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倫敦國際金融市場的特點
(1)聚集了以英格蘭銀行為中心的眾多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市場規模堪稱版世界第一.
(2)擁有完備的金權融組織結構及完善的金融市場管理體系,服務性設施發達齊備
(3)經營方式靈活多樣,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金融服務完善周到,業務范圍遍及全球。
(4)通訊發達,設備先進,交易手段現代化,擁有高水準的金融管理及從業人員,金融市場的整體實力名列世界前茅
『貳』 國際金融期貨市場的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市場
1982年9月30日,由於受美國金融期貨市場繁榮的刺激,英國在倫敦也設立了金融期貨市場,即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位於倫敦金融區皇家交易所建築物內,與英格蘭銀行相毗鄰。經營品種主要以本地金融期貨為主,如長期政府債券、英鎊利率期貨等。但為了成為國際性期貨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逐步和美、日等市場建立了聯系,開設美國財政部債券和日本政府債券等業務。
現在LIFFE交易的對象是3月期的英鎊定期存款、英鎊長期庫券、3月期的美元存款利率期貨,以及英鎊、瑞士法郎、德國馬克、日元的外匯期貨。
美國金融期貨市場的迅速發展,引發了人們對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未來前景的擔憂,因此,倫敦主要的商品經紀人、商業銀行、外匯經紀人和證券公司一致要求英格蘭銀行設立金融期貨市場。起初,英格蘭銀行採取消極態度,後考慮到美國以外設立金融期貨市場以及資金大量流向美國,終於決定設立倫敦國際金融期貨市場。
LIFFE特點是市場參加者中個人投資者較少,因此,交易的目的主要是套期保值而不是投機。這主要是因為英國存在投資稅,即一個期貨買賣利益如果超過6250英鎊,超出部分將要徵收15%的投資稅。
『叄』 英國的國際金融環境
英國的市場體系完整,功能完善,服務業是英國的主要產業,而金融業內又是服務業容當中的重中之重。英國的金融市場主要包括:
第一,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中長期資金的交易市場,由直接從事借貸活動的中長期借貸市場與證券市場構成。
第二,貨幣市場。貨幣市場的主要活動是將錢借貸或投資於國外市場,尤其是為進行國際貿易和投資籌措資金。
第三,外匯市場。由於倫敦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方面所處的重要地位以及英鎊作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結算貨幣,使倫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之一。每天的交易量約佔全球凈交易量的30%。此外,英國還是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國家。
『肆』 倫敦金融城的發展歷程
倫敦城的發端始於公元43年,中間經歷過許許多多滄桑變化,尤其是1665年的瘟版疫和1666年的大火給她帶來了毀權滅性的災難。但是,大火之後的倫敦城很快就在恢復的同時發展壯大起來。到工業革命之前,倫敦就已經成長為世界首要的金融中心,而倫敦城則是這個中心的硬核,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都集中於此。但是,戰後由於英國本身經濟的衰退,並且由於倫敦城內的銀行家們過於自負,懶於改變他們已習慣的傳統作法,再加上別的金融中心的崛起,導致倫敦城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跌落。但是,倫敦城內的深厚的國際銀行業務的基礎,以及在長期操作過程中積累的信用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經驗使她在60年代以後,恢復了其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伍』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三大發展趨勢
(一)國際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趨勢
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與衛星通訊的應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性資金調撥和資金融通可在幾秒鍾之內迅速完成。另外,隨著跨國銀行的空前發展,國際金融中心已不限於少數發達國家金融市場,而是向全世界擴展。這樣,各個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便形成了一個全時區、全方位的一體化國際金融市場。這是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重要表現。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另一個表現是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金融資產交易的國際化,是指交易的參加者不受國籍的限制,表明金融資產面值的貨幣也不受任何限制。
(二)國際金融市場的證券化趨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銀行貸款一直是國際融資的主要渠道,並於1980年達到頂峰,占國際信貸總額的比重高達85%。但從1981年開始,國際銀行貸款地位逐漸下降,到80年代中期,國際證券已取代了國際銀行貸款的國際融資主渠道地位。1985年,國際銀行貸款占國際信貸總額為41%,國際債券發行額則佔59%。1986年前者僅為29%,後者高達71%。進入9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也未發生逆轉。金融市場的結構性變化,除了從銀行貸款逐漸轉向證券之外,還包括在以前不進行交易的資產(如公司應收款項)也可成為交易的資產。形成金融市場證券化(Securitization)趨勢的主要原因是:①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國際銀行貸款收縮了,促使籌資者紛紛轉向證券市場;②發達國家從70年代末以來實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開放證券市場並鼓勵其發展;③金融市場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使市場能處理更大量的交易,更迅速、廣泛地傳送信息,對新情況迅速作出反應,設計新的交易程序,並把不同時區的市場連續起來,這為證券市場的繁榮提供了技術基礎;④一系列新金融工具的出現,也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繁榮。
(三)金融創新的趨勢
金融創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金融創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廣義的金融創新則指涉及金融各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業務、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全面的創新。
『陸』 倫敦外匯市場為什麼會成為全球最大的
倫敦外匯市場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市場,原因如下:
倫敦作為世界上最悠久的國際金融中心,倫敦外匯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早在一次大戰之前,倫敦外匯市場已初具規模。
2.1979年10月,英國全面取消了外匯管制,倫敦外匯市場迅速發展起來。在倫敦金融城中聚集了約600家銀行,幾乎所有的國際性大銀行都在此設有分支機構,大大活躍了倫敦市場的交易。
3.由於倫敦獨特的地理位置,地處兩大時區交匯處,連接著亞洲和北美市場,亞洲接近收市時倫敦正好開市,而此時,紐約正是一個工作日的開始,所以這段時間交投異常活躍,倫敦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對整個外匯市場走勢有著重要的影響。
4. 倫敦外匯市場擁有先進的現代化電子通訊網路。倫敦外匯市場雖然是一個世界性的外匯中心,但它與歐洲大陸某些國家的外匯固定在一定的場所進行交易有所不同,倫敦外匯市場並沒有具體的交易場所。在倫敦外匯市場,獲得批準的外匯經紀商(包括清算銀行、商業銀行、外國銀行設在倫敦的分支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之間有十分完整的電訊網路設備,憑借著專用的對講電話和靈敏的電子裝置,迅速靈活地處理著各種即期和遠期外匯買賣業務。
5. 由於倫敦時段承接東京和紐約兩大交易時段,且由於倫敦是全球關鍵性的金融中心,該時段所進行的外匯交易量十分巨大。這導致市場上的流動性較高,且潛在的交易費用更低。
希望採納
『柒』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國際金融市場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與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它從最早的國際清回算中心,到答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直至今天極具特色的歐洲貨幣市場等,歷經了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
1.國際金融市場的萌芽
2.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
3.二次大戰後的國際金融市場
『捌』 倫敦金融市場的倫敦金融市場的分類
根據經營的業務性質,主要可分為倫敦短期資金市場、倫敦長期資本市場、倫敦外匯市場、倫敦黃金市場、歐洲貨幣市場和倫敦保險市場等。 倫敦短期資金市場:主要包括貼現市場、銀行同業拆放市場、地方政府借貸市場和銀行英鎊定期存單市場等。
① 貼現市場。由11家貼現行組成。根據政府各個時期對資金的需求程度,每星期五由英格蘭銀行代表財政部發行一定數額的國庫券,最通行的是91天期的國庫券。發行時採用招標方式,從1971年9月16日起,每家貼現行都可按自己願出的價格和需求數額進行投標,然後由英格蘭銀行予以分配。有些貼現行開始承做地方政府借貸債券等非傳統性業務。它們也參與銀行存單市場的交易,有的還經營外匯期票和美元存單業務。
②銀行同業拆放市場。開始發展於20世紀 60年代。銀行之間的拆放業務,部分是通過貨幣經紀人進行,部分由銀行直接交易,每筆交易額最低為25萬英鎊,高的可達數百萬英鎊。還款期限一般為1天~3個月,也有長達半年至一年的。銀行同業拆放無需提供抵押品,一般利率比國庫券利率為高,但低於地方政府債券利率。
③地方政府借貸市場。英國的地方政府大小有1500多個單位,它們的財政收入主要是房地產稅,一般每年分兩次徵收,但政府開支是經常性的,因此,地方政府當局需要不時到資金市場上借款。貸款人以銀行為主,此外還有投資信託公司、養老金機構、房地產抵押公司等一些金融機構。海外資金有時也進入這一市場,但一般都由銀行經手辦理。貸款額每筆低者為10~100萬英鎊,最高時可達5000萬英鎊。
④銀行可轉讓英鎊定期存單市場。存單面額最低為5萬英鎊,期限一般為1~12個月,也有的長達2~5年。存單利率一般較即期同業拆放利率為高,同時還可以在市場貼現,因此深受市場歡迎,業務發展較快。 倫敦長期資本市場:包括倫敦證券交易所、倫敦新發行市場和倫敦國際債券市場等。
①倫敦證券交易所。由169家證券經紀商和21家證券交易商的3600個會員組成,目的在於匯集國內外存儲的資金並安排其投資去向。交易所成立於1773 年,1802年獲英國政府正式批准。業務主要是買賣英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的債券、外國政府債券、工商企業和公司的股票、債券等,共達7000 余種,每日成交額達7億多英鎊,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交易所內按不同類型的證券業務分為16個交易點,參與交易活動的主要是證券經紀人和證券交易商。
②倫敦新發行市場。包括政府發行新債券市場和公司發行新證券市場。政府債券市場是倫敦資本市場中最主要的一環。由於政府債券能保證按期付息還本 ,沒有什麼風險 ,通稱「金邊債券」。英格蘭銀行代表財政部發行和管理政府債券,發行後未被認購的剩餘新債券則由該行發行部持有,並通過經營政府債券的經紀人隨時供應市場,按市價出售。英國公司發行的股票和債券一般是通過商人銀行和股票經紀人辦理,債券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有的債券還可換成股票。
③倫敦國際債券市場。倫敦是重要的國際債券市場。到1983年初,這類債券發行總額已超過300億美元。 倫敦保險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險業中心。通過勞埃德保險社和倫敦保險協會所屬的許多保險公司和保險經紀人,經營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幾乎任何類型的保險業務。勞埃德保險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一個保險組織,由許多個體的承包會員組成。每個會員根據其擁有的資產和經營的業務量繳納數額不同的保證金,由勞合社的管理委員會保管。只要提出擁有10萬英鎊的證明,並繳納2.5萬英鎊的保證金,就可以承做保險費不超過10萬英鎊的生意,成為會員。這些會員按各自承保的險別,組成聯合小組(辛迪加),各小組的成員多少不一,有的小組會員達1000個以上。1982年勞合社屬下的會員數已由1962年的5126個增至20156個,聯合小組由271個增至429個。
1982年倫敦共有保險公司442家,其中363家為英國公司,其餘為英聯邦和其他國家的公司。倫敦保險業務的2/3來自海外,1/3來自英國。根據1967年的英國的公司法,英國保險業分為長期和短期業務。長期包括人壽保險和長期健康保險,短期包括水險、航空險、火險、汽車險、個人意外險和財產險等,此外還有再保險。倫敦保險市場是倫敦中、長期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柱,保險公司把大量資金投放到政府債券、公司股票等方面,從而向國內外市場提供大量資金,並為英國政府財政收入帶來很大好處。
『玖』 目前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與趨勢
為重建國際貨幣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以美英等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通過多邊協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協調國際貨幣關系,特別是對各國的匯率政策實行監督;(2)實行以黃金為基礎、美元為中心的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3)在成員國發生國際收支困難時,IMF可提供短期信貸,以補充其國際流動性。在最初的近20年裡,該體系運行比較順利,有效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重建、發展和繁榮。但由於該體系的基礎是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並要求其他各國放棄貨幣政策獨立性,因此,當美國國際收支逆差不斷擴大,無法維持美元與黃金的可兌換性時,它的繼續存在便受到明顯挑戰。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停止向各國政府兌回美元後,各國紛紛放棄本幣與美元的固定比價,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趨於崩潰。1976年在IMF的提議和組織下,國際社會達成牙買加協定,宣布黃金非貨幣化,同時承認各國實施的浮動匯率制度合法化,這標志著國際金融體系再次進入了一個不受全球性多邊協定約束的動盪的時代。
自牙買加協定簽訂以來,國際金融體系總體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由於在許多基本問題上至今沒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近30年來的國際金融體系事實上處於一種「無體系」的狀態。不過,伴隨著國際經濟和金融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區域化的快速發展,該體系也發生了一些局部性變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第一,國際匯率制度呈現出以浮動匯率安排為主、多種匯率安排並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類基本的匯率安排:一是獨立浮動匯率安排,實行國家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和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二是固定匯率安排,包括實行貨幣局制度和傳統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貨幣國家(如歐盟內部和實行美元化的國家);三是「中間道路」安排,即各種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的安排,如爬行釘住制、區間浮動制和管理浮動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較高或國內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發展中經濟體。據統計,2002年,在IMF的186個成員經濟體中,實行上述三類匯率安排的國家分別佔22%、48%和30%。
由於美、歐、日在全球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們之間的浮動安排對國際匯率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就單個國家而言,浮動匯率安排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可以維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並在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但從國際金融穩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兩個缺陷:一是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對正常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大大增加全球經濟活動的匯兌成本和風險;二是容易引起匯率政策沖突,即運用本幣貶值政策推行貿易擴張,以犧牲他國利益的方式維護本國利益。在過去一二十年裡,盡管全球范圍沒有發生20世紀30年代那種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局部的沖突卻時有發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情形是較為典型的一個例子。而在工業化國家之間,從80年代後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廣場協議」到最近一個時期美元強勢政策的調整,都充分顯示美國在緩解其經常賬戶逆差時對於匯率貶值政策的依賴。
固定匯率安排的主要意義在於通過全部或部分讓渡貨幣主權,換取匯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強的國內財經政策約束。各種形式的「中間道路」則有可能兼收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的優點,並使本國貨幣當局具有一種相機抉擇的自由。然而,在美、歐、日等大國貨幣頻繁波動的情況下,無論固定匯率還是「中間道路」安排,實際上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不少研究顯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後美元相對於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國等實行釘住美元安排的國家貨幣急劇升值,並嚴重損害了這些國家的貿易競爭能力。
第二,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具有顯著的作用。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金融管制,國際金融市場在國際收支調節中作用比較有限,許多國家的經常賬戶逆差調節主要依靠財政貨幣政策。在發生嚴重逆差時,也可有限地運用匯率政策,並從IMF獲得一定的短期信貸支持。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各國可以方便地通過商業性國際融資彌補其經常賬戶逆差,從而避免採用財政緊縮等可能影響國內經濟穩定的調節措施。作為一種基於市場的安排,國際金融市場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國際流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各國國際收支調節的代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產生了新的不穩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國家放鬆內部約束,濫用財政擴張政策,延誤必要的國內經濟改革和調整。結果是不僅經常賬戶逆差最終變得難以控制,而且常常為沉重的外債負擔所累,甚至成為金融動盪的根源。
第三,國際資本流動缺乏有效監管,已經成為國際金融不穩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資本管制的不斷放鬆,國際資本流動迅猛擴張。目前,全球各類國際資本的日交易量已經超過1.5萬億美元。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國際資本市場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缺陷,許多國際投資和信貸決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的。在資本流向的國別選擇上,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常常發生「飽飢綜合症」,即當看好一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前景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湧向那裡,而當這些國家因為資本過度流入而出現危機跡象時,國際資本又快速離去。因此常造成這些國家內外經濟失衡,並最終導致貨幣和金融動盪。此外,在危機發生的前後,由於缺乏有效監管,大規模投機性短期資本的參與更是加劇了有關國家危機的深度,並在危機的國際傳遞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邊國際金融機構的功能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具有明顯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1973年後,該組織已不再具有對各國匯率安排進行約束的權力,其主要功能是對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國家提供短期信貸,以增強其清償能力。然而,由於該組織長期以來資金來源嚴重不足,因此對於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動遲緩,就是力不從心,而且常常附加緊縮開支和經濟自由化等不切實際的條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對亞洲金融危機處理過程中所顯示的,由於明顯受到美國政府和華爾街利益集團的影響,該組織對於美洲以外危機國家的救援要求往往顯得十分冷漠。這表明了該組織在維護國際金融體系穩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區域性貨幣一體化進展顯著。目前,全球性貨幣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國首腦和財長會議。總體上看,這個協調機制常常流於形式和務虛,很少具有實質性內容。近年來,IMF和國際清算銀行也在試圖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但或者成效並不顯著,或者對各國並沒有真正的約束力。相比之下,區域性貨幣合作進程卻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歐元於1999年成功面世,歐元區內部也已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歐元的誕生產生了明顯的示範效應。最近幾年來,在拉美、中東歐等地區,一些國家開始採用美元化和貨幣局制度,或者在區域內實行固定匯率安排。盡管兩年前的金融危機迫使阿根廷放棄了貨幣局制度,但似乎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權地位基本依舊,但正在面臨挑戰。自人類進入信用貨幣本位時代以來,一直沒有誕生獨立的世界貨幣,因此,國際經濟交易始終依賴少數幾個主權國家的貨幣來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資產。美元正是這些貨幣中最主要的一種。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藉助美國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權地位。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美元在國際支付和儲備資產體系中的份額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達60%左右。依靠這種地位,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鑄幣稅」收入,可以通過輸出美元不斷佔有別國的實際經濟資源。
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學術界對於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不少積極的改革建議和方案。其中比較有影響的建議包括:增強發達國家之間的貨幣金融合作,建立匯率目標區,以減少大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波動;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尤其是對投機性資本流動的限制(如實行「托賓稅」,即各國對外匯交易征稅);改革和重塑IMF,增強其資金實力,提高貸款決策的透明度,增加發展中國家在該組織的表決權;加強區域性貨幣金融一體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較激進的建議,如回歸金本位體系、恢復布雷頓森林體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銀行。
歷史不會進行簡單回歸,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頓森林時代只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近幾年的發展顯示,其他改革建議也大多沒有得到有效實施。一個根本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對金融動盪沒有切膚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損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對現行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在總體上並不積極,對於限制國際資本流動、改革和重構IMF等發展中國家十分關注的改革建議,則更是反應冷淡甚至持反對態度。另外,相互間的潛在利益沖突,也使發達國家很難在所有的改革問題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國一直反對日本在亞洲推動貨幣金融合作,特別是反對其倡導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組織」。
展望未來,可以認為,近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現狀不可能發生重大變化。不過,從中長期看,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各國之間經濟聯系將更加緊密和深化,預計會有更多的國家積極致力於構建一個穩定和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這意味著上述改革建議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實現。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經並且仍將利用各種國際場合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事實上,自1999年以來,中國在推動亞洲貨幣金融合作方面已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