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分析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分析

發布時間:2021-11-12 06:38:50

❶ 求推薦一本書 關於p2p互聯網金融法律的。

《互聯網金融》比較適合
下面是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互聯網金融概況................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17

第二章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24
2.1.1 金融的含義................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50

第三章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52
3.1.1 互聯網定義................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第三方支付................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92
4.4.1 操作風險................92
4.4.2 法律風險................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97
4.6 發展趨勢................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99

第五章 P2P 網貸................100
5.1 P2P 網貸概況................100
5.1.1 P2P 網貸定義................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130
5.4.1 操作風險................130
5.4.2 流動性風險................131
5.4.3 法律風險................133
5.4.4 信用風險................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138

第六章 大數據金融................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141
6.1.2 大數據定義................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150
6.2.1 平台模式................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167
6.4.1 技術風險................167
6.4.2 操作性風險................168
6.4.3 法律風險................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177

第七章 眾籌................179
7.1 眾籌簡介................179
7.1.1 眾籌定義................179
7.1.2 眾籌分類................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185
7.2.1 獎勵制眾籌................186
7.2.2 募捐制眾籌................189
7.2.3 股權制眾籌................193
7.2.4 借貸制眾籌................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209
7.4.1 法律風險................209
7.4.2 信用風險................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222

第八章 信息化金融機構................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244
8.4.2 系統性風險................245
8.4.3 法律風險................245
8.4.4 操作風險................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260
9.2.1 概述................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261
9.2.3 信貸類門戶................265
9.2.4 保險類門戶................268
9.2.5 理財類門戶................271
9.2.6 綜合類門戶................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289
10.1.1 系統性風險................290
10.1.2 流動性風險................293
10.1.3 信用風險................296
10.1.4 技術性風險................296
10.1.5 操作性風險................299
10.1.6 市場風險................302
10.1.7 國別風險................303
10.1.8 法律風險................305
10.1.9 聲譽風險................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317

第十一章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352

第十二章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365

後 記................367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393
參考文獻................397

❷ 國家關於互聯網金融有哪些法律規定

目前還沒有任何相關的國家法律規定。只是在去年12初,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共同發布了《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

❸ 如何從法律角度解讀互聯網金融合規化

從法律角度對《指導意見》重點內容逐條解讀:

一是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互聯網金融本質的確定是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基礎,如問題的本質沒有搞清楚,就進行分析及模型的建立,然後得出結論,這樣就會導致關系混亂,誤入歧途。

二是釐清了互聯網金融及網路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託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定義及內涵和外延。這對制定相關規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指導意見》 對「網路借貸」的定義是採取了分類方法,而且明確了法律性質,進而指出了相應調整的法律規定。如:《意見》規定了網路借貸一類是「個體網路借貸(即P2P網路借貸)」。這就意味著這類平台首先是受立法和司法監管,充分發揮立法和司法的作用,降低監管成本,在立法和司法監管不了的,再利用行政監管,即銀監會的監管。另一類是「網路小額貸款」。此含義是指「互聯網企業」可以從事貸款業務,但是不能本身進行貸款,要通過其控制的「小額貸款公司」進行小額貸款,而且網路小額貸款應遵守、現有小額貸款公司監管規定,並受銀監會監管。從其定義已經明確了「網路借貸」的兩類模式:一類是信息平台,從事信息中介服務;另一類是小額貸款公司式的平台,此平台實質就是小額貸款公司。這兩類接受銀監會的監管。

三是明確規定信託公司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銷售及開展其他信託業務的,要遵守合格投資者等監管規定。這就意味著,信託機構不能通過互聯網就能夠不遵守已成立的法律制度。《指導意見》還特別強調要審慎甄別客戶身份和評估客戶風險承受能力,不能將產品銷售給與風險承受能力不相匹配的客戶。

四是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業務模式。《意見》中明確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模式是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業務模式。

五是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意義和作用。《指導意見》中肯定了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

六是明確建立服務實體經濟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尤其給與了網路借貸平台和股權眾籌融資平台、金融產品銷售平台的合法地位,還有支持金融機構建立互聯網金融平台。

七是明確了依法創新。《指導意見》從保護和堅決打擊兩個層面促進互聯網金融的法治化。如強調了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設立互聯網金融平台。這是對一直以來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創新的旗號對現有的法律制度的漠視和突破禁止性法律規定的有力回應。

八是鼓勵從業機構相互合作,協同發展,尤其提出了保險業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作。這意味著未來將從制度層面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充分利用保險業的特點來消解創新中的風險。與保險合作和與擔保機構合作不同,保險是消解風險,擔保是轉移風險。

九是明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理念與原則。《指導意見》按現有的分業監管進行的相應的互聯網金融創新進行監管。

十是明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監管責任和監管對象。如,任何組織和個人開設網站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除應按規定履行相關金融監管程序外,還應依法向電信主管部門履行網站備案手續,否則不得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涉及的電信業務進行監管,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對金融信息服務、互聯網信息內容等業務進行監管,兩部門按職責制定相關監管細則。

十一是明確了存管機構是銀行金融機構和審計。如「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除另有規定外,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分賬管理。客戶資金存管賬戶應接受獨立審計並向客戶公開審計結果。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監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實施監管,並制定相關監管細則。」該規定是對消費者的財產權的保護進行的規定,通過此措施防止互聯網金融對投資者的財產構成欺詐性地剝奪。

十二是從完善有關財稅政策堅持和簡政放權,提供優質服務方面為促進互聯網金融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尤其對提出從加大對從業機構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的角度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還鼓勵省級人民政府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支持。

十三是充分體現了2008年危機後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和行為監管的監管理念。這一理念非常適合互聯網企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如網路借貸、眾籌不是金融機構,既不形成資產業務也不形成負債業務,只是提供信息服務,因此用審慎性的監管方法是不適應的;傳統的保護性監管同樣也不適用,傳統的保護性監管存款保險制度並不包括互聯網金融的各主體,最後貸款人制度是央行對商業銀行進行貸款的制度,更沒有對互聯網金融的主體,因此這些制度都不適用於互聯網金融。

❹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和政策>>這門課程第三章知識點有哪些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和政策>>這門課程第三章知識點包含捐贈型眾籌概述、捐贈型眾籌典型案例、捐贈型眾籌的法律與政策評述。

❺ 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法規有哪些

1、《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意味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將告別「缺門檻、缺規則、缺監管」的「野蠻生長」時代,納入法制化規范發展軌道。 《意見》的出台,也標志著互聯網金融行業即將迎來一次大的洗牌,操作和管理不規范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將難以生存,而正規企業將迎來發展的好時機。

2、《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

對互聯網保險經營資質、行業發展做出界定。這是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十部門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後的首個落地的互聯網金融分類監管細則。

3、《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

要互聯網支付機構最終回歸「支付業務」本色,不能有資金池,不能具備銀行功能,比如進行清算業務,規規矩矩做資金通道。在這種情況下,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表示,託管業務被銀行搶走,將會極大的打亂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戰略布局。

4、《非存款類放貸組織條例(徵求意見稿)》

有利於完善多層次信貸市場,為發展普惠金融提供製度基礎,也有利於規范民間融資、打擊非法集資,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5、《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列舉了十種可能屬於虛假民間借貸訴訟的行為。規定經審理發現屬於虛假訴訟的,人民法院除判決駁回原告的請求外,還要嚴格按照本《規定》的內容,對惡意製造、參與虛假訴訟的訴訟參與人依法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必須要移送有管轄權的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❻ 那些互聯網金融「第一案」有哪些法律啟示

把握「第一案復」的法律制管理意義
互聯網金融第一案的法院審判結果給眾多處於正常運行中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既傳達了正面的肯定信息,同時又給出了負面的警惕信息。互聯網金融企業法律人員,應深入研究這些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案,把握案件所折射出的管理意義。筆者結合自身實踐,認為從第一案中可得出如下啟示。

在合同管理方面。利用電子合同快速、批量簽約是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技術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舉措。電子(點擊)合同是互聯網金融平台運作的基礎性法律文件。如何擬定有效的合同文本,安排高效的簽約方式,是互聯網金融平台管理的重大事項。

對於平台來說,互聯網金融業務涉及以下合同體系:平台注冊協議、平台服務協議、第三方服務協議、擔保協議、借款或投資協議。其中平台服務協議可能有融資服務、居間服務、顧問服務等協議;第三方服務協議可能有第三方支付服務、存管或託管服務、信用評級服務、風控服務等協議;擔保協議可能有抵押、質押、保證、回購等協議。

❼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和政策課程講什麼內容

《互聯網金融抄的法襲律與政策》向那些有志於從事互聯網金融的經營與管理的人們分析、解析和揭示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當前的法律環境中,哪些可以為,哪些不可以為,以及相關的法律與政策界限,相關的風險及其防範,學生不僅可以從本課程中學習到互聯網金融的商業模式,而且可以對互聯網金融及其發展趨勢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首先應該對互聯網金融的分類、特點、歷史發展過程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有明確的認識。其次,對互聯網金融的相關商業模式有深刻的領會,結合商業模式理解相關的法律關系、法律性質、法律與政策界限。最後,對相關的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與政策現狀與走向做出評析和判斷,在明確相關法律與政策界限的基礎上,調整互聯網金融的經營行為。 課程內容共九章。第一章主要講述互聯網金融概說,即互聯網金融的定義、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與政策概述。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別是P2P網貸、捐贈式眾籌、預售式眾籌、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保險、互聯網證券和互聯網理財。每一章的第一節是概述,第二節是典型模式與案例,第三節是法律與政策述評。

❽ 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存在哪些法律問題

忽悠再忽悠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金融的法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穿插 瀏覽:440
鈷酸鋰的股票 瀏覽:537
馳宏鋅褚股票 瀏覽:590
重點融資 瀏覽:181
信用卡融資功能是什麼 瀏覽:276
基金凈值查詢值查詢系統 瀏覽:791
銀邦股份資金流向 瀏覽:434
港股融資打新暫緩上市 瀏覽:668
塑料1909期貨行情 瀏覽:871
怎麼投訴網易貴金屬 瀏覽:463
投資中國公司 瀏覽:630
中國農業銀行有什麼基金 瀏覽:993
信託控股好嗎 瀏覽:662
信託名門 瀏覽:711
主要的融資模式有哪些 瀏覽:675
2013年貓郵票價格 瀏覽:317
上海仟家信貴金屬 瀏覽:319
戰略投資家 瀏覽:760
杭金投理財 瀏覽:968
融資租賃內控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