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之前看好的基金經理,他的基金跌了是否要及時買入
基金跌了怎麼辦?盲目補倉和武斷止損都不一定是最佳手段。
決定補倉之前,至少已經確定了這只基金還救得回,投資者對它未來的走勢持樂觀態度。選擇止損,那一定是認定了賣出基金比繼續持有更有利。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出較為理性的判斷的。下面我來說幾種場景來幫助投資者判斷基金是否應該賣掉。
場景一:跑輸大盤對於股票型基金來說,如果它的業績還不如大盤指數的漲幅,那說明這個基金經理的投資水平有待提升。一般來說,低於大盤指數漲幅的基金都是主動型基金,都是基金經理根據自己的意志來做出的投資判斷。對於投資者來說,要麼換一隻主動型基金,要麼換成被動型指數基金。
對於投資者而言,如果發現股市行情較差,自己的股票業績也不好,那就可以將股票型基金轉為債券型基金來避險。當然了,如果股市准備熊轉牛,那就要考慮趕緊再考慮配置股票型基金,來確保自己不錯失機會。
急需資金是對基金的一票否決。無論行情好壞,無論盈利情況如何,急需用錢,那就只能將基金賣出。如果持有多隻基金,可以根據需要的資金多少和盈利情況的多少來決定賣出哪只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贖回的時間一般在兩到三個工作日,甚至更長。如果急需資金,要早做打算。
總結:很多基金都支持隨時申購,隨時贖回,可它仍然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投資品種。也只有給足基金經理足夠的時間,才能讓他的才幹得以發揮。可如果我們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發現基金業績跑輸大盤、基金更換的基金經理不盡如人意、基金的評級較低、股市行情整體不好或者急需資金時,可以直接考慮將基金贖回。
Ⅱ 如何知道基金經理買入和賣出了哪支股票
1. 你上該基金公司的網站可以看到;
2. 上數米網,酷基金網,天天基金網等也可以看到。
Ⅲ 我認識一個真正的上海的基金經理,能聽他的買股票嗎
做股票就像做菜,要是跟著別人買,永遠都是吃別人吃剩下的。
但我也不排除某一個人特別菩薩心腸,把做好的菜與你共同分享,除非你能付出一個讓對方值得這么一做的代價。
做股票就是為自己的選擇承擔風險或獲取相等的回報。就像做菜,剛開始誰也不會,會把菜炒糊。但是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總有一天你會把菜做好。至於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就是看你個人的天賦跟造化。炒菜是一門學藝,股票也一樣,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若你真想對股票感興趣可以去書店買幾本好書,可以到論壇找幾個民間高手互相交流。(請擦亮雙眼,10個中8個是騙子)
做菜分菜系,股票也一樣,現在基本大致分為長線價值投資,短線波段投機。天下武功各有千秋,每一個派系存在都有他存在的理由跟追隨者,我不說誰好誰壞,只能說哪個更與你適合。
Ⅳ 基金經理買股票會不會買在每天最低賣在最高
這種說法我覺得並不太現實,如果說每天買股票都是買在最低賣在最高,那他不賺翻了,但是有些基金經理搞基金的時候,也有賠錢的。
Ⅳ 基金經理買股票盈利靠技術還是運氣
基金經理做股票不可能完全靠運氣,否則他就不會是基金經理了,一定要靠基本面的研究以及炒股的基本規律。
Ⅵ 基金經理買股票1般幾點買入幾點賣出
這個基金經理買賣股票沒有固定的時間點,出現買點的時候買,賣點的時候賣。
Ⅶ 基金經理不是個個都很厲害么,怎麼虧損的還不少呢!!
問題很好回答。他們搬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理論層面上的,只有實踐才能證明一個基金經理合格與否。打個比方,如果一個文化程度很差的的人,在股票市場有很豐富的經驗和對股票有很深的造詣,那麼,他管理基金的能力不一定比那些有著高文憑的基金經理差,也就是說,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踐。
另外,中國的基金不但在交易時要收取基民的手續費,同時,只要你持有基金,他們還要收到管理費,這樣,如果某基金不賺錢,那麼它還是扣除每天的管理費,所以,基金只有大規模盈利才能保證基金凈值的上升。這不比自己玩股票,賠了就是賠了,而買基金不同,如果工、賠了的話,不但要賠錢,還要給基金公司交管理費,等於是雪上加霜。中國的基金有時候還會出現與私募串通幫私募接高位股票的事情。還有的時候,基金的凈值不是算出來的,而是開會開出來的,例如說,某天股市大漲,某基金公司可以先不公布他們的凈值,而是先看看其它基金公司公布的相應凈值漲了多少,如果別人漲了2%,那麼該公司也會公布出2%左右的上升,其實當天他們可能凈值升了5%,在這種情況下,剩餘的3%就被基金公司私吞,畢竟凈值到底是多少,別人根本就不知道,只有基金公司自己清楚,他們說是多少就是多少,反正虧的還是基民的錢。
因為中國基金業現在缺乏的不僅僅是經驗,更主要是道德上面的約束,造成了中國的基金業水平不一。
Ⅷ 主動性基金的基金經理是購買場內指數基金還是按比挨個購買股票呢
如果是主動型的基金,基金經理買賣股票是根據情況而定的,不是按照指數的佔比去買賣股票的。
Ⅸ 一位頂級基金經理的良心總結:炒股前為什麼要看一眼
牛市也要看短線買入技術點在哪裡才可以買,因為股票K線每時每刻都在跳動,跳動的都是錢,你如果不看盤就買入,價格趨勢肯定不會把握到精準,精準買入才會盈利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