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自貿區貨物清關報關需要哪些材料G
國外貨物進到自貿區需要報關的,免稅免證,如果在售完國內企業,則需要繳稅如涉證需辦證,如貨物銷往境外則免稅免證。
進入自貿區清關報關的材料和一般貨物進出口准備材料是一樣的。不管是一般貨物還是進入自貿區的貨物,如果你有進出口物流的需求,特普沃德一直都在您身邊
❷ 上海自貿區外的企業賣一批貨給自貿區內的企業,貨物進入自貿區的倉庫時需要報關嗎
你進入自貿區倉庫需要報關,區內倉庫到國外企業就不需要了
❸ 上海保稅區倉庫內商品賣給自貿區內企業,自貿區內企業需要做進口報關么
如過你的貨物來在保稅自區內從一個保稅倉到另外一個保稅倉,需要做保稅結轉(倉庫直接操作就行);如果你要將貨物拉出保稅區,比如拉到張江,需要做進口報關。
需要說明:自貿區目前還是一個地域概念,海關的監管配套還沒有擴大到整個自貿區域,你所在的張江區域,除非張江的存貨地點拿到海關監管倉資質,否則還是按照普通進口操作。
❹ 上海自貿區轉口貿易怎麼操作
轉口貿易必須是上海自貿區內的公司才能操作的,因為你的貨物是通過自貿區做中轉的。所以你自身是自貿區內的公司嗎?
❺ 我在上海,上海自貿區好像零關稅。我應該怎麼做,能賺點錢
上海自貿區有進口貨物入區保稅政策,就是進口了放區內倉庫里可緩交關稅,拿出版去權銷售前再交關稅,海關都電子賬冊管理,進出庫都是嚴格登記核銷的,稅是一分都逃不了。
這政策本來就有,成立自貿區後沒變化,改革的只是進出口通關速度快一點,有些特殊物品審批簡單些快些,還有的就是在區內做跨境電商,可以按行郵稅(比一般貨物稅底)徵收,想從稅收上佔便宜,可以去做跨境電商業務。
❻ 上海自貿區保稅倉庫能轉囗香煙嗎
香煙要特殊許可證才可以操作的
❼ 上海自貿區進出口業務
那種報關方式是針對保稅區內的庫存產品而言的。如果你公司在保稅區沒有倉庫,那就不值得。因為保稅區報關需要報兩次,一進一出,時間更慢,而且費用高,折騰一圈又費錢又費時間。購買的商品賣方在保稅區有倉庫並且有庫存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從保稅區進口,這樣時間會比從國外進口快。如果沒有那就直接從國外發貨。
❽ 我們公司准備做服裝進口了,有沒有上海的小夥伴找自貿區倉儲貼過標的一般什麼價位
我們公司是在上海的,你是只需要貼標嗎?一般價位在0.3-0.5元每個
❾ 介紹下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內貨物從進倉庫到出倉庫的整個過程及需要的手續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於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9月正式啟動,位於上海東北端,瀕臨長江入海口,緊靠外高橋港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是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保稅區內又分為倉儲區(B區)、商貿區(C區)、生產加工區(D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目前已封關運作面積達8.52平方公里。
❿ 許一力:上海自貿區能有深圳倒爺么
上海自貿區自批准以來,很多人都想著要過去淘金一把了,這種想法的起源是,當年深圳開發的時候,大賺一筆的機會錯過了,這次上海的可不能再錯過了。上海的自貿區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會有什麼樣具體的機會呢?這個其實還沒法准確回答,因為細則還沒出來,但能猜到大概的方向,只是這個度還不確定。李總理執著的問題之一是盡量想搞成真實一些的自貿區,所以,我覺得自貿區開放的度可以想的大一點。既然上海自貿區的制度變化主要體現在幾個部位:金融、貿易、投資。所以普通人的機會應該也在這些方面。金融可能是大家認為機會最多的領域。有人是這樣子想的,上世紀80年代深圳特區的設立,催生了一批倒爺,那麼上海自貿區會不會有?關鍵是80年代倒爺為什麼出現這么多?這有其時代特殊性,第一,當時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時期的經濟雙軌制產生的需求與供應的難以匹配。第二,是沿海城市開放和政策上匯率雙軌制形成的匯差、利差。按照統計局的數據,僅在1988年,國家控制商品的價差為1500億元以上,銀行貸款利差為1100多億元以上,進口所用外匯牌價匯差為900多億元以上,三項合計總價差為3500多億元,大約占當年國民收入的三成。這么大的紅利,能不催生當年一批全民下海競賽么?但是,這樣的雙軌制局面畢竟不能長久。90年代後,一般商品和服務價格市場化程度很高,雙軌制淡出了,第一批獲利的倒爺,也進入合法經營的狀態。現在輪到上海自貿區了,雖然還帶有「雙軌制」特徵,但情況可能跟當年深圳特區有很大的不同。目前公布的自貿區核心設置來說,自貿區涉及金融方面的試點核心是:1、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2、利率市場化;3、匯率自由匯兌;4、金融業的對外開放;5、離岸金融;90年代之後,中國經濟體制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意味著過去那種完全推倒重來,以至於在推倒過程中,因為步率不一致而導致的雙軌制問題,在當前完整的市場化機制之下恐怕難以復制。這種模式下,上海自貿區的命題其實更加宏觀,沒有資本積累的普通人想要從這個過程中空手套白羊,難度其實並不亞於買彩票終將。當然,除了普通人之外,大資金可能會在自貿區可能形成的雙軌制局面上搞出一點動靜來。人民幣自由兌換意味著人民幣真正意義上的走出去,以前沒有改革,是以為內要避免國際游資做空人民幣。現在游資之所以無法自由做空人民幣,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外資無法獲得打貨幣戰需要的籌碼,同時,匯率受到央行管制,這讓游資在做空人民幣的過程中必然要承受巨大的代價。眼前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和資本項下的開放,確實很容易導致國際資本尤其是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游資通過這一平台瘋狂套利,對國內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沖擊,反過來影響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進程。但這些留給普通投資者的機會太少。另外,金融領域可以想到的變化: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一些離岸金融業務、融資租賃貨物或者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的交割倉庫,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降低國內企業的交易成本。自貿區的金融給我們的初步感覺是:開放度倒挺大,對普通投資者的生活影響也很大,但想成為當年的倒爺一樣的機會太少,此機會主要是留給大企業大資金。普通老百姓影響較大的可能還是貿易。當下擺在面前的,是全球風起雲涌的零關稅貿易秩序。不管是各國的自貿區,還是即將上路的全球第一個TPP,都萬變不離其宗。各方都在期盼上海自貿區在零關稅這個問題上能高屋建瓴,做足文章。國務院去年底就已經批復,在虹橋和普通國際機場中轉第三國的45個國家外籍旅客,可以享受72小時的過境免簽政策,有這個基礎,再加上自由貿易區的項目,上海自貿區極有可能是貿易和購物零關稅的自由港。在老百姓生活上,有人說上海自貿區就是要再造一個香港,也許這話有點過頭,但起碼比較相近。至少比如買國際名牌包這樣的事情,會吸引不少去香港的遊客。近年來,內地人向香港的湧入瘋狂搶購奶粉、葯品等現象已經引起港人的極大反感,認為大陸人擾亂了香港次序搶佔了資源,上海自貿區的掛牌肯定會「解決」這個問題,不知道到時候香港會不會後悔。當然,這種購物的開放可能是一步一步來的。按照目前的規劃,上海自貿區分為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區域,前3個區域更注重物流港口運輸,眼前或許只有機場會出現民用商品的銷售,購物能不能想像的像香港這樣便利,肯定是需要時間的。至於投資方面。我所理解的自貿區對投資管理的變化上,主要體現在從審批制變為備案制。以前外商在中國投資需要經過不同級別的政府機構核准。上海自貿區原則上的投資是要這樣的,內外資一致。比如外資要投資固定資產,外商企業的設立等等,都要讓以前的審批制徹底改為備案制。然後讓很多投資領域對外資開放,能數的出的,比如航運服務、商貿服務、文化服務、金融服務、演出經紀、娛樂場所、教育培訓機構等等。可以猜到,自貿區起來後,估計區內各種產業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真的靠競爭的,這類基本都是外資生存,民企進去也是競爭不過的。還有一類是壟斷某些領域的,這肯定是國內利益集團自己。目前國內各大利益圈估計就是在糾結第二類的蛋糕怎麼分。第一類的蛋糕,太煩太累,他們不要的,送給老外了。自貿區掛牌後,很多入駐的外資相對在自貿區外的中國領土區域入駐時節約更多的經營成本,獲取更多的利潤,簡單說手頭上的錢會多出來。多賺的錢,總是會抽出一部分強化人員環節。更有興趣去招攬上海市內或長三角內各自貿區以外區域的各行業優秀人才,薪資福利當然是比原來高的。到時候的人才市場會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原先上海各處及長三角各處各行業的最優秀人才群體,會有很多流到自貿區內外資企業中。當然,自貿區成立後,區內多出的很多外資,或者改頭換面成外資的企業們,其中很多不會是真外資,而只是利益集團及其走狗們在海外注冊個名號,回到自貿區內冒充外資的「外資公司」。這種「外資企業」只不過是為了進自貿區享受政策的,以便對進不去的同行業民企之類形成更大優勢,卷錢更方便。最後總結總結,上海自貿區的開放肯定存在不小風險,但是否因為有風險,就要縮小開放口徑呢?從現在反饋的信息來看,不應該是這樣。沒有改革的跟進,開放帶來的財富效應註定將是短期的,甚至是更具風險的。只有改革與開放並行,效應才能長期釋放,並為全國復制。此前在其他地區搞的金改試驗,為什麼在全國推不開來,就是過於注重「風險可控」的考量,而失去了先驗意義。創造財富效應易,創造改革效應難,改革應該是上海自貿區建設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