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國周邊外交分析

中國周邊外交分析

發布時間:2022-01-06 16:13:46

『壹』 中國周邊經濟外交的成就及現狀論文1500字左右

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交往有秦漢時期的絲綢之路的開辟,到了漢朝不斷擴大,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使得中國和周邊國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時期採取比較開明開放的國策,同周邊國家的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比如東部的日本朝鮮,東南下附屬國,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亞等國的交往是外國的商品不斷流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國,是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時期;到了明清時期,大多採取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同外國經濟交往有所減少,但是同周邊國家的交往並沒有中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採取開昂的國策,同外國經濟交往處於黃金時期,各項經濟指數不斷提高。加入到了東南亞經濟組織和上海合作組織,同歐洲國家簽署了許多經濟合作協議,特別是區域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的產生,把中國同周邊國家的經濟交往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主要成就:
其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中國開展對外經濟外交的重大舉措。中國正式成為WTO一員,標志著中國的經濟外交政策取得極大成功,意味著中國將與佔世界經濟貿易額90%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發展經濟貿易關系,意味著中國的增長速度將由此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的發展也必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其二,亞太經合組織成為中國開展經濟外交的重要舞台。作為一個跨區域的經濟合作論壇,亞太經合組織在推動不同層次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成員國溝通與協調、尋求利益交匯點以及促進全球化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獨特的紐帶作用。
其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開展經濟外交的最新嘗試。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將加強雙方業已存在的經濟合作,也將有助於擴大雙方的貿易和投資
其四,中國近年來在非洲、中亞以及南美地區開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國經濟外交的一大亮點。
中國的經濟外交成就是顯著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近年和緬甸關於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口建設、中國與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視;海峽兩岸已經簽訂ECFA,確保經濟合作雙贏。 中國經濟外交戰略是中國推動建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和諧世界理念的重要詮釋,是中國堅持平等互惠原則基礎上拓展對外關系的重要手段,對於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建設與產業結構升級、貿易自由化、吸引外資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於加深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國際市場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於消除周邊國家對於中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的擔憂,改善中國周邊的安全環境,也有利於中國拓展國際經濟影響力、展現大國國際形象。具體現狀:
其一,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總量的持續增長,中國進入了一個國際貿易摩擦的高發期。這將是中國在經濟崛起中不得不面對的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
其二,在全球資源日益短缺、中國經濟又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對外能源和資源的依存度急劇增高,並因在全球資源市場缺乏國際定價權而陷入被動局面。
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國際經濟挑戰並非偶然,在國際貿易市場與全球資源市場獲得「規則制定權」對於中國來說絕對具有戰略意義。中國走到了經濟崛起、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要實現和平崛起,中國的經濟外交還需要進一步規劃與完善。

『貳』 中國周邊局勢分析以及對策

中國周邊局勢歷來緊張 ,沒有一個安靜的時候 只有在緊張中發展自己國力 再打幾次立威之戰才會在安寧幾年 看看日本韓國 越南菲律賓 印尼印度美國法國這些國家都是明面上的對抗 暗地裡不知道有多少國家一直把中國當做大蛋糕 分而食之 社會的詬病 帝國的亡我之心都是在啃食著我們這個國家的皮膚與血肉 現在國力不夠強大 沒有熱血鷹派人物 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沒有鐵血領導人 註定持續這個局面 現在就是發展 就像文景之治後漢武大帝 期待這樣

『叄』 談談當前中美關系在中國周邊外交的作用和影響

中國和美國是朋友也是競爭對手,隨著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實力提高,從而相對消弱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勢力和話語權,因此在南海和東海挑唆盟國和更中國鬧事,是在制約中國的發展,從而減少美國重返亞太時的壓力。這樣使亞太地區的國家借中國威脅輪論擴充軍備,與中國產生軍事上的對峙

『肆』 中國周邊外交政策以及新理念是什麼,二者關系

「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在追求自身發展和強大的同時,努力實現與他國和平共處、共享繁榮。和諧世界理念。

『伍』 分析中國外交戰略走勢,談談怎樣進一步做好我國周邊外交工作

國家的外交個人覺得基本有兩個特點:
1、為了在聯合國等會議說話的時候,有同意舉手的或者說,有一起的;
2、為了展示國家的親和里和國力(沒有國家願意交往,肯定是有某種錯誤在裡面,國家外交工作做好了,就代表國家發展是穩步的,健康的)

至於其他很多特點,我個人覺得都是次要的。

所以,你問的進一步做好周邊的外交工作,而且你突出提出的是周邊外交,那麼,我覺得下一步就是:展現國力和潛力,以此來開展吸引式外交活動。會本著不急不燥的態度,不會讓個別現狀或者突發狀況而進行明確的轉變。

『陸』 中國周邊外交對我國外交大局有那些影響

中國堅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政策。 致力於建設和諧亞洲、和諧世界,積極推進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與互利合作,成果豐碩。
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並在實踐中經受檢驗的;豐富的實踐已經結出了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累累碩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通過平等協商、互諒互讓,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寮國、越南等國妥善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使漫長的邊界變成和睦相處的紐帶。

2000年7月中越陸地邊界條約正式生效;當年12月,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正式簽署。最近,兩國又決定採取更加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快陸地邊界勘界立碑工作進度,確保最遲於2008年完成陸地邊界全線勘界立碑工作並簽署新的邊界管理制度文件。2005年中印就解決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達成共識,中印邊界爭端已不成為阻礙兩國開展廣泛合作的障礙。為了妥善解決南海爭議問題,中國從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大局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2002年,中國同東盟各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2005年,中、菲、越三國的三家石油公司簽署《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

由此,「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進入實踐階段。這不僅為和平解決南海問題開拓了道路,也為世界其他地區有關國家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借鑒。為了爭取合作共贏,中國提倡「鄰居」之間坦誠對話、平等協商、增進互信,堅持不懈地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並得到了友鄰的積極回應。1996年,中俄建立戰略協作夥伴關系。2001年,兩國又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新世紀中俄關系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關系已經走過了整整15年。

15年來,中國致力於在「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加強與東盟的睦鄰友好合作。在中國—東盟的共同努力下,雙方政治互信明顯增強,經貿合作成效顯著,其他領域的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取得了豐碩成果。2003年,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條約》,成為加入該條約的第一個區域外大國。同年,中國與東盟建立「面向繁榮與和平的戰略夥伴關系」。中國以實際行動向東盟和世界承諾,作為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將永遠是東盟各國值得信任與合作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中國與朝鮮的傳統友好關系不斷鞏固、發展;與韓國「全面合作夥伴關系」不斷深化;與巴基斯坦繼續保持和發展全天候友誼,開展全方位合作;2005年,中印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系,兩國關系進入全面發展新階段;與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蒙古等近鄰關系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中國以積極的姿態參與阿富汗的重建,恢復發展了中阿傳統友誼。越來越多地通過區域合作機制消弭分歧、和諧相處、發展合作,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一個新亮點。

10年前,「上海五國」機制建立,啟動了「上海合作」進程。5年前,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為中國與中亞國家睦鄰互信和互利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搭建了廣闊舞台。5年來,上海合作組織始終堅持並不斷弘揚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此外,中國還通過東盟與中日韓合作、東盟地區論壇、亞洲合作對話、中俄印和中日韓等多個多邊對話機制,全力促進本地區的睦鄰合作。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中國一直以大局為重,堅持半島無核化目標,主張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並為此堅持不懈地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

中國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日關系,為改善和發展中日關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促進了中日政治關系的轉圜。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既得益於與周邊國家的密切合作,也為周邊地區帶來了新的機遇。有分析家指出,1996年至今的10年中,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

2004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超過了7%,並有望在2005至2007年維持6%以上的增長水平。有關統計顯示,近年來中國年均進口增速達到15%以上,已成為世界第三和亞洲第一大進口市場。2005年中國從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進口總額達到4400億美元,同比增長20%,佔中國進口總額的67%。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也在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其中對外投資的80%集中在亞洲地區。未來5年,中國將從亞洲進口超過2萬億美元的商品,市場容量會進一步擴大。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繁榮,也使中國大受裨益。

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始終占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以上。中國—東盟自貿區從2005年7月全面降稅以來,雙邊貿易總額增長了21.6%。中國—東盟自貿區一旦建成,將會成為亞洲最大的自貿區和世界第三大自貿區。

目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最富有發展活力和潛力的經濟板塊,已經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中國還向周邊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國已向柬埔寨、緬甸和孟加拉國等國推出「亞洲減債計劃」;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給予了資金、技術和市場等方面的全力支持。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和2005年南亞大地震災難發生後,中國在第一時間迅速反應,舉國動員,開展了空前規模的救援活動。言必信,行必果。中國以自己的行動,樹立起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良好形象。一位外國評論家說,中國「面帶微笑和開放市場的承諾融入本地區」。

『柒』 運用政治生活有關國家利益的知識,分析中國奉行的周邊外交方針

國家利益是國家關系的決定性因素,我國奉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方針既符合我國利益,也符合周邊國家的利益。
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我國與周邊國家存在廣泛而深遠的共同利益,因而我國與周邊國家積極合作,實現共贏。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在對外交往中維護國家利益即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捌』 中國周邊國際形勢分析

日本想成為正常的國家,就是可以正常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擁有自己的合法軍隊,目前日本由於是戰敗國,自己的憲法規定日本只能擁有自衛隊,就是只能是被動防守的軍隊,但是隨著國家的實力增強日本日漸希望可以成為「正常的國家」,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但是由於不同的國家領導有著不同的經歷和認識,所以不同的日本首相會採取不同的對華政策和態度。日本和中國有領土糾紛和俄羅斯韓國也都有,而且相對而言和韓國俄羅斯的貌似更難以解決,所以日本的對華政策應該是在美日同盟的基礎上發展對華友好關系。
韓國和日本一樣把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石,但是由於歷史上中國和朝鮮半島有著長久的裙帶關系,所以韓國對中國比日本要更有親近感。韓國前首相盧武鉉曾提出希望韓國可以成為各大國發展關系的紐帶,尤其是中美之間。但是由於韓國這身的影響有限,所以最終沒有向著盧武鉉的理想方向發展。
韓國對中國的態度是比較矛盾的,既有一種傳統的親切感,又有一種不想存在於中國或美國的陰影當中的逆反心理,比如韓國的首都以前叫「漢城」但是韓國人覺得這個名字太有「中國特色」了,所以改成了首爾,應該說韓國自身的力量對我國和周邊國家的安全不構成威脅。

『玖』 中國周邊外交的亮點和難點有哪些

亮點就是灑錢給俄羅斯、蒙古、韓國、朝鮮.......得好處的時候都當時給政府面子(不包括中國百姓);難點是除巴基斯坦外沒一個真心跟你站一個戰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周邊外交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城投etf買入價格 瀏覽:305
10000元工資怎麼理財 瀏覽:29
90年代中國外匯管制 瀏覽:405
理財公司旅遊騙局揭秘 瀏覽:152
外匯延期付款申請 瀏覽:901
外匯副圖有什麼用 瀏覽:28
理財進階 瀏覽:466
山西焦化對外投資 瀏覽:829
基金519995今日凈 瀏覽:8
基金廣發行業領先成長 瀏覽:989
軟銀賽富基金規模 瀏覽:655
准畢業生貸款app 瀏覽:318
恆豐銀行貴金屬賬號銷戶 瀏覽:929
火焰山股票 瀏覽:819
貸款遲遲不放款怎麼辦 瀏覽:373
工商銀行貴金屬賬戶是怎樣的 瀏覽:150
湖北廣電股票 瀏覽:412
請問美爾雅期貨軟體交易收費嗎 瀏覽:459
關注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漲 瀏覽:636
外匯交易有沒有騙人的 瀏覽: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