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對政治體制的影響

金融機構對政治體制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7-08 08:13:05

① 金融體系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陳超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一國在經濟調整面前的選擇,不僅是因為它反映著金融組織之間的架構關系,更是因為在它背後,描繪的是一個國家內部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權力關系。
《周易-系辭》中寫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今,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表示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改變現狀,求得新的發展。這個道理適用於個人,同樣也適用於國家。然而,國家面對變化的選擇,卻很難像個人那樣瀟灑。美國著名學者齊思曼認為,政府在進行策略選擇時,並不能隨心所欲、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各國可供選擇的發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已有制度的制約。而其中,來自金融體系的限制,被認為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將發達國家經濟從戰後的復甦、發展期,逐漸推向了夢魘般的滯脹期。這一階段,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停滯,或出現負增長現象。與之伴隨的,則是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面對相同的危機,各國採取的應對措施卻不盡相同。根本原因就在於,各國的制度基礎有所不同。
美國將擺脫危機的希望,深深地寄託於市場之上。1980年,羅納德·里根擊敗時任總統吉米·卡特,當選為新一任美國總統。上台後,里根對政府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可以簡單概括為:讓自由市場機制自發修復存在的問題。正如他在就職演說中講到的,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有人可能會說,對市場的信賴,以及對政府的懷疑,與政治家個人的信仰緊密相關。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美國的制度環境,這種選擇體現出的似乎並不是政治家的獨創,而是已有制度的約束力量。
與其說美國政府放手讓市場去發揮作用,不如說政府缺乏捕獲市場的能力。在美國,中央銀行同各商業銀行之間,分工明確,對於商業銀行放貸的數量以及去向,中央銀行不進行直接干預。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政府對於市場干預和進行國家規劃的潛在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然而,美國的商業銀行卻不能做到坐擁巨額利潤。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美國是一個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金融系統。美國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鮮見經理人-所有者的關系。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長期資金,多來源於股票與債券。而銀行借貸,則僅僅提供部分短期的資金需求。這樣一來,商業銀行並不能對企業或者產業的發展產生根本的影響。
與美國策略相對應,日本採取了一種不同的調整措施。概括地說,日本走的是一條在國家指導下的有限競爭道路。而國家主導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金融體制的輔助是不可或缺的。
在日本,股票與債券常常被政府用來為工程建設籌集資金,而私人企業卻很難直接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支持。銀行,於是便成為日本私人企業募款的救命稻草。在這一過程中,銀行通過借貸,成為了很多企業的重要股東之一。
不同於美國的情況,日本政府可以更為有效地對銀行進行控制。商業銀行成了政府對國家產業發展進行干預的工具。政府不僅可以通過對貸款數額的調整加以控制,更可以通過對貸款去向的選擇,對相關產業、企業進行差別性扶植。由此可見,政府對經濟調整的能力,通過特殊的金融體制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美國與日本的經驗,對於我們理解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一國在經濟調整面前的選擇,不僅是因為它反映著金融組織之間的架構關系,在它背後,描繪的是一個國家內部政府、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權力關系,並由此深深地影響著政府在市場面前,所能發揮的作用和能力。
建立一國的金融體系,是對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三者職責分工的劃分;而改革一國的金融體系,也需要對政府與企業關系、企業與金融機構關系、政府與金融機構關系進行重新的定位。任何單方面的調整,恐怕都難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錄入編輯:張珺

② 說明政治對經濟的影響

「經濟運行中的正式規則是由政治體制來定義和保證實施的,因此政治體制是決定經濟績效的基本因素。國家在維護和執行規則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規則劃定了經濟游戲的范圍。」 實際上,這就是政治體制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層面,一是宏觀上的政治與經濟的關系,二是微觀上政治體制對經濟運行規則的影響。從這兩個層面,可以看出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如何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

③ 政治制度對社會治理有哪些影響優缺點

政治,指對社會治理的行為,亦指維護統治的行為。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尤指對於某一政治實體的統治,例如統治一個國家,亦指對於...

④ 政治體制對美國歷史產生了哪些影響

政治體制對美國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是決定性的。
北美獨立戰爭、1787年憲法決定的總統制、三權分立制使美國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得以發揮一個政府的能力,美國開始了走上近代國家發展歷程。
1860年代的內戰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整合南北差異,廢除黑奴制使美國的經濟發展進程快走了幾十年。
此後,美國充分發揮了其現代民主政治下自由體制的巨大活力,在20世紀震撼了全球格局。
華盛頓在一戰時成為左右戰局的一大力量,紐約成為左右世界金融的砝碼,洛杉磯成為世界影視文化的中心,1933年的羅斯福新政體現了在美國先行先試的先進性。飛機、原子彈、福特公司、好萊塢成等等都是美國夢的前奏。
二戰美國戰爭機器能夠快速運轉,冷戰時在保障人權、福利的現代主義體制下還能夠號召國民對蘇的國家主義精神,都體現了她的政經文化多面性。
當凱恩斯主義在70年代遭遇危機時,民選總統里根、柯林頓能夠延續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新自由主義無不令人欽佩!

⑤ 金融體系對宏觀經濟有什麼反饋影響

陳超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
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一國在經濟調整面前的選擇,不僅是因為它反映著金融組織之間的架構關系,更是因為在它背後,描繪的是一個國家內部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權力關系。
《周易-系辭》中寫道,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今,人們常常用這句話來表示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可以通過改變現狀,求得新的發展。這個道理適用於個人,同樣也適用於國家。然而,國家面對變化的選擇,卻很難像個人那樣瀟灑。美國著名學者齊思曼認為,政府在進行策略選擇時,並不能隨心所欲、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各國可供選擇的發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已有制度的制約。而其中,來自金融體系的限制,被認為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將發達國家經濟從戰後的復甦、發展期,逐漸推向了夢魘般的滯脹期。這一階段,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增長停滯,或出現負增長現象。與之伴隨的,則是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面對相同的危機,各國採取的應對措施卻不盡相同。根本原因就在於,各國的制度基礎有所不同。
美國將擺脫危機的希望,深深地寄託於市場之上。1980年,羅納德·里根擊敗時任總統吉米·卡特,當選為新一任美國總統。上台後,里根對政府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可以簡單概括為:讓自由市場機制自發修復存在的問題。正如他在就職演說中講到的,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有人可能會說,對市場的信賴,以及對政府的懷疑,與政治家個人的信仰緊密相關。但如果我們仔細審視美國的制度環境,這種選擇體現出的似乎並不是政治家的獨創,而是已有制度的約束力量。
與其說美國政府放手讓市場去發揮作用,不如說政府缺乏捕獲市場的能力。在美國,中央銀行同各商業銀行之間,分工明確,對於商業銀行放貸的數量以及去向,中央銀行不進行直接干預。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政府對於市場干預和進行國家規劃的潛在能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然而,美國的商業銀行卻不能做到坐擁巨額利潤。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美國是一個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金融系統。美國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鮮見經理人-所有者的關系。企業發展所需要的長期資金,多來源於股票與債券。而銀行借貸,則僅僅提供部分短期的資金需求。這樣一來,商業銀行並不能對企業或者產業的發展產生根本的影響。
與美國策略相對應,日本採取了一種不同的調整措施。概括地說,日本走的是一條在國家指導下的有限競爭道路。而國家主導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金融體制的輔助是不可或缺的。
在日本,股票與債券常常被政府用來為工程建設籌集資金,而私人企業卻很難直接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支持。銀行,於是便成為日本私人企業募款的救命稻草。在這一過程中,銀行通過借貸,成為了很多企業的重要股東之一。
不同於美國的情況,日本政府可以更為有效地對銀行進行控制。商業銀行成了政府對國家產業發展進行干預的工具。政府不僅可以通過對貸款數額的調整加以控制,更可以通過對貸款去向的選擇,對相關產業、企業進行差別性扶植。由此可見,政府對經濟調整的能力,通過特殊的金融體制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美國與日本的經驗,對於我們理解金融體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深刻地影響著一國在經濟調整面前的選擇,不僅是因為它反映著金融組織之間的架構關系,在它背後,描繪的是一個國家內部政府、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權力關系,並由此深深地影響著政府在市場面前,所能發揮的作用和能力。

⑥ 金融機構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三大風險

金融機構的風險主要包括金融市場風險、金融產品風險、金融機構風版險。

一家金融機構發生權的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金融交易活動中出現的風險,有可能對該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

具體的一家金融機構因經營不善而出現危機,有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構成威脅;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6)金融機構對政治體制的影響擴展閱讀

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有以下幾個:

(1)不確定性: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難以事前完全把握。

(2)相關性:金融機構所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同經濟和社會是緊密相關的。

(3)高杠桿性:金融企業負債率偏高,財務杠桿大,導致負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創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隨高度金融風險。

(4)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著中介機構的職能,割裂了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處於這一中介網路的任何一方出現風險,都有可能對其他方面產生影響,甚至發生行業的、區域的金融風險,導致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風險

⑦ 德育對經濟政治制度的影響主要在哪些方面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性質、目的、領導權、受教育權等.
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表現為:教育培養出具有一定階級意識的人,以維護和鞏固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教育通過影響社會輿論、道德風尚為政治經濟制度服務;教育對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不起決定作用.

⑧ 國際社會對政治制度的影響類問題怎麼回答

國際社會對政治制度的影響的問題,國際社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

⑨ 我國金融機構的變革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
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
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
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更多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
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對政治體制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
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舉報中心 瀏覽:388
孔門的理財 瀏覽:116
鼎融資本收益怎麼樣 瀏覽:305
融資價格是什麼 瀏覽:564
新基金封閉期不能贖回 瀏覽:789
外匯狙擊手pdf 瀏覽:218
恆生中國指數基金 瀏覽:898
修正火理財 瀏覽:487
上海場內開放式基金代碼 瀏覽:516
江蘇民營投資控股和中超控股 瀏覽:450
郭德勝家族信託 瀏覽:211
華寶大健康基金凈值 瀏覽:26
金融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385
網路融資新聞 瀏覽:265
東方財富手機版看資金流向 瀏覽:382
什麼是股票的關鍵價位 瀏覽:812
中厚理財 瀏覽:41
中融信託客服電話 瀏覽:591
無錫中國黃金今日價格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