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公布的負責任消費金融信貸商榜單的評選標准中,平均貸款規模被稱為重要指標之一這是為什麼
平均貸款規模是考量消費信貸服務商普惠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消費金融公司的平均貸款規模要顯著低於其他類型公司,這說明消費金融公司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普惠度,捷信消費金融公司平均單筆貸款額度在3,400元左右。
2. 馬上消費金融借款14000分24期,每期1048這個年化率是多少
這樣去計算:
(1048*24-14000)/2/14000*100%=39.83%
年化率是39.83%,年利率超過了36%,純屬高利貸。
3. 淺談國內金融行業趨勢,從業者如何找到新的突破口
消費金融市場高速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版析報告權》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從2013 年到2016年,其交易規模從60億元增長到4367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17.5%。截止到2017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已接近萬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將達到19428.9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將超33萬億元。
從需求層面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特別是隨著90後、00後等青年群體步入社會,居民消費的觀念也逐漸發生改變,提前消費的理念日益普及,消費金融需求快速增長。「90後」已然占據著消費貸款用戶群的半壁江山,佔比高達49.31%。
自2009年我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以來,網貸監管就決定了消費貸款的發展速度,特別是近五年來,消費金融兼顧放開與監管兩個方面,互聯網消費金融監管政策從寬松進入到規范階段,從而帶動互聯網消費金融從蓬勃興起階段,進入到到規范成長階段。
4. 如何看待商業銀行利潤增速趨緩
原標題:如何看待商業銀行利潤增速趨緩?
多方面看銀行利潤增速趨緩
利差是構成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也是社會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銀行利潤增幅以兩位數攀升,而在經濟調整下行期,銀行利潤增速跌入「個位數」,甚至趨「負」,不是不可能。而實體經濟的發展變化、互聯網金融業的方興未艾、銀行收費業務的日漸規范、不良貸款對銀行利潤的侵蝕,特別是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都會造成銀行利潤增速回落。這一趨勢有助於倒逼銀行轉變盈利模式
日前,多家上市銀行相繼公布2014年年報。數據顯示,無論是國有控股大行,還是新興股份制銀行,盡管絕對利潤額可觀,但與前幾年相比,利潤增速普遍回落,有的甚至跌入「個位數」;另一方面,銀行資產質量有所下滑,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雙升」。自2010年以來,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連年趨緩。這種增速的變化,折射出商業銀行利潤增速趨緩已成為常態。
如何看待商業銀行利潤增速趨緩?
從銀行利潤獲取的源頭看,利差是構成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銀行讓渡貨幣資本使用權的報酬。利差是社會平均利潤的一部分,銀行利潤的來源是社會生產過程中資本的增值部分。而借貸資本一旦脫離生產過程,就會造成貨幣自行增值的表象,那種認為銀行「賺錢太容易」、「暴利」的觀點,是將借貸資本孤立看待,沒有看到借貸資本參與社會再生產的本質。在經濟高速增長期,銀行利潤增幅以兩位數攀升,而在經濟調整下行期,銀行利潤增速跌入「個位數」,甚至趨「負」,不是不可能。
從銀行經營環境的層面看,實體經濟的持續發展是商業銀行盈利增長的基石。銀行作為順周期行業,其盈利與實體經濟發展走勢基本一致。近年來,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變,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回落。去年銀行業貸款增速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個百分點,導致銀行利潤增長下滑。同時,金融脫媒快速發展,新興的互聯網金融業方興未艾,余額寶、P2P等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多家民營銀行獲准開業等,上述經營環境的變化,必然影響銀行盈利增速。
從銀行監管和息差層面看,有關部門密集出台相關政策規范銀行收費,整治亂收費,自然會影響中間業務收入,加上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不對稱降息及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的擴大,導致銀行存貸利差收窄,保護性利差減少。去年商業銀行存貸款利息凈收入占營業凈收入比例為48%,比3年前下降7.3個百分點,且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利差還會收窄,利息收入佔比會持續下降。
從不良貸款反彈的層面看,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小貸公司和網貸平台貸款余額合計超過1萬億元。去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8426億元,已連續12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為1.25%,較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對銀行利潤的侵蝕,使銀行不得不提取大量的利潤做撥備,而損失撥備又沒有列入銀行利潤中,這也造成銀行利潤增速回落。
今年以來,隨著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存款保險制度正式實施,民營銀行發展加快等,銀行利差將繼續縮小,銀行利潤增速仍處回落態勢。正確看待銀行利潤增速放緩趨勢,有助於深化金融改革,提升創新驅動能力,防範化解風險隱患,倒逼銀行轉變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的改革應從5方面著力推進:一是積極穩妥推進銀行業金融機構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民間資本多渠道進入各類銀行機構。擴大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試點范圍,擴大村鎮銀行民資參股佔比,擴大民間資本參與機構重組范圍。二是著力推進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優化盈利結構。銀行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銀行應積極創造條件,早做准備,通過提升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優化盈利結構。三是著力推進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融合,增加盈利增長點。四是著力推進銀行機構扁平化、流程高效化、運營集約化,使銀行業務結構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五是著力推進中間業務,拓寬非利息收益渠道,強化風險管控,節約成本,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呂志強系農行浙江省分行高級經濟師)
5. 消費金融市場未來誰是主角
南都金融研究所與萬穗金融研究院發布的《2017新青年消費金融白皮書》顯示,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新青年人群正在成長為消費主力。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這一人群推崇更高品質的生活品質,是願意花錢,也是更懂得花錢的一代。
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根據2016年國家統計局數據,80、90後人群合計4.1億人,共佔比30%。隨著90-99年出生人已步入18-27歲,消費能力逐漸提升,成為引領消費的新人群。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17%。
6. 海爾消費金融給海爾會員貸款利率是多少
海爾消費金融給海爾會員貸款利率是8.5左右。具體如下:
傳統消費金融是指向各階層消費者提供回消費貸款的現代答金融服務方式。無論從金融產品創新還是擴大內需角度看,消費金融試點都具有積極意義。
在我國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適時地出台相關管理辦法是適應客觀經濟形勢的趨勢和需要的。從金融產品創新看,個人信貸業務是傳統銀行難以全面惠及的領域,建立專業化的個人消費金融系統,能夠更好地服務於居民個體。
海爾消費金融已經推出海爾「0元購」,即「零首付、零利息、零手續費」的零元購產品,自一月份該業務上線後便實現引爆增長,周業務量增幅高達549%,「0元購」商戶快速拓展至3000家。同時,「0元購」使得客單價增幅50%-72%,截止2月底平均客單價為5450元,平均每單成交2.8台。
此外,海爾消費金融還針對海爾地產項目量身打造車位貸款服務,為有車位需求的業主提供無抵押消費分期貸款, 即申請快速、放款高效、還款靈活的金融解決方案,從而促進地產項目的車位銷售,加快財務回款速度,促進產業營銷變革。
7. 消費金融"三國殺",銀行要憑什麼佔領下一個制高點
消費信貸規模正呈現井噴式增長。
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從2013年到201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實現了70倍爆發式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17%。
消費信貸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著各類機構爭相湧入,具備場景和數據優勢的互聯網電商巨頭,受限於監管新政而向消費金融轉型的互金平台紛紛湧入這片藍海。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的市場機遇也引起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重視,以銀行為例,其零售貸款中個人房貸增速受到抑制,輕資本、高效率的消費信貸已成為轉型方向之一。
招商銀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就是近幾年金融機構轉型的最佳案例。今年8月,掌上生活App已經迭代到第六個版本(6.0版),這一金融服務平台自誕生以來,其定位隨著經營策略的調整而不斷進化。
從1.0、2.0時代主打「優惠服務」;3.0時代聚焦「金融工具」;4.0時代轉型「金融工具+生活電商」,5.0版本的掌上生活App,打破了銀行界壁壘,面向全體用戶開放注冊。
在開放用戶體系的基礎之上,掌上生活App 6.0進一步開放了消費金融服務,劍指「第一消費金融App」。至此,將掌上生活App打造成獨立互聯網品牌的戰略方向也更加清晰。
創新求變的銀行機構讓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更有看點,於是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互聯網電商巨頭、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商業銀行等三大派系占據了消費金融的三塊「高地」,「三國殺」戰局已經清晰可見。
那麼,手握資金、尋求創新模式的銀行在這一輪競爭中勝券何在?
「長板」很長, 「正規軍」風控實力強勁發展更穩健
回顧消費金融演進史,互聯網電商巨頭等非銀行機構的發展空間其實來源於「差異化競爭」,他們從市場間隙入手,向傳統銀行原本不太重視的人群提供服務,並以此攫取了發展的第一桶金。
但伴隨著非銀行機構大量湧入市場,消費金融市場一度亂象頻發,暴露出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此時,銀行機構作為正規軍的優勢就得以凸顯—它們風控經驗豐富,有成熟的徵信及審批模式,在風險控制及定價方面能力突出。
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開展多年,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整的、成熟的風險管控體系,也經歷過實際業務的檢驗,相對於互聯網企業以及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的風控體系更為穩健。
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張東就曾對媒體表示,「所有的消費信貸行業,不是因為發展得慢而死掉,往往由於風險沒有管控而死掉。速度慢一點,積累能力以後慢慢加速可以,但在風險管理能力不夠的時候,發展得越快,死得越快。」
除了風控優勢之外,存量客戶資源、低廉的資金成本、良好品牌信譽度等方面亦是銀行進軍消費金融的長板,這些都構成了銀行「超車」的基礎。
「短板」不短,智能信貸助用戶體驗持續進化
盡管具備了作為正規軍的優勢,但非銀行機構們對於消費金融市場的前期開拓也讓其獲得了相當的先發優勢——用戶體驗以及場景優勢。
事實上,以信用卡和各種消費類貸款為主的消費金融業務本就是銀行零售業務之一。但銀行傳統的「線上申請、線下審批」路徑犧牲了客戶體驗,尤其在主打小額、高頻的消費金融領域,繁瑣的審批手續往往讓用戶敬而遠之。
但從目前來看,對於銀行客戶體驗方面的短板,也許需要「士別三日、刮目相待」了。不少銀行已經跳出傳統路徑,全流程線上自助模式開始出現。一鍵申請、數秒即可放款的純線上信用貸款,成為銀行分食消費金融市場的利器。
以掌上生活App 6.0 推出的「e招貸」為例,這是一款針對老用戶的消費金融產品,它最高可提供30萬額度、支持隨借隨還或分期還款。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款純線上產品。
該產品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截至今年6月末,「e招貸」產品交易規模已達381億元,余額逾300億元。
體驗掌上生活App 6.0可以發現,「e招貸」只是其眾多細分消費金融產品之一。除此之外,為了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掌上生活App 6.0還提供e閃貸、e分期、現金分期等各類消費金融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解決用戶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金融產品的「痛點」,掌上生活App 6.0還推出了智能推薦引擎e智貸。用戶只要輸入他需要借款的金額以及他期望的還款方式,後台會結合該客戶的自然屬性以及歷史交易數據,為他推薦一款適合他的產品。
顯然,為了贏得更多的用戶,銀行已經意識到把握用戶需求和加強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畢竟,對於移動互聯網的機會,沒有人敢錯過。
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打造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為了彌補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場景短板,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發力Fintech,試圖用「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的方式助推消費金融。
一方面,巨頭「結盟」成為常態,半年時間內,BATJ相繼與工農中建展開合作,消費金融業務正是其合作重點,而雙方融合的聚焦點瞄準就在 FinTech領域。
但由於雙方合作時間尚短,目前仍未顯示出互聯網巨頭與銀行能在FinTech領域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如何改變互聯網即渠道、銀行即資金供給方的傳統模式仍是一個難題。
除了巨頭「結盟」之外,銀行也在開始新的嘗試。招商銀行副行長劉建軍在金融科技及消費金融方面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即「金融科技是招行下半場轉型的核動力」。
或許,未來掌上生活App這一移動平台承載的使命,將是劉建軍所說的那樣——「實現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滿足客戶普遍的消費升級需求,以獲得零售金融業務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掌上生活App是招商銀行信用卡在移動端布局場景的重要平台。優惠力度不遜於互聯網平台的飯票影票、積分實時換購、機票酒店一鍵預訂等各類服務,成功連接起更多的線上線下場景,從而實現用戶的高粘度及高變現。
以出境消費服務為例,招行信用卡的場景服務可完整貫穿境外旅行的前、中、後三個場景。預定機酒服務、辦理簽證、境外購物、消費分期等服務均可以在掌上生活App上完成。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招行信用卡也在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攫取獲客場景。今年以來,招行信用卡已推出王者榮耀聯名卡、網易雲音樂聯名卡、摩拜單車聯名卡等多款卡產品,嵌入到更多年輕人喜歡的休閑、娛樂、出行等場景中,讓他們轉化為自己的用戶。
總體而言,傳統金融行業正將金融服務主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消費,搶佔用戶的高頻使用場景,將場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生長和運轉。按照這一邏輯,銀行進行了一場異於互聯網巨頭的「反向突破」——從支付平台延伸到場景服務。
Brett King在商業暢銷書《BANK 3.0》中預言,「銀行將由一個場所的概念,轉化為無處不在的服務。」銀行要想真正站上消費金融的風口,考驗它們的或許正是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