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廣核下屬公司中科華待遇怎麼樣啊我是小碩。今年被分到工改中心,求知情人透露,很著急!謝謝!
單獨上市企業 是中廣核的主營業務 待遇在中廣核中上 總收入大於10萬
⑵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待遇怎麼樣
我被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中森建築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錄取了,雖說是國有公司,但只有40-50人,規模不大,和北京的總公司好像沒多大關系,而且我也不太清楚這家公司的情況,希望有了解的指點一二!!謝謝!!
⑶ 請問中廣核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的工作在深圳怎麼樣。
個人感覺要比分在維修部門的幸福。至少不用熬夜大修。不過聯合培養的沒有做滿簽約年限辭職會收取違約金。
⑷ 請問深圳的中科華和設計院哪個待遇好點都是做什麼的
中科華是研究機構,主要是研究,起薪較高,設備先進如果有研究項目能得到更大的支持,但因為不是主攻業務,所以項目提成什麼的會很相對較少。
設計院是業務性企業,主要承擔項目設計工作,起薪應該沒有中科華高,但勝在多勞多得,壓力和工作強度較大,全年總收入比中科華應該會略高。
⑸ 中廣核下屬公司中科華待遇怎麼樣啊我是小碩。
傳聞很高,具體的沒睡賽過,聽說前五年你的薪資水平應該是你們班的前五名,只要你耐得住寂寞,錢不是問題,還聽說這工資是國家機密呢。哈哈,神馬都是浮雲。
⑹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院長是什麼職別,中層算什麼級別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單位本身級別為正廳級,院長是正廳級,如果高配(比如中科院副院長或黨組成員兼任),那他個人級別為副部級。分院下屬的研究所也都是正廳級,但是同屬正廳級還是要分高低的,分院院長比所長要略微偏高(其實分院副院長也一定是正廳級,不會是副廳級的),就像副總理和國務委員都是副國級,但還是副總理比國務委員政治地位要高。
⑺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上海分院 這個公司怎麼樣啊 今天給我打了2個電話 他們人事好像什麼都不知道
靠 這個公司十分垃圾哦 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⑻ 中廣核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怎麼樣啊
挺好的。聽說,研究生比較多。工資要比其他高那麼一些。但廣核本來就不錯啊
呵呵,我朋友在廣核不過是運行的。他說,中科華研究生校聘的進去試用期應該是8K-1W的月薪。社聘也差不到那裡去吧。
他們福利也很好,羨慕。
⑼ 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北京分公司待遇怎麼樣社招的。國企的公司薪資架構什麼樣的
網上文章,供參考
核電「黃金人」
與今年的600萬學子一樣,就業也是張翔(化名)眼下最苦惱的事。只不過,他不是為找工作發愁,而是為「去哪一家」而發愁。
張翔是清華大學核能院反應堆工程專業研究生3年級的學生,再有半年就要畢業。現在他手上同時拿著來自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和東北一家核電設備製造廠的邀請信,正在猶豫搖擺之中。
「待遇現在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張翔沒有透露這兩家國企給他開出的待遇,但是他的一位同學說,現在清華研究生畢業進核電行業工作,年薪10萬只不過是起步數字。
讓張翔很矛盾的「主要問題」是:他的導師是中核的,大力推薦他去中核工作,但是中廣核開出的價錢更誘人,而且中廣核也託了學校就業處的負責人來找張翔談心,力邀他「過去」。
獵頭公司的新獵物
家在湖北的張翔,2006年考入清華核能院,目前正跟隨導師在一家研究所做項目。這家研究所是中核公司屬下的,長年跟核反應堆打交道,因此從這里畢業的學生更具實操經驗,也更為搶手。
於是,這家位於偏僻的京郊的研究所,也沒能躲開獵頭公司。
張翔就是北京一家獵頭公司的「獵手」老王介紹給中廣核的。張翔所學專業是核電站建造中必不可少的反應堆技術,因此除了幾大核電公司外,很多上下游的核電建設配套企業也對這樣的人才垂涎。
「我們獵頭原本是不做畢業生生意的,更沒有涉足過核電行業,過去我們挖的都是有5年以上的中高級管理人才,但現在拉動內需,全國到處在建核電站,最缺的就是這些一線的操作員、建築師。」老王說,他們同時還負責為一些核電企業、核電建築企業、核電設備製造企業挖一些財務管理、機電專業方面的人。
在各行各業都在裁員過冬的關口,核電投資熱潮給了獵頭公司一個新的富礦,很多獵頭公司千方百計托關系要擠進核電行業的圈子。
雖然老王一再勸說,張翔還是謹慎地表示「看看再說」。這所不大的研究所里,今年僅有30多名研究生畢業,和張翔一樣,他們也都收到了多家公司的邀請函。
清華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哈工大等所有開設核能專業的高校,今年核能專業學生就業形勢也一片大好,多數尚未畢業的學生已被提前預訂。
中廣核每年都有到清華招聘的習慣,但這次招聘,他們動手特別早,年初的4月份就已經到清華招聘過一輪,12月份又在清華發布補充招聘的通知,涉及核能專業面更廣,清華核能院和核工程系的幾乎所有學生都可以報考。
一位剛被錄取的同學說,中廣核的招聘好像走馬燈,准備充分,出手又快。「為了招人,他們的人力資源人員累壞了,每次收到公司郵件都是半夜12點發的,我們這里很多同學都關機睡覺了,中廣核的電話通知打不進來,就改為發簡訊,如果還是沒有確認,他們會一次又一次打電話,直到每個同學確認來面試」。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華北電力的核能專業學生的「行情」也同樣火爆。一位東北大學的學生在核能人才論壇上很高興地「曬」自己和同學們的薪酬:全班36個人,上研3人,進中核4人,進中廣核3人,進惠州電廠等企業的26人。其中中廣核承諾入門稅後月薪有6000-7000左右,加上獎金後一年會在12萬左右。
興衰核專業
核電專業生本來沒有這么幸福。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核專業經歷了核工業軍轉民和高校市場化改革的沖擊。許多高校的核專業紛紛「關停並轉」,開設這一冷門課程的,只剩下清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寥寥幾家。
20世紀初的石油風暴及環保戰略,使中國的核電工業走向復甦。但此時,人才的斷裂帶已呈現——上述幾家高校每年培養的核電專業本科生不過400來人,遠遠少於每年計劃投產2個核電機組所需的上千名本科生的需求。
因此,2005年前後,很多高校重新開始了核能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的競賽。張翔2002年剛進清華時,核能院只有很少幾個專業,不到300個學生,而現在,清華有一個核能院和一個工程物理系,涉及核能專業已有10多個班,每年培養上千人。
就連一些中等專業學校,現在也開設了與核電相關的課程。
如今,在中央政府出台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的背景下,投資巨大、產業鏈條長的核電項目更成為地方經濟的新寵兒。廣東陽江、台山,山東海陽,浙江三門等核電站在近期開工或上馬。
於是,除了中核、中廣核兩巨頭,山東、廣東、福建等正在上核電項目的地方也加入了招人大軍。
核電項目審批周期通常很長,有些項目可以申請預審批,先行開工,因此很多地方核電項目已在運作前期開工,對核電人才需求急迫。即使尚未拿到核電通行證的省份,也已經在先做人才儲備。
中電投等一些電力設備製造企業也大力擴招人馬,准備做核電電機、渦輪等上下游設備。
「核電的安全性決定了核電設備生產有很高的要求,」老王解釋說,核電設備生產需要全程監控,而具有全程監控資格的人就要有核安全局頒發的資格證,這樣的人才一般都是核電設備生產商從高校招聘後自行培養的。
此外,核電技術的競爭也是各家核電企業狂招人才的動力之一。
國內近期新上馬的核電項目選用的是第三代核能技術,這當中有兩個選擇:來自美國的AP1000技術和來自歐洲的EPR技術。正進行前期工作的廣東台山核電站將採用EPR技術,浙江上馬的三門核電站則引進AP1000技術。
相比普遍應用的第二代核電,第三代AP1000隻是一個成熟的技術,迄今尚未建成一座實際的電站,核電業內因此有「誰把AP1000變成電站,誰就走在世界核電前列」之說。
不同的核電技術下,安全監管的原理完全不同。因此,當中國向第三代核電邁步時,原有的操控員、安全監管人才經驗都需要重新培養。為引進、消化、吸收AP1000技術而於2007年成立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這次也出現在了核電人才爭奪的戰場上。
操縱員的年薪傳奇
面對眾多的招聘者,核電專業的學生們也有自己的擇業算盤。
中核集團是國家核電人才的搖籃,人才濟濟,但待遇一般,很多人去那裡是為了得到一個北京戶口。想從事核電研究的學生會選擇中核下屬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中廣核原本是從中核分離出去的,因為設計和建造的多是民用項目,資金雄厚,待遇也優厚。
「中廣核正在引進歐洲的EPR技術,很多同學去那裡是盼著能出國,但基本上派出國的都是有幾年設計經驗的,不會派新人。」張翔的一位同學說。
為了和中核競爭設計能力,中廣核在2006年成立了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這里待遇也不錯,能學到真東西,就是工作的地方太偏僻。
另一家是去年才剛成立的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成立時間短,人才缺乏,因此目前正在狂招人,去這個公司的學生很多是看好AP1000技術的前景。畢竟,經過培訓掌握了第三代AP1000核能技術的第一代核電人,將來會更值錢。
除了這三大核電公司外,很多學生還願意到核電廠去工作。目前,核電領域最缺乏的就是在核電機庫裡面料理核反應堆的操縱員。
「培養一個符合條件的核電站主控室操作員需要8到10年。」國家核電技術公司董事長王炳華介紹說,一名核電主控室的操縱員除了參加嚴格的培訓,正式上崗前還需要3000個小時的實踐操作,因此美國核電站的操控人員多是從潛艇服役人員中挑選。
一個操縱員的考試就要8個小時,最後取得國家核安全局頒發的執照。經過巨額培訓費用培養出來的操縱員、高級操縱員,通常被稱作「黃金人」。
「一個操縱員目前的年薪都在10萬元以上將近20萬。」張翔似乎已經把一切打聽清楚了,「而再往上的高級操縱員、機長待遇更是天價。」他聽到了「一個操縱長或者機長年薪上百萬」的傳說。
當然也並非所有人都充滿了樂觀。
國家核安全局局長李干傑此前在給清華大學核能專業學生講課時表示,這么多高校在短時間內大上核電專業,待若干年後這些學生畢業時,核電就業形勢是否還是這么好呢?他認為,要吸取7年前中國入世時各高校大量培養金融專業人才,導致今天過剩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