整個新區建設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約5.6平方公里(不含渝安用地1.4平方公里),范圍為渡南一路以北,渝利鐵路以南;二期為渝利鐵路以北,渡舟街道範圍內約22.4平方公里;三期為新市鎮范圍,約22平方公里。預計到2030年,展現在大眾面前的將是現代、時尚、智能、開放、國際、特色的智慧山水大城市。 辦公室 負責人:王世平 電話:40426158 傳真:40426159
(一)負責公司日常事務管理,包括人事勞資、文秘檔案、印章管理、後勤服務、物資采購、車輛及財物管理;
(二)負責會務、接待、信訪、保衛、保密、計劃生育、綜合治理、法制建設、精神文明、愛國衛生等;
(三)負責公司制度建設並組織實施;
(四)負責公司工作目標任務的分解、督查和考核工作;
(五)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招商服務部
負責人:楊學惠
(一)負責對外宣傳和城市營銷工作;
(二)負責招商項目的策劃、包裝、儲備及招商服務工作;
(三)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規劃科(規劃發展部) 負責人:呂零平 電話:
(一)負責編制北部新區發展規劃(近期、中期、遠期),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各類規劃設計的編制、報批、協調、實施和監督等工作;
(三)負責建設項目的策劃、包裝,搞好項目儲備;
(四)負責工程項目實施招投標之前有關立項、可研、環評、設計、概算審批等所有手續的報批工作;
(五)負責工程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包括:
1. 編制設計任務書,選定勘察、設計單位;
2. 統一管理工程項目所有技術設計,包括各類管網的搬遷和新建設計、各類工程的建築安裝設計、各類綠化景觀設計等,協調相關各單位配合開展設計工作;
3. 負責工程項目設計階段的現場踏勘;
4. 負責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以及各類專項設計文件、設計變更的內部審查,對重要設計組織會審,對審查和會審結果出具會審結論,並督促設計等相關單位執行;
5. 指導、監督施工技術工作,解決施工技術難點、監控施工技術重點;
6. 負責處理工程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技術問題,對工程施工設計變更、工程量變更進行審查,對較大、重大設計變更和工程量變更,提交公司總經理辦公會決定,並按決定意見督促實施;
7. 負責工程項目各階段技術文件、圖紙、資料的收集、整理、存檔;
8. 協助工程部審查工程項目參建各方分別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監理規劃》、《監理大綱》、《監理實施細則》;
9. 協助工程部組織施工項目開工前的技術交底;
10. 參與工程項目的隱蔽工程驗收、中間驗收、竣工驗收。
(六)負責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監督工作;
(七)負責工程項目的目標管理和項目統計報送工作;
(八)負責規劃、可研、環評、地勘設計等項目招標前相關環節合同的管理工作;
(九)負責貫徹執行工程設計新技術、新規范;
(十)負責擬定公司員工技術培訓計劃,組織實用技術培訓;
(十一)協助合同投資部做好工程項目投資管理(預算、結算)及項目審計工作;
(十二)參與工程設備、材料的市場詢價及采購工作;
(十三)協助辦公室做好招商項目的服務工作;
(十四)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土地科(用地事務部) 負責人:陳碧容
(一)負責征地報件報批工作;
(二)負責農村土地征地拆遷安置補償工作;
(三)負責城市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工作;
(四)負責征地拆遷安置信訪穩定工作和拆遷現場的安全管理工作;
(五)負責土地儲備、整治以及用地事務等工作;
(六)負責土地徵收、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的管理工作;
(七)負責征地資金的計劃管理和土地經營收益的收繳工作;
(八)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工程管理部 負責人:王世平
(一)全面掌握和執行工程項目施工合同,履行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進行監督管理;
(二)負責組建工程項目部,並對項目部實施管理;
(三)負責對施工圖進行開工前的技術檢查,對存在問題的圖紙,返回總工辦糾正或調整;
(四)負責審查工程項目參建各方分別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監理規劃》、《監理大綱》、《監理實施細則》並監督執行;
(五)負責項目施工准備階段各部門之間銜接協調工作;
(六)負責組織施工項目開工前的技術交底;
(七)負責工程質量管理,對建築材料質量和工程重要部位質量進行抽檢或巡檢;
(八)負責工程施工進度管理,貫徹執行工期計劃,及時調整施工進度,確保按期竣工;
(九)負責工程投資管理,審查工程進度款支付,控制工程投資成本;
(十)負責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執行安全文明施工規范,及時處置安全文明施工違規行為;
(十一)負責管理工程項目(管線搬遷和園林綠化工程除外)的土建施工、安裝施工、管線施工,協調施工、監理、設計及相關各方的關系,確保工程施工順利進行;
(十二)負責施工環節技術管理,及時發現施工中的設計問題和技術問題,及時向總工辦提出設計技術變更和工程量增減建議,並按審批結果監督執行;
(十三)負責施工現場工程計量簽證工作,組織復核由施工單位報送並經監理單位審查的工程進度、工程量等報表資料,完整准確保存工程計量原始記錄憑證;
(十四)負責工程項目的隱蔽工程驗收、中間驗收、竣工驗收,做好工程技術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
(十五)負責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考核、評價;
(十六)負責工程質量檢測試驗管理;
(十七)負責工程監理合同等工程施工環節相關合同的管理;
(十八)協助合同投資部做好工程項目投資管理(預算、結算)及項目審計工作;
(十九)參與工程設備、材料的市場詢價及采購工作;
(二十)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財務科(財務和資產經營部) 負責人:張曉林
(一)負責制定公司資產和財務管理辦法並組織實施;
(二)負責公司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工作;
(三)負責公司項目融資及資金使用管理工作;
(四)負責編制公司年度財務計劃,分析檢查計劃執行情況,辦理年度財務決算,編寫財務分析報告;
(五)負責監督公司資產的經營工作;
(六)負責辦理國有土地出讓收益的結算和返還工作;
(七)負責公司經濟統計工作;
(八)負責聯系和協調區財政、稅務、審計及金融等機構的業務工作;
(九)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工作。
合同和投資管理部 負責人:薛詠濤
(一)負責公司對外簽訂合同(協議)的管理,牽頭解決合同履行中存在的問題。
1. 負責工程項目合同管理工作。
(1)負責擬定本公司的標准合同文本;
(2)負責組織工程項目合同的談判、會審以及合同文本的起草工作;
(3)負責監督工程項目合同的履行,防範合同風險。
2. 負責非工程項目合同的審查監督。
(1)參與有關部室組織的非工程項目合同的談判、起草工作;
(2)對非工程項目合同文本進行審查備案;
(3)協助有關部室處理非工程項目合同履行中存在的問題;
(4)負責對合同承辦部門進行業務指導,對相關人員進行法律知識培訓。
(二)負責工程項目的招投標
1. 負責工程項目招標前的踏勘和招標條件會審工作;
2. 負責招標文件資料的編制、審核、歸檔;
3. 負責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組織;
4. 負責工程設備、材料的市場詢價及采購工作;
(三)負責工程項目的投資管理
1. 負責工程預算、結算、決算的編制、審核、報批工作;
2. 負責工程開工前土石方的實測復核工作;
3. 負責工程計量和簽證管理,查處違規行為;
4. 參與圖紙和技術會審、設計變更及工程量增減評審及工程驗收等相關工作;
5. 參與項目建設各階段的配合工作,為征地、拆遷、融資、招商、規劃、設計等工作提供投資控制、成本核算及相關方面的信息數據;
6. 負責工程支付資金的審核,提供工程圖紙、設計變更的經濟分析報告。
(四)負責公司投資效益的評估和分析工作;
(五)負責制定並完善工程預結算管理辦法、合同管理辦法、招投標管理辦法及招投標工作流程;
(六)負責合同資料的整理、歸檔工作;
(七)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市政科(市政園林部) 負責人:明國平
(一)負責天然氣、電力、給水、通信等管線的搬遷、改建工程和園林工程管理,包括:
1. 全面掌握和執行工程項目施工合同,履行合同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進行監督管理;
2. 負責組建工程項目部,並對項目部實施管理;
3. 負責對施工圖進行開工前的技術檢查,對存在問題的圖紙,返回總工辦糾正或調整;
4. 負責審查工程項目參建各方分別編制的《施工組織設計》、《監理規劃》、《監理大綱》、《監理實施細則》並監督執行;
5. 負責協調解決項目施工相關單位之間的問題;
6. 負責組織施工項目開工前的技術交底;
7. 負責工程質量管理,對苗木和建築材料質量及工程重要部位質量進行抽檢或巡檢;
8. 負責工程施工進度管理,貫徹執行工期計劃,及時調整施工進度,確保按期竣工;
9. 負責工程投資管理,審查工程進度款支付,控制工程投資成本;
10. 負責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執行安全文明施工規范,及時處置安全文明施工違規行為;
11. 負責施工環節技術管理,及時發現施工中的設計問題和技術問題,及時向總工辦提出設計技術變更和工程量增減建議,並按審批結果監督執行;
12. 負責施工現場工程計量簽證工作,組織復核由施工單位報送並經監理單位審查的工程進度、工程量等報表資料,完整准確保存工程計量原始記錄憑證;
13. 負責工程項目的隱蔽工程驗收、中間驗收、竣工驗收,做好工程技術檔案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工作;
14. 負責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考核、評價;
15. 協助合同投資部做好工程項目投資管理(預算、結算)及項目審計工作;
16. 參與工程設備、材料的市場詢價及采購工作。
(二)負責已完工市政設施的維護和安全監管;
(三)負責苗木種植基地管理和其他市政設施的經營管理;
(四)負責管線搬遷、改建、園林工程施工相關合同管理;
(五)負責北部新區范圍建築垃圾管理;
(六)負責環境衛生管理、維護;
(七)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2. 重慶的土狗看到天府新區升級為國家級了心裡又不舒服了吧!
重慶,
簡稱「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世界溫泉之都,
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
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
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
地處長江上游地區,
是長江經濟帶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長江、嘉陵江兩江環抱,
域內各式橋梁層出不窮,
素有「橋都」美譽,
又因地處山地河谷地區,
坡地較多,
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
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
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
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
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
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
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
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
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
(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
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
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
雙方相持數月,
巴人不敵而歸。
巴楚之戰時斷時續,
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
張儀帶兵滅巴之後,
屯兵江州,
築巴郡城(江州城),
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
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
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
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
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
三國時期,
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
魏晉南北朝時期,
巴郡先後是荊州、
益州、
巴州、
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
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
,改楚州為渝州。這
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唐代延續渝州之稱,
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宋代時,
屬夔州路管轄,
崇寧元年(1102年),
因趙諗謀反之事,
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
改渝州為恭州。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
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
至此,
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宋朝末期,
蒙古軍隊大舉南侵,
先後攻陷閬中、
德陽、資中、
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
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
,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
成都的援軍,在重慶
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
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
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
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
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
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
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
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
中統二年(126
1年),蒙軍攻破
成都,宋軍退守重慶
,彭大雅出任重慶知
府。為防禦之需,彭
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
慶城,向北擴至嘉陵
江邊,向西擴至今
臨江門、通遠門一線
,范圍大致比李嚴擴
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
倍,奠定
了此後直至明清重
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
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
五年(1278年)正月,重
慶被蒙古軍隊攻破,
入城時蒙軍遭到激
烈抵抗,後蒙軍在
重慶大肆屠殺。而
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
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佔領。
清朝時期(通商開埠)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
」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
煙台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
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
簽訂《新訂煙台條約續
增專條》,確定重慶
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
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
航線。同年,
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
慶海關在朝天門
附近設立。
1895年,清政
府在甲午戰爭中
被日本打敗
,根據當年
4月簽訂的
《馬關條
約》(日稱
為《日清媾
和條約》)
中規定,重慶
成為中國第一
批向日本開放的
內陸通商口岸。
1896年,法國
、日本、美國
分別在重慶設
立總領事館。
1901年,
日本在今南岸
區王家沱設立
了日本租界。
同年,法國在
今南岸區彈子
石附近先後建
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
俄在今渝中區
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
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中華民國時期(戰
時首都)
1921年,重慶
設埠督辦處,
任命楊森為督
辦,籌辦市政
。其時重
慶市區范圍
未定,權以
巴縣城關即
今渝中半島
部分及原江
北縣城附近
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
商埠督辦處
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
又改為商
埠督辦公
署,拓展城
區,開始進行
城市建設。
1927年,
又將商
埠督辦公署
改為市政廳
,潘文華任
市長,劃定
重慶兩江上
下游南北兩
岸30華里為
市區。但無
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
從巴縣分離
,正式建市
,編制為國
民政府二級
乙等省轄市,首
任市長潘文華。
1930年2月
,二十一軍
軍部明令召集審
定市縣許可權委員會
全權辦理劃界事
宜,並由重慶市
政府與江北、巴縣
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
。
1931年,不忍
國權喪失、國
民受辱的重慶人
民,以王家沱日本租
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
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抗戰時期舊照(
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抗戰時期舊照(離
渝開赴前線的川
軍勇士)
1937年11月,中
華民國政府頒布
《國民政府移駐重
慶宣言》,定重慶
為戰時首都;11月1
6日,國民政府主
席林森,遵循遷都
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
員,清點好中華民
國印信旗幡等重要
器物,連夜登船,先離
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
日正式於重慶辦公,16日日軍
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
都」之後,
重慶成為中國抗
戰時期大
後方的政治、
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
民族統一戰線的
政治舞台,更是
世界反法西斯戰
爭遠
東指揮
中心,以及
在國際上享有盛
譽的「英雄之城」、「不屈
之城」。
1938年,英
國、美國、法
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
中華
民國大
使館移駐重慶。
193
9年5月
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
令,將重慶升
格為甲等中央院
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
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
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
為今重
慶主城區,即渝
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
以及江
北區、
南岸區
,而北碚市
(今重慶北
碚區)為中
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1941年6月
5日,重慶
市渝中區公共
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
軍地毯式戰略
轟炸的7764名市民
窒息死亡,史
稱「大隧道慘
案」。 從19
38年春到
1944年冬,
日本陸海軍航空部
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
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2年6月, 在1950年成立的重慶鐵路局(西部第一個成立的鐵路局)的前身重慶鐵路工程局的領導和指揮下經過2年的修建建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連接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從直轄市降為省級市,重慶並入四川。
四川省省轄市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三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 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3次成為直轄市。
1998年,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黔江開發區。
2001年,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重慶市江津區、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市永川區、重慶市南川區。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中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年,國務院把重慶定位為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12]
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重慶榮獲第十。 同年,重慶榮獲十大幸福之城和十大休閑之城。 入圍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等。
2014年5月,撤銷銅梁縣和璧山縣,設立銅梁區和璧山區。重慶,簡稱「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地處長江上游地區,是長江經濟帶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長江、嘉陵江兩江環抱,域內各式橋梁層出不窮,素有「橋都」美譽,又因地處山地河谷地區,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升恭州為重慶府。至此,重慶得名已有八百餘年。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在戰斗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成都,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佔領。
清朝時期(通商開埠)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909年的重慶(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攝影)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借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辟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中華民國時期(戰時首都)
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范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1930年2月,二十一軍軍部明令召集審定市縣許可權委員會全權辦理劃界事宜,並由重慶市政府與江北、巴縣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
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斗爭。
抗戰時期舊照(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抗戰時期舊照(離渝開赴前線的川軍勇士)
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干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於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後,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范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重慶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 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中華人民共和國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2年6月, 在1950年成立的重慶鐵路局(西部第一個成立的鐵路局)的前身重慶鐵路工程局的領導和指揮下經過2年的修建建成了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連接當時的中央直轄市重慶的成渝鐵路,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線。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並入重慶,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從直轄市降為省級市,重慶並入四川。
四川省省轄市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和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永川地區八個縣並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
1992年,重慶辟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四川省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三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 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3次成為直轄市。
1998年,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黔江開發區。
2001年,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重慶市江津區、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市永川區、重慶市南川區。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文件,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中國城鎮體系規劃》中,重慶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市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 ;同年,國務院把重慶定位為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12]
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重慶榮獲第十。 同年,重慶榮獲十大幸福之城和十大休閑之城。 入圍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等。
2014年5月,撤銷銅梁縣和璧山縣,設立銅梁區和璧山區。重慶,簡稱「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中國國家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溫泉之都,國務院定位的四大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及政治、航運、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
重慶位於中國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地處長江上游地區,是長江經濟帶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長江、嘉陵江兩江環抱,域內各式橋梁層出不窮,素有「橋都」美譽,又因地處山地河谷地區,坡地較多,有「山城」之稱。
重慶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宋朝以前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今重慶涪陵區)、江州(今重慶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建都。
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後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3. 金融大廈交通方便嗎應該怎麼過去
樓盤名稱:金融大廈
公交線路:295路高峰通勤線:聯橋站,鳳起路站,延安路口站
113路:平海路站,井亭橋站
517路:眾安橋北站,貫橋站,中大廣場站
113路高峰大站車:平海路站
290路:井亭橋站,龍翔橋站,孩兒巷站
514B路:菩提寺路站
504路:平海路站
27路:小車橋站,六公園(環城西路)站,岳王路(平海路以南)站
251路:官巷口站,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59路:眾安橋站,皮市巷口站,延安路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287路區間:龍翔橋站
111路:聯橋站,市一醫院站
27路定時班:小車橋站,錢塘門外站,岳王路站
55路環線:延安路湖濱站,官巷口站,勝利劇院站,孩兒巷站
31路:眾安橋站,延安路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76路:新華路口站
105路環線:豐樂橋北站,棚橋站,眾安橋北站,貫橋站,中大廣場站
31路區間:眾安橋站,延安路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42路:官巷口站,解放路吳山路口站
106路環線:豐樂橋北站,棚橋站,眾安橋北站,貫橋站,中大廣場站
78路:延安路口站
56路環線:官巷口站,勝利劇院站,孩兒巷站,解放路吳山路口站
46路:六公園站,鳳起路站
富陽1路:實驗中學站
201路:延安路口站,新華路口站
514A路:菩提寺路站
30路:聯橋站,浙醫一院站,鳳起路中河北路口站
265路:棚橋站,眾安橋北站,中大廣場站
591路:市一醫院站,井亭橋站,眾安橋站,官巷口站
206路:小車橋站,湖濱站,勝利劇院站,長壽橋站
51路環線:小車橋站,錢塘門外站,東坡路平海路口站
266路:中大廣場站,聯橋站,平海路站
207路:眾安橋北站,中大廣場站
270路:市一醫院站,井亭橋站
52路:小車橋站,延安路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900路:延安路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188路:延安路湖濱站
208路:市一醫院站,井亭橋站,眾安橋站
72路:百井坊巷站
130路:鳳起路站
186路:小車橋站,眾安橋站,皮市巷口站
96路:官巷口站,杭州解百站
276路:豐樂橋北站
71路:豐樂橋北站,平海路岳王路口站
189路:官巷口站
274路:聯橋站,官巷口站
臨安6路:環北路站
杭富商務專線:菩提寺路站
212路:市一醫院站,井亭橋站,眾安橋站
92路:市一醫院站,井亭橋站,官巷口站,孩兒巷站
271路:東坡路平海路口站
Y2路環線:六公園站,東坡路平海路口站
Y9路:延安路湖濱站,孩兒巷站
287路:龍翔橋站
Y8路:湖濱站,勝利劇院站
吳山大站快車:聯橋站,平海路站,新華路口站,鳳起新塘路口站
216路:市一醫院站,井亭橋站,浣紗路口站
219路:延安路口站
195路:官巷口站
K16路:小車橋站,岳王路(平海路以北)站
K102路:東坡路慶春路口站
281路:井亭橋站
118路:六公園站,小車橋站
Y10路:小車橋站,東坡路平海路口站
991路:延安路口站,新華路口站,中北路口站
K155路:豐樂橋北站,平海路站,龍翔橋站,孩兒巷站
其他交通方式:慶春路延安路口觀光8號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4. 重慶市長壽區余余廣告工作室怎麼樣
重慶市長壽區余余廣告工作室是2014-04-28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重慶市長壽區葛蘭鎮響水街11號。
重慶市長壽區余余廣告工作室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001153048531848,企業法人余韋,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重慶市長壽區余余廣告工作室的經營范圍是:廣告製作安裝(法律法規禁止經營的不得經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重慶市長壽區余余廣告工作室更多信息和資訊。
5. 重慶市主城是哪裡
個人認為在八九十年代,重慶市不管是經濟或者文化,又或是政治等中心還是在渝中區。渝中半島,歷來就是重慶的中心。只要問問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渝中區情結」在整個重慶范圍內的影響有多大?你就會略知一二了。大多數人老重慶人都會回答你:「寧在解放碑有一張床,不願在各個區有一棟房」。這就是老一輩重慶人留給我們,當時人們描述重慶主城區的最深烙印!還有什麼「寧當一分錢老闆,不當一百元丘二」的名言!說明當時人們就已經有了自主創的積極意識。
那時的人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渝中區,解放碑!要想打望(重慶言子意指去看漂亮的事物,如美女。。)還得去解放碑,才能飽眼福。漂亮的女孩,姑娘們只要一有新衣服,或新打扮絕對會第一時間展示在解放碑街頭。所以稱它為重慶的流行時尚中心也不為過。特別是重慶的所有名牌商場,高檔賓館雲集也能凸顯渝中半島的經濟地位。
再加上重慶的最高領導(市委市政府)從解放伊始,也常年在渝中半島紮根辦公,更是在政治地位上體現了渝中區不可動搖的的龍頭區位優勢!
到最後二十世紀末期,二十一世紀初期其它各區,隨著內外人口的劇增,渝中半島的人均容積,壓力過大才逐步發展起來的,各個區的商圈經濟!不過確如其他回答所說現在各個區的中心,也都發展的相當不錯。大有趕超或取代渝中區作為重慶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之勢,這說明重慶的發展迅速,現在的重慶人就很少有老一輩重慶人,的那種•口頭禪了,嚴重的區位優勢也不那麼明顯了,整個重慶呈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態勢。令我輩值得欣慰。
補充一下,在更早的解放前,那時的重慶市中心在通遠門以內。意指以通遠門為界限,出了通遠門包括型現在的觀音岩、兩路口,上清寺。還有各大商圈那都是種著莊稼的農田或者亂墳崗。出七星崗通遠門叫下鄉,進通遠門叫進城。可以看到經過幾十年風雨滄桑重慶的發展變化之大之迅猛!
6. 長壽區失業金怎麼領
失業金領取的流程:
一、參保單位出具兩份《解除(終止)勞動關系證明書》,一份交失業保險中心,一份交勞動保障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備案。
二、失業保險中心憑參保單位出具的《解除(終止)勞動關系證明書》對情況進行嚴格的調查核實(失業人員帶上與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確認無誤的發放2份《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和1份《失業求職登記表》。
三、失業人員認真填寫好《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的正面所有欄目,背面的計生關系接受單位意見處空格請到本人戶口所在地的計生關系接受單位蓋章。認真填寫好《求職登記表》。
註:戶口在城市的請到戶口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計生辦蓋章;戶口在農村的請到戶口所在地的鄉(鎮)計生辦蓋章。居委員、村委員、社區的計生辦章均不符合要求。
四、交納三張一寸的彩照和一份失業人員身份證復印件。
勞動者符合以上條件,即可到戶籍所在地或暫住地的區級勞動保障部門辦理領取失業保險金。
2、所需材料:
攜帶本人身份證,與用人單位解除、終止勞動關系的證明,失業保險金繳納手冊,繳費證明和1張1英寸近照
7. 重慶各地市區縣車牌號開頭字母是什麼
渝A: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江北區
渝B:南岸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及長壽區、綦江區
渝C:永川區、江津區、合川區、潼南縣、銅梁縣、璧山縣、大足區及榮昌縣
渝F:萬州區、梁平縣、城口縣、巫山縣、巫溪縣、忠縣、開縣、奉節縣及雲陽縣
渝G:涪陵區、南川區、墊江縣、豐都縣及武隆縣
渝H:黔江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
(7)長壽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 、中國會展名城 、世界溫泉之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