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保險科技互聯網金融中心

保險科技互聯網金融中心

發布時間:2021-07-08 21:09:50

A. 保險科技發展的浪潮

保險科技通過信息化技術成為解決供需痛點的解葯

在原有的保險市場上,引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將成為保險業挖缺用戶需求、構建完善的保險理賠體系、減少銷售員的不合規操作等問題的破局點,這也將進一步推動智慧金融領域中保險科技的發展。結合前文分析和實際應用,保險業研發後端(產品端)的痛點問題相較中前端(風控和營銷)較小,故而保險科技在產品研發環節的應用程度相對較淺,主要應用點在於輔助精算師進行風險定價以及定製化產品開發;其次在保險營銷環節由於前期發展模式的遺留問題較嚴重,並且其業務場景直接對接C端客戶,更有利於AI大數據等技術的落地,因此營銷成為目前保險科技落地最多的環節;而在核保和理賠環節,保險科技的價值在於幫助企業提升風控能力和效率以及改善用戶體驗,而這也是保險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B. 保險理賠與互聯網科技之間的融合你懂多少

一、互聯網思維的認識
(一)用戶思維:用戶主宰了市場中的供求關系,更看重使用產品過程中的服務體驗,服務體驗比產品本身更重要,甚至產品只是服務的載體,用戶強調參與感,樂意保持多頻互動,在互動中聚集用戶,形成用戶社群。(二)極致思維:在富餘產品時代,用戶的需求不再僅僅再是 「價廉物美」,願意為企業的「優質服務」買單,期望體驗超出預期的極致產品或服務。(三)大數據思維:一是全體數據的運用,而不再是隨機采樣;二是非結構性的數據的處理,不再執著於數據的精確性;三是建立基於相關關系分析法的預測,只用研究相關關系,而不一定明白搞懂邏輯關系。(四)生態思維:經濟發展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共生、共同進化的商業生態系統。包含基於橫向關聯關系形成的產業集群和基於縱向關聯關系形成的產業鏈,通過生態系統種群之間的競爭、合作,實現動態平衡,分享利益。互聯網思維本身就是利用平台,聚合雙邊或多邊市場規模,打造有關利益方共贏的商業生態圈。(五)跨界思維:互聯網思維是跨界思維,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形態與其他傳統行業進行的跨界融合,繼而影響甚至顛覆傳統行業的商業變革,讓傳統行業重新煥發生機。
二、互聯網思維與保險融合的理論背景
(一)數據資產理論。互聯網行業與保險業務有著天然的耦合性,即均以數據為業務核心。保險的立業之本就是數據,通過數據進行預測,實現盈利,借用數據進行風險管理。互聯網催生的大規模數據產生、積累、分析處理能力,讓保險行業為客戶提供更加精準、更符合期望的服務,互聯網思維的應用越廣泛,「互聯網+」的經濟形態就越發達,互聯網保險的業務基礎就越好,業務空間也就越大[1]。
(二)長尾市場理論。互聯網技術具有邊際成本遞減甚至趨於零的特徵,使得關注正態分布曲線「尾部」的成本大大降低,「長尾理論」指出只要產品的存儲和流通的渠道足夠大,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佔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借用互聯網技術大幅降低「長尾市場」的關注成本,以互聯網思維滿足用戶碎片化、個性化需求,形成長尾效益就極具可能。
(三)交易費用理論。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思維、技術減少信息不對稱,有效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效率的提升又反作用於專業分工,以提升專業化程度降低交易費用,新的專業組織、組織形式將涌現。互聯網思維在保險中的運用,符合保險機構和保險消費者對保險服務的效率追求,能有效促使大型企業走上扁平化、專業化, 「去中心化」道路。

三、互聯網思維與保險理賠的融合
(一)從客戶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轉變
首先優先用戶量,形成平台流量,可嘗試用免費形式吸引用戶量,後期利用用戶規模效應去盈利。其次重視互動,重視用戶的參與感,始終保持多頻互動,增加平台流量,流量就是用戶數量與交互頻數。再次追求服務體驗,與用戶的互動才能形成用戶體驗,產品只是服務的載體,良好的服務體驗才是增強用戶粘性的最好粘合劑。極致服務創造來源於一線員工,只要是直接和用戶發生接觸的員工就是 「一線員工」,而不是以科層制組織中所處的層級來做判斷,同時做好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員工幫助計劃,提升工作幸福感,輸出更暖心的服務。
(二)以大數據思維推動全流程數字化理賠
各行各業的數據化、電子化浪潮,讓數據資源越來越多,加之互聯網具有的減少信息不對稱功能,低價、高效獲取數據成為可能,因此創新「互聯網+保險理賠」,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獲取數據、解構數據、重構數據,推動全流程數字化理賠,完成跨部門間的數據連接,在線數據資料調取和分析,實現與各種相關性機構甚至是社會經濟各方面無縫連接,實時連接,讓保險成為整個社會風險管理中心樞紐。
(三)以提供解決方案為主的保險理賠
保險消費者出險後最迫切的不一定是賠款,而是保險機構提供的資源與服務。例如,駕駛車輛撞人出險後,用戶最需要的為傷者提供最好的醫院、醫生方案,車輛的維修地點、方案、修復後檢測等等一系列麻煩問題的解決方案,用戶希望保險機構能幫助處理麻煩,減少被保險人的時間、精力消耗,用戶也願意為此額外支付費用。推動以提供解決方案為主的理賠模式需要整合資源,通過業務合作或者直接提供服務等形式,不斷向外延伸,為構建基於保險理賠的商業生態圈打下基礎。
(四)構建互聯網保險理賠商業生態圈
經濟發展的最高境界,不是做產品,也不是搞標准,而是打造平台,構建商業生態圈。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以車險為例,汽車保險經營仍局限於傳統模式,創新能力低、效率低、業務管控能力低、盈利模式低級,經營上更多基於價值轉移的思維方式,經營過程中的價值創造能力低;汽車保險的服務水平仍較低;汽車保險與汽車產業鏈互動嚴重不足的現象。汽車保險游離於商業生態之外,也就很難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而互聯網思維與保險理賠的融合,可以為保險機構帶來新的盈利點。
參考文獻
[1]王和.保險的邏輯[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2]喻曉馬,程宇寧,喻衛東.互聯網生態重構商業規則[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7f771c0102x6x6.html

C. 保險公司 互聯網金融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5年以前,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主要體現為互聯網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幫助銀行「把業務搬到網上」,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的互聯網金融業態。
第二個階段是2005年後,網路借貸開始在我國萌芽,第三方支付機構逐漸成長起來,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開始從技術領域深入到金融業務領域。這一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2011年人民銀行[微博]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機構進入了規范發展的軌道。
第三個階段從2012年開始。2013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是互聯網金融得到迅猛發展的一年。自此,P2P網路借貸平台快速發展,眾籌融資平台開始起步,第一家專業網路保險公司獲批,一些銀行、券商也以互聯網為依託,對業務模式進行重組改造,加速建設線上創新型平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解讀互聯網金融的五種業態模式: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是互聯網金融的利器,但是這個利器投入很大,盈利很小,十分苦逼。
P2P網貸:通過P2P網路融資平台,借款人直接發布借款信息,出借人了解對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後,可以直接與借款人簽署借貸合同,提供小額貸款,並能及時獲知借款人的還款進度,獲得投資回報。小微貸款因其成本過高讓銀行敬而遠之,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一切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有效的技術手段和創新的服務方式為高效滿足龐大普通個體的金融需求提供了可能。
眾籌:所謂眾籌平台,是指創意人向公眾募集小額資金或其他支持,再將創意實施結果反饋給出資人的平台。網站為網友提供發起籌資創意,整理出資人信息,公開創意實施結果的平台,以與籌資人分成為主要贏利模式。
線上理財:是以渠道為特徵的互聯網理財銷售模式,這類是目前的主流,比較典型的是余額寶。
垂直搜索:互聯網金融的垂直搜索,將信息處理和風險評估通過網路化的方式進行,在雲計算的保障下,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通過社交網路匹配和傳播,被搜索引擎組織和標准化,最終形成連續動態的信息序列,最終可以給出任何資金需求者的動態風險定價或動態違約概率。目前金融搜索平台的商業模式建立在人們成熟的在線比價行為上,但國內用戶的比價習慣還在形成之中,市場的進一步成熟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D. 保險科技行業現狀及趨勢分析

保險作為傳統且必要的金融領域,由於早期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為行業後續健康發展留下了許多遺留問題。隨著金融政策的嚴管,保險行業的痼疾將完成清理,同時隨著對保險體系、理賠流程、精準營銷的技術的投入構建,保險科技將迎來大爆發。

中國保險市場巨大 但市場供需痛點明顯

「變」,是2018年保險業治療沉痾痼疾的良方,也奠定了2019年保險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達42645億元,增速回升到12.2%,在經歷了2018年行業的「嚴緊硬」政策和結構轉型後恢復強勁的增長速度。

—— 更多數據及分析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E. 什麼是真正「保險」的互聯網金融平台

基於保險而衍生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是豆芽金服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的重要一回環,以」理財+貸款「方式做答一站式保險金融服務,保險、場景化渠道,在場景化渠道開發上建立起長期的合作關系,在產品及服務體驗上,以大數據為基礎,通過分析用戶長期大量的互聯網蹤跡,還原其社會背景、財富結構、消費習慣等特徵,驅動保險產品的內容、定價及服務

F. 保險行業 互聯網金融行業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已走在了全球前列,與美國相比,我國行業規模更大,在一些技術領域比如支付處置能力等也更領先。不過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由於監管的缺失,風險也與之伴隨。部分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對行業的發展影響不利。在國家重壓監管下,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開始逐漸走上正軌,未來行業前景值得期待。
據前瞻研究院《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互聯網金融總交易規模超過12萬億,接近GDP總量的20%,互聯網金融用戶人數超過5億,為世界第一。
隨著監管政策正在逐步落地,行業規范發展態勢明顯。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行業得到大力發展,而同時網貸行業出現大批跑路現象,對此,國家相關機構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問題平台關停退出增多,正常運營平台在加速合規轉型。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G. 互聯網保險,互聯網證券和互聯網金融關系

保險,證券,銀行。金融所屬

H. 互聯網金融對保險公司影響

互聯網金融正以迅猛的態勢,以搶入口,搶流量,搶客戶為切入點,以更快速,更便捷,更省心為服務模式,以產品新,門檻低,收益高為賣點向傳統的金融業發起強烈的挑戰。這些挑戰突出表現在,第三方支付方興未艾,移動支付異軍突起,網路借貸風聲水起,眾籌融資日浙氣盛。這些挑戰,無疑會對傳統金融業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競爭勢態已無可爭議地表明,2013年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年」必將刻進歷史。有識之士已充分清醒的認識到,一個嶄新的互聯網生態正在形成,互聯網生態必將深刻影響中國的金融體系。傳統金融業不得不對此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慎重研究,積極面對,調整轉型,投身變革,加快創新,迎接挑戰。本文就此問題做一些思考性探討,以期引起傳統金融業對該問題的重視。
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及特點
互聯網金融是指以依託於支付、雲計算、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型業態,比之於傳統金融業它創造了一種新興商業模式和盈利方式。互聯網金融的產生,可能出現一個既不同於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也不同於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模式。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作用都被削弱,貸款、股票、債券等的發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網上實現。大大減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更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真正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運作,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有學者預測,互聯網金融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的影響,它將在未來20年成為主流。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對其高度重視,加以研究。
(一)互聯網發展的趨勢
梳理互聯網金融短暫的發展歷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的表現。首先,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正在改變用戶實現支付的入口,從而沖擊銀行傳統的匯款業務。其次,以阿里貸款為代表的網路貸款模式,正沖擊著銀行傳統的貸款模式。再次,以「拍拍貸」為代表的P2P模式正在繞開銀行實行個人存貸款直接匹配,成為未來互聯網直接融資的雛形。最後,在中間業務方面,快錢等已介入基金和保險平台代銷業務。而在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和天貓平台也在銷售基金和保險等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表現出全面介入的趨勢,具體表現為:
1、在發展速度上,突飛猛進,日新月異,已成為積極的參與者
自從2003年10月淘寶的支付寶的上線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金融新時代,不到10年的時間,互聯網金融發展之迅速,特別是今年以來發展提速。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將籌備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6月13日推出余額寶,到6月30日累計用戶數已經達到251.56萬,累計轉入資金規模66.01億元,累計用於消費的金額12.04億元,截至8月底,其資金規模已突破百億元,客戶數已超過400萬戶。真可謂風聲水起,勢不可擋。互聯網金融已成為金融業務的積極的參與者。
2、在經營模式上,融合滲透,正成為強力的推動者
互聯網金融以全新的模式殺入金融領域。以不同於傳統金融模式開創新的藍海。金融的本質是用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的模式提供信用風險解決方案。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投資服務和組織支付體系以及提供保險保障等。間接融資模式條件下,銀行建立了一整套成本高昂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使得自身具備信用風險管理的優勢能力,並以此優勢獲得利差收益。直接融資模式條件下,由眾多的專業性相對有限的投資者分散承擔信用風險,雖然交易成本下降,但信用風險管理的有效性也隨之也下降。長遠地看,由於銀行專業能力的優化同樣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約束,直接融資日漸替代間接融資變為主流已成為不爭的發展趨勢。而互聯網金融借入極為低廉的交易成本和有效的大數據的分析以及雙邊平台作用的空前提升優勢,開創共生和競合的新模式,推動金融業向前發展。
3、在競爭態勢上,轉型暗戰,全面升級,即成為黑色的攪局者
互聯網金融通常由電商企業縱深開發新的產品線而來,由起初只有單一的支付中介功能向支付功能之外的金融功能挺進。受益於支付寶龐大的8億用戶及便捷通暢的資金通道,阿里順勢開發出余額寶。僅推出19天就創造了近70億的營業額,將合作夥伴某基金推上了中國用戶數最大的貨幣基金寶座。攪局之勢日益彰顯。
4、在創新方式上,發揮優勢,拓展新域,將成為注目的顛覆者
從目前的發展分析看,互聯網金融替代和顛覆傳統金融將集中在兩個領域。一是現金業務領域。自改革開放以來票據、借記卡、信用卡等支付工具的推出就一直在替代現金交易。而未來隨著互聯網支付的進一步普及和移動支付的推廣,現金在交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將被進一步邊緣化。二是大數據將深度改造目前金融體系的信用風險管理模式。
(二)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由於互聯網金融是源於互聯網科技的現代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它的業務優勢表現在,大數據分析方法下獲得的足夠多的客戶數量以及開發出的門檻相對低的受這些網路客戶歡迎的產品,加之以快捷便利的服務方式。與傳統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有其全新的特點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I. 保險科技 創業公司

當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越來越多的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產生影響,「保險科技」成了2017年保險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
8月31日,由北京保險研究院主辦,北京保研公益基金會、東方國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風險變異—保險生態科技重構邏輯》大會在吉林琿春召開,新技術的應用對行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監管的挑戰再度被關注。
於行業:科技變革正改變保險生態
在中保信信息技術部總經理朱培標看來,作為數據密集型產業,數據是保險業的立足之本,發展之基,保險業務場景的復雜性和大數據的綜合性,決定了保險業更需要站在科技的風口,主動去擁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而科技本身也正在推動風險的變異,科技正在引領著人們的行為方式、經濟方式和商業模式發生巨變,這都必然促生新的風險場景,導致可管理的風險遠遠超過了傳統保險的覆蓋范圍。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
朱培標表示,事實上,互聯網以及虛擬世界的新秩序,已經催生了一批批創新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無人飛機、GIS、車聯網、物聯網等都在悄然改變行業的風險管理模式。基於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的更多風險管理工具,也在不斷涌現。
「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科技帶來風險特徵的變革正在改變保險生態,保險業是一個長鏈條的產業,有極為豐富的復雜業務場景,與眾多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有著直接的關聯與融合。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基於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的更多風險管理工具的不斷涌現,使得科技在推動保險行業產業升級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劑作用,而產業的升級融合必然會帶來保險的標的逐漸在發生風險特徵的變異。」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認為,這一輪的新技術,主要是以信息科技為中心的引領的一些新工具,它對風險的改變跟以往不同。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或許會導致人壽保險和健康保險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有可能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為操作失誤帶來的風險會逐漸弱化,而極端的風險在放大。也正因為如此,保險業未來可能不再是保險產品的單純的供給方,而是場景化風險管理和服務的集成商,這都給新科技的應用敞開了巨大的空間。也只有新科技才能將眾多的元素聯合在一起,降低行業的運營成本,提升風險管理的效率,承載保險生態的健康運行。
2016年獲批成立的華貴人壽擬任總經理薛向剛也談到了科技發展對行業的影響。在他看來,中小保險公司跟大公司不太一樣,在市場競爭當中必須做出自己的特色來。以科技作為引領,是中小保險公司今後做差異化競爭,和大公司進行競爭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小保險公司要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就要出奇,而科技就是突破口。例如,互聯網化、移動化的科技結合,使得產品有碎片化和碎片化需求;互聯網化以後的特點是生活場景的東西可以隨時隨地方便的進行購買,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做一些貼近生活場景的產品。
於監管:滲透風險需要科技協助
在朱焙標看來,科技在推動保險生態變革,監管也不例外,無論可管風險的擴大,標的風險特徵的變異,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等等,還是新科技應用本身的安全,保險生態變革始終不能夠脫離金融服務的初衷,不能夠挑戰金融安全的底線,必須在監管的框架之下。「變化萬千的保險生態運行在監管部門的可控規則內,沒有新科技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要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的監管科技,來參透風險,努力做到風險可發現、可預警、可處置。」
區塊鏈的應用也被認為將為監管帶來新的可能性。「區塊鏈的應用,使運營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在技術上成為可能。作為保險公司來說,我覺得很有危機感。我們現在在牌照這塊還是受保護的,外部沒有牌照的是沒有辦法進來的,但是隨著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這塊越來越模糊,到底什麼是保險的監管邊界,什麼是牌照應該有的,什麼是沒有牌照也可以做的,這塊越來越模糊」薛向剛表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閱讀全文

與保險科技互聯網金融中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炒外匯 瀏覽:922
港澳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3
癌症銀行貸款 瀏覽:150
短期理財渠道 瀏覽:813
段永基投資 瀏覽:251
中國外匯管制限額 瀏覽:288
股指期貨後買基金 瀏覽:254
2880表價格 瀏覽:232
中林集團信託 瀏覽:193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
買基金用什麼賬戶 瀏覽:90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建行 瀏覽:185
股票簡單解釋 瀏覽:34
pe股票ttm是什麼意思 瀏覽:825
海航投資值得長線嗎 瀏覽:358
什麼股票賺錢最快 瀏覽:295
東亞銀行信託 瀏覽:890
電子賬戶交易密碼忘了 瀏覽:241
專利權金融資產 瀏覽: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