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m國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量

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m國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量

發布時間:2021-07-24 02:20:44

1. 2008年中國經濟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分析

1、 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 2、 但是,中國金融資產在美國的實際損失預計也是巨大的,具體數字有待今後的時間來檢驗和消化;(如中投對大摩、黑石、貨幣基金投資損失慘重,各大銀行持有的次貸及雷曼債券損失也將是巨大的,這從平安90%的巨大投資損失可以看到) 3、 中國雖然沒有在金融上遭受嚴重危機的沖擊,但全球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的影響對中國的沖擊和考驗也是嚴峻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持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頭的危機靠他們自己是無法消化的,例如美國7000億美金的救市資金肯定不會自己全部買單,中國勢必會成為最終的買單一族,只是買單多少的問題而已; 5、 中國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試圖用啟動強大的內需來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經濟影響,但為時太晚,長期的外需拉動型經濟豈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而且中國面臨著通脹、通縮、滯脹的三重威脅,勢必使中國的政策制定較為艱難,只能兩權相害取其輕。但是,現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已經改變,即使連續降息也難以在短期拉動內需,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2.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經濟格局發生了哪些重大的變化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
第一,世界經濟增長格局變化趨勢不確定性增強,全球經濟持續低速增長的可能性加大。本世紀以來,新興經濟體開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世界經濟呈現「東升西降」的態勢。國際金融危機以後這一態勢更加明顯,發展中國家佔全球經濟的比重由世紀之初的18%左右上升到2012年的31.8%。但是2013年以來這種狀況出現了新的變化,美國經濟復甦的步伐有所加快。2013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2%,2014年達到2.4%,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15年和2016年,美國經濟增長將高於3%。
不過整體來看,發達經濟體尤其是日本和歐盟復甦的前景尚不明朗。但是,部分新興經濟體受到資金外流、商品/能源價格下跌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等影響,經濟增長放緩。未來美聯儲加息等將會進一步收緊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空間,增加其系統性危機爆發的可能。這些都意味著全球增長格局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強。
此外,近年來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基本金屬價格等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各種工業製成品、生活日用品等價格相應疲軟。
第二,全球生產組織方式正發生劇烈變化,價值鏈中製造環節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以代工方式融入全球價值鏈,但是主要從事低端環節。「十三五」我國製造業如何實現由全球價值鏈低端向高端攀升,這對作為全球製造大國的中國未來的產業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第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低成本國家工業化使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雙重擠壓的形勢更加嚴峻。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製造業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變化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發達國家經歷了「去工業化」過程,勞動力迅速從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製造業占本國GDP的比重和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持續降低,製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製造業快速崛起。但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紛紛推出以重振製造業為核心內容的「再工業化」政策,吸引高端製造業迴流,對我國製造業發展形成新的挑戰。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憑借低成本的初始稟賦條件,以代工方式與國際經濟接軌,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並成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源動力之一。「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全球新的產業分工體系中將面臨發達國家和低成本國家雙重競爭壓力。
第四,全球投資和貿易的規則醞釀新變化,全球化進程面臨新的挑戰。隨著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化一體化的推進,全球投資和貿易規則正發生新變化。
第五,大宗商品價格將可能維持低位徘徊,增大了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也給我國帶來了收入的相對增加。能源領域,主要是頁岩氣、頁岩油的開發推動了美國的能源自立,其對中東地區的原油依賴進一步下降,使得一部分中東的油氣資源走向歐洲市場,擠壓了俄羅斯的市場份額,也導致了原油價格的暴跌。原油價格由2014年初的近100美元/桶回落至年末的50美元/桶。
資源領域,礦石、大豆、金屬、橡膠等重要大宗商品受我國需求減弱影響,以及傳統資源大國希望通過資源出口帶動本國的經濟發展,一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也希望盡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的影響,價格下跌明顯。自2014年以來,礦石、大豆、金屬、橡膠等重要大宗商品價格平均跌幅超過15%。這種趨勢有可能繼續保持一段時期,將增大「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迴旋餘地,同時為我國帶來了成本節約的紅利效應,提高我國的相對收入。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環境
第一,我國將處於由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關鍵階段。我國在2000年左右,實現了由低收入國家邁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2010左右實現了由從中低收入國家邁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接近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的標准。不過,無論是按照匯率法還是按照購買力平價(PPP)標准,我國人均GNI在世界銀行所列舉的200多個國家中仍然排80多位(2012年數據),仍處於欠發達國家的地位沒有改變。
與此同時,隨著高收入社會的到來,人民群眾的需求將更高、更加多樣化,特別是對政府服務、對生態環境將更加關注。如何滿足這些日益增長多樣化的更高需求,將是我國「十三」時期乃至以後相當長時期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第二,我國經濟處於增速的換擋期,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年平均增速接近10%。部分年份經濟更是以高於兩位數的速度增長。然而,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特別是供給約束強化及房地產等長期需求峰值的到來,我國經濟正步入增速換檔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2007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4.2%,其後逐漸回落,2013年和2014年分別增長7.7%和7.4%。「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不僅難以實現兩位數增長,就是實現較高的個位數增長也將面臨一系列挑戰。增長速度的下滑將有可能加劇財政金融的風險,短期內還會加大結構性的就業壓力。
第三,依靠工業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更加緊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取得明顯進展,工業化成就突出,逐步確立了工業的主導地位。然而,2006年以來我國工業增加值所佔的比重開始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2013年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的比重。這些都表明中國正在步入工業化的後期階段。未來許多工業品產量都將陸續達到峰值,工業規模繼續擴張的空間將不斷收窄。如果繼續採取數量擴展的增長模式,將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導致投資效率更大幅度的下滑。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國實現產業轉型的任務更加緊迫,迫切需要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規模擴張帶動向三次產業協調帶動和結構優化升級帶動轉變。
第四,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數量和成本優勢將逐步削弱。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水平較低長期以來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優勢。然而,隨著21世紀初以來我國人口增長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新階段,我國人口數量和結構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盡管我國仍屬於勞動力總量大國,但是近些年來勞動力總量的增速明顯放緩甚至開始減少,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與之相伴的是勞動力工資的不斷上漲。「十三五」時期仍將繼續保持這種趨勢,而且可能呈現加劇態勢。這將削弱我國勞動力數量優勢和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我國迫切需要塑造新的競爭優勢。
第五,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較大拉動作用將難以重現,經濟增長面臨需求約束將不斷強化。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拉動作用,貨物和服務出口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佔GDP總量的比重達到30%左右。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出口增速明顯放慢,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高於20%的增長,回落到個位數增長,增速甚至低於GDP增長速度。展望「十三五」時期,一方面,從長周期來看全球經濟正處在一個低速增長時期;另一方面由於近年來要素成本的快速提升,加上匯率的升值,我國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增長外部需求動力將在較長時期內呈現較弱的狀態,這也將導致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需求約束更加強化,更加需要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
第六,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艱巨,但是維持中高增速仍然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產能過剩是我國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傳統產業中鋼鐵、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等都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如光伏行業也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目前,風電設備產能利用率低於60%,光伏電池的產能過剩達到95%。需要強調的是,目前我國很多行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可能不是短期產能過剩,而是從整個工業化、城市化歷史進程來看的長期產能過剩,即供給已經達到或接近峰值。如城鎮住宅需求,2012年實際供給已經達到900萬套,據估計長期需求年度峰值約1300萬套,2015年左右將達到峰值;汽車的長期需求年度峰值將在2020年左右出現;而鋼鐵、建材等重化工業產品的長期需求年度峰值已經或接近出現(劉世錦,2013)。因此,「十三五」時期我國產能過剩仍將存在,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艱巨。與此同時,維持經濟的中高速增長仍然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因此,如何有效化解產能過剩並實現有效投資是我國必須解決重要問題。
第七,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但是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仍顯滯後。從區域發展來看,2004年前後,我國區域差距開始出現縮小態勢,尤其是以人均GDP反映的區域差距明顯縮小。反映區域相對差距的人均GDP對數標准差由2005年的0.256下降到2010年的0.231;「十二五」期間呈現下降態勢,到2013年已經下降至0.215。盡管我國區域差距呈現縮小趨勢,但是我國勞動力、資本、商品等跨區域流動仍面臨各種障礙,區域市場一體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制約了我國區域差距的進一步縮小。
第八,發展可持續性面臨多重挑戰。從可貿易的資源來看,原油、原煤等消費量的絕對規模和在世界消費總量中的佔比持續上升,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從不可貿易的資源,無論是土地還是水資源來看,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越來越嚴峻。
環境保護部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土壤超標點位的數量占調查點位總數量的比例)為16.1%,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2.7%,重金屬等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佔全部超標點位的82.8%,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
而在水污染方面,僅考慮傳統三項污染物,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評價,2013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達標比例僅為60.7%。「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仍較面臨較大環境污染壓力。

3.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M國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次數減少了50%,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

MV=PQ
其中M為貨幣供應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商品價格,Q為商品數量。
危機後,V變為0.5V,M變為1.2M,
危機前P=10,則危機後,假設Q不變,
則危機前,Q=MV/10
危機後,Q=1.2M*0.5V/P

所以MV/10=1.2M*0.5V/P,解得P=6元

可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不足以沖抵流通速度的降低,所以發生了通貨緊縮,價格由原來的10元下跌到6元。

4. 2010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的M國,經濟開始復甦,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次數增加了1

設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為y,商品價格總額為x,流通次數為Z,根據貨幣流通公式可得Y=X/Z,則X=YZ。
再設經濟開始復甦時商品價格總額為X』,根據貨幣流通公式可得:
X』=Y(1-20%)×Z(1+10%)
=YZ·88%
=X·88%

由此可知,調整後的商品價格總額是以前的88%,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調整後的商品價格水平也應是以前的88%,故金融危機時售價100元的商品在經濟復甦時的售價應該是88元。

5.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M國,經濟開始復甦,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次數增加了10%...詳細的求解。

100*10%=110/20%=88元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增加流通次數=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減少同一單位貨幣流通次數 可以看出,根據馬克思的貨幣流通規律,物價水平和社會商品可供量同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成正比;而貨幣流通速度同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成反比。

6. 受金融危機影響,M國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次數減少了50%,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使流通領域貨幣流通量

減少了50%,就是通貨緊縮,物價下降。12乘以50%=6

7. 受物價上漲影響,M國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次數減少了50%,政府加大調控力度,使流通領域貨幣流通量減少

中貨幣流通次數減少了50%,貨幣供應量減少50%,原10元的商品售價應該為5元,在此基礎上,再使貨幣投放減少20%,物價下降20%,5元的商品變為5*(1-20%)=4,答案應為:B4元

閱讀全文

與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m國流通領域中貨幣流通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轉帳 瀏覽:214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