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中心比較研究

國際金融中心比較研究

發布時間:2021-07-13 06:56:48

1. 最早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

倫敦 現代意義上最早的國際金融中心當屬倫敦。倫敦最早確立其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是起源於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當時的圈地運動、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圈地運動造成土地和生產資料集中到少數貴族和農場主手中,促進了以大地產為主的資本主義農場經濟的發展,也為城市工業資本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工業革命使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整個工業體系發生變革,使生產率廣泛提高。從工業革命開始到現代化初具規模.即從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韌,英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家;海外貿易或國際貿易,一直是研究英國現代化或工業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爭議的課題之一。對於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說來.海外貿易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隨著工業革命的進展,正如馬克思說的,「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閘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加上工業革命使鐵路和海船這個前所未有的新的交通工具被英國在國際范圍內應用起來。這「事實上創造了以前只是潛在的世界市場——一些以農業為主或純粹從事農業的國家,郡圍繞著一個巨大的工業中心——英國:英國消費它們大部分過剩原料,同時又滿足它們對工業品的大部分需要。因此,無怪乎英國工業獲得這樣巨大的空前的發展」。
可見,國際貿易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對外貿易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不能設想的!」英國的現代化或工業化更不能沒有海外貿易。正是這個海外貿易,擴大了英國的糧食供應.開辟了新的和廣闊的原料(尤其是棉花)來源;正是這個海外貿易;又為英國製造業提供了市場。並使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比只依靠國內或歐洲內部市場所能取得的增長速度要快得多。海外貿易還有助於提高英國人均產量,從而提高英國的收入和消費。 倫敦確立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的地位,也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現在的倫敦是和紐約齊名的世界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是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從業人員約325,000 (2007年)。2005年,其地區總產值為4460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五,歐洲第一),佔英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大都會區GDP達到6690美元,佔英國GDP的30%。 倫敦城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分布有許多的銀行、保險公司和金融機構。大約有一半以上的英國百強公司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在倫敦設有總部。全球大約31%的貨幣業務在倫敦交易。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倫敦港同時也是英國第二大的港口,每年吞吐量約五千三百萬噸。 倫敦城共有500多家銀行(至1991年),銀行數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其中外國銀行有470家,在倫敦擁有的資本總額達1000多億英鎊。倫敦城每年外匯成交總額約3萬億英鎊,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倫敦城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收入成交額有時一天可達500多億美元,佔全世界歐洲美元成交額的1/3以上。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以及13家清算銀行和60多家商業銀行也均設在這里。清算銀行中最有名的是巴克萊、勞埃德、米德蘭和國民威斯敏斯特四大清算銀行。 倫敦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保險中心,共有保險公司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在倫敦保險業中,歷史悠久,資金雄厚,信譽最高的是勞埃德保險行。 倫敦城中的倫敦股票交易所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此外,倫敦城還有眾多的商品交易所,從事黃金、白銀、有色金屬、羊毛、橡膠、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葉和古玩等貴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買賣。

2.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榜單出爐,深圳排名還有提升的空間嗎

根據該指數報告,北京、深圳和亞太地區的其他一些城市排名也很高。然而,多倫多和其他前歐美金融中心的得分和排名都有所下降。通過比較各地區前五名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傾向。現在的亞太經濟繁榮景象已經超過曾經的歐美大國了。

然而,目前對出於購買力衡量國內生產總值的演算法存在爭議。國家統計局表示,這一研究項目主要是為了促進國際比較研究,而不是用來取代原來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事實上,這種演算法也存在一個問題,即深圳的物價高於全國水平,因此計算結果高估了深圳GDP。在國際比較中,通常使用匯率。一位長期從事國際經濟研究的人透露。所以深圳在全球金融指數的排行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的。

3. 上海與國際金融中心到底差距在哪裡

陸紅軍 ······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追尋答案。從2001年起至2004年,我們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專家論證和多元統計分析,設計與探索實施了一套國際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金融規模、金融環境、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金融效率、金融人才、金融制度、金融科技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 本指標體系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測評的樣本數據截至2004年,分為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兩類。其中客觀數據源於文獻調研,包括2001~2004年的各類統計年鑒,各大官方統計網站,如各城市的金融管理機構官方網站、城市官方統計網站、世界銀行等網站,以及2000~2004年各類專業研究報告。 主觀數據源於問卷調查,主要包括針對金融制度、金融透明度和金融創新力三指標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高級經濟學家、跨國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及中國京滬深三地政府經濟部門官員、金融業高管人員、律師、高校專業研究人員等。 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與比較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取得六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原始數據,再通過統計方法量化,我們得到六個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得分數。 在表中,我們可發現: 1.中國香港在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等方面得分比較高,一方面由於香港屬於特殊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是由於其長期實施自由的商業社會與金融制度。同歐美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香港的金融規模處於中游水平。 2.新加坡的金融發展狀況與香港類似,金融聚集度指標得分較高,而金融規模與金融人才得分排名居紐約、倫敦與東京之後。新加坡的經濟運行機制與香港類似,且都屬於資源缺乏的經濟體,主要依賴於開放的政策資源和創新的人才資源。 3.作為世界級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東京,其優勢在於:金融規模得分僅次於紐約,比倫敦高;而在金融人才方面,其得分低於紐約、倫敦。而東京的弱勢集中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和金融國際化方面。這主要由於日本金融體系弊端所致。 4.上海近幾年發展比較迅猛,但由於整體金融改革有待時日、金融體系基礎較薄弱,金融制度健全進程中,導致其大部分指標得分雖然與香港、新加坡接近,總體上仍處於香港、新加坡之後。由於日本銀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後頻頻發生倒閉現象,資本市場秩序難以控制,而中國政府不斷向各銀行注入資本,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同時加速銀行改制上市進程,從而使上海在金融效率指標中略勝於東京,但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上海在吸引外國金融機構與金融資產時,採取了不少積極的優惠政策;而東京則相對保守,故在金融國際化指標中,上海與東京的差距並不大。 5.與其他城市相比,前幾年上海的相對優勢集中於金融規模上,得分略高於新加坡,與香港處於相似的發展水平。上海的不足之處突出地表現在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與金融人才方面。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金融國際化方面,上海雖然落後於其他各城市,但差距不是非常大。因此,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把握機遇、揚長避短、突出重點,不能全方位趕超國際各大金融中心城市。

4.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比較知名的金融中心

我了解的比較知名的金融中心有香港,紐約,倫敦等。

5.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紐約,倫敦,香港

發達國家CBD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啟示

介紹的第一方面就是發展模式。

從國際經驗看,CBD國際金融業發展大致存在兩種模式。

第一,自然形成模式主要代表是紐約曼哈頓金融中心,倫敦金融城等。形成過程是:經濟發展—地區金融中心—全國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呈漸進式發展。軌跡是:首先,隨著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在某一城市或地區形成一個區域性的金融中心,然後逐步成長為全國性的金融中心。隨著對外經濟貿易聯系和交往的廣泛發展,那些能夠在國際層面上為各種金融業務活動最大便利的國內金融市場就逐漸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我還要介紹發展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前提和條件,要想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無論上海、北京、天津我可以說大家積極性都非常高。但是,經濟的發展離既定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政府主導模式。主要代表是香港金融中心、新加坡金融中心。形成過程是:政府主導設計—金融業國際化—帶動國內金融業的發展—功能性金融中心。還有企業的發展模式。這是新的經濟模式,是大型企業憑借自身的經濟實力來建一個城市的CBD。

這兩種模式對我國建設CBD都有借鑒意義。從發達國家CBD發展歷程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是從國際金融中心的設立地點看,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是在本國的大都市最繁華地段開發一條「金融街」把各主要金融機構的網點、各類金融市場以及金融服務功能引入其中,使人們進入這條街就能及時得到各類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並切實感受到作為金融中心的濃烈氣氛。

二是從國際金融中心的類型看。傳統的國際金融中心按性質可以分為功能中心(或稱融資型中心)和名義中心兩類。絕大多數老牌的國際金融中心,如倫敦、紐約和東京都屬於功能中心。這類國際金融中心憑借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悠久的金融業發展史,吸引包括本地區客戶在內的全球客戶。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並發展成為外國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聚集地。

三是從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階段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金融市場經歷了重大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大體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紐約、蘇黎世的崛起並與倫敦並成為世界三大國際金融市場。由於戰後英國經濟的衰退,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金供應者,美元成為各國儲備貨幣和重要的國際結算貨幣。國際資本的信貸和籌措大多集中在紐約。

第二階段,歐洲貨幣市場的產生和擴展。60年代以後,美國國際收支出現了持續的巨額逆差。美元信用動搖,結果歐洲美元、亞洲美元市場相繼出現並且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倫敦成為規模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並實現了信貸交易的國際化,為金融中心國際化擴散創造了重要條件。此後國際金融市場廣泛擴散到巴黎、法蘭克福、等等。

第三階段,發展中國家金融中心建立,並且向國際金融市場方向發展。這些國家的金融市場正在逐步發展成為國際性金融市場。這就告訴我們,我國CBD金融業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第四個啟示是,縱觀這些經驗,我們全國各地都在講建立國際金融中心現在無論是上海、北京和其他城市都不能稱為國際金融中心。如果現在誰說我是國際金融中心我覺得有點不現實。

作為一個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一般應具備以下5個基本條件:1.擁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和實行本國貨幣的可兌換性。一般是國際貿易和國際清算的中心。2.擁有完備的金融機構和高度發達的國內金融市場。能從事大規模的國際資金交易活動。3.擁有一個有著廣泛國際聯系的自由外匯市場。有利於國際資金的自由流動。4.擁有靈活而富有彈性的金融貨幣政策。5.除了適宜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外,還要擁有良好的通訊設施和發達的配套服務業。因此在我國CBD金融業的建設發展中要著重注意以下幾方面條件的創造與完善。

參考資料:http://tj.focus.cn/news/2005-03-26/96199.html

6. 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熱興起的背景是什麼如何看待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熱

在中國近年來的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股日趨高漲的「金融中心熱」。由於各個主要城市都意識到金融中心建設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爭當金 融中心便成為這些城市經濟發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標。據統計,國內提出建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個,特別是一些大城市更發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 強烈呼聲。在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為引人注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早已成為國家戰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發布的《關於促進首都金融業發展的意見》也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按照廣東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徑,深圳 將要建設的金融中心被定位為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即華南地區的區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後天津則明確提出要「推進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設」,特別是在 2008年3月國務院批復《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在金融改革創新方面給予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特權後,天津追求成為北方金融中 心的熱情更為高漲。那麼,如何看待這股金融中心熱?金融中心是否具有排他性?中國是否需要建設多個金融中心?本文擬對此談些粗淺看法。

中國金融中心熱的原因分析

我們認為,我國之所以會興起一股有關金融中心的熱潮,盡管具體原因很多,各個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慮,但總體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建設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個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對於該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一個城市要想在國內外獲 得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僅需要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需要擁有發達的金融業、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倫敦、紐約、東京、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新加 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聞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場運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這些城市都是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的所在地。 特別是在當今經濟金融日益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情況下,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能否在世界經濟金融運轉中充當更重要的角色,就要看其能否成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 以新加坡和香港為例,這兩個城市都是彈丸之地,它們之所以世界聞名,並不在於其擁有多麼強大的經濟規模和經濟實力,而在於它們都是著名的亞洲地區的國際金 融中心。從我國國內的情況看,上海、北京和深圳之所以在我國經濟發展以及金融運行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原因之一也正在於其集中有較為雄厚的金融資源,特別 是上海還擁有國內的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等金融市場,從而事實上具有中國國內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因為能否成為金融中心直接關系著一個城市的 地位和知名度,所以我國的一些經濟中心城市興起金融中心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建設金融中心是一個城市經濟實力強大的標志。按照經濟決定金融的一般原理,一個城市的金融狀況、金融地位是由其經濟狀況和經濟地位決定的。倫敦、紐 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產生發展的歷史表明,正是由於這些城市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所以才逐漸自然演變成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可以說,一個城市金融中心 地位的獲得實際上是其經濟實力的展示和體現。凡是有膽略提出建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城市,都意味著其自信具有與對應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經濟實力。

第三,建設金融中心可以促進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按照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於經濟這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一般原理,雖然一個城市能否成為金融中心,從 根本上說是由其經濟實力決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城市能夠通過政府的推動而建設成為國際的或者國內的金融中心,又會反過來極大地促進金融中心所在地經 濟的發展。因為,金融中心建設的過程就是金融資源聚集的過程,這必然會給金融中心所在地帶來規模巨大的資金流入,從而有力地推動當地經濟的增長。本課題組 曾經對上海、北京區域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北京地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彈性為1.66,即金融 發展每提高1%會引起經濟增長提高1.66%,同時上期金融發展1%會引起本期經濟增長1.31%;上海地區金融發展1%會引起經濟增長6.579%,而 上期金融發展1%則會引起本期經濟增長0.35%。此外,在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伴隨國內外金融機構的聚集,還會提升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增加 當地的就業和稅收,也會帶來大量相關人才的引進。正是由於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發展可以給所在城市帶來無窮的經濟和非經濟利益,因此,國內諸多城市相繼發出建 設不同層次金融中心的呼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際經濟競爭的根本,就在於對國際金融領導權的掌握,在於對全球資本控制權、支配權的爭奪。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不僅能提高該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而且還能有力地促進該國的經濟發展。正因為如此,包括亞洲在內的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毫無例外地努力爭取把本國、本地區的某一大城市培育成為區域性或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就當下中國大陸地區正在角逐金融中心的諸多大城市來看,綜合條件最好的當推上海,現已被視為最有希望競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上海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豐厚的金融歷史文化沉澱。從現時的情況來看,今日之上海已形成了包括證券市場、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與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在內的層次比較齊全的金融體系,已成為國內外資金融機構雲集,金融交易量最大且運作最規范的地區。
多年來,上海重點圍繞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上下求索,著力建設,雖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與一些已建成的全球性甚至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相比,無論在硬環境還是軟環境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作為一項發展戰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成為上海金融業乃至整個城市發展的最高理想,但要圓夢這一理想卻還要走很漫長的路。
立足於未來全球金融競爭的戰略考慮,中國在維護和增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還有必要合力將上海再打造成一個高層次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除香港以外,在中國的大地上倘若還能有一個世界頂級的國際金融中心崛起,將對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和金融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再有一個像倫敦、紐約那樣的全球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就能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務平台,更好地滿足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發展需要,並能大大提高中國對國際商品和金融產品的話語權、定價權,因而有助於中國從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的轉變。
近年來,隨著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的城市不斷增加,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筆者認為,面對來自國外大城市的挑戰,在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確保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應當是中國優先考慮的問題,將之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應對國外大城市競爭壓力的有效戰略選擇。倘若多個城市一哄而起,齊頭並進,各搞各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僅會使有限的資源稀釋和不可避免地導致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而且還會削弱國內城市與周邊鄰近國家在角逐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的競爭能力。
現代金融產業發展的趨勢是集中,金融中心的建設具有排他性。凡有一定金融知識的人都會明白,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能建立多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的,即使美日英等經濟強國,盡管金融機構數量多,金融總量大,也只有一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為數不少,但也只有倫敦、紐約、東京、法蘭克福、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十幾個公認的真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中國雖已是經濟大國但還不是經濟強國,只是人均GDP排名在100位以外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金融機構種類偏少,機構數量、金融總量仍然偏小,各類金融機構分工和協作尚不完善,金融市場環境也待改進。特別是作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已回歸,在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須維護,同時中央政府又已決定在上海重塑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在中國大陸再打造一個或兩個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呢?
構建國際金融中心是一項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種政府行為,離不開政府的合理規劃、認可和支持。國外的經驗表明,國際金融中心形成初期的政府「自由放任」的做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已逐漸被擯棄。當今世界的幾個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無一不是政府力量與市場力量共同推動的結果。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民間的金融資本力量還很弱,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更顯重要。政府的有關部門有必要成立面向全國的專門性的研究機構,就如何學習和借鑒國外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以及如何發揮舉國一體資源聚合的力量,打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以便為政府有關部門科學規劃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出謀劃策。
既然全國有多個大城市都在籌劃建立國內區域性或全國性甚至國際性金融中心,政府的有關部門就不宜久拖不定,而應當及早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和步驟措施。這樣,既可以科學合理規劃國內構建金融中心的布局,又有助於推動這一工作的進展。

7. 最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什麼

最新版本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第一 倫敦 第二 紐約 第三 香港
倫敦和紐約的金融從業者佔比一直在10%左右
我國的上海此次排名大幅上升至第六位

8. 上海距離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哪些差距

這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追尋答案。從2001年起至2004年,我們通過大量文獻研究、專家論證和多元統計分析,設計與探索實施了一套國際金融中心綜合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包括金融規模、金融環境、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金融效率、金融人才、金融制度、金融科技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 本指標體系10個一級指標和56個基礎指標測評的樣本數據截至2004年,分為客觀數據與主觀數據兩類。其中客觀數據源於文獻調研,包括2001~2004年的各類統計年鑒,各大官方統計網站,如各城市的金融管理機構官方網站、城市官方統計網站、世界銀行等網站,以及2000~2004年各類專業研究報告。 主觀數據源於問卷調查,主要包括針對金融制度、金融透明度和金融創新力三指標進行調查問卷。調查對象包括國際金融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高級經濟學家、跨國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及中國京滬深三地政府經濟部門官員、金融業高管人員、律師、高校專業研究人員等。 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評價與比較通過上述方法,我們取得六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原始數據,再通過統計方法量化,我們得到六個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一級指標得分數。 在表中,我們可發現: 1.中國香港在金融聚集度、金融國際化等方面得分比較高,一方面由於香港屬於特殊的經濟體,另一方面是由於其長期實施自由的商業社會與金融制度。同歐美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相比,香港的金融規模處於中游水平。 2.新加坡的金融發展狀況與香港類似,金融聚集度指標得分較高,而金融規模與金融人才得分排名居紐約、倫敦與東京之後。新加坡的經濟運行機制與香港類似,且都屬於資源缺乏的經濟體,主要依賴於開放的政策資源和創新的人才資源。 3.作為世界級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東京,其優勢在於:金融規模得分僅次於紐約,比倫敦高;而在金融人才方面,其得分低於紐約、倫敦。而東京的弱勢集中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和金融國際化方面。這主要由於日本金融體系弊端所致。 4.上海近幾年發展比較迅猛,但由於整體金融改革有待時日、金融體系基礎較薄弱,金融制度健全進程中,導致其大部分指標得分雖然與香港、新加坡接近,總體上仍處於香港、新加坡之後。由於日本銀行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後頻頻發生倒閉現象,資本市場秩序難以控制,而中國政府不斷向各銀行注入資本,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同時加速銀行改制上市進程,從而使上海在金融效率指標中略勝於東京,但與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上海在吸引外國金融機構與金融資產時,採取了不少積極的優惠政策;而東京則相對保守,故在金融國際化指標中,上海與東京的差距並不大。 5.與其他城市相比,前幾年上海的相對優勢集中於金融規模上,得分略高於新加坡,與香港處於相似的發展水平。上海的不足之處突出地表現在金融風險防禦、金融創新與金融人才方面。在金融環境、金融效率、金融國際化方面,上海雖然落後於其他各城市,但差距不是非常大。因此,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把握機遇、揚長避短、突出重點,不能全方位趕超國際各大金融中心城市。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中心比較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廣發穩健凈值 瀏覽:136
境外匯款電子銀行 瀏覽:266
連續漲停的股票怎麼操作 瀏覽:858
2018年12月24美元兌人民幣匯率 瀏覽:955
中信證券重組定價格 瀏覽:678
2014年抵押貸款利率 瀏覽:196
家族信託優勢 瀏覽:329
銀行信託證券保險 瀏覽:75
信託房地產風險 瀏覽:139
蘋果期貨利好股 瀏覽:513
買信託哪家好 瀏覽:741
一元人民幣對英鎊 瀏覽:794
萬雲股票 瀏覽:758
紅蜻蜓股票行情 瀏覽:56
股票福建板塊 瀏覽:784
股票有個xd 瀏覽:499
廣州財金投資咨詢 瀏覽:340
自動下單股票軟體 瀏覽:385
人民幣匯率的發展走勢 瀏覽:507
漢天下融資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