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要建成五大中心
是的。
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要在新起點上「再出發」,更好聚焦發力,2018年3月3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團代表與網友互動活動上,殷一璀、陳靖、杭迎偉、王建宇、杲雲、許立榮、朱建弟等7位代表積極建言。
「建設上海自貿區的初衷,就是對照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以開放為引領,深化改革,強化制度創新。」
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代表表示,上海自貿區「再出發」,需要著重在「三區一堡」上創造新作為。「浦東新區也將聚焦開放引領和價值鏈的再提升,促進『五個中心』的融合發展、協同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
(1)關於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城市擴展閱讀:
金融中心是「五個中心」建設核心 :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2018年3月22日下午主持召開金融工作調研座談會,與中央在滬金融管理部門、部分金融市場、功能性機構負責人共同分析金融運行情況,研究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應勇指出,金融是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金融中心建設是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核心。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打響上海「四個品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要堅持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方向,不斷把金融中心建設向縱深推進;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同時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② 全球科創中心建設見成效了嗎
9月10日電題:成果頻現,全球科創中心建設見成效
如今,國產大飛機試飛成功,聯影等國產大型醫療器械「出海」,國產原創性新葯全球同步上市……正是以創新的模式搞創新,科創活力在上海不斷涌現,機制創新和人才積累持續深入。
③ 上海是如何定位世界科創版圖新坐標的
這是屬於上海科技的高光時刻:第一架國產大飛機,第一台出口歐美的大型醫療設備,第一款用於智能手機的人工智慧晶元。
這是考驗上海創新智慧的果敢探索:科技創新板正式開板,數據無條件按序向社會開放,首提「用人主體自主權」,在制度上開辟通道。
奮楫爭先,時不我待。上海,正以科創中心建設為載體,努力成為全球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創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換的重要樞紐地;創新資本、創新機構、創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走出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知變、應變,激發制度創新「滿盤皆活」
被認為是規則、秩序和法制意識最強的城市之一,這些會不會成為創新的障礙?央企、地方國企、外企比重過高,會不會是科創的掣肘?成本高企如何吸引創新企業?
敢於在制度「放活」上先行先試,讓有為政府激活有效市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上海要打造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高「創新濃度」,提升創新的「便利性、寬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創新的「場效應」。
既管得好,又減少行政干預,創新的節奏就會加快。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選擇116項行政許可事項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提高政府性資金的使用效率,將19項財政科技專項優化整合為四類;增強科研單位經費使用自主權,把科研計劃項目勞務費資助總額由20%提高至30%。
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科研運營高級物流經理譚嶸說,過去進口一隻小白鼠,要三級審批,拿證就要一個月,進口活體動物還需隔離檢疫30天不能做實驗。現在這周申請、下周就能拿到,不會與全球研發脫節。
擁有80條GMP生產線的生物醫葯成果轉化基地正在浦東加緊建設。天慈國際董事長李函璞說,制葯創新共享平台一期工程將於2018年完工,全球科學家「一起來造葯」的創新共享模式將率先在上海成為可能。
資源開放,增加托底服務,創新的活力才會持久。上海市政協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在上海、北京、浙江、廣東、貴州等有開放數據平台的省市中,上海不僅開放的數據最多,而且下載量最大。
「數據是未來最重要的資源,而最大的擁有者是政府。」商湯首席執行官徐立說,政府數據無條件按序開放,研究數據負面清單管理,對於科創型企業是重大利好。
在秩序中創新,在規則中突破,這是上海獨有的氣場。上海要將資源稟賦發揮到極致,將制度空間利用到極致。復旦大學教授朱春奎認為,上海已經到了創新與擴散並重的階段,將逐步過渡到以擴散為主的階段,「只有這樣,才會輻射周圍強大的經濟圈」。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陸軍榮認為,既不是德國模式,也不是矽谷模式,上海走的是將技術與模式創新結合、本地和開放創新結合、產品和市場創新結合、主體和平台創新結合的一條新路。
聚才、用才,增強人才高峰「磁場引力」
全球科創中心怎麼建,並無既定範本可循,抓住「人」這個核心是根本。上海力求不斷完善政策環境,為各類創新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的舞台。
為配套科創中心建設,上海出台「人才20條」並持續完善「人才30條」,首次提出「用人主體自主權」,將科研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出入境政策10條措施已正式實施,使上海引進海內外人才更加便捷。
向「外腦」引智,凸顯上海的「國際范」。近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走進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不久,他將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一起,成為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依託重大項目引智,凸顯上海的「輻射力」。今年6月,上海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為規劃在青浦投資建設新的研發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在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加強技術研發、示範應用、融合創新。
以機制「引智」,凸顯上海的「溢出性」。2016年度業績考核中,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成為首批受益者,將人才引進的費用,等同於利潤「抵扣」了125萬元。變成本為利潤的「巧演算法」,緩解轉制院所人才引進的成本壓力。
既要有領軍者,又要有滿天星。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說,下一步上海將加快建設科創中心構架體系,進一步增強科創中心核心功能;全力落實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各類資源更好地向創新集聚、在創新上發力。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上海正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④ 五大新城要成為上海未來戰略支點,五大新城建成將對上海帶來怎樣的新格局
五大新城區重構城市形態布局。在二零二一年上海兩會主會場內,五大新城區變成熱門,引起委員會們強烈反響。依照先前發布的上海市十四五整體規劃提議,新城區指定、南匯,松江,嘉定,青浦、奉賢、五個新城區,總體目標規定是綠色產業、作用完善、職住均衡、生態宜居、地理位置優越。
上海市政協委員會、上海交大萬通經濟發展經濟學院專家教授剖析,上海市當今遭遇著發展趨勢室內空間的局限性,在人口數量、土地資源、產業鏈等層面務必找尋新的提高室內空間。他覺得,上海市明確提出基本建設五大新城區五型經濟發展,便是要進一步提升管束,在五大新城區產生針對人口數量、土地資源和產業發展規劃室內空間的提升。將來的新城區基本建設,要根據更強勁的產業鏈作用,進一步引進人才,尤其是年輕人,提高發展趨勢魅力與勁頭。上海市政協委員會提議,五大新城區基本建設應首先完成企業戰略轉型,要以聰慧化大城市信息化管理促進上海市五大新城區首先完成企業戰略轉型,讓郊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及其大城市綜合性管理能力變成數據轉型發展示範性堡壘。
⑤ 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有什麼區別
對於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科學創新中心城市,近來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而對於不同的人,由於眼界不同,看法也不盡相同,所以得出的結論也會不一樣。這里本人也發表下自己對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科學創新中心城市的看法。
武漢
對於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對比,以及他們下一個入選的城市將會是誰?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如果認同本文觀點,歡迎在文末三連贊,謝謝您的閱讀,祝各位生活愉快!
⑥ 上海建設科創中心要以什麼為主體
英文「economy」的詞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臘語οικονομα(家政術)。οικο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習慣的意思。因此,其本來含義是指治理家庭財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擴大為治理國家的范圍,為了區別於之前的用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這個名稱後來被馬歇爾改回經濟學(Economics)。到了現代,如果單稱經濟學的話,是在政治經濟學或者更廣的層面來考慮經濟,因此一般在指經濟學的時候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是同義的。
⑦ 如何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三個樞紐在三個部位,三個方向,航運樞紐在南部,航空樞紐在北部,創新樞紐在東部,基本上把廣州城覆蓋了,這是地理空間布局,更重要的,這是將來大基礎設施的布局,產業的布局,是將來經濟的主戰場。」
「重點建設三大核心戰略樞紐,構成提升廣州國家中心城市能級的動力源和增長極,也是廣州在全球城市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有力支撐。」他說,這三大戰略樞紐,不僅是城市的重大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產業、人才、資本、技術等高端要素的強大吸附器,既面向國內,也面向國際,是廣州「十三五」發展的重中之重,要舉全市之力,加快建設。要立足南沙新區、廣州港,建設國際航運樞紐,加快南沙新區和南沙自貿試驗區開發建設。升級改造黃埔臨港經濟區,將市區散貨碼頭的功能逐步遷出中心城區,建設商務港,鞏固提升「千年商都」的優勢。立足白雲國際機場,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和航空產業,努力建設航空港經濟綜合試驗區,拓展廣州產業發展新空間。立足中新知識城、科學城、廣州高新區、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生物島、大學城等形成的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國際創新樞紐,加快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核心區。
⑧ 上海計劃在哪一年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上海2015年正式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專具有全球影響屬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意見》提出「兩步走」規劃,第一步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8)關於上海建設科創中心城市擴展閱讀:
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破解影響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制度性障礙;關鍵要從政府自身改革做起,下決心簡政放權,堅決改革政府條塊分割、分錢分物的管理體制。
《意見》針對突出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突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突破產學研用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要有好的環境。《意見》提出了著力破解制約創新環境建設的4個難題:創新成果轉化難、創新企業融資難、草根創業難、知識產權保護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