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監管金融機構的理由

監管金融機構的理由

發布時間:2021-07-09 19:19:54

Ⅰ 政府監管金融市場的理由是什麼我國的金融市場問題很多,試想一下政府放鬆管制是不是會更壞為什麼

政府監管金融市場的理由是:

  1. 金融是經濟的晴雨表,監管金融市場是為了影響經濟;

  2. 金融業出現問題往往影響面大,監管金融是為了控制風險

  3. 金融機構客戶群體廣大,監管金融是為了保護投資人利益


政府放鬆管制金融業會出現更多問題,因為:

  1. 我國目前金融市場不完善,放鬆過度市場會失控

  2. 我們目前金融法規不完善,放鬆後金融違法現象會更嚴重

  3. 我國目前投資人對風險的認識還不足,放鬆後不利於投資人保護

Ⅱ 金融監管的必要性是什麼

1、金融監管是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如中央銀行、證券交易委員會等對金融交易行為主體作的某種限制或規定。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特定內涵和特徵的政府規制行為。金融監管可以分成金融監督與金融管理。金融監督指金融主管當局對金融機構實施的全面性、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並以此促進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和發展。金融管理指金融主管當局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施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動。

2、綜合世界各國金融領域廣泛存在的金融監管,我們認為,金融監管具有以下深層次的原因和意義:金融市場失靈和缺陷。金融市場失靈主要是指金融市場對資源配置的無效率。主要針對金融市場配置資源所導致的壟斷或者寡頭壟斷,規模不經濟及外部性等問題。金融監管試圖以一種有效方式來糾正金融市場失靈,但實際上關於金融監管的討論,更多的集中在監管的效果而不是必要性方面。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Ⅲ 政府實施金融監管的一般理由是什麼

政府監管來金融市場的理由是:金融是自經濟的晴雨表,監管金融市場是為了影響經濟;金融業出現問題往往影響面大,監管金融是為了控制風險金融機構客戶群體廣大,監管金融是為了保護投資人利益政府放鬆管制金融業會出現更多問題,因為:我國目前金融市場不完善,放鬆過度市場會失控我們目前金融法規不完善,放鬆後金融違法現象會更嚴重我國目前投資人對風險的認識還不足,放鬆後不利於投資人保護

Ⅳ 為什麼要對銀行進行監管

從狹義上講,銀行業監管是指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組織及其業務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的總稱。廣義的銀行業監管則不僅包括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外部監管或他律監管,也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內部監管或自律監管。
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資本化、電子化的今天,金融已不再扮演簡單的「工具」或「中介」角色,而是積極地對各國經濟起著促進甚至是先導的作用,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金融業的穩定與效率直接關繫到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乃至國家的安全,必須對金融業進行嚴格的監管,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和高效運作。
銀行等金融機構面對的都是社會公眾,其經營與公眾的信任度有著密切關系,帶有鮮明的公眾性的特點。相對而言,銀行是一個非自由競爭的行業,具有一定的壟斷性,這必然影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另外,出於安全或保護客戶財務信息機密的需要,銀行的信息披露度不高,造成公眾獲取信息的不對稱,使公眾難以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和業績作出准確判斷。因此,需要政府從外部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管,以調節壟斷性帶來的市場機制相對失靈現象,減輕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評價和監督困難,達到保護公眾利益的目的。希望幫助你

Ⅳ 政府監管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監管法規為什麼不能無限擴張

政府監管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原因是
1 中國的國體決定,且在國際上也有規定要求央行的存在,而中國的銀行金融機構也是由央行監管的,但其中的一些措施和資本主義國家不同。
2.由於現代的經濟環境和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未達到發達國家,且中國的市場化並未真正有效,而資本市場並不發達,不完善。若不監管金融機構的話,風險較大。
3.由於我國的銀行大部分還是國有性質的,若不監管就代表著人民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監管法規若無限擴張就表明 監管的權力無限擴大,在市場之上, 而現在中國的經濟也是商品市場經濟,若在市場之上,必定會引起市場的波動,進而影響經濟、政治、社會穩定。
而且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是可以較為有效對經濟進行反饋從而帶動經濟的進步,市場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大晚上的就想到這么多了-。-

Ⅵ 金融監管的目的及意義

金融監管的目的是進行特定內涵和特徵的政府規制。

意義:

(1)維持金融業健康運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業的風險,保障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促進銀行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2)確保公平而有效地發放貸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資金的亂撥亂劃,防止欺詐活動或者不恰當的風險轉嫁。

(3)金融監管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貸款發放過度集中於某一行業。

(4)銀行倒閉不僅需要付出巨大代價,而且會波及國民經濟的其它領域。金融監管可以確保金融服務達到一定水平從而提高社會福利。

(5)中央銀行通過貨幣儲備和資產分配來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領域傳遞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可以保證實現銀行在執行貨幣政策時的傳導機制。

(6)金融監管可以提供交易賬戶,向金融市場傳遞違約風險信息。



(6)監管金融機構的理由擴展閱讀:

我國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是分業監管模式。1983年,工商銀行作為國有商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離出來,實現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標志著現代金融監管模式初步成形。

2003年初銀監會的成立,使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框架最終完成,由此形成了我國「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體制。

其中,銀監會主要負責銀行業的監管,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和十大股份制銀行,以及規模不一的各地近百家地方金融機構。

對於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將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將銀監會、保監會的職責整合,組建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將銀監會和保監會擬定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入中國人民銀行。不再保留銀監會和保監會。

Ⅶ 何為金融監管其必要性何在

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督與金融管理的復合稱謂。金融監督是指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實施全面的、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並以此促使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安全可靠和健康的發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監管當局依法對金融機構及其經營活動實行領導、組織、協調和控制等—系列的活動。進—步而言,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管機構依據金融法律、法規,運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對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市場的活動進行規范、限制、管理與監督的總稱。其主要觀點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是金融監管當局基於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等因素,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業務進行審慎監督管理的制度、政策和措施的總和。(周恆山,2004)①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是指中央銀行或其他金融監管當局依據國家的法律法規的授權對整個金融業(包括金融機構以及其在市場上的所有業務活動)實施的監督管理。(史福厚,2004)②第三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是國家通過金融主管機關依據法規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實施監督與管理,以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權益,確保金融業穩健發展,金融業務的公平競爭,最終形成良好的金融秩序,推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管理手段。(席雅峰,2005)③第四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是指一國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機構對金融機構實施的各種監督和管理。(羅晶、顏克高,2006)④金融監管目標是實現金融有效監管的前提和監管當局採取監管行動的依據。金融監管的目標可分為一般目標和具體目標:一般目標應該是促成建立和維護一個穩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體系,保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健康發展,從而保護金融活動各方特別是存款人的利益,推動經濟和金融發展;具體監管目標各國有所差異,不盡相同。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的目標是促成建立—個穩定、健全和高效的金融體系,保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從而保護金融活動各方特別是存款人和投資者的利益,推動經濟和金融發展。(史福厚,2004)⑧另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的目的有二:一是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定;二是保護存款人及投資者的利益。(馬德功,2006)⑨第三種觀點認為,金融機構的經營目標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力求收益最大化,而金融監管的目標是維護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為金融機構的公平競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臧慧萍,2006)⑩

Ⅷ 政府對銀行業的監管理由是什麼

銀行監管指政府對銀行的監督與管理,即政府或權力機構為保證銀行遵守各項規章、避免不謹慎的經營行為而通過法律和行政措施對銀行進行的監督與指導。
自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銀行監管法制發展歷經了建國初期的開創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等三個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1995年3月18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及1995年5月10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標志著我國銀行監管法制體系已初步成形。這兩部大法成為我國銀行監管法制體系的核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銀行法》賦予中國人民銀行「按照規定審批,監督管理金融機構」、「按照規定監督管理金融市場」、「發布有關金融監督管理和業務的命令和規章」等監管職責,這意味著專門性的代表國家的權威監管主體已經確立。該法還進一步規制人民銀行的監管職責,包括對金融機構的審批,金融機構業務的稽核、稽查監督、存貸款利率的監管、財會信息查核,以及政策性銀行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等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則進一步明確地規定了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設立的條件和程序、組織機構、銀行存貸款業務中的義務、謹慎性要求、禁止業務、財務報告、監督管理、接管和終止及違反法律的責任等內容。
雖然,我國的銀行監管已形成了一定的體系,但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缺憾,還需要不斷補充與完善。

Ⅸ 金融監管機構的意義

公共監管理論認為,金融業是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性均十分突出的公共行業,因而需要政府管制。以監管當局為代表的外部監管正是一種使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強制性制度安排。但是這種監管的核心作用也是有限度和邊界的,諸如監管法規的滯後性、監管彈性不足等,從而使有效監管受到限制。與此同時,社會中介、行業自律、內部控制、市場約束也具有一定的監管優勢,成為防範金融機構經營風險的重要防線。從而在金融監管和上述各主體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整合、有機鏈接的機理。從長遠看,金融業合法、穩健的運行機制,不僅在於監管當局的監管,更在於通過監管鏈接,促使社會中介、行業公會、金融機構內部稽核與監管當局的監督管理形成一種默契,變成一種合作。

閱讀全文

與監管金融機構的理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為什麼要每日做t 瀏覽:987
鋅價格西藏礦業 瀏覽:504
揚州股票開戶 瀏覽:437
智鑫葯業股票 瀏覽:52
九泰基金中證基金 瀏覽:385
身份證掉了怎麼貸款啊 瀏覽:458
黃金分割外匯 瀏覽:603
申銀萬國期貨能化研究院 瀏覽:16
哪家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 瀏覽:16
國際黃金漲跌幅度限制 瀏覽:217
博時絲路主題股票行基金今日漲幅 瀏覽:590
2018年期貨分類監管 瀏覽:351
水泥相關股票 瀏覽:717
人人貸we理財怎麼投資 瀏覽:826
大豆期貨交易所哪家好 瀏覽:509
1400港幣換人民幣多少 瀏覽:432
五千新台幣多少人民幣 瀏覽:530
拾貝理財怎麼樣 瀏覽:969
農行玫瑰花貴金屬圖片 瀏覽:800
各省小微企業貸款比 瀏覽: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