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俄羅斯地緣政治分析

俄羅斯地緣政治分析

發布時間:2021-12-18 05:41:00

1. 分析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的俄羅斯因素有哪些

一、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地位

俄羅斯不僅是中國周邊最強大的陸上鄰國,而且還是世界上重要的軍事強國。俄羅斯被公認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第二大國。因此,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地位

1、在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著漫長的邊界線;俄羅斯的領土范圍雖然大大小於前蘇聯,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中俄兩國有著4300公里的共同邊界線,其長度僅次於中蒙邊界(4710公里)。2、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蘇聯解體後的頭十年,俄羅斯飽受經濟轉型之苦,其經濟實力已退至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之後。國防方面1999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僅為947億盧布,約合39億美元,只相當於當年美國的三十五分之一;在社會生活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僅40%的新生兒是健康的;俄羅斯男子平均壽命為57歲;俄羅斯的死亡率高於其出生率等。

成就俄羅斯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因素:

第一,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居世界榜首,這是俄羅斯巨大力量的永久資源;

第二,俄羅斯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俄羅斯已經探明的資源儲量為30萬億美元,佔世界資源總量的22—28%,遙居世界首位。與之相比,美國已經探明的自然資源儲量為10萬億美元,中國為5萬億美元。世界上只有俄羅斯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實現資源自給。

俄羅斯是世界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第三,在人力資源方面,俄羅斯的成人文盲率比較低,俄羅斯的科學家數量在全世界所佔比率比較大。第四,俄羅斯民族有著很強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國際政治學大師漢斯說,「即使俄羅斯發生徹底的變革——完全改變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政治領導和政治體制,以及生活方式和實現方式,也不能改變俄羅斯人性格中的基本力量和堅韌性」。

3、俄羅斯不僅能決定中國北部的安全環境態勢,還能對中國其他陸上邊界的安全態勢產生影響

中國的陸上邊界長達22800公里,在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中,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三國曾是前蘇聯的一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國、印度和越南是前蘇聯的盟友。冷戰結束後,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雖無法與前蘇聯時期相比,但俄羅斯對這些國家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俄羅斯與中國北部安全

(一)有利因素:

1、俄羅斯現行的地緣戰略重點在歐洲和獨聯體,客觀上對中國穩定和改善北部安全環境有利;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前蘇聯相比大為惡化,主要表現為:第一,作為政治實體,使俄羅斯自身遭受嚴重的削弱;第二,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的國界發生了變動;第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6萬多公里的邊界線中有1萬多公里時新邊界線,這些新邊界線由於沒有明確的邊界條約加以規范,俄羅斯和周邊國家在一些邊界領土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成為潛在的沖突根源。

除了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地緣政治惡化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趁其虛弱不堪之機落井下石,欲把俄羅斯從傳統的勢力范圍內排擠出去。首先,西方不顧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實行北約東擴戰略;其次,美國和北約有計劃、有目的地對俄羅斯實行戰略包圍;(在俄羅斯東部,美國加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在俄羅斯南部,美國積極援助烏茲別克等獨立性較強的中亞國家,和烏克蘭每年都要在黑海舉行數次軍事演習,增強這些國家抗衡俄羅斯的實力)再次,美國加緊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力主修改1972年的反導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在2002年6月13日因美國的退出而失效。 1972年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簽署《反導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因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堅持退出在2002年6月13日該條約失效。

2、俄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也有利於中國鞏固北部安全

1994年1月,柯林頓與葉利欽發表聯合宣言,聲稱俄美兩國關系進入「成熟的戰略夥伴關系」時期。

2009年美俄關系重啟,但俄美兩國關系乍暖還寒

3、中俄在現行的國際事務中有原則性共識

4、俄羅斯在經濟處於困境中,其主要注意力將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威脅

(二)不利因素

1、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政治文化傳統;

從15世紀到20世紀俄羅斯人一直在進行吞並戰爭。俄羅斯的疆域以平均每年增加一個小荷蘭(4152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由280萬平方公里增至2240萬平方公里。

2、近代以來俄羅斯與中國的歷史積怨可能會對中國北部的安全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自近代以來,俄國對中國的侵略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並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邊界問題和如何正視歷史的問題最為敏感和突出。

3、俄羅斯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很難保證不會對中俄關系產生破壞

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在俄羅斯也有相當的市場。在俄羅斯不同政治團體和不同意識形態傾向的代表人物中都可以找到「中國威脅論」的信奉者和傳播者。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前副所長米亞斯聲稱,「中國在俄羅斯建立了網路犯罪,中國商人像巨大的抽水機,抽走了俄羅斯的資源和硬通貨。

4、中俄兩國在國家利益的判定和對外戰略的取向上仍有諸多不同甚至沖突之處

2009年中國商船新星號遭俄軍艦擊沉

俄羅斯的人口問題:

世界上國土最遼闊的俄羅斯,面積幾乎是美國的一倍,人口卻幾乎只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而其1.42億這個人口數字,如今還有急劇下滑的趨勢。據統計,在過去的15年裡,俄羅斯人口已經連續每年縮減60萬至90萬。專家估計,在2007年,俄羅斯常住居民數量還將縮減70萬。在本來就人煙稀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甚至出現整個村鎮凋零消失、成為「鬼村」的現象。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在過去10年裡,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人口下降了40%;在西伯利亞地區,已有1萬多個村莊和290座城鎮消失。有人比喻說,俄羅斯人口的縮減幅度,相當於「每幾天就打一次車臣戰爭」。 所以,普京將人口問題定性為「俄羅斯所面臨的最尖銳的問題」。

三、俄羅斯與中國南部安全

俄羅斯對中國南部的影響,主要是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密切。這無疑會影響該地區的安全環境,也會給中國很大的影響。因為中國同這些國家有著領土爭端,東南亞不少國家把中國視為「威脅」,希望藉助外力力量,包括俄羅斯的力量來抗衡中國。越南是俄羅斯2009年武器出口的最佳買家。2009年越南從俄羅斯購買了6艘潛艇和12架戰斗機,合同金額共計23億美元,佔了越南國防預算的一半。印度是俄羅斯軍火的傳統大買家。俄羅斯媒體在2010年8月20日透露,隸屬俄羅斯海軍的「海豹」號新型核潛艇已經交付給印度海軍。印度空軍參謀長日前透露,印度空軍將再從俄羅斯一、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地位

俄羅斯不僅是中國周邊最強大的陸上鄰國,而且還是世界上重要的軍事強國。俄羅斯被公認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第二大國。因此,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地位

1、在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著漫長的邊界線;俄羅斯的領土范圍雖然大大小於前蘇聯,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中俄兩國有著4300公里的共同邊界線,其長度僅次於中蒙邊界(4710公里)。2、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蘇聯解體後的頭十年,俄羅斯飽受經濟轉型之苦,其經濟實力已退至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之後。國防方面1999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僅為947億盧布,約合39億美元,只相當於當年美國的三十五分之一;在社會生活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僅40%的新生兒是健康的;俄羅斯男子平均壽命為57歲;俄羅斯的死亡率高於其出生率等。

成就俄羅斯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因素:

第一,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居世界榜首,這是俄羅斯巨大力量的永久資源;

第二,俄羅斯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俄羅斯已經探明的資源儲量為30萬億美元,佔世界資源總量的22—28%,遙居世界首位。與之相比,美國已經探明的自然資源儲量為10萬億美元,中國為5萬億美元。世界上只有俄羅斯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實現資源自給。

俄羅斯是世界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第三,在人力資源方面,俄羅斯的成人文盲率比較低,俄羅斯的科學家數量在全世界所佔比率比較大。第四,俄羅斯民族有著很強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國際政治學大師漢斯說,「即使俄羅斯發生徹底的變革——完全改變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政治領導和政治體制,以及生活方式和實現方式,也不能改變俄羅斯人性格中的基本力量和堅韌性」。

3、俄羅斯不僅能決定中國北部的安全環境態勢,還能對中國其他陸上邊界的安全態勢產生影響

中國的陸上邊界長達22800公里,在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中,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三國曾是前蘇聯的一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國、印度和越南是前蘇聯的盟友。冷戰結束後,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雖無法與前蘇聯時期相比,但俄羅斯對這些國家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俄羅斯與中國北部安全

(一)有利因素:

1、俄羅斯現行的地緣戰略重點在歐洲和獨聯體,客觀上對中國穩定和改善北部安全環境有利;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前蘇聯相比大為惡化,主要表現為:第一,作為政治實體,使俄羅斯自身遭受嚴重的削弱;第二,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的國界發生了變動;第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6萬多公里的邊界線中有1萬多公里時新邊界線,這些新邊界線由於沒有明確的邊界條約加以規范,俄羅斯和周邊國家在一些邊界領土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成為潛在的沖突根源。

除了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地緣政治惡化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趁其虛弱不堪之機落井下石,欲把俄羅斯從傳統的勢力范圍內排擠出去。首先,西方不顧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實行北約東擴戰略;其次,美國和北約有計劃、有目的地對俄羅斯實行戰略包圍;(在俄羅斯東部,美國加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在俄羅斯南部,美國積極援助烏茲別克等獨立性較強的中亞國家,和烏克蘭每年都要在黑海舉行數次軍事演習,增強這些國家抗衡俄羅斯的實力)再次,美國加緊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力主修改1972年的反導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在2002年6月13日因美國的退出而失效。 1972年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簽署《反導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因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堅持退出在2002年6月13日該條約失效。

2、俄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也有利於中國鞏固北部安全

1994年1月,柯林頓與葉利欽發表聯合宣言,聲稱俄美兩國關系進入「成熟的戰略夥伴關系」時期。

2009年美俄關系重啟,但俄美兩國關系乍暖還寒

3、中俄在現行的國際事務中有原則性共識

4、俄羅斯在經濟處於困境中,其主要注意力將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威脅

(二)不利因素

1、俄羅斯擴張主義的政治文化傳統;

從15世紀到20世紀俄羅斯人一直在進行吞並戰爭。俄羅斯的疆域以平均每年增加一個小荷蘭(4152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由280萬平方公里增至2240萬平方公里。

2、近代以來俄羅斯與中國的歷史積怨可能會對中國北部的安全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自近代以來,俄國對中國的侵略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自尊心,並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邊界問題和如何正視歷史的問題最為敏感和突出。

3、俄羅斯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很難保證不會對中俄關系產生破壞

在20世紀90年代西方盛行的中國威脅論,在俄羅斯也有相當的市場。在俄羅斯不同政治團體和不同意識形態傾向的代表人物中都可以找到「中國威脅論」的信奉者和傳播者。俄羅斯遠東研究所前副所長米亞斯聲稱,「中國在俄羅斯建立了網路犯罪,中國商人像巨大的抽水機,抽走了俄羅斯的資源和硬通貨。

4、中俄兩國在國家利益的判定和對外戰略的取向上仍有諸多不同甚至沖突之處

2009年中國商船新星號遭俄軍艦擊沉

俄羅斯的人口問題:

世界上國土最遼闊的俄羅斯,面積幾乎是美國的一倍,人口卻幾乎只是美國的三分之一,而其1.42億這個人口數字,如今還有急劇下滑的趨勢。據統計,在過去的15年裡,俄羅斯人口已經連續每年縮減60萬至90萬。專家估計,在2007年,俄羅斯常住居民數量還將縮減70萬。在本來就人煙稀少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甚至出現整個村鎮凋零消失、成為「鬼村」的現象。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在過去10年裡,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人口下降了40%;在西伯利亞地區,已有1萬多個村莊和290座城鎮消失。有人比喻說,俄羅斯人口的縮減幅度,相當於「每幾天就打一次車臣戰爭」。 所以,普京將人口問題定性為「俄羅斯所面臨的最尖銳的問題」。

三、俄羅斯與中國南部安全

俄羅斯對中國南部的影響,主要是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密切。這無疑會影響該地區的安全環境,也會給中國很大的影響。因為中國同這些國家有著領土爭端,東南亞不少國家把中國視為「威脅」,希望藉助外力力量,包括俄羅斯的力量來抗衡中國。越南是俄羅斯2009年武器出口的最佳買家。2009年越南從俄羅斯購買了6艘潛艇和12架戰斗機,合同金額共計23億美元,佔了越南國防預算的一半。印度是俄羅斯軍火的傳統大買家。俄羅斯媒體在2010年8月20日透露,隸屬俄羅斯海軍的「海豹」號新型核潛艇已經交付給印度海軍。印度空軍參謀長日前透露,印度空軍將再從俄羅斯訂購59架俄制米-17V直升機。此前,印度已在2008年同俄羅斯簽署了采購80架該型直升機的合同,每架直升機的價格大致為500萬美元,139架直升機的總價值大約在7億美元左右。此外,俄羅斯在2009年向印尼交付了3架蘇-30MK2海軍戰斗機,向馬來西亞交付了6架蘇-30MKM戰斗機。

訂購59架俄制米-17V直升機。此前,印度已在2008年同俄羅斯簽署了采購80架該型直升機的合同,每架直升機的價格大致為500萬美元,139架直升機的總價值大約在7億美元左右。此外,俄羅斯在2009年向印尼交付了3架蘇-30MK2海軍戰斗機,向馬來西亞交付了6架蘇-30MKM戰斗機。

2.  俄羅斯及中亞的地緣政治概況

一、東歐地區的油氣地緣政治概況

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的能源地緣政治非常重要。這是因為該地區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石油資源佔全世界的15%以上,2000年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80.5億噸。該地區的天然氣可采資源佔世界的32%,2000年世界剩餘探明可采儲量佔世界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的38%,為56.66萬億立方米。

前蘇聯解體後一直到2000年,俄羅斯經濟是一蹶不振。但俯瞰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俄羅斯卻有著非常有利的地緣政治。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東西最長9000公里,南北最寬4000公里。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3807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俄羅斯廣袤的平原地區不僅處於歐亞大陸的中心,而且還擁有左右逢源的地理位置:東接亞洲和太平洋,南臨中西亞,北臨北冰洋,西接歐洲其他經濟發達地區,有黑海作為出海口,這種地理位置一來可以與亞太地區發展廣泛的經濟貿易關系,加強溝通,增強相互了解,向亞太經濟高速發展地區出口能源資源;二來可以加強與歐洲經濟發達國家的聯系,獲取經濟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來發展本國經濟;三來可以作為連接歐洲大陸經濟發達地區與亞太經濟高速發展地區的紐帶。

豐富的資源也是俄羅斯捍衛國家獨立、贏得大國地位和經濟及國力發展的手段,是在國際爭奪當中平衡各種影響,維護政治經濟主權的工具。東歐的資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的豐厚儲量,決定了其註定要在圍繞各種戰略資源的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個比較突出的位置,2000年以來,俄羅斯在國際油氣貿易市場上已開始扮演有重大影響的角色。反過來,在國際能源格局以及各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中,俄羅斯的資源也是一個焦點。從油氣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俄羅斯正位於「油氣心臟地帶」,其可以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爭得主動。俄羅斯因為其豐富的能源資源理所當然地在大國競爭中提高了自己的戰略地位。

二、中亞地區的油氣地緣政治概況

中亞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於亞歐大陸上的三個極心(歐盟、俄羅斯、中國)之間,誰控制了這一「橋梁」,誰就能在亞歐大陸上占據優勢位置。此外,特殊的地質構造也使中亞擁有豐富的資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開發,特別是靠近裏海的石油和天然氣,是全球最具能源開發前景的地區之一。

中亞地區的天然氣探明儲量達7.9萬億立方米,排在俄羅斯和中東地區之後居世界第三位。預測哈薩克的石油儲量可達130億噸,天然氣6萬億立方米;土庫曼石油為63億噸、天然氣15.5萬億立方米;烏茲別克分別為3億噸和2萬億立方米。「哈薩克裏海大陸架」國際財團的專家認為,哈薩克石油產量在幾年內提高4~6倍是完全可能的。哈薩克政府計劃到21世紀初把石油產量增加到1億噸,到2010~2015年達到1.7億噸,成為世界第六大產油國。土庫曼年產600億至8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最高時曾居世界第4位;2/3的石油和天然氣可供出口。在未來哈薩克每年有能力出口1億噸原油和1000億立方米天然氣;土庫曼的天然氣出口也可以達到每年1000億立方米,烏茲別克的出口可達到每年200億立方米(孫壯志,2001)。

當前中亞地區地緣戰略地位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其豐富的資源所決定的,這些資源和原料開發的較大潛力,決定了中亞國家會在目前和未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占據一個特殊的位置。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和人力資源,這些資源只有開發出來並進入國際市場才可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等國的寶藏和原料,如石油、天然氣等,是這些中亞國家擺脫經濟危機,成為經濟強國的物質基礎。

因此,中亞各國十分關心和重視開發、出口這些礦產和原料,把它視為邁向世界的第一步。中亞五國中的土庫曼最早提出要成為中亞的「科威特」,隨後其他中亞國家紛紛打出「資源」牌,向主要經濟合作夥伴推銷資源產品,並很快引起許多國家,特別是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國家的重視。「中亞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開始出現,對中亞礦產資源控制權和運輸權的爭奪也逐步進入白熱化。來自國外的官方和非官方的經濟組織、大企業或「孤軍深入」,或組成國際財團「集團作戰」。中亞地區作為21世紀非常有前途的能源和其他工農業原料的供應地之一,備受矚目。

豐富的資源是中亞各國捍衛國家獨立的手段,是在大國爭奪當中平衡各種影響,維護政治經濟主權的工具,但也是引起地區內矛盾和動盪的根源之一。資源開發和爭奪,本身就與地理因素和國際政治因素聯系緊密,中亞的資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的豐厚潛力,決定了其註定要在圍繞各種戰略資源的全球競爭中占據一個比較突出的位置。反過來,在地區國際格局以及各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中,中亞的資源也是一個焦點。有專家認為21世紀是能源世紀,就大國而言,誰佔有戰略資源,誰就處於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有利地位,中亞因為其豐富的能源資源理所當然地在大國競爭中提高了自己的戰略地位。

中亞五國在嘗試重新成為「紐帶」和「橋梁」的過程中發現,過去的優勢在今天已經變成了劣勢,在對外交通方面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中亞國家的能源和其他原料的出口,由於歷史的原因只能使用俄羅斯的港口或管道,受俄羅斯的控制較多,處於不利地位。為此,中亞五國對發展對外交通非常重視,並且積極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進行合作,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如果從提高中亞國家的國際地位,充分體現其地理上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說,成為橫跨亞歐的新大陸橋的「中轉站」,更具有戰略上的價值。因此,中亞國家對與中國、歐盟的交通合作更為重視。

中亞國家還是歐盟跨歐亞「運輸走廊」計劃的支持者和參與者。由於中國和歐洲都是經濟充滿活力的地區,與國際市場聯系緊密,而且本身也有巨大的潛力,因此中亞更重視其聯結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的作用。中亞國家尋求「大陸橋」上的樞紐地位,除了發展經濟的客觀需要以外,還有政治、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慮,與鞏固本國的獨立,維護本國的安全是密切相關的,同時也為了提高本國在國際經濟循環當中的地位。現代「絲綢之路」對於中亞五國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中亞成為新的「運輸走廊」,也是國際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這條新大陸橋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新大陸橋的地理位置優越,東部起點中國的連雲港是四季不凍港,可全年運營;其次,新大陸橋有經濟效益,新大陸橋運距只有10000km,比舊陸橋運距最少縮短1286km,最多可縮短3545km;運輸費用也相應降低;再次,新陸橋條件好,中國境內的線路質量好,連接的港口多,歐盟投資的「運輸走廊」項目使該陸橋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用;最後,新的大陸橋也具有非同尋常的政治意義,由於繞過了俄羅斯,使歐洲國家,特別是東歐國家,也包括土耳其等國,增加了自身的安全感,也相應提高了它們在國際交往中的地位。

3. 在西方國家眼裡地緣政治下的能源問題中的中國形象(俄羅斯版塊)

地緣政治 geopolitics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20世紀,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A.T.馬漢強調海權對國際政治的影響,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他的理論被稱為海權論。H.J.麥金德則提出陸心說,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他的理論被稱為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的影響很大。到40年代,N.J.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為陸權論中的另一派地緣政治理論。50年代,A.de塞維爾斯基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模型,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地緣政治已經成為各國制訂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雖然都是以地理環境作為基礎,但依據重點有所不同。過去多從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考慮,而近年來對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視。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比較復雜,由於歷史的原因,俄羅斯周邊的國家之間的關系很微妙,而且在拿破崙戰敗後,俄羅斯並沒有及時的恢復,使得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
二戰後,蘇/俄都面臨著來自西歐和東方邊境的威脅,中國的強大也使俄羅斯改變了戰略方向。
中國的地緣政治情況並不樂觀,周邊國家中既有老牌強國(美國的盟友們),也有新型的戰略強國(如印度)

4. 影響俄羅斯海洋政治的地緣環境

蘇聯解體對「新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特徵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尤其表現在以前核心區的收縮、一些礦藏儲量豐富的領土的喪失及領土邊界的變化等方面,盡管如此,它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力仍不可小視。對俄羅斯這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而言,它的地緣政治更為特殊。
在全球結構空間等級體制中,最高一層是地緣戰略轄區。這些轄區是世界上足夠大的地區,是具有全球影響力、服務於重要大國以及它們所在地區的戰略需要的地方。當今世界有三個地緣戰略轄區:大西洋與太平洋貿易所依賴的海洋轄區、歐亞大陸俄羅斯心臟地帶、混合型大陸兼海洋的轄區。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混合轄區,它既包括跨大陸權力又包括對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大部分地區的海上控制權。作為世界最重要的軍事與經濟強國,美國因其在貿易依賴海洋轄區中的中心位置而得天獨厚地適合領導這一轄區。俄羅斯明確把堅決維護國家利益、捍衛大國地位作為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開展全方位外交;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單極世界,主張多極架構,並使俄羅斯成為其中獨立的一極。從空間上看,俄美雖無陸地連接,但卻隔海相望,美國企圖控制歐亞大陸的戰略思想與俄作為歐亞大陸核心地帶的事實關系重大。俄羅斯雖然繼承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但隨著經濟、軍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俄羅斯不會甘心永遠被美國邊緣化,定會逐步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

5. 在西方國家眼裡地緣政治下的能源問題中的中國形象(俄羅斯)

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地緣政治學是一種探討個人、組織或團體,因為空間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經營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於軍事、外交等戰略分析方面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為底,經濟,社會,軍事,外交,歷史,政治等為面進行分析。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 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系亞太地區現有的地緣政治格局,有利於中國不失時機和平發展。台海危機如果繼續升級演化為戰爭,將改變亞太地區現有的地緣政治格局,利用日本牽制中國和平發展是美國棄台灣之後的第二步棋,這種跡象已經明顯。日本坐收漁利。日本加快了海洋擴張的步伐,對中國海權和海域資源構成嚴重威脅。不輕易放棄美國制衡台海局勢這一力量,「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統籌考

6. 有一本關於俄羅斯的書,有一部分篇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東部側翼什麼的,忘了名字

《帝國之後》
《帝國之後》一書由德米特里·特列寧所著,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了解冷戰後俄羅斯和前蘇聯地區,不錯的入門書。
目錄
中文版前言/01
導論:浴火重生?/03
一部沒落帝國的編年史/003
帝國解體的後果/007
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010
帝國之後/012
界定後帝國/014
帝國的建設/018
20年之後/023
不再有統一的空間/032
第一章 從帝國走向後帝國/041
民眾在想什麼?/041
領土和邊界.043
邊界的調整/044
領土問題與新獨立國家/046
內部矛盾/052
民族國家構建/061
經 濟/070
國家制度/074
軍事力量/077
國際地位/080
小 結/082
第二章 地緣政治與安全/091
俄羅斯對新獨立國家的總體戰略/092
西部側翼/096
南部前線/122
東部側翼/140
北部側翼/146
小 結/148
第三章 經濟和能源/157
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的經濟利益/160
貿 易/161
投 資/164
勞動移民/166
一體化/167
能 源/171
獨聯體國家向外部世界開放市場/184
小 結/186
第四章 人口和移民/193
人口危機/195
海外俄羅斯人的回歸/199
外來移民與融合/202
反移民的情緒/205
「中國人來了!」/207
地區人口的脆弱性/208
「海外同胞」/211
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俄羅斯族人/214
向「外國人」發放俄羅斯護照/216
在異國他鄉的俄羅斯族群/217
小 結/218
第五章 文化、意識形態和宗教/225
理念和意識形態/225
一體化落空/227
俄羅斯選擇獨處/230
渴望一個全球角色/233
歷史問題/235
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分歧/238
歷史的民族化/242
宗 教/245
語 言/250
小 結/253
結 論/258
譯後記/268

7. 俄羅斯地緣政治的重要性

首先,俄國是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國,邊界線很長,必須時刻提防周邊鄰國的侵略,這就很有必要讓他展開地緣政治外交,比如以印度制中國,以中國制日本。其次,作為一個大國,要開展全方位外交,地緣政治外交他不得不考慮

8. 中國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有什麼不同兩者在對待時的反應為什麼不同那個有利點

中國雖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但是幾乎全部為島鏈包圍,陸路北面是是沙漠,西面是山地,南面又有熱帶山地,而且總的來說和周圍國家的關系一度十分緊張,北面要防俄羅斯,南防印度和東南亞一些國家,東面還有美國和日本的包圍,總體不樂觀,處處受牽制,不過這些國家不是鐵板一塊,可以相互利用,求的發展,就是說目前我們主要任務還是發展!!
俄羅斯主要方向還是歐洲,遠東怎麼也顧不過來的,不過現在中亞腹地要和不安全了

9. 俄羅斯的戰略想法是什麼未來中俄真

對俄羅斯現行軍事戰略的綜合評論
一、 俄羅斯"實現遏制"戰略的主要特點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以核威懾為基礎,以常規力量為實戰手段,靈活地把機動能力強的作戰部隊(機動部隊)和固定部署的作戰部隊(掩護部隊)結合運用的積極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在戰略指導上,突出戰略核力量的威懾作用和常規機動力量的實戰作用,遏制和反擊來自任何方向的侵略,以維護和保衛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在作戰理論上,強調攻防結合,機動作戰,一旦威懾失靈發生武裝沖突時,在利用一線掩護部隊抗擊的同時,迅速出動部署在縱深地區的快速機動部隊,增援一線部隊作戰,改變兵力對比,採取各種靈活、積極的作戰行動,爭取速戰速決,隨著戰爭的逐步升級,必要時則動用戰略預備隊,以實現戰爭的最終勝利;在軍隊建設上,保持一支常備不懈的戰略核力量的同時,重點突出常規機動力量的建設,建立一支規模適中、裝備精良、機動性強、指揮靈活、能可靠維護俄大國地位和傳統利益的現代化軍隊;在戰略方針上,以防止和應付局部戰爭和地區武裝沖突為主要目的,實施前輕後重的戰略部署,力求建立攻防兼備,能應付各種武裝沖突和戰爭的作戰體系。該戰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積極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不同於前蘇聯時期奉行的"積極進攻"戰略,強調進攻是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防禦處於輔助和次要的地位;也不同於後蘇聯時期奉行的"單純防禦戰略",把防禦作為軍事行動的基本類型,而是在堅持戰略防禦的同時,強調戰役和戰術行動中的進攻和防禦並重、攻防結合、靈活運用,以一種更加務實的態度重新確定防禦和進攻在未來戰爭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俄軍認為,"軍事學說政治上的防禦方針是指該國反對把戰爭作為達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和不準備對任何國家首先發起進攻,而作戰方法則是指導戰爭爆發後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方法,這是在完全不同情況下起作用的兩種因素,因此兩者不一定吻合的,戰爭爆發之後,交戰雙方都不會在採取何種作戰方式上束縛自己的手腳,防禦一方在抗擊侵略同時也將採取非常堅決的行動,對敵軍整個部署縱深實施火力突擊,為全殲敵人而實施積極防禦,既包括首先向侵略國領土及最重要的軍事目標實施突擊,也包括打到敵國領土上去,使敵人無法恢復力量和重新進行侵略。""在未來戰爭的戰役和戰斗中採取何種作戰類型,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應選擇最符合業已形成的局面並能奪得主動權和打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和手段,而不應拘泥於某種固定的作戰類型。""武裝力量的准備應能實施各種類型的軍事行動,不論是防禦,還是進攻,戰爭需要什麼,陸海軍應有針對性地訓練什麼。"以上表明,俄"現實遏制"戰略正式放棄了後蘇聯時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首先動用武力"、"不越過邊界"的防禦理論,具有更加靈活、動植物的性質。
(二) 核威懾性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所採取的主要軍事手段是戰略核力量和常規機動力量,前者主要用於威懾,後者則主要用於實戰。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諾,突出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是俄"現實遏制"戰略的重要特徵,也是俄全面轉入戰略防禦,在被動中爭取主動而對核力量的一種積極戰略運用。1994年11月4日,格拉喬夫在俄全軍高級指揮員會議上指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今天戰略核力量仍然是安全的主要保障,是制止可能出現的侵略的主要因素。他在布魯塞爾會見北約代表時說得更為明確:"俄羅斯不再把核武器視為一種實施軍事行動的手段,而把它作為一種威懾手段。"俄新的軍事學說也明確規定:"俄羅斯聯邦在核武器領域的政策目標是,通過遏制對俄羅斯聯邦及其盟國發動侵略來消除核戰爭的危險。"目前,俄羅斯核威懾思想已與美國的核威懾戰略在本質上趨於一致,所不同的是俄羅斯在現階段重視核武器的威懾作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核武器作為遏制對俄及獨聯體國家發動戰爭的主要手段。1994年,俄著名軍事理論家加列耶夫大將在接受《紅星報》編輯部采訪時強調指出,為了貫徹核威懾思想,當前不僅要研究制度核威懾理論,而且必須改變整個核計劃體系和軍隊的訓練方針,側重打核威懾條件下的常規戰爭。
(三) 經濟性所謂"經濟性"是指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確保預備役力量,爭取以較小的經濟代價謀求合理的安全效能,這是俄制定"現實遏制"戰略的基本著眼點。俄羅斯認為,隨著冷戰體制的解體,搞軍備競賽花費巨額資金供養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目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范圍,已由應付世界規模戰爭轉變為應付國內危機和周邊的地區沖突,因此,俄羅斯保持大規模常備軍的必要性減少了。此外,由於俄財政困難,軍隊滿員率下降,俄要保持大規模常備軍也有困難。俄空降兵司令波德科爾津在回答俄通社記者提出關於俄為何組建以空降兵為核心的機動部隊時,曾明確提出:"像俄這樣一個領土如此廣闊的國家,應當擁有一支500-600萬人的軍隊,但是我們不能允許自己如此'奢侈',於是,建立空降兵部隊應成為機動力量的主幹"。基於上述認識,俄從開始組建本國武裝力量時就已明確了裁裁兵力的方式。這一兵力裁減方式在"現實遏制"戰略中體現為:常備軍以能對付目前具有威脅的地區沖突為限度,只保留掩護部隊和機動部隊,若發生為此不能對付的事態,則採取動員設備役的辦法應付。為此,俄目前在裁減常備軍規模的同時,為了防備事態的發展,正努力加強預備役力量。俄1993年2月通過了《俄聯邦兵役義務與服役法》,同年6月通過了《俄聯邦預備役公民軍事集訓條例》,為了確保預備役力量,俄正在修訂有關法律。
(四) 聯盟性聯盟戰略是俄羅斯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俄羅斯為分化敵視營壘,避免兩線作戰,建立緩沖地業,爭取喘息時間而採取的一貫做法。在俄羅斯軍事戰略發展史上曾有過許多樅橫捭闔的戰例。沙俄時期,伊凡四世在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立沃尼亞戰爭"中,在東、南、西三面樹敵的情況下,採取先東後西,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從而最終避免了兩線作戰。葉卡特琳娜二世在發動爭戰之前,總要進行充分的外交活動,以建立聯盟,並分化和孤立敵人。俄國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最成功的行動是二次大戰後在歐洲建立了軍事聯盟集團--華沙條約組織。當前,俄"現實遏制"戰略也同樣高度重視建立軍事聰明和緩沖地帶。
蘇聯解體,統一的軍事體系、統一的防禦區、統一的軍事戰略空間已處於四分五裂狀態,包括俄羅斯在內的獨聯體各國的防禦能力明顯下降,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俄軍認為,"俄羅斯的安全和獨聯體各成員的安全密不可分","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防禦要在集體防禦、統一指揮下,通過獨聯體各成員國之間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保障",為確保俄羅斯自身的安全與穩定,"不需要尼古拉一世時期的那種牢固的警戒線,需要的牢固的睦鄰和相互關系,但這種關系不能建立在經濟或軍事的軟弱上,而應建立在與大國身份和能力相稱的力量上。"俄前總參謀長科列斯尼科夫也強調指出,獨聯體各國不應只是俄羅斯與其它國家的緩沖國,而應成為俄的軍事聯盟。當前俄羅斯推行聯盟戰略,建立緩沖地帶的主要做法是,將獨聯體國家方為其傳統勢力范圍,一方面普遍與各主權國家簽署軍事合作協議,積極謀求建立以俄為主導的集體安全體系;另一方面俄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手段,加強與重點方向國家的軍事合作,謀求長期駐軍並建立軍事基地。目前,在中亞地區,俄羅斯與塔吉克等中亞四國簽署了組建聯合防禦部隊,以俄軍為主保衛塔阿邊界和控制塔吉克局勢的協定;與土庫曼簽署了共同保衛土珂邊界和土伊邊界的協定,進一步強化了中亞地區的集體安全體系。在高加索地區,俄羅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左右著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的局勢,迫使阿重返獨聯體大家庭,迫使格成為獨聯體的新成員,加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了在格的軍事存在。在摩爾多瓦,俄羅斯向德涅斯待河沒岸派駐了維持和平部隊,基本控制了該地區動亂的局勢。俄推行聯盟戰略的最終目的的,建立以俄羅斯為盟主、類似北約的軍事聯盟集體安全體系。
綜上所述,俄"現實遏制"戰略,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根據新的地緣政治態勢和現代戰爭的特點而重新確立的一種積極防禦戰略。它既受傳統觀點的影響,也有新穎之處;既滲透歷史的經驗,又體現著現實的要求,集"積極性""核威懾性"、"經濟性"、"聯盟性"於一體,較原蘇聯軍事戰略具有更加靈活、務實的特點。
二、 俄"現實遏制"戰略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俄"現實遏制"戰略是在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的情況下,俄羅斯接管原蘇軍的基礎上制定的,有著特定的國內國際背景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原因。
(一) 服從國家戰略的需要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戰略必須服從並服務於國家戰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國內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不得不退出美蘇全球爭霸舞台,重新制定國家戰略。這里的關鍵是俄羅斯已經不是具備原蘇聯經濟實力的基礎。據西方國家統計,1975年原蘇聯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198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約佔美國國民生產總值64%;而1992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佔美國的34%,到了1995年,進一步下降到17%。所以,早在1992年初,葉利欽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布希時就公開地承認,俄羅斯已經是一個"不正常的大國",俄羅斯"應從新的現實出發,放棄以往超級大國的外交政策,放棄世界救世主的思想,放棄與美國競爭的戰略,不再追求與美國平起平坐"。當然,葉利欽的這番話,有今天來看,顯然有他政治和外交上的考慮。但是,他也基本上道出了俄羅斯國家戰略的核心思想,即在俄羅斯目前國內政治、經濟、軍事都極為困難的過渡時期,俄羅斯暫時放棄與美國爭霸世界的全球戰略,重點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變革,以圖今後東山再起。正是基於這種考慮,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放棄了原蘇聯那種咄咄逼人,全面擴張的傳統做法,而把軍事戰略的目標,確定在維護大國地位,確保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邊境安全這一基點上。
(二) 對40年"冷戰"反思的結果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從本質上講,它是一種遏制性的防禦戰略,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核威懾和常規力量的實踐,來遏制侵略,防止戰爭,從而確保其國家戰略的實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俄"現實遏制"戰略有是戰爭性的戰略,它的本意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而是為了防止戰爭。這和原蘇聯時期"要和平就要戰爭"、"只有戰爭才能實現和平"的傳統思想截然不同。那麼,在40年"冷戰"後的今天,俄羅斯的軍事思想、軍事政策,為何會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呢?這和美蘇40年"冷戰"的教訓是分不開的。今天,蘇聯為何從一個超級大國,最後落到崩潰瓦解呢?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前蘇聯軍備負擔過重。據俄國人自己統計,戰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蘇聯電子工業的絕大部分,機器製造業和金屬加工業的1/3,冶金工業的1/5,以及化工產品和能源的1/6,都用在了國防。除此之外,還由於蘇聯長期以軍事力量為主要手段,積極向外擴張,使蘇聯在國際上又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據西方統計,戰後相當長的時間內,蘇聯每年為越南花費35億美元,為古巴和尼加拉瓜提供60億美元,為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埃賽俄比亞支援30多億美元,僅為這6個國家,蘇聯每天就要消耗3500多萬美元。俄國人稱,蘇聯在阿富汗的這場戰爭,像一根稻草壓垮了蘇聯這頭駱駝的背。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當局在總結"冷戰"歷史教訓時,得出兩條結論:一是現代戰爭不能輕易打;二是窮兵黷武,過度地發展軍備將給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的惡果。正是基於這些教訓,蘇聯解體後,俄政府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困難,不得進一步減少軍費開支,壓縮軍工生產,裁減軍隊員額。正如俄外交部長普里馬科夫所講,在指望大力加快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同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合理地安排國家生產開支和國防軍費開支。
(三) 適應俄安全環境的變化安全環境是俄羅斯制定軍事戰略的一個重要依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安全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1. 地緣政治環境嚴重惡化。這一點在俄羅斯的歐洲地區表現得更為突出,由於華約解散和蘇聯解體,俄羅斯先後先去了縱深約2000多公里的戰略掩護地帶。在俄羅斯西部主要戰略方向,俄羅斯的戰略邊界,已經從原東、西德的邊界,向東後退了1500多公里,直接退到原蘇聯的戰略腹地--斯摩棱斯克城下,俄羅斯的戰略重心門戶洞開,完全暴露在外。在西南和西北兩個戰略方向,不僅俄羅斯對歐洲的兩個重要海洋方向--黑海和波羅的海同時受阻,而且其陸地的西翼--南高加索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也相繼丟失,使其西部主要戰略方向失去了重要的依託。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心臟地區很容易遭受外來的入侵。1996年4月,俄羅斯為何要不惜血本,免去白俄羅斯欠它的一切經濟債務,與白俄羅斯搞統一?當然,雙方各有各的考慮,但是俄羅斯更多地還是從地緣政治來考慮。所謂地緣政治,簡而言之,是指在國際政治中,從地理環境角度來分析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東歐是西方列強入侵俄羅斯的基地。從中世紀條頓騎士的入侵,到近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和德意志帝國的兩次入侵,都是從這里直取莫斯科。1812年,拿破崙軍隊在攻下斯摩棱斯克城以後,不到一個半月就佔領了莫斯科。歷史學家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軍在1941年7月攻克斯摩棱斯克後,如果當時希特勒不臨時改變其作戰計劃,不把其主力部隊調向列寧格勒和基輔,而繼續攻打莫斯科,那麼莫斯科很有可能被攻下來,蘇德戰爭的歷史將改寫。要知道,從斯摩棱斯克到莫斯科只有400多公里。從這里可以看出,白俄羅斯從地緣政治上講對俄羅斯太重要了。
2. 原蘇聯的國防戰略體系遭到結構性破壞。蘇聯解體後,不僅原蘇軍被所在國瓜分掉,而且最關鍵的是原蘇聯多年經營起來的統一的戰略預警系統、統一的戰略防空系統、統一的戰區指揮體系和統一的國防工業體系等,都由於蘇聯的解體而被割裂開,遭到了結構性的破壞。而在俄聯邦境內,一直沒有建立起獨立的國防戰略體系。因此,俄國人在軍事安全上始終有一種危機感。
3. 原蘇聯地區戰亂直接威脅俄安全。俄羅斯總參軍事戰略研究中心最近報道,在原蘇聯地區的領土爭端高達200多處,而且自1992年以來就領土和民族問題已發生了20多場武裝沖突和70多次爭端。俄羅斯著名軍事歷史學家佐洛塔廖夫教授曾預測,在原蘇聯地區,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可能要發生80~85起武裝沖突,而且在這些沖突出,將有50萬軍人戰死疆場,800多萬居民可能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總而言之,當前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比原蘇聯時期顯得更為復雜、嚴峻。俄外長普里馬科夫明確指出,俄羅斯所面臨的安全環境,迫使我"不得不重新考慮全部防禦構想,不得不改組武裝力量,調整軍事部署,修改作戰計劃。"(四) 順應軍事革命的潮流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形成,與當今正在興起的這場軍事革命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早在80年代初,俄國人就預見到這場軍事革命即將到來。當時,蘇軍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明確指出:"先進的非核技術的出現,正在引起一次新的軍事革命。"海灣戰爭使俄國人更加確信,"軍事革命的時代已經到來"。俄軍認為,海灣戰爭已具有核後時代戰爭的一些特徵,特別是當今信息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在軍事領域中的廣泛運用,已經使軍事思想實現了完全不同於核時代的一次質的飛躍,包括從戰爭觀、建軍理論到作戰思想等。所以,蘇聯解體後,俄軍在重視發展高技術兵器的同時,結合海灣戰爭不斷地探索由軍事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軍事理論上的重大變革。西方軍事專家曾分析指出,當今的軍事革命和海灣戰爭的實踐,從一個側面為俄軍改變傳統的軍事理論提供了現實的依據。這也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現實遏制"戰略,有以下幾個著眼點:一是盡快擺脫俄內外交困的局面,改善俄羅斯的安全環境;二是在確保國家軍事安全的前提下,平時最大限度地縮小常備軍規模,減輕國家經濟負擔,重點保障俄國內經濟建設;三是力爭在21世紀的軍事高科技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和增強綜合國力。
三、 俄羅斯"現實遏制"戰略的發展趨勢一個國家軍事戰略的調整,從理論上的提出,到全面實行,客觀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這是因為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軍事體制的轉軌、軍隊結構的改組、戰略部署的調整等,都需要時間上的保證。戰後美國軍事戰略調整,從"大規模報復戰略"轉向"靈活反應戰略",前後整整花了10年多時間。當前俄軍事戰略調整,本身包括一整套對國家和軍隊進行根本性改組的復雜問題。俄不僅要繼續裁減軍隊50多萬,而且要徹底改變原蘇軍70多年來所形成的一整套建軍原則、軍事學說、指揮體系、軍隊結構、戰略部署等,其軍事改革難度大,牽扯麵廣。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定時間。俄國進行軍事改革的歷史經驗表明,進行這種改革通常需要幾十年時間。因此,俄"現實遏制"戰略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其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一是受俄國內政治形勢的影響。軍事戰略的調整,以及為此相應進行的一系列軍事改革,客觀上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而當前俄羅斯正處在政治動盪、民族分裂、經濟危機的歷史性過渡時期,而且這種局面在短期內將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轉。因此,在近幾年內俄軍事戰略調整和軍事改革將不可能有很大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俄"現實遏制"戰略形成時間不長,尚需不斷完善。特別是俄軍內部目前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如在軍隊員額、指揮體制、軍隊對內職能等問題上,意見還不統一,而俄羅斯軍方的態度又是促進軍事戰略調整變化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因此,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俄軍事戰略的調整將不可能順利地進行。
二是受俄國內財政狀況的制約。軍事改革需要雄厚的經濟基礎作保障,無論是進行軍兵種的合並,還是組建機動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但就目前俄經濟形勢而言,首先,雖然改革方案已經出台,但改革將在軍費緊縮的情況下進行,國家領導層尚未就改革所需資金的數額等進行最後的預算及評估,這筆資金的來源也不得而知。其次,改革善後工作也需要大筆資金。僅1997年,俄計劃裁軍20萬人,其中將有5萬名軍官被裁減,僅為被裁減人員提供社會保障和安置就業等需要3。5萬億盧布,這對經費本來就很緊張的俄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盡管俄已成立了以丘拜斯為首的軍事改革財政與經濟保障委員會,但俄國內有關方面認為,僅付清施欠軍隊的債務就需要目前聯邦稅收的一半以上資金。而軍事改革所需的高出其清還債務幾倍的資金是其聯邦預算所無法承受的。因此,經費問題必將成為俄軍改革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三是受獨聯體、美國、北約等外部因素的制約。據西方報道,目前獨聯體國家對俄羅斯企圖重樹大國地位,恢復傳統勢力范圍的舉動有所警惕。烏克蘭指責俄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做法是不道德的;喬治亞宣布,保留退出獨聯體的權力,可隨時打發俄軍回家,並也對黑海艦隊提出主權要求;中亞五國盡管在安全方面對俄的依賴性增加,但對大俄羅斯主義的復活和俄羅斯軍隊的駐扎深懷戒心,曾嚴格規定便宴在中亞的軍事行動必須得到所在國政府的首肯。而這種戒備心裡將導致獨聯體軍事合作的深度和力度都十分有限。與此同時,俄羅斯軍事戰略不斷"趨硬"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惕。西方快不會容忍俄羅斯獨霸獨聯體的軍事事務。目前,西方國家接納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既而向東方推進的戰略意圖十分明顯。故西方國家削弱俄國的軍事實力,插手獨聯體軍事事務的意圖和行動是制約俄羅斯軍事戰略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俄軍事戰略調整面臨諸多制約因素,軍事改革進程將不會一帆風順,"現實遏制"戰略的全面實行將至少是下個世紀初的事。

10. 何謂地緣優勢美國俄羅斯與我國比有哪些地緣優勢求解答

你好!地緣政治學又稱「地理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觀點是全球或地區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甚至制約。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勢,分析、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地緣政治學」源於19世紀後期。20世紀以來,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美國歷史學家馬漢提出「海權論」,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麥金德則提出「陸權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被稱為「陸權論」的另一派理論。50年代,美國戰略學家塞維爾斯基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即「空權論」。1973年,美國地理學家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區模式,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兩區之間夾有南亞、中東和東南亞3個區,其中南亞是潛在的地緣戰略區,中東和東南亞被稱為破碎帶。1982年,科恩對模式提出修改,指出西歐國家、日本、中國已發展為世界大國,印度、巴西、奈及利亞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地區則轉變為第三個破碎帶。
地緣政治學是各國制定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隨著科技的發展、非傳統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凸顯,地緣政治學在國家決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是,作為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其影響仍非常深遠。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地緣政治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庄河股票開戶 瀏覽:664
恩威股票 瀏覽:711
黃金頭條app 瀏覽:248
美元對人民幣一年最近走勢圖 瀏覽:800
外匯不可結匯 瀏覽:777
外匯領航者之路 瀏覽:229
金城集團投資款能拿回多少 瀏覽:560
國外p2p投資 瀏覽:422
數據挖掘貸款 瀏覽:963
瀘州工業投資集團評級報告 瀏覽:158
東莞旺金投資 瀏覽:133
美元和美金對人民幣的匯率是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793
博弈大師怎麼設置資金開倉 瀏覽:845
融資炒股的費用 瀏覽:793
外匯模擬交易軟體那個好 瀏覽:34
3億歐元摺合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946
園釘融資 瀏覽:817
1千多美金是人民幣多少 瀏覽:492
興業消費貸款計算器 瀏覽:597
外匯手續低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