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閘北區第三產業比重

上海閘北區第三產業比重

發布時間:2021-12-04 04:42:43

⑴ 有關於上海的介紹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1)上海閘北區第三產業比重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30]。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⑵ 目前上海有哪幾個區是市區,哪幾個區是郊區

截至2020年12月18日,上海的市區有黃浦區、徐匯區、長寧區、靜安區、普陀區、虹口區、楊浦區以及浦東新區的外環內城區。

上海的郊區有閔行區、嘉定區、金山區、松江區、青浦區、奉賢區、崇明區以及浦東新區的外環線以外地區。

上海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77.71萬人。

(2)上海閘北區第三產業比重擴展閱讀:

上海所獲得的城市榮譽:

1、2020年3月,成為綜合運輸服務示範城市。

2、2020年6月18日,《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發布,上海綜合排名第二。

3、2020年7月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重磅發布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單,上海上榜。

4、2020年8月,入選「2019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

5、2020年10月,上榜「2020中國旅遊城市排行榜」排名第3名。

6、2020年11月28日,被評為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

⑶ 上海經濟,人口,地方問題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啊。
上海市(滬)的面積:
面積5800平方千米,人口1674萬。
黃浦區 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 66萬。區人民政府駐九江路,郵政編碼200002。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6萬。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郵政編碼200020。
徐匯區 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 87萬。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郵政編碼200030。
長寧區 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 61萬。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郵政編碼200050。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6萬。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郵政編碼200040。
普陀區 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 84萬。區人民政府駐普雄路,郵政編碼200063。
閘北區 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區人民政府駐秣陵路,郵政編碼200070。
虹口區 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 80萬。區人民政府駐海南路,郵政編碼200080。
楊浦區 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郵政編碼200082。

閔行區 面積372平方千米,人口 65萬。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郵政編碼201100。
寶山區 面積415平方千米,人口 81萬。區人民政府駐寶山鎮友誼支路,郵政編碼201900。
嘉定區 面積459平方千米,人口 49萬。區人民政府駐嘉定鎮,郵政編碼201800。
浦東新區 面積523平方千米,人口165萬。區人民政府駐浦東大道,郵政編碼200120。
金山區 面積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區人民政府駐金山衛鎮,郵政編碼201500。
松江區 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 50萬。區人民政府駐松江鎮,郵政編碼201600。
青浦區 面積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區人民政府駐青浦鎮,郵政編碼201700。
南匯區 面積688平方千米,人口 69萬。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郵政編碼201300。
奉賢區 面積687平方千米,人口 50萬。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郵政編碼201400。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5萬。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郵政編碼201500。
上海的經濟: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著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平均每年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1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 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期末總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2005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年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48.9∶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達到10%;上海保險網批發和零售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上海的就業結構變化顯著,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2000年的10.8:44.3:44.9調整為7.1:37.5: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0.5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則分別下降3.7個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2%。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從產業投向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增幅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942.15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為57.5%;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為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萬噸。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1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產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期待你的滿意啊~~

⑷ 請問誰有上海的資料(包括交通、經濟、發展等等)~~~~~~

上海
「申」、「滬」的由來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歷史性變革

上海的解放揭開了上海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人民經過50多年的艱苦奮斗,從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條件下畸形發展起來的舊上海,使上海的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特別是1978年以來,上海的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上海人民以強烈的進取精神,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使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發生了歷史性的大變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正向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的目標邁進。

地理位置

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入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正當我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4年,全年平均氣溫18.1℃,日照1929.6小時,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

土地面積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其中區域面積5299.29平方公里,縣域面積1041.21平方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三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與江、浙交界的西部窪地,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全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為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上海共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後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區,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個區、1個縣,共118個鎮,3個鄉,100個街道辦事處,3293個居民委員會和1991個村民委員會。

黃浦區 面積 12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01。區人民政府駐延安東路300號。

盧灣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3萬。郵政編碼200020。區人民政府駐重慶南路139號。

徐匯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9萬。郵政編碼200030。區人民政府駐漕溪北路336號。

長寧區 面積 38平方千米,人口 62萬。郵政編碼200050。區人民政府駐愚園路1320號。

靜安區 面積 8平方千米,人口 32萬。郵政編碼200040。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

普陀區 面積 5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0333。區人民政府駐大渡河路1668號。

閘北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 71萬。郵政編碼200070。區人民政府駐大統路480號。

虹口區 面積 23平方千米,人口 79萬。郵政編碼200080。區人民政府駐虹鎮老街。

楊浦區 面積 61平方千米,人口108萬。郵政編碼200082。區人民政府駐江浦路549號。

閔行區 面積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萬。郵政編碼201100。區人民政府駐莘庄鎮滬閔路6258號。

寶山區 面積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萬。郵政編碼201900。區人民政府駐密山路5號。

嘉定區 面積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800。區人民政府駐博樂南路111號。

浦東新區 面積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萬。郵政編碼200135。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金山區 面積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萬。郵政編碼201540。區人民政府駐金山大道2000號。

松江區 面積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600。區人民政府駐園中路1號。

青浦區 面積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萬。郵政編碼201700。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路100號。

南匯區 面積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萬。郵政編碼201300。區人民政府駐惠南鎮人民東路3252號。

奉賢區 面積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萬。郵政編碼201400。區人民政府駐南橋鎮解放中路。

崇明縣 面積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萬。郵政編碼202150。縣人民政府駐城橋鎮人民路68號。

人口

由於大量人口遷入和外來流動人口增長迅速,上海人口總量規模不斷擴大。上海開埠時人口不足10萬,至1949年解放時,上海人口為520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上海市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平均增加27.4萬人,年平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佔24.63%。。

人口自然變動

上海是全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為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以女性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體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據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在上海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佔比重達到18.1%,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佔24.8%,提高1個百分點;初中及小學文化程度人口佔51.6%,比重下降了6.3個百分點。

人才居住證

上海不斷推進人才高地建設,吸引優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4萬名,境內人才5.87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佔66.2%,碩士、博士以上佔7.8%。

就業

上海不斷優化創業環境,進一步促進就業。2004年末,上海共有從業人員836.4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從業人員149.29萬人,佔17.8%;集體單位從業人員225.52萬人,佔27%;「三資」、私營等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461.68萬人,佔55.2%。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是近10年來的首次下降。

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上海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著力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擴大內外開放,加快科技和體制創新,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增長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1992年以來,上海經濟已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75.3%,平均每年增長11.9%。

財政收入

在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完成財政收入4095.81億元,比2000年增長1.3倍,平均每年增長18.5%。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 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十五」時期,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累計完成4726.56億元,平均每年增長23.6%,相當於建國至「九五」期末總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邁進的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服務全國、聯動長三角的重任,在全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這個人口僅佔全國1%、土地面積佔全國0.06%的城市裡,完成的財政收入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佔全國的四分之一,港口貨物吞吐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

產業結構

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發展。2005年,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5.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87.8%,平均每年增長1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88.38億元,比2000年增長66.7%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調整為0.9∶48.9∶50.2。

第三產業內部結構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上海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2004年,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住宿和餐飲業六大行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居第三產業之首,達到10%;上海保險網批發和零售業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房地產業繼續快速發展,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業結構

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上海的就業結構變化顯著,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不斷增加。2005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的結構比例從2000年的10.8:44.3:44.9調整為7.1:37.5:5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提高10.5個百分點,第一、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則分別下降3.7個和6.8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246.86億元,增長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2%。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從產業投向看,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454.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增幅明顯高於工業投資增長7.3%的水平。從經濟類型看,非國有經濟投資2302.28億元,增長8.1%;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增長29.9%。民間投資比重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942.15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6.6%,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

上海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國資、外資、民資共同推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為57.5%;非公有制經濟所佔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為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為16.4%。

農業產值

上海郊區以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為重點,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7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39億元,比2000年下降7%。

農副產品生產

上海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6.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到105.36萬噸。全年優質稻種植比例達到94%,優質油料作物種植比例達到70%。農業標准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

農產品出口

上海農產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郊區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14.55億元,比上年增長37.4%。農產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產等品種的基礎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產品。出口的主要市場為歐洲、中東、美國、南非、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現代農業園

農業生產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穩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

農業規模化經營

上海農業規模化經營不斷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農業產業化企業,3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40多萬戶分散農戶、10萬公頃種養面積進入規模經營產業鏈。全市糧食規模經營面積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5.9%。

工業發展

上海依託大基地、大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生產持續增長。2005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4155.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94%,平均每年增長14.2%。其中,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輕工業增加值1081.75億元。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876.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0年增長1.4倍,平均每年增長19.2%。

重點發展行業

重點發展行業對上海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2005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精品鋼材製造業、成套設備製造業和生物醫葯製造業六個重點發展行業完成總產值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拉動全市工業總產值增長10.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3.2%;其新增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0.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385.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63.5%。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6%。其中,電子及信息領域完成工業總產值3530.92億元,增長29.3%;光機電一體化完成工業總產值468.9億元,增長14.4%;生物、醫葯技術完成工業總產值233.69億元,增長11.7%。

區縣工業

區縣工業增長加快。2005年,上海規模以上區縣工業完成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增幅高於全市工業4.1個百分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9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總產值1399.77億元,增長19.2%。

工業經濟效益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總體良好。2005年,上海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3。工業企業實現利潤939.56億元,實現稅金605.59億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47.95億元,占工業利潤總額的47.7%;實現稅金242.44億元,占工業稅金總額的40%。

工業產品產量

適應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集成電路、微型電子計算機、民用鋼質船舶、汽車、房間空氣調節器、行動電話機、程式控制交換機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5年,上海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信息產品製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1.66億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2005年,上海用於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7%。2005年末,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加到30G;國際互聯網用戶803萬戶,寬頻接入用戶247.4萬戶,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70萬戶和88.58萬戶。全市有衛星站點915個。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約化信息管線、超級計算中心、互聯網路交換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加快了上海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快,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至2005年末,社會保障卡累計發放963.67萬張,公交「一卡通」銷售量達到1974.02萬張,數字證書發放56.1萬張。社會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共採集618萬市民的信用記錄,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460萬份,增加182萬份;企業聯合徵信入庫量達到60萬戶。

城市建設投資

樞紐型、功能性、網路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到3257.2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2.6%,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6%。城市基礎設施網路的不斷完善,為進一步改善上海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

重大城市建設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設根據上海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科學統籌,加快推進,相繼建成了一批跨黃浦江的大橋、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鐵、磁浮線、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等標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投資607.13億元。年內洋山深水港一期、浦東鐵路一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A6新衛、A7亭楓等高速公路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投入運營;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車,使中心城區的越江車道數增至54條。

舊區改造

上海新一輪舊區改造突出重點,保持合理規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舊住宅建築面積2431.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36.57萬戶。2005年,全市完成舊居住區綜合整治1.31萬幢,面積1550萬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積386萬平方米;更新維修電梯360台。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體生態環境繼續改善。2005年,全市用於環保的資金投入281億元,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7%。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區河道76條(段)共60公里,中心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蘇州河水系有594家單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已穩定達到景觀水標准。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8.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進一步增強。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7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園林綠地面積2.89萬公頃,其中,公共綠地面積1.2萬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37%。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廣場公園三期、徐家匯公園三期、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新江灣城綠地等200多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使市民的生活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隊伍不斷壯大。至2005年末,上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工程技術人員17.77萬人,科技活動人員7.52萬人。企業辦科技機構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05年,全市用於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214億元,比上年增長25.5%,相當於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4個百分點。

上海中長期發展目標

面對充滿機遇而又富有挑戰的21世紀,上海已經確定了新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⑸ 徐匯區的由來

在這里

⑹ 求(精確):上海人口總數,20--40以及20-40的比例歲的人口總數.男女比例,流動人口總數,

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報
上海市統計局
(2001年4月)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我國於2000年11月進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上海從人口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增加了外來流動人口普查。在國務院、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過10萬名普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如期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記任務。現將主要統計結果公布如下:
一、全市人口

全市人口為1673.77萬人,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339.58萬人,增長25.5%。

二、自然增長

在普查時點前一年,即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全市的出生人口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5.5‰;死亡人口9.49萬人,死亡率為5.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0.3‰。

三、基本構成
1.家庭戶規模

全市共有家庭戶529.91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478.72萬人,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2.8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家庭戶規模減少了0.3人。
2.性別構成

男性人口佔全市人口的比重為51.4%,女性佔48.6%,性別比為105.7(以女性為100),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男性人口比重提高0.4個百分點。
3.民族構成

全國56個民族中,上海有54個,與1990年相比新增了景頗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保安族、裕固族、獨龍族、門巴族、珞巴族等9個民族。全市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41萬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6.22萬人,增長67.4%。
4.年齡構成

0-14歲人口佔全市人口的比重為12.2%,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下降6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佔76.3%,比1990年上升3.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11.5%,比1990 年上升2.1個百分點,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15.9%,比1990年上升2.2個百分點。

四、文化程度

在6歲及以上的人口中,接受大專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179.5萬人,佔11.4%;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337.67萬人,佔23.8%;接受初中教育的603.86萬人,佔38.2%;接受教育的310.66萬人,佔19.6%。

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的各種文化程度的人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6534人上升為10940人,十年間增長67.4%,其中,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由3250人上升為5247人,增長61.4%;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由19539人上升為23018人,增長17.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由31592人上升為36803人,增長16.5%;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由22683人下降為18934人,下降16.5%。

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率由11.1%下降為5.4%,下降5.7個百分點。

五、外來流動人口

本次普查登記的外來流動人口為387.11萬人,其中,男性為223.02萬人,佔57.6%,女性164.09萬人,佔42.4%,性別比為135.9(以女性為100)。本市外來流動人口來自全國各省市(不含港、澳、台),其中,來自華東地區的佔77.1%。外來流動人口主要分布在本市的城郊結合部,浦東新區、閔行區、寶山區、嘉定區的外來流動人口佔全市外來流動人口總量的47.4%。

六、人口分布和密度

各區、縣人口數和人口密度為:

黃浦區
57.45萬人
46296 人/平方公里

盧灣區 32.89萬人 40859 人/平方公里
徐匯區 106.46萬人 19442 人/平方公里
長寧區 70.22萬人 18335 人/平方公里
靜安區 30.54萬人 40073 人/平方公里
普陀區 105.17萬人 19181 人/平方公里
閘北區 79.86萬人 27294 人/平方公里
虹口區 86.07萬人 36658 人/平方公里
楊浦區 124.38萬人 20480 人/平方公里
閔行區 121.73萬人 3275 人/平方公里
寶山區 122.80萬人 2957 人/平方公里
嘉定區 75.31萬人 1641 人/平方公里
浦東新區 240.23萬人 4596 人/平方公里
金山區 58.04萬人 990 人/平方公里
松江區 64.11萬人 1060 人/平方公里
青浦區 59.59萬人 882 人/平方公里
南匯縣 78.51萬人 1142 人/平方公里
奉賢縣 62.43萬人 908 人/平方公里
崇明縣 64.98萬人 624 人/平方公里

⑺ 2013浦東新區各鎮gdp排名

GDP排名區縣2012年GDP(億元)2013年GDP(億元)2012年常住人口(萬)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

14靜安區617.4666025.54258418.1741726.111

3黃浦區1368.42147570.48209279.2333791.782

1浦東新區5929.916448.68545.2118281.0019098.533

9長寧區752.7379571.48111219.9217958.394

4楊浦區1201.111350135.9299323.1316037.455

5徐匯區1006.591095112.3197498.0015742.756

13金山區553.5702.576.1792227.9114891.807

12虹口區659.2272087.2382540.4113327.598

15閘北區492.34656.6785.6676660.0512378.109

6嘉定區969.71050.6152.868756.5411101.9410

10青浦區732.31771.9112.3868686.6011090.6511

2閔行區1594.221722.1250.868664.2711087.0412

16奉賢區624.6644.8112.1457499.559284.3013

11普陀區657.58721.92129.5655720.908997.1114

7松江區886.55917.49166.3855144.258904.0015

8寶山區824.2897.5196.1945746.477386.5616

17崇明縣236.3252.372.8334642.325593.6117

(7)上海閘北區第三產業比重擴展閱讀:

2012年,該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29.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佔GDP29.5%的城市,其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32.8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20.75億元,第三產業是3576.27億元。

2013年,按照浦東「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浦東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平穩較快水平,地區GDP達到6448億元,比上年增長9.7%。地方財政收入6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4.4%。

截至2011年,西藏有小學173所,中學161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工讀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校(屬區)7所,中等職業學校7所,高等教育學校26所,幼兒園224所,國際學校12所。全日制學生人數為505,600人。隨著浦東的發展和開放,浦東教育的對外合作和開放不斷深化。

大力發展涉外教育,在浦東設立了英國杜威學校、美國協和學校、香港耀中學校、美國學校、日本學校、德國學校等國際學校。加大教育投入和區域義務教育統籌投入,2010年全區教育經費達到49.4億元。通過教師的靈活流動等途徑促進教育的整體質量。

在義務教育期間與農民工同住的12.4萬名子女被免費送入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就讀。加快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遷建等工程建設,全年新增42所配套公辦學校。

⑻ 盧灣區、靜安區、黃浦區,哪個區最高尚、最發達

你這個問題放錯了,放在這兒都是外地人在回答,他們懂什麼?

讓我這個上海人和你說吧
盧灣區面積8.05平方千米;淮海中路街道是盧灣區第二好的街道。主要有:淮海中路CBD(一系列摩天大樓、大廈,比如力寶廣場、蘭生大廈、柳林大廈、香港廣場、瑞安廣場、大上海時代廣場,etc)。新辟的新天地也很不錯。但是東邊靠近老西門的,比如東台路、西藏南路、肇周路,檔次就很低了

打浦橋街道是盧灣區第三好的街道。因為泰康路和田子坊,使得這塊地方很有文化氣息。新辟的打浦橋商圈,也是盧灣區的「徐家匯」

瑞金二路街道不說了,高尚住宅區,洋房遍布。有東方巴黎之稱的霞飛路中段,也是當年最繁華、最高尚的地段,就是重慶南路至東湖路段。(東湖路屬於徐匯區)。思南路、皋蘭路、香山路的名人故居和洋房、茂名南路的酒吧休閑一條街,比新天地更加古老、更加安靜。陝西南路作為古典的上只角,自然不必多說。瑞金一路、二路的賓館群,長樂路的淘寶小街、紹興路的古籍文化街

五里橋街道是全盧灣最差的街道,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中環地區,落鄉了。但是世博園D片區在這兒,相信這塊地方以後也會很好。

盧灣區總體房價是閘北區的3倍左右(商品房成交價)
黃浦區自然比盧灣區熱鬧,有外灘、南京東路、書街福州路、人民廣場、樂器金陵東路,但是和盧灣區比高尚、比發達,是差遠了。
而且黃浦區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前南市區的地盤,南市區大家都知道,是棚戶遍布的市區,小小南市區人口密度超級高。當然,近年有所改善。
但是和盧灣區比,還是差一大截

所以黃浦區和靜安區、盧灣區根本沒法比。

靜安區的南京西路,是靜安區的黃金線,是全上海最昂貴的一條街。有恆隆廣場、中信泰富、梅隴鎮廣場三巨頭壓軸,可以秒掉其他路。但是靜安區洋房數量不能和盧灣區、徐匯區比。而且老租界氛圍也沒有盧灣區、徐匯區那麼濃烈。但是靜安區還是很不錯的。

其實東北徐匯的湖南路、天平路街道也很高檔,不過徐匯區很多地方是原來上海縣的鄉下地方,所以綜合實力排不上號。

綜上,盧灣區>靜安區>黃浦區
也有人認為靜安區>盧灣區>黃浦區
也有一定道理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黃浦區在這三個區中肯定是最不高尚的、最不發達的
肯定是遠不如盧灣區、靜安區的

⑼ 上海所有區分別有哪些優勢

閱讀全文

與上海閘北區第三產業比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炒股的費用 瀏覽:793
外匯模擬交易軟體那個好 瀏覽:34
3億歐元摺合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946
園釘融資 瀏覽:817
1千多美金是人民幣多少 瀏覽:492
興業消費貸款計算器 瀏覽:597
外匯手續低 瀏覽:403
睿信財富理財 瀏覽:19
建行理財產品什麼時間到賬 瀏覽:530
國家外匯網上平台 瀏覽:810
龍騰影視股票 瀏覽:972
美圖控股股票 瀏覽:751
融資租賃空置率 瀏覽:467
5000剛郎兌換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957
4十N融資 瀏覽:577
股票交易形式 瀏覽:415
鉭股票 瀏覽:245
全國融資租賃企業 瀏覽:506
國外匯款工行幾天到 瀏覽:130
合肥融資擔保公司 瀏覽: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