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活家用電器的宏觀環境分析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地區家電製造產業的現狀、問題剖析--以順德家電製造業為例
<<軟科學 >>2005年04期 王世豪 , WANG Shi-hao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順德家電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是,家電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缺乏自主的知識產權,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弱.提出:順德家電業必須利用世界家電製造業重心向中國轉移和加入WTO的難得契機,充分利用順德為國內最大家電製造業基地及整機生產水平高、生產能力強的優勢和產業空間集聚優勢,真正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做強自己的品牌.
我國家電行業營銷渠道模式的變革
<<天津市職工現代企業管理學院學報 >>2005年02期 葉萍
市場競爭和技術變革使越來越多的家電企業意識到營銷渠道的重要性,並將營銷渠道管理提升到競爭戰略的層面,把建立銷售網路優勢作為培育企業競爭力的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我國家電行業的營銷渠道所面臨的問題,對家電行業的渠道模式的變革提出建議.
家電企業競爭缺陷及其修正
<<開發研究 >>2003年04期 石錦生
近幾年我國家電企業的競爭十分激烈,正視並設法解決企業在競爭中存在的問題,對推動家電企業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從近年來我國家電企業的競爭狀況出發,分析了家電企業在競爭中暴露出的主要缺陷,並從價值競爭、技術競爭、品牌競爭等角度提出了修復缺陷的對策.
淺議企業的自主品牌戰略
<<科技創業月刊 >>2006年11期 陳婉兒
當今所謂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歸根到底還是品牌之間的競爭.面對加入WTO後的沖擊與挑戰,響應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召,我國企業如何培育自主品牌已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切的問題.從自主品牌的概念和我國企業品牌的困境入手,具體分析了打造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途徑.
順德家電領域專利態勢分析報告
<<廣東科技 >>2005年05期 魏慶華
一、家電業是順德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順德素有"家電王國"之稱,是全國最大的家用電器生產基地,在國內外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競爭優勢.家電的產銷量佔全國總量的12%,2003年,順德家電產業工業總產值達520億元,占順德工業總產值的40%,實現銷售收入475億元,出口20.2億美元。通過專家考察評審,經中國火炬計劃中心審查認定,國家級家電產業基地正式落戶順德.
"新產業區"中企業技術創新的區域空間特性分析--以順德家電產業區為例
<<世界地理研究 >>2006年01期 王世豪 , WANG Shi-hao
本文應用新產業區理論、發展極理論和不平衡增長理論提出了企業技術創新存在區域空間特性的新觀點;並以順德家電產業區企業為例分析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區域特性.即空間集聚性、根植性、競爭與協作性和靈活適應性.企業技術創新的區域空間特性,是在產業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背景中,區域的地理中觀尺度與企業的微觀層面的結合.分析中引入企業創新、成長的地理空間概念,深化和拓展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內涵與外延.
❷ 宏觀環境分析包括哪些內容,它的目的是什麼
宏觀營銷環境指對企業營銷活動造成市場機會和環境威脅的主要社會力量。分析版宏觀營銷環權境的目的在於更好的認識環境,通過企業營銷努力來適應社會環境及變化,達到企業營銷目標。1、人口環境分析2、經濟環境分析3、政治法律環境4、社會文化環境5、自然環境分析6、科技環境分析7、其它重大事件
❸ 中國房地產宏觀環境分析
政策上 :限制房價上漲,提高按揭利率,適度建設兩限房,經濟適用房及廉租房和集資版房
經濟上:權有效抑制泡沫房產經濟,防止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金融危機。
社會上:嚴格制定針對流動人口的購房及居住的條例規范,控制人口增長,合理規范房產市場,擬制良性房產圈
技術上沒什麼說的,從宏觀上沒法分析。
還有,07-08年物價上漲的很厲害,明顯通貨膨脹;這和一直上漲的房價有很大關系,國家也在盡可能地防止經濟危機,控制房價。
❹ 宏觀環境分析蒙牛的未來如何繼續發展
蒙牛宏觀環境分析
(一)人口環境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目前全國有1.32億60歲以上的老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990年的6299萬增加到2000年的8811萬,占總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為6.96%,目前中國人口已經進入老年型。性別間的死亡差異使女性老年人成為老年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迅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趨勢,與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下降,以及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提高密切相關。目前中國的生育率已經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預期壽命和死亡率也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可以預見,21世紀前期將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最快的時期。
(二)經濟環境:
1、經濟全球化分析
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
趨勢之一:金融業在全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首先,證券市場對全球資源配置所起的支配作用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其次,金融業的全球化正在導致財富在全球的重新分配;
最後,國際貨幣體系將走向多極化。
趨勢之二:國際貿易將有力地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
首先,近5o年來,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比世界gdp年均增長速度高一倍以上的趨勢,在21世紀將繼續延續下去。這一趨勢的長期的量的積累,已使國際經濟關系乃至國際政治關系發生了某種質的變化;
其次,貿易和投資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國際分工和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這一趨勢,將隨著金融全球化而不斷得到新的推動;
最後,國際貿易在21世紀將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發展。
趨勢之三:跨國公司將持續推動企業的跨國兼並浪潮
首先,企業的跨國兼並是優化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是規模經濟的需要;
其次,企業的跨國兼並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壁壘,模糊民族國家的經濟界線。各民族國家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越來越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趨勢之四:國際互聯網路將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首先,國際互聯網路的普及提供了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新紐帶;
其次,國際互聯網路將不斷提高金融、貿易、企業全球經營的效率和質量;
趨勢之五:知識將成為21世紀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獨立成分
首先,哪個國家能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這個國家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需要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的公民和讓每一個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環境;
趨勢之六:經濟風險的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日益相互依賴、相互滲透。這就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震盪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國際互聯網路的發展,加快了這種經濟風險的傳播速度。這就要求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合作,共同防範各種可能的風險,縮小其對全球經濟的破壞程度。金融風險的防範,將是21世紀國際合作的一大主題。
經濟霸權主義和經濟利己主義有可能使一部分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被「邊緣化」,這是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面臨的另一個主要風險。防止這種風險的惟一正確途徑是實現國際經濟交往的民主化和國際經濟結構的多極化。
趨勢之七: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社會影響
首先,經濟全球化在21世紀的不斷深化,將不斷加深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滲透,使各國間的共同利益不斷增加,這樣,必然有利於維護世界的和平,促進世界的發展;
其次,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領導人和政府的政策選擇餘地縮小,這必然有利於形成國際關系的民主與合作氣氛;
最後,經濟全球化對民族文化的沖擊。從積極方面看,外來文化可以豐富本國的文化,帶來更健康、更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倫理道德。從消極的方面看,外來文化中的頹廢主義、黃色文化、利己主義甚至邪教也會在不長的時間內在一個國家裡像瘟疫一樣傳播開來,破壞一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如何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趨利避害,是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必須解決的問題。
2、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農業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糧食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4695億公斤,比上年增產388億公斤,增長9.0%,扭轉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局面;糧食單產308公斤/畝,比上年增長6.6%。糧食單產和當年糧食增產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棉花產量632萬噸,比上年增長30%;油料3057萬噸,增長8.8%;糖料9528萬噸,下降1.2%。肉類總產量7260萬噸,增長4.7%;水產品產量4855萬噸,增長3.2%。
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改善。全年工業增加值628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6.7%,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4.2%;重工業增長18.2%,輕工業增長14.7%。分主要產品看,原煤、發電量分別增長15.0%和14.9%,生鐵、粗鋼和鋼材分別增長24.1%、23.2%和23.5%,微型電子計算機、行動電話機、空調器等增長29.1%-42.6%,汽車產量520萬輛,增長14.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8.1%。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11342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元,增長38.1%。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有所回落。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0073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呈逐步平穩回落態勢,一季度增長43%,上半年增長28.6%,1-3季度增長27.7%。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8620億元,增長27.6%;農村增長17.4%。投資結構有所改善。第一產業投資由上年下降19.6%轉為增長20.3%;第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38.3%和 21.6%,分別回落8個和0.5個百分點。部分增長過快行業的投資增速明顯回落。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投資增速回落38.5個百分點,黑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增速回落65.5個百分點,有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增速回落43.5個百分點。農業、能源等行業投資力度加大。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增長26.1%,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增長32.9%和29.3%。
市場物價漲幅有所提高。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9%,漲幅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主要是受上年漲價滯後因素的影響。其中,城市上漲3.3%,農村上漲4.8%。從構成看,食品價格上漲9.9%,其中糧食價格上漲26.4%,肉禽及其製品上漲17.6%,蛋上漲20.2%。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1.4%,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1%,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5.6%,房屋銷售價格上漲9.7%。
(三)自然環境(蒙牛總部所在地呼和浩特)
近年來,以伊利、蒙牛兩大龍頭企業為依託,呼和浩特奶牛產業快速發展。到2004年,全市奶牛存欄量突破50萬頭,鮮奶產量達到159萬噸,全市人均鮮奶佔有量達到615公斤,是發達國家人均鮮奶佔有量的近一倍,乳品工業總產值達到115億元。在全國37個省會首府城市和直轄市中,奶牛存欄數、鮮奶產量和人均鮮奶佔有量、乳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等指標均位居第一。今年前7個月,呼和浩特市奶牛頭數達到58.2萬頭,鮮奶產量136萬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37.9%和51.1%,乳業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繁榮城鄉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呼市地處北緯39.58—41.36度的地理位置,正好處於世界上公認的飼養奶牛帶上,天然無污染的內蒙古大草原,適宜的自然環境,富饒的天然牧場,悠久的奶牛飼養歷史,使呼市發展奶牛養殖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優勢,生產出世界上最優質的乳製品。
據介紹,呼和浩特市目前的牛奶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7%,是全國產奶量最大的地級市和最大的乳業生產基地,目前,僅伊利、蒙牛兩家企業,就占據了中國全國牛奶市場45%的份額,坐上了全國乳品企業的頭兩把交椅。
(四)政治法律環境
中國經濟連續20年飛速增長,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企業開始面對世界的競爭壓力,同時,中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勵中國企業的政策。對於乳製品的企業也不例外,為其發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鼓勵。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法制建設也逐步走向完善完美,由於法制的作用市場也開始越來越規范,這對於蒙牛這樣正規的大企業來說無疑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蒙牛選址定在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較貧困的和林格爾縣,享受了一般企業難以享受的政府免稅等各種政策支持優勢。
(五)社會環境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營養的攝入,重視身體健康,而牛奶作為營養豐富的產品在市場中除了飲料還扮演著營養品的角色。中國的奶製品需求量正在逐年提高,而牛奶產品的銷售相對於其他產品更依賴於品牌的影響。蒙牛通過廣告的宣傳與社會公益活動的熱情參與在民眾中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此外,蒙牛連續幾年與可口可樂等世界知名品牌共同入選「香港超市十大名牌」,更為中國乳業贏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世界乳業創新大獎。就在前不久,蒙牛乳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精彩亮相,蒙牛總裁楊文俊被境外記者冠以「牛奶先生」的雅號,並作為優秀企業家代表,受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吳邦國的親切接見,與舉行了商務會談,蒙牛一貫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創建共贏格局的價值觀更受到了全球政、企要員的一致好評。
❺ 宏觀環境分析的問題
1.人口環境,不光是人口數量,還有人口結構,它會影響到需求結構的.
❻ 以下哪些是宏觀環境分析考慮的因素
1、人口環境分析
2、經濟環境分析
3、政治法律環境
4、社會文化環境
5、自然環境分析
6、科技環境分析
7、其它重大事件
❼ 如何分析宏觀環境
宏觀環境分析包括
1.政治法律環境
政治法律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治制度、體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方面。這些因素常常制約、影響企業的經營行為,尤其是影響企業較長期的投資行為。具體來說,政治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與體制,政局的穩定性以及政府對外來企業的態度等因素;法律環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對企業經營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稅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外貿法規等因素。如果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則它還需要對國際政治法律環境進行分析,例如,分析國際政治局勢、國際關系、目標國的國內政治環境以及國際法所規定的國際法律環境和目標國的國內法律環境。
2.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社會經濟狀況包括經濟要素的性質、水平、結構、變動趨勢等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國家、社會、市場及自然等多個領域。構成經濟環境的關鍵戰略因素包括:GDP的發展趨勢、利率水平的高低、財政貨幣政策的松緊、通貨膨脹程度及其趨勢、失業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匯率升降情況、能源供給成本、市場機制的完善程度、市場需求情況等。這些因素往往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如利率上升很可能會使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上升;市場機制的完善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更為正確的價格信號、更多的行業進入機會等。企業的經濟環境分析就是要對以上因素進行分析,運用各種指標,准確地分析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從而使其戰略與經濟環境的變化相匹配。
3.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是指企業所在社會中成員的民族特徵、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風俗習慣等因素。從影響企業戰略制定的角度來看,社會文化環境可分解為人口、文化兩個方面。人口因素對企業戰略的制定有著重大的影響。例如,人口總數直接影響著社會生產總規模;人口的地理分布影響著企業的廠址選擇;人口的性別比例和年齡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會需求結構,進而影響社會供給結構和企業生產;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直接影響著企業的人力資源狀況。文化環境對企業的影響是間接的、潛在的和持久的,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哲學、宗教、語言與文字、文學藝術等,它們共同構築成文化系統,對企業文化有重大的影響。企業對文化環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把社會文化內化為企業的內部文化,使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符合環境文化的價值檢驗。另外,企業對文化的分析與關注最終要落實到對人的關註上,從而有效地激勵員工,有效地為顧客服務。
4.技術環境
技術環境指的是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的技術要素及與該要素直接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的集合,技術不僅是指那些引起時代革命性變化的發明,而且還指與企業生產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前景。變革性的技術正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發生著巨大的影響,這些技術包括網路、基因、納米、通信、智能計算機、超導、電子等方面。技術進步創造新的市場,改變企業在行業中的相對成本及競爭位置,為企業帶來更為強大的競爭優勢。企業要密切關注與本企業產品有關的科學技術的現有水平、發展趨勢及發展速度,對於相關的新技術,如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或現代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技術等,企業必須隨時跟蹤,尤其對高科技行業來說,識別和評價關鍵的技術機會與威脅是宏觀環境分析中最為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