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菲特投資的第三家中國公司會是誰
海康威視、工業富聯、韓氏激光、昭儀創新等企業都很符合巴菲特投資的標准,具體就看他看誰順眼了。
巴菲特透露,他將在未來增加對中國企業的投資。有兩個選擇標准。一是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20%的公司,二是穩定增長的公司。有許多中國公司符合要求。最容易聯想到的是巴菲特最喜歡的消費公司,如貴州茅台和格力電器。事實上,科技公司也可以達到上述標准,如騰訊、完美世界、海康威視、工業富聯(富士康)和韓氏激光。
如今,騰訊股價企穩,重返歷史高位。巴菲特買不買並不重要。在硬體領域,只有海康威視長期保持這一水平。因此,海康威視已成為外資的「寵兒」。
② 國內投資者怎樣買伯克希爾的股票
可以在香港證券行開戶,錢從地下到港。
③ 巴菲特的那套東西到了中國股市定會水土不服嗎
當我們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時就會有不同的答案
人們對許多新事物,往往總要經歷從抵制、懷疑到認可、接受,再到喜愛甚至欣賞這樣一個過程,這就像我們對芝士、咖啡和啤酒的感覺一樣。常聽起人們說第一次喝咖啡的感覺就像是在喝中葯,喝啤酒就像是喝馬尿(盡管他們從未喝過馬尿),而我們自己對芝士的初次感覺是:世界上怎會有如此難吃的東西?而到了今天,喝啤酒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飲咖啡更變成了一種時尚。至於芝士,前不久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去法國旅行,在一次十分美味的法國大餐中,他不僅吃完了自己的那份乳酪,還把飯桌上所有未動過的乳酪全部一掃而光!
正如對人們芝士、啤酒和咖啡的認識一樣,我們對巴菲特投資體系能否適用於中國資本市場這個問題,恐怕也需要經歷一個較為漫長的認識過程。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想在這里做出一番努力,嘗試以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對這個問題作出詮釋和解答,看看能否至少對本書的讀者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我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之所以會出現許許多多的抵制和懷疑,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人們沒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相信,當人們能最終了解到什麼才是巴菲特投資體系的本質,而不只是停留在諸如「美國行,中國不行」等表面上的認知時,就會有更多的朋友改變他們的看法,就如同人們最終改變對芝士、咖啡和啤酒的看法一樣。
那麼什麼才是巴菲特投資體系的本質呢?我們認為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它能夠讓投資人在較低甚至很低的風險水平下取得穩定的回報。這里的特定條件並不包括股票市場的地理位置、市場屬性(新興或成熟),更不包括投資人的國籍劃分和皮膚的顏色。不錯,巴菲特確實曾經說過他為自己出生並成長在美國而感到幸運,但我們談的不是投資者們能否最終變成一個同樣富有的巴菲特,而是他的基本理念和操作策略是否有我們值得借鑒的內容。
我們先來看「巴菲特的那套東西」如何帶領我們進入一個低風險的投資領域。眾所周知,不論哪個國家的股票市場,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三大風險: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和投資人非理性操作風險。在我國的股票市場,由於具有較強的「政策市」特徵,還流行著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觀點:系統風險最難防範。由於不斷跌宕起伏和巨幅起落確實構成了我國股市的一個基本特徵,我們就從所謂系統風險開始談起。
為何要稱其為「所謂系統風險」呢?這是因為在以巴菲特為集大成者的企業內在價值投資體系中,系統風險幾乎是一個偽命題。我們先來看看這一投資體系的三個關鍵詞:1、優秀企業;2、安全價格;3、長期投資。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以20倍PE(美國股市的PE長期在10和20之間波動)買入一家每股收益為1元,預期年成長率為15%的名為「價值公司」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下表是價值公司未來10年的增長及初始買入時的價格所對應的PE數據:
表1、價值公司經營預期
1年後
3年後
5年後
7年後
10年後
每股收益
1.15
1.52
2.01
2.66
4.05
PE
17.39
13.16
9.95
7.52
4.94
數據顯示:即使買入後市場持續出現巨幅波動或長期步入熊市,那麼就10年後的情形而言,只有當PE值跌至5倍以下時,才會出現「本金損傷」。但需注意兩點:1、在我們買入的是一家優秀公司的前提下,市場持續給出較低PE的可能性很小;2、巴菲特對投資風險的定義是「本金永久損傷」,而對一家經營良好的公司而言,即使許多年後因市場下跌而出現價格與成本倒掛,但造成「永久損傷」的概率也將微乎其微。
不過,人們投資股票可不光是為了規避風險,最終還是為了取得令自己滿意的回報。下面我們給出了在上述相同假設下投資這家價值公司在不同PE情景下的期末回報:
表2、價值公司10年後不同PE下的年投資回報
5倍
10倍
15倍
20倍
25倍
總回報(%)
101.25
202.50
303.75
405.00
506.25
年復合(%)
0.12
7.32
11.75
15.01
17.61
如前所述,由於市場對於一家優秀公司的估值很少跌至並長期停留在5-10倍以下(如果我們選錯了或買貴了,那也主要是非系統風險或者非理性操作風險方面的問題),因此,我們在10年後至少可以獲得7.32%的年復合投資回報。這一回報將在較高的概率上高於同時期的無風險收益率,也將有效抵禦通脹的影響。當然,若出現長期惡性通脹,這種回報水平看起來就有些不盡人意了。但如果出現惡性通脹,股票市場的估值水平通常也將隨之提升,「價值公司」的經營與市場回報也將更上一層樓。
有趣的是,即使我們把投資風險的衡量方法改為「標准差」(現代投資理論衡量投資風險的指標),在長期持股的前提下,系統風險最終仍是一個「偽命題」。伯頓.馬爾基爾在其所著暢銷書《漫遊華爾街》中考察了1950至1988年的股市變化情況並得出結論:當投資期超過10年時,股票價格就只在「正值」之間波動;而約翰.博格(先鋒基金創始人)在其所著《伯格投資》(John Bogle on Investing)中亦提出了相同觀點:盡管「股票在今天具有很高的短期風險,但是時間可以修正其風險的波動。這種修正就像是一個魔幻圖,我們也把它稱之為組合投資的修正圖。股票投資的風險(標准差)在一個特定的短時期內可以使資產縮水60%,但是在第1個10年以後,75%的風險都將消失掉。」
下面我們再來看巴菲特投資體系中的所謂非系統風險。再一次使用「所謂」這個詞彙可能讓我們顯得有些輕浮,這可能是因為受了巴菲特在敘述相關問題時所表現出的那種樂觀情緒的感染吧!我們都知道,過去數十年來,巴菲特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有一套持之以恆的標准,我們不妨把它們歸結為「四隻腳理論」、「護城河理論」、「儲蓄賬戶理論」以及「反向悲喜理論」。根據我們對巴菲特50多年投資操作的長期觀察以及我們過去十多年來按照相同標准在我國股市的長期投資實踐,我們認為在巴菲特投資標準的框架下,同樣給非系統風險一個「所謂」的稱呼,似乎也並不為過。
讀者不妨與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巴菲特在幾次描述其實際投資操作和進行投資總結中所使用過的詞彙:1、1955年在投資聯合電車公司時,由於探究到公司的股票價格甚至低於當年計劃的現金分紅金額,巴菲特對是項投資描述為「幾乎沒冒什麼風險」;2、在回顧1973年對華盛頓郵報的投資時,巴菲特認為買入的「這筆資產可以說是絕對安全,即使是把我的全部身家投入到其中也不會感到擔心。」[i]3、在1994年致股東信里,在又一次描繪了投資企業的「四隻腳標准」後,巴菲特指出:依照這一標准,「我們出錯的概率微乎其微」。而在2002年致股東信中談到同一個話題時,巴菲特又做出了「我們預期每一筆投資都會成功」和「在我們經營伯克希爾的38年當中,投資獲利的個案比起投資虧損的比例大約為100比1」的表述。
當然,巴菲特使用過的這些語句和數據是否與事實完全相符,倒不是那麼的重要。即使不是1%,而是2%、3%甚至是4%和5%又如何呢?它仍然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按照巴菲特給出的投資標准操作,我們就一定會把股票投資中的非系統風險降至最低。
最後,我們來看股市投資中的第三大風險:投資者非理性操作。許多年來我們的一個基本看法是,從某種程度上說,投資者所遭受的損失中,有相當部分甚至絕大部分來自其非理性操作。提出這樣的觀點,源自我們一個可能較為較苛刻的標准:只要投資人能選對股票並能拿得住,就可以化解掉90%的投資風險。否則,就易於讓自己陷入非理性操作。
有這樣一則關於毛澤東的軼事:一位友人向他尋問打仗的秘訣,只見主席坐在那裡晃著椅子答道:「打仗嘛,很簡單,就四個字:集中兵力。」如果同樣的場景出現在格蘭厄姆面前,他的回答一定是:「投資嘛,很簡單,就四個字:安全邊際。」而如果我們再讓同樣的場景出現在巴菲特面前,相信他的回答一定會變成:「投資嘛,很簡單,就四個字:企業角度。」什麼是企業角度?簡單點說就是:選得好並拿得住。
下面我們來討論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如何能讓我們有效規避非理性操作風險。先來看容易讓投資者陷入非理性操作的三個典型場景:1、亢奮中的牛市;2、絕望中的熊市;3、頻繁且巨幅的股價波動。在我們判斷依照巴菲特的方法能否有效迴避上述三個典型場景下的非理性操作前,我們先將構成巴菲特投資體系的5項基本策略列示如下:1、把股票當作生意一樣去投資;2、視股價波動為朋友而不是敵人;3、安全邊際;4、集中投資優秀企業;5、選擇性逆向操作。不難看出,在有效規避投資中的第三大風險上,這5項操作策略可謂是「刀刀見血」!
把股票當做生意一樣去投資,我們就可以避免因頻繁炒作而造成的「非受迫性失誤」[ii];視股價波動為朋友而非敵人,我們就可以「利用市場先生的口袋而不是他的腦袋賺錢」;對安全邊際的堅守,就可以讓我們躲開絕大部分的「增長率陷阱」;集中投資優秀企業,就可以避免「小蜜蜂飛到西來飛到東」的忙碌與低效;選擇性逆向操作不僅會把我們從「追漲殺跌」的泥沼中拯救出來,還會讓我們最終處在一個「聰明投資者」的位置上。(上述引號內的詞彙分別摘自巴菲特歷年致股東信、格蘭厄姆所著《聰明的投資者》以及西格爾所著《投資者的未來》)
不難看出,上述所有分析並不是以股票市場在地球上的位置,而是以一種邏輯推理為前提。如果讀者認可或大部分認可我們的上述看法,接下來的一個問題就是:這樣一種可以讓投資者進行低風險操作且回報穩定而長久的投資方法,為何就不適用於我國股市呢?
炒股需要經常總結,實踐,長時間積累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心理斗爭和實踐的過程。為了提升自身炒股經驗,新手前期可以私募風雲網那個直播平台去學習一下股票知識、操作技巧,對在今後股市中的贏利有一定的幫助。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祝投資愉快!
④ 那些曾經吃過巴菲特午餐的人如今都怎樣了
90後波場TRON創始人孫宇晨以3000多萬人民幣的價格拍下了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後來又因身體的原因取消了赴宴。從而使得輿論大嘩,也讓「巴菲特慈善午餐」被更多的人所知曉。
第三位與巴菲特吃午飯的哥們結局就有點「慘」了,2015年天神娛樂董事長朱曄,花了1500多萬人民幣獲得了和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不過不幸的是,在2018年朱曄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了。
前兩個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人應該都是得償所願,錢花得絕對是「物超所值」。至於後一個,只能說自己淪陷在金錢的漩渦之中,從而迷失了方向。就是不知道孫宇晨的結局會是什麼,這不免讓人有點期待!
⑤ 中國投資者如何購買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
些日常食材總共只花費不到6英鎊,比超級辯護,埃麗諾還是不能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