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中亞金融機構合作研究

中亞金融機構合作研究

發布時間:2021-07-07 21:44:06

1. 新疆財經大學3號樓位置

學 校 概 況
新疆財經大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舉辦的重點大學。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新疆省人民政府幹部訓練班;1951年改建為新疆省人民政府幹部學校,1957年與自治區各業務廳局幹部學校合並組建新疆財貿學校;1959年升格為新疆財經學院;1962年根據國家宏觀形勢變化和政策調整返歸財貿學校體制;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新疆財經學院建制;2000年, 原新疆財經學院、新疆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和新疆財政稅務學校合並成立新的新疆財經學院;2007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新疆財經大學。
學校校園總佔地面積630501.7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49019.19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146128平方米,學生宿舍面積118966平方米,館藏圖書總量196.36萬冊,其中紙質圖書118.36萬冊,中外文電子書78萬冊;資料庫31個,試用資料庫78個。
學校現有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工學、理學、文學六大學科。目前,已形成以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為主要辦學形式,多學科、多層次的辦學格局和體系。截至2018年9月,學校各類在校生16642人,其中研究生1996人,全日制本科生12921人,成人本專科生1712人。在職教職工1183人,其中專任教師733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4.2%,專任教師中博士207人,碩士427人,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86.5%。有全國師德先進個人2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項目2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專家2人。有自治區級教學團隊4個,自治區師德先進個人2人,自治區優秀教師1人,自治區級教學名師8人,自治區級教學能手11人。
學校1998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批「中國(新疆)--中亞經貿合作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 2018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擁有1個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2個碩士二級學科授權點、13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擁有3個自治區一級重點學科(其中1個高峰學科,2個高原學科), 2014年獲批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35個本科專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4個自治區重點專業、4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堅持立足新疆,聚焦「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科研水平不斷提高。近三年,共立項課題337項,獲立項資金4094.23萬元,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32項。
學校現有16個教學院部,另設有MBA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設有中亞經貿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擁有哈薩克研究中心、中亞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國別區別研究中心,中國(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新疆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新疆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中心3個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中亞經貿研究與漢語人才培養基地。設有國家漢語水平考試(MHK)新疆考點和英國雅思考試(IELTS)新疆考點。
學校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與美國威斯康辛協和大學、韓國又松大學、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經濟管理大學等43所國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並與哈薩克阿克托別州朱巴諾夫國立大學合作建立了孔子學院。
學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現有各類社團64個,充分發揮了繁榮校園文化、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建有國家級眾創空間,被評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校。
經過68年的發展,學校形成「新疆名牌、西北一流、全國知名、輻射中亞」的發展目標和有特色、高水平應用型財經大學的辦學定位。學校秉持「經世濟公、至善至誠」的校訓,發揚「自強不息、嚴謹求實、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大學精神,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為新疆的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2. 有關新疆的經濟、文化發展的情況

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中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口岸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和人文優勢,使得新疆在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定位更加明晰。就新疆自身發展來說,如何利用好國際、國內良好的發展環境,創造條件不斷優化組合各類發展資源,加快經濟崛起步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速建成輻射中亞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核心區,是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加快新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途徑。在經濟領域合作,除正常的貿易外,當前重點做好兩件事:一是積極推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的建設。該合作區是我國第一個跨境建立的國際合作中心,具有探索、實驗的性質和開創性意義。首先,要積極推進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並盡快投入運行。其次,高標準定位。哈薩克是中亞各國中經濟恢復最快的國家,合作區不僅要成為中哈兩國的合作中心,而且成為輻射中亞各國的合作中心。使合作區成為中國向西推進的窗口、產業基地,通過合作區的建設能夠帶動新疆整體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先升級。再次,抓緊研究運行模式和相關政策與管理辦法。二是加強民營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從目前看,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力量。近幾年,新疆本地已經培育出廣匯、美克、麥趣爾、三寶、野馬等一大批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非公有制企業集團。同時,一批有實力的國內外民營大企業,如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也紛紛進駐新疆開拓市場,成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經貿交流的急先鋒和生力軍。要進一步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同時要加強市場監管,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規范民營企業的經營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和中國企業聲譽。

在工作方法上要推行「大小並舉」的戰略措施。在「大」字上做文章,有助於我們在合作中占據主動,有助於增強抗風險的能力,無論從經濟合作來講,還是從科技文化教育合作來說,有大項目大集團做支撐其穩定性穩固性肯定顯著增強。從這一意義上講要落實國家能源、礦產資源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使新疆成為連接中亞的能源、礦產資源的整合區。引進國內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國外的技術設備,利用新疆資源優勢,發展製造業,將新疆建設成為出口加工基地,從而增強新疆挺進中亞市場的能力。同時面對新疆的實際,也要高度重視邊貿工作,新疆對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占我國對中亞國家貿易額的80%以上,2005年自治區邊貿達55.40億美元,成為自治區對外貿易的重要支柱。要繼續依託新疆對中亞國家貿易的重要地位,將新疆發展成為我國與中亞地區商品物資的聚集地。 新疆與中亞各國的經濟合作涉及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個領域,既是一個長遠的發展戰略,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定的政策來保障。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各個領域的合作研究中,要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國家層面如何制定政策支持新疆加大向西開放的力度;亞洲銀行層面對有前景的項目如何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支持;新疆層面如何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內在的經濟活力。研究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內地「大企業」和中央企業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疆投資。研究建立鼓勵企業來疆投資的補貼政策,包括投資者予以就業補助,價格補貼等。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跨地區企業協作機制,吸引企業到新疆來投資,將其技術、資金等優勢與新疆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研究駐地中央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央企業應適當保護地方的利益,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對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確保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財政體制本身過於標准化,尤其缺乏對民族地區、貧困落後地區體制性的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必須建立有利於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財政財力匱乏、財政困難的局面的財政體制和管理手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

制定政策鼓勵新疆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於中亞國家中,普遍對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市場化運作,國家應制定有關鼓勵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優惠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或鼓勵有實力的大型礦業集團對中亞國家的礦業企業實行跨國並購。

積極研究「大項目」爭取亞行資金支持,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們可以在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城市發展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研究提出好的項目積極爭取支持。在公路項目方面,近期可以考慮的重點有:賽里木湖—霍爾果斯公路改造;規劃建設喀什—伊爾克斯坦—奧什—安集延公路;改善口岸交通基礎配套設施;規劃建設卡拉蘇—霍羅格—杜尚別公路。在鐵路項目方面,近期可以考慮的重點有:新歐亞大陸橋全線擴容;精—伊—霍鐵路;中—吉—烏鐵路;哈、烏、吉、中四國鐵路建設。同時加大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多邊合作,選擇好的項目積極爭取亞行資金和政策支持。研究制定政策鼓勵和支持內地「大企業」和中央企業及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來疆投資。研究建立鼓勵企業來疆投資的補貼政策,包括投資者予以就業補助,價格補貼等。同時,要建立市場化的跨地區企業協作機制,吸引企業到新疆來投資,將其技術、資金等優勢與新疆的資源、勞動力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研究駐地中央企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中央企業應適當保護地方的利益,尤其是中央企業在對資源開發的同時,要確保地方,尤其是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現行財政體制本身過於標准化,尤其缺乏對民族地區、貧困落後地區體制性的區別對待,沒有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必須建立有利於增強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根本上扭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財政財力匱乏、財政困難的局面的財政體制和管理手段,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

制定政策鼓勵新疆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開發。新疆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資源開發利用,必須納入國家能源發展的總體規劃。由於中亞國家中,普遍對探礦權和采礦權採用市場化運作,國家應制定有關鼓勵礦產資源風險勘查優惠政策,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中亞國家進行礦產資源風險勘探,或鼓勵有實力的大型礦業集團對中亞國家的礦業企業實行跨國並購。

積極研究「大項目」爭取亞行資金支持,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們可以在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教育、能源、城市發展和金融改革等方面研究提出好的項目積極爭取支持。加大財政性資金管理機制的創新力度,通過貼息、股權等方式,引導產業結構升級和外貿質量的提升。此外,要進一步整合世行、亞行貸款與財政專項資金。要建立由政府主導的地方投融資公司,通過公司的運作成果,爭取商業銀行的支持,或與商業性銀行協作共同培育發展自治區資本市場,包括各類保險和企業債券,從而實現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總量的擴張。要善於把運用盤活存量,擴充增量來調整結構的工作思路,貫穿於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3. 歐亞經濟論壇的舉辦背景

參加這次論壇的中亞五國,是在蘇聯解體基礎上而獨立的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土庫曼五國,位於歐亞大陸的結合部。這一地區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中亞裏海沿岸的哈薩克、土庫曼擁有極其豐富的油氣資源。冷戰結束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迅猛發展,也激盪著中亞地區。中亞國家經濟體系脫胎於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單一,長期為前蘇聯的原料供應地,依賴中央財政撥款,經濟獨立能力極差。為擺脫困境,擺脫對俄羅斯的過分依賴,爭取國家經濟獨立,中亞國家對經濟體制、產業結構、對外經濟政策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並將大力發展對外經濟合作作為擺脫經濟困境的重要步驟。各國實行對外開放戰略,致力於引進外資、開拓國際市場,以加速促進經濟的復甦和發展,最終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
近些年來,中亞五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聯系逐年擴大,與獨聯體國家的貿易額在外貿總額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下降,而與西方國家、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額和合作規模呈上升的趨勢。中亞地區內部一體化的條件不好,甚至還不完全具備發展一體化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中亞國家更關注地區外的經濟合作,但又面臨一體化方向的困難選擇,與獨聯體國家、鄰近的西亞、南亞國家加強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不存在大的問題,但這些鄰近國家經濟都不發達,資金也不雄厚;與歐盟、美國、日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擴大聯系,這些國家經濟有實力或增長很快,但距離過遠,交通不便。因此,有地緣上的便利、經濟又充滿活力的中國,便是最現實的選擇。目前,提出在中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的區域合作組織不少,但均是虛多實少,進展緩慢。關鍵問題是中亞及周邊多數國家經濟實力都有限,缺少拉動力量。因此,中亞經濟圈的真正形成,要依靠中國的參與和投入。
中國和中亞國家已建立了睦鄰友好合作關系,這是由一系列客觀條件所決定的,有著相當堅實的基礎。中國和中亞五國經貿合作穩步發展,經過雙方共同努力,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貿易額大幅度增長:1992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進出口額為4.59億美元;1997年達到8.72億美元;2000年,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全面增長,進出口總額達到18.198億美元;2003年,中國和中亞五國的貿易額大幅攀升,達到40.6億美元,其中中國和哈薩克的進出口額高達32.9億美元。 2004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干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中國將向其他成員國提供9億美元的買方貸款。同年9月的總理會議通過了《關於(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落實措施計劃》等9個決議。
《計劃》包括貿易和投資、海關、質檢、交通、能源、信息等11個領域、127個項目。由於中國和中亞國家政府積極推動該組織框架內的經貿合作,使中亞經濟圈有望形成。
對於中國西部地區來說,中亞經濟圈的形成是一個新的機遇。如果僅僅作為貿易通道,單純建設新絲綢之路,拓展貿易聯系,只能帶來一些貿易中心城市的繁榮,無法實現地區經濟的全面發展。中國西部的大發展,必須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有更大的作為。上海合作組織已經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在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基礎上建立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將是中亞經濟圈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西部地區可以藉此與中亞地區形成密切的經濟互動關系。不久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西安市參觀訪問時與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共同主持了中國西北五省區與俄羅斯地方負責人擴大地方合作座談會,這充分體現了中俄這兩個地區大國對於促進在區域經濟合作領域開展務實合作的高度重視。
2005年7月,胡錦濤主席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時指出,當前的國際形勢迫切要求中國和上海合作組織其它成員進一步增進互信、加強團結,深化合作,盡快把合作潛力轉化為現實成果,妥善應對國際和地區形勢復雜變化帶來的挑戰。為此, 除了要全力加強安全工作外,還需要扎實推動經濟合作盡快取得實際成果。他特別提出要加強協調,加大投入,有步驟有重點地執行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及其落實措施計劃,盡快建立銀行聯合體,探索多邊和雙邊相補充、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合作模式,推動上海合作組織同國際金融機構建立聯系。
在這個大背景下,由上海合作組織、國家開發銀行和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主辦,博鰲亞洲論壇協辦,西安市人民政府和北京當代世界發展研究院承辦的首屆歐亞經濟論壇在中國西安舉行,將力求從不同層面上為促進中國和中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做出積極貢獻。
這次論壇,還將分別舉行旅遊合作、市長圓桌、能源合作和金融合作4個專題會議,邀請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官員、各國旅遊部(局)長、市長、能源官員和有關金融界高層進行專題研討交流。對於推動我國西部城市與中亞國家的城市層次上的對話與合作,交流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加快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具有積極影響。對於新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沿線(橋)國家之間建立互信、互利的旅遊合作,實現絲綢之路旅遊聯動與共榮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於深化西部地區與歐亞各國能源的全方位合作、促進能源領域投資與開發、確保能源和國家安全有現實意義。

4. 一帶一路指什麼,對此有什麼評價

一帶一路門戶網http://www.edailu.cn

目標: 助推一帶一路建設
意圖: 讓所有人分享一帶一路帶來的益處
口號: 一帶一路,對時代負責
使命: 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
守則: 共商、共建、共享、合規、敬業
願景: 為國家贏得價值,為體系創造效益,為人才創造發展
價值觀: 從事有益於人類的工作中獲取價值

5. 今年新疆財經學院的錄取分數線是多少啊

新疆財經學院的錄取分數線:文科一批次、重點本科:520分;理科一批次、重點本科:518分。
阿壩師范學院(Aba Teachers University),簡稱阿壩師院。始建於1938年的茂縣簡易鄉村師范學校,正式創辦於1978年,2015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升為本科院校,是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省屬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坐落於被聯合國評為「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的長壽之鄉、國家AAAAA級風景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水磨鎮,校園佔地面積1024畝,建築面積約22.60萬平方米。
阿壩師院是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藝術教育中心副理事長單位和藝術教育實驗基地,四川省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單位,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項目培訓基地,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表彰的「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發改委、解放軍總政治部表彰的「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先進集體」,多次榮獲省部級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和校園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新疆財經大學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文學、法學、理學、工學協調發展的自治區重點建設大學。學校始建於1950年4月。2000年12月,原新疆財經學院、新疆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和新疆財政稅務學校合並組建成新的新疆財經學院。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新疆財經大學。

學校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截止2014年11月,學校各類在校生2.5萬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706人,全日制本科生16303人,成人本專科生7248人,外國留學生259人。在職教職工1335人,其中專任教師809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5.49%,專任教師中博士165人,碩士419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的72.19%。

學校現有16個學院、2個專業教學研究部,附設繼續教育學院和商務學院(獨立學院)。國家漢語水平考試(MHK)和英國雅思考試(IELTS)新疆考點設在學校。

學校擁有3個博士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25個碩士二級學科授權點、11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35個本科專業、 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自治區級重點學科。

學校設有中亞經貿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擁有中國(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新疆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新疆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中心3個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中亞經貿研究與漢語人才培養基地。近三年,我校獲得國家級課題54項,其中包括1項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和1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省級課題109項,出版專著91部,發表論文1500餘篇。

學校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與美國協和大學、日本亞細亞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等30餘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並與哈薩克阿克糾賓師范學院建立了孔子學院。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秉承「經世濟公、至善至誠」的校訓,堅持為新疆經濟建設服務,為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服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實現「新疆名牌、西北一流、全國知名、輻射中亞」的有特色、高水平財經大學的建設目標。

6. 新疆財經大學怎麼樣好不好

學校始建於1950年4月。2000年12月,原新疆財經學院、新疆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和新疆財政稅務學校合並組建成新的新疆財經學院。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新疆財經大學。

學校總佔地面積630501.78平方米,其中北校區佔地面積561616平方米,南校區佔地面積58255平方米,迎賓路校區10630.78平方米。

新疆財經大學是一所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文學、法學、理學、工學協調發展的自治區重點建設大學。目前,學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截至2017年10月1日,學校各類在校生23897人,其中研究生2031人,全日制本科生15304人,成人本專科生6455人,外國留學生107人。在職教職工1340人,其中專任教師816人,副高以上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1.91%,專任教師中博士202人,碩士440人,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78.68%。

學校擁有3個博士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26個碩士二級學科授權點、10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3個自治區一級重點學科(其中1個高峰學科,2個高原學科)。35個本科專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3個自治區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專業,3個自治區重點專業、4個自治區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現有16個學院、2個專業教學研究部,附設繼續教育學院。設有中亞經貿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和金融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擁有中國(新疆)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新疆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新疆社會經濟統計研究中心3個自治區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以及中亞經貿研究與漢語人才培養基地,設立國家漢語水平考試(MHK)新疆考點和英國雅思考試(IELTS)新疆考點。

近三年,我校獲得國家級課題54項,其中包括1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1項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省級課題99項,出版專著82部,發表論文1600餘篇。

學校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與美國協和大學、日本亞細亞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等30餘所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並與哈薩克阿克托別州朱巴諾夫國立大學建立了孔子學院。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秉承「經世濟公、至善至誠」的校訓,堅持為新疆經濟建設服務,為推進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服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實現「新疆名牌、西北一流、全國知名、輻射中亞」的有特色、高水平財經大學的建設目標。

7. 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專業介紹

20世紀80年代,企業管理系研究重點是建立管理研究、教學和實踐基礎,建立起了完整的集管理理論、管理方法、管理實踐為一體的企業管理學科體系,形成了一支層次較高、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企業管理系1990年批准成立企業管理碩士點,並於90年代初就開始了企業管理方向博士生培養,是全國最早設立企業管理博士方向的院校之一。
一、人才培養
企業管理系旨在培養能在各類企業或相應的業務管理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將系統地學習經濟類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國內外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並要求學生了解國際商法、國際標准、國際投資、國際保險和國際營銷等相關知識。掌握必要的企業決策和分析、計算機應用軟體和專業外語應用能力。 畢業後的學生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尤其是在大型企業、集團從事海外投資和國外子公司的管理工作,也有在中外合資企業和各類涉外企業從事各項專業管理工作。
企業管理人才培養涉及管理學學士、碩士和博士三個層次,其特色在於緊跟人才市場需求,我們根據不同時期企業對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預先完善教學計劃,積極探索麵向全球、面向市場,培養具有理論探索和深究潛力,具備實踐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管理人才;建立了在全國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完整的教材體系,目前正在按教育部對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建設基於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融合經濟學與管理學研究視角和方法的教材系列。
二、師資隊伍
企業管理系師資配備力求達到文理滲透、學科交叉互補、專業面廣等特色,以發揮研究團隊的協作優勢。師資隊伍中近60%具有博士學位,80%以上的教師具有高級職稱。
三、學科建設目標
隨著中國經濟對外參與程度的提高,建立全球性管理觀和全球性企業將成為企業管理學科的使命。本學科旨在形成完整和有特色的學科體系,提高學科研究的深度和領先地位。今後5年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本學科將以縱向課題研究為依託,以橫向課題為支撐,以現有的研究中心為平台,建成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具有國際影響的企業管理學科點。本學科點將進一步加強企業管理領域各專業方向的研究,目標是搶占和鞏固該領域研究的領先地位。為此確立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圍繞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目標展開企業管理研究和教學的學科建設方向。 運營管理系於2008年1月,經學校批准,由原企業管理系分離出來,單獨建制。首任系主任謝家平教授,首任系副主任童春陽博士
一、人才培養
物流管理系旨在培養具有現代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意識與素質,擁有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管理科學和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掌握現代物流及供應鏈理論知識、物流技術技能與物流管理方法,具備供應鏈系統分析、物流系統規劃、物流運作管理的能力的高級物流人才。本專業學生通過專業學習能夠從事各類企業的供應鏈物流系統分析與運作管理實踐。
二、專業特色課程
本專業學生除了修讀學校規定的普通共同課和學科共同課,還需修讀如下專業課程:
專業必修課
1. 運籌學基礎 Operations Research Fundamentals
2. 運營管理 Operations Management
3. 物流管理初級 A First Course of Logistics
4. 物流管理中級 A Second Course of Logistics
5. 供應鏈管理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6. 企業資源計劃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7. 服務管理 Service Management
8. 管理學原理 General Management
9. 公司戰略管理 Corporate Strategy
10. 市場營銷學 Marketing Principle
專業選修課
1.質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2.技術管理 Technology Management
3.運營案例分析 Case Study in Operations
4.供應鏈合同與分險管理 Supply Chain Contracting & Risk Management
5.收益管理與動態定價 Revenue Management and Dynamic Pricing
6. 物流信息管理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7.管理決策分析 Management Decision Analysis
8.物流成本管理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9.項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10.信用管理 Credit Management 人力資源系成立於1999 年,是國內最早從企業管理系分解出來獨立成專業的院系之一。人力資源系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具有博士學位的5人。該系現已建立本科生、研究生的多級培養體系,其中在讀碩士生31人,本科生230人。
人力資源系具有雄厚的研究實力。自成立以來,累計承擔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多個省部
級課題,和近20個橫向課題項目,並先後出版了45本專著和教材,獲得了8個省部級獎項,還在《經濟研究》等權威刊物以及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累計達到130多篇。因教學成果顯著,該系還獲得了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優秀教材獎等多個獎項。
人力資源系與國內外的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及台灣地區的同行保持著廣泛的合作關系,先後聘請美
國華盛頓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學者擔任兼職教授、客座教授,其中包括學習型組織理論的創始人之一Michael
J. Marquardt的弟子Antony Hii教授。人力資源系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近年頻繁赴國外及香港地區參
加科研合作、進修和各類國際學術會議。2005年,人力資源系開始與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合作辦學,共同
培養高層次的人力資源管理者。
人力資源系著力於培養掌握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才。學生在校期間,
將系統地學習經管類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經濟理論與實務、心理學、組織行為學、領導
學、勞動經濟學、國際人力資源管理比較、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知識。本系專業要求學生畢業後能掌
握各種人事戰略方案的設計技巧、良好的溝通與組織能力、專業外語應用能力。畢業生可在各類組織從事
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或咨詢服務工作、教育和培訓工作。 上海財經大學是我國改革開放後最早成立市場營銷專業的高等院校之一。多年來,我校市場營銷系在專業教學和科研領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經驗,並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市場營銷系師資配備力求體現學科交叉互補、專業面廣等特色,師資隊伍中近80%具有博士學位,75%以上的教師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級職稱。在晁鋼令、陳啟傑、陳信康等國內著名營銷專家的帶領下,該系教師發揮團隊協作優勢,不斷深化理論研究,取得國內先進地位的同時,注重將國際市場營銷理論最新成果服務於中國企業實踐和政府決策咨詢,並與眾多跨國公司、大中型企業建立長期、深入的合作關系。
市場營銷系培養市場營銷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三個不同層次的人才。依據不同層次的培養目標,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聯系國內市場經濟建設的具體實際,不斷完善學科建設,並在教學上銳意革新:既引進最新原版教材,也成功建設本土精品課程;採用課堂講授、案例討論、文獻研討和實務模擬等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市場營銷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使學生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在掌握先進營銷技能和樹立現代經營意識的同時,增強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除經濟學基礎知識和營銷學基本理論外,要求本科學生深入學習市場調研、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廣告學、公共關系學、企業管理學、消費心理學、組織營銷學等專項知識,並掌握科學決策軟體應用的基本知識和專業外語的應用能力。 畢業後的學生多在工商企業、金融機構和外貿公司等從事市場營銷與國際營銷的組織與管理工作;也可在廣告公司、咨詢公司、從事相應的工作,或在政府流通管理部門或研究機構任職。 產業經濟系是由原工業經濟系發展而來。為適應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為了更有利於學科的發展,我校在全國較早地對原工業經濟學科的課程進行了改革,引入了產業經濟方面的課程。1990 年代中期,將「工業經濟系」改名為「產業經濟系」。
目前,產業經濟系共有教師10名(名單如下)。此外,還聘請了上海市經濟委員會等實務部門的幾位兼職教師任碩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
產業經濟系的教師以產業經濟學科所涉及的領域為其主要的研究范圍,就近幾年來的研究范圍來看,主要集中在服務業的產業組織分析、策略性行為研究、企業並購、期貨理論與市場問題研究、上海產業結構研究、上海工業發展研究、工業開發區研究等領域。由於在學科研究上出色成果,曾被原財政部批准為財政部的重點學科,2001年又獲上海市重點學科稱號。
產業經濟系對學生的培養主要在碩士生和博士生層面,其對學生培養的目的是能掌握、應用現代產業組織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經濟學理論以及產業組織學、產業結構理論、公司戰略管理、組織經濟學與組織管理、跨國公司管理、世貿組織研究等專業知識,並掌握相應的計算機技術和外語水平。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大型企業的市場研究;證券公司、咨詢機構的行業研究與投行業務;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行業規劃等工作,並可在各教學及研究機構從事理論研究和教學工作。 國際貿易系下設國際貿易和國際商務兩個專業。國際貿易專業建立於20世紀40年代,國際商務專業在2002年開始招生。從事這兩個專業教學的師資力量雄厚,共有14名教師。現有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佔80%,其中教授6名(都是博士生導師)。教師的平均學歷很高,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佔68.75%,具有碩士學位的佔25%。
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處於全國領先地位,1984年獲碩士授予權,1998年獲得博士授予權,是該學科全國第三個獲得博士授予權的單位。上世紀90年代初由上海市教委對全市各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評比中,我校國際貿易專業榮獲第一名(並列),並在1998年被授予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國際貿易專業在培養本科生、碩士生與博士生中具有堅實和寬廣的基礎。國際商務專業建立的時間不長,但依託國際貿易專業和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的綜合優勢,近幾年來也有了長足的發展。該專業現只招收本科生,但國際貿易專業的碩士點和博士點都設有國際商務方向,為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生鋪下了進一步發展的道路。
國際貿易專業旨在培養掌握深厚的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知識,具有創新意識和研究能力,熟練應用外語,從事國際貿易理論研究和進出口業務管理和開展國際商務活動的專門人才。國際貿易專業所學課程主要有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結算、國際保險、國際經濟學、世界經濟、世界貿易組織、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等專業課程。國際商務專業旨在培養掌握寬廣的國際商務理論與實務知識(包括國際貿易專業所學的很多知識),並能熟練應用外語的多功能、復合型人才。國際商務專業所學的知識與國際貿易專業有較強的相似性,但比國際貿易更廣泛。國際貿易專業偏重於經濟理論的學習,國際商務專業偏重於實踐應用能力學習。
國際貿易系畢業後的學生可在涉外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部門、跨國公司、政府部門等從事外經貿的管理和實務工作,也可在高校與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世界經濟系成立於1979年,具有較長時間辦學的歷史,當時國內只有少數高等院校設有此學科。該系成立之初師資力量雄厚,擁有10餘名國內世界經濟學界頗有造詣的著名學者。前後四任系主任分別是朱元、席克正、龔維新和朱鍾棣教授。這些前輩們的辛勤努力,為後來世界經濟學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的世界經濟系設有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兩個專業,於1978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並於1981年和1984年開始分別招收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98年9月在上海財經大學內部的院系調整中撤消了世界經濟系,同時成立世界經濟研究所。2002年世界經濟專業恢復招收碩士研究生,並且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在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內重新成立了世界經濟系。目前,該系擁有世界經濟學科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國內只有少數院校擁有該專業的博士授予權。
現在世界經濟系的主任是車維漢教授(博士生導師),成員有:朱鍾棣教授(博士生導師)、林珏教授(博士生導師);靳玉英副教授。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是朱鍾棣教授,主要成員有郭羽誕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宜生教授(博士生導師)、岳咬興教授(博士生導師)、車維漢教授、林珏教授等。該學科在全國和上海世界經濟學界擁有較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朱鍾棣教授是上海世界經濟學會的副會長,車維漢教授是上海世界經濟學會的常務理事。
承擔世界經濟系博士和碩士培養工作的,還有本校其他單位的教師,分別是李新教授(博士生導師)、金鍾范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有楊培雷副教授和婁芳副教授。目前世界經濟學科的教師絕大多數具有博士學位,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結構合理,教學和科研實力較強的師資隊伍。
世界經濟系和世界經濟研究所成立以來,教師們共出版各類著作20多部,譯著4部,教材8部,發表論文160多篇,其中國外刊物發表6篇。該系和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獎,承擔有國家社科基金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國家教委科研項目和其它科研項目。
世界經濟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國際經濟理論與政策、美國經濟、日本與東亞經濟、俄羅斯東歐和中亞經濟等。多年來,該學科始終注重對當代世界經濟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研究,尤其在戰後美國和加拿大經濟、日本經濟、轉軌國家經濟、發展中國家經濟、發達國家經濟周期與危機、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國際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研究領域,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其中部分教學和科研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和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
世界經濟專業屬於理論經濟學中偏重於應用的學科,目前所招收的是碩士和博士研究生。該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具有戰略眼光和創新意識,具有扎實專業理論和知識基礎及較高外語技能,具有較強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所學課程除高級宏微觀經濟學等基礎課程外,還包括世界經濟專題、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經濟學、比較經濟學、世界經濟史專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中國家與轉軌國家經濟、經濟理論與方法、世界貿易組織、跨國公司專題等專業課。主要研究范圍包括: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各類型國家的經濟特徵及其發展規律;國際經濟關系;國際經濟各專門領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與企業等)的狀況、問題與運行規律;以及中外經濟關系,包括對外貿易、金融、投資、國際經濟合作等領域的問題。
畢業生可以就業的工作崗位是:外經、外貿、外交、涉外咨詢、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國際業務部門、三資企業的高層管理、涉外經濟的新聞、出版和調研,高等院校的教學和科研院所的專門研究等。 旅遊管理系建立於2002年,設有旅遊管理博士點與旅遊管理碩士點。旅遊管理博士點是上海市第一個嚴格按照教育部學科分類授於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旅遊管理博士點。
旅遊管理系招收旅遊管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進修教師、高級訪問學者與博士後研究者。現有旅遊管理碩士研究生13名、旅遊管理博士研究生9名、博士後2名。旅遊管理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旅遊企業管理和會展管理。旅遊管理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旅遊業經營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和國際旅遊目的地與旅遊企業集團研究。主要研究特色是:對我國旅遊產業與旅遊目的地的發展規律、我國旅遊企業的國際合作及競爭規律、國際旅遊企業的營運管理方式有較深入的研究,包括對旅遊飯店與會展的研究。
旅遊旅遊管理系的教師主持、承擔過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教育部中國與歐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項目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等,發表過許多專業論文,出版過專著與專業教材,獲得過教育部優秀教材獎與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獎等。旅遊管理系教師從事的與旅遊相關的主要研究課題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外資進入中國旅遊業的現狀、趨向及對策研究》(批准號04BJY069)、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上海旅遊業對本市國民經濟貢獻分析方法及統計指標體系研究》(項 目編號:2003BJB008)、上海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課題:上海旅館業的現狀與發展對策(2005)、上海旅遊事業管理委員會課題:上海形象推介研究(2005)、上海市經貿委重點課題:上海展覽業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2003)、上海浦東新區規劃課題:上海浦東新區十一五旅遊業發展規劃(2005)、上海浦東新區規劃課題:上海浦東新區十一五旅遊住宿業發展規劃(2005)等。
學術帶頭人何建民教授是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旅遊管理博士生導師、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
優秀教師,他自1982年開始從事旅遊管理的教學、研究工作,曾留學奧地利國際旅遊管理學獲院國際旅遊
管理專家證書,曾任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旅遊管理系主任、《旅遊科學》刊物主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
際經濟貿易管理學院院長,是我國知名的旅遊管理專家之一。旅遊管理系的培養目標是旨在培養掌握現代國際旅遊管理理論、方法、能熟練運用英語從事國內外旅遊業與相關企業及機構的經營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學生不僅要學習掌握好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而且還要學習掌握好旅遊管理學、旅遊營銷學、旅遊企業財務管理、旅遊區規劃原理與方法、旅遊賓館管理、旅行社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等專業知識,專業課程選用英語原版教材進行教學。
畢業生可以在國內外旅遊企業集團、負責旅遊管理的政府機構、旅遊賓館、旅行社與旅遊風景區從事
經營管理工作,也可以在高校與科研機構、咨詢機構從事教學、科研和咨詢工作,也可以在其他有關單位
從事相關工作。

8. 國家智庫名單

一:在北京成立的一家高級智庫,在2009年3月20日召開的第一屆理事會上,曾培炎當選為理事長。他的前副總理身份,以及國經中心領導層不尋常的「豪華」陣容,使得新智庫備受海內外矚目,一時有「中國最高級別智庫」之稱。新智庫成立之際,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方興未艾,不明朗的形勢和前景使國家宏觀決策面臨嚴峻挑戰。而國內現有的高層決策咨詢體系,則似乎難以有效地幫助決策層應對眼下的復雜局面。在此背景下出世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因而被寄予期望。
二:成員構成
理事長:曾培炎,原國務院副總理
執行副理事長:8人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王春正、
經濟學家厲以寧、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
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魏禮群。
常務副理事長
鄭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副理事長:10人
香港國際商會主席馮國經、
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
中央外事辦原主任劉華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台、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徐榮凱、
中投公司董事長樓繼偉、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
智庫溯源
「這個新智庫是溫家寶總理親自批示成立的,整合了原來國家發改委下屬的國際合作中心和對外開放咨詢中心兩大智庫。」參與國經中心籌建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說,溫總理早在2008年11月就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僅靠經驗,靠少數人的智慧是很難作出正確決策的,必須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加強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這事實上為新智庫成立後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將著眼於國際經濟方面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開展戰略性、宏觀性、前瞻性研究,不斷形成一批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的研究成果。」曾培炎在3月20日的成立儀式上說。
國經中心一成立,便列出了要重點研究的19個課題,包括金融危機第二次沖擊波的可能性、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中美戰略經濟合作、中日戰略互惠關系、中俄中亞能源資源合作研究、各國政府決策機制及智庫在政府經濟決策中的作用等,「都是當下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劉克崮說。
新智庫成立後的首次重大活動,是計劃於6月下旬在北京舉辦的「全球智庫峰會」。這次大會將邀請200-300家全球知名智庫和全球500強企業領袖,為擺脫金融危機和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出謀劃策。

9. 中亞經濟研究院屬於國家機構嗎

新疆財經大學中亞經貿研究院是經校黨委和校長辦公會議研究討論後批准成立的專門從事中亞經貿問題的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實體機構,於2012年4月16日正式成立。本院下設三個研究所和一個綜合辦公室以及中亞經貿研究博士項目辦公室。三個研究所為:中亞金融研究所、中亞貿易與投資研究所和中亞能源合作研究所。綜合辦公室主要負責本院的財務、圖書檔案資料管理、對外聯絡、辦公條件保障、網站維護和院長交辦的其他任務。中亞經貿研究博士項目辦公室承擔新疆財經大學中亞經貿研究項目博士人才的教學和培養工作。
任務職能編輯
本院是集從事科學研究、決策咨詢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科研機構,主要承擔以下任務和職能:
(1)中亞金融、能源、貿易投資的實務問題研究;
(2)跟蹤分析中亞經濟社會發展動態;
(3)系統全面研究中亞的經濟法律制度以及金融、能源、環境和知識產權等與經貿相關的法律制度;
(4)編輯出版專門研究中亞經貿問題的刊物;
(5)向有關部門報送決策內參咨詢報告;
(6)舉辦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會、研討會、論壇和座談會以及不定期舉辦有關公開講座;
(7)承擔本校「中亞經貿研究」博士項目的教學和實踐任務;
(8)與中亞和其他獨聯體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
研究特色編輯
本院以研究中亞及其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金融、能源、投資和貿易問題為主,同時兼顧與上述領域有關的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問題,以下列問題為重點和特色:
(1)中亞五國及其世界其他國家的合作社問題研究;
(2)世界伊斯蘭金融及其法律制度研究(以中南亞為主);
(3)中亞及其獨聯體其他國家微型金融實務及其立法研究(不限於此);
(4)中亞的能源、生態環境和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研究;
(5)中亞五國和獨聯體其他國家的財經教育研究。
研究人員編輯
本院現在有專職研究人員五名,校內外兼職人員九名,其中:
院長:張文中,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領域為金融實務和理論,研究的問題為中亞各國金融及其區域金融合作問題包括傳統金融、微型金融、合作金融和伊斯蘭金融;
王軍,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中亞金融,包括中亞證券、保險、期貨和中亞區域金融合作問題;
張磊,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的方向為中亞區域能源合作;
李欣,副教授,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亞投資與貿易;
孫鈺,法學碩士,專職研究院,研究方向為中亞及其其他獨聯體國家經濟法、環境法、知識產權法和合作社問題。

閱讀全文

與中亞金融機構合作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
小微融資現狀 瀏覽:521
etf股票有哪些 瀏覽:961
期貨松綁影響股市嗎 瀏覽:999
股票上升五浪 瀏覽:988
上海杉眾投資靠譜嗎 瀏覽:332
11萬台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739
海美基金 瀏覽:316
外貿信託其他費用普通代扣 瀏覽:222
成都賣房買方貸款 瀏覽:317
3000阿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947
崑山外匯管理局電話 瀏覽: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