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中美貿易戰的看法簡單分析一下
那麼美國為什麼要打貿易戰呢?
現行的世界政治經濟體系是美國制定的,包括國際專金融和國屬際貿易體系。美國擁有金融霸權、世界貿易霸權和輿論霸權,加上霸道的美軍,構成了美國的全方位霸權。
打貿易戰,美國是為了維護自身的霸權!
美國霸權的好處是什麼呢?話語權、規則制定權、世界貨幣權等等。只要霸權在,美國就可以躺著收割世界各國人民的財富(剪羊毛)。
中美貿易戰開打的直接原因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及中國高端製造業不斷向上突破引發的。長期以來,美國霸佔著高端製造業的尖端,享受著「壟斷紅利」。比如大家熟知的手機晶元巨頭高通公司,向中國手機廠商收取「高通稅」,就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深層次原因是以人民幣結算的上海原油期貨於3月26日上市交易。這使得人民幣動搖了美元的國際貿易結算權(原油是世界大宗商品的代表),也就說動搖了美國的貨幣霸權。
根本原因是以中國為首的各國人民爭取平等的發展權。因為現行的世界制度為美國霸權的體現,也是套在世界各國人民身上的「枷鎖」,限制了各國發展的上限。同時,中國的崛起是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全方位崛起,使得中國具備打破霸權的實力。
所以中美貿易並不是偶然。
2. 以經濟全球化有關理論談談中美貿易戰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中美貿易戰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動權不在我方。美方主動挑起爭端,步步緊逼,極限施壓和訛詐,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蠻橫無理。打不打貿易戰,顯然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
面對直奔而來的制裁大棒,中國只有兩條選擇:要麼屈服於美國的霸凌,從此忍辱負重;要麼進行反抗,樹立應有的大國形象,讓對方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2、就貿易戰的性質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貿易戰不同以往,不局限於貿易,甚至不限於高科技產業領域,而是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略博弈。我國歷來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貧窮落後時不妥協,現在發展起來了,更沒有理由妥協。
3、就特朗普這樣一個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傳《做生意的藝術》中,談到做生意的四個階段:一是提出驚人的目標;二是大肆宣傳;三是決策反復搖擺;四是獲得直觀的結果。
他寫道:「一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復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了事——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特朗普顯然把中美經貿談判看成是一筆「大生意」。
4、美國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強。美國歷來欺軟怕硬,「揀軟柿子捏」是美國的歷來做法,「不撞南牆不回頭」是美國的習慣性思維。
(2)從國際金融的角度看中美貿易戰擴展閱讀:
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方此舉不利於中方利益,不利於美方利益,不利於全球利益,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美方無視中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無視世貿組織規則、無視廣大業界的呼聲,一意孤行,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中方堅決反對。
貿易保護主義是主要的換擋風險之一,美方的單邊行動可能使全球復甦的提速換擋遇到阻塞,甚至面臨無法完成的危險。
美國商界有不少人發聲,呼籲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國政府不顧世貿規則,採取單邊行動來解決與貿易夥伴的爭端,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可能傷及本國消費者和進出口企業的利益。
美國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產品加征25%的關稅,將導致美國經濟未來10年損失約3320億美元。
高額關稅產生的負擔最終將轉嫁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頭上。以鋼鐵行業征稅為例,不僅上游廠商,下游勞動力市場也會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國政府曾於2002年對進口鋼鐵征稅,當時導致的下游產業失業人數比鋼鐵行業就業總數還要多。
對中國部分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有望成為限制措施的主要內容,這也被認為是美國希望縮減貿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實上,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歸根結底由兩國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決定,也受到現行貿易統計制度、美方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等因素影響。
同樣的匯率水平下,中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是順差,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農產品和服務貿易方面都是逆差。這充分說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順差就會多。中美之間,無論出口還是進口,都由「市場說了算」,是兩國企業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
專家表示,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貿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過強制措施一下子解決。
3. 中美貿易戰對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
其一,從外匯市場上看,中美貿易戰可能導致我國外匯儲備下降和外匯供應減版少,導致人民幣匯率的權下跌。雖然通過拋售外匯可直接干預外匯市場,但又將引起本國貨幣供應的減少,對我國當前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帶來影響;
其二,現階段中美貿易戰最直接的會導致外貿出口減少,對我國外向型企業會帶來較大的打擊,盈利能力下降會導致貸款償還能力下降,銀行會產生更多的壞賬風險,這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帶來不利;
其三,從股票市場來看,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資本市場不構成直接影響,但對美股形成打壓,短期可能會下跌,對於美股,A股向來有跟跌不跟漲的傳統,其中對出口美國佔比較大的A股上市公司影響較大。尤其是加征關稅的化工、機械、有色金屬與非金屬礦製品、電氣設備、家電、鋼鐵及紡織服裝等板塊將存在繼續下跌風險,但同時與中國抑制美國農副產品相關的日常生活消費品股票可能走強。
答案由
關數e
海關數據科技服務團隊
整理
4. 中美貿易戰對中美及全球經濟有哪些影響
中美貿易戰一旦出現,短期內會給中國經濟增長和勞動市場穩定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有分析認為,如若中美之間當真爆發貿易戰,短期內可能會給中國造成需求側的巨大沖擊。而經濟增速放緩、失業增加等或許會迫使政策更加被動,也將增加人民幣更大的貶值壓力。而更悲觀的一種情況是,穩增長壓力加大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進一步寬松措施,錯失結構性改革良機。
其一,2016年,中國對美商品出口佔中國商品總出口的18%以及GDP的4.4%。對美商品出口不僅集中在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如玩具、傢具、紡織的對美出口均占該行業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並且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升級,資本密集型產業如電子機械等對美出口也大幅增加,出口量趕超勞動密集型產業。
其二,中國對美國在技術進口以及融資上也有一定依賴。例如,中國進口的許多高科技產品,關鍵技術只有美國持有,一旦美國停止此類核心技術的對華出口,可能會對中國的產業供應鏈產生沖擊。例如,因特爾和AMD在個人電腦CPU使用中非常普及,中國手機絕大多數亦安裝GPS全球定位系統,一旦爆發貿易戰,中國在尋找此類技術的替代時需要一定時間。
其三,直接投資方面,過去十年美國對華的直接投資佔中國全部FDI的3.3%,十年內美資在華企業雇傭人數累計超過100萬,中國主要出口商品中在其他幾大出口國所佔的比重已相當之高,進一步提高出口比例和市場佔有率的空間極其有限最後,估計難以找到美國市場的替代市場。
但也有觀點認為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影響相對有限。首先,貿易摩擦對經濟的長期影響要小於對金融市場的短期沖擊;其次,中美之間存在「大而不能倒」的相互依存性,此次貿易摩擦不會失控,兩國博弈將最終收斂於雙向妥協,新時代不會有「新冷戰」;第三,中國將堅持「以我為主」的應對策略,短期反制措施和長期實力補強均具有充裕的政策空間。第四,目前中國對美出口量佔中國向全球出口總量的19%,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出口約佔40%,中國是全球貿易中間產品出口商,這意味著即使美國單方面向中國加征關稅,中國可通過與其他國家增加貿易合作進行對沖。
5. 請從政治、經濟和哲學的角度,分析中美貿易戰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通過「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立項預案採取保護主義措施,違背了世貿組織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不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也不利於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通過「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立項預案是美國推行經濟霸權主義的表現。共同的國家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這一行為將引起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對立和斗爭,不利於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也不利於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美參院此舉不僅無助於解決美國經濟問題,而且會加劇美中雙邊貿易關系的緊張,進而危及世界經濟復甦。從哲學角度分析:美參院此舉不僅無助於解決美國經濟問題,而且會加劇美中雙邊貿易關系的緊張,進而危及世界經濟復甦。體現了聯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處於普遍聯系之中。 純手動希望採納
6. 如何理性的看待中美貿易戰
中美經貿關系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中美經貿合作內容廣,利益交融深,難免會出現經貿摩擦,但以往的這類摩擦並沒有影響中美經貿合作大局。雙方在經貿合作中有各自關切,中方關切美方履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第十五條義務、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和歧視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等問題。
(6)從國際金融的角度看中美貿易戰擴展閱讀:
從維護國家發展環境的大局出發,應對好中美貿易摩擦。隨著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中美關系將發生深刻調整。作為兩個大國,中美合作與競爭是常態,合作並不意味著沒有矛盾,競爭也不意味著全面開戰。
既要丟掉幻想,堅定應戰;又要保持理性,努力維護大局穩定。要充分認識中美貿易摩擦的復雜性,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堅持「不願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的原則立場。中方堅持不打第一槍,但針對美方單方面挑起貿易戰的行動,必然要採取對等反制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人民要論:理性認識當前的中美貿易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