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金屬銀的分析測定

金屬銀的分析測定

發布時間:2022-01-29 17:10:56

㈠ 如何測定鐵,銅,銀,的金屬活動性

B~

扔進去。。鐵置換Cu

Ag無法置換Cu

就說明。。Fe>Cu>Ag

C也可以。。不過有一定運氣成分。。

先扔Cu進AgNo3去,析出Ag。。
再扔Fe進去。。出Cu

所以。。。該選B

㈡ 銀怎麼判斷怎麼判斷一金屬是不是銀

古代最常見的辦法就是用牙齒咬,因為冒充白銀的一般是白銅,硬度比白銀要高,白銀屬於比較軟的金屬,用牙齒咬的時候會感覺得到。
現在很多賣所謂苗銀的,其實也是白銅。
更靠譜一些的辦法是用火燒,一般的金屬在高溫下會氧化變色,而白銀在高溫下會變得更白,直到熔化。

㈢ 白銀怎麼分析

㈣ 檢測金銀含量方法

目前一些具有規模的珠寶玉石質量檢測檢驗機構用的是能譜儀進行含量分析的。

㈤ 銀的物相分析

方法提要

用氫氧化銨加Hg2+選擇浸取測定AgCl;用EDTA-H2O2-氫氧化銨選擇浸取測定方鉛礦中Ag;用Fe(NO3)3浸取自然銀中的Ag;用濃鹽酸浸取硫化銀中的Ag;用溴-甲醇浸取硫化銅礦物中Ag。本方法適用於化探試樣中的中品位和低品位銀礦石中Ag的物相分析。

儀器

原子吸收光譜儀。

分光光度計。

試劑

銀標准儲備溶液ρ(Ag)=1.00mg/mL稱取100.00mg高純銀用少量硝酸溶解,配成100mL(1+9)氫氧化銨溶液。

銀標准溶液ρ(Ag)=10.0μg/mL用銀標准儲備溶液(1.00mg/mL),用相同的介質逐級稀釋配製。

氫氧化銨-碳酸銨溶液氫氧化銨與125g/L(NH4)2CO3溶液按(2+l)混合。

浸取劑Ⅰ100mL溶液中含5mL氫氧化銨和4mgHg2+(HgSO4形式)。

浸取劑Ⅱ100mL溶液中含2gEDTA、0.3mLH2O2和2mL氫氧化銨。

浸取劑Ⅲ100mL溶液中含2mL硝酸和10gFe(NO3)3

浸取劑Ⅳ鹽酸。

浸取劑Ⅴ溴素+甲醇(5+95)。

巰基棉及其製法在250mL燒杯中,加入50mL巰基乙酸、35mL乙酸酐、16mL乙酸、0.15mLH2SO4、5mL水,充分混勻。放入15g脫脂棉浸泡透,加表面皿,在37~38℃的烘箱中放置4~5d取出,用水洗至中性,擠出水把脫脂棉攤開在瓷盤上,於38℃烘箱烘乾。保存於乾燥器中。

分析步驟

(1)AgCl的浸取

稱取0.5~1g(精確至0.0001g)試樣於200mL錐形瓶中,加入50.00mL浸取劑Ⅰ,搖動至試樣均勻,置於振盪機上振盪15min。干過濾,移取10.0~15.0mL濾液於比色管中,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

(2)自然銀(Ago)的浸取

用(1+99)氫氧化銨洗錐形瓶1~2次,殘渣1~2次,洗液棄去。把殘渣同濾紙轉回到原錐形瓶中,加入50.00mL浸取劑Ⅲ,加塞,振盪30min,取下,干過濾於燒杯中,加入5mLHNO3低溫蒸干,加5mLHCl再蒸干,加5mL(1+1)王水。加熱到鹽類溶解,取下冷卻。加入3mL氫氧化銨、10mL氫氧化銨-碳酸銨溶液、1mLH2O2(若無氫氧化物沉澱,可補加少許Fe3+),轉入25mL比色管中,以水稀釋至刻度,測定自然銀。

(3)方鉛礦中Ag的浸取

稱取0.5~1.0g(精確至0.0001g)試樣於200mL錐形瓶中,加入4g巰基棉(用於吸附浸取出的Ag+,防止重新形成Ag2S沉澱)、100mL浸取劑Ⅱ,加塞,振盪30min,取下,過濾,用水洗錐形瓶1~2次、殘渣1~2次,濾液棄去。殘渣留作硫化銀(Ag2S)測定用。用鹽酸(1+5)解脫巰基棉中吸附的Ag。解脫液測定的Ag為AgCI+Ag0+方鉛礦的Ag之和,用差減法求得方鉛礦中Ag。

(4)硫化銀(Ag2S)浸取

將步驟(3)所得殘渣同濾紙轉回到原錐形瓶中,加入50.00mL浸取劑Ⅳ,振盪30min,取下,用中速濾紙過濾,用(1+5)HCl洗錐形瓶1~2次、殘渣1~2次。再用水洗2次。濾液測定的Ag為Ag2S。殘渣留作硫化銅礦物中Ag的測定。

(5)硫化銅礦物中Ag的浸取

將步驟(4)所得殘渣同濾紙轉回到原錐形瓶中,加入60mL浸取液Ⅴ,振盪30min,取下,用中速濾紙過濾,用(1+5)HCl洗錐形瓶並把殘渣全部轉到濾紙上,洗至洗出液無黃色,濾液測定的Ag為硫化銅礦中的Ag。殘渣留作石英、硅酸鹽包裹Ag的浸取測定。

(6)石英、硅酸鹽包裹Ag的浸取

將步驟(5)所得殘渣同濾紙置於瓷坩堝中灰化後,在650℃灼燒1~2h,取出,冷卻後殘渣全部轉入聚四氟乙烯燒杯中,加20mLHCl,加熱溶解片刻後,加5mLHNO3、3mLHF,加熱溶解並蒸干,加5mLHCl再蒸干,加5mL(1+1)王水,加熱到鹽類溶解。測定石英、硅酸鹽包裹Ag。

參考文獻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分析編輯室.2008.礦石及有色金屬分析[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曹建勇 . 2006. 泡塑吸附 - 硫代米蚩酮萃取微珠比色法野外測金 [J]. 岩礦測試,25 ( 2) : 193 -194

地球化學樣品中貴金屬分析方法 火試金富集 - 發射光譜法測定鉑量、鈀量和金量 ( GB/T 17418. 6—1998) [S]. 1999. 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董守安 . 2007. 現代貴金屬分析 [M].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方以規,史洪英 . 1991. 無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岩石、土壤中痕量金和銀 [J]. 分析試驗室,10 ( 1) :38 - 40

郭炳北,張存正 . 1994. 小鋶試金 - 無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地質樣品中超痕量金鉑銠鈀 [J]. 岩礦測試,13 ( 2) : 92 - 95

江瑜,張忠信,連寧 . 1995. 萃取色譜法分離 - 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微量銀的研究 [J]. 分析化學,23( 6) : 740

金精礦化學分析方法 第 1 部分: 金量和銀量的測定 ( GB/T 7739. 1—2007) [S]. 2007. 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第1 部分: 金量的測定 ( GB/T 20899.1—2007) [S]. 2007. 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金礦石化學分析方法 第2 部分: 銀量的測定 ( GB/T 20899.2—2007) [S]. 2007. 北京: 中國標准出版社

李玉珍,饒竹 . 1993. 410 哌啶樹脂在分離富集中的應用研究 Ⅱ.岩礦中痕量金銀鉈鎵 [J]. 岩礦測試,12 ( 1) : 1 - 5

林玉南,沈振興 . 1991. 小試金光譜法同時測定地質樣品中超痕量鉑鈀金 [J]. 岩礦測試,10 ( 4) :247 - 253

林志芬,鄭肇生 . 2000. 以 Triton X - 100 作增敏劑催化光度法測定痕量銀 [J]. 分析化學,28 ( 3) :326 - 329

盧蔭庥,白金峰 . 2000. 金的相態分析 [J]. 岩礦測試,19 ( 2) : 81 -86

盛紹基,戚文玲,楊祥,等.2004. 元素現場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M]. 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孫曉玲,於兆水 . 2002. 泡沫塑料吸附富集 - 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勘查地球化學樣品中超痕量金[J]. 岩礦測試,21 ( 4) : 266 -270

唐傑,張輝,張凱.2004. 離子交換富集極譜法連續測定 Au,Pt,Ir,Rh[J]. 分析化學,32 ( 4) : 408 -412

吳儀貞 . 1990. 泡沫塑料富集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礦石中的微量金 [J]. 分析儀器,( 2) : 69 -71

熊昭春,彭振英 . 1993. 痕量金價態的載炭泡塑吸附分離研究 [J]. 岩礦測試,11 ( 4) : 255 -258

徐強,曲榮君,郭相坤,魯文升 . 2004. 螯合樹脂微柱分離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地質樣品中的痕量銀[J]. 分析試驗室,23 ( 3) : 74 -76

楊理勤,宋艷合,李文良,等.2004. 金標樣定值中的金全量濕法分析 [J]. 岩礦測試,23 ( 1) : 75 -76

葉家瑜,江寶林 . 2004. 區域地球化學勘查樣品分析方法 [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余煜錦,張俊浩,莫勝鈞 . 1996. 溶劑苯取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連續測定地質樣品中金、銀、鎵、銦[J].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16 ( 3) : 99 -104

袁功啟 . 2005. 火法試金控制鉛扣的氧化還原平衡方程探討 [J]. 岩礦測試,24 ( 4) : 287 -290

張德明 . 1992. 一次溶樣測定地質樣品中的金銀[J]. 地質試驗室,8 ( 6) : 348 -349

趙德年 . 1993. 金礦樣品加工討論 [J]. 岩礦測試,12 ( 1) : 68 -70

周長祥,張文娟,劉耀華.2002.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測量金的活動態 [J]. 岩礦測試,21 ( 4) : 271 -274

朱敏 . 1990. 含細粒金礦樣品的加工 [J]. 分析試驗室,9 ( 1) : 66

鄒海峰,田麗玉.2001. 聚氨酯泡塑對不同價態金吸附性能的研究及應用 [J]. 岩礦測試,20 ( 3) : 187 -190

本章編寫人: 姚文生、孫愛琴 ( 河南省岩石礦物測試中心) 。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劉耀華 ( 山東省地質科學實驗研究院) 。

㈥ 任務礦石中銀含量的測定

——原子吸收光譜法

任務描述

銀的測定方法很多,視銀的含量和實驗室的工作條件可以選用不同的方法。發射光譜法在測定痕量銀的同時,還可以測定硼、鉬、鉛等組分;低含量的銀也可以用光度測定;原子吸收光譜法在銀的測定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方法簡便,靈敏度高。微克級的銀可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可測定納克級的銀。含量較高的銀可以採用容量法進行測定。通過本次任務的學習,掌握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的方法原理、實驗條件、操作方法,能夠正確填寫數據記錄表格。

任務實施

一、儀器及試劑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銀空心陰極燈。

(2)銀標准貯存溶液:稱取0.5000g銀(99.99%)於100mL燒杯中,加入20mL硝酸(1+1),微熱溶解完全,煮沸驅除氮的氧化物。取下冷至室溫,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入20mL硝酸(1+1),用不含氯離子水定容。此溶液含銀0.5mg/mL。

(3)銀標准溶液:移取10mL 銀標准貯存溶液於100mL 容量瓶中,加入4mL 硝酸(1+1),用不含氯離子水定容。此溶液含銀50μg/mL。

(4)鹽酸(AR)。

(5)硝酸(AR)。

(6)高氯酸(AR)。

二、分析步驟

稱取0.2500~1.0000 g試樣於250mL燒杯中,加少許水潤濕搖散(隨同試樣做空白試驗),加25mL鹽酸,加熱溶解,低溫蒸至溶液體積10mL。加入5~10mL硝酸,繼續加熱溶解至體積為10mL左右,加5mL高氯酸,加熱冒煙至濕鹽狀,取下冷卻,用水吹洗表面皿及杯壁,加入鹽酸(加入量使最後測定溶液酸度保持在10%),煮沸使可溶性鹽類溶解,冷卻至室溫,移入容量瓶中(容量瓶大小視含量而定),以水定容,靜置或干過濾。濾液於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燈電流3mA,波長328.1nm,光譜通帶0.4nm,燃燒器高度5mm,空氣流量5L/min,乙炔流量1.0L/min,用空氣-乙炔火焰,以水調零,測量溶液的吸光度。將所測吸光度減去試樣空白吸光度,從工作曲線上查出相應的銀的質量濃度。隨同試樣做空白試驗。

工作曲線的繪制:移取0、1.00、2.00、3.00、4.00、5.00mL 銀標准溶液於一組100mL容量瓶中,加20mL鹽酸(1+1 ),用水定容。與試樣相同的測定條件下,測量標准溶液吸光度。以吸光度(減去零濃度溶液吸光度)為縱坐標,以銀的質量濃度為橫坐標,繪制工作曲線。

三、結果計算

樣品中銀的含量按下式計算:

岩石礦物分析

式中:w(Ag)為銀的質量分數,μg/g;ρ為從工作曲線上查得試樣溶液中銀的濃度,μg/mL;ρ0為從工作曲線上查得試樣空白中銀的濃度,μg/mL;m為稱取試樣的質量,g;V為試樣溶液的體積,mL。

四、質量表格填寫

測定完成後,填寫附錄一質量記錄表格3、4、7。

任務分析

一、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銀的原理

試樣經鹽酸、硝酸、氫氟酸、高氯酸分解,趕盡氟和破壞有機物後,在酸性介質中用空氣-乙炔火焰,於原子吸收光譜議上,在波長328.1 nm處測量銀的吸光度。方法測定范圍為1~500μg/g。

二、銀的測定方法概述

1.滴定法

銀的滴定法是使用較為廣泛的方法之一。基於銀與某種試劑在一定條件下生成難溶化合物的沉澱反應,其中碘量法和硫氰酸鹽滴定法用得最為普遍。其他還有配位滴定法、亞鐵滴定法、電位滴定法、催化滴定法等。這里重點介紹硫氰酸鹽滴定法。

在弱的硝酸介質中,硫氰酸鉀或硫氰酸銨與銀離子反應,形成微溶的硫氰酸銀沉澱,反應式如下:

Ag+SCN-→AgSCN↓

用硝酸鐵或鐵銨釩作為指示劑,終點時過量的硫氰酸鉀同 Fe3+形成紅色配合物[Fe(SCN)63-。由於Ag與SCN-結合能力遠比Fe3+強,所以只有當Ag與SCN-反應完後,Fe3+才能與SCN-作用,使溶液呈現淺紅色。

Ni2+、Co2+、Pb2+(大於300mg),Cu2+(大於10mg)、Hg2+(大於10μg)、Au3+以及氯化物、硫化物干擾硫氰酸鹽滴定銀。此外氧化氮和亞硝酸根離子可氧化硫氰酸根離子,也干擾測定,所以必須預先除去。Pd與SCN-離子生成棕黃色膠狀沉澱,也消耗SCN-。以硫氰酸鹽作為銀滴定劑專屬性較差,因此在滴定前一般先將銀與其他干擾元素分離。常用的分離方法有火試金法、氯化銀沉澱法、巰基棉分離法、硫化銀沉澱法、泡沫塑料分離法等。

2.可見分光光度法

自從原子吸收光譜法用於銀的測定以來,光度法測定銀的研究工作和實際應用顯著地減少。然而某些銀的光度法具有靈敏度高、設備簡單等優點。因此在某種場合下,分光光度法仍不失為銀的一種方便的測定手段。

分光光度法測定銀的顯色劑種類很多,主要有:

(1)鹼性染料:三苯甲烷類、羅丹明B類;

(2)偶氮染料:吡啶偶氮類、若丹寧偶氮類;

(3)含硫染料:雙硫腙、硫代米蚩酮、金試劑;

(4)卟啉類染料;

(5)其他有機染料。

下面重點介紹含硫類染料光度法。

用於光度法測定銀的含硫染料有:雙硫腙、硫代米蚩酮(TMK )、金試劑等。其中TMK最為常用。TMK是測定銀的靈敏度較高的試劑,通常採用膠束增溶光度法進行測定,現已用於岩石、礦物、廢水等物料中微量銀的測定。在pH值為2.8~3.2 的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中,TMK與銀形成一種不溶於水的紅色配合物,可溶於與水混溶的乙醇溶液中,最大吸收波長為525nm,銀量在2.0~25μg/25mL范圍內符合比爾定律。具體分析步驟如下:

稱取0.5000~1.000g礦樣於瓷坩堝中,放入700℃馬弗爐中灼燒1.5h,取出冷卻,將試樣移入100mL燒杯中,加5mL鹽酸-磷酸混合酸(4+1),5mL氯化鈉(100g/L),加熱溶解,冷卻,加40~50mL氨水(1+3 )使溶液pH為8~9,過濾於10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搖勻。吸取10mL清液於50mL燒杯中,加入5mL乙酸(10%),4mL乙酸-乙酸鈉(pH4 )緩沖溶液,1mL 檸檬酸銨(400g/L )、1mL EDTA(100g/L )溶液(用15% 氨水配製),1.5mL 0.1g/L硫代米蚩酮的乙醇溶液,搖勻,加入1mL十二烷基苯基磺酸鈉溶液(30g/L),移入25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搖勻。用1cm比色皿,以試劑空白作參比,於波長525 nm處測量吸光度。

3.原子吸收光譜法

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貴金屬元素中以銀的靈敏度為最高,也是目前測定銀的主要手段,廣泛應用於岩石、礦物、礦渣、廢水、化探樣品等物料中銀的測定。銀在火焰中全部離解,自由銀原子的濃度僅受噴霧效率的影響。火焰法測定水溶液中銀的靈敏度以1% 吸收計,一般為0.05~0.1μg/mL。無論是用空氣-丙烷或是空氣-乙炔火焰,溶液中共存的各種離子對銀的火焰法測定幾乎都不產生干擾。此類方法有兩種常用的測定介質:氨性介質和酸性介質,酸性介質一般含較高濃度的鹽酸,方法最簡單,試液中大量鉛的影響採用加入乙酸銨、氯化銨或在EDTA及硫代硫酸鈉共存下消除。

銀的原子吸收分為火焰法和無火焰法兩種,方法的對比見表7-4。

為了發揮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優勢,廣大分析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如採用預富集濃縮、石英縫管技術、原子捕集技術等,進一步提高了方法的靈敏度,滿足不同含量銀的測定要求,使之成為測定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譜法按其測定方式,分為直接測定法和預富集分離法。預富集分離又分為溶劑萃取、萃取色譜、離子交換等。

表7-4 火焰法與無火焰法測定銀對比

原子吸收光譜法採用空氣-乙炔火焰,以銀空心陰極燈為輻射光源。用328.1 nm為吸收線,溶液中共存的各種離子均不幹擾測定,但如果稱樣量較大,稀釋體積較小時,其背景值較大,此時須用氘燈扣除背景吸收。也可用非吸收線332.3 nm進行背景校正。

本法適用於礦石中20~1000 g/t銀的測定。

4.原子發射光譜法——平面光柵攝譜儀

銀是屬於易揮發元素。在炭電弧游離元素的揮發順序中它是位於前半部,在鐵、錳之間,鉛的後面。用電弧光源蒸發鉛的試金熔珠時,銀要在大部分鉛蒸發之後才進入弧焰。在銀和金同時存在的礦石中,銀總是比金和其他鉑族元素蒸發得更快。銀的電弧光譜線並不多,靈敏線僅有328.068 nm和338.289 nm兩條。其中328.068 nm更靈敏些,測定靈敏度通常可達 1×10-6。其餘的次靈敏線,如 224.641 nm、241.318 nm、243.779 nm、520.907 nm、546.549 nm等,測定靈敏度僅為0.03%~0.1%。銀缺乏中等靈敏度的譜線。採用上述兩條靈敏線測定地質樣品中的銀是很方便的。它們的光譜干擾很少,對於Ag 328.068 nm需注意Mn 328.076 nm和Zr 328.075 nm的干擾。當礦樣中的Cu、Zn含量高時,Cu 327.396 nm、Cu 327.982 nm以及Zn 328.233 nm的擴散背景,也將對這根銀線產生極不利的影響。

5.原子發射光譜法——等離子體法

(1)ICP-AES法。ICP-AES具有良好的檢出限和分析精密度,基體干擾小,線性動態范圍寬,分析工作者可以用基準物質配製成一系列的標准,以及試樣處理簡便等優點,因此,它已廣泛應用於地質、冶金、機械製造、環境保護、生物醫學、食品等領域。ICP-AES測銀常用的譜線是328.07 nm。

用ICP-AES測銀,主要解決基體干擾問題,對於含量較高的試樣,經稀釋後可不經分離富集而直接測定,對於含微量銀的試樣,必須經過分離富集,常用手段仍然是火試金、活性炭吸附富集分離、泡沫塑料富集分離等,如果分離方法合適,尚可實現貴金屬多元素的同時測定。

(2)ICP-MS法。ICP-MS具有許多獨特的優點,與ICP-AES相比,ICP-MS的主要優點是:①檢出限低;②譜線簡單,譜線干擾少;③可進行同位素及同位素比值的測定。用ICP-MS測定銀,基體干擾仍是主要問題,除了經典的火試金法外,也可根據試樣性質的不同採用相應的分離手段。

實驗指南與安全提示

高氯酸煙不能蒸得太干,否則結果會偏低。

如果試樣含硅很高或被灼燒過,加入氫氟酸分解試樣。

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銀,按其測定方式,可分為直接原子吸收光譜法和預富集分離-原子吸收光譜法:

——直接原子吸收光譜法:對於銀量在10 g/t以上的礦樣都可採用直接原子吸收光譜法,一般都在酸性和氨性介質中測定。採用的酸性介質有HCl介質、HCl-HNO3介質、HNO3介質、HClO4介質。HCl介質為10%~20%,由於酸度大,對霧化器腐蝕嚴重,有人採用HCl-NH4Cl、HCl-硫脲、HNO3-硫脲介質。採用HCl-硫脲介質,能避免大量鈣、鐵的吸收干擾。若在HClO4-硫脲介質中進行測定,可測定高銅、高鉛中的銀。在上述介質中引入酒石酸銨、碳酸銨、檸檬酸銨、酒石酸等掩蔽劑,可消除錳、鈣、鉛等元素的干擾。在HClO4-硫脲、HCl-硫脲、HNO3-硫脲介質中測定銀是目前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銀的較好方法。

氨性介質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氨性介質火焰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銀,是將試樣用王水冷浸過夜,用氨水處理後離心制備成氨水-氯化銨介質溶液,將清液噴入空氣-乙炔火焰,進行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該法已用於化探樣品中銀的測定。對於含硫、碳的化探樣品,不能與金在同一稱樣中測定,也不能藉助灼燒來除去。試樣在700℃高溫下灼燒1h,銀的損失非常嚴重。該法採用酸浸法直接分解試樣,如含有大量有機物易產生一些泡沫,並使溶液呈黃色,但不影響測定。採用氨水-氯化銨為測定介質,使大量金屬離子沉澱分離,也使背景值降到最低程度。這樣可以提高測量精度,但卻降低了方法的檢出限。方法的選擇性好,經氨水分離後,溶液中的共存離子一般不幹擾測定,大量鈣產生Ca 328.6 nm背景,在解析度較高的原子吸收光譜儀上基本沒有波及Ag 328.1 nm測定線,但高濃度鈣離子會使火焰中原子密度增大,改變銀的吸收系數,會產生微小的負誤差。在含有足夠氯化銨條件下,氫氧化鐵對銀的吸附甚微,故亦不幹擾測定。

——預富集分離-原子吸收光譜法:預富集分離主要有溶劑萃取、萃取色譜、離子交換溶劑萃取法是富集分離銀的有效手段。在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中,採用溶劑萃取銀是目前測定微量銀應用最廣泛的富集分離方法。該法的優點是:①操作簡單快速,不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②大大降低檢出限,提高靈敏度;③選擇性較好,能夠排除大量基體的干擾;④直接霧化,使萃取富集分離和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為一體,聯合進行測定。萃取色譜法是原子吸收測定銀常用的富集分離方法之一。採用該法富集分離銀不但操作簡單快速,富集能力強,回收率高,而且易於解脫。與溶劑萃取法相比具有試劑用量少、成本低、不污染環境等優點。採用的萃取劑有:雙硫腙、磷酸三丁酯、三正辛胺、P350等。採用的載體有:聚四氟乙烯、泡沫塑料等。離子交換樹脂法應用於原子吸收測定銀的預富集報道較少。

拓展提高

銀精礦分析方法

銀精礦為有色金屬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確定銀的品位及相關元素的含量對銀精礦供需雙方的交易和生產工藝流程的確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測定元素除主成分銀外,還有金、銅、砷、鉍、鉛、鋅、硫、鋁和鎂。目前,銀和金含量的測定,主要採用最經典的火試金重量法,一般都進行二次試金回收;銅含量的測定,高含量的採用碘量法,低含量的採用原子吸收光譜法;鉛和鋅的測定,高含量的採用EDTA滴定法,低含量的則採用原子吸收光譜法;砷含量的測定,採用溴酸鉀滴定法,低含量的採用原子熒光光譜法;硫含量的測定,採用硫酸鋇重量法和燃燒中和法;鉍含量的測定,主要是原子熒光光譜法;鋁的測定,有光度法和EDTA滴定法;鎂的測定,一般採用原子吸收光譜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先進的分析測試手段和方法已應用到銀精礦的分析測定中,如ICP-AES、ICP-MS和XRF等方法。

火試金法測定金和銀:試樣經配料,高溫熔融,融態的金屬鉛捕集試料中的金銀形成鉛扣,試樣中的其他物質與熔劑生成易熔性熔渣。將鉛扣灰吹,得金銀合粒,用乙酸煮沸處理合粒表面黏附的雜質,合粒經硝酸分金後,用重量法測定金和銀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於銀精礦中0.5~40 g/t金和3000~15000 g/t銀的測定。

1.試劑

(1)碳酸鈉。

(2)氧化鉛:金含量小於2×10-8,銀含量小於2×10-7

(3)氯化鈉。

(4)二氧化硅:粒度180~150μm。

(4)以上試劑均為工業純、粉狀。

(5)鉛箔:鉛含量大於99.9%,不含金銀。

(6)硼砂:粉狀。

(7)澱粉:粉狀。

(8)硝酸鉀:粉狀。

(9)硝酸,優級純:不含氯離子,硝酸(1+7)(1+2)。

(10)冰乙酸(1+3)。

2.儀器、設備

(1)分析天平:感量0.1mg和0.01mg;微量天平:感量0.01mg、0.001mg。

(2)試金電爐:最高加熱溫度在1350℃。

(3)試金坩堝:材質為耐火黏土。高130mm,頂部外徑90mm,底部外徑50mm,容積約為300mL。

(4)鎂砂灰皿:頂部內徑約35mm,底部外徑約40mm,高30mm,深約17mm。

製法:水泥(標號425 )、鎂砂(180μm )與水按質量比(15∶85∶10 )攪拌均勻,在灰皿機上壓製成型,陰干3個月後備用。

(5)骨灰灰皿:1份質量的骨灰粉與3份質量的水泥(標號425)混勻,加入適量水攪拌,在灰皿機上壓製成型,陰干3個月後使用。

3.分析步驟

(1)稱樣量:5.00~10.00g。

(2)配料:根據試樣的化學組成及試樣量,按下列方法於黏土坩堝中進行配料並攪勻,覆蓋約5 mm厚氯化鈉。①碳酸鈉:40 g;②氧化鉛:150 g;③二氧化硅:按等於1.0硅酸度的渣型計算加入量;④硝酸鉀、澱粉:根據試樣中硫及碳量,按鉛扣40 g計算加入量(硝酸鉀的氧化力為4.0;澱粉的還原力為12 )。

(3)熔融:將配好料的黏土坩堝置於900℃的試金電爐中,升溫40min至1100℃,保溫15min出爐,將熔融物倒入已預熱過的鑄鐵模中,保留坩堝。冷卻後,鉛扣與熔渣分離,把熔渣去掉覆蓋劑後收回原坩堝中,用於補正。將鉛扣捶成立方體。適宜的鉛扣應表面光亮、重35~45 g。否則應重新配料。

(4)灰吹:將鉛扣置於已在900℃預熱30min的灰皿中,關閉爐門1~2min,待鉛液表面黑色膜脫去,稍開爐門,使爐溫盡快降至840℃進行灰吹,當合粒出現閃光後,灰吹結束。將灰皿移至爐門口,稍冷後,移入灰皿盤中。

(5)分金:用醫用止血鉗夾住合粒,置入30mL瓷坩堝中,保留灰皿,用於補正。加入30mL乙酸(1+3),置於低溫電熱板上,保持近沸,並蒸至約10mL,取下冷卻,傾出液體,用熱水洗滌3 次,放在電爐上烤乾,取下冷卻,稱重,即為合粒質量。用錘子捶扁合粒,將捶扁的合粒放回30mL瓷坩堝中,加入15mL硝酸(1+7 )放在低溫電熱板上,保持近沸,並蒸至約5mL,取下冷卻,傾出硝酸銀溶液,再加入10mL硝酸(1+1),置於電熱板上並蒸至約5mL,取下冷卻,用熱水洗滌坩堝3次。將盛有金粒的瓷坩堝置於高溫電爐上烘烤5min,取下冷卻後稱量,此為金的質量。將合粒質量減去金粒質量即為銀的質量。

(6)補正:將熔渣和灰皿置於粉碎機中粉碎後加入40g 碳酸鈉、20g 二氧化硅、15 g硼砂、4 g澱粉攪勻,覆蓋約5mg氯化鈉。以下按上述操作進行。

4.結果計算

按下式計算金、銀的含量,以質量分數表示:

岩石礦物分析

岩石礦物分析

式中:w(Au)和w(Ag)分別為金和銀的質量分數,g/t;m1為第一次試金金銀合粒的質量,mg;m2為補正金銀合粒的質量,mg;m3為試金空白金銀合粒的質量,mg;m4為第一次試金獲得金的質量,mg;m5為補正合粒中金的質量,mg;m6為空白中金的質量,mg;m0為試樣的質量,g。

閱讀材料

金銀的分析方法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金的分析技術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最古老的黃金分析方法是淘金法,淘金法伴隨著黃金被發現和開採的歷史,它出現在夏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以上。當時只能根據揀出的金的個數來判斷含金砂石的價值及其產地價值,所以最初的淘金法是一種數量分析法。夏代開始人們認識了黃金的密度較大,以砂石中淘洗出金的多少來判斷砂石價值。春秋戰國時期淘金法有了新的發展,天平的使用使人們可以定量分析判斷砂石及其產地的價值。隨著「先碎」、「後淘」工藝的出現,在宋朝淘金法得以進一步的發展,使淘採的對象從砂石擴展到礦石,加上使用天平得以定量分析礦石含金量。

金、銀的火法試金在國內外已有悠久的歷史,該法是以冶金學的原理和技術運用到分析化學領域。12世紀英國已將灰吹法作為公認的檢定方法,1343年法國提出了分金技術。16世紀中期,歐洲已有不少論述試金法的著作,其中載記的方法,已近於現在所用的方法。我國在15~16世紀明代的著作中已經詳細地記載了與試金分析有關的金屬鉛定量捕集銀的方法、鉛銀合金的灰吹法分離、金與銀定量分離等技術。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欲去銀存金,則將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塊以土泥裹塗,入坩堝中鵬砂(即硼砂)焙化,其銀即吸入土內,讓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後,入鉛少許,另入坩堝內,勾出土中銀,亦毫釐具在也。」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已經掌握了金與銀的分離方法,以及明確地提出金屬鉛捕集銀是定量的。

金銀的火試金法雖然操作較繁雜,但它是特效方法,迄今仍廣泛應用。火試金法從鉛試金開始,逐漸發展了錫試金法、銻試金法、鉍試金法、鋶試金法等。早期用多種含硫、氮的有機物和無機物沉澱的重量法也不少,但多數因選擇性不好受到限制,只有少數方法,如還原沉澱金的重量法仍在應用,並列為國內外標准分析方法。經典的火試金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近年來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來檢查貴金屬在試金過程中的行為,可以直觀地和精確地了解貴金屬的分布,從而設法減少貴金屬在試金過程中的損失。試金法與各種先進的測試手段相結合,並加之電子微量天平的應用,使火試金法得以進一步的發展。該方法具有取樣代表性好,方法適用性廣,富集效果好等優點。

在中國古代人們還通過利用黃金、白銀一些物理性質來對黃金、白銀進行鑒別、鑒定、檢驗。如利用表面顏色、硬度、氧化法、溶解法、試金石法、密度法等來鑒別金、銀。

硬度法是人們利用黃金硬度小的特徵,對其進行粗略辨識的方法,在《本草拾遺》中就有「咬時極軟,即是真金」的記載,因此在民間就流傳著用牙咬、指甲劃,辨別真金的方法。

表面A色鑒別法就是利用A色鑒別金的成色高低,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在曹昭著的《新增格古要論》中對不同成色的金有如下記載「其色七青、八黃、九紫、十赤,以赤為足色金也」,是一種半定量的黃金鑒定方法。

試金石法和密度法是較為准確的方法,一直延續至今。

《前漢書·食貨志》中有「黃金方寸,二中一斤」的說法。《天工開物》中有「凡金之至重,每銅方寸重一兩者,銀照依其則寸增重三錢,銀方寸重一兩者,金照依其則寸重二錢」的記載,由於測試方法和測試儀器的改進,密度法測定金的成色目前仍然使用。

試金石法是一種鑒定金、銀真偽和成分的方法。該法實質上與比色分析法中的目視比色法極為相似。通常採用一種稱作試金石的石頭,在待測物料上磨道,再把對牌以同樣的方式在試金石上磨道,通過對比色澤的比較就可以初步確定待測物料的成色。

金銀的濕法分析,近年來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成熟的、快速的分析方法,利用金銀變價性質建立的氧化還原滴定法是測定高含量金銀的有效方法。其中金的氧化還原反應滴定法根據反應情況分為兩大類:一是以三價金還原為一價金的反應,這類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氫醌滴定法;另一類是三價金還原為零價金的反應,其代表是碘量法。而銀的滴定法最常見是基於銀與某種試劑在一定的條件下生成難溶的化合物的沉澱反應,主要有氯化鈉法、硫氰酸鹽滴定法和碘量法。光度法是研究應用較多的一種方法。吸光光度法與有機溶劑萃取結合,可用於復雜物料的分析,如硫代米蚩酮吸光光度法測定金、雙硫腙吸光光度法測定銀。此外還有熒光光度法、化學光度法都可以達到很低的檢出限。溶出伏安法、離子選擇性電極電位法在金、銀分析中也有新的發展。原子發射光譜法(AES)用於純金、純銀已日趨成熟,原子吸收光譜法用於金銀的測定是非常成功的,等離子體的應用,為金銀分析開拓了廣闊的前景。此外,X射線熒光光譜法、動力學法、中子活化分析也有應用。

㈦ 貴金屬的分析方法有誰知道嗎

貴金屬從方法的角度上看,是需要通過富格林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才能有正確的認知的。

㈧ 怎麼鑒定金屬是銀制的

不同的金屬有不同的密度,熔點和硬度,銀的密度大,可以用密度法進行鑒定

㈨ 銀離子怎麼檢驗

檢驗方法:加入稀氨水後,先生成略帶黃色的沉澱(AgOH),然後(氨水過量時)沉澱溶解(變為Ag(NH₃)₂OH),現象與在含鋁離子的溶液中加入燒鹼溶液有些相似,都是先出現沉澱再溶解

如果需要進一步檢驗,那就往沉澱已經溶解的溶液中,加入還原性糖(如葡萄糖),並將試管放入溫水中,不久,試管壁就會出現光亮如鏡的金屬銀。

(9)金屬銀的分析測定擴展閱讀

銀離子隨價位不同氧化性也不同 ,+2價與+3價的銀離子具有很強的氧化性,Ag+的氧化還原電位為(+0.798V,25 ℃),而Ag二價離子具有更高的氧化還原電位(1.987V,25 ℃)。高價銀離子有效性是金屬銀或銀鹽的300到17000倍。由於高價態銀離子還原勢極高,所以也稱活性銀離子。

Ag+屬於軟酸,在溶液中很難水解(相當於鹼金屬離子),因此諸如硝酸銀等溶液是中性的,但是高濃度的強鹼可以使Ag+以沉澱的形式析出(沉澱是氧化銀,為棕色)而注入碳酸鈉等純鹼與之作用只生成白色沉澱。可用此種辦法證明Ag+離子的存在。

㈩ 如何鑒別金屬銀

關於銀的辨別方法:
1,用眼觀察,看上去潔白,有光澤,做工細;

2 、用手輕折銀首飾,易彎不易斷的成色較高;

3 、用玻璃棒將硝酸滴於銀首飾銼口處,呈糙米色、微綠色的成色較高;呈深綠、黑色的成色較低。

4 、將銀首飾從上向下拋在台板上,彈跳不高,聲音平穩的為成色高的銀首飾;拋在台板上跳得較高,聲音尖亮的,為假的或成色低的銀首飾。

5 、白銀密度較一般常見金屬略大,一般地講:「 鋁質輕、銀質重銅質不輕又不重。 」 因而掂掂重量可對其是否為白銀作出初步判斷。若飾品體積較大而重量較輕,則可初步判斷該飾品系其它金屬。

6 、白銀硬度較銅低,而較鉛、錫大,故用大頭針稍用力劃實物的 表面進行測試,如針頭打滑,表面很難留下痕跡,則可判定為銅質飾品;如為鉛錫質地,則痕跡很明顯、突出;如實物留有痕跡而又不太明顯,便可初步判定為白銀飾品。純白銀飾品用手拉,折就能使之變形。

7 、把白銀飾品截開,看茬口顏色,若茬口絹白而綿,飾品 表面光潤、細膩,氧化後表面色澤發烏呈光亮,可斷定其成色在 98 左右;若茬 口粗而柔,微顯紅色,成色在 95 左右;茬口白而帶灰,略有微紅則成色在 90 左 右;用手彎折較硬,茬口淡紅色或帶灰色,其成色在 80 左右;成色在 70 左右的 白銀,其表面白黃且乾燥,茬口微紅、黃兼有,彎折堅硬;若茬口紅中帶黑,黃 中帶黑,其成色已在 60 以下。

8 、偽造白銀一般是用紅銅、黃銅、白銅、鉛、錫、鋁等 製造的,其特點是: 紅銅質:外表紫紅色,茬口黑紅色,生綠綉。 黃銅質:外表黃色,茬口豆綠色,生綠綉。 白銅質:外表灰白色,茬口磚灰色,生綠綉。 鉛質:灰藍色,質軟,用指甲可劃出道痕。 錫質:銀白色,質軟,用指甲可劃出道痕。 鋁質:白灰色,體質較軟而輕。

閱讀全文

與金屬銀的分析測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西防城港市貸款 瀏覽:475
期貨交易的指令 瀏覽:679
公積金貸款可以貸幾成 瀏覽:606
外匯cctv 瀏覽:819
期貨大宗商品為什麼會停盤 瀏覽:302
易方達並購重級基金161123 瀏覽:254
期貨籌碼計算公式 瀏覽:142
白銀外匯投資 瀏覽:598
股票投資堂 瀏覽:636
期貨分時量峰如何判斷頂底 瀏覽:740
比較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 瀏覽:591
如何查詢個人持有的基金凈值 瀏覽:777
貴州省鐵路投資公司 瀏覽:883
中國貴金屬交易所發展史 瀏覽:598
進口高純貴金屬材料 瀏覽:54
會理財的意思 瀏覽:124
紅棗期貨上市受益股票 瀏覽:745
陝西金葉股票千股千評 瀏覽:747
交易師多屏全推122 瀏覽:708
信託打包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