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智能製造給傳統企業能帶來哪些變
傳統製造企業面臨的問題:
生產計劃、生產工藝等是用電子文檔或紙質文件進行記錄下達;
設備獨立生產,數據難以採集,集控難以實現;
物料人為配送,難以滿足生產計劃需求;
人、物、機達不到最優的生產搭配,產能低、耗能大,生產不透明。
業務不能一體化;
計劃排程純人工,只能多排以保證生產,嚴重的庫存浪費;
工藝管理粗放,全憑技工經驗;
現場黑箱,在製品流轉、物料周轉等信息不明;
質量管理「按圖檢驗」,費時費力等等。
以上種種問題,造成了生產建設過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資源的浪費。最終導致管理層生產管理信息傳達不及時,操作層信息接收不明確,生產管理混亂,同時工件加工過程無法追溯,產品質量得不到有效的監控及控制。各崗位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及管理手段,生產過程中很容易出現 「答非所問」、「張冠李戴」 等問題。 「跑單子」現象占據日常工作大部分時間。
ZQ-MES系統,助力製造企業進行以下變革:
現場管理細度:按天 → 按分鍾/秒
現場數據採集:人手錄入 → 掃描、快速准確採集
電子看板管理:人工統計發布→ 自動採集、自動發布
倉庫物料存放:模糊、雜散 → 透明、規整
生產任務分配:人工 → 自動分配、產能平衡
倉庫管理:人工、數據滯後 → 系統指導、及時、准確
責任追溯:困難、模糊 → 清晰、正確
績效統計評估:殘缺數據估計→ 憑准確數據分析
統計分析:按不同時間/機種/生產線等多角度分析對比
綜合分析:按不同的需求綜合分析不同的數據
如果把工廠的硬體設備看作是人的身體部位的話,那麼MES就是人的神經系統,掌控全身狀態。企業在野蠻生長的時候,可能會更加註意身體的成長,但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考慮更好的發育大腦,通過對工廠的實時性、可追溯的精準控制,實現企業的成本降低,效率/效益的提升。
⑵ 淺析智能製造對於中國製造業的意義有哪些
節選一段來自步科自動化董事長唐咚的演講《創造新經濟的智能製造模式》回答此問題。
。。。在過去的舊經濟時代,中國依賴投資與出口,大做M2B的生意,越來越多的大B將訂單交給我們中國的企業去生產,中國因此成了世界的代工廠。於是,我們開始拚命的生產,不斷的做自動化改造,上自動化流水線來滿足大B們大批量大規模的訂單需求。但是,現在新經濟已經來臨,M2B的時代逐漸遠去,個性化消費成為主流市場,大眾創新創業在不斷涌現。
我們發現,我們的訂單變得越來越離散,規模也越來越小,個性化定製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有很多微創新的產品要去生產,我們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面對新經濟帶來的商業模式的轉變,我們的技術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物聯網技術、機器人技術、人工智慧技術、雲技術、大數據,這些技術的來臨,帶來了我們製造形式的轉變,也為我們的製造帶來了一種新的方式,那就是智能製造。
智能製造就是為新經濟而開發的創新的高科技的生產方式。其本質更多的與新的商業模式下產生的生產需求相關。當單品大批量的M2B的時代逐漸遠去,當個性化消費、大眾創新創業成為主流時,我們的製造業將與柔性化、數字化、透明化、智能化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智能製造的新趨勢,而小而美的雲工廠是智能製造的終極目標。。。
⑶ 電視對社會的影響
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報紙、卡通、廣告設計、服飾樣式、信息圖表等介質所表現的符號圖像與信息意義所包圍,人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日趨向符號化邁進。各種符號形式的生產、復制和交換成為社會生活的普遍特徵,並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資本勢力的擴大和信息意識的增強,這種特徵將更為明顯。
圖像、信息以及符號化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大眾傳播媒介。報刊、雜志、書籍、隨身聽、電影、電視、錄像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藉助這些媒介手段,人們源源不斷地獲取著大量信息和享受著大量的娛樂。在這一生活方式的轉變中,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家庭和作為傳媒重要代表的電視都扮演著各自特別的角色,並且相互之間「拉扯」成「難舍難分」的關系。有學者稱電視最重要的特色是它是一種家用媒體,足見二者間的關系。
在科學技術與信息同步變革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電視傳播對整個社會的支配影響作用十分明顯,在日常生活的語言、廣告文本等意義象徵性方面和出生、結婚、死亡等儀式性結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電視傳播逐步地融入了大眾生活,使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打開電視來進行身心放鬆、消遣娛樂、享受愉悅,看電視耗費人們大量的閑暇時間;討論電視傳播中的節目內容、所涉及的重大新聞事件與人物、影視劇中的人物成為人們在家中,在街上及其它公眾場合的固定話題;政治人物形象展現、企業產品品牌推介、娛樂教育休閑消費都藉助電視加以傳播。
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施展舞台的一個重要場所就是家庭,成了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節目的編排與內容都基於家庭視角,與之響應的就是播報風格的口語化、生活化、即時性。首先,電視內容大量的涉及家庭、住所與家庭生活,即家庭故事日益成為電視媒介表現的中心內容。對普通百姓家常生活的多角度、多方位地表現,以平民化的視角,講述百姓故事,探討百姓話題,服務百姓生活,讓電視節目製作者傾心不已。熒屏上的影視劇往往假想一個由父母、子女組成的特殊類型的家庭為背景,在這一特定的背景中鋪展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話語交談,例如《渴望》、《我愛我家》;其次,電視傳播特色表現在與觀眾近距離、面對面、口語化直接說的家庭交談形式。例如,大型直播類新聞將新聞現場盛況搬到人們生活的家居場所,其它類型的電視節目內容大多模擬談話,參與者模擬家庭生活圍坐在廚房桌邊閑聊的方式,在一個情景場下或演播室里談天說地。這些都為了影響作為家庭一員的觀眾。同時,電視也打破了公眾領域和家庭個人之間的界限,將家庭的私人空間延伸至社會的公共空間中。大眾傳媒、政治、國家、公共生活等機構想社會大眾傳遞信息的書面權威的傳統日益走向家庭個人化特色。「交談實踐-----是社會時間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⑷ 智能手機的普及到底對電視機行業和電腦行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隨著科技的發展,智能手機已經開始逐步取代傳統PC滲透進入了人們娛樂、生活的各個方面。從2011年開始,我們的生活開始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上班間隙、 地鐵上、公交車里,到處可見人手一部手機,在不停的刷新。「我的微博又漲了10個粉絲」,「今天早上天氣真棒,趕緊拍下來分享到朋友圈,」,有人說,我們的生活現在成了「雙微時代」,微博和微信已經霸佔了大多數年輕人的社交圈子。而作為他們的載體- --智能手機,時至今也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
手機從過去單的通話功能, 到今天集通話、簡訊、攝影、上網、購物、聽歌、視頻、電子書於一身,不僅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通訊需求,也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有不少文章介紹了手機在現代人生活里的一面:手機全天開著,-沒電就心慌;揣在懷里,即使沒有新信息也時不時拿出來看看屏幕,不管是躺在床上還是走在路上,都在「辛勤」地更新微博,「認真」地埋頭看小說電影....每月不少的微信使人們在縮短生活的距離、方便溝通的同時無意間擴大了人們在情感上的距離,使得表情統一化,口語遲鈍化。
手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壓制了電視電腦的發展,因為一部手機大部分功能都可以滿足。但是手機的發展也促進了電視機電腦的發展,一體化發展,使得生活更加便利。
⑸ 傳統電視行業在互聯網+的時代有什麼優勢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液晶電視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電視人轉戰互聯網,給電視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傳統電視正在遭受互聯網日益嚴峻的挑戰,人才的流失只是其中之一。隨著多屏時代的到來,人們的休閑娛樂不再局限於電視屏幕,而有了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更多選擇。
互聯網重互動、重體驗的優勢,讓互聯網自製內容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比如圍繞《奇葩說》節目,其衍生節目、衍生品、個人品牌運營、線下進校園、原創版權開發等產業鏈模式已經初具雛形。未來,互聯網自製帶來的改變不僅在營銷、內容上,更將深入到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打造把觀眾轉化成消費者。
⑹ 人工智慧到底對傳統製造業能影響到哪個程
影響程度很大,基本上密集型製造業都可以被代替。
⑺ 互聯網對傳統製造業的影響
互聯網對製造業等傳統行業而言,最基本的,藉助互聯網平台,企業、市場與用戶的互動程度和范圍極大擴展,互聯網與工業呈現融合創新的態勢。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基本沿產業鏈由下游向上游推進,消費品行業面對著多變的消費需求,最靠近消費者,因此互聯網給消費品行業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零售業帶來的挑戰是其他任何行業無法企及的。可以說,互聯網首先引起的是消費品行業的變革。
事實上,消費品行業的變革最明顯,正處於由深入向引領過渡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生產者為核心的生產組織模式從大規模集中生產轉向按需製造、個性化、柔性化生產。為更好地適應這種變革,在產業鏈傳導機制的作用下,中游裝備行業柔性、可重構的生產體系應運而生,互聯網對裝備行業的影響作用初顯端倪,涉及互聯網的主要應用包括虛擬製造、柔性生產、運維服務以及智能製造等;位於上游的原材料行業受互聯網的影響滯後於上、中遊行業,目前僅在生產線能源管控、節能減排監測等局部領域探索應用,真正的變革性影響尚未發生。
從生產經營的環節來看,最先受互聯網滲透和影響的是營銷環節,繼而是研發設計、運維服務等環節,而生產製造環節相對受影響較小。由於互聯網強調開放、共享和順勢而為,而生產製造系統處於較為復雜和惡劣的環境,對可靠、穩定及安全性的要求比消費級應用更為嚴苛。同時,互聯網開放、共享的特徵與工業生產過程中相對獨立、封閉的體系不易契合,無法像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直接應用到生產環節,提高生產效率。因此互聯網與工業在營銷、采購環節率先融合,繼而是設計、服務等環節,鮮少直接介入生產過程。
雖然生產運營環節的互聯網創新不及其他環節深入,但隨著實時感知的物聯網、高速傳輸的光纖寬頻和新一代移動通信網路以及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的突破和集成,互聯網向裝備行業融合滲透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⑻ 智能化製造,機器換人後對原有傳統製造業帶來哪些沖擊和變化
行業權威告訴你:智能製造核心不是機器人!導讀:「現在很多人一說智能製造,以為就是買很多自動化設備,就是產線上引入機器人。機器人不等於智能製造,為了自動化而自動化,可能會把好企業給拖垮了。」——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朱海。如果投資回報期不能控制在三年以內,或者不能通過智能製造帶來生產效益提升,該智能製造項目是沒必要的。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朱海,曾在施耐德創新開放日的主題演講中發表上述觀點。誠然,在《中國製造2025》戰略推動下,因為一些利好政策與政治因素,中國的製造企業都在積極推動產線向智能製造方向轉向升級。但在熱潮之下,更應該冷靜分析:智能製造一定要先醫後葯、量力而行。因為缺少投資回報率的成本投入,哪怕是30%,也可能把一個好企業給拖垮。所謂先醫後葯,就是先對企業進行診斷,再擬最適合企業的路徑方法。任何步驟都繞不過先做好產品,進行創意產品設計,使其產品易於面向機器人裝配、低成本又高質量;再打造卓越的流程,擁有最少的浪費和最好的質量。在成功完善了以上兩步之後,再評估企業在通往工業4.0的道路上所到達的層次,進行業務需求排序,搭建智能製造的框架,構建良好的布局等。說到底引進機器人,推動智能化進程,更像是一個結果,而非神奇的濟世良方,適合於所有的企業。所謂量力而行,指的就是企業主必須認清企業所處位置、擁有的實力,清楚認知每一個位置的前進目標,在紛繁復雜的現狀里找到最適合企業所走的路徑,切忌盲目跟風。不貼合實際地去購置大量機器人的後果只能是造成資金的浪費以及機器人的閑置,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應該學習德國人的務實精神,拋卻不切實際的行為,穩扎穩打地將企業的基礎打好。只有擁有了強大的實力、完備的規劃,才能在智能化時代順理成章地轉化升級,進入全新的未來!——摘自「科理咨詢」
⑼ 智能製造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
智能製造將在三個方面對傳統製造業產生重大作用。
第一是產品創新。把感測技術以及軟體植入到產品當中,就可能使產品的性能和質量發生質的變化。比如智能的工程機械、智能玩具、智能傢具、智能洗衣機、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電飯煲等。當然這些產品從現在來看,它只是智能的一個初級階段,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的智能程度將進一步提高。
第二是製造技術創新。在製造過程當中,從它的設計到製造,都使得整個生產過程大大縮短。為什麼運-20從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立項到現在僅用了五年的時間就成功了呢?就是利用了數字化網路化的手段。個性化的生產將會成為趨勢。
第三是產業模式創新。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泛在信息的強力支持下,將大大促進規模定製生產方式的發展,深刻地改革傳統製造業的生產方式、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例如,個性化批量定製生產將成為一種趨勢,電子商務的應用將日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