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查詢香港股票的走勢
很多APP上可以查到港股的實時行情
我用得比較多的是捷利交易寶
2. 1988年香港股市走勢
1988-1997 是香港股市的繁榮階段,恆生指數從2000 多點漲到16000 多點。但在97 回歸前,紅籌股和香港樓價炒到了瘋狂水平,同年爆發金融危機,而後地產價格的下調和 1961 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引發了股市大跌。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謝謝
3. 想了解香港70年代到2000年的社會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香港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不過在1970年代末,「香港前途問題」已成為中英兩國正式議題,但誰先提出轉移香港政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但不論誰先提出,香港前途問題為中英兩國,揭開了近20年爭拗的序幕。
香港在1970年代末至1997年20年來的經濟起飛,歸功於中國的開放改革。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於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11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個決策既改變了新中國長期以來對外封閉的情況,也給香港經濟發展的良機,讓香港發揮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中介人角色,從而實現了經濟高速發展。
中英談判
主條目:香港聯系匯率制度, 1981年香港股災, 和 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在1980年代初,英國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權」及「治權」,前者歸中華人民共和國,但英國仍保留治權。不少香港傳統上流社會的政治及商界精英,開始時亦支持有關建議。傳統的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怡和洋行,亦曾參與游說工作。期間,1981年由當時的商界年青領袖李鵬飛率領當時香港的工商界精英組成「年青才俊團」前往北京交流,並得到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接見。當他們向鄧小平提出有關建議時,被鄧小平嚴辭指責,這種強烈反對及絕不讓步的態度,令游說工作失敗。1982年9月22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乘福克蘭群島戰爭大勝阿根廷之威,到北京提出繼續「以主權換治權」作為方針,企圖延續對香港的管治,但結果與之前「年青才俊團」一樣,但中國稍微讓步讓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這亦成了中英兩國談判時的唯一方針,亦因中方對收回香港立場強硬,其間香港的樓價、股市及港元匯價大幅度波動,更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港元兌美元由1982年約6港元兌1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香港金融體系,香港政府於1983年10月15日宣布聯系匯率制度[7],港元再與美元掛勾,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後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而作為英資首席財團—怡和,於1984年3月28日宣布遷冊百慕大,這舉動被政經界人士視為英國資金撤走的先兆及對中國收回香港的舉動投不信任票。
1984年12月19日,中英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簡稱《中英聯合聲明》。根據這份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1997年7月1日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而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上述協定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會依照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實行,並保證香港除外交及國防外,各方面都擁有高度自治。
回歸後的香港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主條目: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香港正式結束英國的殖民管治,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然而,就在3個月後,東南亞及日、韓、台貨幣受外來沖擊。香港亦不能倖免於難,地產產值大幅下跌、失業率由2%升至6%、經濟增長率亦由正變負、恆生指數由1997年8月所創的16820點歷史新高,下跌至翌年8月的6700點、銀行同業拆息由被狙擊前的數釐升至數十厘,當中隔夜利率更於1997年10月23日高見300厘。1998年8月中,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會同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鄺其志宣布動用外匯基金入市,試圖扭轉一年多恆生指數跌勢,最後動用了1180億港元成功擊退以量子基金為首的炒家。隨著1999年因當年因香港政府於1998年入市購入的「官股」而衍生出來的盈富基金加上美國的科網熱吹至,香港股票市場再一次進入瘋狂狀態。恆生指數亦約12000點,上升至18300點歷史新高,失業率由6%下降至4.5%,經濟增長率上升10%,但隨著美國的科網熱減退,香港的科網泡沫亦隨即破滅,及後於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香港交易所繼87股災停市四天後,宣布停巿一天。香港無可避免持續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國轉口港的優勢受到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挑戰,而且面對經濟轉型和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令製造業北移,失業、通縮問題隨之而來。政府連串政策失誤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關形象,令政府處於弱勢,社會不滿氣氛與日俱增,這股衰退潮一直持續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爆發,香港各方面大受打擊;直至6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香港從「發生本地傳染地區」的名單中剔除。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失業率升上至8.7%的歷史新高。政府處理抗疫過程備受批評,市民由從前只著眼經濟發展、轉而開始關心本土政治。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條關於國家安全問題強行立法時,成為市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導火線,引發同年7月1日的50萬人大遊行及視為親政府一方的自由黨於此時突然宣布反對,政府才只好暫時擱置立法。遊行過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對港政策,再次變成著重經濟方面,如落實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個人游」,容許中國大陸部分省市居民自由來港作短暫旅遊,並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物流中心的地位。
4. 香港股市的走勢受大陸股市的影響大么
現在影響不大,但未來影響會越來越大。
以前香港股市跟大陸股市是沒有交流的內,反而是國外,容比如歐美股市對香港股市的影響更大,因為香港是自由港,外圍資金可以隨意進出,而且香港股市的資金大多來自國外,雖然現在有滬港通和深港通,但畢竟是每天限額的,整體資金額度比較小,很難對香港那邊有大的影響。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現在香港股市跟大陸股市交流越來越多,而且資金也可以雙向流動,隨著的合作深入,口子越開越大,那香港股市會越來越依賴大陸股市的。
答案滿意的話,請採納一下!你的採納是我繼續答題的動力。也可在雪球搜「股市中的凡人」
5. 香港哪一年開始有股市的
香港的證抄券交易歷史悠久,早於19世紀香港開埠初期已出現,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經紀會(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證券交易市場。1914年2月21日,該會易名為香港股份總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經紀協會(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冊成立,結束香港股份總會壟斷的局面,會員大多是被香港股份總會排擠的經紀,華人更佔大多數,屬香港第二間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經紀社(1924年),加以香港匯兌經紀會所(年分不詳),但此兩間交易所均於三十年代初倒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香港股票經紀會和香港股票經紀協會於1947年3月合並,成為香港證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稱「香港會」。
6. 歷史上香港股市真有這樣的大奇跡日嗎
大奇跡日是有關香港股市的坊間詞彙,指股市在開市後大跌,但在收市前卻從低位大幅反彈甚至倒升的日子;或指股市於前一日或一段時間大跌,但在該日大幅反彈的日子。
「大奇跡日」一詞首先出現於1992年的無線電視劇集《大時代》,角色丁蟹與方展博最後對決中,經歷1994年6月2日至6月5日的大跌市,恆生指數在1994年6月7日奇跡地由9050點升至13150點,這個日子被稱為「大奇跡日」。
香港股市大奇跡日事件
以下是歷年來被稱為香港股市的「大奇跡日」的日子:
2007年8月17日,恆生指數於下午累積下跌超過1,200點,低見19,363點,但於收市前恆指卻因港股直通車的傳聞,突然大幅反彈,反彈幅度超過1,000點,收市報20,387點,跌285點,企穩二萬點以上水平。
2008年9月18日,恆生指數於上午累積下跌超過1,300點,低見16,283點,但於下午恆指卻因多國央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向市場注入資金,突然大幅反彈,更一度倒升逾200點,反彈幅度超過1,500點,收市報17,632點,微跌4點。
2008年9月30日,受到前日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遭國會否決而導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創下777.68點史上最大跌幅的影響,恆生指數一開盤便由17880.68重挫至16898.33,將近1000點的跌幅。香港政府隨後出面穩定市場信心,指數逐漸回升,收盤時反而有135.53的漲幅,上下振幅達1100餘點。
7. 香港股市什麼指數
恆生指數 作用類似大盤指數 是權重加權指數 。做港股還是要多下點功夫,香港的上市機制類似於美國的上市機制,上市很容易但是皮包公司很多
8. 在哪裡可以找到香港股市有史以來的大盤走勢圖
在同花順軟體里列表最右邊有港股指數——點恆生指數回車可以看港股指數歷史大盤走勢圖!
9. 哪裡能找到恆生指數歷史走勢數據70年到85年的
恆生指數服務有限公司網站
http://www.hsi.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