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費金融"三國殺",銀行要憑什麼佔領下一個制高點
消費信貸規模正呈現井噴式增長。
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顯示,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的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從2013年到2016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實現了70倍爆發式增長,年復合增長率達317%。
消費信貸的巨大市場空間,吸引著各類機構爭相湧入,具備場景和數據優勢的互聯網電商巨頭,受限於監管新政而向消費金融轉型的互金平台紛紛湧入這片藍海。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的市場機遇也引起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重視,以銀行為例,其零售貸款中個人房貸增速受到抑制,輕資本、高效率的消費信貸已成為轉型方向之一。
招商銀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就是近幾年金融機構轉型的最佳案例。今年8月,掌上生活App已經迭代到第六個版本(6.0版),這一金融服務平台自誕生以來,其定位隨著經營策略的調整而不斷進化。
從1.0、2.0時代主打「優惠服務」;3.0時代聚焦「金融工具」;4.0時代轉型「金融工具+生活電商」,5.0版本的掌上生活App,打破了銀行界壁壘,面向全體用戶開放注冊。
在開放用戶體系的基礎之上,掌上生活App 6.0進一步開放了消費金融服務,劍指「第一消費金融App」。至此,將掌上生活App打造成獨立互聯網品牌的戰略方向也更加清晰。
創新求變的銀行機構讓消費金融市場的競爭更有看點,於是我們看到,目前中國的消費金融市場,互聯網電商巨頭、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商業銀行等三大派系占據了消費金融的三塊「高地」,「三國殺」戰局已經清晰可見。
那麼,手握資金、尋求創新模式的銀行在這一輪競爭中勝券何在?
「長板」很長, 「正規軍」風控實力強勁發展更穩健
回顧消費金融演進史,互聯網電商巨頭等非銀行機構的發展空間其實來源於「差異化競爭」,他們從市場間隙入手,向傳統銀行原本不太重視的人群提供服務,並以此攫取了發展的第一桶金。
但伴隨著非銀行機構大量湧入市場,消費金融市場一度亂象頻發,暴露出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此時,銀行機構作為正規軍的優勢就得以凸顯—它們風控經驗豐富,有成熟的徵信及審批模式,在風險控制及定價方面能力突出。
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開展多年,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整的、成熟的風險管控體系,也經歷過實際業務的檢驗,相對於互聯網企業以及非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銀行的風控體系更為穩健。
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張東就曾對媒體表示,「所有的消費信貸行業,不是因為發展得慢而死掉,往往由於風險沒有管控而死掉。速度慢一點,積累能力以後慢慢加速可以,但在風險管理能力不夠的時候,發展得越快,死得越快。」
除了風控優勢之外,存量客戶資源、低廉的資金成本、良好品牌信譽度等方面亦是銀行進軍消費金融的長板,這些都構成了銀行「超車」的基礎。
「短板」不短,智能信貸助用戶體驗持續進化
盡管具備了作為正規軍的優勢,但非銀行機構們對於消費金融市場的前期開拓也讓其獲得了相當的先發優勢——用戶體驗以及場景優勢。
事實上,以信用卡和各種消費類貸款為主的消費金融業務本就是銀行零售業務之一。但銀行傳統的「線上申請、線下審批」路徑犧牲了客戶體驗,尤其在主打小額、高頻的消費金融領域,繁瑣的審批手續往往讓用戶敬而遠之。
但從目前來看,對於銀行客戶體驗方面的短板,也許需要「士別三日、刮目相待」了。不少銀行已經跳出傳統路徑,全流程線上自助模式開始出現。一鍵申請、數秒即可放款的純線上信用貸款,成為銀行分食消費金融市場的利器。
以掌上生活App 6.0 推出的「e招貸」為例,這是一款針對老用戶的消費金融產品,它最高可提供30萬額度、支持隨借隨還或分期還款。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款純線上產品。
該產品在短時間內獲得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截至今年6月末,「e招貸」產品交易規模已達381億元,余額逾300億元。
體驗掌上生活App 6.0可以發現,「e招貸」只是其眾多細分消費金融產品之一。除此之外,為了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掌上生活App 6.0還提供e閃貸、e分期、現金分期等各類消費金融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解決用戶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金融產品的「痛點」,掌上生活App 6.0還推出了智能推薦引擎e智貸。用戶只要輸入他需要借款的金額以及他期望的還款方式,後台會結合該客戶的自然屬性以及歷史交易數據,為他推薦一款適合他的產品。
顯然,為了贏得更多的用戶,銀行已經意識到把握用戶需求和加強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畢竟,對於移動互聯網的機會,沒有人敢錯過。
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打造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為了彌補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場景短板,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發力Fintech,試圖用「金融科技+場景應用」的方式助推消費金融。
一方面,巨頭「結盟」成為常態,半年時間內,BATJ相繼與工農中建展開合作,消費金融業務正是其合作重點,而雙方融合的聚焦點瞄準就在 FinTech領域。
但由於雙方合作時間尚短,目前仍未顯示出互聯網巨頭與銀行能在FinTech領域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如何改變互聯網即渠道、銀行即資金供給方的傳統模式仍是一個難題。
除了巨頭「結盟」之外,銀行也在開始新的嘗試。招商銀行副行長劉建軍在金融科技及消費金融方面傳遞了一個積極的信號,即「金融科技是招行下半場轉型的核動力」。
或許,未來掌上生活App這一移動平台承載的使命,將是劉建軍所說的那樣——「實現金融科技場景化融入,滿足客戶普遍的消費升級需求,以獲得零售金融業務競爭力的代際差異」。
掌上生活App是招商銀行信用卡在移動端布局場景的重要平台。優惠力度不遜於互聯網平台的飯票影票、積分實時換購、機票酒店一鍵預訂等各類服務,成功連接起更多的線上線下場景,從而實現用戶的高粘度及高變現。
以出境消費服務為例,招行信用卡的場景服務可完整貫穿境外旅行的前、中、後三個場景。預定機酒服務、辦理簽證、境外購物、消費分期等服務均可以在掌上生活App上完成。
除了自建平台之外,招行信用卡也在通過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攫取獲客場景。今年以來,招行信用卡已推出王者榮耀聯名卡、網易雲音樂聯名卡、摩拜單車聯名卡等多款卡產品,嵌入到更多年輕人喜歡的休閑、娛樂、出行等場景中,讓他們轉化為自己的用戶。
總體而言,傳統金融行業正將金融服務主動延伸到日常的生活消費,搶佔用戶的高頻使用場景,將場景圍繞著用戶的需求生長和運轉。按照這一邏輯,銀行進行了一場異於互聯網巨頭的「反向突破」——從支付平台延伸到場景服務。
Brett King在商業暢銷書《BANK 3.0》中預言,「銀行將由一個場所的概念,轉化為無處不在的服務。」銀行要想真正站上消費金融的風口,考驗它們的或許正是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的能力。
B. 捷信公司在清華發布的《消費金融研究報告》中,在「消費信貸商的規范性「方面獲得了滿分不明覺厲~
所謂的規范性,就是作為消費信貸商,它們是否按照可監管的原則向消費者提供透明的、便捷的、高效率的信貸服務。這個報告設計了8個指標進行衡量:是否納入央行徵信系統(權重20%),監管部門的級別(權重20%),是否告知逾期罰款的措施(權重20%),是否接受第三方審計(權重15%),還款方式的數量(權重10%),是否有詳盡的官方網站(權重5%),有無24小時客服呼叫中心(權重5%),有無簡訊提醒業務(權重5%)。捷信消費金融獲得滿分,說明捷信公司還是非常符合規范度要求的。
C. 消費金融市場未來誰是主角
南都金融研究所與萬穗金融研究院發布的《2017新青年消費金融白皮書》顯示,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新青年人群正在成長為消費主力。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這一人群推崇更高品質的生活品質,是願意花錢,也是更懂得花錢的一代。
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根據2016年國家統計局數據,80、90後人群合計4.1億人,共佔比30%。隨著90-99年出生人已步入18-27歲,消費能力逐漸提升,成為引領消費的新人群。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發布的《2017消費金融洞察報告》,短短4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從60億猛增到4367.1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17%。
D. 哪些情況會限制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
據報道,日前相關機構發布的《2017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2~2016年,我國消費信回貸余額呈現不斷上升的答趨勢,但是目前不少金融公司資金成本居高不下,由於受成本高的限制,紛紛尋各路資金「開源節流」。
希望國家相關部門可以出台響應的政策,保證消費金融公司的發展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