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哪些方面分析出預計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在7.5%左右,cpi漲幅在3%左右
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企穩向好,前三個季度GDP增長分別6.1%、7.1%、7.9%,整體表現好於預期。在外部需求放緩的情況下,政府採取了一攬子刺激內需的政策,投資快速增長,消費穩步提高,對國民經濟的復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2009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H)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均保持較低水平。從消費者物價指數來看,2009年2-10月CPI均為同比負增長。11月份,受翹尾因素和季節性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CPI實現年內的首次轉正,同比增長0.6%。從生產者物價指數來看,受經濟危機影響,1~6月份,PPI逐月下滑,降幅較大,從7月份開始,隨著經濟的回緩,市場需求上升,PPI觸底回升,但仍低於CPI增幅。經濟景氣指數及經濟增長預期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增長的基本趨勢,是經濟周期變化的晴雨表。2009年下半年,各類經濟景氣指數普遍提升、增長預期不斷調高,經濟回升勢頭強勁,中國從恢復性增長階段進入穩態增長階段。預測2010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區間為9.6%~10.0%,在9.8%左右變化,變動幅度為0.2個百分點,宏觀經濟運行呈現如下特點:第一,宏觀經濟出現高位粘性增長。2010年,中國GDP增長率恢復正常水平,與潛在GDP增長率日益接近,全年預計GDP增長率達到9.8%,內需增長動力比較充足。第二,經濟增長速度呈現由高到低的變化趨勢,2010年一季度增長速度為最高,接近11%,下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影響這一趨勢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2009年基數的影響,2009年上半年基數較低,下半年基數較高;二是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的效應也將在2010年上半年得到充分的釋放,導致經濟增長速度較快。第三,投資消費結構將得到改善。2010年政府將繼續加大刺激消費的力度,加上就業形勢好轉、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收入效應和財富效應,消費有望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超過17%。相對於2009年30%以上的較高增速來說,2010年投資增長幅度將有所降低。但由於政府4萬億投資計劃很大一部分是中長期的基礎建設投資,具有較強的慣性,故判斷2010年投資增長率仍將保持在24%以上。第四,出口對經濟增長出現持續的正向拉動。盡管貿易摩擦有日益激烈的跡象,但是我國的出口環境還是有明顯改善。2010年進出口規模增幅大概在17%至18%之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為持續的正拉動。由於出口退稅、出口信貸、財政補貼等財稅政策手段,2010年出口將進一步穩定,出口結構有所改善。第五,物價水平出現溫和上漲。2010年GDP增長率仍在潛在增長率以下,總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仍顯不足,部分行業嚴重產能過剩,糧食庫存比較充裕,物價總水平不會大幅回升。但是,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高位運行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以來國家主動調整水價、油價等公共產品價格,也會直接加大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壓力。根據本課題組的估算,預計2010年CPI增長4%以內,不會出現大的通貨膨脹壓力。
② 2014年7月微觀經濟數據與宏觀經濟數據背離牛市啟動
資本市場反映的是資本的價值狀況,與微觀經濟數據有關,但關系不大。
現在回頭看,從2014年年中,央行開始放水,所以牛市啟動。這完全反映資本市場狀況。
而且未來估計央行會加速放水,所以資本市場會繼續瘋狂。
③ 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下滑原因
2014年經濟增長減慢的原因:
2014年經濟增長減慢並低於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不夠、穩健的貨幣政策寬松力度不足的宏觀調控政策主動調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結構和體制問題制約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並影響社會預期。
一是投資面臨一定的資金約束。
2013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控制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2013年下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7.14 萬億元,比上半年減少3.01萬億元;201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為5.6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700億元。貨幣供給增速也有所降低,廣義貨幣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進一步回落到12.1%。積極的財政政策執行力度弱於往年水平,2013年財政收入增長達到10.1%,超出預算目標2.1個百分點,而財政支出與預算數基本持平,僅增長10.9%,而2013年財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預算支出目標主要靠年終「突擊花錢」,1-11月財政支出持續低於10%的預算增長目標,12月份當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幅高達20.3%。2014年1-2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增長11.1%, 財政支出增長6%,均低於預算8%和9.5%的水平。考慮到資金投放滯後半年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資總量擴大和下半年減少是2013年下半年經濟穩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經濟減緩的主要因素。
二是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現階段,不管是人民幣貸款、中期票據還是房地產信託的融資成本,均處於歷史高位,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信託融資成本動輒10%以上,加上各種中間費用甚至高達17%。首先,近年來,產能過剩的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彈性的部門和利潤水平較高的房地產資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強房地產調控以及銀監會加強平台貸款管控後,上述部門大量通過發行債券、銀信理財合作等影子銀行進行融資,造成相關部門債務和杠桿水平過快上升,社會資金「借短投長」的期限錯配和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資金「擠出」等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加劇。其次,銀行理財產品、電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產品及影子銀行等市場化融資渠道快速發展,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金融脫媒」現象愈演愈烈,導致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貸比約束和銀行季末考核因素影響,在季末、年末及春節前後等時點,銀行高息攬儲,貨幣市場利率往往大幅飆升。最後,在中國國際收支逐漸趨向均衡,跨境資金由大舉流入轉為「有進有出」的雙向流動後,以往外匯占款過快增長導致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的情況也出現了變化。
三是人民幣升值,其滯後影響中國出口。
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3%左右,匯率升值對出口影響的滯後期一般在1-2年。
四是多因素交織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影響市場預期。
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化解產能過剩和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一些企業出現破產倒閉、地方性債務迎來還債高峰、影子銀行風險增加。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牽一發動全局,既關系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也是影響影子銀行和地方債務的安全,一旦出現資金鏈條斷裂,對金融穩定運行產生不利影響,並引起相關產業衰退,加大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收支矛盾也會加大。近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中誠信託、超日債等若干起金融違約事件。同時,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短期國際流動資本外流,可能引發國內資金緊張,加劇金融市場波動。
④ 2014年9月~12月基本面(包括宏觀 經濟政策 政治產業政策 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影響 急
宏觀經濟因素是影響證券市場長期走勢的唯一因素。宏觀經濟因素對投資領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對證券市場產生重大影響。二是宏觀經濟的運行決定了證券市場的總體運行態勢。下面我將結合我國宏觀經濟的政策和宏觀經濟的運行周期兩方面論述宏觀經濟因素如何對證券投資市場產生影響。一. 宏觀經濟的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雖然30年的改革開放成績斐然,但是許多方面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國家的宏觀調控仍然是發展經濟的主要動因。通過中國股市10餘年的發展經歷,我們看到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對證券投資市場有著重要的影響。1. 利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利率水準的變動對股市行情的影響最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與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時,股市上漲。利率上升時,股市下降。在08年10月9日,央行存款利率為5.58%(5年年利率),當時滬市指數為2100點左右,而後央行存款利率一調再調08年10月30日為5.13,11月27日為3.87,12月23日再次調整為3.60。那麼股市中表現出明顯反應,股市從最低點1600點左右漲至今天的近2900點。從這一變化,足以證明利率對股市直接的影響。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貸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資能力相對減弱不得不選擇縮小縮小生產規模,導致公司利潤下降股票價值因此下降。同時,利率的上升使得場內資金轉向銀行和債券,也是導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漲也是同樣的道理。2. 匯率變動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開放,證券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證券市場受匯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2005年7月至今,人民幣匯率一直在下調,從人民幣匯率走勢圖來看(見圖1),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匯率下調幅度最大,2007年12月的匯率為美元兌人民幣7.3:1,當時的上證指數為5200點左右。一年後,2008年12月,匯率為6.83(之後匯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盤在1600左右,大盤縮水3600餘點。不得不承認其中匯率下調是大盤大跌的原因之一。 匯率下調,人民幣升值,對於股市來說,本國產品競爭力減弱,出口型企業利潤受損,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其中一駕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3. 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國家的貨幣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非常大。自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採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如3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09]92號),要求人民銀行系統和各金融機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8]126號)精神,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意味著一方面社會貨幣供給總量擴大,使更多資金進場,對證券市場交易有著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貨幣政策寬松,利率降低投資者成本也相對降低,上市公司運營成本也降低。自2009年3月以來,股市明顯上漲近30%,可以說得益於寬松的貨幣政策。4. 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金融危機以來政府不斷提高轉移支付水平,創造更多的社會福利條件。如出口退稅,家電下鄉政策。這些優惠政策會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購買力水平提高,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帶動經濟的發展,從而間接促進證券指數上升。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政府出台了龐大的4萬億投資計劃,國務院批准了十個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規劃。這樣宏偉的計劃對社會總需求產生的乘數效應和擠出效應,可以直接刺激經濟。從而刺激股市,4萬億計劃帶動水泥、鋼鐵、建材等行業的發展。其中一隻題材股600293三峽新材,自計劃出台後已經上漲近一倍。由此可見,財政政策對證券市場影響深遠。當然,某些政策也會使證券市場受到負面影響,比如2007年被稱之為530的大跌,就是因為出台上調印花稅的政策。綜上,證券市場受到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二. 經濟運行周期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在我國股市1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幾次熊市和牛市的交替,其證券市場周期初露端倪。而證券市場的周期與經濟運行的周期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如07年CPI指數和GDP達兩位數時,股市形式一片大好,而08年兩個指數下降時,股市也陷入下跌。當經濟周期進入衰退期時,CPI,PPI指數雙雙下降,引起通貨緊縮,通縮造成工廠利潤減少,工廠倒閉,失業人數增加,消費減少,導致更多的工廠倒閉,這樣惡行循環,導致公司的股息,紅利分配隨之不斷下降,持股的股東也因收益下降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證券市場也隨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這是經濟周期對證券市場影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周期與證券市場的周期並不一致,證券市場的反應相對宏觀經濟要慢一些。可以通過對先行指標,同步指標,後行指標,以及GDP對證券市場的走勢進行預測。以上是我對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運行對證券市場的影響的一些理解,在進行證券投資時關注國家出台的宏觀經濟政策,把握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就會減少不必要的風險,產生更大的收益。
⑤ 2014年中國宏觀經濟狀況概述
1,在中國-----窮人,中產階級10年不得踏入股市,樓市的黃金時期-----也可能更長,大量的中小企業可能會破產或者被兼並,------這是由中國的中小企業的科技的先進性決定的(大多都不怎麼先進)。
大型企業面臨也會面臨風險和壓力,不過好在他們有享有市場壟斷的權利和政策(普通百姓用不了去操心的)
2,小型私營企業活躍(第3產業類-----從 那個舌尖上的中國 紀錄片可以去理解的,國家大力鼓勵)這個小型私營企業是相對於資本金和從業人員的(例如不超過30人的或資本金低於100萬的)
這是由這類企業經營相對的靈活性和機動性決定的(風險低,周期成本回報率快,經營失敗系數低)
所以農民脫離你的土地的話,就等著去挨餓了!
3,勞動力成本價格虛高,可能顯現的比較明顯(會造成物價高漲,物價的平穩性待考,所以高失業率不可避免),
4,美圓的升值壓力下(世界的經濟話語權在美聯儲,加息只是個時間的問題!)------國家貨幣政策可能採取通漲策略(例如全面的政策性的低收入保障措施-----目的維持穩定),財政可能開始走赤字策略(公務員,事業單位那些人的收入都漲了,可想而之了)。
6,民主法制建設應該開始健全和強化(就現在的反腐倡廉趨勢應該可以看到),成效與成功,百姓不知道
------- 賤民能理解的就這么多,希望大家 踴躍加以補充!
⑥ 運用宏觀經濟學的知識分析為什麼2014年的經濟下滑
簡單的來說的話,中央沒有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根據費雪方程,MV=PY,M為貨幣量,P×Y為名義GDP,M下降,故GDP下降,這個回答你還滿意么
⑦ 如何看待2014年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
今年3月份以來,中國財政支出力度有所加大,貨幣市場資金緊張的局面有所緩解,社會融資總量有所增加,各方面的改革在加快推進,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如果貨幣市場利率的下行不能引導實體部門的融資成本降低,對利率最為敏感的房地產市場將承受更大的壓力,一旦房地產出現量價齊跌和投資大幅下降的局面,2014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將出現較大的下行壓力。
當前經濟增長穩中趨緩,在合理增長區間內運行
1.經濟增長減慢,供給結構優化。2014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長7.4%,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緩0.3個百分點,是2009年一季度之後的最低增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增幅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別放緩0.8和1個百分點,也創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新低,但經濟增長速度仍在年度7.5%左右的預期調控目標范圍之內。從各產業增長看,採掘業、粗鋼、水泥、玻璃、有色金屬等過剩行業產量增速放緩較大,是導致工業增速減慢的主要因素,而醫葯等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農業發展平穩,第三產業增長7.8%,繼續延續2013年以來的增長勢頭並快於第二產業,旅遊、文化、信息、現代物流等服務業發展較快。三次產業結構和工業內部產業結構符合經濟轉型的要求,趨於優化過程中。
2.消費和出口基本穩定,固定資產投資減速。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2%,增幅較上年同期放緩0.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較上年同期微增0.1個百分點。從外貿統計數據看,一季度,中國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1.6%,同比回落6.8個百分點;貿易順差167億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資金通過貿易渠道流入中國的影響,一季度中國出口接近7%左右,與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增速基本吻合。從套利資金流入較多的香港貿易看,一季度內地對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響總體出口增速下降7.2個百分點,僅僅剔除對港出口中國整體出口增長3.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6%,增幅分別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緩3.3和2個百分點,是一季度經濟減緩的主要因素。其中,製造業增長15.2%,同比放緩3.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增速穩定;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9%,同比放緩4.7個百分點,今年增速逐月提高;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6.8%,同比3.4個百分點,但增速逐月回落。
3.就業形勢穩定。雖然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就業形勢較好,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超過300萬人,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出農民工增加288萬人,就業崗位繼續增加,失業率維持在合理水平。居民收入較快增長,一季度,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義增長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1%。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義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根據從2012年四季度起實施的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2014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義增長11.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6%。
4.物價水平穩中趨降。一季度,中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3%,漲幅同比放緩0.1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2%,跌幅同比擴大0.3個百分點,已經連續25個月呈現下跌態勢;房地產價格漲勢趨緩,按照住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的商品房價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為上漲17.7%;綜合反映價格總水平的國內生產總值縮減指數上漲0.4%。物價總水平特別是工業價格表明,製造業的需求仍低於供給能力,潛在經濟增長能力高於實際增長,但綜合就業、價格、經濟增長等指標看,中國經濟仍然處在合理增長區間內。
當前經濟增長減慢的原因
當前經濟增長減慢並低於潛在經濟增長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張力度不夠、穩健的貨幣政策寬松力度不足的宏觀調控政策主動調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結構和體制問題制約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並影響社會預期。
一是投資面臨一定的資金約束。2013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控制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2013年下半年社會融資規模為7.14 萬億元,比上半年減少3.01萬億元;2014年一季度社會融資總量為5.6 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700億元。貨幣供給增速也有所降低,廣義貨幣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進一步回落到12.1%。積極的財政政策執行力度弱於往年水平,2013年財政收入增長達到10.1%,超出預算目標2.1個百分點,而財政支出與預算數基本持平,僅增長10.9%,而2013年財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預算支出目標主要靠年終「突擊花錢」,1-11月財政支出持續低於10%的預算增長目標,12月份當月公共財政支出同比增幅高達20.3%。2014年1-2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增長11.1%, 財政支出增長6%,均低於預算8%和9.5%的水平。考慮到資金投放滯後半年對經濟增長發揮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資總量擴大和下半年減少是2013年下半年經濟穩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經濟減緩的主要因素。
二是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現階段,不管是人民幣貸款、中期票據還是房地產信託的融資成本,均處於歷史高位,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信託融資成本動輒10%以上,加上各種中間費用甚至高達17%。首先,近年來,產能過剩的國有企業、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彈性的部門和利潤水平較高的房地產資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強房地產調控以及銀監會加強平台貸款管控後,上述部門大量通過發行債券、銀信理財合作等影子銀行進行融資,造成相關部門債務和杠桿水平過快上升,社會資金「借短投長」的期限錯配和對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資金「擠出」等結構性問題進一步加劇。其次,銀行理財產品、電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產品及影子銀行等市場化融資渠道快速發展,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同時,「金融脫媒」現象愈演愈烈,導致金融機構融資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貸比約束和銀行季末考核因素影響,在季末、年末及春節前後等時點,銀行高息攬儲,貨幣市場利率往往大幅飆升。最後,在中國國際收支逐漸趨向均衡,跨境資金由大舉流入轉為「有進有出」的雙向流動後,以往外匯占款過快增長導致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的情況也出現了變化。
三是人民幣升值滯後影響了中國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3%左右,匯率升值對出口影響的滯後期一般在1-2年。
四是多因素交織導致財政金融風險上升,影響市場預期。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化解產能過剩和治理環境污染過程中一些企業出現破產倒閉、地方性債務迎來還債高峰、影子銀行風險增加。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牽一發動全局,既關系產能過剩行業的發展,也是影響影子銀行和地方債務的安全,一旦出現資金鏈條斷裂,對金融穩定運行產生不利影響,並引起相關產業衰退,加大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收支矛盾也會加大。近來,中國已經出現了中誠信託、超日債等若干起金融違約事件。同時,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短期國際流動資本外流,可能引發國內資金緊張,加劇金融市場波動。
中國經濟的基本走勢
影響當前經濟增長減慢的因素還會繼續存在,中國經濟仍會延續穩中趨降的態勢。
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有所放緩。投資需求如何仍是分析判斷當前經濟走勢的關鍵。中國的產能過剩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造船等傳統行業處於嚴重過剩當中,有的處於絕對過剩狀態,化解產能過剩必然影響製造業投資。2013年中以來,房地產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價格調整程度加大。今年一季度地產新開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購置面積增速也在下降,地產銷售增長已經接近停滯,購房者與房地產企業觀望情緒加重,房地產投資會繼續減慢。2013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14.2%,較上年大幅減少14.4個百分點。2014年一季度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仍然較低,僅增長12.6%,意味著後續投資將有所放緩。但是,總體投資仍將保持適度增長:
一是占投資需求較大比重的基礎建設投資繼續穩定增長。國家允許平台公司發行部分債券對「高利短期債務」進行置換,加大債務重組力度,並提出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延長還款期限;通過發行1500億元鐵路建設債券,成立2000-3000億元鐵路建設基金吸引民間資本,為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籌資;通過國家開發銀行設立專門機構發行住宅金融債券,支持棚戶區改造。
二是營改增試點擴大范圍,大力發展養老、健康服務業等,有助於服務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
三是在國家確保糧食安全,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等政策的支持下,農業投資增長水平有望提高。同時,央行決定自4月25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率2個百分點,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據測算,此次定向降准向三農領域釋放的資金將超過千億元。
四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有利於激發民營企業投資。今年初國務院已經取消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事項82項,並在加快制定政府權力清單;部分國企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總體來看,中國投資增速將有所放緩,預計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將增長17%左右。
2.消費需求將保持基本穩定。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在三大需求中屬於較為穩定的因素。一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9%。當前,中國消費需求仍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一是就業穩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實了消費基礎。二是社保體制日益完善支持消費穩定增長。國家財政支出不斷向社保、公共衛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領域傾斜;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重點關注農民工、社會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情況;重視結構性失業問題,建立全國統一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些措施有助於穩定消費者預期。三是信息消費、社區消費等新型消費模式拉動消費增長。伴隨著擴大信息消費政策的落實,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產品的銷售加快,網路購物銷售迅速增長。同時,社區商業中心將逐漸轉變成城市的服務中心,居民相關商品與服務消費增長將加快。四是汽車類等熱點消費增長較快。汽車市場存在城市家庭、機構用車更新換代、消費升級的需求,仍將延續較快增長態勢;此外,中西葯品、通訊器材等消費增長較快。預計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增長12.6%左右。
3.出口需求將溫和回升至正常狀態。當前,全球經濟在發達國家向好的帶動下,有望延續溫和復甦態勢,國際市場需求逐步好轉。4月份IMF春季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長3.6%,較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全球經濟增長加快,有利於拉動中國出口增長。海關總署發布的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提升,預示著二季度出口相對樂觀。今年3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41.7,較上月提升0.4;一季度出口先導指數月度平均值為41.6較去年四季度的39.4有明顯上升。
此外,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穩中有貶。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將引發國際資本流向發達市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上升壓力減小,匯率雙向波動可能性加大。截至4月底,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出現1%左右的貶值。
但是,外貿增長面臨的制約因素仍不容忽視,新興經濟體在資本外流、本幣貶值、結構性風險等多重壓力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將對中國出口產品需求不足;美國等國家的貨幣政策和世界貿易投資格局變化方向存在不確定性,國際市場爭奪日益激烈,中國出口難有顯著改觀。
總體來看,4月中旬之後對港貿易虛增基數因素將會消除,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速將回升至正常狀態。預計二季度中國出口將增長7%左右,進口將增長6.5%左右。
4.物價延續溫和上漲態勢。從工業品價格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基本穩定,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大。中國工業產能規模較高,供大於求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工業品價格仍將保持負增長態勢。從服務價格看,人口結構變化帶來低端勞動者工資上漲推動部分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價格上升。從食品看,2013年糧食再次增產,糧價基本穩定,並且由於中國糧價已經高於國際價格,糧價進一步上漲空間較為有限;生豬存欄規模較大,豬肉價格不會大幅上漲。從資源產品看,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2014年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時機較好的時間窗口,調整資源產品價格會推高物價。此外,二季度居民消費價格翹尾因素為1.5個百分點,較一季度回升0.4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中國物價總水平延續溫和上漲態勢,既沒有明顯的通脹壓力,也不會出現通貨緊縮。預計二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將上漲2.3%左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將下跌1.1%左右。
5.宏觀經濟增長將穩中趨降。國家信息中心開發的經濟景氣系統顯示,中國綜合先行指數的峰值出現在2013年3月,至今連續下降12個月,先行指數下降速度較為緩慢,並且在下降過程中還出現了小幅震盪的走勢。先行指數一般領先一致指數約6個月,先行指數平穩略降態勢表明二季度中國經濟仍會延續穩中趨降的態勢。初步預計,二季度中國GDP將增長7.4%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9.1%左右。
政策建議
把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要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有前瞻性的加強宏觀調控,鞏固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著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穩定社會預期,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1.加快推進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是落實財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撥付棚戶區改造、中西部地區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下管網改造等建設項目資金,推進一批水利、糧食儲備、核電、水電等項目開工建設,加快盤活財政資金存量,重點用於民生領域和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二是在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事權關系的基礎上,盡快出台並實施財政轉移支付的意見,加強中央和地方政府轉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三是加快推進營改增試點改革,將小微企業減稅等扶持政策落到實處。完善消費稅制度,積極推進房地產稅改革,加快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推進城市維護建設稅改革。四是加快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機制。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許可權,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限額管理,逐步將地方政府債務性收支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以市政債市場為基礎的,採取由中央確定總規模的市場調控性地方債制度,正式啟動省級和縣級政府在公開市場捆綁發放地方債。五是繼續發展政策性金融為基礎設施建設籌資。在必要時,可以考慮通過擴大政策性銀行專項貸款規模、資產證券化規模等方式,來增強開發性金融機構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的作用。
2.適度靈活運用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調控要從資金供給和需求方面加強調節和引導,促進市場利率平穩運行。既要維持中性的貨幣信用條件來抑制經濟主體的加杠桿意願,也要切實降低實體部門的融資成本,防止社會資金成本過度上升危害實體經濟。
一是加強短期流動性調節,保證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根據銀行體系短期流動性供求形勢,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常規流動性調節工具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適度,必要時可適度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以確保銀行體系流動性穩定、充裕。在流動性出現異常波動時,靈活運用SLO和SLF工具實現有選擇的「定向放鬆」,以防範流動性危機,維持市場平穩運行。
二是修改商業銀行法,取消商業銀行的存貸比限制,或適當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的計算口徑,降低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引導商業銀行降低信貸利率。
三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深入與互聯網金融的興起,「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傳統存貸款業務的擠壓也越來越強烈。銀行監管機構要重視利率市場化推進中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問題,重視「余額寶」、「易付寶」等互聯網金融和非銀行「理財業務」等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存款「抽血」的影響。引導和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加強金融監管,防止金融創新「冒進」帶來 「金融脫媒」過度,危害到銀行體系的平穩運行。四是貨幣當局需要通過密切監測跨境資金流動來把握外匯占款增長情況,加大匯率波動幅度,防止熱錢無序流動,增強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3.以城鎮化為抓手釋放內需巨大潛力。一是努力實現城鎮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積極參與城鎮化建設。二是藉助高鐵發展契機推動城鎮化,帶動有效需求增長。三是加快改革相關制度,推動常駐人口獲得相應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構成特點,規劃城區的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發展相應的醫療、養老、健康等產業,保證居民需求與供給的准確對接。四是根據各地房地產市場發展情況,適當放開房地產限購政策的限制,繼續支持自助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止房地產價格短期大幅波動。
4.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一是抓緊制定負面清單,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大國有資本對水、電、氣、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將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收入增量重點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二是繼續減少和下放投資項目審批事項,抓緊制定政府權力清單。三是建立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制度,允許地方政府合理舉債;建立有效的償債機制,地方政府應通過出售、轉讓或證券化國有資產償還債務,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四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五是當前通脹較為溫和是價格改革的較好時機,應加快推進水、電、天然氣、石油等資源價格改革。
5.合理引導社會預期。一是應強化正向預期引導,明確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已經發生變化,正確認識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尋求新常態屬於客觀經濟規律。二是要強調當前各項經濟指標仍處於合理增長區間,經濟運行中存在的金融和財政風險總體可控。三是逐步建立市場對宏觀政策信號的合理預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號的混亂。四是明確調控政策信號,穩定社會預期,加快落實改革舉措,提振市場信心。
⑧ 2014年我國經濟完成情況怎麼樣今年應該怎麼辦
經濟平穩運行中閃耀新亮點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也是中國經濟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
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為全年經濟宏觀調控制定了總體框架:經濟增長7.5%左右,物價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並提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用目前公布的各項數據,比照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列車速度雖放緩至7.4%,但總體保持了平穩運行,並實現了穩中提質。
這種經濟增長的「新常態」定格在一組亮眼的數據中:
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三季度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標以內,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跑贏了GDP。
通脹壓力溫和可控,9月份、10月份CPI徘徊在「1」時代,市場普遍預計四季度物價將繼續處於低位,全年控制在3.5%的通脹上限以內基本無虞。
就業不降反升原因何在?「就業渠道的變化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新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說。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7.9%,高於同期GDP和第二產業增速,服務業吸納就業和支撐經濟的作用更加明顯。
改革紅利的釋放也是就業保持總體穩定重要因素。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表示,隨著我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社會投資創業的熱情和活力大大激發,在新企業「井噴式增長」下,新增個體私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成為就業重要渠道。
「三駕馬車」動力偏弱完成目標挑戰猶存
「收官」階段,完成年度經濟目標仍存哪些挑戰?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11月我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回落0.7個百分點至近8個月以來的最低值,當月PMI項下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和進口指數都出現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認為,作為重要的經濟先行指數,製造業PMI自今年下半年呈趨勢性下降,顯示製造業生產擴張動力逐步減弱,三大訂單的回落則表明短期內外貿形勢不容樂觀。
「外需」承壓,「內需」也同樣面臨挑戰,首先就是投資增速趨緩態勢仍在持續。今年1月至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5.9%,增速比1月到9月回落0.2個百分點,特別是占投資規模約五分之一的房地產投資增速仍在下滑軌道。
在投資增長相對乏力的背景下,今年以來消費發揮了經濟運行「穩定器」的作用。但當前我國在穩定和擴大消費方面仍有多重因素制約。
例如,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整影響,商務部監測的5000家重點零售企業數據顯示,10月份家電、建材、傢具銷售額分別增長9.9%、8.5%和4.6%,比上年同期分別放緩0.6、1.9和9.6個百分點。此外,今年1月到9月,乘用車銷量增速同比回落3.8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各種挑戰既來自於境外市場與發達經濟的不確定性,也來自國內長期以來的過度投資、產能過剩以及與之相關的樓市泡沫膨脹、政府債務風險累積等經濟結構性失衡,必須在今後的調整中予以重點關注。
改革發力前景可期
12月1日零時剛過,廣東生益科技公司申報出口的一批價值6萬美元的零部件,成為廣東地區陸路口岸首票以一體化報關方式通關的貨物。
「改革後的一體化通關模式非常方便,不再需要在各個海關之間跑來跑去了,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廣東地區三大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全面實施,這項貿易便利化改革將惠及眾多外貿企業。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實現全年經濟平穩發展,尤其需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發展改革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說。
近期一系列「含金量」頗高的改革政策密集發布:
——《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公布,中央層面核准項目數量進一步減少40%,並大幅松綁企業境外投資;
——非對稱降息同時擴大利率浮動區間,公布《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出台促進小微企業發展「新國十條」,財稅改革步入深水區……
這些政策措施的共同特徵在於既有穩定增長的短期意義,又蘊含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
「中國經濟向新常態過渡的進程總體平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表示,隨著定向調控、深化改革效應逐步顯現,預計全年中國經濟仍將處於預期目標的合理區間。
GDP第三產業增加值達8.1%
統計數據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從環比看,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與2013年相比,同比與環比雙雙下降了0.3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相關研究報告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三季度增長7.3%,四季度增長7.3%。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8332億元,比上年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71392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306739億元,增長8.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增8.0%
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其中,城市上漲2.1%,農村上漲1.8%。12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1.5%,環比上漲0.3%。
2014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1.9%,12月份同比下降3.3%,環比下降0.6%。全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年下降2.2%,12月份同比下降4.0%,環比下降0.8%。
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根據城鄉一體化拽調查,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長11.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757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4%。
按全國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1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7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高低收入之差為46221元。
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9。
消費對GDP貢獻率達到51.2%
2014年農民工總量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長2.8%,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增長1.3%。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長9.8%。
2014年全年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1.2%,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校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節能降耗繼續取得新進展。全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
勞動年齡人口比上年減少371萬
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367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0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168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37‰,死亡人口977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1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1‰,比上年提高0.29個千分點。
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70079萬人,女性人口66703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5.06,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5.88。
從年齡構成看,16周歲以上至60周歲以下的勞動年齡人口9158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7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0%,60周歲及以上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49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人,減少1095萬人,城鎮人口佔比54.77%。
全國居住地和戶口登記地不在同一個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8億人,比上年末增加944萬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53億人,比上年末增加800萬人。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7.6%
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036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9.2%。房屋新開工面積17959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14.4%。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2064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9.1%。全國商品房銷售額76292億元,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7.8%。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3338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216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6.1%。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121991億元,比上年下降0.1%。
2014年進出口總額264335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3%。其中,出口143912億元人民幣,增長4.9%;進口120423億元人民幣,下降0.6%。進出口相抵,順差23489億元人民幣。12月份,進出口總額249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其中,出口13973億元人民幣,增長9.9%;進口10928億元人民幣,下降2.3%。
權威分析
總體平穩結構優化
GDP破60萬億元
對於中國2014年的經濟表現,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分析,2014年國民經濟實現了7.4%的速度,應該說實現了去年7.5%左右的增長目標。
四數據顯示經濟運行合理
馬建堂說,2014年遇到了不少困難,最重要的,從國際上看,就是世界經濟復甦曲折、緩慢、復雜,國內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很大。評價7.4%的增速,尺度、標准也需要適應「新常態」。
7.4%增速之後,是我國的經濟總量已達到63.6萬億元。這是我國GDP首次突破60萬億元。
因此,馬建堂認為,7.4%是在合理的區間,完成了全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同時,與7.4%相配套的物價水平上漲2%,物價漲幅比較低,老百姓得到了低物價上漲的實惠。
馬建堂說,2014年就業也總體平穩,穩增長是為了什麼?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穩住就業,穩住民生。去年按照人社部的統計口徑,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超額完成1000萬人的任務。
馬建堂認為,2014年調查失業率在5.1%左右。經濟增長7.4%,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這四個指標配合在一起,「可以說中國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的區間。」
近7.5億城鎮人口創歷史
怎麼看待過去的一年?馬建堂總結,首先,總體平穩。第二,結構優化。
馬建堂進一步解釋了「結構優化」。從產業結構看,去年服務業比重提高到48.2%,這是衡量中國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從動力結構看,中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勢頭明顯。一是工業中的高技術產業比上年增長12.3%,裝備製造業比上年增長10.5%,這是工業內部的新動力,新產業。二是與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有關的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14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快遞業務量增長51.9%。三是城鎮化率穩步提升。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有將近7.5億人生活在城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深刻變化。
兩指標顯示經濟質量提升
同時,中國經濟質量在提升,第一,全年勞動生產率在提升,達到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第二,單位GDP的能耗下降4.8%。為什麼能下降得比較多?服務業在成長,與互聯網相關的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成長得快,而且能耗比較少,能耗比較多的重化工業在減速。
⑨ 2014年宏觀經濟政策
劉易斯拐點(從亞洲四小龍的先例來分析)!從這幾個國家(或地區)遇到的問題,怎麼來解決的等等,再結合中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和人口發展現狀,來對比分析。這樣分析會比較高效把!贊同請點贊。。
⑩ 回顧2014年經濟狀況看2015年的經濟增長點有哪些
預計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7萬億元,摺合美元將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這是重要的規模變化。主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內,GDP增長7.3%,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2.1%,實現了年初預期的目標。中國經濟正在全面向新常態轉換,今年的變化是房地產結束了長達15年的超級繁榮期,進入調整期,這也是導致今年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的主要因素,由之帶動投資增長明顯下滑。新常態不僅意味著經濟增長轉向中高速,而且伴隨著深刻的結構變化、發展方式變化和體制變化。而結構、方式和體制的變化不斷推進、顯現,正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新動力所在,機遇所在。與此同時,新的適應新常態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也逐步成型,成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促進經濟活力增強、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展望2015年,我們認為由於全球經濟復甦基礎仍然較弱,房地產調整遠未到位,一些領域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我國經濟仍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預計經濟增長將下調到7%左右,但就業形勢仍將比較樂觀,深刻的結構變化和動力機制變化將繼續遞進,特別是一些領域的改革攻堅將會為經濟中長期發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動力。我們建議,明年繼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實施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相結合的宏觀政策。金融調控政策的重點是努力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在定向上更加精準,瞄準結構優化的難點、重點。同時,加大財稅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定向調控力度。把宏觀調控政策與長期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