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區域金融中心之爭進入戰國時代

區域金融中心之爭進入戰國時代

發布時間:2021-07-05 10:31:57

Ⅰ 古代的歐洲有沒有類似我國的諸侯爭霸和戰國時代

從宏觀的角度說,歐洲自羅馬帝國崩潰和查理帝國解體之後,就再沒出現能一統歐洲的力量,一直陷於諸侯爭霸的局面.如果把宗教改前的歐洲比作歐洲的春秋時代,那之後的時代就是歐洲的戰國,而教皇在某種意義上相當於周天子.英法德俄就如春秋的秦晉齊楚四國.

Ⅱ 論文答辯的問題及答案 題目為區域金融中心的發展戰略

希望能幫到你 哪怕一點點
發展我國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思考

<摘要> 金融主導全球化的趨勢表明,國際金融中心的博弈歷來是大國崛起與博弈的制高點。全球化戰略新思維應成為我國發展國際金融中心首先必須明確的定位思路,同時,藉助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抓緊構建主動金融戰略與策略,盡快完成從被動金融向主動金融的轉型;最後提出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中心網路體系。

(中經評論·北京)一、全球化:國際金融中心新定位

全球化戰略新思維是我國發展國際金融中心首先必須明確的定位思路。
作為轉型經濟與新興市場的我國,必須清醒地看到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國際金融中心的進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不能否認,轉型時期的金融體系依然保留著財政金融的痕跡,以及由此衍生的思維定勢。我國增長方式中重出口導向輕內需市場的偏好和金融發展中重國內金融輕國際金融的偏好,是與我國經濟金融發展特定階段的現狀相一致的。這對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國國際金融中心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筆者認為,我國在境內發展國際金融中心,應充分認清後全球化時代的特點與趨勢,予以前瞻性的新定位。而要實施這一戰略必須突破兩道坎:
第一道是「國際金融坎」。隨著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國內金融中心、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和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的內涵外延與結構已發生重大改變。上海作為中國這個全球性經濟大國的金融都市,其科學定位必須是建成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型的國際金融中心,這與首爾、迪拜等特色型金融中心城市有所不同。上海更類似紐約,既是經濟大國的國內金融中心又是國際金融中心,不同的只是美元早已作為全球儲備與結算的國際貨幣而人民幣尚處於國際化進程之中。從這一意義上看,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應國內與國際並舉,而其戰略重點則應在「國際金融」上。千方百計地使一個城市成為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是十五世紀地中海時代以來許多國家的核心戰略。國內金融中心往往通過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國內金融中心競合規則通常遵循「國內合作,國際競爭」的模式。若重國內而輕國際,則容易走入重國內競爭輕國際突破的認知誤區,難以平衡「機構集聚」與「市場集聚」的關系,也難以發揮上海在我國金融業中的國際化與市場化天然優勢,進而影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與信心。
第二道是「全球化坎」。國際金融中心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戰略與目標。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來,全球化城市已成為一大趨勢。與中心城市不一樣,這是全球的選擇,是全世界對該城市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金融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認同與選擇。全球化城市呈現同質化特徵:現代服務業中心;集散中心;金融中心;多樣化生產中心;向周邊城市輻射中心;全球化信息中心與指揮中心;時尚生活與創新源頭。與日俱進的新變幻使我們不得不承認,對金融中心的新形態--全球化國際金融中心的認知,已經不能封閉在傳統國際金融中心框架中來理解了。我們必須探索隱藏在金融中心背後的深層元素及其變革,才能略窺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大趨勢,從而把握好重要的歷史機遇期,按照科學發展觀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二、向主動金融國家轉型:中國正在調整的戰略

主動金融戰略是我國發展金融中心過程中必須調整的思路,也是正在穩步實施轉型的戰略。
如今的國際金融格局呈現這樣的態勢:發達國家定規則,新興國家守規則,被動國家背規則。一個大國的金融主觀能動性決定著其金融中心的綜合競爭力。而其餘國家只能在既定的游戲規則下隨波逐流,無知且莫名地消耗自身的優勢資源,將辛苦積累的財富拱手讓給游戲規則的制定者。由此,產生出了主動金融國家和被動金融國家的分野。
主動金融國家在國際金融中心往往具備三大特徵與優勢:制定國際金融規則的權力圈與話語權;敲定金融市場價格水平的霸權與能力;決定各種金融產品、工具與頭銜的特權與創意。華爾街、工業七國(G7)、各式高峰論壇與精英俱樂部、獨霸全球的金融專才資格注冊權的NPO組織等就是主動金融國家的標簽或名片,也是其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利器與舞台。他們通過這些資源優勢主宰著世界金融的游戲規則與主動權。
被動金融國家則具備另外三大特徵與弱勢:關注國際金融慣例與樂意跟從的潛意識,往往使其放棄主動而為的權利,在話語權、概念、議題、甚至體繫上聽任主動金融國家的主導;執行金融市場價格及根據行情的商業思維,使其跟風多、開拓少,有時也有創新或反駁,但歸根到底還是圍繞主動金融國家設定的議題打轉;模仿金融產品工具與熱衷考試考證的潮流,使各種舶來的產品和引進的理念抑或與本國實情脫節,引起各種金融熱象抑或迷茫。
主動金融國家與被動金融國家之間的博弈,以及主動金融國家之間的博弈,其核心是金融中心在「定製」上的競爭與合作,即:定規則,定產品,定價格,而最關鍵的是定人才和定風險。
尤其要強調的是,主動金融國家憑借其專業人才與資源優勢,在制定產品時,就已定下了市場風險,如美國在1990年代股市泡沫破滅後設計的次級按揭貸款,在刺激美國經濟與房地產市場的同時已經埋下了風險的種子。而被動金融國家雖然有風險意識與機制,但在金融創新與衍生品泛濫的今天,很少能夠真正設置抵禦外部沖擊的保險裝置,而始終保持獨善其身。因為被動型金融國家或經濟體存在很強的路徑依賴,其最大的風險是缺乏經驗和難以及時發現危機的源頭及其內幕。
我國正處於從被動金融國家向主動金融國家轉型過程中。從被動金融國家轉向主動金融國家絕不是一帆風順的過渡,而是充滿挑戰與機遇的階段,需要極大的勇氣、智慧與堅韌。每個轉型的結點都是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膽魄、實力與速度的超級競爭,是從一個經濟大國向金融大國必須邁過去的一道道門檻。一不留神或稍有猶豫,機遇便擦肩而過,釀成歷史的遺憾。
我國應藉助全球化帶來的有利戰略機遇期,抓緊構建主動金融戰略與策略,盡快完成從被動金融向主動金融的轉型,從戰略性主動金融向戰術性主動金融的拓展,從履行大國一般義務向履行大國金融責任的深化,從而構建起既有利於世界和諧發展,也有利於我國金融又好又快發展的國際金融新秩序。例如工業七國在最近的G7會議上首次討論關於中國、韓國、俄羅斯、挪威、新加坡、阿聯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等九國主權財富基金的監管准則,並提出規范主權財富基金的《行為守則》。據IMF估計,主權基金掌控的資產介於1.9萬億-2.9萬億美元之間,已超過全球對沖基金的規模。摩根斯坦利估計這些基金的資產到2015年可增至12兆美元,與美國經濟總量相仿。顯然這是擺在主動金融國家與被動金融國家之間的一個重要博弈點。被動金融國家應當走在前面,主動發起共同制定「主權財富基金國際准則」,率先自主制定這一領域的游戲規則,而不是守規則或背規則。在主動制定這些規則時,可以邀請世行、IMF等國際金融組織參與合作,充分展示自身的成熟度與發展水平。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大國,要形成美國那樣的金融思維模式並真正成為「復興大國」還需要很長時間。但站高起點、主動而為是十分重要的前提,尤其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所有經濟博弈中的制高點,更應自主創新,持之以恆。近十年,就在上海實施國際金融中心戰略的同時,新加坡已經主動而為地完成了國際金融中心自身的改革與創新轉型,從亞洲美元交易中心的制高點轉型為全球財富管理中心與私人銀行中心。我國香港也已重新定位為服務與東南亞及大陸內地的資本市場及衍生品交易中心,並主動提出發展本土伊斯蘭金融平台和處理以人民幣為貨幣單位的交易能力。因此,中國要想成功完成向全球化國際金融中心的轉型,在國際上擁有絕對話語權,就絕不能安於現狀,在別國制定的金融游戲規則中求穩不求勝。中國要以一個大國的責任和姿態立概念、定規則、求合作、促和諧,從而駕馭全球金融的整個格局,成為全球金融規則的締造者和合作者。

三、網路戰略:構建我國金融中心新體系

作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大國,既是轉型經濟國家,又是擁有「一國兩制」的國家,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構建既適合本國又融入全球經濟的金融中心網路和布局,是關繫到國家金融戰略成敗的關鍵之一,也是我國走向經濟大國走向金融強國的必由之路。
首先,構建金融中心網路勢在必行。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帶來資金市場的不平衡,需要國家、地區或經濟中心城市通過發展金融服務業進行融通和配置,這就為不同層次和功能互補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進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城市功能,形成幾個不同層次和功能互補的金融中心,對於促進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動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融入全球經濟和參與國際競爭,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筆者認為:雖然一個金融中心網路包括多個金融中心城市,但數量的多少則由該國該地區的經濟總量和區域經濟特徵所決定。我國在研究和布局未來金融中心網路時,應根據國情來確定金融中心的數量和定位,防止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目前我國應該在重點保障建設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下,統籌區域經濟,合理布局金融中心網路,這才是中國未來金融中心布局的根本戰略。世界強國金融中心的多元化趨勢也表明,一個國家不一定就只有一個金融中心,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可以擁有若干個功能互補、層次不同的國內金融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甚至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這些不同層次和功能互補的金融中心對於促進本國、地區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比如,美國的國內金融中心體系就非常明顯,見表1
這七大城市形成了一個點、線、面全方位統一的金融中心網路,其中每個城市的金融功能不盡相同,各有分工,共同形成服務全球與全國金融市場的體系。可以說,美國之所以有完善的經濟體系和穩定的金融體系,其中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中心網路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歐洲金融市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歐洲金融中心根據自身優勢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層分工、合作競爭的網路格局,見表2
這些金融中心按其不同的定位功能在金融服務上分工和合作,滿足整個歐洲地區和不同國家、地區的市場需求,形成一個具備高度協調機制的金融運行體系。歐洲經驗表明,在同一地理區域內的不同的金融中心能夠依賴其各自不同的競爭優勢共同生存和發展,同時在不同泛區域的金融中心之間同樣也存在著競爭與合作,兩者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加速金融中心乃至全球經濟的良性發展。
日本國土面積不大,金融中心為數不多,然而仍不失為一個有機分工協作的金融服務運行體系。東京屬於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大阪是日本西部地區金融中心,橫濱則是東部地區金融中心。
綜上所述,世界經濟強國中完善的金融中心網路往往包含了國內金融中心、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甚至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這些經濟強國往往通過一個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參與和主導整個國際性金融市場的業務操作,據此來佔領世界經濟制高點,同時發展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參與基於地緣因素或時區所界定的金融業務。通過這些網狀的、不同層次的、不同功能的金融中心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形成了有機的金融中心體系,通過整體性運轉來完成其各種金融功能,從而實現經濟強國的國家戰略。
依國際經驗和中國經濟實力,筆者認為:目前我國應該在協同發展香港與上海兩個國際金融中心的框架下,統籌區域經濟,合理布局金融中心網路,形成中國未來金融中心布局的基本戰略。
各個金融中心分工協作,形成一個服務全國經濟,參與金融市場,配置國際國內資源的成熟金融中心網路。

Ⅲ 建設區域金融中心需要做什麼

ABC
D超出了區域的范疇

Ⅳ 「區域金融中心」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很大嗎

對企業來說,融資更方便一點。有助於地方企業發展

Ⅳ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發展史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國際化
本世紀最後20年,隨著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十分突出。可以說,金融國際化已成為20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20世紀金融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還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體制都無不受到金融國際化的沖擊和影響。面對這一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的金融體制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20世紀的金融國際化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 )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金融業務也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即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已經聯成一體,已形成各種類型的國際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且這樣的中心仍在不斷增加;(3)貨幣國際化,即許多國家在積極推進貨幣的可自由兌換, 全球性可流動和交易的貨幣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國際貨幣結構呈現多極之勢。
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跨國流動是驅動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資本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跨國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和業務的發展。從跨國銀行來看,過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大的變化,1990~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萬億美元增加到35.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7%。
2.歐洲貨幣聯盟的出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全球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出現了區域經濟集團化勢頭。這是在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些地區和國家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伴隨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已經進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開放的問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聯盟已經出現了貨幣一體化,由過去的建立相互協調的穩定匯率制度、規定成員國貨幣上下波動幅度的歐洲貨幣機制正逐步走向單一貨幣體系,並且已經在歐洲11國范圍形成了單一貨幣——歐元。
3.國際金融領域的風險加大。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已經充分顯示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比任何時候增強。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速度之快、沖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慢,還使得國際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更加突出。1997~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利潤總額下降了20%,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面對的共同難題。從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制度的變遷來看,也體現了面對的金融風險的加大,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中,規定了國際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但這之後,又於1996年和1999年先後出台了《資本協議市場風險補充規定》和《新資本充足比率框架》討論稿作為補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過去傳統的政策協商辦法解決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已經不可能立竿見影了。盡管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巨額資金的流動具有沖垮國家乃至國際金融秩序的潛在威脅性,但僅僅靠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穩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開放的經濟金融中,無論是經濟金融制度和經濟結構 比較完善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面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都將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只是受沖擊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這一事實表明,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度重演,國際社會有著共同責任,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安全,必須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新機制。最近,七國集團同意成立一個包括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20國集團論壇,就監管金融體制和改善整體金融健康的途徑進行非正式蹉商。這是在建立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方面進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國際化的制度創新 全球性多邊貿易體系已把金融業納入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並且確立了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這是20世紀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動未來金融的國際化、一體化發展中,《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將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產生於40年代的《關貿總協定》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的行動綱領的話,《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則將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盡管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可能立即達到貨物商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確定,並且通過一種談判和協商的機制,將有助於促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從而使本國的金融業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作為現代金融業發祥地的歐洲,孕育了一場新的金融革命,超越傳統金融主權制約的歐洲貨幣聯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一個近乎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也已經在歐洲大地降臨。歐洲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向20世紀的人們展現了金融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的金融業將繼承20世紀金融國際化的成就,從金融一體化走向貨幣一體化。
過去100年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而新世紀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飛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球金融發展新架構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組織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相互聯系的方式,而且改變了銀行服務的傳遞方式,產品推銷方式和交易處理方式,21世紀的銀行將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銀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為客戶提供服務。20世紀的銀行服務理念和方式將受到挑戰,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以雄偉氣派和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為標志,銀行的虛擬化將使傳統的分支行「磚瓦型」銀行結構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金融中心的競爭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對市場流動性和規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業務出現集中化趨勢,下個世紀中期將出現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轉移合並的趨勢,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將會萎縮,功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金融結合而導致的貨幣電子化和銀行虛擬化趨勢,將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發生重大變化。那種靠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觀念將改變,傳統的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大減小。與此同時,那種發展金融中心必須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觀念和標准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也使得下個世紀末,人們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面目一新,這正如國際金融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一樣,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市場,是無形市場。這個市場由眾多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組成,這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各種金融交易。
世紀之交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具體的地理概念,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將只是電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銀行大樓林立的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過電腦進行,全球金融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通過電子網路進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在金融業的應用,21世紀全球金融將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無形化和無中心。
3.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19世紀英國經濟金融的絕對優勢創造了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打破英鎊獨有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美元這個新世紀的權威,美元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幾乎霸佔了20世紀整個後半期,而21世紀將不會再現過去200 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一枝獨秀的神話,面臨的將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從70年代以來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鼎立的格局,由於強大歐元的出現,新世紀的貨幣格局首先將被美元、日元和 歐元所取代。貨幣的國際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終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隨著新世紀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受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貨幣的挑戰,下個世紀中葉,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眾多貨幣為主的局面。
4.國際金融協調的新機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進入一個無序時代,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盡其所能,以求國際貨幣的穩定,但無法左右日益龐大的市場。尋求一個新型的、穩定、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是20世紀末國際金融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21世紀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過去100年,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統一到分散的痛苦裂變,新世紀的國際金融舞台將呼喚建立國際金融新權威,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國際貨幣體系協調發展,從動盪走向平穩,從離散走向統一。
21世紀各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將加深市場一體化進程,這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還不可能立即出現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市場還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但這只是短時的,因為20世紀的金融家銀行家以及政府意識到的國際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在新世紀會進一步體現出來。當牙買加協定確定的國際金融制度開始嚴重阻礙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的時候,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將產生。可以預言,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進行的貨幣一體化實驗,將是未來100 年全球金融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國際金融秩序中將出現一個承擔起協調全球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責任的金融權威機構。
5.貨幣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級的經濟整合,歐洲經濟聯盟是典型代表,從經濟一體化到貨幣的一體化也將是21世紀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轟轟烈烈進行的經濟貨幣聯盟令國際社會矚目,盡管阻礙很多,但人們可以從這里聽到新世紀的腳步聲。正在進行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而金融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必然會提出貨幣統一的問題。盡管目前只在11個歐洲國家進行這一人類經濟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實驗,還不可能面向全球。但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貨幣一體化將是最終要求。歐洲貨幣聯盟的推進讓人們感受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末期將出現全球貨幣聯盟的要求,眾多貨幣將走向一體化。
四、全球金融一體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未來100年全球金融的變遷,將使各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金融的一體化將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個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將改變人類傳統的金融觀念和經營方式。未來世紀將給人們帶來的是一場與全球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國際化導致的市場一體化,將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過去那種人為的限制和國別限制的做法將消失,而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使全球受益,這將為欠發達國家獲得資源提供便利。
20世紀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繼續發展的結果將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20世紀全球匯率的變化帶來的國際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在新世紀將化為烏有,市場貨幣投機將消亡,長期困擾貿易和投資的國際匯率風險將成為過去。
面對21世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會使未來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20世紀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以及貨幣的概念,在新世紀的某個年代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經濟金融一體化將最終導致貨幣一體化的選擇,將使人們對現在的國家金融貨幣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受到嚴峻挑戰。過去20年許多國際間關於金融開放問題的談判以及關於金融方面的報復也將成為歷史。
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未來人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什麼匯率風險,更大的風險將可能來自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同時高度的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電子化基礎上,預防電腦和智能犯罪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是全球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之一。
未來銀行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不僅將使全球金融機構的面貌出現改觀,而且現在銀行從事的一些業務,比如外匯交易、信用證業務等也將逐步消失,銀行 的收入來源結構面臨調整。貨幣的一體化將使牙買加協定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誕生的全球龐大的外匯交易員和外匯經紀隊伍轉業,銀行從業人員將大大減少。信用證這種防止國際貿易中不講信用的結算方式也隨著銀行的虛擬化和高智能化而將會被其他結算形式所替代,作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外匯交易等中間業務收入將逐步消失。未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使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地位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人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一把算盤一支筆」,整日埋首於成堆的帳冊之中,是19世紀銀行職員業務操作的縮影,20世紀末的銀行則進入了「一台電腦一個人」的時代,而到21世紀末,銀行給人們的印象將是「只見電腦不見職員」。
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居民的出國旅行,將不再為貨幣兌換煩惱。電子技術的高度發達,購物消費中電子貨幣將逐步普遍。銀行虛擬化,人們用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一切銀行業務。金融的競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整個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同時老百姓也是極大的受益者。
新世紀金融發展大趨勢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紀的人們很難預計到今天的金融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利一樣,同樣我們也很難准確地計算未來金融市場一體化將給21世紀末的人類帶來多少福音。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全球金融發展的明天會更美好。

Ⅵ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中心的分析,謝謝

一、經濟:春秋戰國時期,做為中國最後一個青銅器時代,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青銅器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同時也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中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引起了生產關系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制(公田)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
一個重大的發展是種種計量方法的採用,諸如保持人口和稅賦的簿冊、莊稼收成的統計,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舊制度、舊統治秩序被破壞,新制度、新統治秩序在確立,新的階級力量在壯大。隱藏在這一過程中並構成這一社會變革的根源則是以鐵器為特徵的生產力的革命。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各國的變革運動和封建制度的確立,也導致思想文化的繁榮。
二、井田制的瓦解:在周初的幾個世紀中,占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民顯然作為依附者(以家庭為單位)依附於他們為封建主耕種的土地上。這種土地使用制是一種被描述為井田制的理想化的形式,它幾乎可以肯定是存在的,雖然現代學者幾乎對它的實施的所有方面提出疑問。實際上,它不可能符合孟子(約公元前372—約前289年)及其他周末和漢代學者所總結成的幾何圖形。根據這些人的理想化的記述,每一塊稱之為井的大方塊土地,象棋盤那樣分成九小塊土地,其中八塊分別由佔用它們的家庭為自己的需要耕種。中央的第九塊由八家共同耕種,以便向封建主提供用益權的物品。
井田制一直是許多後來的作者帶著濃厚感情來對待的一個題目,他們懷舊地追憶在更早和更單純的時代中共同生活的種種想像的美德。但是,作為一個真正實行的制度,除非封建主代理人施加壓力,它幾乎不可能給耕作者提供刺激,以推動他們提高超過最低需要的產量。另一方面,封建主有一定的義務供應依附者的衣食,或者保護他們及其家庭。
但是,據史籍記載,公元前594年從魯國開始的新的稅制已在幾個國家紛紛出籠。雖然記載的條目簡略而令人不解,但一般地說,新稅似乎基本上包括農民的實物支付,以代替原來的個人勞役。在有些情況下,這些支付可能直接繳給該國的中央政府而不是給種植者依附的封建主,這樣就造成了封建主和依附者之間傳統關系的逐步解體。由於各國越來越多地耕種原來的荒地(這些地不在傳統的分封制領地以內),這種解體加快了。
有人爭辯說,作為半獨立耕作者的農民的這種新自由可能鼓勵他們更勤奮地勞動,從而有助於提高所假設的晚周的農業產量。但是新的自由又迫使農民完全負責他們自己的需要,而得不到封建主原來提供的保護。到了周代的最後一個世紀,土地的買賣已經變得很普遍;結果富人獲取大量土地,而農民則再次淪為佃戶或作為農業勞動者而被人僱傭。如果有貧富差距,那麼從晚周而至秦漢差距已經擴大而不是縮小了。
三、生產工具變化:當前考古學界認為,中國開始使用鐵的時間不會晚於公元前6世紀,或者甚至不會晚於公元前7世紀。在文獻記載中,最早的材料見之於《左傳》,此書記載公元前513年晉國鑄刑法於一套鐵鼎之上。從戰國時代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兵器、農具和器皿都是鐵制的,許多學者認為這幾個世紀農業產量已經增加,正在發展的冶鐵技術很可能是一個因素。其他的因素大概是,日益擴大地採用了灌溉和排水的技術和肥料,特別是耕種大片新的土地。
可是,不應把這些及其他的技術改進的效果估計過高。在整個戰國時期,鐵相對地說依然是很少的,當時的鐵常常是鑄鐵,而不是鍛造的,因此比較軟而脆。許多工具繼續用青銅、石塊、木料或貝殼製成。此外,改進的農業技術的某些重要方面特別難以估量和確定其時間。因此,關於畜拉犁在何時開始取代遠為原始但顯然長期沿用的鋤耕的問題,引起了很大的論戰。根據極為不足的證據,中國的學者各自把拖拉犁的開始使用定在公元前400年,直到此前的一個或兩個世紀,甚至定在周代以前。文獻中最早的明確的材料,其時間只能定在漢代(約公元前90年或85年)——不過這個材料表明有一段相當長的較早的發展時期。
四、工商業:晚周時期工商業無疑有了相當的發展,雖然象其他許多情況那樣,無法精確地估量所發生的情況。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在不同的國家出現了不同的、有固定價值的金屬貨幣,在公元前5和4世紀更是如此。(據說秦的通貨最早在公元前336年發行。)這類錢幣顯然便於商業交易,雖然某些象穀物和布那樣的商品,特別在大宗交易中繼續用作交換媒介。商業的發展當然有助於城市的成長,並且還出現了工業按地點進行專業化的趨勢。《史記》和其他史籍還記載了幾個著名的商人,首先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直至秦統一全國之前不久的丞相呂不韋。大商人不經營主要商品,它們量大,容易壞,只有在短缺時才有利可圖;他們寧願集中經營奢侈品或者通山澤之利。政府並不像集散主要商品那樣直接關心這些商品。
五、手工業:
1.青銅工藝:春秋戰國時期的工藝美術,最富活力,品種豐富,成就最大。青銅工藝處於巔峰向衰落的過渡期,可謂燦爛輝煌。與西周及商代相比,產生了許多新特點。形制由原來的莊重威嚴向輕巧實用方向發展,產生了許多新器形,日常生活用的銅器增多,製作亦日漸精巧。青銅器銘文,除個別的例外,大多變短,像西周那種通過鑄長銘文來顯示赫赫家史或宣揚禮制的青銅器基本上不見了。青銅紋飾向兩個極端發展,一是帶有威嚴神秘氣氛的獸面紋變為簡練的幾何紋;一是描繪現實生活的場景。裝飾手法,紋飾刻鏤更淺細,前期之粗花變為工整的細花。新工藝(失蠟法、鑲嵌、刻紋)的提高和推廣,使青銅器走向華巧工緻的新時期。失蠟法是鑄造青銅器的高超技術,其優點可以使青銅器紋飾更為多樣而精緻,它的運用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青銅器的鑄造水平。鑲嵌(或錯金銀)技術運用於青銅圖案裝飾,可使青銅器的造型多變、紋飾繁縟、絢爛多彩。因為鑲嵌用的飾物金、銀、鉛、玉、綠松石等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與青銅器表面顏色形成對比,因此鑲嵌紋飾醒目、突出。刻紋銅器的紋飾,製作起來更方便,紋飾題材比以前更寬廣了。總的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審美功能被強調、突出,實用功能削弱了,神秘禮製成分幾乎沒有了。這是青銅工藝從奴隸制禮樂制度下掙脫出來的重要標志,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以華巧為美的新觀念。
2.玉石工藝: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鉤、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玉作為顯示貴族身分的裝飾物,與佩飾者朝夕相伴,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象徵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說。玉器的演變,商代多立體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則日漸平面化,品種漸少,但製作更為精緻。已經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數量大,製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達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製作之精,令今人嘆為觀止,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玉佩;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飾(詳後),從選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3.漆器工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國家,商周時代漆器工藝很發達。春秋戰國時代漆器的使用范圍更廣了,技術也大有提高,並出現了地方風格。戰國漆器在中國漆器史上是一個大發展的時期,分布范圍廣,品種大增,製作水平空前提高,在許多方面有新的改進。首先胎骨比較多樣,木胎之外還有夾紵胎、皮胎、竹胎等;使用色彩也更為豐富,有紅、黑、白、紫、褐、綠、藍、黃、金、銀等,以黑、紅為主調;圖案紋飾繁褥而有規律。此外,髹漆與雕刻、繪畫相結合,甚至與鑲嵌相結合,也是春秋戰國漆器的一大特徵。
4.織綉工藝:春秋戰國時期,在織綉工藝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楚國地區的實物遺存最多,如1982年在湖北江陵馬山一座小型墓葬中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衣物35件。出土紡織品有絲、麻兩大類。絲織品包括絹、綈、紗、羅、綺、錦、絛、組八大類,製作之精也是前所未有的。

Ⅶ 區域金融中心之爭進入戰國時代說明了什麼道理

就我國的而言,金融中心的專業分工並不明顯,但也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其實很多城市都具備成為專業金融中心的潛力。隨著競爭日趨激烈,相信部分城市會更注重自身的差異化和比較優勢。如2007年,深圳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總凈值規模和基金總份額佔全國的比例分別為39.26% 和39.14%,名列全國第一完全可以定位為國家基金與財富管理中心;大連商交所的衍生產品交易合約數量名列亞洲前列,具備成為亞洲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中心的潛力。

當然,成為專業的金融中心需要具備眾多的條件,例如經濟基礎、政治環境、金融制度、金融機構、政策取向、稅費成本、基礎設施等等。不同類型的金融中心所要求的條件也不盡相同。因此一個城市要在區域金融中心的戰國時代突圍除了過硬的自身條件、合理的定位外,還需要國家在法律、制度、政策、基礎設施方面的支持,而且這往往是決定性的因素。

Ⅷ 鼎中原丶三家分晉,等成語均產生於春秋爭霸戰國爭綠的進程中這反映了哪一政治

其實可以這么理解的。但是歷史我覺得可以看看相關歷史植料

Ⅸ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百家爭鳴為何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毫無疑問,百家爭鳴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那麼,為何百家爭鳴會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生產力發展引發社會飛速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鐵的發明和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恩格斯說,“鐵是在歷史上起過革命作用的各種原料中最後和最重要的一種原料”,鐵器的廣泛使用,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三,上層建築結構的變遷。周平王遷都後,周王室衰微,不再擁有控制諸侯的力量,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並,戰爭延綿不斷,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日益得勢,出現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的現象,經過春秋兩百餘年兼並戰爭,戰國七國圍繞著天下霸主地位展開最後的角斗。在這樣的背景下,各諸侯國都急需“救世之方”,各國君主也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要求多種學術思想為自己的政治服務,多種學派也就應運而生。而在當時的混戰時代下,政治格局呈現多元狀態,根本不可能出現一種統一的政治力量鉗制思想爭鳴,因此也就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鐵器牛耕的普遍使用引發了生產力的全面發展,並且由此導致了井田制的瓦解,社會進入大變革時代。在政治、教育、思想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百家爭鳴”才得以就此展開。

Ⅹ 大連所在地

你好 大連位於遼寧省南部。
大連市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國東北遼東半島最南端,位於東經120度58分至123度31、北緯38度43分至40度10分之間,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依遼闊的東北平原。是東北、華北、華東以及世界各地的海上門戶,是重要的港口、貿易、工業、旅遊城市。
全市總面積12574平方公里,其中老市區面積2415平方公里。區內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北寬南窄;地勢由中央軸部向東南和西北兩側的黃、渤海傾斜,面向黃海一側長而緩。長白山系千山山脈余脈縱貫本區,絕大部分為山地及久經剝蝕而成的低緩丘陵,平原低地僅零星分布在河流入海處及一些山間谷地;岩溶地形所處可見,喀斯特地貌和海蝕地貌比較發育。
希望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區域金融中心之爭進入戰國時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