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
金融市場國際化是金融業務的發展趨勢之一。金融市場發展超越國界的限制,與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漸趨向全球一體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市場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和加速。主要表現在:
①金融機構跨國化。不僅發達國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設立了大批的跨國銀行,而且發展中國家也在境外設立了一批離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機構。
②金融資產經營國際化。歐洲貨幣市場、歐洲債券市場和全球性股票市場的建立,使人們可在離岸市場上經營世界任何一國的貨幣金融資產。
③貨幣國際化。黃金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已經蛻化,人們可以通過國際匯兌來轉移各國間的貨幣購買力。不僅美元、德國馬克、英鎊、日元可作為國際結算貨幣,而且還有大批中等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的貨幣也逐漸成為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朝著世界貨幣的方向發展。
從整體來看我對於未來金融市場都是保持樂觀的態度,從未來五年看來金融市場的驅動力十足,製造業升級和相關的改革將持續獲得產業發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桿與金融監管作用下,貨幣流動性基本維持中性偏緊基本格局,隨著去產能、脫虛入實相關措施的見效,風險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費升級、產業升級、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區域協同發展等結構性力量在活躍發力,金融內生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㈡ 當前世界金融發展都有哪些特徵和趨勢
1,各政府爭相印發紙幣
2,各政府都想讓別國用自己的發行貨幣,各國都試圖綁架國際金融,讓全世界為自己買單
3,貨幣戰爭屬於不正當競爭,但是國家之間卻愈演愈烈
4,以金融推動金融,的互相吹泡沫式經濟得到推崇,並愈演愈烈。也就是當今世界繁榮的泡沫經濟,其實以金融推動實體才是金融誕生的初衷。
㈢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三大發展趨勢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趨勢
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與衛星通訊的應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性資金調撥和資金融通可在幾秒鍾之內迅速完成。另外,隨著跨國銀行的空前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已不限於少數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而是向全世界擴展。這樣,各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便形成了一個全時區、全方位的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這是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重要表現。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另一個表現是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是指交易的參加者不受國籍的限制,表明金融資產面值的貨幣也不受任何限制。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證券化趨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銀行貸款一直是國際融資的主要渠道,並於1980年達到頂峰,占國際信貸總額的比重高達85%。但從1981年開始,國際銀行貸款地位逐漸下降,到80年代中期,國際證券已取代了國際銀行貸款的國際融資主渠道地位。1985年,國際銀行貸款占國際信貸總額為41%,國際債券發行額則佔59%。1986年前者僅為29%,後者高達71%。進入9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也未發生逆轉。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變化,除了從銀行貸款逐漸轉向證券之外,還包括在以前不進行交易的資產(如公司應收款項)也可成為交易的資產。形成金融市場證券化(Securitization)趨勢的主要原因是:①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國際銀行貸款收縮了,促使籌資者紛紛轉向證券市場;②發達國家從70年代末以來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開放證券市場並鼓勵其發展;③金融市場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使市場能處理更大量的交易,更迅速、廣泛地傳送信息,對新情況迅速作出反應,設計新的交易程序,並把不同時區的市場連續起來,這為證券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技術基礎;④一系列新金融工具的出現,也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繁榮。
(三)金融創新的趨勢
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廣義的金融創新則指涉及金融各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業務、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全面的創新。
㈣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歷史不會進行簡單回歸,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頓森林時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近幾年的發展顯示,其他改革建議也大多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一個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金融動盪沒有切膚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損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總體上並不積極,對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改革和重構IMF等發展中國家十分關注的改革建議,則更是反應冷淡甚至持反對態度。另外,相互間的潛在利益沖突,也使發達國家很難在所有的改革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在亞洲推動貨幣金融合作,特別是反對其倡導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展望未來,可以認為,近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從中長期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和深化,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積極致力於構建一個穩定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這意味著上述改革建議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實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並且仍將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㈤ 求一篇《從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看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的論文
外資銀行對當前全球經濟形勢與發展趨勢的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紛紛出台政策促進經濟復甦和穩定增長。為了解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以及對我國的影響,由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法國東方匯理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4家外資銀行就2009年上半年全球經濟運行情況和全年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主要觀點如下:
一、上半年全球經濟仍陷衰退,但已有較大好轉
(一)美國經濟形勢好轉,但不確定性較大。除匯豐銀行比較樂觀估計美國經濟形勢外,其他外資銀行一致認為美國經濟存在不確定性。摩根士丹利認為較高的按揭貸款利率不利於房地產市場復甦,且油價上漲將抑制消費;東方匯理銀行認為股價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場悲觀情緒好轉導致的熊市反彈,經濟基本面未有較大改善,銀行業和通用等企業前景仍不容樂觀;法國巴黎銀行認為產能過剩和儲蓄率上升將制約經濟增長。
(二)歐元區尚未有明顯復甦跡象。歐元區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創下10年來新低,投資和存貨分別下降0.9%和1%,成為主要下降因素。雖然德國和法國消費實現增長,但西班牙、荷蘭、義大利等國消費大幅下滑,使得歐元區總體消費仍然下滑約0.5%。
(三)日本經濟一季度已見底,但復甦尚需時日。日本工業生產指數二季度開始回升,但國內需求的萎靡使復甦尚需較長一段時間。一是雖然政府出台了鼓勵消費的政策,但由於失業率持續上升減少家庭收入,消費需求可能進一步萎縮。二是出口進一步下降,擴大了工業產出和國內需求的缺口,企業將繼續縮減過剩產能,減少勞動力。三是工業生產轉化為私人收入和消費需要一個過程,致使短期內投資和消費都難有較大增長。匯豐銀行分析,工業生產和最終需求、投資的缺口將導致日本經濟中長期結構性問題,需要多年較快增長來彌補。
(四)新興市場國家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隨著中國經濟刺激政策初見成效,一些大宗商業出口國已經受益。外資銀行分析,隨著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加速增長,大宗商品出口規模迅速增長,巴西、阿根廷、中東國家等資源型出口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中國在2009年前4個月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隨著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反彈,這些國家也將進一步受益。
二、預計全球經濟2009年仍將負增長,2010年恢復增長
(一)美國將緩慢復甦,市場信心至關重要。外資銀行一致認為,隨著金融市場恢復穩定和消費的回升,美國經濟將逐步走出衰退,但增長速度將大大放緩。一是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企業需要繼續壓縮過剩產能,減少勞動力人數,工業生產增長乏力。二是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且儲蓄率大幅上升,借貸消費的模式難以持續,加之股價和房價下跌形成負財富效應,消費難有大的增長。三是金融企業仍將繼續去杠桿化,金融支持經濟增長效果能力有限。四是美國貿易進口下跌幅度超過出口,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逆差可能進一步擴大。
外資銀行預測,美國經濟2009年將出現2%至3%之間的負增長,2010年則恢復增長。同時,受產能過剩影響,美國2009年將出現小幅的通貨緊縮,2010年將恢復正常。
(二)歐元區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見底。外資銀行普遍認為其最早將於2009年下半年見底,2010年能否復甦尚有待觀察。一是投資和存貨2009年一季度繼續萎縮。二是消費意外下降和銀行信貸急劇萎縮,失業率沒有出現反彈跡象。三是受全球經濟放緩和美國儲蓄率上升影響,歐元區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外需減弱問題,同時美元結構調整導致歐元面臨升值壓力,將制約歐元區出口增長。四是歐洲的金融機構同樣面臨較大的潛在損失,2009年至2010年需減計7500億美元資產,加大了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
外資銀行普遍預測,歐元區經濟2009年將出現超過4%的負增長。對2010年漲幅,摩根士丹利和匯豐銀行預測將小幅增長,東方匯理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則預測將繼續萎縮。
(三)日本重陷通縮陷阱。一方面,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日本出口大幅下降,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消費刺激政策主要集中於電子產品和汽車,隨著失業率不斷上升,消費將繼續受到抑制,導致日本經濟2009年繼續衰退,且出現通貨緊縮。外資銀行一致預測,日本經濟2009年將出現6%左右的負增長,2010年恢復增長。
(四)亞洲2009年有望復甦。2009年一季度以來,亞洲經濟出現較強的復甦跡象,股市開始反彈,各國信用違約掉期價差已明顯收窄,采購經理人指數和信心指數都大幅回升。雖然出口仍未出現根本性好轉跡象,但外資銀行普遍認為亞洲經濟將在中國、印度等國的帶動下最早復甦,並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三、中國經濟表現將優於他國
外資銀行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快速增長通道,以投資為主的內需將取代外需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也存在降低經濟運行效率的隱患。當前中國政府的主要任務是平衡信貸供給何實體經濟需求,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傳導和杠桿作用,提高政策效果。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東方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預測中國經濟2009年增長率分別為7.0%、7.8%、7.5%和7.7%,2010年增長率分別為8.0%、8.5%、8.0%和8.5%。
(一)2009年二季度經濟開始加速。2009年3月以來,中國經濟日漸活躍,5月高盛中國活動指數(衡量中國實體經濟活躍程度)同比增長7.2%,遠高於1月和2月2.1%的增幅,環比則高達27%,達到歷史高位。與4月份相比,除出口降幅進一步擴大外,5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固定資產投資、房屋和汽車銷售等指標都大幅改善,表明經濟正在加速。同時,5月和6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表現均好於預期,市場信心已經恢復。
(二)內需取代外需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主的內需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2009年3月以來,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加速增長,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40.5%和46%,同時消費實現較快增長,汽車和房地產銷售4月和5月分別同比增長18.5%和23.8%。此外,民間為主的房地產世紀投資(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率已達20%,相當於危機爆發前水平。
(三)寬松的信貸環境助推經濟增長。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動力投資快速增長。2009年前5個月商業銀行貸款達人民幣5.8萬億元,同比增長3.7萬億元,信貸環境極為寬松,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東方匯理銀行分析,即時對銀行未來的信貸投放規模作保守估計,固定資產投資也將在2010年二季度之前保持快速增長。
(四)上半年的通縮不會持續。法國巴黎銀行分析,由於市場積累了大量的流動性,且央行出於經濟基本面的考慮短期內無法收緊貨幣政策,貨幣供給將依然寬松,通縮將不會長期持續;摩根士丹利預測,通縮將於2010年3月結束。
(五)經濟增長質量可能下降。東方匯理銀行認為,中國當前增長模式面臨經濟增長質量下降的風險。一方面,銀行過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可能導致不良貸款規模上升和產能過剩,影響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的未來穩定。另一方面,貸款和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最終需求的比例進一步下降,增大了經濟增長的人為因素。
四、政策建議
(一)積極推動政策重心由「保增長」向「調結構」轉移。一是適度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有保有壓」,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的產業,從資金供給、扶持政策等加大支持力度。二是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縣域區域的支持力度,在項目分布、資金配套上向其傾斜,以促進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三是適時加強投資管理,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擬立項的項目,要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發展前景等進行嚴格、充分的論證;已立項的項目,要精心組織實施。
(二)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促進消費增長。一是通過培訓、信息服務、小額擔保貸款等方式,加大對農村婦女、畢業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等就業困難群體的支持力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支出力度,解決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三是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切實提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挖掘農村消費潛力。
(三)加強金融風險管理,維護金融和經濟穩定。一是加強對市場資金流動的監控和管理,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及時疏導或回收過剩流動性,保證市場和經濟的穩定運行。二是加強指標監控和風險提示,引導商業銀行適當提高信貸審批標准,控制借貸資產風險。三是加強貨幣政策和信貸供給的結構性調整,避免流動性集中於大銀行、大企業、熱點領域。四是加快債券市場改革,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避免風險向銀行業過度集中。
㈥ 需要關於當代國際貿易趨勢與我國對策等方面參考文獻
1/100
【題 名】國際貿易載體發展趨勢論
【作 者】黃蕾
【刊 名】當代經濟.2007(01X).-72-74
2/100
【題 名】國際貿易保護的新趨勢
【作 者】張曉霞
【刊 名】企業研究.2007(6).-48-49
3/100
【題 名】淺議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及我國的對策
【作 者】劉斌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
4/100
【題 名】未雨綢繆早謀良策——國際貿易金融服務發展新趨勢與現實應對
【作 者】周紅軍
【刊 名】中國外匯.2007(5).-60-61
5/100
【題 名】論當前國際貿易壁壘新趨勢與我國應對策略
【作 者】蘇啟東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2X).-53-54
6/100
【題 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與我國的戰略對策
【作 者】陳梅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1Z).-53-53
7/100
【題 名】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及對策
【作 者】張哲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7(01S).-57-57
8/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的外貿戰略調整
【作 者】楊雪
【刊 名】商業時代.2007(2).-26-28
9/100
【題 名】國際貿易的「綠色化」趨勢與林業院校有特色外貿人才培養目標模式探討
【作 者】尋舸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7(01S).-288-289
10/100
【題 名】國際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新趨勢——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采購示範法》修訂的方案與思路
【作 者】徐煥東
【刊 名】國際貿易.2006(12).-57-60
11/100
【題 名】淺談國際貿易的發展及趨勢
【作 者】王榮忠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6(11X).-27-27
12/100
【題 名】論國際貿易壁壘發展的趨勢及我國的應對措施
【作 者】任濤
【刊 名】黑河學刊.2006(6).-28-31
13/100
【題 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創新趨勢
【作 者】黃海寧
【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
14/100
【題 名】當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及若干思考
【作 者】詹曉麗
【刊 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5).-88-91
15/100
【題 名】我國電子出版物國際貿易現狀與趨勢分析
【作 者】李軍
【刊 名】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6,14(5).-38-41
16/100
【題 名】新制度經濟學和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整合研究趨勢
【作 者】孔凡保
【刊 名】經濟學動態.2006(9).-71-75
17/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與我國的對策
【作 者】楊丹輝
【刊 名】經濟管理.2006(17).-28-32
18/100
【題 名】國際貿易新形勢下的標准化發展趨勢和特點
【作 者】唐金彬 王雲 楊安禮
【刊 名】船舶標准化與質量.2006(4).-6-11
19/100
【題 名】農產品國際貿易發使趨勢與我國農業的發展
【作 者】張炎
【刊 名】農業經濟.2006(8).-78-79
20/100
【題 名】多邊貿易框架下國際貿易摩擦的發展趨勢
【作 者】齊東鋒
【刊 名】經濟縱橫.2006(6).-39-41
21/100
【題 名】形勢有望好轉——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現狀、問題及趨勢展望
【作 者】吳楊[1] 王學成[2]
【刊 名】國際貿易.2006(5).-28-32
22/100
【題 名】基於支持向量回歸的國際貿易發展趨勢的預測研究
【作 者】鄭一華
【刊 名】科技資訊.2006(9).-210-211
23/100
【題 名】保持發展趨勢 提高發展質量——在2006年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新春座談會上的發言
【作 者】石廣生[1,2,3]
【刊 名】國際貿易論壇.2006(2).-1-4
24/100
【題 名】國際貿易壁壘變動對企業行為影響的內在機理與演進趨勢
【作 者】楊小力[1] 楊林岩[2] 馮宗憲[1]
【刊 名】經濟經緯.2006(3).-21-24
25/100
【題 名】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運營趨勢問題的研究
【作 者】柯飛帆
【刊 名】科技與經濟.2006,19(2).-57-60
26/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呈現六大趨勢
【作 者】國華 亞東
【刊 名】世界標准信息.2006(3).-86-89
27/100
【題 名】透視禽流感對禽類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對國際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發展新趨勢的思考
【作 者】李凱年 逯德山
【刊 名】家禽科學.2006(4).-3-6
28/100
【題 名】國際貿易新趨勢及我國對策
【作 者】何梟吟
【刊 名】北方經濟:綜合版.2006(1).-51-52
29/100
【題 名】國際貿易中技術壁壘的新趨勢
【作 者】一凡
【刊 名】世界標准信息.2006(2).-117-119
30/100
【題 名】淺談國際貿易的電子商務趨勢
【作 者】鮑科益
【刊 名】集團經濟研究.2006(02X).-199-199
31/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新趨勢
【作 者】張偉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01S).-14-15
32/100
【題 名】試論國際貿易競爭的新趨勢
【作 者】易露霞
【刊 名】商場現代化.2005(11Z).-1-2
33/100
【題 名】國際貿易自由化背景下貿易保護的新趨勢及動因分析
【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強[2]
【刊 名】商業研究.2005(21).-37-41
34/100
【題 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貿易秩序變遷的新特點和新趨勢
【作 者】石磊 唐海燕
【刊 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國際商務版.2005(5).-5-8,13
35/100
【題 名】當前國際貿易壁壘發展演變的趨勢及我國的應對策略
【作 者】劉琦 羅禮萍
【刊 名】現代企業.2005(9).-44-45
36/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企業的策略選擇
【作 者】徐萬華
【刊 名】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9).-25-26
37/100
【題 名】應收款轉讓法律的國際統一化趨勢——以《國際貿易應收款轉讓公約》為中心
【作 者】高潤恆
【刊 名】政治與法律.2005(4).-65-70
38/100
【題 名】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六大趨勢
【作 者】無
【刊 名】對外經貿統計.2005(3).-22-23
39/100
【題 名】勞工標准與國際貿易關系的趨勢預測
【作 者】高振滄 王鳳如
【刊 名】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3).-258-260
40/100
【題 名】國際貿易中信用證支付方式的利弊及發展趨勢分析
【作 者】戴美木
【刊 名】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5(10).-96-97
41/100
【題 名】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及我國的對策
【作 者】翁迪
【刊 名】黑龍江對外經貿.2005(3).-4-5
42/100
【題 名】論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發展新趨勢
【作 者】白雲
【刊 名】社會科學輯刊.2005(1).-55-59
43/100
【題 名】國際貿易中的電子商務趨勢
【作 者】季王芳
【刊 名】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03X).-20-21
44/100
【題 名】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的發展新趨勢及對策
【作 者】莫少穎
【刊 名】現代管理科學.2004(4).-56-57
45/100
【題 名】論國際貿易競爭的新趨勢
【作 者】李湘黔
【刊 名】求索.2004(1).-27-29
46/100
【題 名】國際貿易中的勞工、環境標准之爭及發展趨勢
【作 者】郭根龍[1] 馮宗憲[2]
【刊 名】當代經濟科學.2004,26(1).-77-80
47/100
【題 名】透視當代國際貿易中技術性壁壘的新趨勢
【作 者】金澤虎
【刊 名】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1(6).-51-55
48/100
【題 名】國際貿易中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
【作 者】傅京燕
【刊 名】中國環保產業.2004(7).-20-21
49/100
【題 名】當前國際貿易中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作 者】全毅
【刊 名】國際貿易問題.2004(7).-64-68
50/100
【題 名】淺析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化」趨勢
【作 者】田千 康軍
【刊 名】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4,21(3).-64-65
51/100
【題 名】試析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作 者】張汝根
【刊 名】技術經濟.2004(5).-44-46
52/100
【題 名】電子商務環境下國際貿易的變化趨勢
【作 者】袁申國
【刊 名】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2).-32-35
53/100
【題 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及我國應採取的對策
【作 者】范佳
【刊 名】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5).-19-20
54/100
【題 名】疫病對動物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與發展趨勢
【作 者】李凱年
【刊 名】世界農業.2003(12).-37-40
55/100
【題 名】森林食品及其國際貿易和生產趨勢
【作 者】曾燕如[1] 潘繼進[1] 杜國堅[2]
【刊 名】世界林業研究.2003,16(5).-26-29
56/100
【題 名】國際貿易爭端發展趨勢及我國的對策
【作 者】徐麗輝
【刊 名】冶金經濟與管理.2003(5).-38-39
57/100
【題 名】當前國際貿易的十大趨勢研究
【作 者】鍾正岩
【刊 名】國際貿易論壇.2003(1).-1-12
58/100
【題 名】國際貿易中的反補貼趨勢與我國反補貼制度的完善
【作 者】李學穩
【刊 名】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學院學報.2003,23(5).-39-42
59/100
【題 名】台灣主要國際貿易港口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研究
【作 者】徐逸橋
【刊 名】中國港口.2003(11).-47-49
60/100
【題 名】知識經濟時代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及對策
【作 者】鄭吉昌
【刊 名】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10-13
61/100
【題 名】21世紀國際貿易發展新趨勢
【作 者】曹亮
【刊 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3(4).-104-108
62/100
【題 名】當前國際貿易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作 者】薛榮久
【刊 名】企業世界.2003(3).-24-26
63/100
【題 名】淺談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企業跨國經營戰略
【作 者】徐磊
【刊 名】新質量.2003(1).-48-49
64/100
【題 名】國際貿易政策的新自由主義發展趨勢
【作 者】黃靜波
【刊 名】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1).-70-77
65/100
【題 名】試論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趨勢
【作 者】徐松桃
【刊 名】黑龍江對外經貿.2003(7).-26-27
66/100
【題 名】當代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交叉發展趨勢
【作 者】趙春明 焦軍普
【刊 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34-40
67/100
【題 名】從分歧到融合——國際貿易與投資理論的發展趨勢綜述
【作 者】陳潔蓓[1] 張二震[2]
【刊 名】南京社會科學.2003(3).-3-9
68/100
【題 名】水產品國際貿易中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發展趨勢及對策
【作 者】楊學軍
【刊 名】北京水產.2002(6).-8-10
69/100
【題 名】我國水果國際貿易狀況及趨勢
【作 者】曹慶波
【刊 名】西北園藝:果樹.2002(2).-52-53
70/100
【題 名】棉花國際貿易格局及貿易模式變化趨勢向研究
【作 者】庄麗娟 王小虎
【刊 名】中國農墾經濟.2002(10).-23-24
71/100
【題 名】我國水果國際貿易狀況及趨勢
【作 者】無
【刊 名】中國農業信息.2002(12).-41-41
72/100
【題 名】國際貿易政策規律探尋及趨勢展望
【作 者】崔日明 鄒東穎
【刊 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國際商務版.2002(3).-1-5
73/100
【題 名】我國花卉國際貿易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作 者】無
【刊 名】農村科技開發.2002(11).-43-43
74/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企業的策略
【作 者】王方 全偉
【刊 名】國際經貿探索.2002,18(1).-6-9
75/100
【題 名】我國水果國際貿易狀況及趨勢
【作 者】曹慶波
【刊 名】農村工作通訊.2002(3).-42-43
76/100
【題 名】論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相互融合趨勢
【作 者】劉鐵明
【刊 名】稅務與經濟.2002(3).-67-70
77/100
【題 名】論國際貿易的信息技術化發展趨勢
【作 者】李權
【刊 名】經濟科學.2002(5).-94-101
78/100
【題 名】全系列融資組合—現代商業銀行國際貿易服務發展趨勢
【作 者】陸虹
【刊 名】國際貿易.2002(1).-54-57
79/100
【題 名】國際貿易標准合同的發展趨勢
【作 者】賈平
【刊 名】蘭州學刊.2002(6).-75-76
80/100
【題 名】新世紀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特點及趨勢
【作 者】和文華
【刊 名】雲南財貿學院學報:經濟管理版.2002,16(3).-107-107
81/100
【題 名】國際貿易統一法的發展趨勢
【作 者】劉英姿
【刊 名】海關與大市場.2002(3).-25-25
82/100
【題 名】法國國際貿易總額呈現下降趨勢
【作 者】無
【刊 名】國際市場導刊.2002(15).-5-5
83/100
【題 名】網路貿易——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
【作 者】趙龍
【刊 名】科技術語研究.2002,4(1).-40-43
84/100
【題 名】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幾大趨勢
【作 者】房杜
【刊 名】中國外資.2002(9).-60-61
85/100
【題 名】當代國際貿易發展新趨勢
【作 者】劉力
【刊 名】理論視野.2001(5).-34-36
86/100
【題 名】國際貿易政策規律探尋及趨勢展望
【作 者】崔日明 鄒東穎
【刊 名】國際貿易論壇.2001(6).-62-67
87/100
【題 名】綠色壁壘: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及其發展趨勢
【作 者】傅京燕
【刊 名】國際貿易論壇.2001(3).-52-57
88/100
【題 名】簡易化——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
【作 者】王安會
【刊 名】對外經貿實務.2001(12).-3-5
89/100
【題 名】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融合發展趨勢的理論分析
【作 者】顧穎
【刊 名】經濟師.2001(7).-70-71
90/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和中國的外貿戰略
【作 者】李晉
【刊 名】學術月刊.2001(8).-111-113
91/100
【題 名】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及給我國外貿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 者】李大鵬
【刊 名】北方經貿.2001(1).-159-161
92/100
【題 名】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分析
【作 者】鮑曉華
【刊 名】亞太經濟.2001(1).-4-7
93/100
【題 名】從世界蘋果、梨生產及發展趨勢與國際貿易看我國蘋果、梨產業存在的問題
【作 者】王宇霖
【刊 名】果樹學報.2001,18(3).-127-132
94/100
【題 名】國際貿易新趨勢
【作 者】韋倩
【刊 名】環境.2001(11).-4-5
95/100
【題 名】當前發達國家國際貿易保護措施的發展趨勢
【作 者】劉似臣
【刊 名】中國對外貿易.2001(7).-8-12
96/100
【題 名】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特點和趨勢分析
【作 者】鮑曉華
【刊 名】世界經濟研究.2001(2).-74-78,44
97/100
【題 名】論國際貿易中非關稅壁壘的演變趨勢與我國的對策
【作 者】鄭後建
【刊 名】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8(2).-14-16
98/100
【題 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趨勢
【作 者】李慶萍
【刊 名】中國外匯管理.2001(5).-38-38
99/100
【題 名】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中國的外貿戰略
【作 者】苑春強
【刊 名】現代國際關系.2001(2).-20-24
100/100
【題 名】當代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及我國對策
【作 者】肖光恩
【刊 名】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8(3).-22-26
㈦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歷史不會進行簡單回歸,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頓森林時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近幾年的發展顯示,其他改革建議也大多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一個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金融動盪沒有切膚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損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總體上並不積極,對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改革和重構IMF等發展中國家十分關注的改革建議,則更是反應冷淡甚至持反對態度。另外,相互間的潛在利益沖突,也使發達國家很難在所有的改革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在亞洲推動貨幣金融合作,特別是反對其倡導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展望未來,可以認為,近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從中長期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和深化,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積極致力於構建一個穩定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這意味著上述改革建議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實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並且仍將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㈧ 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外交的選擇
錢嘛,中國是虧定了。美國消費,中國買單嘛。。。
但是中國可以通過這樣的一次機會,展示中國的政府的國際責任感,在世界經濟中贏得各國的信任。等待時機,讓人民幣自由兌換,這樣一來,人民幣有可能變成與美元歐元齊名的國際結算貨幣。
這樣就可以中國消費,國際買單了。。。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