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對實體銀行的沖擊
這個問題,我是這么看的。
首先,高收益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投資人都不是傻子,版自然知道這權個道理,P2P平台的高收益高風險,跑路,倒閉等等負面消息,會是很多人對其不感冒。
其次,現在年輕人基本不會存定期了。針對此,各家銀行的手機銀行,信用卡APP都推出了豐富多採的銀行理財,基金,保險產品以及各種各樣的增值服務,比如吃喝玩樂旅遊租車等等,增加用戶粘性。所以更多的年輕人會選擇銀行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
第三,銀行現在的傳統儲蓄業務不會在繼續加強了,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銀行業務及其他業務會逐漸加強。所以銀行將來會適應互聯網的發展,走的更遠。
我也是銀行的,希望能多多交流。上面的回答滿意嗎?
⑵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傳統的銀行業該怎麼做
首先需要明白,銀行業相比較互聯網金融所具備的優勢。
在資金安全方面。
服務。
銀行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等等。。
根據以上優勢,銀行業在這個時代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⑶ 面對互聯網金融挑戰 銀行應該怎麼辦
互聯網相關企業攜帶著其電子商務優勢和技術優勢不斷擴大其涉足金融業務的范圍,一步步切分銀行金融服務的蛋糕,在金融結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記得炎黃財經中提到過-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各大銀行有以下策略:
第一,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造成我國廣義貨幣與資金價格雙高現象的原因在於交易成本高、金融業轉換機制效率低,而支付終端虛擬化、離散化的互聯網金融降低了對物理網點和自助設備的依賴,能大幅度減少硬體的成本投入。它更多地運用網路化的社會資本,減少節點依賴型的專用資本,促使金融業向更集約化的方向發展,這必將提高金融轉換機制效率,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第二,客戶服務口徑擴大。勞動法和辦理業務客戶群的雙重要求使傳統銀行有營業時間的限制,但是有部分客戶卻有不同的偏好或者臨時需求,而互聯網金融打破了很多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為消費者大幅度節約時間和皮鞋成本,可以滿足一直被忽視的「長尾」群體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戶覆蓋率。
第三,增強金融業風險控制能力。互聯網金融強大的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行為跟蹤能力能夠逾越一般財務報表,有效地調查、監督客戶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有效地甄別異常狀況,這在技術上解決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互聯網金融基於互聯網數據挖掘技術不斷創新徵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⑷ 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對於銀行業的沖擊
1、調整戰略,積極革新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無疑對傳統銀行業尤其是大銀行專提出了屬挑戰,同時也為小銀行的發展提供機會。
2、拓展互聯網業務,實現服務升級 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巨大,已超過5億,這無疑是金融業巨大的客戶資源,互聯網也將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
3、以數據、信息為根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通過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使得信息快速傳遞,交易成本大幅減少,資源配置效率極大提高。
4、明確市場定位,強化專業化、差異化競爭優勢隨著金融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更多網路金融企業發展起來爭奪現有市場,傳統銀行業更要重新定義或鞏固自身市場定位和業務拓展方向,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注重某一業務的擴展和深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⑸ 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對了傳統銀行業的沖擊
傳統銀行業目前的確處境艱難,除了年紀稍大一點的民眾,許多人辦理專業務已經不去銀行櫃台了屬,前幾年還風風火火的理財產品這幾年已經被互聯網金融沖擊的差不多了,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銀行業也需要不斷創新,唯有創新才能佔領市場。
1、傳統銀行業的優勢在於風控,這是互聯網金融的劣勢,銀行可與互金行業互相合作,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在於低門檻,操作便捷,透明高效,兩者可互相結合。
2、銀行業務也應逐漸互聯網化,這個目前銀行已經在慢慢推進,以後的營業廳都會是在掌上。
3、不斷開發新產品吸引用戶,除了儲蓄貸款業務外,也應多發展其他理財業務,銀行有很多存量用戶,可對這些用戶做分析,利用其大數據分析出不同用戶的風險偏好,從而開發出適合用戶的產品。
4、銀行最大的功能是提供資金融通,支持實體經濟,這個是互聯網金融比不了的,應在這塊做強做深。
⑹ 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的沖擊
沖擊:
1、對傳統負債業務形成挑戰
2、對資產業務帶來沖擊
3、渠道的入侵和客戶數據回的流失
應對方式:
在互聯答網金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銀行也打響了反擊戰。建設銀行聯手旗下基金公司建信基金正在醞釀推出貨幣基金T+0贖回到賬業務,該款產品將支持365*24小時全天候實時到賬,收益享受至贖回前一個自然日,客戶只需在網銀簽約即可,以增加貨幣基金的流動性和用戶的黏性
⑺ 如何面對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帶來沖擊及擬採取的應對措施
1、調整戰略,積極革新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無疑對傳統銀行業尤其是大銀行提版出了挑戰,同時也為小銀權行的發展提供機會。
2、拓展互聯網業務,實現服務升級 我國互聯網用戶規模巨大,已超過5億,這無疑是金融業巨大的客戶資源,互聯網也將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
3、以數據、信息為根基,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通過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使得信息快速傳遞,交易成本大幅減少,資源配置效率極大提高。
4、明確市場定位,強化專業化、差異化競爭優勢隨著金融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更多網路金融企業發展起來爭奪現有市場,傳統銀行業更要重新定義或鞏固自身市場定位和業務拓展方向,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注重某一業務的擴展和深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⑻ 在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逐漸向新常態轉變,由此帶來金融新常態。金融新常態下,金融機構身處的回市場環境隨之改變答,並伴生著各種挑戰,商業銀行並無例外。
對商業銀行而言,金融新常態下帶來的變化已經是客觀事實,如今需要著手思索應對各種挑,包括不良資產暴露、利潤空間壓縮、業務受沖擊等。
個人覺得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性和高效率低傭金等優點更適合於民間資本的流動和融資需求,但在風險管理方面還是具有一定的難度。
雖然,互聯網企業的金融嘗試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沖擊,但是,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對銀行傳統業務也是一種補充,它也覆蓋了傳統銀行業務的一些盲區,因此還是有很積極的作用。
面對壓力和沖擊銀行一定也不會墨守成規,一旦銀行主動地去創新,不斷地加大創新和變革的力度,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銀行也一定能夠在未來互聯網應用的發展過程當中,可能或者應當成為主力軍。銀行有著豐富的產品和從業的經驗,有著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這有助於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穩定。
⑼ 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對銀行的影響
提高服務質來量,合理跟上互聯源網的利息。簡化業務辦理程序,擴大影響力,擴大合作支付平台(如互聯網+實體店(如超市購物用手機的銀行客戶端刷)),另外也可增加一些對用戶有吸引的功能,如交易擔保(類似淘寶購物保障的方式)、如熟人借錢平台提醒還款……
⑽ 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對於我國商業銀行向零售型銀行轉型的過程中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
尤其對於「四小虎」而言是縮短與傳統五大行距離的機會。在當前的經濟及社會背景下,單純依賴大國企的存款的模式已經出現了潛在的危機。這也是建行推出「善融」,工行跟進推出大電商平台的原因。
未來傳統銀行業務模式不會消亡,但年青的群體更容易接受互聯網金融模式的服務。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銀行藉助互聯網金融,可以推出針對個人的個性化金融產品,「私人」銀行服務模式快速、高效、低成本下沉到普羅大眾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