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金礦報告分析報告

金礦報告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2022-01-20 23:54:05

❶ 湖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湖北省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在認真執行《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及相關配套法規的同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貫徹落實國務院兩個28號文件的有關精神,有力地規范和加強了全省國土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促進了國土資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轉變。

2006年,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取得以下進展:①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取得一定進展,新發現礦產地6處;②正確處理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的關系,連續 8 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③2006 年末全省實際基本農田保護面積4 025 838.73 公頃,比國家規劃下達的基本農田面積多16 738.73 公頃;④圓滿完成「移土培肥」工程一期項目建設,取土及覆土培肥量219萬平方米,取土面積906公頃,總投資1.58億元;⑤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前期工作,積極申報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7個,經審查正式確定6個;⑥完成《湖北省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並報省政府審批;⑦初步完成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圖件及數據製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土地利用戰略研究等工作;⑧初步完成全省500 個示範村莊土地利用規劃編制任務;⑨創新土地利用計劃台賬管理辦法,將計劃管理台賬與用地審批批文掛鉤,加強對計劃執行的監督和檢查;⑩完成了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石油、省高速公路和國家、省重點工程等國有大、中型改制企業的土地登記發證工作;⑪啟動了第二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前期准備工作,並配套編制《湖北省鄂西寧鄉式鐵礦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湖北省岩鹽、鹵水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湖北省水泥用灰岩、石膏礦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等3 個優勢礦產資源專項規劃;⑫完成《湖北省地質勘查規劃》編制工作,並通過國土資源部初審;⑬完成《2006~2015 年湖北省煤炭資源勘查與開發規劃》和全省磷礦資源整合方案編制工作;⑭礦產資源治理整頓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省整頓規范第一階段工作通過國家9 部委檢查驗收;⑮開展15 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和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項目經費共計300 萬元;⑯成功預報21 起地質災害,避免人員傷亡916 人,避免財產損失2 653 萬元;⑰開展三峽庫區3 期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項目80 個,概算投資5.498 億元;⑱三峽庫區3 期搬遷避讓137 處9 738 人,庫岸15 處1 070 人,另外,經各縣(區)申報,新增搬遷避讓應急項目12 個。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據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湖北省主要地類情況見表1。與2005年相比,耕地凈減少9798.14公頃;園地凈增加268.90公頃;林地凈增加2648.60公頃;牧草地凈減少73.70公頃;其他農用地凈增加4844.96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凈增加7584.20 公頃;交通用地凈增加2752.15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凈增加391.61公頃;未利用地凈減少7086.32公頃,其他土地凈減少1536.17公頃。各地類構成見圖1。

表1 2006年湖北省土地利用現狀

2006年,湖北省國土資源系統接受培訓及學歷教育人數分別為2200人和836人。

2.經費來源與使用情況

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及其所屬事業單位基本經費實行屬地化,納入地方財政預算管理。日常工作經費由財政根據預算編制人數按規定的預算標准進行核定,不足部分一般由預算外資金彌補;專項項目經費主要來源於專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基金、專項收入等。其使用按規定用途專款專用,並於每年定期制定下年度資金使用計劃、每月限期制定下月資金使用計劃,報財政部門審核批准後,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其實行監督管理。

七、問題和建議

1.基層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經費不足,體制不順,職能沒有完全到位

部分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未設置礦政管理科室,相應的管理職能未到位;部分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核定人員編制過緊,預算經費不足,運轉困難,特別是國土資源綜合統計無法實行專人負責制,極大地影響綜合統計工作的質量和進度。建議組織開展國土資源管理職能到位情況大檢查,促進礦政管理和國土資源綜合統計職能到位。

2.國土資源管理存在「執法難、難執法」的問題

應大力改革現行的國土資源管理體制,尤其是土地監察體制。強化國土資源監督管理和部門間的聯合執法,不斷提高執法隊伍整體素質,積極推行大要案交叉查處辦案的方法和措施。

3.國土資源監督體制不健全,監督難度較大

由於缺乏統一的、相對比較完善的監督體系和制度,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和土地利用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舉報渠道單一或不暢通,致使現有的國土資源監督體系,特別是礦政監督體制不能適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後續監督,急需建立健全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監督管理體制和效果評估機制。

4.規劃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深化和強化

雖然全省已經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土地利用規劃體系和礦產資源規劃體系,但是,由於各地規劃意識存在較大差異,使得規劃在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宏觀調控作用和指導作用未能充分體現,特別是礦產資源規劃管理未能延伸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規劃的約束力和權威性。

5.國土資源市場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突出表現在3個方面:①土地出讓中協議出讓多,招標拍賣少,土地資產顯化程度不夠;②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費用過低,利潤大,不能充分體現「礦產資源國家所有」,礦業活動中的違規操作現象比較嚴重,加之礦業活動監督體系不完善,查處難度較大;③現有《礦產資源法》不能適應礦業市場的發展,與之配套的相關政策、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不健全,對礦政管理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罰力度過輕,約束力不強,嚴重阻礙了礦業權市場的有償有序發展。

建議加大國土資源資產化管理力度,積極促進《礦產資源法》的修改工作,頒布和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管理暫行辦法,以及比較明細的處罰措施,逐步完善國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同時,大力培育國土資源市場,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監督有償舉報機制,加大宣傳力度,公示舉報電話、舉報渠道等,確保國土資源有序有償、合理開發。

❷ 金礦勘查中,基本分析樣品,送內檢和外檢的比例及誤差是多少

內檢 3% 外檢 5%

❸ 雲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按照嚴格保護資源、促進持續發展、維護合法權益、調控資源供應、有效服務社會的工作思路,堅持以整頓促規范,以保障促發展。

●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提供有效保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中心工作,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建設項目,按照有保有壓、突出重點的原則,積極做好提供建設用地的保障。要緊緊圍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積極推進法制、體制和機制創新,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產出最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加強國土資源規劃管理,強化宏觀調控。進一步完善國土資源的規劃體系,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維護和尊重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不斷完善規劃實施的配套措施,加強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管理,加強對建設用地供應和優勢礦產開發總量的調控;把握好調控的方式和重點,堅決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圈佔土地,保障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其他合理的建設項目用地。

●大力推進節約和集約用地,增強可持續保障能力。研究制定城市集約用地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土地集約利用考核體系,全面開展土地集約評價工作,嚴格按照建設用地定額指標和國家的供地目錄供地;嚴把用地審批關,嚴格審核用地規模,努力提高投資強度和容積率;積極開展存量建設用地調查,採取有力措施盤活存量、閑置和空閑土地資產,以內涵挖潛盤活存量為主,新增用地為輔,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加強閑置土地清理利用,積極開展建設用地置換,嚴禁閑置土地;大力開展城中村改造,加快舊城改造步伐,開展村鎮建設用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努力減少增量土地供應。

●為做大做強礦業支柱產業提供資源保障。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礦產資源。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投入到風險勘查和礦產開發中,建立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體系,保持重要礦產儲量增長與消耗的基本平衡;積極開拓新的資源及找礦領域,大力加強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礦產資源遠景評價,部署老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新增一批緊缺礦產資源遠景儲量;充分發揮全省的區位優勢,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礦產資源的國際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為做大做強全省的礦業支柱產業提供可持續保障。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雲南省轄16個市、州,130個縣、市、區,全省土地總面積3 831.94萬公頃,居全國第八位,屬全國土地面積較廣闊的省份。其中農用地3 176.09萬公頃,建設用地77.54萬公頃,未利用地578.31萬公頃。截至2005年底全省耕地609.4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90%;園地82.79萬公頃,佔2.16%;林地2 212.87萬公頃,佔57.75%;牧草地78.30萬公頃,佔2.04%;其他農用地192.69萬公頃,佔5.03%;居民點及工礦用地60.20萬公頃,佔1.57%;交通用地9.46萬公頃,佔0.25%;水利設施用地7.88萬公頃,佔0.21%;未利用土地533.70萬公頃,佔13.93%;其他用地44.61萬公頃,佔1.16%。

截至2005年底,年初耕地面積611.95萬公頃,年內增加耕地面積1.71萬公頃、減少耕地面積4.22萬公頃,年末耕地面積609.44萬公頃。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5年雲南省耕地總資源為609.44萬公頃,其中常用耕地為456.41萬公頃,臨時性耕地為153.03萬公頃。2005年各類土地增減總的變化趨勢為:耕地、未利用地、其他農用地、牧草地及其他土地減少,林地、園地、建設用地及水利設施用地增加。耕地凈減少2.51萬公頃,園地凈增加1.58萬公頃,林地凈增2.28萬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凈增加0.71萬公頃,交通用地凈增加0.2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凈增加0.16萬公頃,未利用地凈減少2.03萬公頃,牧草地凈減少0.10萬公頃,其他農用地減少0.29萬公頃。

林地、園地增加和未利用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還林還湖還草、開發荒山、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和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的結果。水利設施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興修水利、大力發展水電事業的結果。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建設佔用,其他土地增加主要是災毀地,即原耕地變為灘塗。

2.建設用地

2005年全省共審批建設用地14 687.80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10 903.71公頃,耕地6 800.66公頃。國務院審批建設用地7 547.20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5 517.82公頃,耕地2 986.66公頃。省級審批建設用地7 140.60公頃,其中農用地轉用5 385.89公頃,耕地3 814.00公頃。2005年全省審批用地量遠大於2004年,僅省級審批建設用地就比2004年增加了2 016.13公頃。主要用地集中在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紅河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保山市、昭通市等地區。

全省審批分批次建設用地3 753.02公頃,其中商服用地308.65公頃,工礦倉儲用地213.23公頃,公用設施用地505.47公頃,公共建築用地485.19公頃,住宅用地342.44公頃。單獨選址建設用地10 953.71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7 426.8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846.38公頃。

建設用地增加的主要原因:①近年全省加大了基礎設施的投入,主要用途集中在交通、電力、水利設施用地;②大力發展小集鎮建設,造成村莊、建制鎮和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

2005年全省土地徵收面積10 483.52公頃,征地總費用36.97億元,安置農業人口11.63萬人。其中國務院征地總面積5 416.09公頃,征地總費用16.94億元,安置農業人口5.76萬元;省政府征地總面積5 067.43公頃,征地總費用20.03億元,安置農業人口5.87萬元。

(三)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5年全省共完成土地整理項目46個,面積13 006.24公頃,投資額15 844.78萬元,投資額比2004年的7 061.52萬元增加了8 783.26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19個。

全省共完成土地復墾項目6個,面積1 198.76公頃,投資額663.47萬元,其中省級項目3個。

全省共完成土地開發項目78個,增加面積12 130.17公頃,投資額26 433.60萬元,投資額比2004年的15 671.85萬元增加了10 761.75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個,面積825.00公頃,投資額1 893萬元;省級項目25個,面積4 837.01公頃,投資額10 484.21萬元。

從投資結構看,全省土地以開發和整理為主。

二、礦產資源

(一)礦產資源現狀

雲南省位於西南「三江」成礦帶中南段、攀西黔中區(川滇—滇東成礦帶)、紅水河右江區(滇東南成礦帶)三個資源集中區,成礦條件優異,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發現各類礦產142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83.04%,在已發現的礦產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5種。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263.49億噸,鐵礦保有資源儲量35.64億噸,錳礦保有資源儲量0.91億噸,銅礦保有資源儲量989.22萬噸,鉛礦保有資源儲量706.87萬噸,鋅礦保有資源儲量2 043.24萬噸,鎳礦保有資源儲量81.08萬噸,鎢礦保有資源儲量23.92萬噸,錫礦保有資源儲量121.72萬噸,鉑族金屬保有資源儲量102.12噸,岩金礦保有資源儲量199.12噸,磷礦保有資源儲量38.43億噸。其中列第一位的有鉛、鋅、錫、磷、銦等9種礦產,居第二位的有鉑族金屬、鍺、硅藻土等7種礦產,居第三位的有銅、鎳、錳、銀、鍶等9種礦產。

雲南省礦業發展迅速,涌現出昆鋼集團、雲錫集團、雲銅集團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集團,全省礦業產業在職職工人數達32萬人,若加上相關延伸產業的從業人員,全省礦產業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達百萬人。2005年全省採煤5 500多萬噸,十種重要有色金屬產量達130萬噸,其中精錫約7萬噸(含省外、境外來料加工),居全國第一位,銅、鉛、鋅、磷居全國第二、第三位,鋼鐵產量達到350萬噸。規模以上礦業實現產值800億元,約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40%。礦業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

(二)地質勘查投入及勘查成果

2005年全省地質勘查投入30 949.14萬元,比2004年增加投入18 066.4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1 503.93萬元,地方財政撥款2 755.01萬元,企事業投入26 526.22萬元,其他投入163.98萬元。在全省地質勘查總投入中,礦產資源補償費554.00萬元,外商投入13 586.00萬元。隨著全球礦產品為主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揚,突出表現為全省地質勘查投入的主要資金來源以社會資金和外資為主,主要進行煤、鐵、銅、金、鉛、鋅、錫、銻等重要礦種的勘查。全年完成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65 976 米,坑探工作量13 797 米。直接從事地質勘查工作人員1 462人,其中技術人員907人,勞動報酬支出3 058.68萬元。

全省新發現了昭通市昭陽區大埡口煤礦、威信縣觀音山煤礦、祿勸縣大松樹鐵礦、會澤縣雨碌磷礦等一批礦產地。通過地質工作,初步探明煤炭資源儲量10.01億噸,鐵礦300萬噸,磷礦0.97億噸。

(三)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采礦許可證共計4 245個,其中本年新立780個。涉及的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礦產276個、金礦28個、黑色金屬礦產124個、非金屬礦產3 081個、煤671個,批准登記面積1 592.47平方千米,礦業權使用費296.66萬元。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71個,集體企業711個,股份合作企業15個,股份有限公司81個,有限責任公司390個,私營企業2 608個。

截至2005年底,全省有效的勘查許可證共計1 799個。涉及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礦產698個、金礦338個、黑色金屬礦產392個、非金屬礦產85個、煤238個、稀有(稀土、稀散)礦產14個,批准登記面積43 345.40平方千米,礦業權使用費738.93萬元。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397個,集體企業26個,股份合作企業9個,有限責任公司752個,股份有限公司235個,私營企業179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42個,外資企業8個。

三、國土資源市場

(一)土地市場

1.土地一級市場

2005年全省出讓土地8 782宗,面積2 509.22公頃,成交價款71.41億元,純收益11.65億元。其中,協議出讓4 242宗,面積1 144.48公頃,成交價款27.26億元,純收益4.53億元;招標出讓面積134.95公頃,成交價款6.37億元,純收益0.51億元;拍賣出讓面積72.44公頃,成交價款4.10億元,純收益1.42億元;掛牌出讓面積1 157.35公頃,成交價款33.68億元,純收益5.19億元。

2.土地二級市場

2005年全省轉讓土地15 352宗,面積1 142.74公頃,轉讓金15.13億元。出租土地3 759宗,面積199.77公頃,租金0.14億元。抵押土地13 738宗,面積71 706.03公頃,抵押價款100.06億元,貸款金額66.85億元。

(二)探礦權采礦權市場

1.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5年全省采礦權出讓685宗,合同金額8 148.07萬元。其中行政審批351宗,金額1 126.70萬元;招標1宗,金額1 660.00萬元;拍賣23宗,金額2 167.27萬元;掛牌310宗,金額3 194.10萬元。全省探礦權出讓2 647宗,涉及礦種主要有煤、鐵、銅、鋅、金、銀及建材非金屬礦產等。

2.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5年全省采礦權轉讓11宗,價款602.41萬元。其中出售7宗,價款592.40萬元;作價出資2宗,價款10.00萬元。全省探礦權轉讓169宗,價款15 098.40萬元,全部為出售。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的查處情況

據統計,2005年度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案件2 838件,涉及土地面積477.91公頃,其中涉及耕地200.25公頃。全省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2 051件,涉及土地面積488.72公頃,涉及耕地面積234.09公頃。截至2005年底,結案2 016件,結案率為98.29%。處理本年發生案件1 549件,涉及土地面積275.21公頃,共拆除構建物6 996.31百平方米,沒收構建物549.08百平方米,收回土地12.72公頃,其中耕地3.53公頃,罰沒款3 150.58萬元。

土地違法案件的主要特點:①從違法主體看,個人違法居高不下,2005年個人違法案件共2 500件;②從違法性質看,未經批准使用土地佔違法案件數的首位,未經批准佔地為1 448件;③從發案區域看,經濟發展速度快、投資環境相對較好的地區違法用地量較大;④部分地區處理隱漏案件數量大大高於往年,主要原因是進一步加大土地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對許多歷史遺留問題進行了徹底清理和妥善處理,對維護正常的土地市場秩序起到了積極作用。

土地違法案件發生的原因:①經濟增長的快速期也是土地違法的高發期。地方政府為了快上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往往忽視依法用地,大量的違法用地也就隨之產生;②投資過熱的產業也就是土地違法多發的產業。從2005年全省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的動態巡查、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發現,很多違法案件發生在水泥、小冶煉、房地產、旅遊等投資熱產業;③從近兩年全省查處的案件來看,違法佔用基本農田的案件有上升的趨勢。

(二)礦產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據統計,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處礦產資源違法案件1 387件,其中勘查違法案件9件,其餘全部為開采違法案件。

截至2005年底,全省礦產資源違法案件結案1 402件,其中處理2004年未結案件61件,勘查違法案件8件,開采違法案件1 333件,罰沒款254.54萬元。

違法案件產生的原因:①近年來,隨著礦產品價格的上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驅動,無視國家的政策法規,非法勘探、開采,越界開采現象屢禁不止;②執法隊伍受編制限制,執法裝備落後,無強制執行權,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礦山的動態巡查和案件的查處。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5年申請行政復議39件,2004年未結案件1件,本年受理33件,本年審結33件。涉及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麗江市、楚雄州、紅河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區。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5年全省從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總人數11 856人。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機構147個,人員7 371人,經費收入59 426.24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1.00萬元,地方財政51 033.69萬元,其他收入8 381.55萬元。直屬事業單位139個,人員1 053人;下屬鄉級國土所1 234個,人員3 432(兼職33人)人;省國土資源廳年末從業人員79人,經費收入8 431.80萬元。

2005年全省參加學習培訓的人數共計3 595人次。其中,黨校學習275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22人次,其他培訓3 198人(國外培訓12人次);學歷教育825人,其中博士1人,碩士4人,本科307人,大專513人;本年取得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2人,學士學位11人。

七、地質資料匯交、利用和信息化建設情況

2005年全省匯交地質資料199份,涉及固體礦產勘查183份,水文工程3份,物化探遙感4份,地質科研9份。全年借閱、查閱資料478人次,查閱份數1 073份次。

2005年全省從事國土資源信息化人員 224人,技術人員 146人,歷年經費投入10 513.35萬元,本年投入1 913.00萬元。其中省廳信息中心人員7人,歷年經費投入4 842萬元,本年投入622萬元,主要為硬體設施投入。

八、地質環境管理情況

2005年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34起,其中滑坡20起,造成經濟損失44 877.13萬元,人員傷亡78人。預報784 起,成功預報8 起,避免傷亡406人。地質災害防治項目324個,用於地質災害防治資金5 809.99萬元。

2005年全省建立監測點7 944個,監測機構8個,技術人員47人,提交報告153份,發布簡報601份。

地質遺跡保護區6個,保護區面積78 236.66公頃,建設投資2 244萬元。地質公園6個,面積314 510公頃,投資18 108.30萬元。

2005年全省礦山佔用破壞土地4 848.19公頃,其中露天開采3 343.19公頃。全年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117個,投入資金4 910.8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1 534.68萬元,地方財政2 421.68萬元,恢復面積870.32公頃。

❹ 山東黃金今天走勢評論山東黃金財務分析報告山東黃金的股價從發行到現在怎麼跌了這么多

黃金作為實物貨幣,長期以來一直具備抗通脹和避險屬性,可以更好的保護資產,因為新冠疫情的發作和多次反復的原因,還有各國沒有穩定的政治關系,最合理的配置價值慢慢顯現。接下來就重點分析我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山東黃金。


在開始分析山東黃金前,我把黃金行業龍頭股名單分享給大家,只要點擊就能領取:寶藏資料!黃金行業龍頭股一覽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紹:山東黃金主營黃金地質探礦、開采、選冶,貴金屬、有色金屬製品、黃金珠寶飾品提純、加工、生產、銷售等,有領域內超前的黃金采選冶技術,公司主要產品是黃金和白銀,山東黃金是我國唯一一個擁有三座累計產金打破百噸的礦山企業的上市公司,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


在大家對公司基礎概況有了簡單的了解以後,公司獨特的投資亮點我也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亮點一:背靠大股東,助力公司騰飛起航


山東黃金在控股股東山東黃金集團的支撐下,集團的黃金開採行業,運營經驗已有40餘年,擁有業內最完善的產業鏈、代表業內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業內最高標准和最大規模的黃金基地、備受業內矚目的資源儲備。山東黃金背靠大集團,充分享受集團帶來的技術、經驗和礦地等優質資源,使山東黃金持續多年保持業內龍頭地位更加穩固。


亮點二:內部挖潛+外部並購,助力公司做大做強


內部挖潛:對礦山的開采是有相關時間規定的,不僅沒有本身好的資源,也沒有較好的探礦能力,礦山裡像黃金這樣的稀缺資源量或逐年遞減直至枯竭。而山東黃金在集團的支持下,它持有世界上第三大的黃金成礦帶,同時擁有厲害的采礦能力。在這個背景下,受益於山東黃金產量持續增量,資源儲備也在不斷的增加,在這同時,山東黃金還不斷加大周邊和深部探礦力度,並且也在擴張潛在資源信息。


外部並購:另外,山東黃金堅持立足省內整合資源、省外探獲、並購資源,相繼並購了萊州金倉礦業、寺庄金礦、河南天運等礦山;同時收購海外優質資源,並購阿根廷最大、南美第二大金礦貝拉德羅金礦50%股權,以約 11.53 億元收購加拿大特麥克項目等。


藉助內增外購,山東黃金持續蒸蒸日上,很好的鞏固了市場領頭羊的地位。


由於篇幅受限,有關山東黃金的深度報告和風險提示方面的內容,我已經整理好了,就在這篇研報當中,點擊即可查看:【深度研報】山東黃金點評,建議收藏!



二、行業角度


在投資配置上,黃金作為實物貨幣,自身所帶的優勢包括抗通脹和避險。以長遠角度考慮,黃金因兩大功能具備了長期投資價值;就從中短期看,最近這幾年全球進入放水大周期,通脹始終保持上行的狀態,在疫情的原因下,各國更是加碼貨幣寬松政策。目前新冠病毒一直在變異,導致疫情反復不停,疫情始終不能徹底解決,仍將延續寬松政策,使得黃金擁有了比較高的配置價值。


總的來說,山東黃金作為國內龍頭企業,並保持著做大做強的態勢,未來,有可能會充分享受黃金抗通脹和避免兩大需求帶來的業績增量,山東黃金未來發展前景值得期待。不過文章存在一定的滯後性,要是想要得到山東黃金未來行情更准確的情況,直接點擊鏈接,有專業的投顧幫你診股,看一下山東黃金估值為多少:【免費】測一測山東黃金現在是高估還是低估?


應答時間:2021-12-08,最新業務變化以文中鏈接內展示的數據為准,請點擊查看

❺ 膠西北金礦綜合信息資源潛力預測

一、膠西北金礦區域成礦預測研究歷史

膠西北金礦區域成礦預測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7年山東省地質六隊完成了《山東省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報告》,預測全省36個有礦單元金礦資源總量3026.486t,其中潛在資源量2319.079t;1989年物探隊完成了《1∶20膠東地區綜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信息編圖與金成礦預測報告》,將膠東地區劃分為9個成礦區、71個預測礦田,其中Ⅰ類預測礦田12個、Ⅱ類預測礦田19個、Ⅲ類預測礦田40個。這一階段的金礦預測工作是山東省第一輪成礦區劃的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開展的第二輪成礦區劃對主要成礦帶開展了大比例尺成礦預測,1993年地質六隊完成了《山東省膠東西北部焦家金礦帶1∶2.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採用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思路預測焦家礦帶金礦資源總量992.687t(包括已探明金礦資源量335.987t);1994年地質六隊完成的《山東省膠東西北部招遠-平度斷裂帶1∶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採用多元回歸法定量評價招平帶金礦資源總量849.173t,其中潛在資源量665.043t。進入21世紀,在20世紀末區域成礦預測研究的基礎上,陸續出版了成礦預測研究成果專著,2003年王世稱等編著出版了《山東省金礦床及金礦床密集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2007年李士先等編著出版了《膠東金礦地質》,兩書均在《山東省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報告》基礎上提出膠東礦田單元級金礦資源總量3026.4948t,其中膠西北地區金礦資源總量2492.02115t。

二、預測單元的確定

在分析成礦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圈出18個礦田預測單元,作為本次成礦預測的對象(表9-2)。其中部分預測區工作程度較高,且已探明較多資源量,屬於已知有礦單元,本次預測將其作為模型單元,其餘單元則為評價單元———預測單元。

三、預測礦田單元信息和地質變數賦值

(一)預測單元有用信息

成礦有用信息的分析確定是地質變數研究的前提,此項工作是在區域成礦規律、成礦控制條件總結分析、資料綜合解釋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做法是:以已知有礦單元為對象,以單元卡片中的各項內容為目標,進行信息之間及信息與資源間統計對比,並從成礦理論角度確定其與礦產資源的關系。

在對膠西北地區金礦成礦規律、控礦地質條件和綜合找礦標志研究基礎上,把地層、構造、岩體、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場特徵等幾個方面的信息作為重要的標志。在金礦成礦理論指導下,同時考慮到信息的關聯性,提取了各預測礦田單元與金礦資源評價有關的信息(表9-3),這些信息構成了成礦預測的地質變數。

(二)各預測單元地質變數賦值

變數賦值是按一定準則將單元的不同變化狀態賦予某種定量數值,使狀態與數值之間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變數的變化可通過數值的變化加以表達。本次預測的賦值方法如下:

表9-2 膠西北地區成礦預測礦田單元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9-3 預測礦田單元成礦信息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 SJH—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SγJH—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γJH—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JH—黃鐵絹英岩,γJ—絹英岩化花崗岩,Kγ—鉀化花崗岩,J—絹雲母化,Sj—硅化,K—鉀化,S—黃鐵礦化; ρ—偉晶岩,ργ—偉晶花崗岩,δμ—閃長玢岩,X—煌斑岩,δομ—石英閃長玢岩,q—石英脈,δX—閃斜煌斑岩,β—輝綠岩,δ—閃長岩,N—基性岩脈

表9-4 二態預測原始變數一覽表

續表

表9-5 三態預測原始變數一覽表

續表

表9-6 回歸分析模型連續型變數數據表

注:帶*者為推定數據。

1)二態變數的賦值:變數存在的為「1」;變數不存在或資料不清的為「0」。

2)三態變數的賦值:對成礦有利者為「1」;對成礦有利程度一般或資料不清者為「0」;對成礦不利者為「-1」。

通過對各預測單元地質變數分析,按照上述方法賦值,分別形成了預測單元的二態原始變數和三態原始變數(表9-4、表9-5)。

3)定量變數分析與賦值:按照定量預測變數選擇和構置的原則,分析了18個預測礦田單元的回歸分析模型連續性變數特徵,測算的變數數據見表9-6。

對7項25個描述性定量變數,均按二態變數賦值原則賦值,即該狀態存在賦值為「1」;不存在或資料不清的為「0」。

四、資源潛力預測

(一)模型單元的確定

模型單元,即建立評價模型所使用的單元,通過模型單元與未知單元的類比達到礦體定位預測的目的。模型礦田單元必須具備下列要求:①礦田單元內應包括一個以上的已知礦床,其資源儲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資源類型清楚,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成因清楚;二是單元應具備膠西北礦集區找礦模型的典型特徵,工作、研究程度相對較高,能夠獲取評價所要求的各種信息,包括地質、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

通過對膠西北18個礦田單元進行分析對比,選擇10個單元作為金礦資源評價的模型單元(表9-7)。

表9-7 膠西北礦集區成礦預測模型單元一覽表

由於計算方法原理上的差異,對模型單元的要求也不相同,本書在10個已知模型單元的基礎上,根據所使用的計算模型,對模型單元做了進一步的選擇。選取焦家、玲瓏、靈山溝、原疃、馬家窯5個單元作為資源量規模預測邏輯信息模型的標准模型單元。標准模型單元的選擇條件是:①單元的親近程度較高,表現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單元都有明顯的群聚性,如單元1與2總是形影不離的;②單元資源儲量變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資源儲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規律變化;③由於不同規模的邊界單元具有分類的不穩定性,所以不能作為標准單元。

(二)變數優化

上述原始地質變數的地質意義清楚,與礦產資源特徵關系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膠西北金礦床的某一方面特徵,這些變數的使用是有意義的。但原始變數只能顯示單一變數與金礦資源的關系,不能揭示變數重要性的變化特點,不能直接用於成礦預測。必須對原始變數作進一步優化,從而獲得一組用於實際預測的最佳變數組合。本次工作採用特徵分析中的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進行變數優化。

1.二態變數優化

用10×49模型計算49個變數的權系數(表9-8),根據各變數權系數值的大小和變化狀態,經反復篩選,取權系數較大的前45個變數作為預測的變數組合(表9-9)。

2.三態變數優化

對10個模型單元的31個變數進行計算(表9-10),最終選取前27個變數作為三態定位預測的變數組合(表9-11)。

(三)預測數學模型的建立

1.單元級別預測模型

單元級別預測評價數學模型,即用某種數學方法建立起成礦可能性與地質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本次工作選擇特徵分析法建立數學地質模型,進行預測遠景區圈定、礦產資源級別預測。數學模型是:

膠西北金礦集中區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礦找礦與成礦模式

式中Y為聯系度,i=1、2、3、……m;m為變數數;ai為第i個變數的權系數;xi為第i個變數的取值。

將各地質單元中的變數值及其權系數代入式中,即得聯系度。聯系度是反映成礦信息的綜合指標,其大小代表著單元成礦前景的標志。通過預測單元與模型單元之間聯系度的對比,即可判斷出預測單元成礦概率的大小。

2.定量預測模型

選擇回歸分析法建立預測單元資源量的預測模型———回歸分析模型。使用模型單元已知資源量及與其有對應關系的變數,預測各有礦地質單元的資源量。

回歸數學模型是:

膠西北金礦集中區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礦找礦與成礦模式

式中:a,b,Sb為參數;x為5×20模型對象權。

表9-8 10×49模型二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膠西北金礦集中區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礦找礦與成礦模式

(四)單元級別預測

根據單元級別數學模型的原理方法,分別使用二態變數預測和三態變數預測對確定的18個礦田地質單元進行預測。

1.二態變數預測

使用確定的10個模型單元以及表9-9所示的變數信息。以10×45模型採用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分別計算出各變數的權系數(表9-12)。然後將這些權系數代入所建立的數學模型方程,進行預測計算,獲得各單元的聯系度(表9-13)。

表9-9 二態預測優化變數一覽表

續表

表9-10 10×31模型三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根據計算結果繪制聯系度曲線圖(圖9-1),曲線呈平緩變化,至第15個單元(三山島單元)時出現陡降,以其聯系度為閥值,劃分出預測單元級別Ⅰ、Ⅱ級。

圖9-11 0×45模型二態變數預測各單元聯系度曲線

表9-11 三態預測優化變數一覽表

表9-12 10×45模型二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2.三態變數預測

採用表9-11所示變數信息,以10×27模型計算。計算過程與二態變數預測一致。獲得變數的權系數和單元聯系度(表9-14,表9-15)。

根據表中計算結果繪制出聯系度曲線圖(圖9-2),曲線也在第15個單元(三山島單元)時出現陡降,以其聯系度為閥值,劃分出預測單元級別Ⅰ、Ⅱ級。

上述二態變數預測與三態變數預測的結果非常吻合,各單元聯系度的序次雖略有差別,但劃分級別基本一致。在綜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將兩種預測結果結合起來作為本次預測成果,對預測單元進行了分級(表9-16)。

Ⅰ級:最有希望尋找大、中型金礦的單元;

Ⅱ級:有希望形成中型以上礦床的單元。

表9-13 二態預測礦田單元聯系度一覽表

表9-14 10×27模型三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表9-15 三態預測礦田單元聯系度一覽表

圖9-2 10×27模型三態變數預測各單元聯系度曲線

表9-16 單元級別預測結果

(五)單元定量預測

使用模型礦田單元已知資源量及其地質變數建立單個有礦礦田單元資源量的預測模型———回歸分析模型,進而預測出各預測礦田單元的資源量。

根據回歸分析這一數學方法的要求,首先提取連續型數值變數(表9-6),將標志進行對比,判查出最小分區標志組合。然後按5×20標准模型計算得出各標准模型單元的標志權、相對標志權、標志信息權、標志分權及標志分權差,最後得出各標准模型單元的對象權。

根據模型所算得的標志分權求得18個預測單元的對象權(表9-17)。以9個連續型定量預測變數作自變數,以模型單元的探明資源量作因變數,經過逐步回歸分析之後,求出方程中各自變數參數,再將預測單元各對應的對象權代入方程,求得各預測單元的預測資源量。

表9-17 18個預測單元5×20模型對象權表

採用回歸分析的信度0.05,預測深度1000~1500m,各預測單元的資源量完全有可能在95%的概率條件下達到回歸模型的上限值置信區間,其上限是回歸數學模型加上1.96倍剩餘標准差。

按回歸數學模型預測的18個預測單元的資源量列於表9-18。預測結果,膠西北礦集區金礦資源總量3217.919t,比前人預測結果多725.90t。

(六)預測結果評價

本次預測的結果基本符合實際地質情況,地質單元級別預測成果是可信的;資源總量預測採用的方法是得當的,定量預測結果是比較可靠的,為膠西北地區金礦找礦奠定了基礎。預測結果可靠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預測地質依據充分。本次預測在對地質、航磁、重力、重砂和水系沉積物等成果資料按縱向深入、橫向聯系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加深了對金礦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的認識,為礦田的圈定、成礦信息的提取、變數的確定與篩選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

表9-18 18個礦田單元預測資源量表

(2)預測礦田單元確定合理。在對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成礦帶中礦田單元的定位條件和邊界條件,除了有礦體、礦化點,金重砂異常,金分散流異常等金礦成礦信息外,地層、構造、岩漿岩和地球物理場也是礦田單元定位的重要條件。本次所圈定的礦田單元均有充分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依據的,是金礦床存在的最可能的空間。

(3)提取了與金礦成礦關聯度高的信息和變數。首先,是在對金礦控礦條件、成礦規律和綜合找礦模型研究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確定42個與金成礦有關的信息。其次,對各個信息作橫向比較,確定它們與成礦作用的內在聯系,進而綜合與歸並,凝練出二態變數49個、三態變數31個,確定了它們的賦值原則和使用范圍。第三,是變數的優化,使用數學方法,給出度量各個變數與資源關系重要性的數值指標,從而達到變數優化的目的。

(4)各單元的預測次序與單元中的金礦規模、資源儲量相對應。所有的預測單元基本上都有金礦床、礦點、礦化點,有工業儲量的單元就達14個之多。雖然各單元之間已查明資源儲量的多少與預測次序不完全吻合,但總體上看是非常一致的。模型單元中以焦家、玲瓏兩單元金資源儲量最大,單元內有特大型金礦,其預測次序始終排在前兩位。

(5)各個級別的預測單元在工作區內均勻分布。這一方面反映了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同時又說明了在膠西北地區運用一個找礦模型對全區進行成礦預測的可行性及所總結成礦規律的可靠性。

(6)預測結果與地質研究結果吻合。雖然本次工作確定的單元都是認為有希望尋找大—中型金礦床的地區,但各單元之間的地質構造條件差別較大,對它們形成大—中型金礦的期望值自然也不同。在地質背景分析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的研究過程中,已經對幾個成礦較有利地區進行了大致的判斷,進一步應用數學方法預測,不僅證實地質認識,而且預測出各礦田單元資源量數量,提高了預測的准確性。

(7)建立的回歸方程具有高度的顯著性,預測意義明確。定量預測回歸模型的建立,採用了預測資源量居中的回歸方程作為回歸預測模型,為了降低回歸方程的預測誤差,採用回歸方程加上1.96倍剩餘標准差的辦法,給出可信度0.05的上界值,這一回歸模型是: 。其預測資源量與新近掌握的實際資料、目前地質工作形勢及我們的經驗與認識是比較吻合的。

(8)三山島單元是本次預測中的最大問題。三山島單元在二態、三態預測中分別排在14、15位,雖仍為Ⅰ級單元,但其排序與礦床規模和金資源儲量極不相稱。究其原因,三山島地區基本上為覆蓋區,物化探信息較少,影響了預測效果。

❻ 金礦成礦預測與深部找礦驗證

金礦找礦是一項探索性強、風險性大的工作,需要持續的總結、研究、預測、探索,才能有新的發現。成礦預測是對地質找礦成果不斷總結、逐步深入、逐漸科學化的產物。幾十年來,膠西北金礦找礦總是有新的發現和突破,就是遵循了找礦發現———總結預測———驗證探索———發現評價這樣一個持之以恆、不斷探索的過程。成礦預測既為找礦發現奠定了基礎,又為進一步的預測提供了依據。實踐證明,膠西北地區的金礦預測效果是顯著的。

一、已往金礦成礦預測簡況

(一)區域性金礦成礦預測

山東地礦局在膠西北地區進行了多次金礦成礦預測工作,區域性金礦預測主要有兩次,是與其他礦種同時進行的全國性成礦區劃研究,稱為二輪成礦區劃研究。

第一輪成礦區劃完成於1981~1989年,包括鐵、銅、金、鋁、石灰岩、鉀鹽、金剛石等礦種的成礦預測。其中,全省1∶50萬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工作主要於1983~1985年開展,1987年提交了《山東省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報告》。與本輪區劃相關的預測和研究成果還包括:《山東掖縣北部地區焦家式金礦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方向研究報告》、《1∶20萬膠東地區綜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信息編圖與金成礦預測報告》、《膠東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找礦模型評價指標研究及預測報告》等。

第二輪成礦區劃完成於1993~2001年,完成了銅、金、金剛石三個礦種的成礦規律研究和成礦預測工作。對金礦進行了主要成礦區帶的大中比例尺成礦預測,主要完成於1993~1994年。膠東地區的成礦預測成果主要有:《山東省膠東西北部焦家金礦帶1∶2.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山東省膠東西北部招遠-平度斷裂帶1∶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山東省牟平-乳山地區大比例尺(1∶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膠東韌性剪切帶和糜棱岩帶含金研究及金礦遠景預測報告》、《山東省膠萊盆地1∶20萬綜合信息金礦成礦預測報告》。

2001~2003年山東地礦局與吉林大學綜合信息礦產研究所聯合,在以往成礦預測基礎上開展了山東省金礦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於2003年出版了《山東省金礦床及金礦床密集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

區域金礦預測工作揭示了山東省金礦資源的良好前景,對金礦勘查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據。金礦預測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

(1)通過對與金礦有關的地層、構造、岩漿岩等成礦地質條件研究,建立了金礦地質找礦模型;根據地球物理的磁場、重力場及電場的變化,重砂、水系沉積物為主的化探異常帶(區)分布特點,總結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找礦模型。

(2)通過成礦地質背景及典型礦床的研究,初步確定了地層、構造、岩漿岩「三位一體」組合對金礦床的控製作用。提出了膠東地區構造起主導控製作用的一系列金礦成礦規律。

(3)通過小比例尺成礦預測,合理劃分了成礦區帶,預測礦田級單元73處。後經大中比例尺成礦預測,進一步圈定出更具體的金礦找礦靶區。明確了找礦方向,擴大了找礦范圍。

(4)從全省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到膠東地區資源總量預測,再到具體地區的資源量預測,資源量預測數量不斷擴大,預測數字不斷精確。明確了金礦找礦前景,增強了找礦信心。

(5)預測工作的初期階段是利用傳統方法,在對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圖件清繪和對比基礎上,人工圈定預測區、估算資源前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使用計算機技術、以GIS為平台,使成礦預測工作逐漸實現了立體化、定量化、系統化。隨著成礦預測方法現代化,成礦預測結果更加科學、准確。

(二)深部成礦預測

由於膠東地區金礦勘查開發強度大、工作程度高,已有礦山保有資源不斷減少,危機礦山逐年增多,地表找礦難度越來越大。20世紀末以來,地質工作者在膠東地區開始了深部找礦探索,並相應開展了深部金礦成礦預測。

2001~2002年,山東省地礦局部署開展了「山東省焦家成礦帶深部大比例尺金礦成礦預測研究」工作,選擇焦家成礦帶北起龍口市黃山姚家,南至萊州市徐村院一帶,進行金礦資源定量、定位、定級別、定成礦類型的深部大比例尺金礦成礦預測工作。在預測區內共圈定預測靶區11個,自北向南分別為:黃山姚家(A-1)、王家(A-2)、後溝子(A-3)、上庄(A-4)、河東(A-5)、河西-紅布(A-6)、東季-新城(A-7)、焦家-馬塘(A-8)、望兒山(A-9)、寺庄(A-10)、徐村院(A-11)。

上述預測靶區預測可新發現金礦(334)類資源總量金金屬量為565t,其中-400m標高以淺的資源總量為54t,-400m標高以深的資源總量為511t。

二、深部找礦驗證

(一)驗證靶區預測概況

1.焦家-馬塘金礦靶區(A-8)

(1)預測依據

1)本靶區淺部由焦家金礦床和馬塘金礦床構成。焦家金礦床由山東省地質六隊於1972年提交了勘探報告,探明金礦儲量金金屬量71363kg。地質六隊與焦家金礦合作於1996年完成了地質勘探—生產勘探總結報告,按重新確定的儲量計算工業指標圈定礦體,在-500m標高以淺,估算金金屬量94112kg,另有低品位金金屬量3405kg。馬塘金礦床②號礦體、①號礦體詳查報告由地質六隊分別於1984年、1986年提交,合計探明金金屬量16624.99kg。

2)焦家金礦床①號礦體與馬塘金礦床①號、②號礦體均受焦家主幹斷裂控制,尤其是焦家金礦床處於東季金礦床40線以南拐彎部位,成礦地質條件極其優越。由焦家①號礦體與馬塘①號礦體構成的聯合礦體,有向南西方向側伏之勢,側伏角較陡,124~164線-100~-300m標高之間的無礦間隔也略具向南西方向側伏趨勢。

3)預測靶區有金原生暈異常分布;重砂異常為金-黃鐵礦型,峰值金含量0.394×10-6,黃鐵礦0.1497×10-6;1∶1萬高精磁測顯示磁場特徵為NE向轉為近SN向的梯度帶,負磁場ΔT值0~-100nT佔70%,低緩場區ΔT值0~80nT佔30%。1∶2.5萬高精磁測ΔT平面圖上顯示,已探明礦體和深部都處於同一低緩場區的單元域內,ΔT值0~-60nT,說明深部成礦條件與淺部類似,但二者之間有明顯的稍高場值間隔帶;60~200線主帶下盤有激電異常顯示,ηS=4.5~5.0,128~200線上盤有ηS=4.5~5.0的激電異常。

4)焦家金礦床80~184線由12個鑽孔控制的①號礦體下部邊界為一大的無礦間隔,其下部有再度出現尖滅再現第二礦化富集段礦體的可能。

(2)預測結果

預測的①-1號礦體資源類別為334類,預測范圍為80~224線-600~-1400m標高,預測金礦資源總量為金金屬量56304kg。

2.寺庄金礦靶區(A-10)

(1)預測依據

1)預測靶區淺部———寺庄金礦床由地質六隊於1992年提交了普查報告,在240~386線長2190m,-400m標高以上共圈定礦體20個,獲(333)+(334)類資源量金金屬量7052kg,其中240~320線范圍內為3583kg。

2)預測靶區有以金為主的多元素組合原生暈異常分布,峰值為:Au135×10-9、Ag528×10-9、Cu35×10-6、Pb250×10-6、As4.02×10-6、Hg1.78×10-6;土壤異常峰值為Au0.1×10-6、Ag2.0×10-6、Cu1000×10-6、Pb800×10-6、Zn600×10-6;重砂異常為黃鐵礦型,其峰值為0.015×10-6;有激電異常反映,ηS=4.0~4.5;1∶1萬高精磁測顯示磁場強度呈近南北向梯度帶,ΔT值為20~180nT,其低緩場區ΔT值為60~120nT的佔40%,高磁場區ΔT值為120~280nT的約佔60%。

3)通過對已有資料的分析研究,結合區域成礦規律,認為本礦床的淺部礦體呈多字型排列或斜列式分布並普遍具有向南西方向側伏的特點。

(2)具體預測情況及預測結果

(12)號礦體。256ZK637於-360m標高由單工程式控制制的瑏瑢號表外礦體,厚度0.65m,金品位2.71×10-6,賦存於主裂面之下18m的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內,應視為深部盲礦體的頭部。256~272線間蝕變帶由淺而深厚度逐漸增大,地面有ηS=4.0的激電異常匹配。因此預測232'~272線-350~-700m標高,與激電異常分布范圍相對應部位賦存有向南西方向側伏的斜列盲礦體,預測資源量金金屬量3926kg。

②-2號礦體。264~320線,將原普查報告中的②號礦體分解為呈斜列式分布的兩個單礦體,編號為②和②-2,②-2號礦體分布在②號礦體的右下側。預測礦體分布於264~320線,-400~-1350m標高,預測資源量金金屬量9852kg。

②號礦體。原圈定的②號礦體,工程式控制制至-400m標高,於296線、304線向深部未封閉,因此預測296~320線,-400~-650m標高資源量金金屬量2163kg。

②-1號礦體。②號礦體沿側伏方向於320線尖滅,預測在320線以南-650m標高礦體再現,於376線消失,此范圍與寺庄Ⅳ號激電異常分布位置相當。預測324~376線-650~-1350m標高之間資源量金金屬量8792kg。

③-2號礦體。384線附近的③號礦體,分解為呈斜列式排列的兩個礦體,預測③-2號礦體資源量金金屬量1365kg。

④號礦體。④號礦體分布范圍與趙家激電異常大致相當,ηS=4.0~4.5,應為④號礦體的礦致異常,原異常驗證工程深度不足。根據普遍存在的礦體側伏規律,預測④號礦體334~432線、-250~-900m標高資源量金金屬量6774kg。

總之,寺庄靶區預測的深部金資源量類別為(334)類,預測資源總量為金金屬量32872kg,其中240~320線為15941kg。

(二)預測靶區驗證及對比

近年來的深部金礦勘查,對焦家-馬塘靶區和寺庄靶區進行了驗證。由於預測靶區范圍較大,而兩個靶區深部勘查工作范圍相對較小,本文僅對焦家礦床76~176線、寺庄礦床240~320線的預測成果與深部勘查成果進行對比研究。

1.焦家-馬塘靶區(76~176線)

1)預測范圍與實際探明礦體范圍對比。對比范圍內(76~176線,-500~-1400m標高),預測礦體最大深度為-1400m標高;實際探明礦體除152~176線的深部礦體未圈閉外,其他各線均在-800~-1100m標高尖滅。預測礦體與實際探明礦體除-600m標高長度接近外,實際探明礦體長度及面積均小於預測礦體。

2)預測金礦資源量與實際探明資源量對比。原來預測的范圍較大,包括焦家礦床①號主礦體和馬塘礦床①號主礦體,預測的資源總量只有56304kg,對比范圍內的預測資源量更少。通過焦家礦床深部詳查工作,在76~176線,-500~-1100m標高的較小范圍內已探明焦家深部Ⅰ號礦體資源量金金屬量94420kg。實際探明資源量遠大於預測資源量(圖4-1)。

3)預測資源量與實際探明資源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預測資源量選用的參數與實際探明礦體的品位、厚度有較大差別。預測時主要參考了已施工的較少量深部追索鑽孔資料,當時施工的鑽孔品位較低,礦體厚度較小,預測工作中沒有充分參考淺部礦體品位、厚度資料。

4)預測礦體特徵與實際礦體特徵對比。預測中,把焦家礦床①號主礦體與相鄰的馬塘礦床①號主礦體作為一個礦體總體進行預測。通過馬塘礦床深部普查工作證實,馬塘礦床①號礦體在深部與南部相鄰的寺庄礦床Ⅰ-1號主礦體相連,但與北部相鄰的焦家礦床Ⅰ號主礦體目前尚無資料證實相連。

預測深部礦體與焦家礦床淺部礦體相比,品位低、厚度薄、產狀較陡;實際控制深部礦體表明,焦家礦床的主礦體品位變化由淺而深有逐漸降低趨勢,礦體厚度由淺而深較穩定,礦體產狀由淺而深具明顯變緩特點。

5)深、淺部主礦體的關系。預測中,通過對80~184線間施工的部分工程資料的總結,得出的結論是淺部礦體向下尖滅,之下形成無礦間隔,無礦間隔後深部可能出現第二礦化富集帶礦體。深部詳查工作證實:在72~96線的-450~-570m標高無礦;在96~132線沿走向長500m的范圍內,淺部礦體從地表向下連續延深至-1100m標高,連續性較好,深、淺部礦體間為弱礦化帶(金品位1×10-6~2×10-6)或厚度夾縮帶,這一特徵反映了礦體形態上的變化,其下部礦體不完全是尖滅再現的深部礦體。

2.寺庄靶區(240~320線)

1)預測范圍與實際探明礦體范圍對比。對比范圍內,預測范圍與實際資源量估算范圍相差較大,預測的最大深度為-1350m,而詳查控制的最大深度接近-1000m標高;在預測范圍之外,有Ⅰ-1主礦體及Ⅲ號礦體群分布。實際礦體的斜深小於預測礦體,而南北向長度大於預測礦體(圖4-2)。

2)預測資源量與實際探明資源量對比。預測的3處礦體資源量合計為金金屬量15941kg,實際提交(122b)+(332)+(333)類金礦資源儲量金屬量44585kg。

3)礦體數量對比。預測工作中只預測了②、②-2、瑏瑢等3個礦體,詳查後已查明深部有3個礦體群共163個礦體,對148個礦體進行了資源量估算,其中資源量大於1000kg的Ⅰ-1、Ⅲ-1、Ⅲ-2、Ⅲ-3、Ⅲ-40、Ⅲ-66等主要礦體有6個。

4)預測資源量與實際探明資源量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預測資源量選用的參數與實際資源量估算參數相差較大,如預測時選用的是單個礦體的厚度參數,而實際勘查探明的深部Ⅲ號礦體群總厚度很大,288線、312線、320線的Ⅲ號礦體群總厚度分別為29.35m、41.54m、33.12m,與預測選用厚度相差10~20倍。

圖4-1 焦家金礦床深部成礦預測與驗證情況對比圖

圖4-2 寺庄金礦床深部成礦預測與驗證情況對比圖

5)對控礦構造和礦體分布規律的認識。預測中只研究了主幹斷裂對成礦的控製作用,忽視了其下盤分枝斷裂構造控制礦體的預測。深部勘查工作證實,主幹斷裂下盤的3條分枝斷裂在走向和傾向上均與主幹斷裂交匯,此構造型式控制著Ⅲ號礦體群的空間定位,在垂向上應在-1100m標高以淺。

大量勘查資料已經證實,「焦家式」金礦由主裂面向下可明顯地劃分為3個賦礦岩性帶,即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前者常賦存主要礦體,後兩者多賦存次要礦體。淺部普查工作資料已經確認了①號主礦體賦存於緊靠主裂面之下的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內,此帶內尚分布有其他小礦體,應屬於淺部Ⅰ號礦體群;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礦體的數量較少,規模較小,屬於淺部Ⅱ號礦體群;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以②號礦體為代表的諸多礦體歸屬於淺部Ⅲ號礦體群。實踐證明,寺庄礦區深部也存在與上述淺部礦體群大致對應的3個深部礦體群,而且Ⅱ、Ⅲ號礦體群資源總量大於Ⅰ號礦體群。遺憾的是,深部成礦預測沒有重視對Ⅱ、Ⅲ號礦體群的預測。

6)主、次要礦體認識對比。預測中,將距主裂面之下18m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底部的瑏瑢號表外礦體,作為主礦體頭部並向深部預測金資源量3926kg。經進一步研究,256ZK637工程的11、12號樣品所圈定的礦體厚度1.53m,金品位1.21×10-6,位於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的中部偏上位置,此礦體應是主礦體,也是深部Ⅰ-1號礦體的頭部,而瑏瑢號礦體為主礦體之下、大致平行分布的次要礦體。

7)對礦體分布規律及產出形態的認識。預測的主要依據之一是認為:礦體在垂向上呈斜列式分布及向南西方向側伏。經深部詳查工作,查明Ⅰ-1號主礦體的走向延長較小,沿傾斜延深較大,延深大於延長;Ⅲ號礦體群大致分布在-300~-900m標高,嚴格受主幹斷裂及其下盤分枝斷裂控制,單個礦體的延長大於延深或兩者相近。通過進一步分析礦體的分布特徵後認為,礦體呈斜列分布及向南西方向側伏的特徵並不明顯。

綜之,通過對預測靶區的驗證發現:預測深部礦床的位置大致與實際礦床吻合,但預測礦床范圍大於實際范圍,預測資源量遠小於實際資源量,主礦體預測較好,次要礦體預測難度很大。實踐證明,膠西北深部金礦資源潛力巨大。

❼ 砂金礦投資

2018年沙金礦投資前景分析報告》主要從產業宏觀發展研究分析,從產業現狀、中外市場、企業競爭、產業鏈運行、技術水平、產業前景等角度對沙金礦產業的發展進行細致研究,並對產業的投資價值、投資風險進行分析評估,最終對投資者提出相應的投資建議。
報告是基於君略產業研究院對沙金礦行業深入、廣泛的調查研究,並結合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工商部門、海關、行業協會等官方權威數據,由君略產業研究院專家團隊共同完成。
【目錄】
第一章 沙金礦產業發展概況
第一節 沙金礦定位與主要產品
一、產業定義
二、產品分類
第二節 沙金礦產業發展沿革與生命周期分析
第三節 沙金礦產業發展特點分析
第二章 全球沙金礦產業發展現狀
第一節 主要國家產業政策分析
第二節 市場競爭格局與特點
第三節 主要企業分析
一、企業一
二、企業二
三、企業三
第三章 中國沙金礦產業發展現狀
第一節 沙金礦產業發展環境
一、宏觀經濟環境分析
1、金融環境分析
2、經濟環境分析
二、政策環境分析
1、熱點政策分析
2、「十二五」期間產業政策環境預測
第二節 沙金礦產業發展市場現狀
一、市場規模
二、競爭格局
三、供需平衡
第三節 沙金礦細分子產業發展現狀
第四章 國內重點企業分析
第一節 沙金礦產業兼並重組情況分析
第二節 企業一
一、企業概況
二、經營狀況分析
三、企業發展戰略分析

❽ 黃金漲幅趨勢如何分析

—— 以下數據和分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黃金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黃金作為唯一兼具商品和貨幣雙重屬性的特殊產品,是最忠實的資產和現代信用貨幣的物質基礎。從歷史上看,黃金在應對金融危機、戰爭災變以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初全球爆發「速度最快、范圍最廣、難度最大」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經濟壓力下行的背景下,黃金的價格持續增加。

全球黃金供不應求現狀有所緩解

(一)全球黃金供給上行變動

黃金開采屬於全球性業務,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各個大洲,黃金由各種類型和規模的礦石提煉生產。從全球黃金供給情況看,世界黃金協會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9年全球黃金供給量波動變化,2019年全球黃金供給量共計6219.4噸,較上年同比增加4.15%。

2020年全球以中美為代表的貿易摩擦持續加劇,且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們對經濟的預期較不樂觀,促進了兼具商品和貨幣雙重屬性的黃金價格的上漲,短期內隨著中美關系的進一步惡化,黃金價格將繼續維持高位。

❾ 湖南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歷史新階段,對資源的需求特別是對土地資源的需求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國家為防止經濟「過熱」、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繼續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對土地「閘門」把得更加嚴緊,國土資源部門面臨的雙重壓力比往年更大、困難更多、任務更艱巨。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正確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把握主動、積極應對,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各項工作平穩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國土資源現狀

(一)土地資源

據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顯示,2006年全省土地利用現狀為:農用地面積 1791.42 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84.56%,比2005年下降了0.08個百分點;建設用地面積136.2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6.43%,比2005年增加了0.11個百分點;未利用地190.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9.01%,比2005年下降了0.04個百分點。

2006年,全省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通過開發、復墾、整理及其他方式共增加耕地156692.1畝,扣除建設佔用耕地144029.7畝,還增加了12662.4畝。從全省來看,2006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的目標,其中長沙、湘潭、衡陽、永州四市實施了耕地的異地佔補平衡。近年全省耕地面積變化情況見圖1。

全省未利用地面積年初28725214.6畝,年末28637875.9 畝。2006年年末未利用地減少面積為137901.7 畝,增加50563.0 畝。

全年未利用地轉為農用地103799.4畝,其中耕地53656.5畝、園地987.4畝、林地42284.3畝、其他農用地6871.2畝;未利用地轉為建設用地3.3畝。

圖3 2000~2006年省級批准農用地轉用情況

2.土地徵收

全省各類建設用地項目共計徵收土地16845.88公頃,其中農用地12554.80公頃,耕地6544.68公頃,征地總費用為1299162.25萬元,安置農業人口295413人。

3.土地劃撥

2006年全省劃撥各類土地1485宗,面積1836.67公頃,占土地供應總量的22.89%。

4.土地資產處置

2006年,共處置89家省直管單位,271宗土地資產,759.56萬平方米的土地,核定土地資產總價值37.86億元。其中,出讓土地184宗,面積429.8萬平方米,價值31.3億元。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徵收土地出讓金8.05億元,省級財政結算入庫土地出讓金6.65億元,比「十五」期間翻了一番。

5.基本農田保護

省國土資源廳與省農業廳共同制定下發了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問題的整改意見和補劃基本農田工作暫行規程,建立了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展了基本農田資料庫建庫工作,安排了93個縣開展建庫,有60多個縣市完成初步成果。根據國務院《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代擬了《市州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並報省政府審定。

全省基本農田數穩定在3367165.22公頃。安鄉、平江、南縣、湘潭、衡陽5個縣被批准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

(三)地礦行政管理

1.整頓規范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扎實開展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組織各類整治行動183次,立案查處礦產違法案件2128起,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礦山(點)2806個(次),限期整改和停產整頓礦山954個,關閉非法和整改不合格的選礦廠170個,停產整頓選礦廠210個,對56起非法采礦涉嫌犯罪行為破壞的礦產資源價值進行了鑒定,移送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128人。

2.管理機制創新

不斷探索創新,推行礦業權規劃計劃管理。嚴格執行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凡礦產資源規劃沒有批准或與規劃不符的,一律不予審批礦業權;規范礦業權審批行為。省廳下發了《關於規范采礦許可證審批發證許可權有關問題的通知》,收回了原委託市州發證的礦床儲量規模為中型(含)以下的鉛鋅等21種礦產的發證許可權,進一步理順了省市縣的審批職能;調整礦業權利益分配關系。礦產資源收益主要向基層傾斜,對於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的,將省市縣礦權收益分配比例調整為3∶2∶5;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2006年全省收繳備用金7.1億元,強化了礦業權人治理礦山環境的責任;開展了礦產資源儲量動態檢測工作。全省完成甲類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檢測2765個,占應完成數的85%;落實礦山年檢制度,將儲量動態監管、采礦登記發證、「三率」指標考核、補償費追繳、地質環境備用金收取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把年檢變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全面檢查。

3.資源儲量管理

全年省級共評審備案礦產儲量報告377個,其中小型礦288個,零星分散礦89個。儲量報告中煤礦321個,其他礦56個。全年共確認采礦權評估報告124個,備案探礦權評估報告88個。發布了《湖南省礦業權評估管理暫行辦法》。建立了全省礦山儲量監管機制,3292個礦山已基本完成了儲量動態的野外工作,省廳已審查通過75個礦山儲量年報,審查了215個壓覆礦產報告。用地項目壓覆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煤炭、金礦、石灰岩和礦泉水。全年依法匯交成果地質資料409種。

4.勘查許可證批准登記

2006年全省批准登記勘查許可證317個,其中能源礦產85個(包括煤81個、地熱2個),黑色金屬礦產34個,有色金屬礦產100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3個),非金屬礦產22個,批准登記面積2791.14平方千米,比2005年(3830.46平方千米)同期減少27.13%,收取礦業權使用費55.82萬元,同比(89.89萬元)減少37.90%。從獲得勘查許可證的企業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156個)和私營企業(68個)為主要勘查力量,分別佔到持證總數的49.21%和21.45%,其他是有限責任公司(40個)、股份有限公司(10個)、集體企業(3個)、股份合作企業(23個)、聯營企業(9個)、其他企業(5個)。

5.采礦許可證批准登記

全省批准登記采礦許可證6797個,其中非金屬礦產4430個(化工礦產180個),能源礦產1598個,黑色金屬礦產270個,有色金屬礦產409個,貴金屬礦產76個(金礦75個),稀有、稀土礦產4個,水氣礦產10個。批准登記面積2498.05平方千米,采礦權使用費1140.03萬元。

從采礦企業經濟類型看,以私營企業和集體企業為主,分別為4183個和1287個,其餘依次為國有企業242個、股份合作企業160個、股份有限公司276個、有限責任公司230個、聯營企業48個、獨資經營企業44個、外資企業3個和其他企業。

(四)地質環境保護

1.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2006年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制定和發布了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確定了市州級地質災害隱患點366處,縣級隱患點1500多處。全省建成省、市、縣三級氣象預報預警網路,並已延伸到2000多個鄉鎮國土所,共有預警責任人3175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在防禦「6.17」、「6.25」和「7.15」等3次嚴重群發性地質災害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2006年,完成了隆回縣、花垣縣、城步縣、攸縣、邵東縣、常寧市、臨湘市、嘉禾縣、宜章縣、汝城縣、安仁縣、沅陵縣12縣262個鄉鎮和5885個行政村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面積2.7萬平方千米。查出隱患點540處,受威脅人口40114人,受威脅財產4.6億元,並逐點制定了防治方案。全省已有56個縣市區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本查明了調查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范圍、規模、結構特徵、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編制了《湖南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6~2010年),並已經省政府批准頒布實施。

3.地質災害防治

省國土資源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工作的通知」,完成了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檢查,完成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備案475個,其中一級63個,二級96個,三級316個。組織編制和審查了2005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計,申報了2006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國家項目,爭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資金3000萬元。完成了2006年度「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9個項目,被評為全省「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先進單位。建立和完善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相配套的制度。全省已收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7.1億元,其中省本級收存6.3億元。

五、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共發現土地違法行為6908件,涉及土地面積1612.92公頃(耕地436.49公頃),其中歷年隱漏2100件,涉及土地面積397.22公頃。2006年立案查處3766件,涉及土地面積1341.35公頃(耕地369.01公頃),其中隱漏案件立案963件,涉及土地面積341.99公頃,2006年發生案件立案2803件,涉及土地面積999.359公頃(耕地279.01公頃)。與2005年發生案件立案數(3136件)相比,減少了333件,下降了10.62%。

全年共結案3580件,涉及土地面積1129.89公頃(耕地267.107頃),其中處理2005年未結案件288件,佔8.04%,處理隱漏案784件,處理2006年發生案件2508件,佔70.06%。從查處的違法主體看,各級政府土地違法案件83件,比上年增加53.7%,其中省級機關2件,市級機關4件,縣級機關52件,鄉級機關25件;其餘是其他單位和個人土地違法案件,其中村(組)集體219件,企事業單位522件,個人2741件。

全年共拆除構築物21583.97百平方米,沒收構築物857.4百平方米,收回土地59.53公頃(耕地9.97公頃),收取罰沒款4469.16萬元。全年通過動態巡查發現違法行為 8087 件,涉及土地面積1933.85公頃(耕地550.76公頃),制止違法行為7004件,涉及土地面積1560.703公頃,其中耕地402.018公頃,挽回經濟損失14658.39萬元。全年行政處分13人,黨紀處分6人,刑事處罰5人。

在處理2006年發生的2803件案件中,買賣和非法轉讓土地案件294件,佔10.49%;破壞耕地案件133件,佔4.74%;未經批准佔地2247件,佔80.16%;其他案件127件,佔4.53%。

(二)礦產違法案件查處

2006年全省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共立案1240件,比2005年(1343件)減少7.67%,其中勘查類違法案件22件,佔1.77%;開采類違法案件1211件,佔97.66%;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佔0.56%。從違法主體看,企事業單位152件,集體130件,個人958件。另有2005年未結案件98件。2006年結案1211件,比2005年(1313件)減少7.77%,其中勘查7件,開采1112件,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7件,處理2005年未結案85件。

全年吊銷采礦許可證59個,收取罰款1996.72萬元,全年行政處分3人,黨紀處分2人,刑事處罰37人。

2006年立案查處的礦產違法案件中,以開采類違法行為最突出,全年共查處1211起,佔2006年立案的97.66%,其中尤以無證開采、越界開采現象普遍,共查處1094起,佔2006年查處的開采類違法案件的90.34%。開采類違法中個人違法案件942件,佔全年查處案件總數的75.97%。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與人員情況

(一)國土資源體制改革

2006年全面完成了體制改革任務,國土資源行政體制進一步理順。全省14個市州全面實現對34個區分局的人、財、物的垂直管理,88個縣市國土資源局領導班子上收到市州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管理。2264個基層國土資源所作為縣市局的派出機構,機構、編制上收為各縣市人民政府管理。各市州局增設了總工程師或總經濟師。全面落實了國土資源執法部門「三定方案」。全面落實了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基層國土資源所礦產資源、測繪管理行政職能,實現了土地、礦產和測繪的集中統一管理。

(二)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

2006年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從業人員較2005年有所精減,全省共有縣級以上各級國土資源管理機構123個,從業人員16392人,減少了3.3%。行政編制人員3229人,比2005年減少4.2%。

全省共有鄉級土地管理所2141個,從業人員5698人,其中專職人員5696人,佔99.96%。

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高度重視幹部隊伍建設,全年共有2973人次通過了管理及業務知識培訓,其中黨校培訓1397人次,各級行政學院培訓303人次,其他培訓1273人次。

全年參加學歷教育2367人,其中在讀博士7人、碩士47人、本科1196人、專科 1117 人。2006年取得碩士以上學歷學位6人、學士學位5人。

❿ 甘肅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6年甘肅省國土資源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大、省政協的監督關懷下,在國土資源部的指導下,在各市州黨委、政府、省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國土資源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深化改革、狠抓落實為著力點,深入開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為保證,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規范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全面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根據2006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省主要地類面積及地類構成情況為:①農用地2541.73萬公頃。其中,耕地462.71萬公頃,佔18.20%;園地20.54萬公頃,佔0.81%;林地517.76萬公頃,佔20.37%;牧草地1410.99萬公頃,佔55.51%;其他農用地129.72萬公頃,佔5.11%。②建設用地96.93萬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87.60萬公頃,佔90.37%;交通用地6.47萬公頃,佔6.68%;水利設施用地2.86萬公頃,佔2.95%。③未利用地1909.08萬公頃。其中,未利用土地1850.28萬公頃,佔96.92%;其他土地58.80萬公頃,佔3.08%(圖1)。

圖1 2006年全省各類用地構成

2006年全省耕地面積中:旱地360.32萬公頃,佔77.87%;水澆地100.62萬公頃,佔21.75%,主要分布在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等地。

全省包括耕地中的水澆地及果園在內的農用地灌溉面積共有121.16萬公頃。已有林地加灌木林地計算森林覆蓋率為9.19%。

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8.02%,尚未利用的土地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1.98%,包括沙漠、戈壁、裸岩、低窪鹽鹼地、沼澤地等。

全省土地總面積居全國第七位,人均佔用土地量居全國第五位。耕地面積居全國第十一位,人均佔有耕地2.63畝,居全國第六位。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6年全省耕地增加3160.54公頃。其中,開發1595.13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50.47%;復墾460.95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14.59%;整理增加耕地828.66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26.22%;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耕地172.00公頃,佔新增耕地總量的5.44%;其他增加耕地103.80公頃(圖2),佔新增耕地總量的3.28%。

圖4 2006年各市州土地出讓純收益情況

(二)礦權市場建設

2006年按照全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和全省地質勘查規劃,全面展開了探礦權采礦權公開出讓工作,通過制度建設,礦業權市場得到進一步完善,礦業權公開出讓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肅南縣老君廟玉石樑玉石礦、民樂縣滿山煤礦等3宗普查探礦權以39.5萬元掛牌成交,景泰縣大泉水—大沙峴煤礦、武都區唐壩金礦采礦權分別以200萬元和295萬元掛牌出讓。完成了正寧南煤田采礦權出讓的前期准備工作。

1.探礦權采礦權一級市場

2006年全省審批探礦權14宗,比2005年減少224宗;掛牌7宗,金額1744.5萬元。采礦權出讓635宗,金額7084.76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4.12倍和1.83倍。其中審批162宗,金額1600.79萬元,占總金額的22.59%,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16.2倍、5.08倍和2.78倍;拍賣8宗,合同金額4223.35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2倍和1.55倍,占總金額的59.61%,比2005年下降了10%;掛牌465宗,金額1260.62萬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了3.32倍和1.49倍,占總金額的17.79%,比2005年下降了4.07%。

2.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6年全省探礦權轉讓29宗,成交價款25955.14萬元,其中出售28宗,價款6955.14萬元;作價出資1宗,價款1900萬元。采礦權轉讓5宗,成交價款175.2萬元,其中,出售3宗,價款163.3萬元;其他2宗,價款11.9萬元。分別比2005年減少8宗和1727.2萬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一)土地執法監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土地違法案件631件,涉及土地面積422.72公頃(耕地215.75公頃)。本年發生791件,面積374.09公頃(耕地162.03公頃);歷年隱漏案件65件,面積58.66公頃(耕地55.8公頃);2005年未結案2件,面積0.03公頃(耕地)。本年動態巡查發現違法案件1134件,涉及土地面積190.2公頃(耕地65.8公頃)。本年動態巡查制止違法案件877件,涉及土地面積110.19公頃(耕地45.03公頃),挽回經濟損失66.21萬元。

至2006年底,處理結案588件,面積345.87公頃(耕地211.34公頃);其中處理隱漏案件63件,面積52.13公頃(耕地49.27公頃);處理本年發生案件523件,面積293.7公頃(耕地162.14公頃);處理上年未結案件2件,面積0.03公頃。已處理案件中,拆除構建物77.74百平方米;罰沒款545.39萬元;刑事案件移送4起,給予黨紀處分3人、政紀處分3人。

據統計顯示,土地違法案件發案率較高的仍然是未經批准佔地的違法行為,占總案件的76%以上。

(二)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

2006年全省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1)政府和相關部門依法管理礦產資源的意識明顯增強。尤其是個別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比較混亂地區的政府和部門,思想認識和觀念轉變比較明顯,越權行政、擅自審批勘查開發礦產資源的違規行為得到糾正,礦產資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

(2)無證勘查開采、破壞礦產資源等違法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據統計,全省共查處無證勘查55起,無證開采954起,超層越界開采15起,沒收礦產品3.284萬噸,罰沒款278萬元,吊銷采礦許可證18個,注銷采礦許可證229個,追究刑事責任1人。同時,對50戶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煤礦依法實施了關閉,並對2004年底前到期但未依法申請延續登記的46戶礦山企業的采礦許可證依法作出了注銷處理。對114個「圈而不探」探礦區塊,進行了依法查處和規范。

(3)公開暴光和查處了5起社會影響較大的典型礦產資源違法案件。對康縣犀牛江河道非法開采砂金、西和縣六巷金礦和碌曲縣拉爾瑪金礦無證開采黃金違法案件進行了公開暴光和處理,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4)制度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結合貫徹全國地質工作會議精神和針對整頓規范中發現的問題,制定了《礦業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地質勘查基金管理辦法》、《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收入管理辦法》、《甘肅省礦山儲量動態監督管理工作方案》、《甘肅省加強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促進回採率提高工作的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和規定,為全面規范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礦產資源管理工作得到明顯加強。全省《礦產資源勘查規劃》、《礦業權設置方案》、《甘肅省礦產資源整合初步方案》已經編制完成。煤炭資源回採率專項檢查全面展開,礦山資源整合工作已經起步,其中徽縣洛壩、謝家溝鉛鋅礦區已完成整合工作,為下一步全省資源整合工作全面展開提供了經驗。

2006年12月國家九部委工作組對全省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第一階段工作進行了檢查驗收,從五個方面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甘肅省對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高度重視,態度堅決,行動迅速,措施得力,進一步完善了有關政策措施,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第一階段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三)礦產執法監察

2006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各類礦產資源違法案件137件(其中集體15件,個人86件),查處無證開采120起,查處越界開采9起,至2006年底處理結案136件(其中集體15件,個人86件),本年未結案1件。吊銷采礦許可證6件,查處不按規定繳納礦產資源管理補償費1件,查處其他3件,罰沒款158.49萬元。

從統計數據看,礦產資源違法案件中無證開採的案件占總案件的91%以上。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2006年全省共受理行政復議18件,比上年增加6件,加上上年未結的1件,共計14件。本年共審結19件,其中維持12件,撤銷6件,責令履行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2006年全省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不含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共2867人,行政人員2179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40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1.40%,大本及大專生204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71.33%,高中及中專生655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22.85%,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員127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42%。直屬事業單位422個,職工數4500人。

2006年全省三級管理部門經費收入16478.11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撥款37.56萬元,比2005年增加28.06萬元;地方財政撥款13204.9萬元,比2005年增加了1080.59萬元;其他收入3235.65萬元,比2005年增加1116.52萬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200萬元。

2006年以《公務員法》實施為契機,全面加強機關公務員培訓工作,全年培訓機關人員108人次。在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舉辦各類業務培訓班9期,培訓幹部758人次。組織市州國土資源局長12人次,參加國土資源部舉辦的局長培訓班。通過開展教育培訓,提高了全系統幹部職工依法行政、參與宏觀調控的能力;溝通協調、推進工作的能力;清正廉潔、自我約束的能力。

全省參加各種院校及培訓機構畢業或結業人數(省級以上證書)達1555人,比2005年增加了11.71%。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24人次,行政學院學習152人次,其他培訓1179人次(其中國外培訓2人);學歷教育298人次,比2005年下降39.60%人次,博士生1人,碩士生10人,本科生結業165人,大專結業122人。本年獲得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1人。

七、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土地資源信息

2006年,全省穩步推進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了土地資源管理信息化體系,基本實現了辦公自動化、手段現代化、管理科學化和服務化,及時、全面地對全省土地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一批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城鎮地籍調查、土地利用現狀等方面的應用軟體相繼得到開發和應用,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土地資源信息化管理的專業隊伍。

全省地籍管理信息系統已建成運行,全省有58個市(縣、區)建成1∶1萬主比例尺土地利用資料庫,佔全省應建數的67.4%。全省已有55個城鎮建立了1∶500~1∶2000的地籍信息系統,佔全省應建數的55%。

利用SPOT5衛星數據完成了全省18個縣(市、區)的土地利用更新調查。同時利用信息化手段和遙感技術,對蘭州市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和全省開發園區土地利用情況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及時掌握監測區內的土地利用狀況。目前,全省絕大多數縣(市、區)和60%的鄉(鎮)已在土地利用規劃方面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和數字制圖。這些信息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地籍管理、建設用地審批、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基本農田保護、農用地分等定級、城市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等方面,為全省經濟建設、土地資源管理提供了准確可靠的土地資源基礎數據。

(二)礦產資源信息

甘肅省礦產資源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完成了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資料庫、礦產資源儲量空間資料庫、省市縣三級采礦權資料庫和省級探礦權資料庫建設,並已運用於礦政管理工作。國土資源部試點項目《甘肅省礦產資源電子政務管理信息系統》已進行入運行階段,此項目的實施必將推動全省國土資源電子政務信息化的建設步伐。已建成了甘肅省1∶20萬水文地質圖資料庫、1∶20萬地球化學資料庫、1∶50萬、1∶20 萬、1∶5萬地質圖資料庫,大中型礦產地資料庫等一批大中小各種比例尺的地理、地質、物探、化探、遙感資料庫。完成了1461份地質資料數字化的建庫工作,地質資料目錄資料庫已用於資料目錄的自動化查詢系統。

(三)網路網站建設

2006年省國土資源廳完成了區域網(內網)和政府門戶網站(外網)的建設工作。省廳區域網一期建設工程的完成,實現了網上查閱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地質資料、目錄檢索、發布信息和訪問省國土資源網站的功能,市(州)和部分縣(市)國土資源部門也建起了一批門戶網站。完成了部省兩級視頻會議系統建設,並已投入使用。在省發改委的指導下,完成了全省「金土工程」項目的可行性報告編寫論證工作。各市(州)、縣(市、區)按照國務院和省發改委的要求正在開展本級「金土工程」項目的申報和論證工作,「金土工程」項目在全省的實施,必將促進甘肅省國土資源各項管理工作逐步實現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

全省從事信息化建設人員483人,其中研究生5人,大本、大專生401人,中專、高中生77人。技術人員78人,其中高級技術員16人,中級技術人員34人。累計投入經費2593.4萬元,其中2006年投入787.71萬元。

八、幾點建議

(1)繼續加大國土資源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的宣傳力度,提高全民保護、珍惜、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的意識。

(2)進一步加強土地資源管理,依法嚴格土地審批程序,把好土地「閘門」,發揮好宏觀調控作用,切實維護好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3)借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之機,進一步加強對各種違法開採行為的清理整頓,為深化礦業權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奠定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規模化開采和集約化利用礦產資源。

(4)根據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主要違法情況,應進一步加大國土資源動態巡查力度,盡量使無證開采、未經批准佔地等現象在萌芽狀態時予以制止。

(5)加快國土資源綜合統計改革步伐,使統計數據和指標科學合理,適應國土資源管理的要求,真正發揮統計數據的作用。為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提供及時有效高質量的參考數據。

閱讀全文

與金礦報告分析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防城港市貸款 瀏覽:475
期貨交易的指令 瀏覽:679
公積金貸款可以貸幾成 瀏覽:606
外匯cctv 瀏覽:819
期貨大宗商品為什麼會停盤 瀏覽:302
易方達並購重級基金161123 瀏覽:254
期貨籌碼計算公式 瀏覽:142
白銀外匯投資 瀏覽:598
股票投資堂 瀏覽:636
期貨分時量峰如何判斷頂底 瀏覽:740
比較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瀏覽:591
如何查詢個人持有的基金凈值 瀏覽:777
貴州省鐵路投資公司 瀏覽:883
中國貴金屬交易所發展史 瀏覽:598
進口高純貴金屬材料 瀏覽:54
會理財的意思 瀏覽:124
紅棗期貨上市受益股票 瀏覽:745
陝西金葉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747
交易師多屏全推122 瀏覽:708
信託打包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