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橡膠專家
專家名單
01、黎揚善 (原化工部橡膠司 司長)
02、於清溪 (原化工部橡膠司 副司長)
03、李美霞 (原化工部橡膠司 副司長)
04、李春芳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總工程師)
05、吳祥龍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副總工程師)
06、周國楹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副總工程師)
07、鄭正仁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副總工程師)
08、許春華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副院長)
09、陳志宏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教授級高工)
10、陳振寶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教授級高工)
11、何曉玫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總工程師)
12、謝忠麟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教授級高工)
13、賀海留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高級工程師)
14、蒲啟君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教授級高工)
15、馬維德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教授級高工)
16、李花婷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副總工程師)
17、馬良清 (國家橡膠輪胎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主任)
18、呂百齡 (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教授級高工)
19、馮永海 (西北橡膠塑料研究設計院 院長)
20、張隱西 (西北橡膠塑料研究設計院 原)
21、劉 敏 (炭黑工業研究設計院 副院長)
22、李秀權 (北京橡膠塑料製品廠 高工)
23、劉世平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 原處長)
24、劉繼武 (中國化學工業桂林工程公司 副總經理)
25、孫連生 (青島橡膠六廠 總工)
26、呂柏源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博導)
27、何立中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28、鄧本成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29、紀奎江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30、張殿榮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31、楊清芝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32、辛振祥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33、安宏夫 (青島科技大學 教授)
34、李曰煜 (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 院長)
35、何家磐 (上海乳膠廠 技術副廠長)
36、蘇平凡 (沈陽橡膠四廠 原廠長)
37、丁尚文 (原沈陽長橋膠帶廠研究所所長)
38、楊雲良 (青島雙星集團公司 原副總工、膠鞋分會副秘書長)
39、張宣志 (樺林輪胎股份有限公司 原副總經理)
40、單國玲 (三角集團有限公司 總工)
41、趙樹高 (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院長)
42、隆有明 (上海輪胎公司研究所 所長)
43、廖炳萬 (廣州橡膠一廠 原副總工程師、力車胎分會秘書長)
44、魏志強 (中橡集團沈陽橡膠研究設計院 總工)
45、梁星宇 (著名學者)
46、陳登隆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橡膠製品分會秘書長)
47、曹振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橡膠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48、朱玉俊 (北京化工大學 教授)
49、張立群 (北京化工大學 教授)
50、宋景隆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中南橡膠廠總工程師,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
51、屈 濱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原沈陽橡膠四廠總工程師)
52、王小為 (國家合成橡膠檢驗中心)
53、劉安華 (華南理工大學 博導)
54、繆桂韶 (華南理工大學 教授)
55、吳向東 (華南理工大學 教授)
56、賈德民 (華南理工大學 博導)
57、羅東山 (華南理工大學 博導)
58、王迪珍 (華南理工大學 博導)
59、羅權昆 (華南理工大學 教授)
❷ 2008中國非輪胎橡膠企業50強
2008年還沒有過完,不可能有2008年50強數據.
能夠參考數據只有2007年20強的
我國非輪胎橡膠製品企業有3000多家,年耗膠量達180萬t。2007年銷售收入高達1111億元,約占橡膠工業總銷售額的1/3,接近輪胎業的70%。非輪胎橡膠製品已成為可與輪胎相比肩的支柱性行業,但行業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此外,生產的品種單一、附加值低、經濟效益不佳,前20家主要企業的年銷售額只有118億元,僅占行業的10%,同50強在華企業競爭多處於劣勢。迄今我國尚無企業進入世界非輪胎橡膠製品50強行列。
中國非輪胎橡膠製品企業20強排行榜(按2007年實際銷售收入) 億元
排名 企業名稱 銷售收入 排名 企業名稱 銷售收入
1 山東銀河德普膠帶 18.165
2 安徽中鼎密封件集團 16.633
3 北京華騰橡塑乳膠製品 6.730
4 青島橡六集團 6.544
8 上海雅申密封件 6.030
6 浙江雙箭橡膠 5.980
7 際華3517橡膠製品 5.782
8 浙江三力士橡膠 5.687
9 浙江三維橡膠 5.011
10 山東龍口叢林塑膠帶 4.936
11 河南尉氏久龍橡塑 4.639
12 上海華向橡膠製品 3.978
13 南京金騰橡塑 3.960
14 阜新環宇橡膠集團 3.797
15 浙江南通回力橡膠 3.694
16 浙江奮飛橡塑製品 3.332
17 湖北中南橡膠集團 3.184
18 遼寧鐵嶺華晨橡塑製品 2.970
19 陝西凱迪西北橡膠 2.320
20 江蘇金倫橡膠 2.106
表1 2008年世界非輪胎橡膠製品50強排行榜 億美元
年度排名 公司名稱 2007年 占總銷售額 利潤率
2008 2007 / 國別 銷售額 比例/% /%
1 3 特雷勒堡/瑞典 41.250 90.0 2.7
2 2 哈欽森/法國 37.200 90.0 —
3 4 普利司通/日本 34.500 12.0 3.9
4 1 大陸/德國 34.460 15.8 6.4
5 5 佛雷依登貝格/德國 33.338 45.6 5.1
6 8 庫珀標准汽車配件/美國 25.112 100.0 —
7 7 湯姆金斯/英國 25.000 42.5 5.0
8 6 東海橡膠工業/日本 22.750 95.0 5.0
9 9 派克-漢尼芬/美國 22.050 20.5 7.7
10 10 NOK/日本 21.750 50.0 9.2
11 — 威揚斯技術/美國 16.000 100.0 —
12 19 豐田合成/日本 12.700 25.0 2.7
13 17 卡萊爾夥伴/美國 12.000 42.0 7.5
14 15 費德拉爾-莫達爾/美國 12.000 17.4 —
15 13 伊頓/美國 12.000 9.2 4.6
16 14 馬克Ⅳ工業/美國 11.520 64.0 —
17 21 安塞爾/澳大利亞 9.750 100.0 8.1
18 20 橫濱橡膠/日本 9.650 20.0 3.8
19 22 東洋橡膠工業/日本 9.063 29.0 2.0
20 — 漢寧汽車配件/美國 8.650 100.0 —
21 24 森普利特/奧地利 8.317 100.0 6.6
22 25 芬納/英國 7.616 100.0 2.1
23 28 ZF寶蓋彈性金屬/德國 7.127 4.1 2.5
24 31 SKF/瑞典 6.900 8.0 7.2
25 27 阪東化學/日本 6.550 80.0 3.9
26 26 戴納/美國 6.500 7.4 —
27 34 依路林-科林格/德國 6.235 75.0 13.2
28 32 西部制葯服務/美國 6.030 59.0 6.9
29 30 住友橡膠工業/日本 6.000 12.5 3.4
30 38 塞爾橡膠/德國 5.745 100.0 —
31 37 威力塔斯/德國 5.691 100.0 —
32 35 鬼怒川橡膠工業/日本 5.400 95.0 0.6
33 36 基本保健/美國 5.000 0.6 2.2
34 39 佐迪亞克/法國 4.930 14.5 7.4
35 43 西川橡膠工業/日本 4.820 95.0 4.1
36 40 富國/日本 4.460 100.0 —
37 44 馬奴里橡膠工業/義大利 4.168 100.0 10.2
38 42 三星膠帶/日本 4.165 67.5 5.2
39 — 安維斯/荷蘭(沃克與米其林合資) 3.800 100.0 —
40 — 新田/日本 3.758 74.8 8.6
41 — 阿爾法橡膠/義大利 3.750 100.0 —
42 46 SSL國際/英國 3.742 39.0 6.9
43 45 日輪/日本 3.737 100.0 2.3
44 48 洛德/美國 3.625 50.0 7.6
45 33 沃克/德國 3.500 60.0 —
46 — 阿旺汽車配件/美國 3.500 100.0 —
47 49 達特威勒橡膠/瑞士 3.456 29.0 15.3
48 47 岡本/日本 3.300 50.0 —
49 — 頂級手套/馬來西亞 3.237 100.0 —
50 — 艾梅拉爾·貝爾技術(橡膠持股)/荷蘭 3.150 47.0 —
❸ 大中華橡膠廠的歷史沿革
是年2月上旬達成協議,由日本A字護謨(橡膠)廠負責培訓製造套鞋的技術人員,及提供全套機械設備,中方派員赴日並洽購設備。民國16年在上海徐家匯路1102號租地27畝建造廠房。同年夏天,特聘日本人加藤芳藏指導在日本的實習人員;同時登報招聘技師,來華安裝設備指導生產。民國17年有職工83人,10月30日投產,日產套鞋近1000雙。採用的雙錢商標,於次年10月注冊獲准。
建廠第一年贏利20萬元。民國17年12月盤進滬江機器廠設備,設立大中華橡膠機器修造廠。民國19年興建硫化油膏廠和生產碳酸鈣的原料一廠,民國22年增建生產氧化鋅、立德粉的原料二廠和生產鞋面布的原料三廠。民國19年盤進交通橡膠廠,改名為大中華橡膠二廠,民國22年9月,先後盤進日商泰山護謨廠和春華橡膠廠,分別改名為大中華橡膠三廠、四廠,徐家匯老廠稱大中華橡膠一廠。
民國19年1月,企業由獨資改為合夥,資本增為20萬元。次年改為兩合公司。民國22年12月,資本擴至200萬元,改組為大中華橡膠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總部設在東棋盤街63弄32號(今延安東路272弄32號)。民國26年擴至300萬元,共有職工2860人。其資本佔全國同行業的四分之一,產值佔三分之一。
民國21年開始籌備,至民國23年10月「雙錢」牌汽車輪胎試製成功,打破國外輪胎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與此同時,民國22年建成力車胎廠房,次年從日本購進一套製造力車胎的舊設備,安裝後投入生產。民國20年起,生產的膠鞋先後獲得國民政府實業部及上海市政府的優、特等獎狀和上海市商會榮譽獎狀。民國23年起生產汽車輪胎和力車胎,民國24年,「雙錢」輪胎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國貨展覽會」展出,獲特等獎狀。
抗戰爆發後,「三廠」、「四廠」、原料廠和各地營業機構遭到破壞,「四廠」全部機器及部分原料等12O余噸物資內遷途中也遭洗劫,損失相當於勝利前夕資本總額的四分之一。為避免日方的干擾,公司總部暫遷香港。民國27年分別在徐家匯路和陝西南路,另辦美泰制鈣廠和德福織染廠。民國31年受太平洋戰爭影響,原料中斷,曾一度停工。次年開辦「大中國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商代工,謀求生存。民國35年6月,盤進日商上海護謨工業株式會社,替代毀於戰火的「四廠」,民國36年2月,盤進振隆鐵工廠,同年4月盤進大安維新橡膠廠,改為大中華橡膠五廠。民國37年3月,在天津盤進興滿橡膠廠,改為大中華橡膠六廠。解放前夕,大中華橡膠廠股份有限公司有製造廠6家、原料廠3家、機器修造廠2家,擁有職工4000餘人,另有兩家獨立經營的原料廠。
1954年9月全公司清產核資額為1365萬元(不包括天津分廠156萬元和待處理資產330萬元)。10月,大中華橡膠六廠首先公私合營,劃出後改為天津大中華橡膠廠。12月,全公司公私合營後,隸屬於市輕工業管理局,後改屬上海市第二輕工業局輪胎膠鞋公司。次年5月公司改為總廠制,總部遷到「一廠」。1956年工業經濟改組時,有17家小型橡膠廠、鐵工廠和鞋幫廠並入大中華各有關分廠;大中華原料一、二廠劃出,並入京華化工廠,原料三廠並入上海市第二十棉紡廠、當時,總廠直屬市工業部領導。1959年撤銷總廠制,後隸屬於化工局,1962年隸屬於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各分廠獨立後均隸屬於上海市橡膠工業公司。1959年成為輪胎專業製造廠。
1961年,大中華橡膠一廠力車胎生產開始移交中南橡膠廠。1965年年產20萬套輪胎的設備及707名職工內遷貴陽,支援貴州橡膠廠擴建成為貴州輪胎廠。翌年12月大中華橡膠一廠改名為上海輪胎一廠。1981年2月定名為上海大中華橡膠廠。1984年9月起,征地268900平方米,籌建大中華橡膠廠閔行分廠。1988年1月1日,上海碳酸鈣廠(原美泰化學制鈣廠)並入。1990年6月19日,與上海正泰橡膠廠聯合組建上海輪胎橡膠(集團)公司,成為公司核心層企業。
❹ 中國大地上輪胎廠齡排隊
這些老牌輪胎廠,有些因為特殊原因已經不在生產,但是在其他方面發揮著余熱,有些工廠依然還奮斗在生產的第一線,他們見證了了中國輪胎的從羸弱到崛起的發展史。現在中國大地上矗立著上百家輪胎工廠,包括大量的外資輪胎企業工廠。現代化的生產設備已經將輪胎廠升級為智能製造工廠,「土法上馬」已經成為歷史,很多百萬、千萬產能工廠一年時間就能投產。
很多老輪胎廠曾是某座城市的標志,承載著幾代人的記憶,他們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後,轉身離去,留給後人一段傳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