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向金融機構支付借款利息應以發票作為稅前扣除憑證的稅收依據是什麼
《發票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定,銷售商品、提供服務以及從事其他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對外發生經營業務收取款項,收款方應當向付款方開具發票;特殊情況下,由付款方向收款方開具發票。
企業向金融機構支付的手續費支出應以發票作為稅前扣除憑證。不過,實務中:企業向金融機構支付借款利息應以發票作為稅前扣除憑證,
金融機構利息結算單也暫可作為稅前扣除憑證
。
㈡ 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有那些
所謂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准則不記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能增加銀行收益的業務。表外業務是有風險的經營活動,形成銀行的或有資產和或有負債,其中一部分還有可能轉變為銀行的實有資產和實有負債,故通常要求在會計報表的附註中予以揭示。
表外業務一般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擔保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對第三方承擔責任的業務,包括擔保(保函)、備用信用證、跟單信用證、承兌等。
2.承諾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在未來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約定的條件向客戶提供約定的信用業務,包括貸款承諾等。
3.金融衍生交易類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為滿足客戶保值或自身頭寸管理等需要而進行的貨幣(包括外匯)和利率的遠期、掉期、期權等衍生交易業務。
主要內容
貿易融通業務
金融保證業務 包括 保函 備用信用證 貸款承諾 貸款出售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和表外業務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極易混淆。
其聯系是:二者都不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反映,二者有的業務也不都佔用銀行的資金、銀行在當中發揮代理人、被客戶委託的身份;收入來源主要是服務費、手續費、管理費等。其區別是:中間業務更多的表現為傳統的業務,而且風險較小;表外業務則更多的表現為創新的業務,風險較大,這些業務與表內的業務一般有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轉化表內的業務。
㈢ 銀行會計處理中的表內利息和表外利息分別指的是什麼
表內業務就是指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業務。比如銀行存款、貸款等。一般認為貸款和存款涉及銀行資產和負債為表內業務,結算業務不涉及資產負債為表外業務。
表外業務是不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時期可以轉化成資產負債表上的內容的或有負債業務.比如,擔保業務、承諾業務。表外業務也稱為中間業務。
表內應收利息一般是正常貸款當期結息時未收到的利息,表外應收利息一般是逾期貸款當期結息時未收到的利息.一般說來,表內利息在90天內沒有收到時需沖減利息收入,計入表外利息,這不存在虛增利潤的問題.表外利息在收到時,納入表內利息,進利息收入.
三年以上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的無法收回的往來賬,並且不能確定將來是否能收回的往來賬,應該確定為呆帳;已經確定不能收回的往來賬,應該確定為壞賬。
㈣ 什麼是表外利息什麼是表內利息
表內利息
正常貸款形成的欠息就形成表內應收息;表內利息是正常貸款科目中的應收利息;表內息:這是銀
行會計核算中對於貸款資產在貸款尚未到期前進行的表內計息,其計息的基數是其資產負債表
內項目「貸款」戶的金額--一般自動計算,屬於銀行「帳面價值」的含義,它們是被列示在銀
行的資產負債表報表之中的應收利息余額。所以稱為「表內息」。
表外利息
非正常貸款形成的欠息就是表外應收息;表外利息是無法收回成明顯壞賬轉入表外科目中的應收
未收利息;表外息:銀行對到期未能收回的貸款資產進行單獨管理,將這些貸款先轉入到「逾期貸
款」賬戶反映,然後再按照基本計息率和含有違約成份的罰息計算的利息 率計算。
對於這類性質的貸款銀行在會計核算中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附列事項中,即表外反映。這類
貸款有時很可能連本金都無法全部收回,更不談利息了,但作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考慮,是需
要列示其價值的,以讓報表閱讀者知曉這類或有損失。
(4)金融機構表外利息稅收擴展閱讀:
進行表內利息轉表外利息的意義:
超過三個月的表內應收息要轉成表外應收息,即逾期90天的貸款將其表內收息轉為表外收息。
當貸款逾期,特別是定義為不良貸款的時候,再計提利息就會使得銀行「虛增」銷售收入,
因此,將利息轉為表外利息,僅僅紀錄用。萬一將來貸款從不良再轉為正常,利息也會轉為表
內,是連續的。
在結息時,借款人未支付的利息,銀行還是有先列入收入,同時,將該利息計入表內應收未收
利息。
當貸款逾期90天以後,或欠息90天後,該部分利息就將計入表外利息,並充回原計入的收入。
㈤ 銀行表外利息應該繳營業稅嗎
銀行發放貸款收取利息收入與一般企業的銀行存款滋生的利息收入有所不同。只要企業佔用了銀行的資金,就承擔了還本付息的義務。也就是說只要企業欠銀行的錢,無論企業經營好壞,銀行均對本息具有追索權。但監管部門基於監管和防範銀行風險的角度考慮,允許銀行對符合一定條件的貸款實行核銷即賬銷案存,但銀行繼續保留追索權。財政部門也從防範風險和真實反映銀行損益的謹慎性原則出發規定了銀行利息收入確認的原則,而稅務部門則從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角度對利息收入的營業稅與企業所得稅做出了稅收的要求。
對表外利息征營業稅,那麼在貸款真正核銷時,是否允許銀行對已征過營業稅的表外利息沖減當期的營業稅計稅依據。從公平的角度來講,稅務機關應該允許。但實務中如何去監管該表外利息的准確性,尤其在表外利息包含以往年度未繳過營業稅的歷史數據的情況,又是稅務機關面臨的一大難題。
㈥ 銀行表外應收利息是否納稅
表外應收利息不需要計算繳納稅款。
只有在表外應收利息實際收回時,才需要計算繳納利息。
㈦ 銀行表外利息收入是否征稅
暫不征稅,待實際收到利息時按金融服務下的貸款服務繳納增值稅。
政策依據:財稅(2016)36號文《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過渡政策的規定》中明確,「金融企業發放貸款後,自結息日起90天內發生的應收未收利息按現行規定繳納增值稅,自結息日起90天後發生的應收未收利息暫不繳納增值稅,待實際收到利息時按規定繳納增值稅」
財稅(2016)140號文第三條中,將逾期90天應收未收利息暫不征稅政策,擴大到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所有金融機構。
綜上所述,如該表外利息符合「結息日起90天後發生的應收未收利息」,則不征稅。
㈧ 什麼叫表外利息收入,那個「表」指的是什麼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92289
㈨ 金融機構的利息收入徵收所得稅嗎
金融機構也是來企業,依法源應當繳納所利稅,目前國內各家企業所得稅率都是25%。
但不是按照利息收入繳納所得稅,而是金融機構獲得的的利潤繳納所得稅。
所得稅是各地政府在不同時期對個人應納稅收入的定義和徵收的百分比不盡相同,有時還分稿費收入、工資收入以及偶然所得(例如彩票中獎)等等情況分別納稅。
所得稅又稱所得課稅、收益稅,指國家對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所得徵收的一類稅收。
㈩ 金融企業的利息收入稅收中,中央級的營業稅和地方級的營業稅稅率各為多少
(一)1997年月1日以前,金融業營業稅稅率為5%。
(二)1997年1月1日起,稅率調整為8%,除各銀行總行交納的營業稅仍全部歸中央財政外,其餘金融企業交納的營業稅,按原5%稅率征稅的部分,歸地方財政,由地方稅務局負責徵收;按提高3%稅率徵收的部分,歸中央財政收入,由國家稅務局負責徵收。國家政策性銀行減按5%稅率徵收。此外,提高的3%稅率免徵附征的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
(三)從2001年起,營業稅率每年下調一個百分點,分三年將稅率從8%降低到5%,即從200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6%;從2003年1月1日起,為5%。因稅率降低而減少的營業稅收入,全部為各地國家稅務局所屬徵收機關負責徵收的中央財政收入。
(四)對農村信用社,營業稅稅率另有規定,即在1998年1月1日以前,按5%徵收;1998年1月1日至2001年10月1日,按6%稅率徵收,其中按照5%稅率計征的部分由地方稅務局徵收,按照另外1%稅率計征的部分由國家稅務局徵收,同時,隨同營業稅附征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仍按營業稅應交稅額中按5%稅率徵收的部分計征;從2001年10月1日起,減按5%的稅率計征,由地方稅務局負責徵收,其收入全部歸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