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00年上海市人口總數是多少有這方面的資料嗎不要大概的,精準數字。謝謝!
應該在兩百多萬人口。
㈡ 假如你生活在1900年的上海
有軌電車還沒被發明出來
㈢ 上海外灘歷史,要近代的,從1900之後直到現在的,謝謝
外灘是上海人最願意講述故事的地方,來上海不到外灘,就等於沒真正的上海。過去人們管上海叫上海灘,上海人認為這個灘,指的就是外灘。外灘有各式各樣的建築,也有數不清的人在外灘發了財。
1880年的外灘
而一百多年前,當第一船外國人來到上海時,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很普通的漁村,當時的外灘也只是一條便於纖夫行走的小道。1842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野,這里的黃浦江岸也沒有任何防護設施,屬於黃浦江泛濫時的淤泥地帶。
1842年的夏天,參加鴉片戰爭的英國艦隊,終於開到了上海。由於《南京條約》的簽訂,從此,上海跟中國另外四個口岸,被迫開放。因當時住在上海的洋人常去這條纖夫行走的小道上散步,特意鋪上了煤渣,取名為黃浦灘路。
法國冒險家描述當年的外灘:"不計其數的污水溝和小河縱橫交錯,到處是墳墩。低矮骯臟的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殖民時期的外灘:美麗的"傷疤"
1928年的外灘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為通商口岸。第二年,英軍上尉巴富爾作為英國派往上海的第一任領事,來到上海並做好定居准備。1843年11月7日,一艘名叫"水怪"的三桅船駛入上海,甲板上站著英軍上尉巴富爾和幾名隨員。
時有"小蘇州"之稱的上海縣城有27萬人口,大小街道60多條。上海道台宮慕久並沒有到碼頭迎接巴富爾,只是派了幾頂轎子把他們接到了道台的衙門里。正當巴富爾為租房的事大傷腦筋時,一個姓姚的商人找到了他,表示願將他在城裡的52間房租給他,這樣,巴富爾和他的四名隨員才有了安身之地。但當姚書平提出要同巴富爾獨家貿易時,卻被巴富爾一口回絕。
隨後趕到上海的英商卻沒有巴富爾那麼幸運,他們被拒之城外,只好在北門城牆外搭起簡易的茅棚。巴富爾緊緊抓住《南京條約》中"寄居……貿易通商無礙"等字眼,不斷對宮道台施加壓力,要他劃定一塊專供外國人居住的居留地,並選擇黃浦江邊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這塊泥濘地便是今日的外灘。
巴富爾之所以選擇這塊800多畝的泥濘地作為租借地,一是這里東靠黃浦江,北靠蘇州河,水陸交通方便;二是外國商船兵船從長江口進入黃浦江,必須有一個停泊的地方;另外,東面的黃浦江上有英國軍艦游弋,這令他們覺得把自己的居留地放在自己軍艦的看護之下可以更安全。
1845年11月29日,在歷時兩年談判之後,宮道台與巴富爾簽訂《上海土地章程》,它規定:英商居留地,北以李家場、東以黃浦江、南以洋涇浜、西以河南路為界限,這項居留地面積為830畝。這個章程曾被侵華外國人視為上海的根本大法。
上海租界的歷史從此拉開帷幕。上海外灘成為了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大多集中在這兒。《土地章程》簽訂當年,外灘建起11所房屋,開設23家洋行。
上海外灘是上海租界區歷史最老的部分之一。1845年起今天的外灘地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並在這里鋪設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英國商人的房子也得到了英軍的保護。因為有了這么一塊租界,無數的探險家、商人紛紛踏上了這塊海灘。洋人喜歡在泥灘上跑馬,跑出了一條500米長的小道,當時上海人稱它為"馬路"。英國人管這條馬路叫外灘(Bund)。
19世紀末開始,上海外灘漸漸成為各個入侵的殖民國爭奪的肥肉,各國租界區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紛紛在此建造它們的體面建築。逐漸地,租界初期在這里建立的比較矮小的建築被拆毀,新的豪華大廈起立。這里原來駐有英國的匯豐銀行,當時的英國人稱它是"從蘇伊士運河到白令海峽最華貴的一幢建築"。
自1846年上海辟為商埠以後,財富猶如神話般在這里堆積起來,一幢幢銀行大樓拔地而起。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營建,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個僅有4公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芝加哥學院派、巴洛克風格……洋洋大觀。哥特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台……處處散發著濃郁的異國情調,那別具一格的韻味讓人流連忘返。
到20世紀40年代,基本形成了今天上海外灘的格局。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中,上海從一個海濱小城一躍成為遠東最大的都市。
謝謝請採納
㈣ 1900年中國(清朝)發生了什麼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攻佔紫禁城,光緒帝、慈禧太後等西遷逃難。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同年,李鴻章病逝。同年,清末新政開啟。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滬寧鐵路、平綏鐵路興工。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預備立憲改革。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後駕崩。
(4)1900年上海擴展閱讀:
庚子事變背景:
義和團起於山東,初以拜神練拳為主,後因發生教案,逐漸演變為仇教團體,自詡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紅燈照、藍燈照等法術。
戊戌政變後,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緒,保護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分子,仇外情緒更烈,山東巡撫毓賢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勵拳民,後毓賢調京,袁世凱署魯撫,壓制拳民活動,拳民遂轉往直隸發展。
直隸總督裕祿最初反對義和團,認為拳民乃恃眾戕官之亂賊,應嚴行剿捕,以免致巨患。然而慈禧不允,裕祿逢迎上意,改變態度,招拳民「大師兄」張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賓之禮,並向清廷保薦拳民可用,時義和團大批人馬在涿洲、保定一帶拆鐵路、毀鐵路,局勢嚴重。
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間,竟有十萬之眾入京,太後召見拳民首領,言多獎勵,從此親貴爭相信從,廟宇府第,遍設壇場,拳民出入宮禁,橫行無忌,大肆燒殺,北京陷入瘋狂混亂中。
㈤ 1900年到1950年的上海發生了什麼事件
1.工業革命是
使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領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西方國家開始加緊殖民侵略
2.解放戰爭的勝利
標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改變了世界格局 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
3.孫中山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
領導了辛亥革命 建立起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擔任第一任大總統
㈥ 1800年、1900年 上海及北京的總人口分別是多少
1800年應該還沒我們上海吧,1900年上海也還是個小縣,100萬人口的樣子,北京人一直都不少,1800年和1900年都是清政府的首都人當然多了
㈦ 中國歷史上在上海發生的事件
從光緒在位的1875年開始至建國後的1955年中國的歷史事件:
公元1875年 ·8月,中國清廷以郭嵩燾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為第一次正式派遣駐外使節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
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
1883年 12月,中法戰爭爆發。
1884年 8月下旬,法艦突然襲擊馬尾軍港的福建水師。清政府下詔對法國正式宣戰。10月,劉銘傳的清軍擊退進犯台北的法軍。
1885年 3月,法艦進犯浙江鎮海。劉永福黑旗軍和越南人民配合,在臨洮大敗法軍,收復十多個州縣。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乘勝追擊,收復諒山等要地。6月,《中法新約》簽訂
1888年 康有為第一次向光緒帝上書,要求變法。
1894年 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佔領漢城。7月,日軍突然襲擊在牙山附近的中國運輸船和駐軍,挑起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左寶貴在平壤戰役犧牲。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林永升等犧牲。日軍侵入遼東半島
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1895年 在威海衛戰役中,北洋海軍覆滅。清政府求和,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徐驤領導的台灣義軍和劉永福配合,抗擊日軍。
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
1896年《中俄密約》簽訂
1897年 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嚴重。
嚴復譯述的《天演論》在《國聞報》上定期發表。
1898年 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任康有為為總理衙門章京。接著又派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參預變法。
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殺害譚嗣同等六人(戊戌六君子)。史稱「戊戌政變」。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
1899年 美國提出侵略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1900年 夏,在京津地區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其他各地也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全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浪潮。6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義和團在廊坊、老龍頭車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在北侖配合清軍阻擊八國聯軍。
1901年 9月,《辛丑條約》簽訂。
1902年 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在《蘇報》上發表。
1903年 鄒容著《革命軍》,章炳麟為《革命軍》作序。
1904年 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光復會成立。陳天華著《猛回頭》和《警世鍾》。
1905年 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提出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創辦了《民報》。
1906年 革命黨在萍鄉、醴陵、瀏陽起義。
1907年 孫中山領導鎮南關起義,旋敗。徐錫麟在安徽起義,失敗被害。秋瑾准備在浙江響應,被捕慷慨就義。
1911年 4月,孫中山和黃興發動廣州起義,失敗。5月,保路運動爆發。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民國 (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元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成立臨時參議院,不久,頒布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月,清帝退位。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宋教仁等准備組織責任內閣,以限制袁的權力;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1913年 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殺害了宋教仁。7月,爆發「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袁強迫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權力進一步擴大。
1915年 1月,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五九國恥」。
12月,袁世凱當上了中華帝國皇帝,改年號為「洪憲」。蔡鍔在雲南起義,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掀起新文化運動。
1916年 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6月,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總理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權。
李大釗發表《青春》一文,號召青年追求進步,勇敢地創造青春的中國和世界。
1917年 張勛復辟失敗。
段祺瑞下令對德宣戰,宣布不再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
1918年 魯迅發表《狂人日記》,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社會。
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0年 夏 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建立
秋 毛澤東在湖南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 7月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 1月-3月 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
7月 中共「二大」召開
1923年 2月 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二七」大罷工
6月 中共「三大」召開
1924年 1月 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3月12日 孫中山先生逝世
5月30日 發生「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5年6月- 1926年10月 香港工人大罷工
1926年 3月 蔣介石策動「中山艦事件」
5月 蔣介石提出「整理黨務案」
7月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6年10月-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共發動三次武裝起義 ,最後被蔣介石竊取了革命的成果。
1927年 1月 武漢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3月 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
7月15日 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
1927年 8月1日 「八一」南昌起義
8月7日 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在漢口)
9月 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
10月 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
12月11日 廣州起義
1928年 4月 朱毛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1930年 冬- 1931年秋 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三次反革命「圍剿」
1931年 9月18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大舉侵華
11月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 1月28日 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戰
3月 偽「滿洲國」成立
1933年 春 工農紅軍粉碎國民黨第四次反革命「圍剿」
11月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於福建(蔡,李)
1934年 10月 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開始二萬五行千里的長征 。
1935年 1月 長征途中遵義會議召開
7月 「何梅協定」(日本製造「華北事變」)
8月 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0月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
12月9日 「一二•九」運動爆發
12月 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1936年 2月 東北抗日聯軍建立
5月 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
10月 全國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12月 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 7月7日 「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
7月17日 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
8月13日 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
8月 中共洛川會議,頒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9月 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9月-11月 凇滬會戰
太原會戰-(忻口阻擊戰,八路軍平型關大捷)
10月 八路軍創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
12月 南京失守,日軍進行南京大屠殺
1938年 春 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勝利
5月 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
10月 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939年 底 中共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 3月 汪偽政權建立於南京
5月 棗宜會戰
8-11月 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
1941年 1月 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1942年中共開始整風、大生產運動
1942年 中國共產黨採取「三三制」原則,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實行減租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進行反「掃盪」斗爭,保衛解放區
1943年 治外法權被廢除 、敵後根據地局部反攻
1944年 豫湘桂戰役
1945年 4月 中共「七大」召開
8月8日 蘇聯對日宣戰
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 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
9月9日 中國戰區簽字儀式
8月28日-10月10日 國共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
1946年 1月 政協會議開幕
夏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 -1947年 粉碎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12月 北平學生發動抗議美軍暴行的運動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6月底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7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9月 中共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8年 9月-11月 遼沈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
1949年 3月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4月21日 毛澤東、朱德發渡江軍令,解放軍渡過長江作戰
4月23日 解放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結束
6月30日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9月2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
10月1日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五、 現代史
1949年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土地革命開始
鎮壓反革命開始
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制度被徹底廢除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朝鮮戰爭結束,抗美援朝勝利
年底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4年 4月至7月 日內瓦會議,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身份參加
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5年 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銜制
同年參加了萬隆會議並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
㈧ 1900年那時候,北京和上海比起來,哪個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更好
上海,因為那是北京打戰陷入一片火海。。。
㈨ 關於民國時的上海
民國時期大上海的頭牌交際花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舊上海,美女明星雲集,讓這個城市如此香芬。而交際場上風頭最足的交際花,非唐瑛莫屬了。 那年,唐瑛與陸小曼被稱為交際場上的明星,素有南唐北陸之說。早期小曼在北平,後來也到上海,還與唐瑛同台演出過。 唐瑛與陸小曼是兩道不同的風景。後來,陸小曼被人熟知,與詩人徐志摩有關。但在當年,唐瑛的風采確實無人能及。 http://picture.travel.21cn.com/file/1800,1756487,20285618,0,20,1.shtml
舊上海素有「東方不夜城」之稱,又被很多人喚作「東方的巴黎」。舊上海的舞廳,有中外之分,高低之別。除了舞廳中所給的工資外,舞女另一項主要收入就寄希望能得到「拖車」的施捨,讓他們多在舞廳中消費。當時的舞廳規定,舞客每買一甁比較昂貴的香檳酒,舞女可以從中抽取一元二元。
http://tieba..com/f?kz=103395964
上海的賭場賭窟集中在滬西地區,那裡稱得上是真正的罪惡淵藪,所以有個名字叫做歹土或黑店區。當時在上海有個奧地利醫生克努科博士,曾寫到過賭窟的情況。可惜這部署名為《上海:海上的城市》的手稿至今還沒有公開出版。根據他的敘述,賭場這種企業往往是由日本人控制的,而且在花樣上是中西合璧,煙、賭俱全:
這里從中國的牌九到法國的比九點是無所不包。賭客也可以同那裡的歌女一起玩。由於各路黑幫都垂涎這塊肥肉,所以常常發生火拚。其結果是血流成河,屍陳賭窟。
再說到犯罪方式,那更是各顯神通,無奇不有。其實,上海的高層人物也同時就是江洋大盜,不過罪惡手段和規模大大不同而已。有一次,上海的幾個外國百萬富翁集會,討論對歐洲難民的救濟問題。有一個紆尊降貴的主兒姍姍來遲,只在門口站著,不肯進來。有人問這位大人物為什麼既然來了,卻又不踏進門檻來。他的回答妙不可言,令人噴飯:今天我真的搞糊塗了,到底我是該站在,拐賣婦女,一幫的那邊呢?還是站在,販賣鴉片,一幫的那邊呢?
http://club.news.sohu.com/r-oil000-14533-0-0-10.html
老上海的娛樂運動
男打女球
1940年前後,在法租界海格路西段大勝胡同(這是解放前上海建造的九千多條弄堂中惟一一條以「胡同」取名的弄堂),有六七名聖約翰大學的學生自發組織起一支小型壘球隊,課余經常在弄堂中練球。與此同時,在相距不遠的靜安寺路赫德路(今常德路)東首的金城別墅中,也有幾名金科中學的學生經常在弄堂中練習壘球。這兩撥大、中學生便自願聯合起來,組成球隊,起名為Pandas(熊貓),常去練球的場所便是聖約翰大學蘇州河東那片大操場,那裡有足夠的地方可供足球、排球、籃球和壘球同時練習。約大文商學院學生中又成立起另一支壘球隊,起名為「鯊峰」,成為在校內與「熊貓」對壘的一支球隊。
抗戰勝利後,上海的壘球運動出現了個空前興盛的局面,從大、中學校的校園推向了公眾場所。在當時剛改名為「復興中路」的原法租界辣斐德路的西段有一片體育場地,是一個沙地足球場加上周圍的一些泥地,場地南邊是一堵圍牆,東首兩扇大門邊釘著塊只有一尺多長的木牌,牌上用油漆寫著「東華球場」四字。這里是各支壘球隊進行比賽的地方。
由於當時的壘球球員和觀眾大都是在校大、中學生,因此東華球場的賽事都放在星期日進行。這樣的賽事通常每月有一兩次,在寒暑假期間會多些。觀眾的人數將視參加比賽的球隊是否有名而定,一些談不上「名氣」的「雜牌」隊,便主要靠雙方隊員的家人和親友來捧場了。
幾所教會女中也成立了壘球隊,隊員大都是校內的活躍人物,有的是「校花」,有的是上海有名的「富室千金」,有的是家庭舞會中受人爭奪的舞伴,其中有的還一人兼具以上「身份」中的兩種以上……她們出場比賽,除掉真正來看球賽的外,還有不少是她們的追求者。
1952年,上海市體育管理部門組織了一次全市大、中學校壘球聯賽,二十多支參賽隊分高校男隊、中學男隊和中學女隊三個組別,比賽結果,獲得冠軍的分別是聖約翰大學、聖方濟中學和中西女中的球隊。
盡管在全盛時期涌現過二十多支壘球隊,卻始終沒有出現過一支棒球隊。
棒球的英文是baseball,這應該是個統稱,是指用棒(base)擊球和爭奪壘位的球類項目。用棒球所擊打的球有兩種,一種是體積小而質地堅硬的,稱為hardball(硬球);另一種則體積較大而質地較軟,稱為softball(軟球)。中國的體育界習慣把打硬球稱為「棒球」,而把打軟球稱為「壘球」。
在棒球盛行的美國、日本等國家中,壘球是女性運動項目。由此可知,從上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上海所有的男子壘球從有名的熊貓和鯊峰隊到無名的「雜牌軍」,所打的球都是女子隊所打的,即男打女球,且無一例外。
摩托車手
我有個在香港當律師的世侄參加了個「Herley Davidson Club」,一些Harley Davidson牌摩托車的發燒友約定在每星期日上午到新界粉嶺的一座山頭上聚集,按照預定的路線翻山越嶺,野遊一番。
世侄告訴我,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只有三十多人,全是男性,大都是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專業人士,有醫生、律師、建築帥、大學教師和金融機構中的高級職員等。敵不過世侄的一再邀請,在一個星期天上午起了個早,跟他去了那個聚會場所。世侄向他的同伴們介紹我是UncleSun,便是他小時候給他留下深印象的哈雷車手……世侄把他那輛92年型1200哈雷車讓我來開。幾分鍾後,我便能完全操縱自如,就像當時我在上海街頭駕駛同樣牌子、同樣馬力的摩托車一樣。
我是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後,上海開始恢復汽油供應時,就開了哈雷摩托車的。當時,許多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之後停駛的私用汽車重新開動起來,但都是舊日款式,最新的是1941年型的,更多的是30年代中期的車型。到第二年,美英兩國當年的新車大批銷向中國,美國的福特、別克、克雷斯勒、司蒂貝克等汽車公司和英國的奧斯汀、海爾門等公司,都在上海有規模不小的代理行。
英國有一家摩托車製造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接受了陸軍部的訂貨,製造一批軍用摩托車,二戰結束後,這批摩托成為戰爭剩餘物資,便有商人把這批舊車全部以廉價買下,由貨輪運送到上海,進行整修之後,換上新輪胎,再全部改漆成黑色,交給幾家大的自行車行出售。雖是舊車,但質量挺好,價格也並不貴。投入市場之後,很快銷售一空。
由於這批摩托車是單汽缸和單排汽管,因此引擎發動之後,發出的是「蓬蓬蓬」的響聲,顯得緩慢而沉重,就像來自遠處的炮聲。因此,這批摩托車便被上海人稱為「大炮牌」。
緊隨著大炮牌進入上海摩托車市場的是美國的哈雷牌和印第安人牌。兩種都是進口開箱的1947年型新車,也同是大馬力兩輪摩托車。
在上海獨家代理印第安人牌車的是當時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上的永海車行。這家車行的門面不大,規模和實力和代理哈雷車的同昌車行都無法相比。這家車行的老闆是姓姚的兄弟倆,弟弟名叫姚德福,當時還不到三十歲,他自己便駕著一輛紫紅和乳白兩色相間的印第安人牌車經常在路上來回馳騁,這等於在做活動廣告,而確實也有不少人被那種車的漂亮外型吸引了到那家車行去購買的。
我當時也是受到強烈吸引的一個。但父親卻不肯給我買這輛車,理由之一是價格太貴,太過奢侈;理由之二我才是個高中學生,體格不夠強壯,不宜駕駛這么大馬力的車,若是闖了禍那是非同小可。
經過幾回「磋商」,父親終於答應給我買一輛摩托車,但限定汽缸容量不能超過350CC。最後我在慕爾鳴路(今茂名北路)上的一家車行里買了一輛「大炮牌」。
那幾年裡,我每天開著去上學下學,又開到各處遊玩兜風,去過蘇州、常熟、無錫、杭州……總計行程也有好幾萬公里。
1952年,我將母親1948年去香港時留給我的一部分錢買了輛哈雷摩托車,終於圓了我的哈雷之夢。這輛車我開了六年。到1956年時,由於私人用機動車的汽油供應重又受到嚴格限制,我的那輛車每月最多隻能開上六七天,其餘的日子都得擱置在那裡了。
1958年,上海停發私用摩托車牌照。一年後,市公安局找上門來,說他們已徵集到三輛各部分機件完好,仍能正常行駛的1200CC的哈雷摩托車,另從交通處的車輛登記資料中看到我也有這么一輛車尚未報廢拆賣,因此上門找我征購,他們將把這四輛車統一改漆成白色後,用作迎送外國貴賓車隊的開道車。
獵槍的命運
我前後有過四支獵槍,但我從沒拿這些槍去打過獵。兩支散彈槍帶給我的樂趣只是在休息日帶了槍騎上摩托車開到青滬公路旁的那座北干山旁,登上那座無人荒山,對著岩石或枯樹打上幾槍。
另兩支小口徑來復槍帶給我的樂趣比散彈槍更大些,由於在發射時的聲音不大,不至會驚擾鄰居,於是在屋後的花園中豎個稻草和棉花製成的圓環靶子,白天有空時便在那裡練習射擊。1952年之前在上海的幾家漁獵用具店中還有這種子彈出售,都是解放前從國外進口的原裝貨。
這樣的愛好和花費也並非全無收獲。1958年「大躍進」那陣,號召要在大學和高中學生中開展民兵訓練,當時我在一所中學和一所師范學校中當政治教師,我的小口徑運動步槍卧、跪、立三姿速射奪了個全區冠軍,並且得到國家體委授予的「一級射手」資格。
其實,當時像我這樣買了獵槍而並不打獵的是大有人在。我認識上海一家中型機器製造廠的老闆,他沒有時間也不喜歡到上海的遠郊或外地去打獵,但卻把收集獵槍作為自己最大的愛好。
上海解放初期,市公安局發布公告,限期收繳私人持有的各種獵槍(後膛火葯槍除外)。以後他們把收繳來的獵槍分別處理,屬於來復槍的留存在市公安局,各種口徑和規格的滑膛散彈槍經登記存案後全部發還,由市公安局治安處發給保管執照。自行保管的獵槍不得私自出售或毀壞,若要出售,必須送到由市公安局指定的有關商店寄售。經辦人員同時給每人發了一份指定商店的名單。這份名單上有三家商店:
第一家是開設在淮海中路、重慶路口的淮海路國營舊貨商店(簡稱「淮國舊」),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起發展成為全市最大的買賣和寄售舊貨的商店。
第二家是連長記體育器具商店。這家店底層有一長排櫃台出售弓箭、汽槍和獵槍,全都是進口貨。解放後,獵槍不再進口,連長記除賣掉剩下的新槍以外,也被市公安局列為寄售舊貨獵槍的商店,當然買和賣都要憑公安部門的證明。
第三家是友樂賓漁獵用具店。
1949年之前,在當時被稱為林森中路的淮海中路上共有四家出售獵槍的店家。上海解放初期,這些獵槍店都還開著,但按照軍管會規定,禁止出售可用作狙擊武器的大口徑來復槍。到1950年之後,隨著西方國家僑民相繼離開上海,淮誨路上的漁獵用具店便只剩下了友樂賓漁獵用具店一家。雖然那裡的生意也很清淡,主要是靠售賣漁具維持開支,可也支撐到1956年工商業全面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後,才從淮海路上消失。
專營獵槍的商店在上海絕跡了,但「淮國舊」中寄售舊貨獵槍的櫃台卻還存在,而且由於成了獨家經營,便不時會有非常珍貴而稀見的滑膛散彈槍在那裡露面。我曾在那裡看到一支人家送來寄售的十分名貴的獵槍。櫃台里那位老營業員是個內行,他鼓動我買下這支獵槍。他說,他和各種舊獵槍前後打了近三十年交道,像這樣名貴的獵槍只見過幾支。「要是放在以前,這樣一支槍就算拍賣,也至少要十根大條子,現在這價錢真可以算是十分便宜了。」
他說的「便宜價錢」是三千元人民幣,等於我近四年的工資。幾個月後,我再到「淮國舊」去時,聽那位老營業員說,那支獵槍被買走了,買主是一個中年漢,操山東口音,穿著講究,氣宇軒昂。他由在上海的朋友陪同來看了兩回,到第三回才帶了一大包錢來買下這支槍。陪同來的朋友說那位買主是作家,平生最大的愛好是進山打獵。我猜測到那位買主有可能是當時一本暢銷的抗日戰爭題材長篇小說的作者。當時出版業中尚未取消版稅制度,因此那本小說給他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1966年7月21日,上海市公安局治安處向全市所有領有持槍證的市民發出通知,限三天內把保管的獵槍交到市局治安處。此時「文化大革命」已進行一個多月了,但上海的「紅衛兵」才出現不久,打、砸、搶、抄還未全面展開。這無疑是市公安局的一個明智之舉。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972098.htm
檢舉民國8~26 年是近代建築業在上海發展到高峰的階段。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大型飯店、高級影劇院,以及花園洋房、高層公寓。這一時期歐洲現代運動波及上海,從古典主義轉向現代主義,鋼框架結構在高層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民國12年所建的匯豐銀行大廈,民國14年所建的海關大樓標志著西方復古主義的頂峰。民國23年建成的國際飯店,保持遠東最高建築的紀錄達48年之久,是現代派代表性建築。這一階段還有一批「大上海計劃」建築,國民黨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籌劃,民國20 年動工,民國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還出現了諸如大新公司和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等中西合璧的建築。這類成功的建築多為中國建築師設計。
民國26~38年,近代建築業在上海處於停滯階段。日軍炮火給上海建築造成了空前的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國內戰爭,上海重大的建築工程處於停頓狀態。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性質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築分布的特點。沿黃浦江一帶集中了近代行政、商業和金融業建築;以跑馬廳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業建築;向西沿蘇州河、向東沿黃浦江匯集著許多工業建築;高級住宅主要集中於西區,這是20年代後租界擴張的結果。上海的華界區域,如閘北、滬南和浦東等地有大量的棚戶、簡易木屋和平房。據民國36年統計,舊上海共有棚戶5萬余戶,解放前夕,全市100戶以上的棚戶區有322處,13萬間,18萬戶,居住著近100萬人口。
著名住宅:
檢舉董家渡天主堂
清咸豐三年(1853年)建成
南市區董家渡路175號
1993年7月14日
聖三-基督堂
黃浦區政府禮堂
清同治八年(1869年)
黃浦區九江路江西中路口
1989年9月25日
楊樹浦水廠
清光緒七年(1881年)
楊浦區楊樹浦路許昌路口
盛宣懷住宅
日本駐滬領事館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徐匯區淮海中路1517號
汾陽路79號住宅
工藝美術研究所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徐匯區汾陽路79號
匯中飯店
和平飯店南樓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9號
徐家匯天主堂
清宣統二年(1910年)
徐匯區蒲西路158號
東方匯理銀行
光大銀行
清宣統三年(1911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9號
上海總會
東風飯店
清宣統三年(1911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號
亞細亞大樓
太平洋保險公司
1915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衛號
先施公司
上海時裝公司、東亞飯店
1917年
黃浦區南京東路690號
瑞金二路住宅
瑞金賓館一號樓
1917年
盧灣區瑞金二路18號
蘇聯領事館
俄羅斯領事館
1917年
虹口區黃浦路20號
公共租界工部局
1919年
漢口路193號
匯豐銀行大樓
1923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0~12號
上海郵政總局大樓
市郵電管理局
1924年
虹口區北蘇州路276號
--------------------------------------------------------------------------------
大世界
1924年
黃浦區西藏南路1號
嘉道理爵士住宅
市少年宮
1924年
靜安區延安西路64號
尚賢坊
1924年
盧灣區淮海中路350弄
國際禮拜堂
1924年
徐匯區衡山路58號
多倫路250號住宅
1924年
虹口區多倫路250號
新新公司
第一食品商店
1925年
黃浦區南京東路720號
怡和洋行
市對外貿易局
1926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
宏恩醫院
華東醫院幹部病房樓
1926年
黃浦區延安西路221號
金城銀行大樓
交通銀行
1927年
黃浦區江西中路200號
江海關大樓
1927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1號
沙遜大廈
和平飯店
1928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19號
華懋公寓
錦江賓館北樓
1929年
盧灣區長樂路109號
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
1929年
黃浦區西藏南路123號
--------------------------------------------------------------------------------
南京大戲院
上海音樂廳
1930年
黃浦區延安東路523號
步高里
1930年
盧灣區陝西南路387弄
慕爾堂(沐恩堂)
1930年
黃浦區西藏中路316號
虹橋路2310號住宅
上海置地集團
40年代初
長寧區虹橋路2310號
西僑青年會
體育俱樂部市體委
1932年
黃浦區南京西路150號
沙遜別墅
龍柏飯店1號樓
1932年
長寧區虹橋路2409號
汾陽路45號住宅
海關專科學校辦公樓
1932年
徐匯區汾陽路45號
大光明大戲院
大光明電影院
1933年
黃浦區南京西路216號
大上海大戲院
大上海電影院
1933年
黃浦區西藏中路520號
華安大樓
金門大酒店
1933年
黃浦區南京西路104號
跑馬總會
上海圖書館
1933年
黃浦區南京西路325號
國際飯店
1934年
黃浦區南京西路170號
大新公司
市百一店
1934年
黃浦區南京東路830號
王伯群住宅
長寧區少年宮
1934年
長寧區愚園路1136弄引號
華業公寓
華業大樓
1934年
靜安區陝西北路175號
百老匯大廈
上海大廈
1934年
虹口區北蘇州路2號
--------------------------------------------------------------------------------
新康花園
上方花園
1934年
徐匯區淮海中路1273號
上海市政府
體育學院辦公樓
1935年
楊浦區清源環路650號
江灣體育場
1935年
楊浦區國和路346號
興國路住宅
興國賓館1號樓
1935年
長寧區興國路72號
峻嶺公寓茂名公寓
錦江賓館中、西樓
1935年
盧灣區茂名南路62-125號
佘山天主堂
1935年
松江佘山
馬勒住宅
共青團上海市委
1936年
靜安區陝西南路30號
湧泉坊
1936年
靜安區愚園路395號
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1937年
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3號
裕華新村
1938年
靜安區富民路182弄
美琪大戲院
美琪影劇院
1941年
靜安區江寧路66號
淮陰路姚宅
西郊賓館4號樓
1948年
長寧區淮陰路200號
修道院公寓
湖南路街道辦事處
1948年
徐匯區復興西路62號
泰安路115號住宅
1948年
長寧區泰安路11弄花園洋房
孫科住宅
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
1948年
長寧區番禺路(延安西路1262號內)
以上是我胡亂復制的。你為了寫小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