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假如你是一名心理咨詢師,怎樣運用RET理論幫助來訪者建立積極觀念
利用RET理論操作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操作模式
(1)找出使自己產生異常緊張情緒的誘發事件(A),例如當眾講話、考試、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等。
(2)分析挖掘自己對誘發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並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生的緊張情緒(C)之間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異常的緊張情緒之所以發生,是由於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這種失之偏頗的思維方式應當由自己負責。
(3)擴展自己的思維角度,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D),動搖並最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或實際驗證的方法來輔助自己轉變思維方式。
(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異常的緊張情緒開始減少或消除,並產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又促進著合理信念的鞏固與情緒的輕松愉快。最後,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變,從根本上樹立起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的緊張情緒的困擾(E)。
合理情緒療法-適用人群
韋斯勒(R.A.Wessler)經過歸納研究,總結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幾個特徵:
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而對於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認識其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如當面對失敗就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及焦慮和抑鬱情緒的產生。
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按照埃利斯的觀點來看,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這無異於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張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而應代之以評價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這也正是合理情緒治療所強調的要點之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艾利斯指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可能發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
當一個人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認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還糟的事情時,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系而出現的,即在人們的絕對化要求中認為的「必須」和「應該」的事情並非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發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因而就會走向極端,認為事情已經糟到了極點。「RET認為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有可能發生,盡管有很多原因使希望不要發生這種事情,但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情絕對不該發生。必須努力去接受現實,盡可能的去改變這種狀況;在不可能時,則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在人們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種特徵。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而那些嚴重情緒障礙的人這種不合理思維的傾向尤為明顯。情緒障礙一旦形成,往往是難以自拔的,此時就極需進行治療。
工作程序-心理診斷階段及領悟階段
心理診斷階段: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
領悟階段:咨詢師的任務和前一階段沒有嚴格區別,只是在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過對理論的進一步解說和證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層次上領悟到他的情緒問題不是由於早年生活經歷的影響,而是由於他現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應該對自己的問題負責。
工作程序-修通階段
修通階段:合理情緒療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詢師主要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非理性觀念,代之以合理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常用的方法技術。(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這是合理情緒療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 –當涉及到求助者對周圍的人或環境方面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時,咨詢師可運用「黃金規則」來反駁求助者對別人和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黃金規則是指「象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這樣一種理性觀念。(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 –首先,使求助者在想像中進入產生過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讓他體驗在這種情境下的強烈情緒反應。 –然後,幫助求助者改變這種不適當的情緒體驗,並使他能體驗到適度的情緒反應。 –最後,停止想像。讓求助者講述他是怎樣想的,自己的變化,如何變化的。對求助者情緒和觀念的積極轉變,咨詢師應及時給予強化,以鞏固他獲得的新的情緒反應。
(3)家庭作業
它是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辯論在一次治療結束後的延伸,即讓求助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主要有: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RET自助表是先讓求助者寫出事件A和結果C;然後列出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對B逐一進行分析,並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中;最後一項,求助者要填寫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完成RET自助表實際上就是一個求助者自己進行ABCDE工作的過程。合理自我分析(RSA)也是要求求助者以報告的形式寫出ABCDE各項,只不過沒有嚴格規范的步驟,重點要以D即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為主。(4)其他 –自我管理程序,這是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運用自我獎勵和自我懲罰的方法來改變其不適應的行為方式。 –另一種方法被稱為「停留於此」,即鼓勵求助者呆在某個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對抗逃避行為和糟糕至極的想法。
工作程序-再教育階段咨詢師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求助者在咨詢結束之後仍能用學到的東西應付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常見的不合理信念
艾利斯通過臨床觀察,總結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產生情緒困擾,甚至導致神經症的11類不合理信念,並分別對其不合理性做了分析(Ellis,1967,1973)。現分述如下: 1.每個人絕對要獲得周圍環境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 2.個人是否有價值,完全在於他是否是個全能的人,即能在人生中的每個環節和方面都能有所成就。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惡、很可憎,所以應該對他們做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4.如果事情非己所願,那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5.不愉快的事總是由於外在環境的因素,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和支配的,因此人對自身的痛苦和困擾也無法控制和改變。 6.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它們。 7.人們要對危險和可怕的事隨時隨地加以警惕,應該非常關心並不斷注意其發生的可能性。 8.人必須依賴別人,特別是某些與自己相比強而有力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得好些。 9.一個人以往的經歷和事件常常決定了他目前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難以改變的。 10.一個人應該關心他人的問題,並為他人的問題而悲傷、難過。 11.對人生中的每個問題,都應有一個唯一正確的答案。
❷ 給來訪者留作業的心理咨詢方法是
很多咨詢師都會給來訪者留作業,比較典型的是合理情緒療法,此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艾麗斯開創,是短程療法中比較實用也比較重要的一種,你說的留作業是修通階段的RET或者RSA。這兩者沒有本質區別就是格式要求不同,RSA更加隨意些。
❸ 合理情緒療法的療法特點
從整體上看,合理情緒療法有以下一些特點: RE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
首先,在咨詢原則方面,RET試圖用一套它認為合理的、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來訪者。
其次,RET的治療過程有很強的教導味道。
最後,RET還專門發展了一套適用於兒童和學校咨詢的體系,稱作「理性-情緒教育」,旨在幫助孩子提高心理機能水平,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在這一階段,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
其中,求助者遇到的事件A、情緒及行為反應C是比較容易發現的,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則難以發現。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徵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的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極等。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於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糟糕至極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想像、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結果。當人們堅持這樣的觀念,遇到了他認為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時,就會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咨詢師可以根據上述特徵,尋找、發現、准確把握求助者的不合理理念。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求助者問題的ABC的過程。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咨詢師應注意求助者次級症狀的存在,即求助者的問題可能不是簡單地表現為一個ABC。有些求助者的問題可能很多,一個問題套著其他幾個問題。例如有一位大學生,在一次考試不及格(A1)後變得很沮喪(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應該是個出色的好學生,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緒(C1)很可能會成為新的誘發事件(A2),引起他另一種不合理信念「我必須是個永遠快樂的人,而絕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憂心忡忡」(B2),從而導致他更為不良的情緒反應(C2)。
因此,咨詢師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要和求助者共同協商制定咨詢目標。這種目標一般包括了情緒和行為兩方面的內容,通常是要通過治療使情緒困擾和行為障礙得以減輕或消除。
最後,咨詢師還應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關於情緒的ABC理論,使求助者能夠接受這種理論及其對自己問題的解釋。咨詢師要使求助者認識到A、B、C之間的關系,並使他能結合自己的問題予以初步分析。雖然這一工作並不一定要涉及到求助者具體的不合理信念,但它卻是以後幾個咨詢階段的基礎。如果求助者不相信自己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麼以後的咨詢都將難以進行。在這一階段,咨詢師應注意把咨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問題,如果過於關注求助者的過去經歷,那就可能阻礙合理情緒療法的進行。 主要任務是幫助求助者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並認識到:
第一,引起其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他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後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
第二,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們目前存在的各種症狀。
第三,求助者可能認為情緒困擾的原因與自己無關,咨詢師應該幫助求助者理解領悟,引起情緒困擾的認知恰恰是求助者自己的認知,因此情緒困擾的原因與求助者自己有關,因此他們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
咨詢師的任務和前一階段沒有嚴格區別,只是在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過對理論的進一步解說和證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層次上領悟到他的情緒問題不是由於早年生活經歷的影響,而是由於他現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應該對自己的問題負責。這一階段的工作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咨詢師要進一步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不合理信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常常和合理的信念混在一起而不易被察覺。例如被人嘲笑或指責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誰也不希望它產生,這是一種合理的想法,由此產生的不愉快情緒也是適當的。但同時另外一些信念如「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同意我所做的一切,否則我就受不了」也可能混於其中,這是不合理的觀念,它會導致不適應的負性情緒反應。因此咨詢師要對求助者合理與不合理的信念加以區分。
此外,在確認不合理信念時,咨詢師應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對問題的表面看法區分開來。例如一位母親,常因兒子不愛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有人可能認為「兒子不聽我的話」是導致她生氣、憤怒的信念。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於表面的想法。真正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等一類絕對化要求。因此,在尋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徵,即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並把它們與求助者負性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系起來。
默茲比提出的5條區分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標准:
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於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的信念則包含更多的主觀臆測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們保護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則會產生情緒困擾;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標;不合理的信念則使人難於達到現實的目標而苦惱;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不合理的信念則難於做到這一點;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緒沖突;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使情緒困擾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造成不適當的反應。
此外,在確認不合理信念時,應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對問題的表面看法區分開來。例如有一位母親,常因兒子不愛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有人可能認為「兒子不聽我的話,」是她導致生氣、憤怒等情緒的信念。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於表面的想法。真正的不合理觀念可能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等一類絕對化的要求。因此,在尋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徵,即絕對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極,並把它們與求助者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系起來。
這一階段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使求助者進一步對自己的問題以及所存在的問題與自身不合理信念關系的領悟。僅憑空洞的理論性解說難以使求助者實現真正的領悟,咨詢師應結合具體案例,從具體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反復向求助者實現真正的領悟。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咨詢師不能急於求成。有時求助者表面上接受了ABC理論,也好像達到了一種領悟,但這很可能是一種假相。因為這可能是求助者希望自己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於是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討好咨詢師的心理,希望盡快得到一副「靈丹妙葯」。這表明他們仍沒有認識到自己應對問題負責任,仍希望依靠外部力量解決問題。要檢驗求助者是否真正達到領悟,咨詢師可以引導求助者分析他自己的問題,讓他舉一些例子來說明自己問題的根源。
上面所說的求助者對自己的問題難以領悟的情況,實際上是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經常會遇到的阻抗。這種阻抗還可能表現在其他方面,從而使咨詢師感到咨詢停滯不前,陷入僵化的局面。造成這一類阻抗的原因可能來自咨詢師和求助者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咨詢師來說,如果他對求助者的問題假定得太多,沒有抓住核心問題,或者自己講得太多,使求助者限於被動,這都會造成咨詢中的阻抗;另一方面,求助者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或誘發事件,沒有意識到他現在能做些什麼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現狀,這也是使咨詢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咨詢師應特別注意這些阻礙咨詢進程的因素,對其自身的問題努力加以克服;對求助者加以引導,使其從情緒困擾和過去經歷的體驗中擺脫出來,正視造成這些問題的不合理信念。 這一階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緒療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所謂修通,也就是指工作透人的過程。這一術語與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名稱相同,但卻有不同的涵義。在合理情緒療法中,修通並不是通過情緒宣洩、對夢和軀體症狀所做的工作等精神分析治療的常用技術來實現的。合理情緒療法不鼓勵情緒宣洩,認為這會強化求助者的問題,使其陷入自己的情緒困擾中而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而且合理情緒療法也把和求助者過去經驗的聯系限制在一定范圍,不去追究這些經驗對他目前影響。
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工作是解說性和分析性的,那麼這一階段的工作則就是技術性和方法性的了。咨詢師要應用各種方法與技術,以修正、改變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為中心進行工作。這是整個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內容。合理情緒療法的常用技術:
(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這是合理情緒療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即所謂「產婆術」的辯論技術。蘇格拉底的方法是讓你說出你的觀點,然後依照你的觀點進一步推理,最後引出謬誤,從而使你認識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並主動加以矯正。這種辯論的方法是指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對求助者持有的關於他們自己、他人及周圍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以動搖他們的這些信念。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咨詢師積極主動的提問來進行的,咨詢師的提問具有明顯的挑戰性和質疑性的特點,其內容緊緊圍繞著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徵。
例如,針對求助者持有的絕對化要求的一類不合理信念,咨詢師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有什麼證據表明你必須獲得成功(或別人的贊賞)?」「別人有什麼理由必須友好地對待你?」「事情為什麼必須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怎樣?」等等
對於求助者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提問可以是:「你怎麼才能證明你是個一無是處的人?」「毫無價值的涵義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在這一件事情上失敗了,就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那麼你以前許多成功的經歷表明你是個什麼人?」「你能否保證每個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錯?如果他們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又有什麼理由表明他們就不可救葯了?」等等;針對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問題可以是:「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麼程度?你能否拿出一個客觀數量來說明?」「如果這件可怕的事發生了,世界會因此而滅亡嗎?你會因此而死去嗎?」「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是糟糕至極的話,我可以舉出比這還要糟糕十倍的事,你若遇到這些事情,你又會怎樣?」「你怎麼證明你真的受不了啦?」等問題。
咨詢師可運用「黃金規則」 來反駁求助者對別人和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所謂黃金規則,是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這樣一種理性觀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錯誤地運用這一定律,他們的觀念可能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必須對我怎樣」或「別人必須喜歡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絕對化的要求,而他們自己卻做不到「必須喜歡別人」。因為當這類絕對化的要求難以實現時,他常常會對別人產生忿怒和敵意等情緒——這實際上已經違背了黃金規則,構成了「反黃金規則」 。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黃金規則,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對別人或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一般來講,求助者並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會尋找各種理由為它們辯解。這就需要咨詢師時刻保持清醒、客觀、理智的頭腦,根據求助者的回答一環扣一環,緊緊抓住求助者回答中的非理性內容,通過不斷重復的辯論,使對方感到為自己信念的辯護變得理屈詞窮。
但是,咨詢師還不能滿足於此。因為他的角色不僅是個辯論者,也是一個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導者。這就是說,通過辯論,不僅要使求助者認識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麼是合理信念,什麼是不合理信念,並幫助他學會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當求助者對這些信念有了一定認識後,咨詢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他認識到即使某些不希望發生的事真的發生了,他們也能以合理的信念來面對這些現實。
應當注意的是,各種阻力也會在辯論中產生,使辯論顯得難以進展或沒有效果。出現阻力的原因也在於咨詢師和求助者兩個方面。首先,如果咨詢師在辯論時沒有結合對方的具體問題,或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甚至是為博得求助者的好感而不直接提出他的非理性之處,或提的問題過於婉轉和含蓄,那麼他就會使辯論停留於表面形式。因此,咨詢師對要辯論的問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並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他一定要保持絕對客觀化的地位,對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應針鋒相對,不留情面,而不要因害怕遭到對方拒絕而姑息遷就。
阻力產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求助者本身。主要表現為他對咨詢師的辯論和質疑會存有「如果我改變了那麼多,那麼我就不是我了」或「如果我改變了那些必須、應該的要求,我就會變得平庸,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了。」
針對這種情況,咨詢師應向求助者指出:改變他的不合理觀念並不是消除他的動機。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願望,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須或應該成功,這就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目標,而合理的想法則會使目標更易實現。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是一種主動性和指導性很強的認知改變技術,它不僅要求咨詢師對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進行主動發問和質疑,也要求咨詢師指導或引導求助者對這些觀念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問題深有感觸,這樣做會使得辯論比求助者只是被動地接受咨詢師的說教更有成效。
產婆術式的辯淪:
是從求助者的信念出發進行推論,在推論過程中會因不合理信念而出現謬論,求助者必然要進行修改,經過多次修改,求助者持有的將是合理的信念,而合理的信念不使人產生負性情緒,求助者將擺脫情緒困擾。
產婆術式的辯論有其基本形式,一般從「按你所說……」,推論「因此……」,再推論到「因此……」,即所謂的「三段式」推論,直至產生謬誤,形成矛盾。咨詢師利用矛盾進行面質,使求助者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矛盾,迫使求助者改變不合理信念,最終建立合理信念。
(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
求助者的情緒困擾,有時就是他自己向自己頭腦傳播的煩惱,他經常給自己傳播不合理信念,在頭腦中誇張地想像各種失敗的情境,從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就是幫助求助者停止這種傳播的方法,其具體步驟可以分為以下三步:
1、使求助者在想像中進入產生過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讓他體驗在這種情境下的強烈情緒反應。
2、幫助求助者改變這種不適當的情緒體驗,並使他能體驗到適度昀情緒反應。這常常是通過改變求助者對自己情緒體驗的不正確認識來進行的。
3、停止想像。讓求助者講述他是怎樣想的,自己的情緒有哪些變化,是如何變化的,改變了哪些觀念,學到了哪些觀念。
對求助者情緒和觀念的積極轉變,咨詢師應及時給予強化,以鞏固他獲得的新的情緒反應。
上面的過程是通過想像一個不希望發生的情境來進行的。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更積極的方法,即讓求助者想像一個情境,在這一情境之下,求助者可以按自己所希望的去感覺和行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他有一個積極的情緒和目標。
(3)、家庭作業
認知性的家庭作業也是合理情緒療法常用的方法。它實際上是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辯論在一次治療結束後的延伸,即讓求助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
RET自助表是先讓求助者寫出事件A和結果C;然後從表中列出的十幾種常見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B,或寫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對B逐一進行分析,並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中;最後一項,求助者要填寫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完成RET自助表實際上就是一個求助者自己進行ABCDE工作的過程。
合理自我分析( RSA)和RET自助表基本上類似,也是要求求助者以報告的形式寫出ABCDE各項,只不過它不像RET自助表那樣有嚴格規范的步驟,但報告的重點要以D即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為主。
D:對B的駁斥,E:新觀念
(4)、其他方法
合理情緒療法雖然是一種高度的認知取向的治療方法,但卻也強調認知、情緒和行為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在合理情緒療法中也會經常見到一些情緒與行為的治療方法和技術。
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就是一種情緒的方法。除此之外,在情緒方面經常使用的方法還包括對求助者完全的接受和容忍。這表現為不論求助者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是多麼荒謬和不合理,咨詢師也要理解和接受他們承認並尊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存在,而不是厭惡和排斥他們。
此外咨詢師還要鼓勵求助者自我接受,即在接受自己好的方面的同時,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當然這種接受並不是指咨詢師可以寬容或姑息求助者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它只表明對求助者作為可能犯錯誤的人類一員的尊重。
合理情緒療法雖然同求助者中心療法有很大區別,但在對求助者的無條件接受上兩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除情緒的方法外,合理情緒療法也接受了許多社會學習的理論觀點,並在治療中應用一些行為技術,但這些技術並不是僅僅針對求助者表面症狀,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根除不合理信念,建立以合理的觀念和情緒穩定性為主的行為。常用的方法有自我管理程序,這是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運用自我獎勵和自我懲罰的方法來改變其不適應的行為方式。
另一種方法被稱為「停留於此」 ,即鼓勵求助者呆在某個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對抗逃避行為和糟糕至極的想法。
這些方法都可以以家庭作業的方式進行,目的是讓求助者有機會冒險做新的嘗試,並根據行為學習原理來改善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徹底改變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除上面的方法,合理情緒療法中的行為技術還包括放鬆訓練、系統脫敏等。 咨詢師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求助者在咨詢結束之後仍能用學到的東西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在這一階段,咨詢師可採用的方法和技術仍可包括上一階段的內容,如繼續使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技術,合理情緒想像的方法以及各種認知性、情緒性和行為方面的家庭作業。
除此之外,咨詢師還可應用技能訓練,使求助者學會更多的技能,提高他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這也有助於改變他們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強化新的、合理的觀念。這類訓練具體包括自信訓練、放鬆訓練、問題解決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前兩種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求助者應付焦慮性情緒反應的能力;後兩種則主要幫助求助者提高尋求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法的能力以及社會交往的能力。
此階段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即幫助求助者在認知方式、思維過程以及情緒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應模式,減少他在以後生活中出現情緒困擾和不良行為的傾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於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它在許多著作中也被譯作「理性情緒療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❹ 合理情緒療法的工作程序是怎樣的
治療過程
診斷階段
在這一階段,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初步分析。
其中,求助者遇到的事件A、情緒及行為反應C是比較容易發現的,而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則難以發現。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徵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的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極等。絕對化的要求是指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於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過分概括化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是個體對自己或別人不合理的評價,其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糟糕至極是一種把事物的可能後果想像、推論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災難結果的非理性結果。當人們堅持這樣的觀念,遇到了他認為糟糕透頂的事情發生時,就會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體驗中。咨詢師可以根據上述特徵,尋找、發現、准確把握求助者的不合理理念。
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尋找求助者問題的ABC的過程。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咨詢師應注意求助者次級症狀的存在,即求助者的問題可能不是簡單地表現為一個ABC。有些求助者的問題可能很多,一個問題套著其他幾個問題。例如有一位大學生,在一次考試不及格(A1)後變得很沮喪(C1),其不合理信念可能是「我應該是個出色的好學生,這次不及格真是太糟糕了」(B1)。但是他的不良情緒(C1)很可能會成為新的誘發事件(A2),引起他另一種不合理信念「我必須是個永遠快樂的人,而絕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憂心忡忡」(B2),從而導致他更為不良的情緒反應(C2)。
因此,咨詢師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還要和求助者共同協商制定咨詢目標。這種目標一般包括了情緒和行為兩方面的內容,通常是要通過治療使情緒困擾和行為障礙得以減輕或消除。
最後,咨詢師還應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關於情緒的ABC理論,使求助者能夠接受這種理論及其對自己問題的解釋。咨詢師要使求助者認識到A、B、C之間的關系,並使他能結合自己的問題予以初步分析。雖然這一工作並不一定要涉及到求助者具體的不合理信念,但它卻是以後幾個咨詢階段的基礎。如果求助者不相信自己問題的根源在於他對事物的看法和信念,那麼以後的咨詢都將難以進行。在這一階段,咨詢師應注意把咨詢重心放在求助者目前的問題,如果過於關注求助者的過去經歷,那就可能阻礙合理情緒療法的進行。
領悟階段
主要任務是幫助求助者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使求助者真正理解並認識到:
第一,引起其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他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後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
第二,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們目前存在的各種症狀。
第三,求助者可能認為情緒困擾的原因與自己無關,咨詢師應該幫助求助者理解領悟,引起情緒困擾的認知恰恰是求助者自己的認知,因此情緒困擾的原因與求助者自己有關,因此他們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
咨詢師的任務和前一階段沒有嚴格區別,只是在尋找和確認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上更加深入;而且通過對理論的進一步解說和證明,使求助者在更深的層次上領悟到他的情緒問題不是由於早年生活經歷的影響,而是由於他現在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他應該對自己的問題負責。這一階段的工作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咨詢師要進一步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因為不合理信念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常常和合理的信念混在一起而不易被察覺。例如被人嘲笑或指責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誰也不希望它產生,這是一種合理的想法,由此產生的不愉快情緒也是適當的。但同時另外一些信念如「每個人都應該喜歡我,同意我所做的一切,否則我就受不了」也可能混於其中,這是不合理的觀念,它會導致不適應的負性情緒反應。因此咨詢師要對求助者合理與不合理的信念加以區分。
此外,在確認不合理信念時,咨詢師應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對問題的表面看法區分開來。例如一位母親,常因兒子不愛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有人可能認為「兒子不聽我的話」是導致她生氣、憤怒的信念。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於表面的想法。真正不合理的信念可能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等一類絕對化要求。因此,在尋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徵,即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並把它們與求助者負性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系起來。
默茲比提出的5條區分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標准:
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於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而不合理的信念則包含更多的主觀臆測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們保護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則會產生情緒困擾;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地達到自己的目標;不合理的信念則使人難於達到現實的目標而苦惱;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不合理的信念則難於做到這一點;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緒沖突;不合理的信念則會使情緒困擾持續相當長的時間而造成不適當的反應。[2]
此外,在確認不合理信念時,應注意把它同求助者對問題的表面看法區分開來。例如有一位母親,常因兒子不愛學習、調皮等行為而生氣。有人可能認為「兒子不聽我的話,」是她導致生氣、憤怒等情緒的信念。但實際上,這只是停留於表面的想法。真正的不合理觀念可能是「兒子就應該好好學習,必須聽我的話」等一類絕對化的要求。因此,在尋找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徵,即絕對化的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極,並把它們與求助者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系起來。
這一階段另一方面的工作是使求助者進一步對自己的問題以及所存在的問題與自身不合理信念關系的領悟。僅憑空洞的理論性解說難以使求助者實現真正的領悟,咨詢師應結合具體案例,從具體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反復向求助者實現真正的領悟。在進行這一步工作時,咨詢師不能急於求成。有時求助者表面上接受了ABC理論,也好像達到了一種領悟,但這很可能是一種假相。因為這可能是求助者希望自己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於是他們或多或少地存在討好咨詢師的心理,希望盡快得到一副「靈丹妙葯」。這表明他們仍沒有認識到自己應對問題負責任,仍希望依靠外部力量解決問題。要檢驗求助者是否真正達到領悟,咨詢師可以引導求助者分析他自己的問題,讓他舉一些例子來說明自己問題的根源。
上面所說的求助者對自己的問題難以領悟的情況,實際上是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經常會遇到的阻抗。這種阻抗還可能表現在其他方面,從而使咨詢師感到咨詢停滯不前,陷入僵化的局面。造成這一類阻抗的原因可能來自咨詢師和求助者兩個方面。一方面,對於咨詢師來說,如果他對求助者的問題假定得太多,沒有抓住核心問題,或者自己講得太多,使求助者限於被動,這都會造成咨詢中的阻抗;另一方面,求助者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或誘發事件,沒有意識到他現在能做些什麼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現狀,這也是使咨詢受阻的主要原因。因此,咨詢師應特別注意這些阻礙咨詢進程的因素,對其自身的問題努力加以克服;對求助者加以引導,使其從情緒困擾和過去經歷的體驗中擺脫出來,正視造成這些問題的不合理信念。
修通階段
這一階段的工作是合理情緒療法中最主要的部分。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所謂修通,也就是指工作透人的過程。這一術語與精神分析治療中的名稱相同,但卻有不同的涵義。在合理情緒療法中,修通並不是通過情緒宣洩、對夢和軀體症狀所做的工作等精神分析治療的常用技術來實現的。合理情緒療法不鼓勵情緒宣洩,認為這會強化求助者的問題,使其陷入自己的情緒困擾中而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而且合理情緒療法也把和求助者過去經驗的聯系限制在一定范圍,不去追究這些經驗對他目前影響。
如果說前兩個階段的工作是解說性和分析性的,那麼這一階段的工作則就是技術性和方法性的了。咨詢師要應用各種方法與技術,以修正、改變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為中心進行工作。這是整個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內容。
合理情緒治療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的常用技術:
(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2]
這是合理情緒療法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方法,它來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即所謂「產婆術」的辯論技術。蘇格拉底的方法是讓你說出你的觀點,然後依照你的觀點進一步推理,最後引出謬誤,從而使你認識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並主動加以矯正。這種辯論的方法是指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對求助者持有的關於他們自己、他人及周圍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和質疑,以動搖他們的這些信念。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咨詢師積極主動的提問來進行的,咨詢師的提問具有明顯的挑戰性和質疑性的特點,其內容緊緊圍繞著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徵。
例如,針對求助者持有的絕對化要求的一類不合理信念,咨詢師可以直接提出以下問題:「有什麼證據表明你必須獲得成功(或別人的贊賞)?」「別人有什麼理由必須友好地對待你?」「事情為什麼必須按照你的意志來發展?如果不是這樣,那又會怎樣?」等等
對於求助者的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提問可以是:「你怎麼才能證明你是個一無是處的人?」「毫無價值的涵義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在這一件事情上失敗了,就認為自己是個毫無價值的人,那麼你以前許多成功的經歷表明你是個什麼人?」「你能否保證每個人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錯?如果他們做不到這一點,那麼又有什麼理由表明他們就不可救葯了?」等等;針對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相應的問題可以是:「這件事到底糟糕到什麼程度?你能否拿出一個客觀數量來說明?」「如果這件可怕的事發生了,世界會因此而滅亡嗎?你會因此而死去嗎?」「如果你認為這件事是糟糕至極的話,我可以舉出比這還要糟糕十倍的事,你若遇到這些事情,你又會怎樣?」「你怎麼證明你真的受不了啦?」等問題。
咨詢師可運用「黃金規則」 來反駁求助者對別人和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所謂黃金規則,是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這樣一種理性觀念。某些求助者常常錯誤地運用這一定律,他們的觀念可能是「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必須對我怎樣」或「別人必須喜歡我,接受我」等一些不合理的、絕對化的要求,而他們自己卻做不到「必須喜歡別人」。因為當這類絕對化的要求難以實現時,他常常會對別人產生忿怒和敵意等情緒——這實際上已經違背了黃金規則,構成了「反黃金規則」 。因此,一旦求助者接受了黃金規則,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對別人或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一般來講,求助者並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們會尋找各種理由為它們辯解。這就需要咨詢師時刻保持清醒、客觀、理智的頭腦,根據求助者的回答一環扣一環,緊緊抓住求助者回答中的非理性內容,通過不斷重復的辯論,使對方感到為自己信念的辯護變得理屈詞窮。
但是,咨詢師還不能滿足於此。因為他的角色不僅是個辯論者,也是一個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合理生活的指導者。這就是說,通過辯論,不僅要使求助者認識到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也要使他分清什麼是合理信念,什麼是不合理信念,並幫助他學會以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當求助者對這些信念有了一定認識後,咨詢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他認識到即使某些不希望發生的事真的發生了,他們也能以合理的信念來面對這些現實。
應當注意的是,各種阻力也會在辯論中產生,使辯論顯得難以進展或沒有效果。出現阻力的原因也在於咨詢師和求助者兩個方面。首先,如果咨詢師在辯論時沒有結合對方的具體問題,或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甚至是為博得求助者的好感而不直接提出他的非理性之處,或提的問題過於婉轉和含蓄,那麼他就會使辯論停留於表面形式。因此,咨詢師對要辯論的問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標,並做到有的放矢;同時,他一定要保持絕對客觀化的地位,對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應針鋒相對,不留情面,而不要因害怕遭到對方拒絕而姑息遷就。
阻力產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求助者本身。主要表現為他對咨詢師的辯論和質疑會存有「如果我改變了那麼多,那麼我就不是我了」或「如果我改變了那些必須、應該的要求,我就會變得平庸,也就沒有了前進的動力了。」
針對這種情況,咨詢師應向求助者指出:改變他的不合理觀念並不是消除他的動機。每個人都有獲得成功的願望,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須或應該成功,這就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目標,而合理的想法則會使目標更易實現。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是一種主動性和指導性很強的認知改變技術,它不僅要求咨詢師對求助者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進行主動發問和質疑,也要求咨詢師指導或引導求助者對這些觀念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問題深有感觸,這樣做會使得辯論比求助者只是被動地接受咨詢師的說教更有成效。
產婆術式的辯淪:
是從求助者的信念出發進行推論,在推論過程中會因不合理信念而出現謬論,求助者必然要進行修改,經過多次修改,求助者持有的將是合理的信念,而合理的信念不使人產生負性情緒,求助者將擺脫情緒困擾。
產婆術式的辯論有其基本形式,一般從「按你所說……」,推論「因此……」,再推論到「因此……」,即所謂的「三段式」推論,直至產生謬誤,形成矛盾。咨詢師利用矛盾進行面質,使求助者不得不承認其中的矛盾,迫使求助者改變不合理信念,最終建立合理信念。
(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
求助者的情緒困擾,有時就是他自己向自己頭腦傳播的煩惱,他經常給自己傳播不合理信念,在頭腦中誇張地想像各種失敗的情境,從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就是幫助求助者停止這種傳播的方法,其具體步驟可以分為以下三步:
1、使求助者在想像中進入產生過不適當的情緒反應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讓他體驗在這種情境下的強烈情緒反應。
2、幫助求助者改變這種不適當的情緒體驗,並使他能體驗到適度昀情緒反應。這常常是通過改變求助者對自己情緒體驗的不正確認識來進行的。
3、停止想像。讓求助者講述他是怎樣想的,自己的情緒有哪些變化,是如何變化的,改變了哪些觀念,學到了哪些觀念。
對求助者情緒和觀念的積極轉變,咨詢師應及時給予強化,以鞏固他獲得的新的情緒反應。
上面的過程是通過想像一個不希望發生的情境來進行的。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更積極的方法,即讓求助者想像一個情境,在這一情境之下,求助者可以按自己所希望的去感覺和行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他有一個積極的情緒和目標。
(3)、家庭作業
認知性的家庭作業也是合理情緒療法常用的方法。它實際上是咨詢師與求助者之間的辯論在一次治療結束後的延伸,即讓求助者自己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
RET自助表是先讓求助者寫出事件A和結果C;然後從表中列出的十幾種常見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B,或寫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對B逐一進行分析,並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中;最後一項,求助者要填寫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完成RET自助表實際上就是一個求助者自己進行ABCDE工作的過程。
合理自我分析( RSA)和RET自助表基本上類似,也是要求求助者以報告的形式寫出ABCDE各項,只不過它不像RET自助表那樣有嚴格規范的步驟,但報告的重點要以D即與不合理信念的辯論為主。
D:對B的駁斥,E:新觀念
(4)、其他方法
合理情緒療法雖然是一種高度的認知取向的治療方法,但卻也強調認知、情緒和行為三方面的整合。因此在合理情緒療法中也會經常見到一些情緒與行為的治療方法和技術。
前面提到的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就是一種情緒的方法。除此之外,在情緒方面經常使用的方法還包括對求助者完全的接受和容忍。這表現為不論求助者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是多麼荒謬和不合理,咨詢師也要理解和接受他們承認並尊重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存在,而不是厭惡和排斥他們。
此外咨詢師還要鼓勵求助者自我接受,即在接受自己好的方面的同時,也要接受自己不好的方面,當然這種接受並不是指咨詢師可以寬容或姑息求助者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表現,它只表明對求助者作為可能犯錯誤的人類一員的尊重。
合理情緒療法雖然同求助者中心療法有很大區別,但在對求助者的無條件接受上兩者的觀點是一致的。
除情緒的方法外,合理情緒療法也接受了許多社會學習的理論觀點,並在治療中應用一些行為技術,但這些技術並不是僅僅針對求助者表面症狀,其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根除不合理信念,建立以合理的觀念和情緒穩定性為主的行為。常用的方法有自我管理程序,這是根據操作條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運用自我獎勵和自我懲罰的方法來改變其不適應的行為方式。
另一種方法被稱為「停留於此」 ,即鼓勵求助者呆在某個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對抗逃避行為和糟糕至極的想法。
這些方法都可以以家庭作業的方式進行,目的是讓求助者有機會冒險做新的嘗試,並根據行為學習原理來改善不良的行為習慣,從而徹底改變求助者的不合理觀念。除上面的方法,合理情緒療法中的行為技術還包括放鬆訓練、系統脫敏等。
再教育階段
咨詢師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鞏固前幾個階段治療所取得的效果,幫助求助者進一步擺脫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維方式,使新的觀念得以強化,從而使求助者在咨詢結束之後仍能用學到的東西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能更好地適應現實生活。
在這一階段,咨詢師可採用的方法和技術仍可包括上一階段的內容,如繼續使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技術,合理情緒想像的方法以及各種認知性、情緒性和行為方面的家庭作業。
除此之外,咨詢師還可應用技能訓練,使求助者學會更多的技能,提高他應對各種問題的能力,這也有助於改變他們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強化新的、合理的觀念。這類訓練具體包括自信訓練、放鬆訓練、問題解決訓練和社交技能訓練。前兩種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求助者應付焦慮性情緒反應的能力;後兩種則主要幫助求助者提高尋求問題解決的最「優」方法的能力以及社會交往的能力。
此階段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即幫助求助者在認知方式、思維過程以及情緒和行為表現等方面重新建立起新的反應模式,減少他在以後生活中出現情緒困擾和不良行為的傾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於20世紀50年代首創的一種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它在許多著作中也被譯作「理性情緒療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❺ 合理自我分析報告什麼意思
合理情緒治療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常用方法,是本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的,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認知性的家庭作業是合理情緒治療常用的方法,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就是認知性的家庭作業的一種形式。在體育教學中運用這種形式改變學生的不合理觀念,建立合理的信念,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
❻ 理性情緒療法的此療法的治療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1. 心理診斷(psychodiagnosis)
這是治療的最初階段,首先治療者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和病人對它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其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2. 領悟(insight)
這一階段主要幫助病人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或症狀是什麼,產生這些症狀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尋找產生這些症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3. 修通(working through)
這一階段,治療者主要採用辯論的方法動搖病人非理性信念。用誇張或挑戰式的發問要病人回答他有什麼證據或理論對A事件持與眾不同的看法等等。通過反復不斷的辯論,病人理屈詞窮,不能為其非理性信念自圓其說,使他真正認識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乎邏輯的,也是沒有根據的。開始分清什麼是理性的信念,什麼是非理性的信念,並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這一階段是本療法最重要的階段,治療時還可採用其它認知和行為療法。如布置病人作認知性的家庭作業(閱讀有關本療法的文章,或寫一與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報告等),或進行放鬆療法以加強治療效果。
4. 再教育(reecation)
也是治療的最後階段,為了進一步幫助病人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還要探索是否還存在與本症狀無關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使病人學習到並逐漸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這樣就達到建立新的情緒:如解決問題的訓練、社會技能的訓練,以鞏固這一新的目標。
在理性情緒療法的整個過程中,由於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disputing)是幫助病人的主要方法,並獲得所設想的療效(effect),所以由ABC理論所建立的本療法可以「ABCDE」五個字頭作為其整體模型。即: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性事件;
B(Believes)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的後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ve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理性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也是區別於其他心理治療的最具特色的幾種治療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及認知的家庭作業。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為艾利斯所創立。這一辯論方法的施治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不斷地向求治者發問,對其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質疑。提問的方式,可分為質疑式和誇張式兩種。
合理的情緒想像技術(Rational-Emotive Imagery, REI)。是理性—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與心理治療中通常所用的想像技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也是需要由治療者進行指導,幫助來訪者進行想像的技術。
認知的家庭作業。認知的作業主要有:理性情緒療法自助量表(RET Self-Help Form)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和合理的自我分析(Rational Self-Analysis, RSA)。
❼ 什麼是幼兒情緒療法對孩子真的有用嗎
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RET),又稱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艾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其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
RET的理論認為,人們的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不合理信念的幾個特徵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
從整體上看,理性—情緒治療有以下一些特點:
人本主義傾向。RET信賴、重視個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教育的傾向。RE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強調理性、認知的作用。在治療途徑上廣泛採納情緒和行動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視理性、認知的作用。這是RET、也是所有認知療法的一個最本質的特點。在RET的治療中,總是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給予最優先的考慮。
此療法的治療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1. 心理診斷(psychodiagnosis)
這是治療的最初階段,首先治療者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和病人對它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其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2. 領悟(insight)
這一階段主要幫助病人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或症狀是什麼,產生這些症狀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尋找產生這些症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3. 修通(working through)
這一階段,治療者主要採用辯論的方法動搖病人非理性信念。用誇張或挑戰式的發問要病人回答他有什麼證據或理論對A事件持與眾不同的看法等等。通過反復不斷的辯論,病人理屈詞窮,不能為其非理性信念自圓其說,使他真正認識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乎邏輯的,也是沒有根據的。開始分清什麼是理性的信念,什麼是非理性的信念,並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2]
這一階段是本療法最重要的階段,治療時還可採用其它認知和行為療法。如布置病人作認知性的家庭作業(閱讀有關本療法的文章,或寫一與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報告等),或進行放鬆療法以加強治療效果。
4. 再教育(reecation)
也是治療的最後階段,為了進一步幫助病人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還要探索是否還存在與本症狀無關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使病人學習到並逐漸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這樣就達到建立新的情緒:如解決問題的訓練、社會技能的訓練,以鞏固這一新的目標。[1]
在理性情緒療法的整個過程中,由於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disputing)是幫助病人的主要方法,並獲得所設想的療效(effect),所以由ABC理論所建立的本療法可以「ABCDE」五個字頭作為其整體模型。即: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性事件;
B(Believes)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的後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ve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理性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也是區別於其他心理治療的最具特色的幾種治療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及認知的家庭作業。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為艾利斯所創立。這一辯論方法的施治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不斷地向求治者發問,對其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質疑。提問的方式,可分為質疑式和誇張式兩種。
合理的情緒想像技術(Rational-Emotive Imagery, REI)。是理性—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與心理治療中通常所用的想像技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也是需要由治療者進行指導,幫助來訪者進行想像的技術。
認知的家庭作業。認知的作業主要有:理性情緒療法自助量表(RET Self-Help Form)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和合理的自我分析(Rational Self-Analysis, RSA)。
❽ 在合理情緒療法中咨詢師所扮演的角色是
在合理情緒療法中,咨詢師是一個指導者、說服者、分析者,也是權威的信息提供者以及與求助者非理性信念對抗的辯論者。他所扮演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角色。
此療法的治療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1、心理診斷(psychodiagnosis)
這是治療的最初階段,首先治療者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幫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將這些問題根據所屬性質和病人對它們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分類,從其最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入手。
2、領悟(insight)
這一階段主要幫助病人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表現或症狀是什麼,產生這些症狀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尋找產生這些症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
3、修通(working through)
這一階段,治療者主要採用辯論的方法動搖病人非理性信念。用誇張或挑戰式的發問要病人回答他有什麼證據或理論對A事件持與眾不同的看法等等。
通過反復不斷的辯論,病人理屈詞窮,不能為其非理性信念自圓其說,使他真正認識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乎邏輯的,也是沒有根據的。開始分清什麼是理性的信念,什麼是非理性的信念,並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這一階段是本療法最重要的階段,治療時還可採用其它認知和行為療法。如布置病人作認知性的家庭作業(閱讀有關本療法的文章,或寫一與自己某一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報告等),或進行放鬆療法以加強治療效果。
4、再教育(reecation)
也是治療的最後階段,為了進一步幫助病人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還要探索是否還存在與本症狀無關的其它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使病人學習到並逐漸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
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這樣就達到建立新的情緒:如解決問題的訓練、社會技能的訓練,以鞏固這一新的目標。
在理性情緒療法的整個過程中,由於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disputing)是幫助病人的主要方法,並獲得所設想的療效(effect),所以由ABC理論所建立的本療法可以「ABCDE」五個字頭作為其整體模型。即: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性事件;
B(Believes)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的後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ve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理性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也是區別於其他心理治療的最具特色的幾種治療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合理情緒想像技術及認知的家庭作業。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為艾利斯所創立。這一辯論方法的施治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不斷地向求治者發問,對其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質疑。提問的方式,可分為質疑式和誇張式兩種。
合理的情緒想像技術(Rational-Emotive Imagery, REI)。是理性—情緒療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與心理治療中通常所用的想像技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也是需要由治療者進行指導,幫助來訪者進行想像的技術。
認知的家庭作業。認知的作業主要有:理性情緒療法自助量表(RET Self-Help Form)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和合理的自我分析(Rational Self-Analysis, RSA)。
(8)rsa合理自我分析報告擴展閱讀
理性情緒療法建立在人性之復雜和可變的假設基礎上,其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
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障礙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直接所引起,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後導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緒和行為後果(consequence),這就稱為ABC理論。
通常認為情緒和行為後果的反應直接由激發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更直接的原因。
按照理性情緒療法的觀點,人們有無以計數的信念,它包括認知、想法和主意等等。這些信念(Beliefs)是影響認知、情緒和行為結果的直接和主要因素。盡管看起來好像是誘發性事件引起結果,但B處於A與C之間,是A的更直接的原因。
人們總是按自己的信念認識A,並按照帶有偏見的信念和一定情緒結果去認識和體驗A。因此,人們實際上從來不會體驗到沒有信念(B)和結果(C)的誘發性事件(A),而沒有誘發性事件(A)也體驗不到信念(B)和結果(C)。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因為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形式。在理性情緒療法中,主要關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導致自助性的積極行為,而後者則會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會的行為。
信念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因為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形式。在理性情緒療法中,主要關注的是合理的信念和不合理的信念,前者導致自助性的積極行為,而後者則會引起自我挫折和反社會的行為。
❾ 怎樣才能把自己敏感的內心改變掉
關鍵還是自己心胸不夠寬廣 太計較小事了 我以前也會這樣 別人罵過我的一句話 我會記好久 但是慢慢的看書多了也就想通了 他們沒素質是他們的不是 我反倒過來成了受害者了 成天想這些東西 真沒必要 所以關鍵要凈化自己的心靈 要能及時的吸收和排放 別人已經犯錯了 沒必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有時候對方就是故意讓你生氣的 結果你還真中招了 所以減少一些沒必要的生氣和敏感 對自己身體和心靈沒什麼好處的 要學會忍!
祝你好運哦!
❿ 2020年二級心理咨詢師考點:合理情緒療法
2020年二級心理咨詢師重要考點: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工作程序
(1)心理診斷階段
(2)領悟階段
(3)修通階段,咨詢師的主要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常用的方法技術:
(1)與不合理信念辯論
它源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所謂“產婆術”的辯論技術。
“黃金規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2)合理情緒想像技術
(3)家庭作業
主要形式有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報告RSA。RET自助表是先讓求助者寫出事件A和結果C,然後從表中列出的十幾種常見 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況的B,或寫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對B逐一進行分析,並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應的欄目 中,最後一項,求助者要填寫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緒和行為,完成RET自助量表實際上就是一個求助者自己進行ABCDE工作的過程。
(4)再教育階段
意識混濁
廣義地說,從意識清晰到昏迷之間各種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都可以叫做意識混濁。臨床上常用的是狹義,指的是以知覺清晰度降低為主而沒有附加症狀(如精神運動性興奮,言語不連貫,錯覺幻覺,一過性妄想等)的意識障礙。
病人對環境的知覺是模糊不清的,表情呆板或茫然。他也許感到迷惑,自言自語,“我這是怎麼啦?”“這是怎麼回事呢?”所有心理過程都變緩慢,注 意不集中,思考困難,難於理解別人的言語,定向力障礙,沒有主動性,反應遲鈍。有些病人嗜睡,但可以叫醒。如果叫不醒,完全沒有言語,可稱之為昏睡,與淺 昏迷或半昏迷(subcoma)實際上是一回事。與昏迷的區別在於:保存著某些動作,如翻身、搔癢等,喂飼時能夠吞咽,一般反射可引出甚至是活躍的。
意識混濁病人可以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常重復別人的問話,如問“餓了吧?”答說“餓了”,再問他“吃不吃”,卻說“不吃”。輕度意識混濁表現在只 能回答較簡短的提問,言語稍復雜些病人便抓不住,不回答或回答錯誤。不少病人意識混濁的程度有波動,不同時間的檢查結果不同。有發作後遺忘症,即恢復後對 經過不能回憶,周圍發生的一切當時確實沒有給病人造成什麼印象,因為知覺模糊,當然記不住。
意識混濁一般是器質性的,即由腦或軀體疾病、中毒等引起。急性精神病發作時可有意識混濁,尤其是興奮和瓦解嚴重的發作。
緊張、焦慮和恐懼等心理因素與休息睡眠不足.、生活時程紊亂、飢餓脫水等生理因素相結合引起的急性精神障礙多以意識混濁為基本臨床相,如國內報 告的長途火車旅行發生的精神障礙。腦動脈硬化的輕微血管意外常伴有短暫的意識混濁但容易被忽略。癲癇性意識混濁也常是短暫的。一般地說,老齡是容易發生意 識障礙的一個因素。腦電圖與意識清晰和混濁之間有很好的相關性,而痴呆除了緩慢的alpha節律外也許什麼異常也沒有。
以上就是關於2020年二級心理咨詢師考點:合理情緒療法的相關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及時關注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