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危機的實質與根源是什麼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
㈡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麼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相對過剩的危機,即生產和銷售矛盾造成的相對過剩。根源是生產資料私有與社會化大生產。
生產資料歸社會的少數人--資本家私人佔有,資本家僱傭社會的大多數人--工人進行生產(社會化大生產),
生產資料私有制下,自由競爭,盲目生產,資本家為最大程度賺取利潤,一方面要生產更多的產品投放市場,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資給工人,便會使生產與銷售出現矛盾,大量產品賣不出去,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由此產生。所以說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避免經濟危機。
史上最嚴重一次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
當年,美國政府為應對,實行「羅斯福新政」,政府採取各項措施全面干預經濟,有效地避免了盲目生產造成的過剩,也就有效地弱化了危機。
其實關於本次危機目前還沒有特別定論或說高屋建瓴的觀點,現在基本處於一個大家各說各話的階段,你也完全可以寫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就我來說,我認為首先過往的經濟學先哲們總結的經驗仍然是有效的,本輪危機本質仍然是資產泡沫堆積到一定程度後破滅導致的結果(本輪危機最初反映在次貸市場的泡沫破滅),從這個角度說只要是市場經濟,依靠市場調整資源配置就必然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我個人認為這就是資本主義危機的實質,是一個經濟循環周期問題。在這里你也可以亮明你自己的觀點,就是認為這樣的危機究竟是可以避免的,還是不可以避免的,我們從中吸取的經驗教訓,能不能幫助我們改善未來的經濟環境和條件。我們不奢望杜絕,但能不能延長經濟危機的周期,或者將其周期中的低估掌握在一個可控和可接受的范圍內。
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可以舉出2007年初次貸危機爆發前到2001年911後這段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周期中,積聚了哪些問題?(比如全球性金融資產泡沫,全球性通貨膨脹,全球性原材料價格的暴漲),以及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和我們過往的經濟增長方式,監管方式,經濟增長理論是否有矛盾?是否我們在上一輪經濟蕭條(比如97的亞洲金融危機和70年代末的海灣危機導致的經濟下滑)中引以為戒的那些教條和經驗,鐵律,在本輪危機前起到了作用?
所以關鍵還是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或說信仰,你也可以在後半部分探討2009年開始各國家包括我們國家央行通過印刷貨幣人工拉抬經濟的做法是否正確和有效果,用一個新的經濟泡沫來挽救舊的泡沫的崩滅是否從長遠更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增長。
㈢ 金融危機的實質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6�1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㈣ 這道題怎麼做: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
原因:①國家利益決定國際關系,國家間有著共同的利益,就會合作,如果利益相悖或者對立,就有可能發生沖突。面對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面臨著經濟發展、能源、糧食、環境、自然災害、貧困等共同的問題,這也是亞歐峰會召開的直接原因。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特別是經濟發展問題,直接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定。當前面對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各國經濟發展出現困境,如何改變困境,實現自身經濟發展,推動世界經濟增長,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意義:①當今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勢,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歐,在面對世界共同問題上進行商討,有利於多方向交流,有利於為自身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世界多極化發展。②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各國就共同關系的問題,進行協商,共同應對危機,為自身經濟發展在合作中尋找機遇,體現了當今國際競爭合作的實質。 |
㈤ 192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實質是什麼
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化的矛盾這個是基本矛盾。還有一個供需矛盾。也就是產品過剩。當然還有就是胡弗那個腦殘總統
㈥ 求: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質及其理論來源心得!急!!
自己去寫啊~~~
㈦ 誰知道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質及其理論根源請壓縮一下額,800字左右謝謝了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6�1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㈧ 請簡述一下國際金融危機的特徵
國際金融危機的形成
(一)危機能量的積累
國際金融危機的能量積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帶來的能量積累,另一個是主觀價值量對客觀價值量偏離帶來的能量積累。
1.匯率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帶來的能量積累。即使是以由主觀價值量決定的購買力平價作為基準,現行的各國貨幣的比價也已經嚴重地偏離了這一基準。這種偏離的結果將導致客觀生產能力進一步向實際匯率低於購買力平價的國家與地區移動,從而使這些國家和地區客觀價值量的積累繼續快於其他國家和地區(表1)。貨幣比價對相對接近實際的購買力平價的偏離越嚴重,其回歸爆發時的爆炸力就會越強。
2.主觀價值量對客觀價值量偏離帶來的能量積累。許多人為電腦價格下降的摩爾定律①所傾倒,大呼這是信息時代的奇跡。也許我們的時代正經歷著奇跡。但這一現象決不是奇跡。我們認為,電腦的硬體和軟體之所以能夠如此大幅度的降價,實際上是它們最開始的價格(人們賦予的主觀價值)就高了,偏離了客觀價值,所以會迅速地回歸。許多人也許會辯稱那是「創造的價值」。我們說這完全不對。按照我們的觀點,客觀價值是人們所能驅動的能量的度量,我們的電腦每增加一倍的速度能起到增加人們驅動一倍能量的作用么?它提高了驅動能量的效率,但決不可能節約了一半的可驅動的能量。即使按照非專業人員的邏輯,也不存在著這一「創造的價值」。讓我們用支出法來計算一下(以軟體為例),如果沒有技術保密的話,假設一個大型軟體需要50個軟體合成,每個軟體需要10個軟體工程師工作半年,而培養一個軟體工程師以中國的價格需要50萬元(從出生到受完教育並獲得職業培訓和工作經驗,並且考慮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而有淘汰,實際上大多數中國工科畢業生在經過一定訓練後都能勝任。),又假設一個軟體工程師一生能有效工作25年,則該大型軟體需要社會花費500萬元的費用,加上工作消耗(即使包括管理費用,無論如何計算都不可能超過500萬元)是1 000萬元。這就是該大型軟體的沒有水分的費用。以此觀之,一套軟體少則幾百元、多則數千元實在沒有道理。關鍵就在於技術保密的存在,所以如果拿到現行的框架中來討論的話,電腦的問題實在是一個壟斷的問題。這些保密、壟斷的結果是促使主觀價值量越來越偏離客觀價值量。
由於我們無法獲得客觀價值量的統計數據,我們只能用各國所生產的物的量來代表。在表2中我們列舉了主要的農產品和工業品的產量來進行比較。對比表1,我們發現偏離是十分巨大的。這些農產品和工業品代表著的能量值以及他們所已經和將要支撐的人的活動(支配能量的活動)才是更客觀的度量。
㈨ 金融危機爆發主要表現在哪些經濟指標上面
美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它已經不是一起金融事件,因為它的傳導方式是螺旋式地席捲: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房價的大幅下跌,讓抵押貸款業蒙受了巨大虧損,參與次貸衍生品業務的華爾街金融巨頭被拉下水,全球其他與之有金融交易的金融機構也無可倖免。美國金融市場的暴跌帶來了全球幾乎所有重要經濟體的資本市場的大幅下挫,民眾資產急劇縮水使得消費意願也在急劇下降;消費意願的下降帶來國際原油和其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暴跌,反過來又影響著上市公司的業績,導致股市繼續下跌,民眾資產的進一步縮水和消費意願進一步降低。歐美國家經濟不可避免面臨衰退,以它們為主要貿易出口國的國家最終也被捲入。就這樣,從金融到實體,從美國到全球。美國人害了自己,也禍害了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