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小白求問:為什麼說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美元在此體系中具體獲得了什麼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時,也宣告了英國作為世界經濟領導者的終結。然而,同為戰勝國和前世界經濟領導者,英國自然不甘心被排除在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制定過程之外。這就出現了所謂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戈IJ」之爭。雖然最終結果是以「懷特計劃」為藍本,但英國的努力也沒有完全白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某些方面還是體現了「凱恩斯計劃」的立場。和戰前的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些變化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世界經濟的客觀要求,如黃金供給量的有限性與國際經濟活動擴張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絕對霸主地位和利益。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是大國之間的一項聯合行為。具體地說,是在美國主導下的一項聯合行動,而不像國際金本位制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有44個國家參加,所簽署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於1946年正式生效。而在金本位制的形成過程中,曾作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英國並沒有能夠把各國召集起來宣布在某一特定時期推行金本位制。1816~1821年間英國就已經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轉變,但直到1870年只有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採納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金融會議是金本位制在國際范圍內實施的轉折點,來自歐洲、美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最終決定實施金本位制。但英國並不是巴黎會議的代表,只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並且拒絕把英制單位與國際通行的十進制單位統一起來。如果把1867年的巴黎會議作為國際金本位制的起點,到1897年在世界主要大國(俄國與日本正式實施金本位制)內完成,這一過程持續了30年的時間。②
第二,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僅擁有一整套規則,而且還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實施這些規則,這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終目標是為商品、服務貿易自由化或取消國際收支管制創造一種環境。為此,它的具體目標包括:首先,通過廢除外匯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貨幣自由兌換為基礎的多邊支付體制。
其次,以一種有序的方式做到維持合理的匯率穩定,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以及進行必要的匯率調整。最後,促使成員國財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匯率穩定的有機結合。③這些都是國際金本位制所無法比擬的。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盡管是美、英兩國立場的妥協結果,④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利益。首先,作為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度,「凱恩斯計劃」力圖降低黃金在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懷特計劃」則主張未來世界貨幣與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其結果是確立了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平價,但同時黃金與美元之間只能在中央銀行層次上自由兌換。英國的這種要求客觀上也符合了美國的利益。其次,與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決定機制不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匯率。同時,為照顧英國的利益,協議規定了在「未具體說明的條件下」,成員國可以調整匯率,從而形成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機制。最後,與此相聯系的是第三種妥協,英國要求對貨幣可兌換加以控制,美國則要求貨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協議結果是:成員國資本項目下貨幣兌換可以加以控制,但經常項目下必須保持可自由兌換。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從形式上看,這和戰前英鎊的地位很相似,然而它們的維持機制卻不完全相同。在金本位制下,英鎊是以黃金為基礎的,人們不會懷疑英鎊的真實價值。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只是與黃金保持一種固定的官價。一旦人們不再相信美國有能力維持黃金的美元官價,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從而誘發兌換黃金的浪潮。
通過確立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元在為全球貿易提供交易與儲備手段的同時,美國也從中獲得了美元霸權的巨大收益。首先,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處在世界銀行家的地位上,因此其對外投資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經常賬戶一直保持順差狀態,為滿足其他國家對美元的巨大需求,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美元輸出的一個主要渠道。由本國發行的價值被高估的貨幣購買其他國家的資產,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其次,美元被人為高估使美國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經常賬戶的赤字,而不用擔心美元的貶值。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基本上是一個資本與商品市場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區。歐洲與日本的資本由於受戰爭的破壞,構成了新興的外圍地區。處於外圍的日本與歐洲國家為了保持在美國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需要不斷地買人美元,以避免本幣對美元的升值。它們選擇低估本幣,控制資本流動和貿易,積累外匯儲備,運用中心地區(美國)作為金融中介融資。20世紀50—60年代期間,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被嚴重低估的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經濟發展戰略的理念:壓低本國的工資水平,進而也是限制消費,以擴大投資(表現為出口的增加)。實際上,匯率低估和壓低工資就像硬幣的正反面。計算這一時期日元和歐洲貨幣實際匯率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把日本與歐洲國家的工資摺合成美元進行比較。⑤反過來,美國主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外圍地區提供長期信貸。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經常賬戶開始出現赤字,但上述格局仍能繼續維持。原因之一是外圍國家願意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如購買美國國債);原因之二是由於美國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它可以進口短期資本,出口長期資本,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務;原因之三,與上述格局相聯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國感受不到需要調整經濟失衡的壓力。對美國而言,它不需要在黃油與大炮之間進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中美國能夠最終獲勝的原因之一)。以美元計價的有價證券源源不斷地被外圍國家中央銀行所吸納,其結果是美元的堅挺與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並存。美聯儲無須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做出選擇(像菲利普斯曲線所預測的那樣)。當然,美國政府也不需要刻意約束其財政支出,它可以在不需要增稅的前提下,享受廉價的海外資本。
與巨大的美元霸權收益相對應,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美國付出的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和同一時期多邊貿易體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為了確立戰後的多邊貿易體制,美國曾經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並以《哈瓦那憲章》的形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美國國會卻以損害美國立法許可權為由否決了這一方案,最終不得不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㈡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有哪些缺陷嗎未來的金融風暴啥時候回到來
未來全球經濟金融不可預測的因素還很多,眼下著名機構普遍有三種預期,即樂觀的V型預期、折中的型預期以及悲觀的L型預期。IMF大幅下調了對世界主要經濟體09年基線增長預測,減緩至2008年的3.9%和2009年的3.0%,其他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國家均有下調。詳細2008年次貸危機演化為全球金融危機。本輪次貸危機的全面惡化升級,凸顯出以美元為核心機制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式」的和全球金融體系的重大制度性缺陷。在過去的20年中,世界經濟金融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世界經濟已經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因此,如果國際金融體系問題處理不好,當前金融動盪拐點就難出現。第一,取決於金融危機惡化的程度不確定性因素都將使整個金融市場暴露在一個前所未有和無法估量的系統性風險之下。由於此次危機肇始於房地產市場,如果像惠譽國際評級機構所預測的那樣,美國房價再下降10%,那麼美國次貸產品還會出現新的問題。第二,取決於美元未來走向從未來3-6個月看,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第三,取決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和新興市場的蔓延程度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經濟體制剛性、金融體系較為脆弱,在金融風暴的次生災害下,新興市場國家有三類可能成為下一輪的重災區。第四,取決於全球危機治理與政策應對的效果從長期看,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第五,為全球滯漲埋下新一輪隱患在金融恐慌和經濟蕭條期,擴張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不大會造成價格水平的提高,然而短期的價格下跌,難改未來全球滯漲格局
㈢ 「美聯儲」是什麼組織作用和歷史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3年成立的。它的主要職責有:1、制定並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並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3、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4、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
聯邦儲備系統的核心機構是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簡稱美聯儲;它的全稱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聯邦儲備系統管理委員會,也可以稱之為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它是一個聯邦政府機構,其辦公地點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 。該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員五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為十四年(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連任 ) 。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是聯邦儲備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機構。其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的貨幣政策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上貨幣的儲量。另外,它還負責決定貨幣總量的增長范圍(即新投入市場的貨幣數量),並對聯邦儲備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活動進行指導。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准備金比率,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幣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准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系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於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眾公布聯邦儲備系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系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眾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財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並及時匯報有關情況,並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㈣ 美聯儲與其他銀行的區別與聯系
美聯儲下調利率當然是為了促進投資,消費這兩大拉動GDP增長的馬車,已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目的。
至於通貨膨脹當然會有一些,不過也不是很嚴重啦,利率降低,大量外國資金也會撤出美國的儲蓄市場。另外即使有通貨膨脹也沒什麼,發展經濟比通脹重要的多。經濟有時候就是在選擇。
美聯儲下調的不是商業銀行的利率,他沒有那個權利,他下調的是對商業銀行的貼現利率,美國和我們國家不一樣,他們的貼現窗口是很活躍的,商業銀行的資金出現流動性問題,往往都在貼現窗口象美聯儲借款。美聯儲調低商業銀行的貼現利率,當然能促進商業銀行貸款。
商業銀行之所以不願意貸款,是因為現在市場信心不足,銀行也被呆賬壞賬嚇怕了。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如果美聯儲給了商業銀行信心,在加上銀行家逐利的本性,商業銀行還是會響應美聯儲的號召(沒有一家銀行願意得罪美聯儲)調低利率的。
簡單的說你可以把美聯儲想成美國的中央銀行。
總的來說本次金融危機就是由於美國的金融體系創新速度快於金融體制創新,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擊潰了銀行業。更簡單的說就是美聯儲的監督體制根本沒有跟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O(∩_∩)O
㈤ 「美聯儲」是個什麼樣的機制,在美經濟中起到什麼作用
美聯儲的英文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簡稱 英文是Federal Reserve
說白了就是美國的央行 它能夠行使央行的權利 而且高於央行 他旗下有12個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這12個銀行分散在美國各地 掌管12個聯邦儲備管轄區內的商業銀行 比如紐約地區的的總部設在紐約市 東北地區設在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 中西部地區在芝加哥 西部地區在舊金山 不過不是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屬於美聯儲管轄 比在美國銀行如果看見 The Bank of Federal Reserve這就說明這是家美聯儲旗下的商業銀行
它主要負責 制定美國的貨幣政策 包括規定存款准備率、批准貼現率、對12家聯邦銀行和其他會員銀行及持股公司進行管理與監督。其作用在於:控制通貨與信貸,運用公開市場業務、銀行借款貼現率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比率三大杠桿來調節美國經濟。
由於美聯儲在貨幣金融政策上有獨立的決定權 直接向國會負責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他高於只有上述責任的一般央行 調整利率是美聯儲宏觀調控美國經濟的主要手段。如果經濟過熱,它就提高利率,收縮銀根,使經濟速度放慢,減少通貨膨脹壓力。如果經濟不景氣,它就降低利率,放鬆銀根,促使經濟增長。其關鍵是根據經濟形勢對利率提高和降低進行調控,並要恰到好處。貨幣杠桿是美聯儲多年來對經濟實施調控的最有效武器。美聯儲調整利率不僅對美國經濟舉足輕重,對世界經濟也有重要影響。
㈥ 美聯儲是什麼主要做用是什麼
美聯儲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
與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相比,美聯儲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誕生的比較晚。歷史上,美國曾多次試圖成立一個像美聯儲這樣的中央銀行,但因為議員及總統擔心央行權力過大,或央行會被少數利益集團綁架而沒有成功。這種擔心主要是由美國的國家形態所決定的。
建國之初,美國是由一些獨立的州以聯邦的形式組成的鬆散組織,大部分的行政權力主要集中在州政府,而非聯邦政府。因此,成立中央銀行這樣一個聯邦機構的想法會引起各州的警覺,他們擔心聯邦政府想以此為名來擴大自己的權力范圍。
(6)美聯儲國際金融體系擴展閱讀:
聯邦儲備系統的收入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通過公開市場購入美國政府債券的利息收入。
2、外匯投資的收入。
3、向各種存款機構、 商業銀行貸款獲得的利息收入。
4、向存款機構、商業銀行提供服務收取的報酬(比如為它們提供的支票結算,資金周轉,自動化票據交易所等服務。在支付會員銀行股息以後,聯邦儲備系統須將餘下的收入上繳美國財政部,這大約佔了全部聯邦儲備銀行凈收入的94%(具體的收入支出情況,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將在其年報中詳細的說明)。如果一個聯邦儲備銀行因為某種原因被清算,在償還了所有的債務後,剩餘的財產將被移交給美國財政部。
參考資料:網路-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㈦ 國際金融體系具體指什麼
根據國際著名金融專家丁大衛教授的解釋,國際金融體系是世界金融的總稱或泛稱。由於金融具有環環相扣的系統性,因此稱之為體系。具體而言,國際金融體系主要指的是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因為金融市場具有很高的收益和風險,因此,金融市場的發展始終離不開金融監管,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與時共進的關系。例如,2008年9月15日全球爆發金融市場危機,之後,全球都在致力於金融監管體系改革。
前面說過,金融體系是一環扣一環的,因此又可細分為若干市場和監管分枝體系,如貨幣市場體系及其監管體系(中央銀行)、銀行體系及其監管體系(銀監會)、證券市場體系及其監管體系(證監會)、保險市場體系及其監管體系(保監會)等。
各國國情不同、立法不同、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不同,因此,各國金融市場劃分及其監管體系略有不同。
國際著名金融專家 丁大衛教授簡介
丁大衛,國際著名金融專家、金融危機預言家、金融規律的發現者、金融定律的發明人、國際企業管理專家、國際金融界權威人士、全球金融領跑者、金融市場守望者、中國金融市場診斷師、中國金融走向國際化道路的促進者。他可能是全球金融領域擁有最多知識產權的個人。
全球獨一無二、最先進、最完善、最實用、最有效的管理體系、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金融樹(FinancialTree)、金融樹體系(FinancialTree System)、系統金融學(Systematic Finance)、金融生態學(Financial Ecology)、金融物理學(Financial Physics)、金融科學(Financial Science)及金融科學體系(Financial Science System)的發明人和創始人。
他破天荒般地發現了金融的客觀規律,創立了科學的金融學和金融科學體系。他不僅開創了人類金融科學的先河,而且率先揭示了金融與危機的來龍去脈和變化規律。
曾在上世紀80年代成功考取了極個別人才能通過的幾乎所有美國金融/證券行業所需的營業執照,並在該行業的不同領域從業至今,涉及企業和金融管理的各個方面。歷任:美國環球證券首席投資執行官,美國國際金融證券研究院理事會副理事長,多倫多股票交易所董事局顧問,加拿大風險資本交易所董事,博鰲亞洲論壇/博鰲水城投融資總策劃,博鰲亞洲論壇顧問,博鰲水城發展戰略委員會委員(博鰲從一個漁村變為一座比澳門大兩倍的現代化水城)、中美多所大學教授或特聘教授、博導、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黃金投資專家委員會首席金融科學家,全國貴金屬產業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房地產協會-清華大學房地產總裁同學會顧問、國際多家金融機構、跨國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美林、高盛、黑石、野村等國際投行的經常顧問。在海內外發表過多部著作、金融教材和上百篇論文,經常在國際會議上作專題報告。
上世紀90年代曾向朱鎔基副總理、總理及國務院等部門提出過許多有益建議,其中包括1993年加強宏觀調控,整頓金融秩序,尤其是整頓、規范期貨市場的建議和方案。據中國政府唯一英文官方報紙《中國日報》2001年4月10-16日的報道: 「他的建議曾至少兩次幫助中國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率先將國際金融從業執照和資格認證體系其中包括S3、S7、CFA、CFP等引入到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曾為包括北大、清華、人大、中財、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央黨校、上海交大等中美眾多大學教授各種高端前沿課程;曾為國內外眾多金融監管機構包括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中國證監會等、各大金融機構、數千家房地產企業老總、跨國公司及上市公司高管提供前瞻性高端培訓,為中美培養了大量金融人才;曾為眾多政府機構如吉林通化市政府、北京東城區政府及企業,其中包括美林、高盛、黑石、大摩、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等提供獨特的咨詢和解決方案。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歷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丁教授都曾不厭其煩地向世人發出警告並預示了結果。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此前的幾年中,他一直在為阻止這場危機的爆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相比之下,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執掌美聯儲長達21年之久,期間多次發生金融危機,他不但一次也沒有覺察到,反倒一次次將虛假的繁榮誤以為真。
丁大衛教授從事金融20多年來,始終走在國際金融研究與實踐的最前沿;開創了一系列嶄新的金融知識體系、理論體系、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方法體系和管理體系:將原本抽象無形的金融世界變得一目瞭然;始終堅持承諾對所傳授的所有知識及每一個觀點和判斷的客觀性、前瞻性、准確性和正確性終生負責。
㈧ 什麼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由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融組織體系和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組成。現行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美元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與霸權地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初建之時,美國的經濟實力,無論是以GDP還是進出口貿易或者以黃金(207,0.88,0.43%)儲備等指標衡量,在世界上都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從而奠定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和霸權地位。然而,經過60多年的發展,現在美國實體經濟在全球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但美元依然占據著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壟斷和霸權地位。這種壟斷霸權地位使得全球流動性的松緊基本操持在美聯儲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銀行中,貨幣政策的目標絕大多數是單一的,即物價穩定,而美聯儲仍實行多目標制,包括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等。從歷史上看,經濟增長具有內在的周期性特徵,美聯儲貨幣政策也是周期性地放鬆和收緊,導致美元周期性地貶值和升值,而在每一輪美元升貶的周期中,總會伴隨著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機。而危機的解決又離不開始作俑者。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美聯儲通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向全球13家中央銀行提供大量美元流動性,扮演了全球最終貸款人的角色,儼然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中央銀行。
第二,現行國際貨幣金融組織體系由少數國家(G7國家)居於主導地位,既與當前各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相稱,又缺乏對儲備貨幣發行國行為的制衡機制,造成現行國際金融組織的決策難以反映大多數成員的利益。以IMF為例,其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其一,決策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受到挑戰,制約了其作用的有效發揮。其二,過多地強調對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進行監督,而對重要發達國家的監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對系統性風險進行及時的預警和有效應對。這種歧視性的監督也導致了IMF與少數成員國之間一定程度的對立關系。其三,因其決策受少數大國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資源和融資手段,故不能扮演國際最終貸款人角色,使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缺少最後的保障——全球最終貸款人。
第三,國際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嚴重缺失,金融機構經營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的國別化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一方面,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混業經營客觀上需要全球有統一的監管標准和監管機構,以防止監管套利。另一方面,金融業一向被認為是一國經濟的命脈,金融監管權力又是各國經濟和金融主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現實中對金融業的監管都是由母國自主監管來進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現有的國際金融監管組織和論壇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不能擔當全球監管者的重任。
㈨ 美聯儲在美國算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
美聯儲在美國是管理美元和商業銀行的。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為美國最高貨幣政策主管機關,負責保管商業銀行准備金、對商業銀行貸款及發行聯邦儲備券。
FED共分三層組織,最高為理事會,其下是12 個聯邦儲備銀行和各儲備銀行的會員銀行。 美國聯邦儲備局以「獨立」和「制衡」為基本原則。在制衡方面,該局的七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內)悉由總統提名,並需經參議院同意。
對於貨幣政策的決議,如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採用合議兼表決制,一人一票,並且為「記名投票」,主席的一票通常投給原本已居多數的一方。
總統固然可以掌握理事與主席、副主席的提名,但一經參院通過,任期長達十四年,最多可能歷任五任總統。 至於獨立性方面,FED以人事獨立與預算獨立最為人稱道,除理事會之外,另外還設有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負責較長期的貨幣決策並依據外匯指導原 則、外匯操作之授權作業與外匯操作程序進行外匯操作。
由於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強勢地位,美國聯邦儲備局在外匯市場的干預行動尤受匯市矚目。日圓因貿易順差而大漲時,日本央行如果要成功干預匯市,最好獲得美聯儲的協助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