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金融一體化及自由化對世界各國跨國銀行監管的影響
隨著國際銀行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銀行經營的風險已經跨越國界,在國際銀行業中,一些資本比率較低的銀行大量擴張資產業務,造成不平等競爭。在這樣的形勢下,對國際銀行的監管,尤其是跨國銀行的監管,不能只靠各國各自為政,必須要在金融監管上進行國際協調,使國際銀行受到國際上的監管約束,這些約束包括國際慣例,國家條約和國與國之間的協調,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巴塞爾協議。
❷ 國際金融學的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
本課程是金融專業的核心專業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並掌握國際收支、外匯匯率、匯率制度、外匯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協調與合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外匯交易、國家金融風險管理的知識與技能;系統理解國家收支調節、匯率決定、國際資本流動、國際金融危機、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矛盾的政策工具與調控原理等現代國際金融理論的最新進展,並通過相關理論的學習提高分析和解決國際金融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❸ 從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角度,分析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中國出口壓力巨大
美國此次危機使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信貸緊縮,而這將使得我國整體外部環境趨緊,再加上最近美元的強勁升值造成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加速升值,這必將對我國的出口形成巨大壓力、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
陸挺:這次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在出口方面。除美國經濟放緩、需求下降之外,今年第二季度歐洲、日本的經濟增速也呈快速下降趨勢,這勢必會拉低對中國的進口需求。
據我們推算,去除價格和匯率因素,今年1-8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2.1%, 低於去年全年的19.2%。除美國次貸危機、全球經濟增速下降等因素外,出口增速下降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即我國出口增長正在經歷一個大周期中的自然減速階段。我國於2001年底加入WTO,之後新市場開發迅猛,中國出口在2001-2004年增長迅速。但隨著國外市場逐漸被開發,出口增速必然減緩。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在2005年後就已經開始下降,2006年全年出口實際增長為24%,而2007年的出口增長進一步下降到19.2%。有趣的是,出口增長下降並不意味著GDP增長也會下降 。 盡管從2005至2007年出口增長呈下降趨勢,GDP增長確不斷加速。
我們在今年年初預測,若美國經濟增長下滑1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增速會下降3.4個百分點,我國GDP增速會下降0.3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由於出口增速減緩對GDP增長大約為0.8個百分點。我們估計今年最後幾個月出口增速會進一步下降,由於出口減速對於今年全年GDP增長的影響大概是1個百分點。2009年出口會進一步減速、向下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左右。
李稻葵: 短期來看,美國此次危機對其實體經濟肯定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這個負面影響遠遠沒有上個世紀經濟大蕭條時那麼嚴重。因危機而出事的金融機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二級市場上,這將導致金融市場上交易產品的價值下降或者泡沫破裂。當然,由於二級市場借貸交易的萎縮、利率上升,最終一定會導致面向企業和家庭的貸款利率上升、信用萎縮,這對本已艱難的美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對於中國出口形成打擊。美國危機肯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對美國企業形成打擊,同時美國消費也會進一步萎縮,這都會導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另外,來自歐洲、亞洲區間貿易的需求也會減少,這也會對中國出口產生不利。
黃益平:美國危機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金融危機意味著世界經濟已開始走入疲軟、衰退,因此我國出口必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事實上,我國出口的實際增長速度已經由去年的25%以上回落到10%以下,有幾個月對美國的出口出現了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因為出口佔到我國GDP的三分之一多,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國內需求是與出口緊密相關的。出口減速則勢必引發消費和投資疲軟。這是最為直接的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而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海外投資所產生的直接虧損,可能不會很快反應到中國實體經濟運行當中。
我們曾做過模型分析,如果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會被向下拉動0.5個百分點。當然,目前我國經濟活動所出現的疲軟跡象,並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經濟下滑,日本和歐元區已經出現負增長,同時還與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緊縮,再加上勞動力、資本和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相關。上述幾方面綜合起來,從而造成了目前經濟增長的風險遠遠大於通貨膨脹的風險。
金融海嘯與救市成本
美國眾議院終於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但這個方案已不是7000億美元了,而是加碼成了8500億美元。上星期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否決了7000億美元方案後,白宮將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碼1500億美元再送到參議院表決,獲得大比例通過後再送到眾議院表決,所增加的1500億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支持,因為7000億美元只是用來購買華爾街的不良資產,老百姓分不到甜頭,自然有部分議員不高興。現在爭取到的1500億美元派糖給選民,議員們就改變了初衷,投票贊成了。布希為什麼不早點想到「派糖」的方案,導致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被眾議院否決,致使道指狂跌777點。
上周五85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通過前,道指回升了300多點,通過後,反而急轉直下,收市時下跌了157點,振幅近500點。
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獲得通過,美國股市反而大跌,這可理解為趁利好消息出貨,也可以解釋為市場擔心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
受美股下跌的影響,昨天亞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恆指跌了879點,跌幅約為5%。眾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黃金周之後的內地股市,昨天上證指數跌了5%以上,跌幅超過港股,或許這是繼上周周邊股市大跌後的補跌。昨天內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後第一次大調整,政府是在上證指數最低跌至1802點時出手的,大盤很快反彈了近500點,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調整。
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說是對症下葯。目前全球金融海嘯,歸根尋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證券出了事,投資銀行將這些按揭抵押證券層層包裝,通過杠桿不斷放大,終於演變成金融海嘯。現在,7000億美元主要是用來購買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期望能使市場對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所衍生的產品重樹信心。
此外,新方案將銀行存款的保險額由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可以避免銀行出現擠兌現象。25萬美元不是小數目,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存戶的利益,令這些存戶不致一有風吹草動就到銀行排隊提款。救市方案通過後,美國財長還得進一步制訂收購這些不良資產的方法和價格,這才是關鍵所在。價格太低,銀行只能得到一些殘渣;價格太高,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用。
❹ 從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實際案例中如何看待國際金融一體化
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也產生沖擊作用。由於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經濟結構與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債務沉重、貿易逆差、幣值高估等經濟問題,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這些國家。由於外國投資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機擴展到全拉美國家,紛紛拋售這些國家的股票,引發拉美 股市猛跌。在墨貨幣危機發生的當天,拉美國家的股票指數同墨股票指數一起下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數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 1995年1月10日股價指數與1月初相比,巴西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證券交易所分別下跌9.8%和9.1%,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證券交易所下跌 15%,秘魯利馬證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證券交易所下跌3.8%。同時拉美國家發行的各種債券價格也出現暴跌。在股市暴跌中,投資者從阿根廷抽走資金16億美元,從巴西抽走資金12.26億美元,相當於外資在巴西投資總額的10%,整個拉美證券市場損失89億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機影響,1995年1月歐洲股市指數下跌1%,遠東指數下跌6.5%,世界股市指數下降1.7%。作為墨西哥鄰國的美國受到巨大沖擊,美國在墨的200億美元股票就損失了70億美元,加上比索貶值,損失近100億美元
❺ 國際金融一體化有些什麼特徵
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
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
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
❻ 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後果是什麼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徵,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鬆,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高潮,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並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 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國際主權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主權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加深了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相互依存,各國所執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共同處理的問題。其次,國際資本力量的強大於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冷戰後,國際市場的統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術革命的促動,使國際資本空前擴張。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巨額資本高速遊走,瞬息萬變,資本的擴張和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改變了政府發揮作用的環境,增加了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數,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被嚴重削弱(如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入溢出效應」對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這些巨額流動資本完全是在任何單個民族國家的管轄的范圍之外發揮作用。而民族國家,包括是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無法做到防範於未然,都無從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最後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於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提出了挑戰(如IMF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由於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加劇,呼喚全球性的金融體制,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這必將導致各個民族國家金融決策主權的某種弱化,必須肯定,從長遠看來,這種弱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這種主權的讓渡必須是相互的和對等的,不能被某種強權,尤其是金融霸權所利用和濫用。
、國際金融一體化對國家安全威脅著安全。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游資的存在對於民族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挑戰。表現在 ①巨額資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對於主權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 ②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戰略上的失誤及經濟結構上的缺陷,成為易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對象。
其次,金融創新促進了世界金融一體化,也對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挑戰。 ①金融創新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由於國際金融傳導機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國家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國際金融風險。 ②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不僅為國際游資對主權國家進行沖擊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一國的財富成為可能。
再次,國際金融體系內的權力分配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力分配更加有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體系中游戲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斷加深。在國際金融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缺陷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將始終面臨著金融風險對於經濟安全的挑戰。
3、 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金融霸權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彈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強國爭霸的戰略領域。在冷戰之後,特別是在實際之交的今天,信息業與金融業則成為全球戰略的基礎。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無不力圖搶占現代金融的制高點。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4個戰略要點,其中一條「控制國際銀行系統」、二條「控制全部硬通貨」、五條「掌握國際資本市場」 都與國際金融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冷戰後,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
70年代末,以格拉斯為首的一批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權」的概念,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並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金融霸權理論認為,金融霸權的權力主要在於①控制貨幣資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業趨於壟斷。金融霸權控制企業的兩種工具是控制資本流動並設置金融市場各種參數。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金融霸權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日趨凸現。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並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後果是加劇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權會以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最終導致南北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❼ 能用國際金融一體化解釋美國金融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是美國國內金融體系監管不國際金融一體化力的問題,不能說金融危機是因為國際金融一體化。
美國金融危機演變成世界金融危機是因為國際金融一體化
❽ 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介紹
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是指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的國內和國外金融市場之間的日益緊密的聯系、協調,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逐步走向一個統一的金融市場的狀態和趨勢。正如羅依·C·史密斯(Rory C.Smith)和英格·沃特(Ingo Walter)所指出的。
❾ 為什麼金融一體化會帶來國際金融危機
歐盟可以看做一個小型的區域性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組織。
由於組織內部各成員的經濟增長與消費能力不一,目前希臘的經濟危機波及歐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歐元區目前已經實現了金融一體化中最為重要的貨幣一體化,但隨之而來的是各國銀行的利率不一,導致過度消耗金融資源。
如果希臘這次沒有獲得歐洲其他國家的支援,那希臘將會貨幣破產,從而導致之前支援過希臘的國家遭受巨大的損失。
就好比一個桶,如果有一塊板壞了,整個桶都將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