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京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業績
經南京永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司近三年及最近一期主營業務收入和盈利情況如下(單位:千元)
2006年1-3月2005年2004年2003年
主營業務收入1,524,162.698,594,530.618,733,201.457,023,700.08
主營業務利潤89,344.25453,286.89438,225.80437,514.19
利潤總額7,978.3037,875.9981,300.18102,811.93
稅後利潤5,337.7523,359.9262,052.5757,794.96
凈資產收益率(%)2.882.957.938.02
每股收益(元)0.020.090.240.29
業務收入的主要構成:近三年本公司主要業務收入構成如下:單位:千元
2006年1-3月2005年度2004年度2003年度
金額比例金額比例金額比例金額比例
紡織原料159,967.0
10.51,032,143.4
12.011,241,391.1
13.79
800,488.2
11.38
紡織面料及輔料258,684.1
16.971,347,697.6
15.68
1,921,875.2
21.36
2,209,984.7
31.42
針織品192,487.1
12.63
995,812.1
11.59815,066.79.06563,412.68.01
服裝282,149.1
18.51
1,970,325.3
22.93
2,087,896.7
23.20
1,818,608.825.86
機電產品240,237.0015.76718,173.88.36674,850.17.5612,058.58.70
金屬材料148910.79.771,024,801.811.92839,539.69.33
化工產品121628.27.98886,970.910.32895,685.49.95527,925.77.51
日用百貨413,067.34.81153,106.71.70229,163.83.26
葯品銷售46,136.000.54
展銷服務43,100.30.50
其他390,638.398.88116302.201.35369,471.104.11271,440.33.86
合計1,524,162.691008,594,530.71008,998,932.61007,033,082.6100
註:2006年第一季度、2005、2004、2003年數據均為合並報表數。 (1)1994年5月,股份制公司成立,在全國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10位;
(2)1995年,公司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優秀企業,全國對外經貿最佳創匯企業;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28位;
(3)1996年度,公司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10位;
(4)1997年度,公司完成出口創匯1.53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17位,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
(5)1998年度,公司實現出口創匯1.69億美元,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86位,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
(6)1999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1.98億美元,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90位,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特別企業;
(7)2000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2.76億美元,公司被江蘇省人民政府評為江蘇省外貿出口超200億美元先進企業;
(8)2001年,公司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證監發行字[2001]7號文核准成為上市公司,2月5日採用上網定價發行方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向社會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股票5500萬股,發行價格每股人民幣8.12元(3月6日上市);
(9)2001年12月24日,公司獲得ISO9001:2000國際質量標准認證證書,出口創匯達3.09億美元;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57位,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81位;
(10)2001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達3.09億美元,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57位;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81位;
(11)2002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4.05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16位,在2002年度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72位,全省外貿企業中列第4位,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第9名;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
(12)2003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6.21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06位,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61位;全省外貿企業中列第4位,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
(13)2004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6.41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21位,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85位;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評為全國對外經貿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特別獎。
(14)2005年,公司完成出口創匯5.81億美元、進口額達3.71億美元,在中國進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65位,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排名中,列第133位。 公司目前出口商品遍及世界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800多家國外客戶、1000多家國內生產協作定點貨源工廠保持良好的業務往來。公司在美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波蘭、斐濟等國設有6個海外代表機構,能夠及時了解國際市場環境及變化趨勢,准確掌握客戶需求和反饋信息。近年來,公司在穩定原有客戶和穩步拓展歐美、日本等傳統出口市場外,加大了開發東歐、東南亞、南美洲等新興市場的力度,拓展了新的出口渠道,對新興市場的出口額出現了快速增長。目前,以對上述新興市場的出口額已佔公司年出口總額的近30%。經過多年的拓展,公司已基本形成出口商品多元化局面,在保持紡織、服裝出口穩步增長的同時,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的出口增長較為明顯,為公司出口商品多元化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較好的市場基礎。
② 加入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好處是什麼
好處:能賺錢
③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怎麼樣
簡介: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成立於1988年10月,是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行業最大的回全國性中介組答織。截至2005年10月,共有會員企業6300餘家,遍及全國31個省、市和自治區,從事各種紡織纖維、紗線、面料、服裝、家用紡織品、產業紡織品及輔料的生產和進出口業務。紡織商會會員涵蓋全國大多數紡織服裝進出口企業、生產企業和三資企業,進出口額佔中國紡織服裝進出口總額的70%左右。
④ 國際紡織品貿易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簡單說幾點供參考: 1、紡織是組合名詞。「紡織」的「紡」是指紡紗,「織」是指織布內。都是勞動密集型生產容的典型。 2、紡織品國際貿易的大宗主流交易集中於「兩紗兩布」。分別是指純棉紗、滌棉紗、純棉布、滌棉布。 3、織機設備的發展歷史:近代從鐵木織機、電力織機、到當今的高速無梭織機的歷程。 4、產業的轉移。英國首先完成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主要產品之一是毛紡織品。二戰以前部分工業國家以及日本都是紡織品生產大國。隨著這些國家步入發達國家,勞動力昂貴致使成本增加,紡織工業在全球范圍內向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國家轉移。我國是當前產能與產量最大的國家,其次有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 5、優質的高支紗和高支棉布需要長絨棉為主要原料。長絨棉主要出產國家是埃及,我國新疆也有生產。
⑤ 紡織品進出口配額是什麼
出口配額: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設置的紡織品數量限制,屬非關稅壁壘之一。版設置國根據紡織品服權裝的不同的大類和細類,分別確定年進口總量,再把總量分解給出口國。各類(CATEGORY)之間不能串用。以一年為限,超過的數量不予批准進口,未使用完的部分不能結轉到下一年度使用,也就是說,浪費了。本來在2004年年底紡織品貿易自由化,配額不再存在。可是歐美出爾反爾,於2005年年中分別又恢復部分配額管制。現在美國、歐盟還對某些敏感產品設置配額。
進口配額:我國僅對棉花等極少量的紡織原料實行進口配額管制。棉花配額與紡織品出口配額在目的上有區別。雖然也是數量限制,但更多的是為了獲得關稅優惠。故其配額分為關稅內配額和優惠關稅配額。
⑥ 紡織品進出口屬於什麼行業
填表的話,屬於 商業, 再具體一些, 屬於 批發業,因為是面向國外客戶的批發啊。 沒錯的。
⑦ 中國紡織品國際貿易發展歷程
簡單說幾點抄供參考: 1、紡織是組合名詞。「紡織」的「紡」是指紡紗,「織」是指織布。都是勞動密集型生產的典型。 2、紡織品國際貿易的大宗主流交易集中於「兩紗兩布」。分別是指純棉紗、滌棉紗、純棉布、滌棉布。 3、織機設備的發展歷史:近代從鐵木織機、電力織機、到當今的高速無梭織機的歷程。 4、產業的轉移。英國首先完成的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方式的主要產品之一是毛紡織品。二戰以前部分工業國家以及日本都是紡織品生產大國。隨著這些國家步入發達國家,勞動力昂貴致使成本增加,紡織工業在全球范圍內向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國家轉移。我國是當前產能與產量最大的國家,其次有巴基斯坦等一些國家。 5、優質的高支紗和高支棉布需要長絨棉為主要原料。長絨棉主要出產國家是埃及,我國新疆也有生產。
⑧ 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面臨的主要障礙及對等分析
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
2.1貿易摩擦、貿易壁壘不斷
我國加入WTO以後,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全球紡織業原有市場和利益格局,因此對於我國紡織產品的出口就有了所謂「擠佔了他人的市場份額」的大量反傾銷等各種障礙。法國紡織工業聯盟主席呂西安德沃日曾表示,應延長對中國紡織品進口配額限制至2008年底。「以便向中美之間簽署的此類協議看齊」。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達國家至今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甚至干預中國的金融政策。從紡織層面上來說,他們這樣認為是由於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且在進口國零售市場上的份額增長較快,已對進口國的製造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甚至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下降,我國紡織業將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焦點。
繼技術壁壘、綠色壁壘之後,以SA8000社會責任認證為代表的「勞動壁壘」,正成為中國出口紡織品的又一大障礙,因為雖然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在價格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但是我國的勞動力很多是在不被提供任何社會保障的情況下工作的。面對進口國實行越來越嚴格的「勞動壁壘」措施,紡織行業雖然也開始積極推行企業社會責任體系,也按照中國相關法律法規和有關國際公約開始實施了符合國際慣例以及我國國情的行業自律性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但在推行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初期,肯定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撓。
2.2紡織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
紡織企業自主生產性不強。我國的紡織行業生產以大量的加工為主,缺乏自主創新。由於我國紡織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規模只在中低檔產品市場有優勢,所以紡織品出口企業的利潤率比較低,賺取的只是製造加工環節微薄的利潤,出口多以定牌、貼牌為主,50%以上的服裝出口是來料加工,30%以上是進口國提供商標、款式、紙樣稿來進行加工,自主品牌服裝僅佔10%左右,而且設計開發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設計、生產適合銷路的產品。
出口成本增大,且品牌競爭力不強。人民幣匯率上升、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成了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的最大利空因素,一般一票出口訂單的周期是三個月,而人民幣匯率又不趨於穩定,幾乎一個月內就會有較大的變化。由於紡織品附加值較低,人民幣升值使企業的出口成本增加。更是削減了企業的出口利潤。上海著名經濟學家石士均教授在寧波舉行的2007年出口形勢報告會上指出從去年中期開始,人民幣就不斷向上攀升,到現在累計升值近3%,加上去年12月起部分紡織品退稅率下調2百分點。這大大加劇了紡織企業的困難。
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中的行業協會及企業應對措施
3.1紡織行業協會殛商會的應對之策
紡織商業行會協會應該努力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根據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要求,開展積極有效的信息服務,制定行業標准加強行業自律性,引導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快速穩定發展。
(1)深入開展國際紡織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務。由於生產企業自己搜集信息方面的渠道比較狹窄。所以紡織商會要幫助他們拓展信息槊道,挖掘信息資源,保證紡織企業及時了解紡織動態,針對國際市場業務的要求,建立定向的信息採集,為紡織服裝行業提供更加豐富的原料、產品、技術裝備、價格等行情信息。
(2)制定行業標准。加強行業自律。行業協會及商會應該充分發揮協調小組及企業專家隊伍的作用,對於一些不正當的競爭行為,應該採取價格協調和增強行業自律性等措施,監督進出口企業的守法經營情況,以保證紡織品進出口企業內的公平有序競爭;同時,建立並推廣《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建設及管理、服務標准》,提高專業市場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建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行業自律機制。要求企業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並進行相關指導,提高企業對社會責任體系的認識,提高行業整體素質,維護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利益和形象。
(3)推進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與國外同行的合作交流。我國的紡織企業與發達國家比較在技術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所以多開展紡織企業特別是進出口紡織企業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活動,擴大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交易渠道,提高國際競爭意識。
(4)開展行業培訓、品牌推廣等服務工作。開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管理業務培訓、行業知識培訓、從業人員素質培訓,為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建設規劃、經營管理、改造升級提供咨詢服務,為提高專業市場的企業品牌形象開展相關服務。
(5)建立紡織業檢測機制。針對國外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我國紡織商會及行業協會應積極採取措施,面對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的產業政策、反傾銷政策等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帶來的種種不利,逐步建立起紡織服裝的監測系統,對一些重點產品的出口數置、出口價格、出口國別和地區及時發布,幫助我國紡織企業正確認識市場前景,確定發展方向。
3.2紡織企業自身的應對之策
(1)走創新之路。企業的發展強大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必須大力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當前國際經濟正處在產業結構的調整時期,朝著技術、知識、服務密集方向新的發展,面對國際經濟新形勢,我國紡織業如何從「模仿」到「創新」,對於長期以來給外國跨國公司打工的我國紡織服裝業來講。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任何企業若沒有創新是很難持續發展的,僅靠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是不能佔領國際市場的。
(2)推行「品牌戰略」。中國紡織業就必然長期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狀態,加強品牌建設是中國紡織服裝業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然選擇。為打破「有規模、缺品牌」的困局,許多企業開始嘗試以自主品牌出口。
(3)推進產品的多元化,提升產品檔次和推進產業升級,完善產業體系。目前,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技術含量低,貿易依然局限於低附加值的中低檔產品。對此,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既要積極學習、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更要加強自主研發力度。採取新技術新工藝,推動紡織業向深加工和精加工方向發展,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爭取向中高端產品市場進軍。
⑨ 當前我國紡織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求大神幫助
我國紡織品出口的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國以及出口國,我國的紡織品服裝行業發展迅猛,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後,該行業的從業人員超過了1000萬,佔全國工業就業人口的13%以上。入世後特別是隨著紡織品配額的取消,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速度呈現高速增長。2003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佔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比例的28.1%,成為紡織品服裝業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紡織品服裝是我國最為主要的出口產品種類之一,也一直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而紡織品服裝行業又是對外依存度較大的行業,因此,利用經濟學理論深入研究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發展優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比較優勢理論與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 比較優勢理論 19世紀初,李嘉圖提出了「相對成本」說,這個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兩劣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即當一國所有產品的成本均比另一國高,即該國不具有絕對優勢,但只要這些產品與另一國同類產品的成本差距的比率不一樣,成本差距小的,就是本國國內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兩國都集中力量生產各自最有相對優勢的產品,並進行交換,仍然會使交易雙方獲得比交易前大的利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了要素賦予理論,指出一國應該集中力量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了該國豐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密集使用了該國稀缺要素的產品,通過國際貿易,交易的雙方均可從中獲利。這個理論揭示了形成各國產品比較優勢的根本原因在於生產要素或資源的豐富與供給的密集,這是對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的深化和發展。 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比較優勢分析 資源稟賦 紡織品服裝在我國的迅速發展是我國要素稟賦構成情況的自然選擇,我國人口密度遠遠大於世界其他國家,是巴西的69倍,是加拿大的409倍。因此,根據H-O定理,勞動力屬於我國的豐腴要素,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行業特徵 世界主要有三種典型的紡織品服裝行業,第一類是技術密集型,以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代表,側重於高新技術紡織品的研發和生產;第二類是資本密集型,多集中在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主要生產經營中檔紡織品;第三類以加工中低檔產品為主,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主要出口的是大規模常規產品,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就屬於這一類。可見,在我國,紡織品服裝仍屬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以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在這個行業具有比較優勢,所以我國應該出口大量的具有勞動密集型特徵的該類商品。 歷史因素 我國具有悠久的紡織品服裝生產歷史,經驗和技術比較突出,另外,紡織品服裝行業也是我國最早進入國際競爭的行業之一,這些歷史因素使我國的該行業具有先天的優勢,促使我國大量出口紡織服裝產品。 競爭優勢理論與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 競爭優勢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了競爭優勢的概念。波特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由四組因素決定,它們分別是:要素條件,需求因素,產業與相關產業,公司的戰略、結構和競爭狀態。在一國的許多行業中,最有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的是那些國內「四因素」環境對其特別有利的行業。因此,這四個因素構成了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如圖1所示。 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優勢分析 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在國際市場上有著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見表1),這些優勢的來源是什麼?是什麼促成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競爭優勢的形成?下文從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來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 要素條件:廉價的勞動力市場 我國紡織產業的競爭優勢主要在於利用豐富和廉價的勞動力使該行業得以嚴格控制人力成本,這樣我國的勞動力成本遠遠低於世界主要競爭對手(見表2、表3)。勞動力成本在紡織產品生產成本中的比重越低,該國在這方面具有的價格競爭優勢就越大。豐富而又優質的勞動力資源,使我國的紡織服裝行業通過低價競爭佔領市場。 需求因素:巨大的國際市場需求 紡織品服裝屬於日用消費品,全世界對於該類產品的需求量很大。根據WTO公布的世界紡織品與服裝貿易數據顯示,僅2003年一年世界紡織品的出口總額就為1369億美元,服裝的出口額為1850億美元,而我國當年的出口分額佔世界的24.5%,穩居世界第一。這些數據說明,紡織服裝類商品具有巨大的國際市場。另外,我國的紡織類產品大部分屬於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世界市場的差異化並不顯著,再加上出口加工品的大量存在,使得該類商品能夠佔有很大的市場分額。 相關產業:豐富的原材料資源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棉花等紡織品服裝的重要原料的生產都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國的化纖、紗、絲以及紡織機械的生產能力都居世界首位,可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上游企業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供貨能力,可以以大量優質的棉、絲來保證我國紡織品服裝業的生產。 產業結構戰略結構和競爭 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大多採取低價競爭的策略,以T恤衫和西服套裝為例,全國的平均出口單價為1.29美元,而西服套裝的平均價格僅為28.81美元(參考2003年廣東省工業競爭力研究報告)。我國的紡織品服裝產業出口的商品多為大宗低值品,在技術含量不高的這類商品中,價格優勢顯得尤為重要,而我國產品的價格遠遠低於其他競爭者,所以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具有相當的競爭能力,可以大規模佔領市場。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區別 擁有比較優勢並不能說明一定擁有競爭優勢,而擁有競爭優勢才能算得上擁有真正的比較優勢。以我國紡織行業為例,該行業具有的勞動密集型特徵的比較優勢,已經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世界市場需求的轉變而逐漸喪失,目前的世界市場,更傾向於科技含量高的產品,致使我國紡織行業的競爭優勢指數在逐年下降(見表1),因此,我們應努力提高自己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強出口品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是由土地、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基本生產要素決定的,它屬於低層次的競爭力;而競爭優勢主要與知識、管理、人力資本、企業家才能等要素相關,屬於較高層次的競爭力。 比較優勢更多的強調各國產業發展的潛在可能性,是一種潛在的競爭力,它表現為一國的要素稟賦,所以比較優勢是靜態的,難以改變的;而競爭優勢則更多的強調各國產業發展的現實狀態,是一種現實的競爭力,它表現為知識技術等的構成,是一種動態的,可以改變的競爭力。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聯系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可以相互轉化。一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往往易於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即比較優勢可以成為競爭優勢的內在因素,促進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競爭優勢一般會加強一國的比較優勢,使比較優勢擴大化。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是相互依存的。一國的比較優勢要通過競爭優勢來表現,即使是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如果沒有國際競爭力,也無法實現其比較優勢;反之,缺乏比較優勢的行業,一般也很難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 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本質都是生產力的比較,都強調的是各國產業間突出的優勢。所不同的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各國不同產業之間的生產率的比較,而競爭優勢強調的是各國相同產業間的生產率差異。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對我國紡織品服裝行業的啟示 充分發揮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培養高素質的勞動力隊伍。我國紡織企業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以,我們要在充分發揮豐裕勞動力優勢的同時,注重勞動力素質的培養,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沖破進口國的技術壁壘。服裝和深加工產品將是國際紡織品貿易的主體,所以,促使產品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升級,沖破發達國家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所設的技術壁壘。 改善出口產品結構,不斷提高市場適應能力。目前,我國出口的紡織品服裝較多的停留在大宗低值品上,利潤水平低下。今後要增加中高檔服裝出口的比例,適當提高服裝賣價,不斷提高產品對市場的適應能力。 要實行品牌戰略。努力用自己的品牌、自己有特色的產品來開拓與佔領國際市場。總之,針對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努力擴大自身的競爭優勢,走低成本與高效率結合的道路,同時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擴大品牌知名度,促進企業利潤水平、技術進步與市場競爭三者的良性循環,增強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使我國的紡織服裝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