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聯網金融時代,會給社會帶來哪些深遠影響
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社會生活逐步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日益網路化,形成了巨大的網路金融服務需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銀行一直在主動應用信息技術,以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更是加快了銀行信息技術應用的步伐,國內主要商業銀行在IT系統開發和信息化、數據化建設等方面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促進了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目前,我們的個人網銀客戶已經突破1.6億戶,手機銀行客戶突破1億戶,通過電子銀行渠道處理的業務量已超過全部業務量的79%,相當於替代了30000餘個物理網點。工行多數的理財、基金產品均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外匯、貴金屬等交易佔比更是高達99%以上。工行還推出了面向個人客戶的網上質押貸款,面向企業客戶的網貸通、易融通、電子供應鏈融資等產品,客戶通過網上銀行就能夠實現貸款的申請、發放和還款,充分享受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成果。
網路金融服務需求持續增長也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拓展金融業務的機遇。以第三方支付、網路借貸、網路理財等為代表的電商機構互聯網金融模式陸續出現並迅速發展。目前國內已有200多家企業獲得了央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它們利用網路交易環境缺乏信用體系的實際,運用網路技術為個人客戶及中小商戶搭建了支付平台。
網路借貸,以P2P模式為代表,利用互聯網平台為小微客戶建立了資金供求雙方直接交易的渠道,現在活躍的網貸平台已有約350家,今年整個行業的成交規模將有望達到千億元。最近異常火爆的「余額寶」是網路理財的代表,它們為客戶網路賬戶中的沉澱資金提供了理財渠道。憑借平台化的運營和良好的客戶體驗,互聯網企業的金融服務迅速贏得了大量的客戶。
從商業銀行和互聯網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的實踐來看,互聯網金融的演化過程實質上是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服務的融合過程。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服務未脫離存、貸、匯、投資理財等金融功能,並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效率,拓寬了金融服務的渠道,豐富了金融服務的模式。
憑借互聯網技術,互聯網企業介入傳統商業銀行的支付、融資、理財領域,實現了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商業銀行則通過互聯網技術為客戶營造良好的網上金融環境,為互聯網企業介入金融業務提供客戶身份認證、資金清算等各類基礎服務,促進了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的繁榮,支持了第三方支付企業的成長壯大。商業銀行也正在借鑒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不斷調整自身電子銀行的渠道定位,積極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實現自身的持續轉型發展。
Ⅱ 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隨著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發展,人們的支付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水回電燃氣費、看病掛號答、手機充值、加油打車、發紅包,這些都可以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完成,只要有一部手機,不帶現金就可以出門,特別是近幾年,投資理財方式也在逐步改變,P2P網貸平台興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通過網貸平台來進行投資。
Ⅲ 淺析:互聯網金融改變了人們哪些方面
1、不再把錢存進銀行
國內許多人都喜歡把錢存進銀行,認為銀行才是最安全的。可是目前受通貨膨脹的影響,還把錢存在銀行將面臨貶值。所以,現在人們為了不讓手裡的資金貶值,會尋找其他理財渠道。而互聯網時代到來,使人們的理財渠道不再局限於銀行,更加多了一種選擇。
2、手機成為最大容量錢包
如今在互聯網時代,幾乎人人手裡的現金都不多,甚至沒有。無論是去吃飯,出行打車,還是穿衣或者買東西,都可以使用手機,就能輕松搞定。現在社會中出現幾乎都用不到錢包,無論是去飯店吃飯,或者說是出行打車,一個手機就能搞定。人們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用支付寶或者微信轉給你吧。甚至連路邊的小攤都有支付寶,微信掃碼,既方便又快捷。現在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不光是用於聯系的工具了,而是和互聯網金融息息相關的一個交流渠道。
3、投資理財更方便
P2P網貸理財屬於互聯網金融最熱門的理財方式,其主要有幾點原因:一是門檻低,大部分網貸平台50元就可投資,這讓許多手裡沒錢的普通人,也能進行理財;二是投資回報高,目前P2P網貸綜合收益區間在7%-15%之間;三是操作方便,想投資網貸不用跑這跑那的,只要家裡有台電腦或者有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投資理財。雖然P2P理財有眾多優勢,但其中是有風險的。
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這么多變化,同時也影響著每一個人,不管是在生活方面,還是理財方面,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Ⅳ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哪些日常生活
互聯網最早因為軍方的需要而產生,最初只是為了提供一個通訊的平台。但是,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人們驚奇的發現:互聯網已經遠遠超出了最初建立時的意圖,不僅人們的工作嚴重依賴互聯網,它甚至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或許你沒有這樣強烈的感覺,但它確實改變你了;又或許你不是沒有感覺,而是讓新的習慣占據了自己的一切,忘記了之前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我們分析幾點變化,看看你「中標」了沒有。
改變購物習慣
「走,上街買東西去!」
上街購物無疑是一種最為傳統的購物方式,互聯網的出現讓上街購物成為了「歷史的延續」,網購慢慢變得越來越普遍。現在,很少有人專門為了購物而逛街。人們在上街購物前,可以通過網上商城搜索商品價格,充分發揮互聯網商家「貨比三家」的優勢,之後再選擇買或者不買、在哪裡買;或者乾脆在網上完成購物過程,不再選擇到實體店購物。當然,網上購物帶來的支付方式的變化,這里不再單獨舉例。
另外,上街購物最讓人激動的,無非就是提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回來的時候。現在,人們似乎更願意選擇在網上瀏覽商品,輕點滑鼠付款,再等待快遞上門就好,等待收快遞似乎也變成了一種樂趣。而今天的逛街對於更多的人來講,卻更像是一場聚會,買不買東西是次要的,大家聚在一起坐一坐才是出來逛街的主要目的。
改變娛樂習慣
「想看電影?去電影院!」
來電影院看電影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而這對於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新新一代」來講,到電影院看電影只是觀影方式的一種。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帶來了電影技術的變革,也在無形之中改變了人們觀看電影的習慣。
文化的繁榮壯大了國內電影市場,國產影片與進口大片交相輝映,讓觀眾既渴望又眼花繚亂。有了網路,大家不再被影院限制,在網上可以看到來自各地的影視作品,即便它們不能在大熒幕上展現,也可以在自家的電腦屏幕上觀看。雖然電影院的氛圍與震撼效果無可替代,但對於現在這樣一種屬於奢侈消費的娛樂活動來說,抱著電腦在家看片子或許更實際一些。
「回見啊,回家微信我。」
可以說,互聯網的出現就是為了提供一種更為便捷的交流方式,其餘的變化則是最初所不能預想到的。距離讓交流變得困難,單純完成文字意義上的傳達古今方式很多:從飛鴿傳書到驛馬、書信到電報……即便是傳達文字意義,也可能在傳遞過程中讓原始的含義發生變化,十分不可靠。現在看來,人們其實一直不滿足於這樣的傳達方式,之後電話的發明似乎成為了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發明之一,人們遠程對話成為現實。
但是慢慢的,人們又發現,除非是面對面進行交流,否則依靠書信或者電話,你還是不能完全掌握一個人在交流過程中的表情變化和情緒變化。「聽到我的聲音,但你不會知道我臉上的痛苦。」在今天,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實現了遠程面對面的交流,QQ視頻、Facetime、微信這些應用軟體依託互聯網,讓人們消除距離的限制,盡情訴說感情,交流思想。
改變思考習慣
「有了互聯網,人們似乎不願意去思考了。」
試著想像一下,當我們的生活離開互聯網將是什麼樣子的?你會不會覺得有問題不知道找誰解決?又或者因為無法求證別人的說法是不是正確而苦惱?不再費力去記憶,不再絞盡腦汁思考問題,不再為一個觀點而爭論,遇到事情後習慣性的打開電腦敲上幾個字,讓互聯網幫助自己,我們似乎更適應這樣的生活方式。
實際上,面對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知識,我們不是不思考了,更是比過去要思考的更多。互聯網提供了太多的信息,而多數是非常雜亂的、片面的,想要得到一個自己想要的答案,更需要我們搜集整理這些信息來進行整合。變過去的線性線索為網狀線索,只有擁有一個更清晰而堅定的思路,才能挑選整理出自己需要的資料。
不得不承認,互聯網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活習慣,這讓我們既激動又緊張。幻想未來,科技的進步還會為人們帶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作為科技進步的受益者,我們只有緊跟時代步伐,盡情享受這些變化為我們帶來的一切。
Ⅳ 互聯網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你是支付寶,還是用現金?」
前些日子,我到中山公園的龍之夢吃飯。在一家芒果派里買了一杯芒果冰淇淋後,店主問道。聽到「現金」一詞,我微微一愣。我已經蠻長時間沒用現金——錢包里的一千元,放了兩三個月,也沒有減少多少。在等待芒果冰淇淋的時候,我跟店主打聽了一下,移動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和現金的收入,大概比例是多少。店主很坦誠,直言一天八成的收入由移動支付產生,現金只佔據兩成。這一點,非常符合我的生活經歷。平日里,不管打車、下館子,還是買衣服、買早餐,我都是支付寶來支付,算是進入了「無現金」的生活了。
移動支付是電商的延伸。想起來,我最初接觸到線上購物,應該是2005年左右。那時,我正在讀高中。一本貝塔斯曼的圖書購物小冊子,在班上流傳開來。小冊子是從哪裡來的?似乎並無人知道。當時我對讀書很是熱愛,可街上的書店所售賣的圖書大多是練習冊,並無好書可買。貝塔斯曼的圖書小冊子的出現,可是讓我欣喜異常。我選了王小波的小說、2004年諾貝爾文學家獎耶利內克的小說,然而付款方式卻無比麻煩且得不到任何保障。在貝塔斯曼書友會買書,我得在郵局裡匯款,再把自己的想買的書的編號寫在留言板上。然後,再等上一兩周才能收到書,過程頗為艱辛。現在,我常常回想起到郵局裡匯款的情景,那時自己為什麼不怕被騙呢?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對那些書太過渴望,無暇去顧及其他。
電商從最初的小打小鬧,到今天的習以為常;從網上付款都擔心受怕,到今天的如火如荼的「無現金」。可以說,電商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了網路購物,生活該怎麼辦?
Ⅵ 互聯網在信息方面怎麼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一年來,有很多高管朋友都有了微信,但需要知道的是,他們並沒有微博。因為微博公開,有很多他們想說的話,甚至是生活中的蛛絲馬跡,都有可能會影響企業的運營。而微信,他們盡量在非常小的朋友圈子裡,來建立這種互動關系,使得我能夠進一步了解企業的高管們在想什麼。比如:有好幾位朋友,在朋友圈裡發「90後新生代消費者調查」,或者是「沒有報紙的世界」,還有「特斯拉」。時代的變化,被互聯網引導的生活形態進一步催化,企業的領航員更需要敏銳的抓住這些變化,努力尋找其中的市場機會。
去年開始,有更多的需求湧向新意互動(CIG)的客戶部門、策略部門,甚至是管理層,我們的合作夥伴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比如:如何能做到像杜蕾斯一樣的口碑營銷;區域性微博及微信的營銷如何開展;如何在保證成本的前提下與團購及電商平台合作;甚至是企業現有的數據,如何與互聯網的數據進行打通?而在此之前,大家的需求還在討論如何才能夠提高微博、微信的粉絲量;如何才能夠在互聯網上獲得更多的聲量;如何才能夠防範及處理互聯網危機。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大的變化?是因為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消費的形態和人們的價值觀。
今天,人們初次結識或許不會留下手機號,但是多半會有一方提出加個微信的需求。如果另外一方說沒有,局面會很尷尬。如果沒有微信,在互聯網時代的社交是會有障礙的。至2013年7月,微信的國內用戶已超過4億;截至2013年8月,微信的海外用戶超過了1億。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微信是繼微博之後,重建人際關系的典型產物,也是所謂網路外部性的典型代表。互聯網發展這么多年,從核心的15至35歲群體,向更高的人群去擴散的速度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但微信做到了。因為媽媽想看到孩子在大學里的照片,微信可以做到;爺爺想看到孫子玩鬧的影像,聽到孫子的聲音,微信可以做到。另外,網路的匿名性,在移動社交方面,獲得了更多的機會。人們只有一個身份證號,卻可以擁有無限多個微信號,在移動社交平台上,人的價值觀因此發生了變化。微信及其引發的人與人溝通方式的變化和價值觀的變化,是當下時代轉型必須要關注的,類似的變化不僅重新構成了社會消費形態和意識形態,更加對企業及個人的發展產生了很大不確定性的沖擊。
「低頭族」這個詞大約產生於3年前,而現在企業才意識到人們都已經成為了這樣的「低頭族」。他們會「低著頭」路過你的路牌和你刊載著廣告的報亭,他們會在客廳里坐在沙發上看著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板電腦,對你在電視上投放的廣告不見不聞,他們會去你的店裡試了衣服,把玩了電子產品,之後回到家通過淘寶、eBay、京東去購買。他們也會在朋友圈裡表達使用你的產品或者服務的不滿情緒。很多企業在要求我提供人們依賴於互聯網生活的證明,我想,如果我們都是這樣生存的,我們見到的人都是如此,還需要證明1加1等於2嗎?
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三大要素
真正的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以前慣用的營銷手段,消費者看不見也不願意去看,不願意感知。傳統的營銷戰術打在了空氣中,因為消費者在轉移,去到了互聯網生存的世界裡。似乎很多的理論方法都需要重新討論,還有更多的新的手段出現,也存在選擇的問題,網路營銷或者數字營銷真正成為企業營銷的主體。因此企業的需求很多很雜,並不奇怪。
但需要提示的是:第一、經過無數實踐證明的經濟理論和營銷理論仍然是正確的,並且依然是營銷、戰略的核心規律,不要因為互聯網思維的沖擊而本末倒置。第二、互聯網是介入變數,它使得產業格局和市場平衡都產生了扭曲,而且扭曲中誕生了新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批企業家享受到了新的經濟體制誕生的市場紅利。但是機遇也不過10至15年。當人們對互聯網介入後的經濟模式進行了解、普及,這一輪的市場機會又會過去,新的平衡又會誕生,所以留給大家的時間並不多。第三、有很多文章都在講互聯網思維,相對於服務業,改造比較容易,類似於汽車這樣的製造業是非常難落地的。所以我覺得要換個角度看互聯網思維,重新去梳理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的理解是:如何抓住互聯網引發的產業及經濟格局變化中的市場機會,贏得未來的競爭。互聯網思維不是點,不是要完成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媒體及平台的數字指標,而是基於互聯網生存的消費者,來調整甚至重塑經營方式的商業模式。這樣說起來似乎很復雜,但是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非常簡單的規律。
首先,在下面的圖中,我們看到在現實世界以及互聯網生存的世界之間,形成了消費者轉移的蟲洞,消費者在轉移的時候,是以數據的方式存在的。我們看不見消費者的臉,立體的圖像,但他們卻以多種形式的ID以及行為軌跡這樣的數據存在於那個世界裡。研究消費者無論他是人,還是群體,都應該以數據為出發點,有人說互聯網就是數據,這是對的。
有個電影叫《白金數據》,電影中人們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的DNA,推斷出這個人是男性,30歲,喉結大,眼睛小,嘴唇厚,腳趾的中指長,內向,不愛說話,易怒,反社會傾向綜合評分7分。由此能夠畫出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並根據DNA配對,圈定了犯罪嫌疑人的范圍,最終找到了罪犯。這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一樣,越來越多的曝光在他人面前。
大數據利用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紙牌屋了,利用大數據,我們可以優化廣告投放,具象訴求人群,對傳播和營銷採用以數據為核心的衡量指標。而大數據幾乎在企業營銷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發生巨大的價值,酒店可以根據用戶在網上對房型的點擊來制定價格、促銷,和市場推廣的核心產品。汽車企業也可以根據訪問官網及第三方平台的消費者行為軌跡來指導研發和產品投放。對於消費者,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他們,或者是開展一對一的服務。
互聯網技術加上大數據挖掘,使得企業能夠直面真相,用最高的效率、最優化的投入去贏得競爭。但是,很少的企業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在觀望,想看到同行們哪一位先下手,再去了解經驗。我需要強調的是,互聯網時代數據是稀缺資源,搶先佔領的企業先發優勢就會形成高壁壘,雖然有非常大的風險,但大數據的投資是投入在今天,收獲在明天,成就在後天的。
第二點,消費者在轉移,他們進入了互聯網的通道,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移動互聯網促成了消費者的質變。智能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最主要載體,成為了人體的器官,它幫助我們隨時開展社交,接觸現實中熟悉或虛擬世界熟悉的朋友。它幫我們做選擇,從價格、距離、口碑等方面挑選餐廳或者4S店;它幫我們判斷眾多女友的距離,追蹤你的另一半在哪裡;它還可以幫我們隨時隨地的理財,而不必去銀行排大隊,看臉色,掏冤枉錢。移動互聯網最大范圍地實現了互聯網的終極目標:最便宜和最便利。而且更加集合了人的多重面目,隨心所欲的做一個又一個另外的自己。人們就在這樣變化,企業也必須走進移動互聯網的世界,去研究「低頭族」們如何拋棄了報紙,來看微博和朋友圈,如何藉助已經成為器官的手機這個平台全天候深入到消費者的生活中去。而移動互聯網仍然離不開上一個話題,有關數據統計移動流量佔全球網路流量的21.6%,已經成為企業收集數據最重要的領域。對於移動數據運用最好的企業,Nike是其中之一,未來企業的競爭一定是對數據的佔有及分析的競爭,那就從移動互聯網開始吧。
第三點,在蟲洞中轉移的消費者已經不再是「中彈即倒」的受眾,他們主動尋找、傳遞和創造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並樂在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圈子,藉助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他們享受著更加自由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他們對於企業的營銷手段是封閉的,拒絕的。想影響他們,必須進入他們的生存圈,成為他們的生態中的重要因子。企業、品牌、產品和服務與消費者建立價值的供需關系,甚至是心理層面上的情感共鳴。而這些還不夠,如何鎖定這種價值關系,需要有精心的設計,創造品牌需與消費者共同依存,形成不可分割的生態鏈。這樣既有助於消費者利益的不斷增長,更能夠讓企業的營銷建立起強大的壁壘防禦同品類競爭品牌的侵蝕。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必須把握這三大要素: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生態圈。移動互聯網是消費者和企業互聯網轉移的快車道,大數據的開發及應用是互聯網營銷的核心能力,而生態圈是「道」,是企業必須研究的商業模式。將這三個核心要素加入企業的戰略及營銷思考中,適用於任何類型的企業,也可以解釋大多數互聯網營銷相關的問題。做好這三個要素的工作,是企業互聯網時代轉型的基本要求。更是企業面對未來來自產業內外強大的對手競爭的必備武器。
Ⅶ 為什麼說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互聯網可以隨時查看新聞,不出門就可以購物。
Ⅷ 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互聯網給你的生活,工作或者學習帶來了哪些影響
互聯網時代正在改變和影響我們的生活。
全世界人類的生產生活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重大變革。互聯網、人工智慧和科技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互聯網帶給人們的方方面面方便和快捷。互聯網的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如今,互聯網已經融入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成了地球村,不斷給人們人們的情感理念、價值取向、道德標准、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都在互聯網的普及和影響下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截至2018年10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已達到7.7億,佔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互聯網普及率為56.3%,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62785億元,同比增長27%。隨著「寬頻中國」等國家層面戰略的實施,互聯網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的定位和普遍服務、社會責任理念的落實,中國正將互聯網服務普及到城鎮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寬頻提速降費,建成全球最大規模4G網路,加快推進5G,用戶日益享受到性價更優的互聯網服務。這是互聯網不斷擴大影響力、提升應用型的基礎。我國互聯網的普及發展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活力。互聯網進一步拉近了中國人與世界市場的距離。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接入互聯網,應用互聯網,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
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技術發展,互聯網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在深刻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我國信息技術領域,部分核心技術實現新的創新和突破。集成電路、操作系統、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研究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計算等取得了重大突破。信息化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政務、公安、醫療、教育、物聯、消防等都實現互聯互通。共享單車、移動支付,通過互聯網改善社會服務和民生保障等,成為互聯網應用的典範,並傳播到更多更廣地方。「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成為傳統產業升級、製造產品提質的推動力,也為更多人提供了創業創新和創造商業機會,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帶動全球經濟,創造了新的價值與機遇。
互聯網帶來高科技同時,也帶著污泥濁水及沉渣浮滓的虛擬社會向我們沖擊而來。對青少年一代來說,它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說它是天使,因為它給青少年鋪設了通向知識海洋的廣闊大道,迎來了足不出戶知世界,不斷造就「神童」輩出的時代。說它是魔鬼,因為它充斥著痴迷、暴力、色情、賭博、詐騙等不良內容,從而吞噬了青少年的求知心智和原本善良的身心健康,也吞噬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年華。
Ⅸ 金融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金融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銀行存款越來越少
都說中國老百姓喜歡儲蓄,中國家庭的金融資產多於五分之三儲蓄在銀行里,只有十分之一用於投資。不是中國老百姓不愛投資,國內投資市場不成熟,投資產品品種單一、收益率差異小、老百姓缺乏財富教育才是根本原因。在美國,家庭的金融資產只有十分之一存在銀行,其餘全部用於投資。美國金融市場的今天就是國內金融市場的明天。隨著余額寶、拓天速貸等P2P網貸平台、在線炒股、在線消費借貸等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的出現,國內更多的人正把投資拓天速貸之類的網貸平台與在線炒股、購買基金定投作為有比例的資產配置方式——這降低了銀行儲蓄的比率,據報道2015年年末中國的大銀行第一次出現了資產負增長,預計銀行存款會越來越少。
金融服務更安全
互聯網金融並未忽視金融的風險性,相反通過利用大數據、雲計算、風控建模等新科技正在建設更優質的金融基礎設施,互聯網金融服務將更安全。以拓天速貸平台為例,過去12個月,壞賬率為零,這是目前國內做得較好的平台之一。有些人認為P2P網貸投資不安全,其實這只是個案,或者投資的標的平台本身就是山寨P2P平台。隨著國家從2015年開始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台,以及2016年以來的專項整治活動開展,有問題的平台正在自我止損退出,P2P網貸行業正逐步洗牌,未來將更加規范。
金融服務更便捷
互聯網金融讓金融服務更便捷,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上世紀90年代,股票在中國蓬勃生長,股民為完成一筆交易常在證劵交易所門前徹夜排隊,而互聯網金融改變了這一切,如今坐在馬桶上,滑鼠一點就完成一筆交易。互聯網金融讓投資變得更方便,不用去銀行或者證券交易所排隊,滑鼠輕點、手指輕劃,分分鍾就完成。
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個人
傳統的金融機構注重大型國有企融資,而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被排斥在外,互聯網金融彌補了現有金融體系的缺陷,抓住小微企業、個人消費以及高收益的個人投資需求這片廣袤的藍海市場,並促使金融行業產生了風口和增量。「金融回歸初心,有了溫度和愛!」任何一種商業模式要成功應用,一定為社會、國家做了點什麼,如果只想著自己賺錢,那麼就不會成功。拓天速貸也是一樣,致力於為多領域更多人群服務。正如,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曾所說「金融不是為了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