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政府機構客戶投資需求

政府機構客戶投資需求

發布時間:2021-01-22 03:27:43

A. 政府投資怎樣(為什麼可以)拉動需求

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投資需求和國外需求構成。
在經濟蕭條時,內政府擴大對商容品和勞務的購買,即增加政府投資,多搞些公共建設,就可以擴大私人企業產品銷路,還可以增加消費,刺激總需求。雖然政府擴大投資會增加貨幣的需求,從而讓利率上升,影響一些私人投資,但總的來說,生產和就業還是會增加的。

B. 政府投資和政府負債問題

國家來的4萬億投資不單是稅收和國自債,還有可能是通過中央銀行與國有四大銀行的窗口操作投放資金。政府投資會導致國內相關商品的大量需求,從而引起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
地方政府可以向銀行貸款,或通過引資的方式向企業融資
國資委和銀行實質上沒有什麼關系。
政府印鈔是根據需要印的,不會亂印。財政部網站會有政府財務的會開信息,不過只是相對的。

C. 在家庭、企業、政府的三部門經濟中,消費C=100+0.8Y,投資I=150-6r,貨幣需求L=Y-

聯立兩個方程
1、Y=C+I+G
2、MS/P=L

Y=C+I+G 代入條件
Y = 100+0.8Y+150-6r+20
得到專Y=1350-30r

MS/P=Y 代入條件
100/P=Y

兩個屬方程聯立得到
100/P=1350-30r
P=10/(135-3r)

D. 減少投資運行波動,需要完善政府對投資需求的

完善監督職能,減少老鼠倉,打擊操縱股價的犯罪,嚴厲打擊財務造價犯罪,嚴格退市機制,做到有進有出,不能只進不出。

E. 政府如何通過投資調整競爭力

國際收支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會引起本國貨幣匯率下浮;如逆差嚴重,則會使本幣匯率急劇跌落。該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後果,就要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即拋售外匯和買進本國貨幣。這一方面會消耗外匯儲備,甚至會造成外匯儲備的枯竭,從而嚴重削弱其對外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則會形成國內的貨幣緊縮形勢,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影響本國經濟的增長,從而引致失業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與絕對下降。
從國際收支逆差形成的具體原因來說,如果是貿易收支逆差所致,將會造成國內失業的增加。如系資本流出大於資本流入,則會造成國內資金的緊張,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國際收支順差的影響
一國的國際收支出現順差,固然可以增加其外匯儲備,加強其對外支付能力,但也會產生如下的不利影響:
1.一般會使本國貨幣匯率上升,而不利於其出口貿易的發展,從而加重國內的失業問題。
2.順差固然可以加大國內的黃金和外匯儲備,但也會使本國貨幣供應量增長,而加重通貨膨脹。
3.將加劇國際摩擦因為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意味著有關國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易引起對方採取報復性措施。
4.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收支順差形成往往是由於出口過多所形成的貿易收支順差,則意味著國內可供使用資源的減少,因而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

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
各國政府可以選擇的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措施等。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會改變國際收支,而且會給國民經濟帶來其他影響。各國政府根據本國的國情採取不同措施對國際收支進行調節。
1.財政政策
宏觀財政政策指+國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它通常用做調節國內經濟的手段。由於總需求變動可以改變國民收入、物價和利率,啟動國際收支的收人和貨幣調節機制,所以財政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減稅或增加政府支出通過稅收乘數或政府支出乘數成倍地提高國民收入,由於邊際進口傾向的存在,導致進口相應增加。其次,需求帶動的收入增長通常伴隨著物價水平上升,後者具有刺激進口抑制出口的作用。此外,在收入和物價上升的過程中利率有可能上升,後者會刺激資本流入。一般說來,擴張性財政政策對貿易收支的影響超過它對資本項目收支的影響,因此它有助於一國在國際收支順差的情況下恢復國際收支平衡。
反之,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增稅或減少政府支出可以減少國民收入,從而相應地壓縮進口。其次,抑制總需求會降低通貨膨脹率或使物價水平下降,從而有利於出口並抑制進口。當然,緊縮性財政政策可能促使利率下降和刺激資本流出。但是,政府一般是在充分就業和高通貨膨脹情況下推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因此它的基本作用方向是減少國際收支逆差。
2.貨幣政策
宏觀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和金融當局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實現對國民經濟需求管理的政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一般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由於貨幣供應量變動可以改變利率、物價和國民收入,所以貨幣政策成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
再貼現率指商業銀行以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辦理貼現時由後者規定的貼現率,它決定著市場貼現率和利率。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提高再貼現率,推動市場利率上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首先,該國利率水平上升會吸引資本流入或抑制資本流出,導致資本項目出現順差。其次,利率水平上升會壓抑投資和消費需求,限制物價上升和收入增長,從而可以促進出口和減少進口。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低再貼現率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法定準備率是法律所規定的准備金與存款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很少持有超額准備金,所以法定準備率決定著信用貨幣的規模。政府改變法定準備率一般是為了調節國內經濟,同時該措施可通過改變利率、收入和物價來影響國際收支。有時,政府可以通過對非居民存款和居民存款規定不同的法定準備率,從而影響資本的國際流動來調節國際收支。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往往搭配運用。如表。
表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運用
經濟情況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衰退和逆差 膨脹性 緊縮性
衰退和順差 膨脹性 膨脹性
膨脹和逆差 緊縮性 緊縮性
膨脹和順差 緊縮性 膨脹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作為國際收支調節手段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為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而採取的財政或貨幣政策可能同國內經濟目標發生沖突。因此,政策選擇財政貨幣政策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必須注意時機。
3.匯率政策
匯率政策指一國通過調整本幣匯率來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當一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政府實行貨幣貶值(Devaluation)可以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並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從而改善該國的貿易收支。當一國長期存在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為了保證國際間匯率相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各會員國只有在國際收支出現基本不平衡時才能夠調整匯率。
4.直接管制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調節的政策措施。上述國際收支調節政策都有較明顯的間接性,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來發揮調節作用。直接管制可分為外匯管制、財政管制和貿易管制。
(1)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外匯管制指一國政府通過有關機構對外匯買賣和國際結算進行行政手段干預。外匯管制機構通常是中央銀行,有些國家由財政部或外匯管理局進行外匯管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外匯管制持原則上否定態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款要求會員國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支付不加限制,不採取歧視性的復匯率措施,並在其他會員國要求下隨時換回對方因經常項目往來所積累的該國貨幣。其第14條款要求該條款簽字國每年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交關於取消外匯管制工作進展的報告,並就有關事項與該組織進行協商。
(2)財政管制。國際收支的財政管制指政府通過有關機構管制進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成本並從而調節國際收支的政策手段。
各國常用的財政管制手段包括:①進口關稅政策,如提高關稅稅率來限制進口數量,或降低某些進口生產資料的關稅來扶植本國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產業的發展;②出口補貼政策,如對出口產品發放價格補貼和出口退稅等;③出口信貸政策,如官方金融機構向本國出口商或外國進口商提供優惠貸款、以優惠利率貼現出口商的匯票、政府對出口商或出口方銀行提供信貸擔保等。
(3)貿易管制。貿易管制指政府直接限制進出口數量的政策手段。政府可以通過加強貿易管制來緩和國際收支逆差。
各國常用的貿易管制手段包括:①進口配額制,即政府規定一定時期某種進口商品的數量限制;②進口許可證制,即政府通過發放進口許可證來限制進口商品的種類和數量;③規定苛刻的進口技術標准,包括衛生檢疫條件、安全性能指標、技術性能規定、包裝和標簽條例等;④歧視性采購政策,即要求政府部門大國型企業盡量采購國產商品,限制其購買進口商品;⑤歧視性稅收政策,即政府對進口商品徵收較高的銷售稅、消費稅和牌照稅等;⑥國家壟斷外貿業務,禁止私人從事進出口貿易。
5.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都以本國利益為出發點,它們採取的調節措施都可能對別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並使其他國家採取相應的報復措施。為了維護世界經濟的正常秩序,戰後各國政府加強了對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1)通過各種國際經濟協定確定國際收支調節的一般原則。關貿總協定規定了非歧視原則、關稅保護和關稅減讓原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禁止傾銷和限制出口貼補原則、磋商調解原則等。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了多邊結算原則、消除外匯管制和制止競爭性貨幣貶值原則等。這些原則以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為核心,通過限制各國採取損人利己的調節政策來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
(2)建立國際經濟組織或通過國際協定向逆差國家提供資金融通,以緩解國際清償力不足的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會員國發放多種貸款用於解決暫時性國際收支困難,並創設特別提款權用於補充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借款總安排和互換貨幣協定要求有關國家承諾提供一筆資金,由逆差國在一定條件下動用以緩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和穩定匯率。
(3)建立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以促進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和國際收支調節。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區域性經濟一體化集團主要有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共同體等類型。其中最為成功的是歐盟。它已經實現了商品和要素國際流動的自由化,制定了共同農業政策,統一了貨幣。
(4)建立原料輸出國組織以改善原料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不等價交換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長期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原因。為了反抗原料消費國壟斷集團對原料價格的操縱,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原料出口國建立了許多原料輸出國組織,如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銅礦業出口政府聯合委員會、可可生產者聯盟等。特別是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限產提價等斗爭手段,顯著地提高了石油價格,對扭轉石油輸出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5)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效力。
各國的經濟政策可以相互影響,有可能使其作用相互抵消。各國領導人通過國際會議進行政策協調,可以提高政策的效力。例如,西方七國首腦定期舉行最高級會議,對財政、貨幣、匯率等多種政策進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它們之間的矛盾,提高了國際收支調節措施的效力。

F. 如果社會已是充分就業,現在政府想要改變總需求的構成,增加私人投資和減少消費

緊縮貨幣政策使LM向左移動,緊縮的財政政策使IS向左移動,使得IS與LM達到專新的均衡點在原均屬衡點下方,要使原均衡點和新均衡點在同一條直線上,那就是國民收入相同,還是充分就業,但是利率下降了,導致私人投資增加消費減少

G. 經濟處於充分就業,政府要改變總需求的構成:增加私人投資減少消費支出,不改變就業水平,實行什麼經濟政

這基本就是一個A=(B+C)*M 的等式,A是消費,B是儲蓄,C是投資,M則是消費和投資的比例,比如一個商場投資500萬,第一年消費額為100萬,那麼M就是1/5。可見,當等式成立的時候,經濟是充分發展的。
如你所說,要增加私人投資,減少消費支出,也就是讓C增大,A減少。這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很荒謬。中國現在是內需不足,反映到等式上就是A〈(B+C)*M 已經不等了,還要讓A減少,C增大,那隻能內需更為不足。因為投資和消費就像子與母一樣,投資的真正基礎在於消費。你投資多了,消費不足,你建的工廠只能是浪費,因為沒人要買你的東西。資本主義幾次經濟危機,發生的什麼倒牛奶之類的怪現象就是源於消費不足,投資過剩。
當然題目不是在討論中國的問題,而是討論普遍性的問題,如果消費者消費慾望非常強,以至於A〉(B+C)*M 的情況下,類似美國這種情況,美國儲蓄率不到20%,民眾消費慾望很強,而且儲蓄率還在不停的降低,也就是B非常的小,那麼這時候,看看布希么政府所做的事情就比較切題,減稅。
對高收入者減稅,可以刺激他們的投資慾望,而減少消費。應該可以達到增加私人投資減少消費支出的目的。

H. 證券機構投資者包括政府機構嗎

不包括。

在中國,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有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投資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等。

機構投資者從廣義上講是指用自有資金或者從分散的公眾手中籌集的資金專門進行有價證券投資活動的法人機構。在西方國家,以有價證券投資收益為其重要收入來源的證券公司、投資公司、保險公司、各種福利基金、養老基金及金融財團等,一般稱為機構投資者。

其中最典型的機構投資者是專門從事有價證券投資的共同基金。在中國,機構投資者主要是具有證券自營業務資格的證券經營機構,符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的投資管理基金等。

(8)政府機構客戶投資需求擴展閱讀:

機構投資者的特點:

1、管理專業化:

機構投資者一般具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在投資決策運作、信息搜集分析上市公司研究、投資理財方式等方面都配備有專門部門,由證券投資專家進行管理。1997年以來,國內的主要證券經營機構,都先後成立了自己的證券研究所。

2、結構組合化:

證券市場是一個風險較高的市場,機構投資者入市資金越多,承受的風險就越大。為了盡可能降低風險,機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會進行合理投資組合。

機構投資者龐大的資金、專業化的管理和多方位的市場研究,也為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提供了可能。個人投資者由於自身的條件所限,難以進行投資組合,相對來說,承擔的風險也較高。

3、行為規范化:

機構投資者是一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投資行為受到多方面的監管,相對來說,也就較為規范。一方面,為了保證證券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維護社會穩定,保障資金安全,國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監督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

另一方面,投資機構本身通過自律管理,從各個方面規范自己的投資行為,保護客戶的利益,維護自己在社會上的信譽。

I. 你認為創業計劃對投資人、合作夥伴、政府機構和你的客戶分別有什麼價值

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商業計劃書堪稱是作戰圖。對內可有效指導企業專經營,對外屬可憑此尋找戰略盟友。商業計劃書的作用是融資用的,因此主要面向投資人和合夥人。商業計劃書對於政府機構和客戶意義不大,給政府看需要的一般是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給客戶看的一般是產品宣傳冊。

J.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礦業投資者的需求分析

對於礦業而言,政府和投資者的目標都是使其所產生的收入現值最大化,即最大限度地盈利。為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和投資者在財政制度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

(一)政府對財政收入的主要需求分析

收入形成的確定性,即稅收收入對因商業周期引起的價格起伏的靈敏性。換句話說,這種財政制度應有逐年產生可預測的和穩定收入的能力。遞增性,即一種財政制度隨著價格高漲利潤增加可給予政府占利潤中較大一部分的程度。便於徵收和管理,早期的收入產生,即稅收能夠在早幾年產生收入。分配合理,即能夠從價格暴漲或成本特別低的礦床中取得暴利收益。中性,即財政手段與其他各種環境和風險的行業相比公正的程度。政府的收入將形成財源,為整體開發和綜合利用資源,加速初級財源向深度加工財源的轉化,使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我們需要研究合理的財源結構。既要有利於財政功能的充分發揮。財源作為財政收入的源泉,直接制約著財政分配的全過程,集中反映了經濟和財政的內在聯系。依據經濟決定財政的原理,財源狀況必然要反映到財政的規模,影響到財政功能的發揮程度。從辯證關系看,財政功能的正常發揮,往往是以合理而雄厚的財源為後盾的。還要有利於獲取較好的經濟效益。財源反映了投入產出的效果,這種效果不局限於短期的、局部的效果,而是具有後續力和潛在力的長遠效益。合理的財源結構體現出國民收入的增長、財政收入的增長和理想的各項經濟指標,這是永葆財源茂盛的重要保證。最後還要有利於推動國民經濟總體目標的實現。培育和完善財源結構,不僅要考慮各種經濟因素對財源結構的制約和影響,預測財源結構的發展趨勢,而且要以國民經濟總體目標為出發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相適應的財源戰略目標,與國民經濟總體目標相呼應,確立財源建設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為經濟的增長提供必要的財力保證。

(二)礦業投資者對稅收制度的需求分析

對利潤率的反應,即稅收與利潤密切相關的程度。償還迅速,即稅收制度能夠使投資資本在較早期收回。稅負的嚴正性,即稅收公開和公正的程度以及對投資者支付稅收能力的靈敏性,盡可能地避免產生影響項目的財務限制。確定性和便利性,即稅收制度穩定、透明度高,付稅與項目所創現金流相聯系。在鼓勵合理的礦產勘查項目方面的有效性,即減少對產量和成本的扭曲,對管理效率提供優惠。刺激勘查投資,即能夠鼓勵承擔新勘查風險的程度。再投資優惠,即能夠鼓勵公司再投資。對邊際項目的影響,即不能鼓勵在沒有稅收的情況下可行的項目。政府和投資者不同的興趣點使得礦業部門在運用不同的財政手段時出現了沖突。主要的礦業稅收條款包括公司稅(所得稅)、權利金、附加利潤稅、利息和股息的預扣稅、政府按特許權的股本參與等。

閱讀全文

與政府機構客戶投資需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理財資金算作銀行自有資金嗎 瀏覽:200
美元匯率現在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356
什麼是外匯交易的點差 瀏覽:486
十英鎊人民幣 瀏覽:412
股票陳文 瀏覽:823
津貼買理財 瀏覽:262
中國股指期貨的事件 瀏覽:564
油菜籽期貨相關外盤品種合約 瀏覽:733
科創板基金靠譜嗎第一批 瀏覽:791
理財女銷售 瀏覽:174
080012基金虧損多少 瀏覽:180
投資最終結果盈和虧或平 瀏覽:318
投行融資案例 瀏覽:41
民生貨幣理財 瀏覽:516
如何看股票的資金流入 瀏覽:18
中投屆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38
合夥企業從事股權投資 瀏覽:177
一元人民幣等於多少捷克錢幣 瀏覽:66
貸款承諾函贖樓 瀏覽:764
32新加坡幣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