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產品是指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產品為基礎,以杠桿性的信用交易為特徵的金融產品。
金融衍生產品的作用有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好方法。但是,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風險規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擔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給了願意承擔的人手中,這類交易者稱為投機者,而規避風險的一方稱為套期保值者(hedger),另外一類交易者被稱為套利者這三類交易者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述功能的發揮。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
基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集合大家的力量,風險共擔,利益均享的投資方式。例如,信託投資基金、單位信託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在現有的證券市場上的基金,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潛能的特點。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因為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出資者不要求投資回報和投資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規定或出資者的意願把資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而形成了基金。
通俗解釋 假設您有一筆錢想投資債券、股票等這類證券進行增值,但自己又一無精力二無專業知識,而且你錢也不算多,就想到與其他10個人合夥出資,雇一個投資高手,操作大家合出的資產進行投資增值。但這裡面,如果10多個投資人都與投資高手隨時交涉,那時還不亂套,於是就推舉其中一個最懂行的牽頭辦這事。定期從大夥合出的資產中按一定比例提成給他,由他代為付給高基金手勞務費報酬,當然,他自己牽頭出力張羅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挨家跑腿,有關風險的事向高手隨時提醒著點,定期向大夥公布投資盈虧情況等等,不可白忙,提成中的錢也有他的勞務費。上面這些事就叫作合夥投資。
理財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理財品種很多,基金業可以作為一種理財產品去投資。風險比較小,收益相對穩定。
B. 衍生工具基金是什麼意思
正常的普通基金是投資於股票、債券、期貨或者短期理財產品的
而衍生工具基金是投資於比如期權或者一些類似於對賭之類的合約
國內一般沒有這些基金,發達地區已經有很多了,屬於高風險的產品
C. 跪求金融市場信用交易的意義以及弊端,金融衍生交易的意義和弊端,消費者信用的作用和風險。
資本市場作為舶來品,多年來我國一直跟在西方後面照搬西方成熟模式,缺乏創新與特色。信用交易制度在成熟市場國家已經被廣泛運用且證明效果良好,目前在國內受到各方熱捧,擬訂中的《證券法(草案)》也明確採納了這種制度。筆者認為,信用交易制度的出台,應充分考慮到我國投資者的素質和風險承受能力,券商的風險監控水平以及監管機構的監管經驗,應當慎行。
在現行法制環境下,證券融資融券交易被歸於禁止之列。《證券法》明確規定「證券交易以現貨進行交易」,禁止證券公司「從事向客戶融資或者融券的證券交易活動」。但現實中,雖然監管部門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但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為股民「透支」情況仍然盛行,方式越來越隱蔽,引起的訴訟越來越多,長此以往,必釀成金融風險。「堵」不如「疏」,不如使之合法化,通過制訂規范的操作流程和風險監控程序讓處於半地下的融資融券活動從隱蔽走向規范,及時暴露出什麼問題也可以及時控制風險。
眾所公認我國的證券市場是單邊市。行情好大家都爭相殺入賺錢,行情跌則爭相斬倉止損,客觀上形成了「共振」效應,加倍放大了股指的振盪幅度。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2年,我國股票市場的年平均波動幅度達30%左右。參與各方利益高度一致,一賺俱賺,一損俱損,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導致市場一味地追高。而在完善的融資融券制度下,可以通過買空、賣空組合鎖定收益與損失,即使遭遇熊市也可以利用做空機制迴避風險,使市場本身具備價格穩定器的作用。而且長時間以來,伴隨市場的低迷,我國滬深股市均交投慘淡,常常一天成交量兩市加起來不到100億元。而證券市場要實現其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維持一定的交易活躍程度是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說,拓展券商的融資融券渠道,進而活躍股市交易,是應時之需。
目前我國的證券行業處於全面虧損局面。據統計,近兩三年來每年中國證券公司虧損均高達數百億元。相當多券商處於虧損甚至破產邊緣,券商的困境最終會形成連鎖反應傳遞到整個金融市場,形成金融風險。而目前國內券商的贏利方法有限,收入仍大部分來自交易手續費,收入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股市行情的好壞。開辟信用交易,為券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有利於我國證券業成功實現盈利模式的轉變,培養一批優秀的券商。
信用交易雖具有上述好處,但使用不當,也易滋生弊端。當信用交易失控之際,往往會形成市場震盪,暴漲暴跌。對投資者來說,融資融股會促使其過度投機,掌握不當會造成快速破產,危及券商經濟利益和社會秩序。信用交易也容易給市場造成一種資金充足的假象,以致管理者對市場供需情況不能真正掌握,當問題發生後,缺乏經驗的監管當局會嘗試用行政管理手段管理股市,在短期內一刀切,必然造成券商和透支者集中平倉,將給已經十分脆弱的股市再度打擊,雪上加霜。
因此,筆者認為,信用交易的推行,必須嚴格設定交易品種,加強對參與方的資格認證,並控制信用額度與交易規模,改革完善現有漲跌停等風險交易制度並輔之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的適時監控系統。監管機構也要提高監管水平,對可能產生的風險做好充分准備工作。實踐中應選擇一些優質券商和優質股票進行試點,逐步放開、擴大,從點到面,從試行到完善,不能操之過急。(
D. 什麼是一個金融衍生品交易員的自白
《一個金融衍生品交易員的自白》是一本關於金融衍生品的實戰教科書。書中版揭露了金融衍權生品的創造過程,向讀者展示了高盛、摩根士丹利、荷蘭銀行3大投行內幕,是一本來自金融風暴製造者的分析和自省的金融小說。作者是高盛集團前資深銀行家石川哲也,他以小說的形式,虛構了一位叫安德魯‧多佛的角色,希望避開互相指責之風,還原信貸動盪的真實故事,讓讀者了解並理解這些信用衍生品被創造的真實過程。作者希望藉此引導社會做集體反思,希望全球經濟可以在汲取教訓的基礎上,真正崛起,邁向又一個繁榮期。
E. 信用衍生工具是什麼
其意指買賣雙方,一方利用繳付權利金,將信用風險轉讓給另一方。 近年出現專門用於信用風險保護的信用衍生工具,它是一個金融和約:和約期限內特定信用事件發生時,一方有權要求另一方給予一定支付。和約需要准確定義信用事件,通常指不能支付所要求的金額、破產、拒付債務、實質性債務重組、嚴重影響未來違約可能性的少數其他事件,甚至可以定義為信用評級變化。 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種金融合約,提供與信用有關的損失保險。對於債券發行者、投資者和銀行來說,信用衍生工具是貸款出售及資產證券化之後的新的管理信用風險的工具。 信用衍生工具是金融風險管理的重要革新,它們允許分離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將各自賣給可以接受該風險的各方。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互換或稱信用掉期(Credit Swaps)、信用期權(Credit Options)、總收益掉期(total return swps)、信用基差期權(credit spread option)和信用關聯票據(Credit-Linked Notes)幾種主要形式。
F. 股票,債券,基金和金融衍生品四種有價證券的區別特徵是什麼
股票是股份公司(包括有限公司和無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 股票
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股票一般可以通過買賣方式有償轉讓,股東能通過股票轉讓收回其投資,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東與公司之間的關系不是債權債務關系。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股票特點:
(l)不可償還性。股票是一種無償還期限的有價證券,投資者認購了股票後,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級市場賣給第三者。股票的轉讓只意味著公司股東的改變,並不減少公司資本。從期限上看,只要公司存在,它所發行的股票就存在,股票的期限等於公司存續的期限。 (2)參與性。股東有權出席股東大會,選舉公司董事會,參與公司重大決策。股票持有者的投資意志和享有的經濟利益,通常是通過行使股東參與權來實現的。 股東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大小,取決於其所持有股份的多少.從實踐中看,只要股東持有的股票數量達到左右決策結果所需的實際多數時,就能掌握公司的決策控制權。 (3)收益性。股東憑其持有的股票,有權從公司領取股息或紅利,獲取投資的收益。股息或紅利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盈利水平和公司的盈利分配政策。 股票的收益性,還表現在股票投資者可以獲得價差收入或實現資產保值增值。通過低價買入和高價賣出股票,投資者可以賺取價差利潤。 (4)流通性。股票的流通性是指股票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的可交易性。流通性通常以可流通的股票數量、股票成交量以及股價對交易量的敏感程度來衡量。可流通股數越多,成交量越大,價格對成交量越不敏感(價格不會隨著成交量一同變化),股票的流通性就越好,反之就越差。股票的流通,使投資者可以在市場上賣出所持有的股票,取得現金。通過股票的流通和股價的變動,可以看出人們對於相關行業和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和盈利潛力的判斷。 那些在流通市場上吸引大量投資者、股價不斷上漲的行業和公司,可以通過增發股票,不斷吸收大量資本進入生產經營活動,收到了優化資源配置的效果。 (5)價格波動性和風險性。股票在交易市場上作為交易對象,同商品一樣,有自己的市場行情和市場價格。由於股票價格要受到諸如公司經營狀況、供求關系、銀行利率、大眾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波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資者遭受損失。價格波動的不確定性越大,投資風險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種高風險的金融產品。
基金(Fund)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基金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例如,信託投資基金、單位信託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在現有的證券市場上的基金,包括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具有收益性功能和增值潛能的特點。從會計角度透析,基金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資金。因為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出資者不要求投資回報和投資收回,但要求按法律規定或出資者的意願把資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而形成了基金。
基金與股票兩者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反應的經濟關系不同,股票反映的是所有權關系,基金反映的是信託關系 第二,股票屬於直接投資工具,籌集的資金主要投向實業,基金屬於間接投資工具,其籌集的資金主要投向有價證券等金融工具 第三,風險水平不同,股票的直接受益取決於發行公司的經營效益,不確定性強,風險較大,基金主要投資於有價證券,其收益可能高於債券,投資風險可能小於股票。 股票的話,是你自己在證券公司開立一個個人炒股賬戶,自己獨立買賣股票的行為。 基金說得簡單點就是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拿基民的錢幫投資人做一個股票投資組合,用你的錢去買若干只股票,優點是規避單一股票帶來的風險性。
金融衍生產品是指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產品為基礎,以杠桿性的信用交易為特徵的金融產品. 金融衍生產品(derivatives)是指其價值依賴於基礎資產(underlyings)價值變動的合約(contracts)。這種合約可以是標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標准化的。標准化合約是指其標的物(基礎資產)的交易價格、交易時間、資產特徵、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標准化的,因此此類合約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貨。非標准化合約是指以上各項由交易的雙方自行約定,因此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比如遠期協議.
金融衍生產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零和博弈
即合約交易的雙方(在標准化合約中由於可以交易是不確定的)盈虧完全負相關,並且凈損益為零,因此稱"零和"。
2、跨期性
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雙方通過對利率、匯率、股價等因素變動的趨勢的預測,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間按一定的條件進行交易或選擇是否交易的合約。無論是哪一種金融衍生工具,都會影響交易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未來某時間上的現金流,跨期交易的特點十分突出。這就要求交易的雙方對利率、匯率、股價等價格因素的未來變動趨勢作出判斷,而判斷的准確與否直接決定了交易者的交易盈虧。
3、聯動性
這里指金融衍生工具的價值與基礎產品或基礎變數緊密聯系,規則變動。通常,金融衍生工具與基礎變數相聯系的支付特徵有衍生工具合約所規定,其聯動關系既可以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也可以表達為非線性函數或者分段函數。
4、不確定性或高風險性
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後果取決於交易者對基礎工具未來價格的預測和判斷的准確程度。基礎工具價格的變幻莫測決定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虧的不穩定行,這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高風險的重要誘因。
5、高杠桿性
衍生產品的交易採用保證金(margin)制度.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資金只需滿足基礎資產價值的某個百分比.保證金可以分為初始保證金(initial margin),維持保證金(maintains margin),並且在交易所交易時採取盯市(marking to market)制度,如果交易過程中的保證金比例低於維持保證金比例,那麼將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投資者沒有及時追加保證金,其將被強行平倉.可見,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
6、契約性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是對基礎工具在未來某種條件下的權利和義務的處理,從法律上理解是合同,是一種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信用基礎上的經濟合同關系。
7、交易對象的虛擬性
金融衍生產品合約交易的對象是對基礎金融工具在未來各種條件下處置的權利和義務,如期權的買權或賣權、互換的債務交換義務等,構成所謂「產品」,表現出一定的虛擬性。
8、交易目的的多重性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通常有套期保值、投機、套利和資產負債管理等四大目的。其交易的主要目的並不在於所涉及的基礎金融商品所有權的轉移,而在於轉移與該金融商品相關的價值變化的風險或通過風險投資獲取經濟利益。
此外,金融衍生產品還具有未來性、表外性和射幸性等特點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債券購買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投資者(債券持有人)即債權人。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政府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債券作為一種債權債務憑證,與其他有價證券一樣,也是一種虛擬資本,而非真實資本,它是經濟運行中實際運用的真實資本的證書。
債券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手段和金融工具具有如下特徵:
1.償還性
債券一般都規定有償還期限,發行人必須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並支付利息。
2.流通性
債券一般都可以在流通市場上自由轉讓。
3.安全性
與股票相比,債券通常規定有固定的利率。與企業績效沒有直接聯系,收益比較穩定,風險較小。此外,在企業破產時,債券持有者享有優先於股票持有者對企業剩餘資產的索取權。
4.收益性
債券的收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資債券可以給投資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帶來利息收入:二是投資者可以利用債券價格的變動,買賣債券賺取差額。
債券和股票的區別
股票和債券雖然都是有價證券,都可以作為籌資的手段和投資工具,但兩者卻有明顯的區別。
1.發行主體不同
作為籌資手段,無論是國家、地方公共團體還是企業,都可以發行債券,而股票則只能是股份制企業才可以發行。
2.收益穩定性不同
從收益方面看,債券在購買之前,利率已定,到期就可以獲得固定利息,而不管發行債券的公司經營獲利與否。股票一般在購買之前不定股息率,股息收入隨股份公司的盈利情況變動而變動,盈利多就多得,盈利少就少得,無盈利不得。
3.保本能力不同
從本金方面看,債券到期可回收本金,也就是說連本帶利都能得到,如同放債一樣。股票則無到期之說。股票本金一旦交給公司,就不能再收回,只要公司存在,就永遠歸公司支配。公司一旦破產,還要看公司剩餘資產清盤狀況,那時甚至連本金都會蝕盡,小股東特別有此可能。
4.經濟利益關系不同
上述本利情況表明,債券和股票實質上是兩種性質不同的有價證券。二者反映著不同的經濟利益關系。債券所表示的只是對公司的一種債權,而股票所表示的則是對公司的所有權。權屬關系不同,就決定了債券持有者無權過問公司的經營管理,而股票持有者,則有權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
5.風險性不同
債券只是一般的投資對象,其交易轉讓的周轉率比股票較低,股票不僅是投資對象,更是金融市場上的主要投資對象,其交易轉讓的周轉率高,市場價格變動幅度大,可以暴漲暴跌,安全性低,風險大,但卻又能獲得很高的預期收入,因而能夠吸引不少人投進股票交易中來。 另外,在公司交納所得稅時,公司債券的利息已作為費用從收益中減除,在所得稅前列支。而公司股票的股息屬於凈收益的分配,不屬於費用,在所得稅後列支。這一點對公司的籌資決策影響較大,在決定要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時,常以此作為選擇的決定性因素。
G. 信用衍生產品的功能
1、分散信用風險
信用衍生產品的出現使信用風險管理有了屬於自己的技術,通過信用衍生產品可以將信用風險從其它風險中剝離並轉移出去,從而較好地解決了銀行在風險管理實踐中的信用悖論問題。藉助於信用衍生產品,銀行既可以避免信用風險的過度集中,又能繼續保持與客戶的業務關系,無疑對傳統銀行業的經營理念具有革命意義。
通過信用風險的定價和交易,可以推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信用風險市場之中,使得金融市場上信用風險的承擔者從銀行擴展到保險、基金、企業等各種不同類型機構,提高了金融市場整體風險抵抗能力。
2、提高資本回報率
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可通過預期收益與意外損失兩個參數來表示,其中,預期收益依賴於利差和信用損失,意外損失的計算則基於許多信用同時違約的假設。預期收益和意外損失的比是一個類似於夏普比率的指標。通過減少意外損失高、預期收益低的資產,或增加有正貢獻的資產,來提高預期收益和意外損失的比率,可以達到提高資產組合預期業績的目的。如果沒有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參與者只能通過購買或出售金融資產才能實現上述目標。但利用信用衍生產品,則很容易實現這些策略,提高金融資本回報率。
3、提高基礎市場流動性
信用衍生產品把金融資產中的信用風險分離出來,並通過信用分層、信用增級、破產隔離等金融工程尤其是信用工程技術,重新改變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將其改造成可交易的金融產品,從而大大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此外,信用衍生產品是對金融市場的一次重新整合,使金融機構能進入更多的市場領域,相當於把所有的市場都聯系起來,這有助於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4、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在有信用衍生產品的金融交易中,由於出現了信用風險的第三方購買者,極大地減輕金融市場上由於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有力地促進了金融市場上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信用衍生產品的持續交易也會使金融市場上的一些隱蔽信息更加公開,增強市場的透明度,這樣金融資產的價格就能反映出更多的市場信息,金融資產的定價也更為有效。
H. 什麼是衍生工具基金
一個基金,其目的是通過買賣投資衍生工具來盈利,用處是一般市場好壞跟該基金關系不大,而且投資對沖渠道更多
I. 金融衍生工具和信用衍生工具是一樣的嗎
信用衍生工具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種,因為信用衍生工具是以信用風險作為標的物的,而金融衍生工具范圍比較大,還可以以貨幣、證券、實物等等作為標的物。
J. 信用衍生工具的發展前景
1、信用衍生產品面臨的障礙
目前,一些觀察家指出全球市場信用風險的增長要大於利率風險和流動風險,信用衍生產品作為管理日益增長的信用風險的主要工具之一被廣泛應用,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然而這種樂觀的評價忽視了一些實際問題,信用衍生產品的發展目前還面臨著一些障礙因素。 首先,信用衍生產品交易的文件非常復雜、冗長,信用事件的定義也很困難,由信用事件產生的糾紛有時導致該產品的失敗。盡管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了標準的違約指數產品,ISDA制定了標準的合同文本,但這些只是解決了部分產品的問題,該市場的標准化程度與利率衍生產品和匯率衍生產品相差較大。
其次,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流動性和產品種類受到局限。大量的信用衍生產品交易被限制在少數銀行中,少數作市商控制市場價格。根據OCC的數據,美國七大銀行占據了商業銀行系統信用衍生產品96%的名義價值。由於中等銀行的客戶多為小公司,並不為大多數投資者所熟知,因此這些企業的貸款不易找到信用保護的賣方。信用衍生產品種類也受到局限,交易只能集中在一些規模較大企業的債券和貸款上,對於規模較小企業的信用風險則缺少可交易性,目前只能採用信用資產組合的方式分散風險,而無法轉移風險。在技術方面,缺少標準的違約風險模型和定價公式。
此外,目前以風險為基礎的資本金要求制約了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發展。國際清算銀行BIS對信用衍生產品的條例中,銀行在使用信用衍生產品降低銀行風險時,並沒有認可的風險降低,不僅沒有減少貸款的資本金要求,而且銀行必須建立另外的風險頭寸,這實際增加了資本金的要求。
2、信用衍生產品的前景展望
盡管信用衍生產品市場面臨著許多障礙,然而信用衍生產品作為轉移信用風險的新工具,其發展有利於金融的穩定性毋庸置疑。它使銀行信用組合多樣化,增加其承受沖擊的能力。貸款者不再過分依賴借款者的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從而減少信用的脆弱性。未來的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將進入新發的展階段。 信用衍生產品市場份額將發生變化。非銀行機構的比重將不斷加大,銀行不再成為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主導者。其他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公司、共同基金等將紛紛涉足信用衍生產品市場並占據重要地位。據BBA報道,保險機構在1999年已經購買7%的信用風險保護,同時賣出23%,這一數字在今後還將增加。養老基金也增加了其風險暴露。
新產品的推出。雖然傳統的信用違約互換還將占據主要市場,估計信用違約互換佔全部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3/4。然而,信用衍生產品今後的增長將以新的風險轉移工具為主,如組合證券化(synthetic securitisations)。
信用衍生產品監管的變化。盡管一直存在修改資本充足率的構想,但直到2001年9月新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的資本充足性才做出了一個新框架,其中包括決定消除信用衍生產品的殘留風險(resial risk)因子。新協議明確指出:「降低信用風險的技術如信用衍生產品的近期發展使銀行風險管理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電子交易平台的建立。J. P. Morgan和Creditex已經開發了信用衍生產品的電子交易平台。該平台的建立將加強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動性。信用衍生產品交易平台同時提供了豐富的信用衍生產品信息資源。J. P. Morgan開發的Creditex電子交易平台不僅為參與者創造了談判交易平台,而且提供文本、歷史數據以及交易對手的相關信息。未來信用衍生產 品市場是IT與信用衍生產品結合的發展,信用衍生產品向互聯網不斷滲透,從物質世界發展到虛擬空間。相信在未來的2到5年信用衍生產品交易將轉移到互聯網,在互聯網上將更加快速地交易,定價更加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