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收到科技創新基金如何進行賬務處理
收到創新基金時復應該確認制為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會計處理上取得時不能全額確認為收益(確認為遞延收益),應當隨著相關資產的使用逐漸計入以後各期的收益(營業外收入).
收到基金時,借:銀行存款,貸:遞延收益購買材料時,借:原材料,貸:銀行存款(注意,你這時購買的原材料所使用的資金不應計入專項資金的支出,也不能確認為收益,就像處理自己正常的業務那樣處理)(如果是購入固定資產,在以後各期計提折舊是確認為營業外收入)當購買的原材料使用到專項或特定用途(如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時才能確認為當起營業外收入;
例如你將材料用於研發時借:研發支出——費用化支出(或者資本化支出) 貸:原材料同時,借:遞延收益,貸:營業外收入希望我的解釋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相關概念和處理你還以看一下注會裡面關於政府補助的講解.
❷ 4月29日申購科創板基金的未中簽資金什麼時候退返回賬戶
新股申購不要資金,中簽才繳款。所以沒有什麼退款。新股申購沒有傭金、版過戶費、印花稅等費用。只存權在中簽之後股份賣出的正常交易費用。
其實和任何打新股一樣,最終的收益取決於兩點,一方面是發行價,就是大家的成本,另外一點當然就是新股被炒作的高度。
由於是第一批科創板企業,所以新股受到追捧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第一點上,科創板發行定價採用市場化的詢價方式,取消發行價格23 倍市盈率的限制,通過面向專業機構的網下詢價,由發行人和承銷商協商確定,這也有助於縮小新股發行定價與二級市場估值的差異,使定價回歸合理水平。
加上第一輪科創板的爆炒預期,網下的市場化詢價有可能先被抬高而壓縮了二級市場的炒作空間。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網上投資者根據其持有的市值確定網上可申購額度,每5000元市值可申購一個申購單位,不足5000元的部分不計入申購額度。
同時,每一個新股申購單位為500股,申購數量應當為500股或其整數倍,但最高申購數量不得超過當次網上初始發行數量的千分之一,且不得超過9999.95萬股,如超過則該筆申購無效。
❸ 什麼是科創板基金
科創板(Sci-Tech innovation board),英譯簡稱為STAR Market,是設立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的板塊,專也是獨立於現有主板市場的屬新設板塊,優先支持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能力突出,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具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市場認可度高,社會形象良好,具有較強成長性的企業。
【風險揭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❹ 鵬華科創的無效資金啥時候返回來.
根據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官網2019年6月10日發布的公告《關於鵬華科創主題專3年封閉運作靈活屬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結果的公告》,鵬華科創主題3年封閉運作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對 2019 年 6 月 5 日
有效認購申請採用「末日比例確認」的原則予以部分確認,2019 年 6 月 5 日有效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為 32.868789%。
而「未確認部分的認購款項將由銷售機構退還給投資者,請投資者留意資金到賬情況。」具體情形建議您聯系基金公司客服或者代銷機構客服。鵬華基金的客服為:400-6788-999 或 400-6788-533。
❺ 第二批科創板基金發售,通過哪些平台可以購買呢
證券公司或者銀行,支付寶還有基金公司的官方網站,具體要看每個基金的具體情況。
❻ 我是小散資金不夠50萬,怎麼才能參與到科創板呢求推薦
告訴你一下,小散的話可以考慮在引領科創這個平台租賃一個賬戶,0門檻參與;也可以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來參與科創板。
❼ 買了一萬塊錢的富國科創基金兩年開了怎麼到手的凈值只有9340
買一萬到手凈值只有9340,這是正常的,富國科創基金兩年定開賣超30億了,啟動末日配售,配售比例93%左右,剩餘的資金退回原帳戶,還要扣除手續費。
❽ cdr基金這次有沒有配到科創板股票
想知道cdr基金這次有沒有配到科創板股票,最好是去問他們的客服工作人員,或者說到那個基金營業部里打打聽一下。有的基金官網也會有發布一些這類的消息,你可以到網上去查看一下吧。
❾ 沒開通科創板,可以買科創板50指數ETF基金
沒開通科創板,可以買科創板50指數ETF基金。
雖然科創板股票的投資門檻較回高,但是投答資者可以通過購買科創板基金的方式來投資科創板,上市的科創板50ETF基金中,一共有四隻。
分別為華泰柏瑞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華夏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和工銀瑞信上證科創板50成份ETF,投資者需要用股票賬戶進行購買。
(9)第二批科創基金資金沒配到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7月21日,科創板上市公司已達140家,總市值約3.12萬億,一批在科技領域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企業已經登陸科創板。
已上市和申報的企業,主要集中於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葯、高端裝備、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