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國家的國際儲備越多,則意味著該國的投資與消費的減少嗎
不是。中國就是很好的例子,外匯儲備劇增,國內投資和消費也紅火。
2. 為什麼金融危機背景之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不降反升呢
熱錢涌抄入過快,在不考慮投資失敗襲的前提下,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就會把資金投放至海外,即把外來的資金在投資回去,減少熱錢流入。還有一點就想一樓說的,本幣升值兌換外幣中間價減少,比如說,原來兌換一美元需要8元人民幣,而現在只需要6人民幣。
3. 高中政治問題:對外投資增加會減少出口嗎
政治題應該沒有絕對對錯吧,一般都要正反兩面分析。
這個題目也感覺有點內怪,是不容是要說一方面實物進出海關的數量減少了,即題目中所說的出口減少;另一方面對外的資本輸出,可以利用國外廉價資源,獲取更高的收益,更加有利於國家經濟發展?
這是十幾年前的答題思路了,不知現在還適用否?
4. 中國對外投資有什麼具體政策上的支持
我國在海抄外投資創辦企業所襲遵循的原則是「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其基本政策是:
1.產業政策:其一是鼓勵機電產品走出去,其二是在海外舉辦加工裝配型企業,其三通過海外投資開發資源;
2.資金政策:舉辦海外投資較多的生產性企業,國內投資者出自籌部分資金外,可向國家銀行申請優惠貸款;
3.稅收政策;
4.原材料供應政策:在設備材料供應上,鼓勵用國產設備材料作為海外企業的中方投資,凡屬統配、部管產品的訂貨生產,可納入國家計劃;
5.銷售政策:凡屬國內需要進口的,在同質同價的條件下可申請納入國家計劃,優先安排進口。
5. 為什麼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進入模式是更多地採取新建投資的方式而不是並購
你復好,很高興回制答到你的問題。新建和並購是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投資方式,兩種投資方式的優缺點及論述影響新建和並購兩種方式的主要因素的基礎上, 通過建立一個博弈模型,對新建和並購這兩種投資方式進行了定量的分析,最終得出我國對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應主要採取並購的方式,而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則採取新建的方式的結論。
6. 影響國家和國家之間的投資(規模)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宏觀經濟形式起著決定性關鍵作用。對於所有國家而言,決定跨境直接投資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觀經濟形勢,國際之間如此,一國之內同樣如此。2004年,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系宏觀經濟欣欣向榮,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屢創佳績;與此同時,西歐大陸國家宏觀經濟疲軟,國際投資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於此。
第二,匯率是決定跨境直接投資流向的第二個重要因素。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某些結構性因素也有利於他們吸收國際直接投資。首先是市場導向型的國際直接投資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地點時,不僅是在選擇低成本的生產地點,而且越來越多地是在選擇接近龐大的消費市場。這意味著人口眾多且國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國家更能夠得到外資的青睞。其次,放鬆管制、監管體制改革都可以激勵投資者。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際直接投資中對消費品、汽車等的投資絕大部分是市場導向型的投資,同時,由於人民幣長期預期升值和匯率機制的改革都帶動中國國際投資的增加。
第三 ,償債能力。一般說來,償債能力與吸收國際間接投資的數量成正比,發達國家由於經濟實力雄厚,有較多的外匯儲備,償債能力強,因而能吸引大量的國際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間接投資也多集中在那些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相對來說,經濟發展較快,有較強的出口創匯能力。而非洲等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外債償還能力低,則很難吸引到較多的國際投資。
7. 對外投資增加會減少出口嗎請給出經濟學的依據!謝謝(最好有分析過程~請不要復制)
出口減少主要與本幣升值,生產成本增加有關。對外投資增加可能會減少國內就業,與出口沒有關系。
8. 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西方發達國家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以下特點:
一、.非資本過剩型的對外直接投資
西方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是資本過剩的產物,或者說,是資本輸出的一種形式,可以稱之為「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大多不存在資本過剩的問題,而且各國國內建設資金短缺,大規模地引進外資仍將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項艱巨任務。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應屬於「非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它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不僅在動因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在投資效果的價值判斷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二、整體產業素質偏低。
發達國家現有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在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率先實現,為各微觀經濟主體建立國際生產體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之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改造產業結構的任務還很艱巨,整體產業素質仍然偏低。這意味著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現階段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不具備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先決條件或優勢,相反,是要通過國際生產體系的建立,來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這種特定的宏觀經濟背景,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目標不僅僅是促進微觀經濟主體自身經濟收益的增長,同時還必須體現國家產業政策的客觀要求,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也就是通過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來帶動本國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
三、行業分布以多種經營和傳統製造業為主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相對集中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更多地集中於多種經營和傳統製造業。以發達國家公司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與發展中國家最大50家跨國公司相比,產業分布有很大不同。多樣化經營在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中,所佔比例高達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僅佔4%。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投資相對集中於電子、電器設備、化工與制葯、汽車等行業,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這些行業中的投資比例較低,尤其是汽車、傳媒和電信三個行業,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很少涉足。
四、 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相對較低
跨國程度指數是一個跨國企業國外資產與總資產、國外銷售額與總銷售額和國外雇員與總雇員3個比率的均值。跨國程度指數可以衡量一個跨國公司對國外資產、國外銷售和國外雇員的依賴程度。跨國程度指數高,表明海外企業相對於母國企業,在跨國公司中的地位較為重要;跨國程度指數低,表明這個公司雖然也有海外投資企業,但對母國的資產、市場和雇員依賴性較大。發展中國家最大50家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指數為54.8%,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
五、跨國公司海外投資項目的勞動密集程度高
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海外雇員的人均資產佔有量為30.4萬美元,發展中國家50家最大跨國公司海外雇員的人均資產佔有量為6.4萬美元。表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項目,具有資本含量較少而勞動相對密集的顯著特點。
9. 為什麼對外投資會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
應該是外商對中國的投資會增加我國的外匯儲備,如果是中國對外投資,那就會減少我國版的外匯權儲備,因為外國政府相對於美元的外匯儲備並不認可人民幣。
外匯儲備來源於一個國家的外匯收入,其按照收入一般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經常項目收入,也就是當一個國家的出口貿易順差大的話就會增加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
第二種:就是資本項目收入,也就是一個國家外商直接投資大於本國對於國外的投資也會增加一個國家的外匯收入。
總的來說要提高外匯儲備也就是要提高本國出品產品的競爭力,和擁有一個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
相關知識點: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為了應付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資產即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10. 為什麼美國對外投資越來越少 確切地說是發達國家 在國外跨國公司越來越少
60年代美國對外投資多是為了搶佔世界市場和資源的需要,現在世界市場和資源基本都在美國控制下,美國能投到哪裡去?再者,對外投資是需要錢的,美國現在還有錢么?除非他不要命的印鈔票。
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加大,和60年代美國人是干一樣的事,搶美國的市場和資源而已。而且發展中國家有錢,手上拿著幾萬億的美元外匯儲備呢,誰知道什麼時候成廢紙,用美國的廢紙去給自己買世界的市場和資源,不花白不花,反正花完了也是美國去印鈔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